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4597887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2.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河北省石家庄市辛集中学高三上学期模拟考试 一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格式.docx

3.“君臣佐使”原指君主、臣僚、僚佐、使者四种人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后指中药处方中的各味药的不同作用。

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

A.辅助君药治疗主症,或主要治疗兼症

B.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毒性

C.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

D.配合君臣药治疗兼症,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

【答案】B

【详解】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君臣佐使”的概念的解读,君药指方剂中针对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那么使药是“使者”,就应该是引导诸药直达病变部位,或调和诸药的毒性的药物,B项符合题意;

臣药指辅助君药治疗主证,或主要治疗兼证的药物,A项排除;

佐药指配合君臣药治疗兼证,或抑制君臣药的毒性,或起反佐作用的药物,协助君药、臣药加强治疗作用,排除C、D。

故选B。

4.近代有学者指出“孝”与“忠”有连带关系,在家以事亲为孝,在朝以事君为忠,“孝之义不立,则忠之说无所附;

家庭之专制既解,君主之压迫亦散。

儒教不革命,中国即无新思想、新学术、新国民。

”此观点意在

A.明确“孝”“忠”的逻辑关系

B.倡导运用暴力革命进行变革

C.抨击君主专制,推翻清王朝

D.阐明改造中国伦理的必要性

【详解】A选项,材料中虽然涉及到了“孝”和”忠”之间的关系,但是这不是材料中的主要目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儒教不革命,中国即无新思想、新学术、新国民”及儒学革命传播新思想,故错误;

B选项,虽然材料涉及儒学革命,但是对于革命的手段并未提及暴力,依据史实则很有可能为思想解放运动——新文化运动,故错误;

C选项,材料中无推翻清政府的信息,主要是对于儒学的抨击,故错误;

D选项符合题干主旨改变儒学为代表的传统伦理道德,推崇新思想,故正确。

5.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

”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

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

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

D.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

【答案】A

【详解】英国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其理由是利用这种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正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故选A;

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是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资产阶级的治国理念,排除B;

“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符合思想自由原则,排除C;

高度评价科举制不是基于出现于隋唐时代,排除D。

6.如果历史是一架巨大的钟摆,五四运动之后的前三十年,中国为追求现代化,基本上朝着丢失文化主体性的方向摆动;

后七十年重新思考、定义、创造现代性,试图获得一份文化坚守。

五四时期“丢失文化主体性”主要表现为:

A.废除文言旧体,开展文学革命

B.反对尊孔复古,信奉天演进化

C.抨击封建礼教,宣传启蒙思想

D.否定传统文化,肯定西方文化

【详解】本题考查了五四运动。

废除文言旧体,开展文学革命、反对尊孔复古和宣扬启蒙思想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故排除A、B、C项;

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马克思主义和各种“主义”开始得到广泛传播,在文化上向西方学习,肯定西方的文化,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从而导致了文化主体性的丢失,故选D。

7.一位同学在学习中国近代史时,以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历程为题材,绘制了一幅示意图(下图),图中五个序号代表五个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开天辟地”

②“理论成熟”

③“战略决战”

④“北伐风云”

⑤“星火燎原”

A.①②③④⑤

B.①④⑤②③

C.①④②③⑤

D.①②④③⑤

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指的是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②指的是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思想的成熟,③指的是1948年的辽沈战役,④指的是1926年的北伐战争开始,⑤指的是1927年的井冈山根据地建立。

由此可知,本题正确答案为B项,ACD错误。

8.有人评价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依然遵循着百余年前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路径,这种评价

A.肯定传统文化本位主义

B.肯定洋务运动制度变革的示范意义

C.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

D.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

【详解】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注重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但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具有巨大的优越性、是推动我国社会变革和进步的基础,我国不需要学习西方的社会制度;

而洋务运动时,我国的政治制度和科学技术都落后,“中体西用”路径不能使中国富强。

材料评价没有认识到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的中国改革开放与洋务运动的本质区别,忽略了先进制度对推进变革的作用,故D项正确。

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是肯定传统文化的本位主义,排除A。

洋务运动并未涉及制度变革,排除B。

材料评价缺乏实事求是的分析,不是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排除C。

9.6世纪时,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主张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因此是始终固定不变的。

13世纪时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主张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力。

由此可知

A.当时西方普遍认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

B.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罗马法蕴含自然法精神

C.中世纪

基督教神学统治影响到了法律思想

D.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后世

【详解】根据材料“查士丁尼主张各民族一体遵守的自然法是上帝神意制定的”和“意大利神学家阿奎那主张自然法和人法都受永恒法的支配,永恒法是上帝的意志力”可知,基督教神学统治影响到了法律思想,C选项符合题意。

当时西方普遍认为自然法是上帝意志的体现说法过于绝对,A选项错误。

欧洲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是在十四、五世纪,与罗马法时间不符合,B选项错误。

罗马法中蕴含的自然法思想深刻影响后世,材料未体现,D选项不符合题意。

10.1962年9月,苏联经济学教授利别尔曼在《真理报》上发表了题为《计划、利润、奖金》一文,核心思想扩大企业权限,关心最大经济效果,基本手段是加强经济刺激,史称“别尔曼建议”。

该建议

A.否定了计划经济体制

B.认可了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

C.强调了企业独立自主经营的地位

D.成功指导了后来苏联的经济改革

【详解】根据材料“扩大企业权限,关心最大经济效果,基本手段是加强经济刺激”可知利别尔曼试图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并发挥市场激励的作用,反映其认可市场经济的某些原则,故B项正确。

A项,利别尔曼的建议是对斯大林体制的调整,而非否定计划经济体制,排除。

C项,利别尔曼建议扩大企业权限,并不是强调企业独立自主经营,排除。

D项,苏联的经济改革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别尔曼建议”并未成功指导后来苏联的经济改革,排除。

11.“分权原则之所以会在1787年被制宪会议采纳,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的行使。

”“它的目的不是为了避免权力之间的摩擦,而是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使国民从专制下解脱出来。

”这主要说明

A.分权较大影响了政府工作效率

B.三权分立利于克服邦联制弊端

C.分权是为了保障资产阶级权益

D.分权以效率为代价来保障民主

【详解】根据材料“本就不是为了促进效率,而是为了排除独断权力

行使”可知分权不会促进效率,但材料中未涉及会影响效率,故A项错误;

从材料“想通过不可避免的权力摩擦”可知分权会导致权力摩擦,但并非是各权力之间的摩擦,故B项错误;

材料中分权显然不是维护资产阶级利益,故C项错误;

美国宪法颁布防止专制出现,以提高效率代价保障民主,故D项正确。

【点睛】美国是联邦制、总统制的资产阶级共和国,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产生,有任期,对选民负责,有行政权,国会(分参众两院)拥有财政权与立法权,可任命部分官员,选民直接选出,最高法院拥有司法权。

法国是议会制共和国议会分参众两院,参议院由间接选举产生,众议院由普选产生,议会拥有立法权,总统由议会选出。

德意志帝国是半专制的君主立宪国家,国家权力中心是帝国皇帝联邦议会(各邦代表)与帝国国会(普选)行使立法权。

12.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曾扮演重要角色,也是重要的受益者。

但近年来,英国不得不面对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等严峻问题,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便日益提高。

上述现象主要说明

A.一体化加强与国家利益产生矛盾

B.欧洲一体化不符合历史潮流

C.英国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

D.区域经济风险受全球化影响

【详解】根据材料“区域经济风险深化、内生增长动力不足、社会冲突加剧”可知欧洲一体化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区域问题触及英国国家利益,故英国民众要求脱离欧洲,故A项符合题意。

B项,欧洲一体化是各国谋求经济发展,提高欧洲国际地位的需要,符合历史潮流,故B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

C项,英国民众对退欧的呼声日益提高不能说明民众完全控制国家外交事务,故排除。

D项,题干意在阐述欧洲区域问题,未提及全球化,故排除。

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到18世纪末,英国官吏任用仍主要采用恩赐制、政党分肥制等。

19世纪大批有关中国科举制度的著作在英国问世。

1835年一位英国人撰文评价东印度公司采用公开考试竞争原则选拔文职人员时说:

“这种中国人的发明创造在印度的充分发展,预示着或许将来有一天,它会像火药和印刷术一样,在国家制度中,引起另一次伟大变革。

”1836年英国观察家默德赫斯特在著述中说:

“假如我们的文职官员和副职官员在得到委任之前,能够采取某种三级考试的选拔,那么他们就不会经常出错了。

”19世纪中后期,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中立、职务常任、强化培训、知识更新等颇具西方特色的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并被其他西方国家纷纷效仿。

——据马桦《英国文官考试研究》等

材料二孙中山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创立了“五权分立”、考试任官的政治学说。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一个月内即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

袁世凯任大总统时期,相继颁布《文官任职令》《文官保障法草案》和《文官惩戒条例》,初步形成了一套文官制度。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考试院,着手推行公务员制度。

1933年3月,公布《公务员任用法》,标志着近代公务员制度初步确定。

但是国民政府一面采用公务员制度,另一面限制非国民党员进入政府;

一些地方实力派也把公务员制度视为中央政府对地方进行人事渗透、瓦解其统治基础的阴谋,坚决阻挠公务员法的制定和推行。

总的来看,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流于形式,甚至是连形式都没有。

——据杨学为《中国考试制度通史》、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英两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探索

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英国政府和南京国民政府近代文官制度实践效果不同的原因。

【答案】

(1)特点:

借鉴与传承相结合;

立法推进;

逐步建立;

与时代结合,不断创新。

(2)英国:

相对宽松自由的政治文化传统;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较高;

工业化的推进;

代议制的建立与发展(政党制度的形成与完善);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较强;

国内政局长期稳定。

中国:

专制集权的政治文化传统;

公民文化政治素养相对较低;

工业化水平较低。

国民政府一党专政。

中央政府与地方实力派的矛盾;

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相对较弱;

国内政局长期动荡(或长期内外战争的干扰)。

依据材料一“英国政府颁布了两道改革文官体制的法令,逐步建立政治制度”以及材料二中“借鉴西方近代文官考试经验,吸取我国古代科举考试合理内核”“制定了《文官考试委员官职令草案》《文官考试令草案》”“公务员制度在抗战之前推行效果相对较好,而到了抗战时期及至解放战争时期则步履维艰”等归纳回答。

中英两国国的原因可以结合两国社会的政治制度、公民文化素质、工业化水平以及国内政局稳定程度、政府公信力等角度思考回答。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从上述中国举办的交易会中选择一届,从举办的背景、选址、作用等三方面进行解读。

(要求:

提取信息充分,总结归纳准确完整,解释和分析逻辑清晰。

【答案】示例一:

1957年首届中国出口商品展览会背景是我国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一五计划已经提前超额完成的基础之上,中国工业化建设需要大量的外汇资本,而当时中国能够对外贸易的地区主要是集中在广州地区,所以在广州举行,有利于吸引港澳台商,和东南亚的商人以及外国的资本,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外交事业打开新的局面。

示例二:

2018年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背景是在我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中国经济总量第二大国家,中国倡导一带一路建设,促进中国对外贸易进一步发展。

上海,是中国的经济中心,也是中国对外贸易和进口的前沿,所以会在上海举行。

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国际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使中国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促进中国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联系加强,促进中国与世界经济的互利共赢,协调发展。

【详解】根据1957年和2018年中国对外贸易的展览会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按照要求,首先选择一次交易会,再分析举办相关会议的背景、选址、作用等,最后史论结合,进行历史角度的解读。

以1957年为例,可以从中国刚刚进入社会主义阶段开始,指出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基本完成,国际社会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仍然孤立中国的背景;

然后从广州的区域位置和会议举办的目的等方面,分析国家将广州作为外贸易交易会会址的主要原因,(比如广州便于中国与港澳台和东南亚交流等区位优势等)和会议对中国的意义如促进中国工业化发展,打开外交局面等方面,说明中国以广州为桥梁,积极发展同亚非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将一些原产品出口,换取外汇,以促进了中国对外贸易和促进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外交关系的发展等。

可以用同样方法和步骤,对2018年的进口货物展览会,以上海做为首选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等,进行分析说明。

15.【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宋代随土地买卖合法化及商品经济繁荣,善讼之风初露端倪。

五代时期,地方长官独揽司法大权,造成政权更迭动荡。

因此,宋沿唐制,重视立法,并建立了一套周密的司法制度。

宋人将审判过程切分为十个环节:

推勘、录问、检法、拟判、连署判决书、宣判、翻异别勘、上诉复审、复核、疑狱奏谳等,环环相扣,相互制衡,形成了独到的鞫谳分司制、翻异别勘制、死刑覆核制、法官回避制、司法检验制等一系列司法原则,其周密的判决制度在中国古代首屈一指。

在司法及监督机构上,宋朝在中央设大理寺、刑部、御史台分掌中央司法;

各路设中央派出机构提点刑狱司,定期巡视州县:

地方州县实行司法与行政合一。

宋代司法注重证据和现场勘验,并产生了《洗冤集录》等世界最早的法医学著作,宋代司法制度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成熟时期和顶峰。

——摘编自《宋代司法制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司法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司法制度的内容,简评其影响。

(1)原因:

经济上,宋代土地兼并和商品经济繁荣,民事纠纷增多;

政治上,为改变五代时期的司法混乱,稳定宋朝统治;

社会思想上,继承唐代司法思想和制度,社会上诉讼之风形成,诉讼意识增强。

(2)内容:

审判过程严密;

创制了一系列的司法制度和原则;

设置了中央派出机构提点刑狱司;

重证据勘验。

影响:

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

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推动了中国司法审判制度的发展,使中国封建司法制度走向成熟,达到顶峰。

【详解】本题考查宋代司法改革的原因、内容和影响,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分析概括能力。

(1)宋代司法改革的原因,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代土地买卖合法化及商品经济繁荣,善讼之风初露端倪”“五代时期,地方长官独揽司法大权,造成政权更迭动荡”“宋沿唐制,重视立法”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2)宋代司法制度的内容,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人将审判过程切分为十个环节”“环环相扣,相互制衡,形成了独到的鞫谳分司制、翻异别勘制、死刑覆核制、法官回避制、司法检验制等一系列司法原则”“各路设中央派出机构提点刑狱司,定期巡视州县”“宋代司法注重证据和现场勘验”等信息分析概括得出。

其影响可以根据材料中的“宋代司法制度是中国封建法制发展的成熟时期和顶峰”等信息,并结合所学有关内容,从对君主专制制度和司法制度的影响来回答。

16.【历史选修3: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太平洋战争爆发前,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美英等国已认识到应该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但认为应放在战争结束后解决。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

1942年10月5日,蒋介石明确向美国表示,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希望美国先自动放弃对华不平等条约,而不必等到战后。

在中国的强烈要求和国际舆论的支持下,美英政府于1942年10月10日通知中方,宣布废除对华不平等条约。

1943年1月11日,中美、中英订了关于取消在华治外法权及处理有关问题的条约,宣布废除旧约订新约。

——胡德坤:

《中国抗日战争与战时国际关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能够废除不平等条约

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废除不平等条约的意义。

中国在抗战中的贡献推动中国国际地位提高;

中国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

中国政府不懈的努力;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的积极促成;

国际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的开展。

(2)意义:

有利于鼓舞中国军民的抗战士气;

有助于反法西斯同盟的团结和巩固;

推动了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进程。

【详解】

(1)问,根据材料“中国要求废约的呼声高涨……中国强烈要求美英等国立即无条件废约,中国对这次大战同美英一样担负着同等的义务,承担着同样的责任”结合中国的抗战贡献、国内呼声、美国支持等国际国内因素分析阐述。

(2)问,结合所学,从提高中国抗战积极性,巩固反法西斯同盟,推动民族解放分析即可。

17.【历史一一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黄旭华,1926年生于广东省海丰县,1945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理想中的专业——上海交通大学船舶制造专业。

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

新中国成立后,黄旭华开始从事舰船研制工作,负责苏联舰艇转让制造和仿制的技术工作。

195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防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中央军委副主席聂荣臻向国家提出研发核潜艇的计划,党中央、毛主席很快批准。

毛泽东发奋说:

“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

1965年,中央批复同意该工程上马,我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从此正式开始研制,在不到5年的时间里先后取得了成功,其中一些成果已经达到当时国际先进平……终于,中国的核潜艇搞出来了!

核潜艇各项性能也均超过美国的第一艘核潜艇,中国成为继美、苏、英、法之后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中央电视台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给予他的颁奖词是:

时代到处是惊涛骇浪,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財富。

你的人生,正如深海中的潜艇,无声,但有无穷的力量。

——摘编自《中国“核潜艇之父”为保密“人间蒸发”30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如何认识在“一穷二白”的背景下,黄旭华也要挺起胸研制核潜艇。

(2)根据材料概括黄旭华具有哪些可贵的品质精神。

(1)认识:

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核技术;

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

中国百废待兴,教育、科技远远落后于世界,为了建立强大的国防,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

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爆炸使核动力问题的解决成为可能;

核潜艇的研制成功可以使新中国跨进大国行列,有利于提高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忠厚坦诚、大公无私的优秀品质;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1)根据课本,可以从新中国面临

国际环境,两极格局形成,美苏等国垄断了原子弹,美国包围、封锁、孤立新中国;

国内状况,社会主义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建立强大的国防保卫新生政权,新中国有必要研制“核潜艇”;

以及研制“核潜艇”成功的意义,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2)材料中“……1949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开始了为党的事业默默贡献的历程,……你埋下头,甘心做沉默的砥柱;

一穷二白的年代,你挺起胸,成为国家最大的财富。

”结合所学,可以得出黄旭华具有:

不计名利、默默无闻、献身祖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刻苦钻研、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