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6377435 上传时间:2023-05-0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4.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辛集中学届高三月考历史历史文档格式.docx

7.南宋年初,“中原士民,扶携南渡,不知其几千万人”,南方地区小麦价格暴涨,“农获其利,倍于种稻”,小麦在南方大规模种植,南稻北麦的粮食作物分布格局被打破。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南迁的北方人民对面食的需求推动小麦种植

②《农政全书》的刊刻推广了先进的种植技术

③稻麦兼种技术的发展为小麦种植提供了条件

④曲辕犁开始从北方引入,促进生产效率提高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A.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B.丝织业发展迅速

C.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D.经济重心南移

9.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10.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

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

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B.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D.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11.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

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

A.农业生产出现衰退B.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

C.普通农户收益锐减D.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

12.明中后期,有人议论,“商亦无害,但学者不当自为之,或命子弟,或托亲戚皆可”,否则一家老小都没有办法养活。

这一议论反映了

A.农本思想被否定B.重商主义盛行

C.传统义利观废弛D.抑商观念削弱

13.晚明文献记载:

“今诸夷进贡方物,仅有其名耳,大都草率不堪……朝廷所赐缯帛靴帽之属,尤极不堪,一着即破碎矣……近来物值则工匠侵没于外,供亿(供应)则厨役剋减于内,狼子野心,且有谇语(贵骂),谇语不已,且有挺白刃而相向者,甚非柔远之道也。

”材料表明当时

A.闭关政策遭到内部质疑B.“海禁”政策出现较大松动

C.“天朝上国”地位发生动摇D.传统对外政策弊端显现

14.江南制造总局是个十足的封建衙门。

管理者是以督办为首的一群大大小小的官吏。

他们对军器制造一窍不通,一切生产技术大权都操纵于洋人手中。

有些洋匠不懂技术,招摇撞骗,因造不出火药,竟称“中国天气异于外国,与造此药不宜”。

这表明,洋务企业

A.管理体系逐步完善B.过度依赖西方技术om

C.逐渐成为外资企业D.所雇洋匠皆为外行

15.明中叶以来,松江府(今上海一带)所辖市镇数量如下表所示。

据此表可以得出

时间

松江市镇数量

1550年以前

59

1551—1722年

113

1723—1861年

167

1862—1911年

369

①市镇数量增长体现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时期松江地区工商业发展较快

③市镇增多与近代开放通商口岸有关

④清政府与民国政府都重视商业发展

A.①④B.②③C.②④D.①③

16.19世纪初,在中国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000文。

19世纪20年代,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200文。

到1839年,每两白银可兑换铜钱1600文。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晚清官吏贪腐严重B.小农经济根深蒂固

C.英国大量走私鸦片D.中国被迫开设商埠

17.某作者在其博客《晚清“春天的故事”》一文中提到,“到1900年庚子国变前夕,大清朝的国民生产总值占全世界的6.8%,先辈们用短短三十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国家一百多年才走完的路,这是一个令世人感叹、世界瞩目的成就。

”该作者描述的现象

A.是近代自然经济瓦解的必然结果B.违背了中国近代客观的历史事实

C.反映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D.承认洋务运动对经济的客观作用

18.刘锡鸿是晚清首任驻英副使,不仅惊讶于火车轮船机器的功效,对英国民主的细节也颇为了解,私下里羡慕“西洋国政民风之美”。

但在朝中一些权贵指使下,他却不断密告公使郭嵩焘要“以夷变夏”,甚至连郭披了洋人的雨衣,看了洋人的节目单都被当成罪行来告发,诋毁郭学西言行是“迎合洋人,坏乱风俗”。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导致洋务运动失败

B.官场的功利主义严重阻碍了近代化进程

C.晚清外交官员未能对西方有正确的认识

D.刘锡鸿的言行植根于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19.1938年初,国民党中央通过的决议规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实行“计划经济”,“树立重工业基础”,采取扩大国防生产能力、奖励海内外人民投资、鼓励轻工业的发展等措施。

这个决议意在

A.使国民经济向战时经济转轨B.强化官僚资本垄断地位

C.使国民经济产业结构合理化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20.如图是抗日战争期间大后方七省(川、滇、黔、陕、甘、湘、桂)开办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1937年7月至1944年)。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大后方七省开办工厂的速度逐年递增

B.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大后方工业发展迅猛

C.大后方和沿海工业比例发生很大变化

D.大后方工厂开办的主要原因是抵制日本的经济侵略

21.公元前5世纪,雅典公民获得更多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公民的成功“依赖于在大型

公共集会上谈话、论辩与说服的能力”。

据此可知,在当时雅典

A.公民必须能言善辩B.参政议政十分活跃

C.民主政治出现危机D.内乱引发思想纷争

22.古代雅典的梭伦在诗中写道:

“作恶的人每每致富,而好人往往贫穷;

但是,我们不愿意把我们的道德和他们的财富交换,因为道德是永远存在的,而财富每天在更换主人。

”据此可知,梭伦

A.反对奴隶制度B.主张权利平等

C.抨击贫富差别D.具有人文精神

23.罗马共和国时期,平民和贵族展开了长达两个世纪的斗争,斗争的成就主要体现为其间所颁布的一系列法律,恩格斯曾评论说:

“氏族贵族和平民不久便完全溶化在国家中了。

”这一长期斗争的结果是

A.贵族的特权被取消B.罗马法体系最终形成

C.公民与贵族法律上平等D.自由民获得相同的权利

24.民主选举是古代雅典政治的特色。

为确保参政机会均等,有些职位甚至通过抽签产生。

但对于三列桨战舰舰长和许多公共文化活动主管等职位,则指定由最富有阶层的人轮流担任,且自己负担全部费用。

雅典的这些举措

A.引发了贫富之间的对立B.说明其文化事业不发达

C.有助于社会及政治稳定D.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念

25.罗马法虽然是与交换还不太发达的社会状态相适应的,但是它仍能阐明在进行交换过程中法人的各种规定,因而能成为工业社会的法的先声。

这表明,罗马法

A.代表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B.脱离当时社会发展的状况

C.合乎世界各国的司法现状D.体现商品经济的基本要求

26.1847年6月,正义者同盟改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新口号代替“人人皆兄弟”的旧口号,并规定同盟的目的是:

“通过传播财产公有的理论并尽快地求其实现,使人类得到解放。

”这一变化说明

A.共产主义者同盟接受了马克思的革命理论

B.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推动了无产阶级的斗争

C.工人运动在欧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开始兴起

D.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

27.1872 

-1893年,马克思、恩格斯为《共产党宣言》在各国出版先后撰写了7篇序言,每一篇序言都是针对不同时期的特点和不同国情,对宣言的有关内容进行了补充、完善和修改。

这表明

A.19世纪末欧洲不具备实行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

B.马克思主义可以直接用于指导各国的革命运动

C.要用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对待《共产党宣言》

D.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灵活多变、缺乏普世价值

28.20世纪60~7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和意大利北部原本落后的农村迅速实现了机械化,数百万农民成了相对富裕的农场主,这一变化的原因是

A.马歇尔计划开始发挥作用B.欧洲经济一体化的推动

C.西欧社会福利制度的确立D.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

29.1950年7月,麦克阿瑟命令日本政府创建由7.5万人组成的警察预备队。

这一预备队后被改编为自卫队,成为日本重整军备的基础。

另外,美军在朝鲜战争中的庞大需求成为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强心剂。

这说明

A.美苏争霸出现新动向B.东亚区域形成两极格局

C.日本的军国主义复活D.美国调整亚太地区战略

30.抗美援朝战争进入对峙阶段后,1951年6月,苏联提议,五大国(苏联、法国、英国、美国、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和平公约。

新中国政府也表示,如今国际上任何重大问题,如果没有苏联和新中国参加都无法解决。

随后,美国同意和谈。

A.抗美援朝极大地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B.社会主义阵营放弃与西方国家的冷战对峙

C.上述五大国在联合国中开始发挥决定作用

D.五大国缔结和约,实现了朝鲜半岛的统一

31.1964年,中法建立外交关系。

1966年,法国总统戴高乐访问苏联,两国发表了联合声明,强调由欧洲人来考虑和解决欧洲事务,还达成了空间技术合作协定,进一步扩大了合作领域。

A.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B.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C.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D.法国改变战略目标与价值取向

32.1956年7月,印度、埃及和南斯拉夫共同发表宣言,反对“把世界分为强有力的国家集团”。

该宣言

A.成为亚太经合组织的指导方针B.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政治基础

C.推动了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成立D.促成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建立

33.1971年,作为不结盟运动成员国的印度与苏联签署了《印苏和平友好合作条约》,规定在任何一方遭到进攻威胁时,双方应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和平与安全。

该条约

A.凝聚了不结盟运动力量B.扩大了社会主义阵营

C.影响了美苏“冷战”态势D.促成了中美关系改善

34.1917年,列宁在《四月提纲》中指出:

“俄国当前形势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向革命的第二阶段过渡。

”7月,他又在《国家与革命》中阐明,资产阶级国家由无产阶级国家代替,不能通过“自行消亡”来实现。

以上论断

A.明确指出武装起义条件已经成熟B.凝聚布尔什维克全党的政治智慧

C.逐步明确俄国革命的任务和方式D.说明仍存在和平取得政权的可能

35.在俄国十月革命期间,布尔什维克党最初主张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一切土地国有化,后随着形势的发展,又调整为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并交给农民使用。

这一调整

A.促成了苏维埃的成立B.争取了农民对革命的支持

C.推动了民主革命的深入D.瓦解了临时政府的阶级基础

36.戈尔巴乔夫是苏联解体的关键人物,但1990年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

由俄罗斯教育部审查认定、国家历史学会编写的新版历史教科书对此评述为:

“苏联民众对此的反映却是敌对的、冷淡的。

与此同时,西方社会却在庆祝戈尔巴乔夫对‘冷战’和平演变的巨大贡献。

”对此评述理解正确的是

A.苏联解体主要由于西方和平演变B.苏联改革没有解决好民生问题

C.俄罗斯重视国家的意识形态导向D.历史教科书具有社会教育功能

37.有学者认为:

古巴导弹危机是美苏之间的一场核赌博。

苏联虽退却了,但随之大力扩充核力量,终于在20世纪70年代取得与美国的核均势。

美国取得了遏制战略和威胁战略的胜利,却也基于这次胜利而误认为自己能够有效地解决世界上各种问题,进而卷入了越南战争。

该学者强调古巴导弹危机

A.加剧了美国与苏联间的大国对抗B.导致了美国全球战略重心的转移

C.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优势D.揭开了美国对苏联实施冷战的序幕

38.1991年.历史学家卢卡克斯指出:

“20世纪现在已经结束了。

它持续了75年,从1914年到1989年。

它的两个主要事件是两次世界大战。

苏联革命、原子弹、殖民帝国的结束、共产主义国家的确立、两个超级大国的出现、欧洲和德国的分化-所有这些事件都是两次大战的结果。

”由此可见,该学者历史研究的思路是

A.摆脱了对具体年代的关注B.把握历史发展的阶段特征

C.不再以一百年为一个世纪D.强调世界影响性的重大事件

39.法里德•扎卡里亚在《后美国的世界》中认为:

“20世纪的全球经济、科技、文化和理    

 念,大半时间由美国主导;

我们目前正在经历的则是……可称为‘群雄竞起’的时代。

这里的“群雄竞起”

A.冲击着美苏两级对峙格局B.促使世界多极化趋势出现

C.有利于国际关系的民主化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进程

40.如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山姆大叔的饭桌》,该漫画表明

A.美苏冷战加剧了世界的分裂对峙

B.恐怖主义破坏了世界和平

C.霸权主义威胁世界和平与稳定

D.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时有发生

二、材料阅读题(41题15分,42题15分,43题10分,共40分。

41.(1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下图可以看出,汉代粮食亩产已达到一定水平。

明和清前期,随着稻田复种指数增加,玉米、甘薯种植推广,亩产又有一定的提高。

但从汉代到清中叶的两千年中,粮食亩产只增长了39%。

——摘编自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

材料二:

在中国,小农经济一锄一镰,一个主要劳动力加上一些辅助劳力,一旦和土地结合,就可以到处组织起简单再生产,虽然脆弱,但被破坏后极易复活和再生,又非常顽强。

小农经济这种顽强的再生机制所造成的结果便是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横向发展。

——编自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

中国传统农业是在国家全力倡导、监督下得以发展成为一种进步的形态。

但是,“农为国本”,这话的反面,农业受到特别“照顾”的同时,也意味着国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养支撑。

正是高度中央集权的大一统国家对农业的强控制,使农业本身受到重压,更使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整个经济结构缺乏自身运行的独立机制,变得非常僵硬,难以变革。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怎样的发展概况?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和清前期粮食

亩产提高的外来因素。

(4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小农经济既脆弱又顽强的原因。

(4分)举例说明“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水平位移”的具体表现。

(2分)

(3)概括材料三中“农为国本”的两面性。

(2分)从经济角度分析农业发展的成果“无法

扩散、转化、辐射到其他的经济领域”的原因。

(3分)

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5分)

材料一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

秦朝统治者实行“重本抑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

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

……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

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

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

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

……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

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

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

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

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咸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

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

“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

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

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

(5分)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张之洞认为不必“先觅煤、铁而后购机炉”。

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购得大冶铁矿,开始筹建汉阳铁厂,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

盛宣怀接手后,招商股银200万两,并开办萍乡煤矿,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依然未能炼出好钢,只得贷款改装设备,才获得成功。

通过克服种种困难,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1949年后收归国有。

——摘编自陈真等编《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等

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提炼一个启示,并予以说明。

(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河北辛集中学高三历史答案

1——5DCDBB6——10ABCDC11——15DDDBB16——20CDBAB

21——25BDCCD26——30ACBDA31——35ABCCB36——40CADCC

41.(15分)

(1)粮食亩产总体呈增长趋势,但增速较缓。

新航路开辟后,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的传入。

(2)生产规模小,封建剥削沉重,自然灾害等,都使小农经济易于破产;

而小农经济下的农民具有生产积极性,当简单生产工具、个体劳动力和土地结合,就能使其再生。

宋朝以后,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江浙地区。

(3)一方面重视农业,促其发展,另一方面过度依赖,严控重压,使其难以变革。

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对农业的重压,使农民缺乏剩余和积累;

对工商业的抑制,使农业资源难以进入工商领域。

42.(15)

(1)手段:

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同时推行奖励农业的措施。

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

(8分)

目的:

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

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

(2)结果:

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然是务农者少而经商者多。

(3分)

43.(10)

示例一观点:

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成功之路。

论证:

在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陷入困境之际,盛宣怀接手经营后,他采用市场经济手段,募集资金,解决资源问题,并有效改进技术,最终使汉阳铁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家近代化钢铁企业,为中国近代化作出重大贡献。

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我国逐步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发挥市场功能,吸收外资,引进技术,利用国内各种资源,使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结论:

综上所述,市场、资金、技术与资源的有效配置,是工业化发展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

示例二观点:

官商不分的体制阻碍中国近代化进程。

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创办的官办企业隶属总督、巡抚,形同官僚衙门,导致官商不分、政企不分。

企业经营管理上存在官僚主义作风,在汉阳铁厂的筹建过程中,存在设备购置盲目、选址不当导致生产成本提高等问题,投产六年后企业濒临破产。

由此可见,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洋务企业,官商不分的体制是问题和弊端的根源。

洋务派实现工业化、富国强兵的目的,最终幻灭。

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四大家族凭借掌握国家政权,垄断国家经济命脉,形成官僚资本,官商结合,阻碍民族工业发展和近代化进程。

在旧中国,官商不分的体制,成为中国经济近代化的重要阻碍因素。

示例三观点:

引进先进技术要从实际出发。

19世纪60年代开始,洋务派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先后创办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中国近代化从此起步。

张之洞在筹划钢铁厂的过程中,在引进英国先进的炼铁机炉时,违背企业经营须遵循的经济规律,忽视先进技术与资源相适应的原则,其推进近代化的宏大愿望却获取汉阳铁厂经营六年濒临破产的现实。

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实行对外开放决策,为引进外资和技术,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从国情实际出发,采取设立经济特区等逐步推进的策略,不盲目求快,终于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上述历史启示我们,从实际出发,学习、引进先进技术是强国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