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0038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24.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docx

法律心理学总复习doc

法律心理学

第一编司法心理学概论

第一章导论

一、填空

1、司法心理学是一门介于(法学)和偏重于(心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

司法心理学属于(社会科学)。

司法心理学又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的性质。

因而,司法心理学是(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结合而又以(社会科学为主)的综合性学科。

2、司法心理学涉及内容十分广泛,主要集中在(证人证言心理学)和(审判心理学)两大方面。

3、19世纪下半叶现代心理学诞生后,真正意义上的证人证言心理学也开始逐步形成,至20世纪中期渐趋成熟。

德国司法官布拉维尔,法国比奈认为证人证言(不可信)。

德国心理学家闵斯特伯格、温德伊奇,奥地利刑事法学家格罗斯,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心理学教授特兰凯尔认为证人证言(是可信)的。

4、战国时代的(《周礼》)一书中,有许多关于审判心理的论述。

例如著名的“五听”:

“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一曰(辞听),二曰(色听),三曰(气听),四曰(耳听),五曰(目听)。

”《周礼·秋官·小司寇》。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司法心理学?

2、什么是司法活动?

3、什么是司法活动的效能?

4、什么是犯罪预测?

5、什么是犯罪预防?

6、什么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三、简述题

1、简述司法活动有那些的执法特点?

2、司法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3、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4、司法心理学的任务是什么?

第二章法律社会化与法制宣传心理

一、填空

1、限制人们行为的主要规范有四种:

(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纪律规范)、(行政规范)。

2、社会教化的基本包括四个内容:

(教授基本生活技能)、(教导行为规范)、(培养社会角色)、(指点生活目标)。

3、个体内化的主要环节是:

(观察学习和模仿)、(对获取的知识和信息进行认知加工)、(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认同某一个体或群体)、(自我奖赏)。

4、法律社会化的具体目标是形成人们的(法律意识),法律意识分为两部分:

(法律的思想体系)、(法律心理)。

5、法律社会化源于(法学)和(社会学)的结合。

19世纪末产生了把两者集合起来的社会法学派。

这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是奥地利的(埃利希),他于1913年出版了(《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一书,这是法学史上第一部“法律社会学”名称的专著。

6、社会控制种类大致有:

(组织控制)、(规范控制)、(舆论控制)三大类。

从左右个人行为方面看可分为(自我控制)和(外力控制)两种形式。

7、从犯罪心理学角度看,仅就故意犯罪而言,可划分为以下四种模式:

(渐变的犯罪模式)、(突变的犯罪模式)、(机会性犯罪模式)、(无意识犯罪动机模式)。

8、最早提出犯罪公式的是(德国)学者(梅兹格)。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法律社会化?

2、什么是法律思想体系?

3、什么是法律心理?

4、什么样是健全人格?

5、什么是守法心理结构?

6、什么是守法行为?

7、什么是社会控制?

8、什么是犯罪心理结构?

三、简述题

1、简述健全人格与法律心理学的关系。

2、简述弗洛伊德的健全人格理论。

3、简述培因和李波的心理机能健全人格理论。

4、简述凯利的健全人格认知理论。

5、简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的健全人格理论

6、简述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健全人格理论。

7、简述俄罗斯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提出的“动机圈”理论。

8、简述精神医学的健全人格理沦。

9、简述守法心理与守法行为的关系。

10、简述健全人格的“三良”。

11、简述守法心理结构的特征是什么?

12、简述法律社会化缺陷的主要表现。

13、简述美国学者亚伯拉罕姆森(D.Abrahamsen)提出的犯罪公式。

四、论述题

1、庞德的法律社会化的观点。

2、论述健全人格的大体轮廓。

3、论述守法心理结构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4、论述美国当代犯罪学家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

第三章司法人员的选拔培训与评价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心理学家介入警察特征评估可以追溯到刘易斯·特曼(LgwisTerman),最早是注重(智力测验),20世纪40年代,强调的重点转移到(人格特征)。

2、心理选拔的方法主要有(心理测验)、(面试)、(笔试)

二、名词解释

1、心理测验:

2、面试:

3、笔试:

第二编犯罪理论

第一章社会学习理论

一、填空

1、有人认为社会学习理论可以解释人的攻击性行为的(获得)、(激起)、(保持)和(调节)等方面。

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的论述,实际上包含对犯罪行为的解释。

2、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社会学习)的结果。

3、班杜拉认为讨厌刺激主要有以下几种(人身攻击)、(言语威胁和侮辱)、(生存条件不利的变化)、(具有行动目标的行为受阻碍)。

4、攻击性行为是由(讨厌的激发者)、(诱因激发者)、(示范激发者)、(强迫激发者)、(神秘激发者)引起。

二、名词解释

1、“讨厌的激发者”

2、“诱因激发者”

3、示范激发者:

4、强迫激发者:

三、简述题

1、简述社会学习理论对攻击性行为获得的解释?

2、攻击性行为是怎样保持的?

第二章精神分析理论

一、论述题

1、运用人格结构理论解释犯罪

2、运用人格发展理论解释犯罪

第三章挫折一侵犯理论

一、填空题:

1、挫折——侵犯理论最早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等人于1939年提出,主要用于说明人为什么会表现出侵犯他人的越轨行为,后来的学者对它作了一些修正,使挫折一侵犯理论逐渐成为解释犯罪原因的重要理论流派之一。

2、1939年,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N·E·(米勒)等人合作出版了(《挫折与侵犯》)一书,在书中他们首次提出“挫折一侵犯理论”。

3、伯克威茨在1965年发表的《侵犯性驱力的概念:

某些附加的考虑》中,把侵犯分为(手段性侵犯)和(目的性侵犯)两种。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侵犯?

2、什么是手段性侵犯?

3、什么是目的性侵犯?

三、简述题

1、简述米勒的一对多理论。

2、简述伯克威茨的多对一理论。

3、简述挫折引发侵犯的机制。

4、简述沃森的影响犯罪行为因素的模式。

四、论述题

论述挫折——侵犯理论对犯罪的解释

1、诱发犯罪的内在因素

2、诱发犯罪的外在情境

第四章脑功能障碍与犯罪

一、填空题

1、“犯罪学之父”意大利学者龙勃罗梭(G.Lombroso,1911)提出“天生犯罪人论”;美国心理学家和医生谢尔登提出了“体型说”;到了20世纪60年代,又有人提出了“染色体说”(W。

H。

Price,etal,1967)。

美国依阿华大学神经生理学家(达马索)(AntonioDamasio)的研究小组则在自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神经病理学”)的观点(R。

Highfield,1999)。

二、名词解释

1、癫痫性精神障碍?

2、控制不良综合症(dyscontrolsyndrome):

3、多动症:

4、酒依赖

5、药物依赖

三、简述题

1、简述达马索的“道德罗盘”说。

第五章变态心理与犯罪

一、名词解释

1、变态心理

2、反社会行为。

3、痴呆(dementia)

二、简述题

1、简述变态心理的判断标准

2、简述神经症的表现。

3、简述躁狂抑郁症的特征

4、简述精神分裂症的特征。

三、论述题

1\变态心理产生的原因

—、生物学模式

第六章遗传与犯罪

一、填空题

1、遗传与犯罪研究包括(家庭研究)、(孪生子研究)、(养子女研究)、染色体研究等。

区分先天因素对这些复杂通路的影响,从而对遗传上犯罪可能产生几率大的人群加以良好的社会教化,使之不会产生犯罪行为。

2、同卵孪生子具有同样的基因,通常使用MZ来表示。

识别他们的主要指标是:

(性别相同)、(血型相同)、触珠蛋白型相同。

如果3项指标中有一项不同,就不是同卵孪生子。

3、染色体(chromosome)是遗传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体细胞有46个染色体,其中44个,也就是前22对,是常染色体;第23对是性染色体。

正常男性第23对染色体有(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正常女性有(2个X染色体)。

4、染色体异常是偏离男性染色体(46,XY)和女性染色体(46,XX)正常形状的性染色体模式。

大多数研究都集中于表现为47,(XYY)的男性和47,(XXY)形状的男性。

5、新发现的各种脑肽类物质以及神经递质对人类行为的介导作用已经成为当前生物学中的热门学科。

如(去甲肾上腺素)、(血消素)与情感变化有直接关系;(多巴胺)过剩是精神分裂症的生化学基础;(脑内鸦片类肽)是一种天然欣快剂,它的产生多或少,均可导致精神上的变态等。

第七章社会学理论

一、填空

1、社会学理论研究犯罪的主要内容是从资本主义社会的犯罪现象与人的(年龄)、(性别)、(种族)、(职业)、经济、(地域)、(季节)和气候等联系中,发现犯罪的种类和频率;

2、1937年,帕森斯(Parsons)出版了《社会行动的结构》一书,奠定了结构功能学派的基础。

结构功能理论的代表人物主要是美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帕森斯)和(默顿)。

3、社会控制理论不是解释人们为什么违法犯罪,而是解释大多数社会成员为什么不违法犯罪,从而间接地说明了社会犯罪的原因。

代表性人物是(特拉维斯·赫希)和(沃尔特·雷克利斯)。

4、社会控制论的种类主要有(遏制论)、(中性化说)、(社会责任说)。

5、中性化说的代表人物是(大卫·莫萨)。

6、社会责任说的理论代表人物是(拉维斯·赫尔斯基)。

7、“标签理论”(labelingtheory)又称“烙印论”,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是当代西方资产阶级犯罪学流派中研究犯罪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最早由(坦南鲍姆)在其著作(《犯罪与社区》)中提出来的。

二、简述题

1、赫希的社会控制理论的基本观点。

2、简述中性化说。

3、简述社会责任说。

4、标签理论的基本内容。

第八章经验性多因素分析和“聚合作用论”

一、论述经验性多因素分析的内容。

二、论述聚合作用论。

第三编侦察和预审心理

第七章侦查心理

练习思考题

一、解释名词

1、什么是侦查联想?

2、什么是侦查判断?

3、什么是侦查推理?

4、什么是现场勘察心理?

5、什么是犯罪现场物质痕迹?

6、什么是犯罪现场心理痕迹?

7、什么是调查访问?

二、简述题

1、简述侦查人员在侦查过程中的认识有那些特点?

2、简述侦查联想有什么作用?

3、简述侦查假定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4、简述现场物质痕迹与心理痕迹的关系。

5、简述现场心理痕迹有那些特点?

6、简述调查访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论述题

1、论述现场心理痕迹分析的意义。

2、、侦查心理有那些谋略?

第八章审讯心理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犯罪嫌疑人是被审讯的对象,在审讯中处于被动防守的地位,其消极心理状态要有(恐惧心理)、(侥幸心理)、(顽抗心理)。

2、审讯过程是审讯人与犯罪嫌疑人之间审讯与反审讯的激烈心理交锋过程。

这个过程主要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试探摸底阶段)、(对抗相持阶段)、(动摇反复阶段)、(被迫供述阶段)。

二、简述题

1、简述审讯失误的心理原因。

2、简述审讯人员刑讯逼供的心理原因。

三、论述题

1、论述犯罪心理测试过程。

第四编审判心理

第一章法官

一、简述题

1、法官的心理素质要求。

(一)仁爱心

(二)自制力

(三)谦虚

(四)细心

(五)勤勉

(六)忠诚

(七)勇气

(八)牺牲精神

(九)沉着镇静

(十)自我反省精神

2、简述影响法官量刑的心理因素。

(一)人格特点

(二)情绪

(三)心理定型

第二章公诉心理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公诉人进行论辩时要有一定的心理技巧,这些心理技巧包括(谋略性)、(主动性)、(巧妙性)。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适用法律?

2、什么是法庭辩论?

三、论述题

1、试述公诉心理的形成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2、试述影响公诉活动中人际互动的因素

3、试述公诉人出庭公诉应当具备的心理素质。

第三章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心理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刑事诉讼过程中的有(悔恨心理)、(恐惧心理)、(侥幸心理)、(对抗心理)、(戒备心理)、(忧郁心理)、(绝望心理)等七种心理。

2、犯罪嫌疑人在讯问中常见的心理状态有(畏罪)、(戒备)、(侥幸)、(恐慌)、(悲观)、(抵触)。

3、审查判断供述的方法有(观察分析法)、(重复讯问法)、(逻辑分析法)、(利用矛盾)、(调查研究法)。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犯罪嫌疑人?

2、什么是被告人?

3、什么是反侦查心理?

4、什么是讯问?

5、什么是供述?

三、简述题

1、简述犯罪嫌疑人常用的反侦查手段主要有哪几种?

2、简述被拘留、逮捕的犯罪嫌疑人有哪些的心理?

3、简述影响被告人心理活动的因素。

第四章辩护心理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可以担任辩护人的人员范围是(律师),(人民团体)或者(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所在单位推荐的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监护人)、(亲友)。

2、律师的辩护活动可分为(庭审前)、(庭审中)和(宣判后)三个相对独立的阶段。

在不同的阶段,律师心理活动存在着有一定差别。

3、律师参与刑事辩护活动的动机有(为正义)、(为金钱)、(为敷衍)、(为成名)。

4、宣判后的辩护心理主要有以下几种(满足)、(惊奇)、(失望)、(平静)。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辩护活动?

2、什么是辩护心理?

三、简述题

1、简述研究辩护心理的意义。

2、、简述研究辩护心理的范围。

3、简述律师的特殊作用。

4、简述影响辩护人辩护的自身因素有那些?

四、论述题

1、试述辩护律师应具备那些心理素质。

第五章被害人心理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1948年,德国的亨蒂希(H.vonHentig)写了第一本关于被害人的专著(《犯罪人及其被害者》),其后,以色列律师门德尔松(B。

Mendelsohn)写了《被害者学》一书,从此吸引了很多人对被害人进行研究。

2、1973年9月,在(耶路撒冷)召开了第一届国际被害人研究会议,从此,被害人的研究得到了刑法学家、犯罪学家、心理学家的重视。

3、最早对被害人进行分类的是被害人学的奠基人——以色列法学家(门德尔松),他按照被害人对于犯罪所负责的大小把被害人划分为(完全无辜的被害人)、(罪责轻于加害者的被害人)、(罪责和加害者相等的被害人)、(罪责大于加害者的被害人)、(负完全责任的被害人)。

4、被害人的一般心理特点有(正常心理)、(紧张心理)、(报复心理)、(愤恨心理)、(恐惧心理)、(愚昧心理)。

5、被害人的心境有三个特点(持续性)、(弥漫性)、(微弱性)。

6、无辜被害人有三种心理(积极配合司法机关)、(极度痛恨犯罪分子)、(恐惧容忍犯罪行为)。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被害人?

2、什么是显露性心理冲突?

3、什么是潜在性心理危机?

4、什么是被害中的心理状态?

5、什么是分心?

6、什么是被害人的态度?

7、什么是无辜被害人?

8、什么是有过错的被害人?

9、什么是被害人陈述?

10、什么是被害人陈述的心理障碍?

11、什么是感知障碍?

三、简述题

1、简述有过错的被害人的心理特征。

第六章证人心理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收集证言的方法主要有(自由陈述法)、(提问法)、(盘问法)。

2、审查判断证言可靠性的两种方法是(证言形成心理分析法)、(作证动机分析法)。

二、解释名词

1、什么是证人?

2、什么是证人证言?

3、什么是证人心理?

4、什么是自由陈述法?

5、什么是证言可靠性审查判断?

三、简述题

1、简述真实可靠证言的两个条件是什么?

四、论述题

1、论述收集证言应遵循的原则。

2、论述发问方式有几种,举例说明

第七章刑事审判心理

一、论述庭审中的心理互动。

第五编犯罪心理的矫治

第十二章刑罚心理

思考练习题

一、填空

1、刑法有五种社会效应,他们是(畏惧效应)、(鉴别效应)、(预防效应)、(安抚效应)和(鼓舞效应)。

2、刑法有五种个人效应,他们是(剥夺效应)、(改造效应)、(适应效应)、(感染效应)。

二、解释名词

1、畏惧效应?

2、分辨效应(鉴别效应)?

3、预防效应?

4、刑罚的效果?

三、简述题

1、从四个不同的视角简述刑罚的本质。

2、简述刑法的目的、刑法的效果以及刑法的功能之间的关系。

3、简述社会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有那些?

4、简述施行刑罚应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四、论述题

1、论述刑罚的演化特点。

2、刑法威慑的种类有那些?

3、试述刑罚的个体心理效应。

4、试述衡量刑罚效果的标准。

5、试述考察特殊预防效果的标志。

6、试述考察刑罚一般预防效果的标志。

7、试述刑罚效果的衡量方法。

8、试述民众对刑罚合理性与有效性的评价尺度。

9、试述刑事案例宣传应注意的问题。

第十三章罪犯心理矫治

练习思考题

一、填空

1、心理矫治的种类有(行为矫正)和(心理治疗)。

2、罪犯心理诊断的方法应以(心理测验)为主,同时综合运用(生活史调查)、(行为观察)、(面谈)、(犯罪事实判断)等方法,以便多方收集资料,达到相互印证、准确诊断的目的。

3、心理测验的方法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是因为它具有(标准化)、(程序化)、(数量化),以及(准确性)、(客观性)等优点,可以防止其他方法在实施过程中因调查者的主观见解不同而产生的主观性、片面性等弊端。

4、罪犯矫正教育技术中的说理法包括:

(基础性说理)、(利益性说理)、(策略性说理)、(针对性说理)。

5、罪犯心理咨询的形式有(个别咨询)、(团体咨询)、(门诊咨询)、(书信、宣传咨询)、(电话咨询)、(现场咨询)。

6、衡量罪犯矫治质量的高低可以有多种标准,如(思想认识水平标准)、(文化知识标准)、(行为表现标准),以及健康标准、技能标准等,最根本的标准应当是(心理标准)。

7、模拟实验是自然实验法或现场准实验法在监狱中的运用,主要是由实验者安排某种刺激情境,对罪犯的反应进行观察评定。

有以下三种类型:

(诱因模拟实验)、(角色扮演模拟实验)、(社会生活模拟实验)。

二、解释名词

1、心理矫治?

2、行为矫正(行为治疗)?

3、心理治疗(称精神治疗)?

4、罪犯矫正教育?

5、罪犯心理治疗?

6、罪犯心理诊断?

7、什么是心理测验?

8、什么是罪犯心理诊断?

9、什么是感化法?

10、什么是行为训练法?

11、什么是罪犯心理咨询?

12、什么是罪犯心理治疗?

三、简述题

1、简述罪犯心理转化的基本矛盾是什么?

2、简述罪犯心理转化的规律?

3、简述罪犯心理诊断的主要目的。

4、简述罪犯心理诊断的效用。

5、简述罪犯心理诊断的实施要求

(1)要科学地对待心理测验

6、简述建立罪犯心理档案的意义。

四、论述题

1、试述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的必要性。

2、试述开展罪犯心理矫治的可能性。

3、试述实施罪犯心理矫治的艰巨性。

4、试述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关系。

5、试述矫治质量评估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第六编犯罪心理的预测和预防

第一章犯罪的预测

一、填空

1、犯罪预测的历史最早起源于1928年美国的(伯吉斯)对假释者所做出的研究,这是对再犯的预测。

对早期违法犯罪行为的预测始于1950年(格吕克)夫妇的(《少年违法行为的解释》)一书。

从此犯罪预测作为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迅速发展起来。

二、名词解释

1、犯罪预测:

是运用心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一定社会范围内未来犯罪现象的种类、数量、发展趋势以及对某些个体犯罪或再犯罪的可能性等所做的有根据的估计和推断。

三、简述题

1、简述犯罪预测的心理科学依据。

2、简述犯罪预测的资料基础

第二章犯罪的心理预防

一、名词解释

1、犯罪心理预防:

就是指通过给予行为人的心理以某些影响以达到预防其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

换言之,犯罪心理预防就是通过消除行为人的犯罪心理结构或阻抑行为人形成犯罪心理结构的方法,以达到预防行为人发生犯罪行为的目的。

2、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是指犯罪心理预防过程所应具有的并且为心理预防主体所追求的效用或价值,这些效用价值的综合结果便使预防和减少犯罪这一主观目的得以实现(魏平雄、赵宝成、王顺安,1998)。

二、简述题

1、简述心理预防的科学依据。

2、犯罪心理预防的原理和特点。

3、犯罪心理预防的功能。

4、犯罪预防的心理依据

5、犯罪心理预防的基本途径

6、犯罪心理预防的具体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