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89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3.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docx

工艺设计技术统一规定

3、工程主要管材

3.1无缝钢管(标注代号:

A1)

(1)范围:

DN15~DN300

(2)标准号:

GB/T8163-2008

(3)材料牌号:

10#、20#、16Mn

(4)主要规格:

φ18×3,φ25×3,φ32×3.5,φ45×3.5,φ57×3.5,φ76×4,φ89×4,φ108×4,φ133×4,φ159×4.5,φ219×6,φ273×8、φ325×8

3.2镀锌钢管(标注代号:

A2)

(1)使用规格范围:

DN15~DN80

(2)标准号:

GB/T3091-2008

(3)材料牌号:

Q235B镀锌

(4)主要规格:

φ1/2”,φ3/4”,φ1”,φ11/2”,φ2”,

φ21/2”,φ3”。

3.3不锈钢无缝钢管(标注代号:

J1/J2/J3)

(1)使用规格范围:

DN15~DN150

(2)标准号:

GB/T14976-2012

(3)材料:

304/316L/321

(4)主要规格:

φ18×2,φ25×2,φ32×2.5,φ45×2.5,φ57×3,φ76×4,φ89×4,φ108×4,φ133×5,φ159×5。

3.4钢衬四氟管(标注代号H1)

(1)使用规格范围:

DN40~DN150

(2)标准号:

HG/T21562-94

(3)材料:

CS/四氟乙烯

3.5增强聚丙烯管(标注代号N1)

(1)使用规格范围:

DN25~DN250

(2)标准号:

HG20539-92

(3)材料:

增强聚丙烯

3.7螺旋电焊钢管(标注代号:

A1)

(1)范围:

DN200~DN400

(2)标准号:

SY5037-2000

(3)材料:

Q235B

4、管材选用规定

选用原则:

一般按照管道所输送物料的特性、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来选用管道材料。

详见管道材料等级表。

4.1管道壁厚计算

低压管道选用

4.1放空管、排放管

(1)一般情况下使用无缝钢管;(1A1);

(2)含腐蚀性介质的物料的放空管、排放管:

H1、N1;

4.2蒸汽(2A1/4A1)、压缩空气管(2A1)、氮气(4A1)、循环水(1A1)、新鲜水管(1A1):

一般情况下使用20#钢无缝钢管;

4.3生活用水管

车间自来水管采用PPR塑料管.

4.4清下水:

一般使用无缝钢管(0A1/1A1).

4.6排污管或废气

一般情况下使用无缝钢管(1A1/2A1),有腐蚀性介质采用增强聚丙烯管或钢衬四氟管(1H1)

4.7工艺主物料管材选用规定:

见管道等级表

4.8钢制三通、弯头选用补充规定

1)标准号:

GB/T12459-2005,详细选用规格见管道等级表

2)本项目GC1和GC2类管道三通,不允许现场开孔;由于本项目选用常用规格无缝钢管,非GC1和GC3类低压管道支管可以采用现场开孔方式(不补强),中压以上管道需进行补强计算;

3)输送任意介质的≥DN50管道弯头不允许现场煨弯,GC2以下≤DN40低压管道可以现场煨弯,中压以上管道及任意压力等级的极度危害以及输送剧毒管道弯头不允许现场煨弯;

5、各种型钢、板材

各种型钢和板材主要作管架用,规定如下:

一般情况下可使用碳钢(Q235A)

6、绝热及防腐

6.1绝热工程

6.1.1绝热材料:

保温层:

硅酸铝管壳或棉毡;

保冷层:

聚氨脂泡沫塑料管壳,氧指数>30

保护层:

一般用铝皮,管径≥500或设备δ=0.8mm厚,其它0.5mm

同时需要保温和保冷的场所,按保温要求选取绝热材料;

6.1.2绝热厚度(δ):

1)保温层厚:

管道外径(mm)

介质

温度

25

32

45

57

89

108

133

159

219

273

325

378

平面

50

30

30

40

40

40

40

40

40

50

50

50

50

50

100

40

40

50

50

50

50

60

60

60

60

60

60

70

150

50

50

60

60

60

70

70

70

70

80

80

80

90

200

60

60

70

70

70

80

80

80

90

90

90

90

110

250

70

70

70

80

80

90

90

90

100

100

100

100

130

300

80

80

80

90

90

100

100

100

110

110

110

110

130

介质

温度

25

32

45

57

89

108

133

159

219

273

325

378

平面

2)保冷层厚:

管道外径(mm)

介质

温度

25

32

45

57

89

108

133

159

219

273

325

378

平面

0

30

30

30

30

30

30

30

30

40

40

40

40

40

-5

30

30

30

3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10

30

3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40

50

50

-15

30

40

40

40

40

40

50

50

50

50

50

50

50

-20

40

40

40

40

50

50

50

50

50

50

50

50

60

-25

40

40

40

50

50

50

50

50

50

60

60

60

60

-30

40

40

50

50

50

50

60

60

60

60

60

60

70

介质

温度

25

32

45

57

89

108

133

159

219

273

325

378

平面

6.1.3绝热结构

保温:

绝热层+保护层;

保温层:

绝热层+防潮层+保护层

6.2防腐工程

6.2.1一般规定

1)设备管道防腐涂漆具体要求按《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设计规范》(SH/T3022-2011);

1)在防腐涂装前应对钢材表面进行除锈处理,一般采用喷射或抛射除锈,除锈等级要求达Sa2.5,不便于喷射除锈的部位,可采取手工或电动工具除锈,除锈等级不低于St3。

6.2.2防腐做法

管道

防腐代号

详细做法

备注

1

P-1

除锈达Sa2.5后,刷环氧富锌底漆(50μm)两道,再刷云铁环氧防锈中间漆(100μm)一道,最后刷各色脂肪族聚氨酯面漆(40μm)二道

操作平台防腐要求同,包括常温设备防腐

2

P-2

保温管道(<200℃):

除锈达Sa2.5后,刷环氧酚醛底漆(50μm)两道

包括同类设备防腐

3

P-3

保温管道(>200℃)(P-3):

除锈Sa2.5后,刷有机硅铝粉耐热底漆(50μm),分二道;

包括同类设备防腐

3

P-4

除锈达Sa2.5后,刷冷底子油(50μm)两道(保冷管道)

包括同类设备防腐

4

P-5

埋地管道采用加强级防腐

做法与给排水专业一致

注:

防腐代号需填写在管道特性表防腐栏内,不锈钢地上管道不防御,不锈钢埋地管道防腐为P-5。

7、阀门及法兰、紧固件、垫片

7.1阀门

公用物料(蒸汽、循环水、新鲜水、压缩空气、氮气),一般选用闸阀或截止阀。

主要工艺介质可选用球阀、闸阀或截止阀,只起管路切断用一般选用球阀、需调节流量的管路选用截止阀、氨选用氨用截止阀;所选阀门材质应与管材相匹配。

7.2法兰及紧固件

法兰的选用应根据压力-温度等级要求.

法兰材质应和管道材质匹配(一般情况下和管材相同),紧固件根据化工部标准《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HG/T20592∽HG/T20635-2009)选用。

根据甲方要求,压力等级4.0Mpa的管道均采用WN-MFM法兰连接。

7.3垫片材料可按下述原则选用:

垫片根据化工部标准《钢制管法兰、垫片、紧固件》(HG20592/T-HG20635-2009)选用。

根据甲方要求,选用原则如下:

水、1.6MPa的工艺介质、工艺空气、仪表空气、氮气:

四氟乙烯垫

中压蒸汽、4.0Mpa的管道:

缠绕垫

具体每种介质的紧固件材料详见管道材料等级表

8、焊接坡口

除非另行规定,所有金属管道对焊端部坡口形式均按照《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加工,其原则如下:

δ<3mm为I型坡口,δ≥3mm为V型坡口,

9、编号及名称

1)设备位号及名称

本项目为搬迁项目,主要设备利旧,流程为业主提供,设备选型和非标设备设计均由业主完成或另行委托,考虑到各参与单位的资料一致性,本项目设备名称和设备位号根据业主提供的资料的表示方式不变;

2)管道编号方式

××××××-××-×××-××

①②③④⑤⑥⑦

其中:

1介质代号

2工段号+工序号:

不分工序编号时工序号为“0”。

3管道顺序号

4管道公称直径

5管道等级号

6保温、保冷、防烫代号

7厚度代号:

指1/10保温厚或保冷厚

其中:

保温H

保冷C

防烫P

管道等级编制见管道材料等级表。

10、安全设计相关

本项目涉及的二氧化硫、醋酸乙酯、氢气和氨为重点监控危险化学品,工艺安全设计需要满足《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的通知》(安监总厅管三〔2011〕142号)中的安全措施和应急处置原则

11、设计中应遵循的主要设计规范、规定

1)《石油化工企业设计防火规范》(GB50160-2008)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3)《压力管道安全技术监察规程---工业管道》(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SGD0001-2009);

4)《压力容器压力管道设计许可规则》(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TSGR0001-2008);

5)《爆炸和火灾危险环境电力装置设计规范》(GB50058-92);

6)《压力管道规范工业管道》(GB/T20801.1~62006);

7)《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GB/T8163-2008);

8)《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GB/T14976-2002;

9)《工业金属管道设计规范》GB50316-2000(2008年版)

10)《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规范》GB50235-2010;

11)《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184-2011;

12)《设备及管道绝热技术通则》GB4272-2008;

13)《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B/T8175-2008;

14)《石油化工设备和管道涂料防腐蚀设计规范》SH/T3022-2011;

15)《化工企业静电接地设计规程》(HG/T20675-1990);

 

附件:

首批重点监管的危险化学品安全措施和事故应急处置原则

氢气

特别警示

极易燃气体。

无色、无臭的气体。

很难液化。

液态氢无色透明。

极易扩散和渗透。

微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乙醚。

分子量2.02,熔点-259.2℃,沸点-252.8℃,气体密度0.0899g/L,相对密度(水=1)0.07(-252℃),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0.07,临界压力1.30MPa,临界温度-240℃,饱和蒸气压13.33kPa(-257.9℃),爆炸极限4%~75%(体积比),自燃温度500℃,最小点火能0.019mJ,最大爆炸压力0.720MPa。

主要用途:

主要用于合成氨和甲醇等,石油精制,有机物氢化及作火箭燃料。

【燃烧和爆炸危险性】

极易燃,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热或明火即发生爆炸。

比空气轻,在室内使用和储存时,漏气上升滞留屋顶不易排出,遇火星会引起爆炸。

在空气中燃烧时,火焰呈蓝色,不易被发现。

【活性反应】

与氟、氯、溴等卤素会剧烈反应。

【健康危害】

为单纯性窒息性气体,仅在高浓度时,由于空气中氧分压降低才引起缺氧性窒息。

在很高的分压下,呈现出麻醉作用。

【一般要求】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熟练掌握操作技能,具备应急处置知识。

密闭操作,严防泄漏,工作场所加强通风。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生产、使用氢气的车间及贮氢场所应设置氢气泄漏检测报警仪,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建议操作人员穿防静电工作服。

储罐等压力容器和设备应设置安全阀、压力表、温度计,并应装有带压力、温度远传记录和报警功能的安全装置。

避免与氧化剂、卤素接触。

生产、储存区域应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在传送过程中,钢瓶和容器必须接地和跨接,防止产生静电。

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特殊要求】

【操作安全】

(1)氢气系统运行时,不准敲击,不准带压修理和紧固,不得超压,严禁负压。

制氢和充灌人员工作时,不可穿戴易产生静电的服装及带钉的鞋作业,以免产生静电和撞击起火。

(2)当氢气作焊接、切割、燃料和保护气等使用时,每台(组)用氢设备的支管上应设阻火器。

因生产需要,必须在现场(室内)使用氢气瓶时,其数量不得超过5瓶,并且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或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m,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和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m。

(3)管道、阀门和水封装置冻结时,只能用热水或蒸汽加热解冻,严禁使用明火烘烤。

不准在室内排放氢气。

吹洗置换,应立即切断气源,进行通风,不得进行可能发生火花的一切操作。

(4)使用氢气瓶时注意以下事项:

——必须使用专用的减压器,开启时,操作者应站在阀口的侧后方,动作要轻缓;

——气瓶的阀门或减压器泄漏时,不得继续使用。

阀门损坏时,严禁在瓶内有压力的情况下更换阀门;

——气瓶禁止敲击、碰撞,不得靠近热源,夏季应防止曝晒;

——瓶内气体严禁用尽,应留有0.5MPa的剩余压力。

【储存安全】

(1)储存于阴凉、通风的易燃气体专用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房温度不宜超过30℃。

(2)应与氧化剂、卤素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存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储存室内必须通风良好,保证空气中氢气最高含量不超过1%(体积比)。

储存室建筑物顶部或外墙的上部设气窗或排气孔。

排气孔应朝向安全地带,室内换气次数每小时不得小于3次,事故通风每小时换气次数不得小于7次。

(3)氢气瓶与盛有易燃、易爆、可燃物质及氧化性气体的容器或气瓶的间距不应小于8m;与空调装置、空气压缩机或通风设备等吸风口的间距不应小于20m;与明火或普通电气设备的间距不应小于10m。

【运输安全】

(1)运输车辆应有危险货物运输标志、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

未经公安机关批准,运输车辆不得进入危险化学品运输车辆限制通行的区域。

(2)槽车运输时要用专用槽车。

槽车安装的阻火器(火星熄灭器)必须完好。

槽车和运输卡车要有导静电拖线;槽车上要备有2只以上干粉或二氧化碳灭火器和防爆工具;要有遮阳措施,防止阳光直射。

(3)在使用汽车、手推车运输氢气瓶时,应轻装轻卸。

严禁抛、滑、滚、碰。

严禁用电磁起重机和链绳吊装搬运。

装运时,应妥善固定。

汽车装运时,氢气瓶头部应朝向同一方向,装车高度不得超过车厢高度,直立排放时,车厢高度不得低于瓶高的2/3。

不能和氧化剂、卤素等同车混运。

夏季应早晚运输,防止日光曝晒。

中途停留时应远离火种、热源。

(4)氢气管道输送时,管道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

——氢气管道宜采用架空敷设,其支架应为非燃烧体。

架空管道不应与电缆、导电线敷设在同一支架上;

——氢气管道与燃气管道、氧气管道平行敷设时,中间宜有不燃物料管道隔开,或净距不小于250mm。

分层敷设时,氢气管道应位于上方。

氢气管道与建筑物、构筑物或其他管线的最小净距可参照有关规定执行;

——室内管道不应敷设在地沟中或直接埋地,室外地沟敷设的管道,应有防止氢气泄漏、积聚或窜入其他沟道的措施。

埋地敷设的管道埋深不宜小于0.7m。

含湿氢气的管道应敷设在冰冻层以下;

——管道应避免穿过地沟、下水道及铁路汽车道路等,必须穿过时应设套管保护;

——氢管道外壁颜色、标志应执行《工业管道的基本识别色、识别符号和安全标识》(GB7231)的规定。

【急救措施】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灭火方法】

切断气源。

若不能切断气源,则不允许熄灭泄漏处的火焰。

喷水冷却容器,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氢火焰肉眼不易察觉,消防人员应佩戴自给式呼吸器,穿防静电服进入现场,注意防止外露皮肤烧伤。

灭火剂:

雾状水、泡沫、二氧化碳、干粉。

【泄漏应急处置】

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气体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正压自给式空气呼吸器,穿防静电服。

作业时使用的所有设备应接地。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喷雾状水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流向。

防止气体通过下水道、通风系统和密闭性空间扩散。

若泄漏发生在室内,宜采用吸风系统或将泄漏的钢瓶移至室外,以避免氢气四处扩散。

隔离泄漏区直至气体散尽。

作为一项紧急预防措施,泄漏隔离距离至少为100m。

如果为大量泄漏,下风向的初始疏散距离应至少为800m。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