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599011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7.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综合检测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

专题综合检测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时间:

50分钟 

分值: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福建厦门翔安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22)史学家胡绳认为,中国近代史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是:

1840—1864年;1864—1901年;1901—1919年。

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应该是(  )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B.反抗外来侵略与学习西方文明的统一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D.反抗外来侵略与建立民主政治的统一

2.(2017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27)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中国(  )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

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

千万两)

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

3.(2017湖北襄阳四校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8)1912年1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修正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组织大纲》,规定临时大总统有“宣战、媾和缔结条约”“制定官制、官规,任免文武官员”“设立中央临时裁判所”等权力。

据此推断,修正“组织大纲”意在(  )                  

A.创建责任内阁制B.迅速稳定国内局势

C.制约袁世凯专权D.贯彻主权在民原则

4.(2017山东德州高三上学期期末,12)1930年,中共鄂西特委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决议制定《关于鄂西工作总任务》指出:

“建立城市工作,夺取各重要或次要城市。

(1)组织工纠(工人纠察队)及贫民,打破保守倾向,建立乡村工作;

(2)夺取城市向接近沙市方向进攻,工农兵各种工作均应如此。

”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共产党(  )

A.尚未找到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B.仍然存在强调城市革命的思想

C.认识到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

D.已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5.(2017山东淄博高三仿真模拟,30)1946年,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对二战中的日本战犯进行审判,在审判中认定日本战犯的犯罪日期从1928年算起,主要依据是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张作霖。

由此可见 (  )

A.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蓄谋已久

B.张作霖积极反抗日本侵略行为

C.中国抗战得到国际广泛认可

D.1928年是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

6.(2017湖南常德石门一中高三月考,29)“战役第一阶段,人民解放军完成中间突破……同时以重兵顽强阻击了……敌人……的增援;第二阶段,人民解放军作战重心是中间围歼,两头堵击;第三阶段,人民解放军发起总攻。

”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                  

A.挺进大别山B.辽沈战役

C.淮海战役D.平津战役

7.(2017河南南阳、信阳等六市高三二联,28)19世纪中叶,新名词在中国被不断创造出来,诸如“商务”“商战”“商业”“招商”“商办”“商局”“商会”“商部”“商学”“商政”“商校”“商法”“商报”等。

这一时期“商+”思维反映出(  )

A.中国的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

B.实业救国思想已经蔚然成风

C.重农抑商政策遭到否定

D.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诉求

8.(2017辽宁葫芦岛普通高中协作体高三第二次考试,10)1914—1924年间,中国兴起了一轮新的实业投资热,这被史学家称为继洋务运动后的第二次工业化浪潮。

这两次工业化浪潮都(  )

A.体现了政府的主导作用B.推动了政治体制的变化

C.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D.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

9.(2017四川绵阳芦溪中学高三第六次考试,30)阅读下面“1935年和1941年中国民族工业资本状况对比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反映了(  )

时间资本工业类别

1935年

1941年

资本总额

(万元)

占全国总

资本比例

资本总额

(万元)

占全国总

资本比例

冶炼业

47.4

0.19%

13570.7

37.01%

机械金属业

415.5

1.66%

4402.7

10.6%

纺织业

12170.3

48.53%

5884.7

14.17%

食品工业

6159.8

24.56%

2726.6

6.57%

A.轻工业衰退未获得发展B.工业结构日趋合理化

C.民族经济遭到日本破坏D.工业生产为军事服务

10.(2017黑龙江大庆高三上学期一模,13)“自西医发明齿科之学,世之患齿病者,皆受其益。

……至其所镶之齿,有磁制者,有金制者。

金制价较昂贵,最觉灿然可观,于是此风盛行。

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以为美观者。

”这种现象表明了当时社会(  )

A.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

B.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

C.口腔医学受到了国人的追捧

D.全盘西化的偏激文化心态

11.(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最后一卷,30)有人说:

“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

”这段话说明(  )

A.不同阶级政见相似B.变法运动促进思想解放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D.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

12.(2017河北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小二调,34)孙中山是近代坚定的民主革命家,但他同时又说:

“纯用革命手段不能完全解决经济问题。

”“夫今日立国于世界之上,犹乎人处于社会之中,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

”在这里,孙中山主要强调的是 (  )

A.革命是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手段

B.民生问题的解决要立足和谐互助

C.国内各民族要平等、团结、互助

D.以和平方式实现财富国有、国民共享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3.(2017山西名校联考,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之战全面开始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鹄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4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5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6分)

 

14.(2017黑龙江大庆质检一,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规定:

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

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

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由行商代为办理;凡外国商人一切居住行动,皆由行商负责管束、担保;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

此外,清政府又有许多条例和章程,如外国商人到广州,必须住在洋行附近的商馆(或称夷馆)内,不得擅自外出。

外国商人不得携带妇女居住商馆,不得在广州过冬,不得在广州乘轿子;不得雇用中国人服役,不得雇人传递消息。

清政府还规定,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如有打造装载五百石以上的船出海者,一律发到边境充军。

又规定船上一切人员都必须详细登记姓名、年貌、履历、籍贯等,以供官府稽查。

——摘自《XX百科》

  材料二 1842年签订的中英《南京条约》第二条规定:

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令英人按照下条开叙之列,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

《南京条约》第五条规定:

凡大英商民在粤贸易,向例全归额设行商,亦称公行者承办,今大皇帝准以嗣后不必仍照向例,乃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勿论与何商交易,均听其便……

——摘自中英《南京条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政府对外交往的相关信息并指出其政策。

(10分)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对外交往的变化。

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的角度分析该条约对中国的影响。

(15分)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B 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中”“从时间上能够衔接起来的三个环节”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A、C、D三项的表述具有片面性,明显不符合史实和题意,不正确;而B项表述符合史实和题意,正确。

2.D 根据图示数据可知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为救国救民,一系列政治社团陆续组建,到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政治社团活动陷入低潮(主要源于清政府的镇压),D项正确。

A项表述明显不符合图示信息,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即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不存在“新建的洋务企业”,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95年《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1901年《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与图示曲线不符,排除C项。

3.B 本题主要考查修正“组织大纲”的目的。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规定临时大总统的权力,新政权刚刚建立,首要任务是强化总统的权力来迅速稳定国内局势,B正确;材料未提及责任内阁制,A排除;责任内阁制制约袁世凯专权,而材料未提责任内阁制,C排除;材料是规定总统的权力,主权在民原则未体现,D排除。

4.B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建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点燃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星星之火,为中国革命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故A项错误;据材料“建立城市工作,夺取各重要或次要城市。

(1)组织工纠(工人纠察队)及贫民,打破保守倾向,建立乡村工作;

(2)夺取城市向接近沙市方向进攻,工农兵各种工作均应如此”可以得出当时中国共产党仍然存在强调城市革命的思想,故B项正确;早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的时候,毛泽东等人就已认识到了工农武装割据的重要性,故C项错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材料仍然存在强调城市革命的思想,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故D项错误。

5.A 据材料中“在审判中认定日本战犯的犯罪日期从1928年算起,主要依据是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东北最高行政长官张作霖”可得出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蓄谋已久的,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对张作霖反抗日本侵略行为进行阐释,故B项错误;材料中反映的是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没有叙述中国抗战情况,故C项排除;中国抗日战争的开端是1931年,而不是1928年,故D项错误。

6.C 从材料“中间突破”“中间围歼,两头堵击”等信息可以看出,这是指的三大战役中的淮海战役,故C项正确。

7.A 据所学可知19世纪中叶,随着西方侵略不断加深,我国的知识分子开始逐渐认识到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发展经济,与外国进行商战,因此出现了诸如“商务”“商战”“商业”等新名词,是重商思想的体现,说明了现代化问题受到关注,故A项正确。

8.D 洋务运动是在内忧外患的背景下洋务派学习西方先进科技的运动,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的春天”。

因此两次工业化浪潮都与外部国际环境有关,故答案为D项。

洋务运动有官方背景,“短暂的春天”未能体现政府的主导作用,排除A项;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没有推动政治体制的变化,也未能承担民主革命的重任,排除B、C两项。

9.D 本题考查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依据表格可知冶炼业、机械金属业发展最为迅速,结合此时期抗战的史实可知这些与军事工业有关,故D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材料只体现民族工业,因此不能完全体现工业结构,故B项错误;材料体现了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故C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10.A 本题考查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迁。

依据材料“金制价较昂贵……即平日并非无齿男女亦有彼此镶嵌二三粒”可得出社会盛行外来文明冲击下的拜金之风,故A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镶牙这种现象,没有反映出审美观念呈现出多样化,也没有反映出全盘西化的文化心态,故B、D两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应排除。

11.C A项说法错误,康有为、梁启超是资产阶级维新派,而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宣传的是无产阶级思想;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变法运动的信息;依据材料可知上海既有资产阶级思想又有无产阶级思想,多元文化并存,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12.B 本题考查三民主义。

A项与孙中山的观点相矛盾,错误;C项在材料中不能完整体现;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综合理解材料,不能完全用革命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就是要用革命斗争之外的调和手段,同时“相资为用,互助以成者也”就是还要用互助手段,故答案为B项。

二、非选择题

13.

答案 

(1)原因:

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政令不统一。

(4分)

(2)特点:

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5分)

(3)评价:

清末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不可能集中力量禁烟,但是,该时期的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来的禁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毒品,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破坏禁烟,是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

(6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由“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可知,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由“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实质也是征而不禁”可以得出政府贪利,禁烟不力;由“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吸食之人……穷无所之,典田鬻子”可知,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国家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政令不统一。

(2)问,根据材料二,由“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可知,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由“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归纳为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由“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归纳为将禁烟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由“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归纳为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第(3)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毒品,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末新政时期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

再从近代中国社会环境来分析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

14.

答案 

(1)信息:

限定一口通商;严格约束外商活动;限制中国商民出海;公行垄断;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任意3点,共7分)

政策:

闭关锁国或海禁政策(或限制与外国往来等)。

(3分)

(2)变化:

由开放广州一处通商口岸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任意答出5点,每点2分)

影响:

五口通商后,中国被逐步纳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组成部分(或答出中国逐步成为资本主义国家原料产地和产品输出国;从分散孤立到形成一个整体世界市场);(3分)促进了中国从传统农耕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的转型(或答出机器生产逐渐取代手工劳动;商品经济逐步取代自然经济;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推动近代化进程)。

(2分)

解析 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得出限定一口通商;根据材料一“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皆由行商居间传达”得出严格约束外商活动;根据材料一“凡出海商船装载不得超过五百石……一律发到边境充军”得出限制中国商民出海;根据材料一“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得出公行垄断;根据材料一“凡清政府有所宣示或外国商人有所陈请,皆由行商居间传达”得出政府不与外商直接通商。

第二小问,根据材料中严格限制外商与中国的交往能够得出清朝实行“闭关锁国”的外交政策。

(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凡外国商船只允许在广州一地通商贸易”、材料二“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港口”得出由开放广州一口通商到开放五口、由自主开放到被迫开埠;根据材料一“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材料二“贸易通商无碍”得出由官设公行管理到自由贸易;根据材料一“外国商人到广州……不得擅自外出”、材料二“大皇帝恩准大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贸易通商无碍”得出由西方居民居住受限到要求自由居住;根据材料一“外国商人买卖货物、交纳商税皆由行商代为办理”、材料二“清楚交纳货税、钞饷等费”得出由存在索贿到明确税费;根据材料一“凡外国商人来广州贸易,只能同商行打交道”、材料二“且大英国君主派设领事、管事等官住该五处城邑,专理商贾事宜,与各该地方官公文往来”得出由与公行接触到与官府打交道。

第二小问,可从中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联系、近代中国社会转型、近代中国遭受外来侵略带来的严重后果等角度进行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