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16264212 上传时间:2023-07-1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二轮专题三 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 专题卷.docx

届二轮专题三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和文明发展的曲折历程专题卷

专题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7辽宁沈阳郊联体高三上学期期末)根据下图数据判断,该图统计的是1895—1911年中国(  )

A.新建的洋务企业(单位:

家)

B.对外贸易顺差值(单位:

千万两)

C.对外赔款的数额(单位:

千万两)

D.新建的政治社团(单位:

个)

2.(2018河北石家庄高三一模)清末新政期间作为振兴商务重要内容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仅“关内”就有济南、武昌、昆明等城市开放。

另外,一些市镇如山东潍县、江苏海州、福建鼓浪屿、湖南常德等,也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

这一做法(  )

A.抵制了日趋高涨的革命运动

B.推动了近代城市化进程

C.促使中国开始主动融入世界

D.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

3.(2018江淮十校高三联考)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致信宋教仁说:

“民国大局,此时无论何人执政,皆不能大有设施。

……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

”在此,孙中山认为(  )

A.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

B.民主制度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C.中华民国的未来发展将困难重重

D.革命的根本目的是改善民生

4.(2018安徽宣城高三二调)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

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

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5.(2018北京东城一模)1912年,孙中山在给上海中华国货维持会的复函中说:

“礼服在所必更,常服听民自便……去辫之后,亟于易服……于是争购呢绒,竞从西制,致使外货畅销,内货阻滞。

”由此可见辛亥革命(  )

                  

①促进中国服饰近代化②冲击传统生活习俗

③传播民主共和的观念④造成崇洋风气盛行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6.(2018河北邯郸一模)1926年,共产国际指示中国共产党说:

“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用一切方法使工人的斗争具有组织性。

”这说明共产国际(  )

A.忽视中国工人阶级领导地位

B.关注中共工农联盟政权的建设

C.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

D.主张中共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7.(2018山西太原高三二模)自1934年开始,国民政府所发动的一些全国性运动,一般大多打着“复兴中华民族”的旗号;1937年后,国民党的军政要员大多出版过以“民族复兴”为题的宣传著作。

这些举动(  )

A.表明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B.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

C.导致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

D.客观上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

8.(2018山东聊城高三二模)“延安的城门成天开着,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背着行李,燃烧着希望,走进这城门。

学习、歌唱,过着紧张的快乐的日子。

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服,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

”诗人何其芳笔下的这一景象突出说明(  )

A.国民政府迫害民主人士B.红军三大主力齐聚陕北

C.土地改革政策深得民心D.爱国青年追求理想自由

9.(2018宁夏银川质检)1924年7月,北京学生联合会等50余个团体联合组成反帝国主义大同盟,提出“扑灭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废除压迫中国弱小民族所定一切不平等条约”;9月3日至9日,上海废约运动大联盟更是掀起全国性的群众反帝国主义运动。

这反映了(  )

A.南京国民政府擅长动员群众

B.中华民族已有近代意义的觉醒

C.北伐战争推动反帝爱国运动

D.一战后帝国主义在华势力骤降

10.(2016课标Ⅰ)1943年8月,国民党颁布《抗战期间宣传名词正误表》,把“亲日派”“长征时代”“争取民主”“国共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归为“谬误名词”,禁止刊载。

这反映了国民党(  )

A.努力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

B.竭力塑造战时政府的形象

C.与中共争夺抗战的领导权

D.力图维护一党专制的局面

11.(2018江西赣州高三模拟)1948年4月30日,中共中央发布《纪念“五一”劳动节口号》,号召“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5月5日,包括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代表联名致电毛泽东,响应中共号召,拥护召开新政协。

对该宣言发布理解正确的是(  )

A.背景是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

B.推动了内战局势的明朗和北平的解放

C.标志着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建立

D.促成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胜利召开

12.(2018云南高三毕业班一检)中国学者编写出版了“社会变迁与百年转折丛书”:

《1840年:

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

巨痛与自强》《1895年:

大梦初醒》《1901年:

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

大灾难与大牵手》等。

以上书名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变迁的共同点是(  )

A.与战争的影响紧密相关   B.始终贯穿政体改革主线

C.从局部地区扩散到全国   D.突变和渐变交错地进行

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40分)

13.(2017山西名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土烟生产在士大夫们“稍分洋烟之利”的口号下也剧增猛长。

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先实行“寓禁于征”,实质也是征而不禁。

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到中日之战全面开始已无暇顾及,日占区更是烟毒重重。

据统计,从1912年至1922年,中国发生大小内战达139次,这些战争多与鸦片有关。

罂粟大量种植,造成粮食严重短缺。

吸食之人“鸠形鹄面者比比皆是”,农民种罂粟,如遇“烟苗失败,征税加重,穷无所之,典田鬻子”。

——据《中国共产党禁烟史》等

  材料二 清末新政时期的禁烟是近代较有成效的禁烟运动。

当时,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官员禁烟成绩卓越者加级奖励,失职者降职充罪,并重申“禁吸尤以查禁官员为要义”,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中国国民禁烟会”,广著论说,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

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

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

——据《中外禁烟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毒品泛滥的原因。

(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时期禁烟的特点。

(10分)

 

(3)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清末新政及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运动加以简要评价。

(7分)

 

14.(2018江苏南京高三三模)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带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阅读材料:

材料一 自强这一概念在19世纪60年代已被赋予新的意义。

就民族意义而言,自强以图御侮开始成为自觉意识,这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刺激的结果。

……文化教育上的新设施是洋务运动仅次于工业的重要内容。

这些设施,是传统的封建文教体制边上长出来的新东西。

虽然它们没有直接取代后者,但由于它们的存在,保守的封闭圈子毕竟出现了缺口。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教育救国思潮的发展脉络是与中国近代社会救亡图存的主题相一致的。

内忧外患之下,救亡图存的民族意识必然构成近代文化知识体系的重要部分,发展教育被看成了重要的甚至根本的手段。

民族危机愈深,救亡图存的呼声愈高,教育救国的思潮就愈为高涨。

各时期教育救国的重提并不是简单的机械重复,从“睁眼看世界”到“变器不变道”再到“不中不西即中即西”,从知识层次到制度层次,再到文化心理层次,教育救国论者在对中西文化的反思中对“教育救国”内涵的认识逐步丰富和深化。

教育救国论者以自己的积极实践推动了旧中国教育的发展,他们所焕发和激起的爱国热情,时至今日仍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摘编自吴玉伦《教育救国思潮的形成与发展》

完成下列要求: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洋务运动在教育方面是如何打开“缺口”的?

“缺口”带来的影响是什么?

(4分)

 

(2)据上述材料并结合近代中国前期的相关史实,以“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救亡图存的关系”为主题撰写一篇小论文。

(11分)(要求:

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流畅;280字左右)

 

答案精解精析 

一、选择题

1.D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即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之后不存在“新建的洋务企业”,排除A项。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1895年签订的《马关条约》赔款白银2亿两,1901年签订的《辛丑条约》赔款白银4.5亿两,与图中曲线不符,排除C项。

2.B 材料中的“自开商埠”得到推广,“纷纷开辟商埠,招徕中外客商,从事经营贸易”,有利于推动近代城市化进程,B项正确;“自开商埠”与抵制革命运动关系不大,A项错误;清末新政发生在20世纪初,C项中的“开始”表述错误,排除;这一做法并非旨在推动内地经济发展,D项错误。

3.A 从材料中的“若只从政治方面下药,必至日弄日纷,每况愈下而已。

必先从根本下手,发展物力,使民生充裕,国势不摇,而政治乃能活动”可知,孙中山认为推行民主制度必须首先发展经济,A项正确,B项错误;C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4.A 从材料中的“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和“东南互保”等信息可知,当时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A项正确;B、C、D三项材料均无法反映。

5.A 材料中的“礼服在所必更”指的是辛亥革命促进了中国服饰近代化,因此①正确;从材料中的“争购呢绒,竞从西制”可以得出冲击了中国传统生活习俗,因此②正确;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传播民主共和观念和崇洋风气盛行的结论,由此排除③④。

只有A项符合题意。

6.C “在城市中退却并收缩工人争取改善其地位的斗争的总的政策是不正确的。

必须在农村中展开斗争,但同时必须利用有利的时机来改善工人的物质生活状况和法权地位”说明共产国际对中国革命新道路进行指导,比较关注中国城市革命战略,C项正确;A项中“忽视”理解错误;B项中工农联盟材料没有提及;D项并非题干主旨。

7.D 从材料中的“复兴中华民族”“民族复兴”等信息以及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知,这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的变化,D项正确;A项错在“开始觉醒”;主要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了全国性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B项错误;导致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的是日本扩大侵华,C项错误。

8.D 从材料中的“成天有从各个方向走过来的青年……走进这城门……然后一群一群地,穿着军装,燃烧着热情,走散到各个方向去”和延安是革命圣地的史实可知,爱国青年追求理想自由,D项正确;A、B、C三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

9.B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

材料中北京、上海的爱国团体自发举行废约运动,说明中华民族已具有近代意义的觉醒,故B项正确。

北伐战争是在1926—1927年,故C项错误,一战后帝国主义势力在中国卷土重来,故D项错误。

10.D 国民党禁止刊载不利于自身专制统治的名词,目的是力图维护其一党专制的局面,故D项符合题意。

国民党的这种行为不利于缓和与其他党派的矛盾,A项错误;国民党排斥“长征时代”“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等名词,说明国民党不承认其他社会力量,这不利于塑造战时政府形象,B项错误;材料不涉及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的地位,不能反映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争夺抗战的领导权,C项错误。

11.A 根据材料中“1948年4月30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四五月间,人民解放战争战略态势明显转折,A项正确;北平的解放是在1949年初,B项错误;C、D两项与题干无关。

12.A 与材料中《1840年:

被轰出中世纪》《1860年:

巨痛与自强》《1895年:

大梦初醒》《1901年:

慈禧太后的革新令》《1937年:

大灾难与大牵手》相对应的重大事件分别是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日本全面侵华战争,A项正确。

二、非选择题

13.

答案 

(1)原因:

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政府贪利,禁烟不力;国家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政令不统一。

(8分)

(2)特点:

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将禁烟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10分)

(3)评价:

清末新政时期的清王朝已病入膏肓,不可能集中力量禁烟,但是,该时期的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为后来的禁烟提供了一些有益的经验。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毒品,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帝国主义破坏禁烟,是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

(7分)

解析 第

(1)问,根据材料一,由“清中期后,英商将鸦片大量偷运至广州一带”可知,列强凭借特权向中国贩卖鸦片;由“鸦片烟税是清朝财政的重要来源。

民国时期,军阀为扩大地盘,鼓励种植罂粟。

南京国民政府登台后……实质也是征而不禁”可以得出政府贪利,禁烟不力;由“1935年,政府推出《六年禁烟计划》分阶段禁烟,但各地阳奉阴违”“吸食之人……穷无所之,典田鬻子”可知,社会各阶层对鸦片危害的认识不足,国家内忧外患、政局动荡、政令不统一。

(2)问,根据材料二,由“清廷政务处依据《禁烟考成议叙议处章程》……对于吸烟积习未改的官员,严加惩处,不稍宽贷”可知,对官员考核奖惩结合,禁止官员吸烟;由“1910年,一些知识分子在北京自发成立了……扩大禁烟声势,争取各国对中国禁烟运动的声援”归纳为政府与民众上下联动;由“政府大力推行替代种植,即要求种烟农民将罂粟田改种豆麦棉麻等物,以解决生计”归纳为将禁烟与解决民生问题相结合;由“利用世界各国谴责英国鸦片政策之机,与英国进行禁烟交涉,限制印度鸦片偷入中国”归纳为利用有利的外部机遇。

第(3)问,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禁烟政策,看似采用较为创新的经济手段治理毒品,实则加剧了烟毒泛滥;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清末新政时期禁烟取得了一些成绩。

再从近代中国社会环境来分析近代鸦片难以禁绝的重要原因。

14.

答案 

(1)表现:

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

(2分)

影响:

培养了近代科技人才;推动了教育的近代化。

(2分)

(2)

论点(2分)

论据(8分)

论证(1分)

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与救亡图存主题一致,其内涵逐渐丰富和深化(2分)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促使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其中一系列的教育措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推动了探索学习器物的救国之路(2分)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救亡图存促使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要求兴学校、改科举,设立京师大学堂,促进了思想解放和学习制度的救国之路(2分)

《辛丑条约》签订后,随着新式学堂的勃兴和留学教育的发展,革命知识分子的队伍不断扩大,推动了革命思想的传播和发展(2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担任北大校长,采取“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救国探索由制度层面发展到思想层面(2分)

层次分明;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流畅(1分)

解析 本题考查近代教育的发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教育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背景下转型的,以挽救民族危亡为时代主题,伴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而发展,加速了中国社会的转型。

(1)问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回答即可。

(2)问小论文要重点记述近代教育发展的历程,注意与时代特征的结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