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854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292.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昆明市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

云南省昆明市2017-2018学年高三上学期摸底调研统测

语文

整理制作:

青峰弦月工作室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1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现在的中国境内,三代王朝文明之前的上古时期曾有众多相互独立的国家并存,中国有五千年文明史的提法,是把这些都当成了中华文明史也即“中国”诞生史的一部分。

其认知脉络是,这些人类群团在相互交流、碰撞的文化互动中,逐渐形成了一个松散的交互作用圈,这也就奠定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基础。

“源远流长”“单线进化”“从未间断”,成为中国学术界在中国文明起源问题上的主流看法。

在不少人心目中,一个默认的前提是,现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古代遗存,理所当然就是中华文明的源头。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

比如我们说一个人的生命长度,可以是从呱呱坠地开始到死亡,其诞生也可以追溯到母腹中的胚胎成形,也可以从精子与卵子相撞的那一刻开始算起,甚至父方或母方的诞生,也是这个生命诞生的前提。

说中华文明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甚至旧石器时代的认识,显然出于这样的考虑。

然而顾名思义,在“国”前冠以“中”字,“中国”也就有了“中央之城”或“中央之邦”的意蕴。

这同时也说明“中国”已并非初始阶段的国家,显然,它一定是一个在当时具有相当的影响力、具有排他性的核心。

因而,我们也就不能说最初有多个“中国”,作为发达、复杂的政治实体的“中国”也是不能无限制地上溯的。

考古学家观察到彼时许多古国或部族,大都经历了发生、发展乃至最后消亡的全过程,也即它们各自谱写了完整的生命史的篇章,而只是给后起的中原王朝文明以程度不同的文化给养或影响。

到公元前2000年前后,它们先后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些人类共同体和后来崛起的中原文明之间,有一个“连续”中的“断裂”。

按古代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

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定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

在考古学上,那时仍属于龙山时代,在其后约两百多年的时间里,中原地区仍然处于邦国林立,战乱频仍的时代,各人类群团不相统属,筑城以自守,“逐鹿中原”的战争正处于白热化的阶段,看不出跨地域的社会整合的迹象。

也就是说,至少在所谓的夏王朝前期,考古学上看不到与文献相对应的“王朝气象”。

与此同时,兴盛一时的中原周边地区的各支考古学文化先后走向衰落;到了公元前1800年前后,中原龙山文化系统的城址和大型中心聚落也纷纷退出历史舞台。

代之而起的是,地处中原腹地嵩(山)洛(阳)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在极短的时间内吸收了各区域的文明因素最终崛起。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首次突破了地理单元的制约,几乎遍布于整个黄河中游地区。

二里头文化的因素向四围辐射的范围更远大于此。

这表明当时的社会由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到广域王权国家阶段。

黄河和长江流域这一东亚文明的腹心地区开始由多元化的邦国文明走向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作为广域王权国家概念的“中国”,在前一阶段还没有形成。

(选自许宏《前中国时代与“中国”的初兴》,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据学术界的主流看法,上古众多文明在文化互动中奠定后世中华文明的基础,它们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华文明史的一部分。

B.中华文明源头无限上溯的逻辑,如同将一个人的生命史上溯至胚胎成形、精子卵子相撞甚至父方或母方的诞生。

C.“中国”两字所蕴含的“中央之邦”之意,说明作为发达、复杂的政治实体的“中国”其实是不能无限制地上溯的。

D.考古学家所观察到的上古古国部落各自的生命史的完整性,排除了中央王朝文明与上古部落文明的关联。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只是记载在古代文献上的说法,就目前的考古学发现来看,夏王朝并非中国最早的王朝。

B.至少所谓的夏王朝前期,仍然属于考古学上的龙山时代,各人类群团不相统属,中原王朝文明尚未诞生。

C.中原龙山文化及周边各支考古学文化都没有发展为一体化的王朝文明,一个重要因素是未能突破地理单元的制约。

D.二里头文化突破若干相互竞争的政治实体并存的局面,进入广域王权国家阶段,“中国”诞生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文明史中的“中国”,是一个广域王权国家的概念,是东亚文明腹心地区一体化的王朝文明。

B.中华文明史的开端,只能从“中国”诞生算起,就此而言,中华文明虽然源远流长,但并没有五千年之久。

C.夏王朝如果在历史上确有其实,恰如古代文献记载,但由于出现在“中国”诞生之前,只能算作“前中国”文明。

D.“前中国”文明是个多元化的邦国文明,文明彼此独立,没有跨地域的社会整合,最多形成一个松散的交互作用圈。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崔弘度,字摩诃衍,博陵安平人也。

年十七,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亲信。

寻授都督,累转大都督。

时护子中山公训为蒲州刺史,令弘度从焉。

尝与训登楼,至上层,去地四五丈,俯临之,训曰:

“可畏也。

”弘度曰:

“此何足畏!

”欻然掷下,至地无损伤。

训以其拳捷,大奇之。

及尉迥作乱,以弘度为行军总管,从韦孝宽讨之。

弘度妹先适迥子为妻,及破邺城,迥弯弓将射弘度,弘度脱兜鍪谓迥曰:

“相识不?

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迥掷弓于地,骂大丞相极口而自杀。

弘度顾其弟弘升曰:

“汝可取迥头。

”弘升遂斩之,进位上柱国。

时行军总管例封国公,弘度不时杀迥,致纵恶言,由是降爵一等,为武乡郡公。

纳其妹为秦孝王妃。

弘度素贵,御下严急,动行捶罚,吏人詟气,闻其声,莫不战栗。

所在之处,令行禁止,盗贼屏迹。

以行军总管出泉门道,隶于杨素。

弘度与素,品同而年长,素每屈下之,一旦隶素,意甚不平,素言多不用。

素亦优容之。

上甚礼之,复以其弟弘升女为河南王妃。

每诫其僚吏曰:

“人当诚恕,无得欺诳。

”皆曰:

“诺。

”后尝食鳖,侍者八九人,弘度一一问之曰:

“鳖美乎?

”人惧之,皆云:

“鳖美。

”弘度大骂曰:

“佣奴何敢诳我?

汝初未食鳖,安知其美?

”俱杖八十。

官属百工见之者,莫不流汗,无敢欺隐。

然弘度理家如官,子弟斑白,动行捶楚,闺门整肃,为当时所称。

未几,秦王妃以罪诛,河南王妃复被废黜。

弘度忧恚,谢病于家,诸弟乃与之别居,弥不得志。

炀帝即位,河南王为太子,帝将复立崔妃,遣中使就第宣旨。

使者诣弘升家,弘度不之知也。

使者返,帝曰:

“弘度有何言?

”使者曰:

“弘度称有疾不起。

”帝默然,其事竟寝。

弘度忧愤,未几,卒。

(节选自《隋书·列传第三十九》)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B.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C.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D.今日各图/国事不得顾私/以亲戚之情/谨遏乱兵/不许侵辱/事势如此/早为身计/何所待也?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适,旧指女子出嫁。

文中指崔弘度的妹妹之前嫁给尉迥的儿子为妻。

B.爵,即爵位、爵号。

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如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

C.百工,古代主管营建制造的工官名称,以后沿用为各种手工业者和手工业行业的总称。

D.闺门,文中指女子闺房之门,专指妇女居住之处,后来也代指妇女、妻子。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崔弘度胆大无畏,身手灵活。

崔弘度与宇文训登上高楼顶层,宇文训俯瞰而生恐惧,崔弘度竟然一跃而下,毫无损伤,令宇文训大为惊奇。

B.崔弘度国事为重,绝私弃情。

崔弘度与尉迥虽为姻亲,但攻破邺城后,他用言语刺激尉迥,逼得尉迥自杀,并让自己的弟弟崔弘升斩下尉迥的头去领功。

C.崔弘度在意地位,不甘屈下。

杨素与崔弘度官品相当而年龄小些,所以杨素常常谦卑对待崔弘度,但崔弘度一旦隶属于杨素,则颇不服气,显得气度狭小。

D.崔弘度待人严酷,令人畏惧。

仆人妄言鳖美,被其杖责;下属官员见到他也恐惧流汗,不敢欺瞒;他治家如为官,即便是发已斑白的子弟也照样被毒打。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弘度素贵,御下严急,动行捶罚,吏人詟气,闻其声,莫不战栗。

(2)弘度忧恚,谢病于家,诸弟乃与之别居,弥不得志。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塞下曲六首(其四)

【唐】李白

白马黄金塞,云砂绕梦思。

那堪愁苦节,远忆边城儿。

萤飞秋窗满,月度霜闺迟。

摧残梧桐叶,萧飒沙棠枝。

无时独不见,流泪空自知。

【注】①云砂:

亦作“云沙”,指白云和黄沙,借指边塞风光或边塞地区。

②沙棠:

植物名,果实味道像李子。

③独不见:

为乐府古题,吟诵的是思而不得见的情绪。

8.全诗描绘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5分)

9.诗歌最后六句是如何表现相思情感的?

请简要分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师说》中,士大夫之族耻于相师,其理由是“,”,韩愈因此感叹“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2)回首故国,李煜在《虞美人》中禁不住感叹物是人非:

“,。

(3)王勃在《滕王阁序》中用“冯唐易老”来表达壮志难酬之意,苏轼在《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也有类似表达,即“,?

乙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11)、四(12)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题号后的方框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国旗

蒋一谈

我正在调研北京胡同里的日常生活,要完成五千字的毕业论文。

转了几十条胡同,还没有找到大脑里早先储存好的胡同味道,忽然发现自行车骑起来越来越费劲,原来是两个轮胎都瘪了,我只能下车,推着往前走。

忽然感觉有雨落下来。

我加快步伐,几乎是推着车子跑了;拐了一个弯,没有修理摊,又跑过一条胡同,拐弯,还是没看见修理摊。

我看见一个高高的门楼,和门楼里面气派的红色大木门。

大木门是关闭着的,门上面镶满数不清的金黄色铆钉。

我紧跑几步,迈上台阶,站在门楼里面。

突然听到一阵犬吠,是从大门背后传来的,我打了个冷颤,似乎看见大红木门在晃动。

犬吠更近了,我能想象出凶狠的狗嘴和狗牙。

“干什么的?

”一个女人在门背后喊道。

“我……避避雨。

“别靠上门啊!

”女人的声音充满厌恶。

犬吠声更大了。

女人和狗走了,我长长地喘口气。

雨稍稍变小了,我推起自行车王胡同口跑,运动鞋和裤腿全湿了。

我隐隐约约听见一个老头的声音:

“小伙子……避避雨吧……到这儿避避雨吧……”

我停住脚,回过头,看见一把黄褐色的油布大伞,大伞旁边有一辆湿淋淋的三轮车,伞下坐着一个抽烟的老头,老头脚边摆着工具箱和一张湿了一半的纸牌子,纸牌子上“修车补胎”的字迹有点花了。

我点点头,把车靠在树上,跑进大伞下面,蹲下。

“大爷,谢谢您!

雨滴落在伞面上的声音特别好听。

老头挪去工具箱上的物品,用手掌擦了擦,说:

“小伙子,坐上面吧。

“大爷,雨停了您帮我修修车,车胎瘪了。

“好说。

”老头平静地说。

我起身坐在工具箱上,头发触到了伞的支架,耳朵离雨的声音更近了,愉快温暖的情绪逐渐包围了我。

雨停了。

我把自行车推过来。

老头三下五除二就修利落了,倒是我手上沾了不少油腻,就这从屋檐上留下来的雨水洗了洗手,无意中看见一条暗红色的布条耷拉在工具箱外面,就走过去,用它把湿手擦干净。

“住手!

住手!

”老头大声喊道,跑过来,使劲抖落着布条,瞪着我。

“你走吧!

”他扯着嗓子说,“修好了!

你走吧!

我当然很吃惊。

不就是一块破布嘛!

“多……多少钱?

“不要你的钱了!

你走吧!

我摇摇头,莫名其妙地望望老头,推着自行车走了。

走几步回头看,老头弯着腰坐在大伞下面,用力把湿乎乎的纸牌子扔到对面墙上。

回到学校,我从同学那里借来笔墨纸砚,一口气写了十几遍“修车补胎”,感觉有了手感,才在找来的纸牌子上郑重地写下这四个大毛笔字。

下午的阳光明亮而不刺眼。

没有人修车。

“大爷,送您这个牌子,我写的。

老头抿抿嘴,有点不好意思。

我把纸牌子支在工具箱上,发现红布条不见了。

这时,胡同口传来老太太的吆喝声:

“明后天挂国旗啊!

庆国庆啦!

六十年大庆啊!

“小伙子,你站起来一下,给你看样东西。

我从工具箱上站起来,看着老头打开箱子,从里面取出一个塑料布包,轻轻打开,露出一摞暗红色的布料,和我上午看见的布条颜色一样。

“这是什么?

”我问。

“国旗,”老头说,把布料放在膝盖上,慢慢展开,“国旗……”他说话的声音低沉下去。

长这么大,还真是头一次看见这种颜色的国旗:

红色和暗红色混杂在一起,极度不均匀,上下左右沾满更深的色块,左角上的五角星只能看见两个了,另外三个淹没在色斑里。

“我儿子是解放军……”他脸上浮现出淡淡的笑意,“七九年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死在战场上了……我儿子是举着这面国旗死的……我儿子是旗手……”他轻轻抚摸着国旗上的色斑,“上面有我儿子的血……我儿子没给我丢脸……没给国家丢脸……好儿子……”他用力挤着眼睛,把眼泪挤回眼眶,手指抖动着把国旗折叠起来,“三十年喽……三十年喽……真快啊……我死了……也会把它带走……”

两个人沉默着。

这一刻,我感觉到一丝惆怅。

阳光斜照在胡同口,再过一会儿,下午就变成黄昏了。

三个老太太说说笑笑走过来,其中一个对老头说:

“老李,国旗准备好了吗?

“把‘吗’字去掉吧。

”老头笑着说。

我也笑了。

回到老头住的大杂院,收拾妥当,老头拿来一根竹竿和一面鲜红的红旗,说:

“刚买来的国旗,跟我到门口去,我给你说挂哪儿。

”我把国旗套进竹竿,把竹竿插进铁筒。

最后一抹夕阳照在国旗上面。

柔和的颜色。

老头若有所思地说:

“早晨看国旗和晚上看国旗的感觉不一样。

一盘花生米,一盘豆腐丝,半瓶二锅头。

老头支撑着桌子站起身,走到门外,过了一会儿,抱着那面变了色的国旗进了屋。

“帮大爷个忙,竹竿没有了,就用这根铁条吧……三十年了……也纪念纪念我儿子……”

借着胡同里的微弱灯光,我看见两面国旗紧紧地贴在一起,像一对父子,又像一对孪生兄弟。

我感觉到自己的眼睛有点发涩。

阳光刚刚露出脸。

胡同里的国旗一溜排开,红红的旗帜和灰色的墙壁映衬在一起,别有一番味道。

修车摊前空无一人,我听见了远处若隐若现的哀号声,好像是大爷的声音……老头瘫坐在地上,怀里抱着那面湿漉漉的国旗——已被修过一遍的国旗。

左上角的五角星很鲜亮,旗帜的色泽由暗红变为浅红……“为啥要洗啊……为啥要洗啊……”

“他的国旗太脏了,影响胡同景观!

“咱们是好心,怎么就……”

“老李和这国旗有故事吧?

我知道这个故事。

老头儿子的故事。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发现自行车骑起来越来越费劲”,表现了“我”遭遇的困境,为下文与老头相识的情节做了铺垫,也烘托出老头对我的关爱,从而表现老头的善良。

B.小说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描写了“红色大木门”后一个凶恶的女人的形象,这种写法与《红楼梦》中对王熙凤出场时的描写颇为相似。

C.“我”回到学校,认真写好“修车补胎”的纸牌,主要是因为老头帮“我”修好了自行车却没收钱,“我”内心觉得对老头有所亏欠,于心有愧。

D.看到夕阳照在国旗上面,老头觉得晚上看到的国旗比早上看到的更加美丽,这一细节表现出老头虽然年纪已老但是对国家的感情愈发真挚。

E.小说善于用环境描写来营造气氛从而刻画人物心理,“雨滴落在伞面上的声音特别好听”表现了“我”摆脱困境的愉悦与轻松的心情以及对老头的感激之情。

(2)小说中的老头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请简要分析。

(6分)

(3)红门后的女人、胡同老太太、“我”这些次要人物在小说中各有怎样的作用?

请简要分析。

(6分)

(4)在小说的结尾,旧国旗被从旗杆上取下,又被巷子里的老太太清洗,老头的反应非常强烈。

老头为什么会如此痛心?

请结合全文,谈淡你的看法。

(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朱光潜的求学生涯

1912年,十五岁的朱光潜升入当时赫赫有名的桐城中学。

当时桐城中学用的古文课本主要是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的《古文辞类纂》,这部著名的古文总集以“唐宋八大家”的作品为主干,上溯战国、秦汉、魏晋之文,下逮归有光、方苞、刘大櫆之作,其包罗之广、分类之当、鉴别之严、品评之精,颇得广泛好评。

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从先秦到清代的散文名篇,得到了极大的收获,他的整个身心受到了传统文化甘霖的深深滋润。

在桐城中学,朱光潜还对中国古典诗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

当时的国文教师中,有一位名叫潘季野,酷爱古代诗歌,尤其对宋诗有很深的修养。

他在教学中发现朱光潜勤奋好学,对语言文字的奥妙异常敏感,便注意加以悉心培养。

他不分课内课外,指导朱光潜诵读《古诗源》、《唐诗三百首》、《唐宋诗醇》、《宋百家诗存》等诗集选本,使其概略地了解了中国古代诗歌的大体状貌、各代诗歌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承袭流变关系。

朱光潜攻读历代诗歌后,虽然觉得各有其佳妙之处,却颇看重魏晋人的作品,尤其钟爱阮籍和陶潜的诗篇。

他一生最推崇的诗人是陶渊明,认为陶渊明的人格和诗风,体现了中国文人和中国诗歌的至高境界。

“陶渊明全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

”(朱光潜《陶渊明》)爱好和钻研古代诗歌,对于后来走上文学和美学研究道路的朱光潜来说,可谓终身受用。

因为依朱光潜看,诗是用最精炼的语言表现最精炼的情思,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

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

如果对诗没有兴趣,对于小说、戏剧等的佳妙处,难免总有些隔膜,因为故事在一流小说家和戏剧家的作品中,多半像枯树枝干搭成的花架,用处全在托起那绚丽灿烂、生气蓬勃的红花绿叶——小说、戏剧中的诗。

朱光潜通过钻研诗歌,领悟了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种种佳妙之处,更培养起一种典雅纯正的文学趣味,这种趣味很大程度也来自于潘季野的熏陶,以至于朱光潜在八十三岁高龄写自传时,还特别提出潘季野是他当时“得益最多的国文老师”。

桐城中学毕业后,朱光潜考入武昌高等师范学校。

然而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的教员水平之差,实在超出了他的想象。

最突出者为系主任姚明辉,其学问杂而不纯,却自命不凡,以学贯中西、博古通今的大家自居,编著的书上多署名为“太平洋人”,讲课时穿凿附会,常常离奇的惊人。

愤慨之下,朱光潜曾写信到教育部告状,投出的信却如泥牛入海,一年不到他就想离开学校。

遇到这样的老师当然是极大的不幸,但朱光潜悟出了一个值得一辈子记取的教训:

做学问和教书都得老老实实,认认真真,任何花拳绣腿、瞒言骗语,都既是“自欺”,又是“欺人”。

当然,他在武昌也收获颇丰。

他“规规矩矩”地把段玉裁《许氏说文解字注》从头到尾圈点一遍,大略窥探了中国文字学门径,提高了他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训诂考据的能力。

同时,朱光潜发现世间竟然有那么多的书,并享受着读书的自由。

年迈以后,与友人谈起当年的武昌,朱光潜对江边横街的旧书肆仍满怀留恋。

在武昌待了约一年光景,朱光潜顺利通过选拔,被教育部派往香港大学学教育学。

在港大期间,他住的那间寝室兼书斋的小房间很拥挤,写字台前放上一把椅子后,连插足坐下都要费些周折,小房间的墙上悬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

港大四年,朱光潜如饥似渴地博览群书。

不仅熟练地掌握了英语,为自己观察世界提供了另一只眼睛,而且广泛学习英语文学、西方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伦理学等多方面知识。

他当时读书有个习惯,每读完一本书都做读书笔记,为的是把所学的东西在自己头脑里整理消化一番,变成自己的精神营养。

在港大比较系统地学习西方学术文化后,朱光潜的思想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仅表现在西方启蒙运动所倡导的个性主义、平等自由等观念逐步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还表现在体现西方近代科学精神的实证思想、批判态度等被他奉为改造中国学术界的良药。

朱光潜后来又曾在欧洲留学八年,加深和拓广了西方知识,但是,导致他知识结构发生根本变化,使他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新学人的转折点,则不能不说是香港大学。

(摘编自钱念孙著《朱光潜:

出世的精神和入世的事业》)

【相关链接】

①朱光潜(1897-1986年),字孟实,安徽省桐城县人。

现当代著名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

(摘自“XX百科”)

②“这(指进港大)是我生平的一大转机,假如没有得到那机会,说不定我现在还是冬烘学究,港大四年奠定了我这一生教育活动和学术活动的方向。

”(摘自朱光潜《作者自传》)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古文辞类纂》因为是由桐城派作家姚鼐编写,因此成为桐城中学主要的古文课本,朱光潜熟读和背诵了其中的很多名篇,收获很大。

B.在古代诗人中,陶渊明最受朱光潜推崇,这主要是因为朱光潜的审美趣味,倾向于淡雅含蓄,而陶渊明的诗歌和人格都展现了自然本色。

C.在桐城中学求学期间,朱光潜意识到诗歌是最能体现文学特征的文学体裁,其他文学体裁比如小说、戏剧如果没有诗意,就失去了很多的文学价值。

D.由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国文系主任姚明辉对教学极不认真负责,朱光潜意识到这种自欺欺人的老师对自己实在无益,因此产生了离开的念头。

E.朱光潜在求学期间刻苦勤奋,并从小就养成了做读书笔记的好习惯,凭借这种习惯吸收了大量知识,为最终成为学贯中西的一代学人奠定了基础。

(2)在回顾自己的中学时代时,朱光潜说潘季野老师是使自己“得益最多的国文老师”,他为什么这样说?

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6分)

(3)朱光潜的求学生涯经历了怎样的阶段?

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6分)

(4)朱光潜在港大求学时所住的寝室里挂着“恒恬诚勇”四个大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四个字的理解。

(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项是(3分)

①骑车难的一个很大原因是,自行车道被机动车鸠占鹊巢,骑车人不得不在机动车车流间辗转腾挪,很多人对此已经习以为常、见怪不怪。

②在腾笼换鸟思路的指导下,灾后的汶川没有进行简单的恢复性重建,而是立足长远,整体设计,现已转型为国家5A级风景区,真正实现了浴火重生。

③这些年,旅游市场乱象频生,各种“天价事件”、“低价团”忽悠游客事件、导游辱骂游客事件不绝如缕,对整个旅游行业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

④智能手机上的微信平台是一个堪比黑洞的魔沼,但许多人置身其中,甘之如饴,就算寻不到九转回魂丹,也义无反顾。

⑤时至今日,随着文化自信心的回归,文人画的地位和价值又慢慢地被承认,但一哄而起又难免泥沙俱下,鱼目混珠,这是个无法避免的过程。

⑥惠州学院作为惠州本土唯一一所本科院校,正以其独特的姿态在广东各大高校中崭露头角。

A.①③④B.①②⑤C.③④⑥D.②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当前的电动汽车主要采用传导充电方式,这种带“尾巴”的充电方式存在诸多缺点,如电池组所占空间大、续航里程短、一次性充电时间长等问题。

B.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发展住房租赁市场提出四项举措,从房源、公租房货币化补贴、税收优惠以及市场规范方面,给予住房租赁市场支持。

C.美国借口“航行自由”为名,悍然将航母战斗群驶入南海争议水域,大搞力量展示,这是南海地区局势紧张的根源。

D.“今生水”生产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