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711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111.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docx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

一年级上册教材分析(人教版课标教材)

一、教学内容

全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一共分为十个单元:

数一数、比一比、1——5的认识和加减法、认识物体和图形、分类、6——10的认识和加减法、11——20的认识、认识钟表、20以内的进位加法及总复习和二个数学活动:

数学乐园和我们的校园。

本册的教学重点是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10以内的加减法,难点是进位加法,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基础,同时它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

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本册教材是义务教育的实验教材,是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进行的实验课本,本册教材主要是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从已有经验出发,主动建构、理解数学概念,获得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数感及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学习习惯的培养;发展用数学进行交流、解决问题的能力。

让学生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自己有用的知识,联系儿童实际、根据学生特点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思想品德教育,初步了解一定的学习方法、思考方式,通过实际活动让学生初步建立比较和分类思想。

第一单元:

数一数

知识点:

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重、难点:

1、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2、激发学生喜欢数学的情感。

3、引导组织好学生小组学习,使学生初步体验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感知合作学习的快乐及要求。

第二单元:

比一比

知识点:

1、初步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

2、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会比较长短(远近)、高矮。

重点:

1、“同样多”、“多”、“少”、“长”、“短”、“高”、“矮”的含义。

2、会比较“多少”、“长短”(远近)、“高矮”。

难点:

均匀排列、相间排列——比多少;起点不同——比长短、高矮。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

①认、读、写5以内各数,书写工整。

②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③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④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小于、大于、等于)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⑤知道0的两种含义:

表示没有和起点。

⑥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⑦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重点:

①规范写数字。

②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

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

理解关系符号“>”、“<”、“=”两边的数的大小。

③“4、5”的组成。

④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难点:

①写数字3。

②区分符号“>”、“<”。

③理解数的序数含义,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④4分成3和1与4分成1和3……这两种分法是一样的。

⑤加、减法的含义。

第四单元:

认识物体和图形

知识点:

①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实物与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②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知道这些常见图形的名称,能辨认不同的平面图形。

③知道实物图与几何图的对应关系,了解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使学生知道平面图形经常是某个立体图形的表面。

重点:

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与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能够辨认和区别这些图形。

实物图——一般模型的对应关系。

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区别。

第五单元:

分类

知识点:

①体会分类的意义,能确定分类的标准,掌握分类的基本方法;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②能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重点:

①能按照某一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②能选择不同的标准进行分类

难点:

选择不同的标准对物体进行不同的分类。

第六单元: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知识点:

①熟练地数出6~10各数,会读、会写这些数,并会用这些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顺序和位置。

②掌握6~10数的顺序,会比较它们的大小,熟练地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

③进一步认识“>”、“<”、“=”的含义,知道用这些符号来表示数的大小。

④比较熟练地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

⑤能正确准确填出未知加数。

⑥掌握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的计算顺序,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⑦用10以内的加减法、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一图两式”、“一图四式”

重点:

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

难点:

①6―――10的加减法。

②填未知加数。

③10以内的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计算。

④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第七单元:

11~20各数的认识

知识点:

①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

②使学生初步认识“十位”、“个位”,初步了解进制;能够正确地、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③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重点:

①正确、迅速地读、写11~20各数。

知道这些数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掌握20以内数的顺序和大小②认识“十位”、“个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③熟练地口算10加几和相应的减法。

难点:

认识数位,了每个数位上的数所表示的意义。

第八单元:

认识钟表

知识点:

①认识钟面,认识时针和分针。

②会看、会写钟表和电子表上整时和半时的时刻。

重点:

①认识钟表,区别钟表上的时针和分针。

②会看、会写整时、半时。

难点:

认识半时

第九单元: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知识点:

①理解和掌握“凑十法”,比较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②初步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通过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解决问题。

重点:

①熟练地口算20以内的进位加法。

②用加法和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

难点:

①理解和掌握“凑十法”。

②通过观察发现数学问题,收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数据,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体系和尺度

数一数:

是在学前班数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要数物对应,还要从不同的角度观察数数,初步建立数感。

比一比:

要知道谁多谁少,谁高谁矮,谁长谁短,首先要找准谁和谁比,比什么,怎么比。

为比大小、比多比少应用题做准备,同时初步学会比较的思想和方法。

1~5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在数数的基础上进行的,这是几个----再添上1是几----比它小的都是谁----第几------数的分解与组成----加法-----减法----0,特别是0的认识,让学生知道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渗透0还表示“起点”。

理解加法是两部分合起来是多少,减法是从整体中去掉一部分是多少。

认识物体和图形:

人类认识空间与图形都是从立体实物开始的,然后认识表面,从面在肢解出点和线。

在几何世界里,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正是从遵从人的认识规律的角度出发,把物体和图形的认识提前在一年级初步认识,并且从实物的认识开始。

生活事物----实物图形----几何图形-----数一数-----分一分—平面与立体的关系。

教学时达到“认识”即可。

分类:

分类标准不同,分类方法也不同。

所以确定分类标准,是分类的前提,也是准确分类的方法。

一年级学生的分类标准大约可有以下几方面:

吃的(水果、蔬菜)、穿的(衣服、鞋帽)、用的、动物、植物、颜色、图案等。

6~10的认识和加减法:

是在1~5的认识和加减法的基础上进行的,知识体系仍然是:

这是几个----再添上1是几----比多比少----第几------数的分解与组成----加法-----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与前面不同的是,要让学生学会一图二式和一图四式,它既是对加减法的进一步理解,也是从图画应用题向表格应用题的过渡,看懂图意很重要。

关于连加和连减,是在数学情景中理解的,静止图画是有明显“合并”与“去掉”标示符号的。

不要小看本单元整理和复习中的10以内加法和减法表,10以内加法和减法的归纳和整理,不仅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归纳方法,而且为后续的2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作铺垫。

11~20各数的认识:

是在10以内认识的基础上认识的,是认识大数的基础。

让学生理解10根小棒捆成一捆,也就是十个一是一个十,一个十可以分成十个一,十位站在个位的左面。

20以内的不进位加和不退位减,为20以内进位加和退位减做好凑十准备。

认识钟表:

只认识整时和整半时,会认识电子表和钟表上的时刻,初步知道过1小时后是几时。

这部分知识为下册分的认识做铺垫。

20以内的进位加法:

是在20以内的不进位加的基础上进行的,10加几等于十几,所以让学生认可凑十法是关键。

在本单元训练中数学事实的陈述和数学情境的创设是十分重要的,在数学事实的陈述和数学情境中理解凑十法。

以数学事实的陈述和数学情境为背景进一步巩固一图四式。

三、教学方法:

模仿与记忆:

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幼儿园教育是保教并重,妈妈式教学活动使得孩子还没有脱离对教师的依赖,马上放手反而事倍功半,因此,模仿教师和其他幼儿,加强记忆是必不可少的方法。

例如:

请你跟我这样做,这是左这是右,这是前这是后。

再如:

你拍1,我拍9,我们都是好朋友;你拍2,我拍8,加在一起得10啦;你拍3,我拍7,凑十儿歌常练习;你拍4,我拍6,课上课下不打逗;你拍5,我拍5,学习生活要自主。

会说悄悄话: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你们小组讨论互相说一说”,然后孩子们说什么的都有,怎么的都有,汇报时,经常是一个小朋友和教师对话,教师要出所要的答案时,表扬你们真聪明。

这是一种低效的交流,对学生的养成教育也非常不利。

我们不妨试试看,“会说了吗,悄悄地告诉你的同位”,“会说了吗,悄悄地告诉你的好朋友”“把你的想法,悄悄地告诉你的同位”这样既组织了教学,又达到会说的目的。

操作为主:

依据孩子们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化算理为动作,化算法为操作。

数的分解就是不同的分法;数的组成就是两堆合在一起;加法就是合起来;减法就是去掉;圈起来表示去掉;大括号表示相加。

教给探究:

学会探究有一个过程,小学阶段大多是初步学会探究,并且探究的方法是逐渐积累的,因此,一年级主要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探究一小部分,更多的是通过开放型的题目达到教给探究方法的目的,通过归纳和整理发现知识链条。

例如:

()+()=9,10—()=();再如:

整理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加法凑十法的规律等。

附教学设计:

比一比(比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具体情境及动手操作比较中,初步感知“同样多”、“多”和“少”。

2.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初步体验比较的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在比一比中,掌握比较的方法,能正确地比较事物的多少。

三、教学过程:

一)续写故事,情景导入

1.以续讲故事的形式引出主题动画。

1)师:

小兔兄弟住在小河边,每天过着快乐的生活,突然有一天河边发洪水了,把小兔子的房子冲垮了。

这可怎么办?

别急,你看谁来了?

2)出示主题动画,请同学们继续讲故事。

(小动物来帮忙了。

二)发现问题,探究体验

1.你能在这幅图中发现数学信息吗?

4只兔子、3只小猪、3个苹果、4根木头等等。

2.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小兔搬砖,学习“同样多”。

1)几只小兔,几块砖?

(教师在黑板上摆出学具,引导学生观察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没有剩余。

),

2)观察后要求学生摆出学具并用手指出一只小兔搬一块砖,没有剩余。

3)师边画一一对应线边问:

一一对应后没有剩余,说明小兔和砖的数量怎么样?

(生:

一样多)

师:

在数学中“一样多”称为“同样多”,也就是说小兔和砖都是4个,它们同样多。

4)你能发现图中还有哪些物品同样多吗?

(教师摆学具)你能用什么办法让同学一眼就看出同样多吗?

(画一一对应线)

2.用同样的方法观察小猪搬木头,学习“谁多(少)”、“谁比谁多(少)”。

1)请学生用学具摆一摆3只小猪和4根木头,每只小猪扛1根是怎样分的,提问学生发现了什么?

生:

①小猪3只,木头4根,木头多。

②把木头分给每只小猪,还多了一根木头。

师小结:

1只小猪扛1根木头,还多了1根木头,我们就可以说木头——(生:

木头多),也可以说小猪——(生:

小猪少)。

也可以说木头比小猪多或说小猪比木头少。

2)全班交流,找一找图中还有哪些物品可以比多少哪?

你能说出谁多谁少吗?

(能力较强的学生尝试用谁比谁多或少表示数量关系)你用什么办法比较呢?

(一一对应后,观察有没有剩余)

3.师总结:

当我们把两种物品一一对应后,物品没有剩余,说明它们同样多;物品有剩余,有剩余的物品多,另外一种物品少。

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比多少”。

(板书课题)

三)动手操作,巩固练习

1.游戏摆学具卡片。

要求:

同位一组,每人摆一种学具

1)俩人摆的同样多,

2)先摆的多些,后摆的少些

3)同桌任意摆,然后交流。

(要求说出物品的数量并用同样多或多些少些表示物体数量关系。

(教师巡视,特别表扬用“一一对应”摆法的学生。

2.猜数:

从1-10选任意一张卡片,猜是几。

(教师用多了少了提示)

3.说说生活中还有哪些有关比较的例子。

4.练习:

教材第11页1、2、3、4(说说比较的方法)

认识“立体图形”教学设计

汉沽区杨家泊小学高景菊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32页。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学习空间和图形的开始,在教学中主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认识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它们的名称,并且能够辨认这几种形状的物体。

学好本课将对今后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学情分析:

小学生在入学前就接触过各种形状的物体。

生活中也到处是这些形状的物体。

本课中,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和观察比较,能比较容易的发现各种形状物体的大致特点,并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

教学要求:

1、通过观察、操作,使学生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知道它们和名称,初步感知其特征,会辨认这几种弄清形状的物体和图形。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和观察事物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3、通过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用数学进行交流,合作探究和创新的意识。

4、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这几种形状的物体和图形,初步建立空间观念。

教具准备:

课件、图形卡片

学具准备:

各种形状的实物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设疑激情

(一)说学具:

1、师:

同学们,瞧谁来了?

(出示小精灵图片)

2、数学王国中的小精灵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的聪明,它想给我们大家介绍几位数学王国中的新朋友,你们高兴吗?

新朋友就藏在给每个小组的小朋友带来了礼物中,想知道有什么礼物吗?

赶快打开看看,你认识什么,就给组里的小朋友说什么,每个人都说说。

(学生以组为单位说出礼物名称)

3、汇报:

哪个勇敢的小朋友能大声说说你们的礼物?

其他小朋友仔细听,看看你们有不同的吗?

(组内小朋友轮流说学具)

(二)提要求:

这么多学具中,你们能把"相同的"放在一起吗?

四个小朋友共同试试看。

二、操作尝试、初步感知

(一)分一分、提示概念

1、活动:

我们一起给新朋友来分分类。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汇报:

哪个聪明的小朋友说一说你是怎么分的?

师:

他们是这样分的,和你们一样吗?

(其他同学进行补充)

3、揭示概念:

每种物体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你知道是什么吗?

教师根据学生所说分出的各类实物中出示名称: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

这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新朋友。

(教师板书)

(二)摸一摸、探究特征

●●感知长方体

(1)活动:

请小朋友仔细看一看,摸一摸你们手中的长方体,把你看到的、摸到的长方体先和组里的小朋友说一说。

(2)汇报:

师:

谁能用最大的声音大家,你现在觉得长方体是什么样子?

你是怎么感觉到的?

(学生口答)

●●感知正方体

①活动:

我们已经认识了长方体,现在你还想认识什么的物体,就拿出来看一看,摸一摸,再给同组的小朋友说说心中的感受。

②汇报:

学生仿照长方体的汇报,依次说:

正方体:

方方的,6个面,棱,顶点,不能滚动。

●●感知圆柱:

圆柱又是什么样的?

放在桌子上会怎样呢?

生:

有时听话,有时不听话。

因为它上下一样粗,圆的,能滚动。

●●感知球:

请你高高举起球,互相看看拿拿对了吗?

放在桌子上会怎样呢?

生:

不听话会跑的。

师:

为什么它会跑呢?

生:

它表面光光的,能滚动。

(三)比一比:

圆柱和球的滚动

师:

圆柱和球能滚动,但它们滚动的一样吗?

学生每汇报完一种物体的特征,老师:

请不是拿这种物体的小朋友赶快找一个看一看,摸一摸,你有没有这样的感觉。

(四)想一想、形成表象

1、师:

去掉长方体的花外衣,你还认识它吗?

(电脑依次演示,将实物抽象成几何图形:

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2、师:

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想一想,长方体………(依次分四种图形)一样吗?

3、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了物体,又交了新朋友。

(板书:

认识物体)它们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的图,先请学生辨认,再一一贴在黑板的相应位置。

(五)找一找、掌握规律

使:

联系实际说一说我们的新朋友藏在你身边哪些物体中。

三、分组活动、体验特征:

师:

学到这里,同学们该休息一下了。

在美妙的音乐声中,让我们来做几个游戏吧!

1、老师说物体的形状,你来想他们的模样。

我说名称,你从桌子上摸出这些物体,举起来给老师看。

2、数一数:

(课件出示图)

数一数机器人分别用了多少个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学生可以独立地数,也可以自由组合)

3、找一找:

(课件出示)各种实物图形,让学生分类。

让学生独立用鼠标操作进行,把实物图形用鼠标拖到相应的地方。

4、搭一搭

(1)活动:

看看你们组的学具,说说准备搭个什么?

然后再分工,由谁来搭,谁来传递,谁来讲解。

讨论好了,就用你们的、智慧和灵巧的双手开始工作吧!

(学生分组活动,教师巡视)

(2)各小组汇报:

5、想一想:

通过刚才的搭一搭,为什么长方体、正方体搭起来方便,圆柱搭起来也方便,而球搭起来很困难呢?

四:

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不仅认识了各种形状的物体,而且还认识了藏在各种物体中的新朋友,你们真棒!

小精灵希望小朋友们成为数学王国中真正的小主人。

9加几

天津市汉沽区河西第一小学

刘爱军

教学内容:

人教版一年级上册96页—98页教学目标:

   1、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自己得出计算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方法,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并能处理生活中一些简单问题。

   2、通过实际地动手操作,经历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

   3、通过合作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

通过操作,学会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体会多种算法,会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利用书上96—97页的主题图回家编故事。

要求:

找到和数学有关的信息,找到有疑问的数学问题,整理成一段话和爸爸妈妈一起说一说。

二、反馈信息,情境引入

昨晚上和爸爸妈妈一起编故事了么?

谁想和大家说说你编的故事和提得问题啊?

(出示主题图,学生汇报)

(设计意图:

提前安排熟悉主题图,为这节课节省了有效时间,也可以使学生很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为学生以后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打下基础。

这节课我们就在这些故事中一起来学习“9加几”(板书课题)

三、设疑激趣,整理探究

1、(教师整理学生汇报的故事材料)运动会上,学校为了给运动员解渴,准备了一些饮料,已经喝了一些,比赛快要结束时小明问:

“还有多少盒?

师:

你们知道还有多少盒吗?

互相说一说。

(学生互相说时,教师巡视,注意发现不同的方法)

学生可能出现三种算法:

(1)数数法:

1、2、3、4……12、13,一共有13盒。

(2)接数法:

箱子里有9盒,然后再接着数10、11、12、13,一共有13盒。

(3)凑十法:

把外面的一盒饮料放在箱子里凑成10盒,10盒再加上剩下的3盒,一共是13盒。

教师说明:

你们说的几种方法都很好,这三种方法中你最喜欢哪一种?

(设计意图:

使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允许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计算9加几,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信心,进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理解“凑十法”

刚才有的同学用数的方法知道了还有多少盒饮料,也有的同学是通过计算的方法得到的。

下面我们一起看一看这些同学是怎样计算9加几的。

提问:

要算还有多少盒饮料怎样列式?

(板书9+4)

师:

9加4该怎样计算呢?

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

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操作:

左边摆9根小棒代表盒子里的9盒饮料,右边摆4根小棒代表盒子外边的4盒饮料。

教师边提问边指导学生操作:

盒子里的9盒再加上几盒就凑成了10盒?

这个1盒是从哪里来的?

外边的4盒饮料拿走1盒后还剩多少盒?

10盒与剩下的3盒合起来是多少盒?

所以9+4等于多少?

(从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使学生初步感知“凑十法”,并从中体验出“凑十法”是比较简便的计算方法。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如下:

 

 

师:

谁能结合板书完整地说一说,刚才我们是怎样计算9+4的?

3、利用其他故事的资源提出用加法计算的数学问题。

运动会上有9个踢踺子的,还有6个跳远的,要求踢键子的和跳远的一共有多少人,应该怎样列式?

(通过操作,使学生进一步形成“凑十”的表象,再把表象转化为图式,及时内化为计算方法。

(板书9+6)

师:

9+6等于多少呢?

自己用小棒摆一摆。

学生汇报后,教师启发:

你们还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每提一个问题,教师就让学生们说一说一共有多少人。

对于9加几的问题,还要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练习反馈

1.圈一圈,算一算。

(“做一做”第1题)

学生独立看图说意,并动手圈一圈,直接看图写出得数。

2.看图列式。

(“做一做”第2题)

学生独立看图填写,订正时可以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3.口算:

(“做一做”第3题)

(设计意图:

运用“做一做”中的题目,分层次进行练习,不仅巩固新知,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身体验9加几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五、小结收获

今天你们都学会了什么?

教师帮助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9加几,计算9加几的题目,可以用数的方法,也可以用计算的方法。

"10的认识"教学设计

汉沽东海小学姜浩兵

教学内容:

小学数学第一册10的认识。

教学目的:

1.使学生能准确地数出数量是10的物体个数并会读、会写10;

2.使学生知道1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使学生熟练地掌握10的组成和分解;

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5.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发散思维能力以及敏捷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

教学重点:

10的分解与组成。

教学难点:

形成10以内数的整体认知结构。

教具准备:

主题图、计数器、刻度尺、游戏卡片、点子图。

学具准备:

10朵以上小红花,10根小棒,1一9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老师请大家猜一猜。

  A.有一个数,表示一个物体也没有,还表示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唐诗宋词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