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235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docx

上海市金山区学年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学生版

金山区2020学年第一学期质量监控

高三语文试卷

(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

2020年12月

第一部分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1)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

(荀子《劝学》)

(2)过春风十里,______________。

(姜夔《__________》)

(3)王夫之评价《采薇》中的两句诗“昔我往矣,_______;今我来思,_______”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一倍增其哀乐”。

选择。

(5分)

2.下列诗句与传统文化里所描绘的古人活动场景,对应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①花气蒸浓古鼎烟,水沉春透露华鲜。

②苍爪初惊鹰脱韝,得汤已见玉花浮。

③白头灯影凉宵里,一局残横见六朝。

④不知庭霰今朝落,疑是林花昨夜开。

A.品茗赏雪下棋焚香B.焚香赏雪下棋品茗

C.焚香品茗下棋赏雪D.品茗焚香下棋赏雪

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凡是艺术家都须有一半是诗人,一半是匠人。

,;。

匠人虽比诗人身分低,但亦绝不可少。

青年作家往往忽略这一点。

①只有匠人的手腕,而没有诗人的妙悟,固不能有创作

②他要有诗人的妙悟,要有匠人的手腕

③只有诗人的妙悟,而没有匠人的手腕,即创作亦难尽善尽美

④妙悟来自性灵,手腕则可得于模仿

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②①③④D.②④③①

第二部分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也说“童趣”

简平

①一位儿童文学杂志的编辑告诉我,说是有位读者写信来,认为他们杂志上推荐的一位“儿童诗人”及其作品让人很是疑惑:

第一,一个儿童写首诗动辄被封为“儿童诗人”,犹如炮制“小天才”,实属捧杀;第二,“儿童诗人”写出来的童诗完全不符合他的年龄,聱牙佶屈,故弄玄虚,毫无童趣,他和他的孩子都不喜欢。

尽管这位读者对“儿童诗人”有认知误区,但这样的“歧义”其实隐藏着一个童诗创作应当正视的问题——至少读者表达了对童诗创作的不满,而且直指“毫无童趣”。

②不管承认不承认,我们在评判一首童诗时,总是把“童趣”作为一个十分靠前、不可或缺的考量的,就像褒奖童诗的评论文章里,比比皆是“充满童趣”。

既然童趣如此重要,那问题就来了,童趣是什么?

童趣在童诗里如何表现?

成人作家与“儿童诗人”谁最有可能接近童趣的考量指数?

③与其在《辞海》里找标准答案,还不如通过清代文学家沈复在《浮生六记》里的《童趣》篇来认识人们普遍认可的“童趣”:

即儿童对大千世界满是好奇的想象的妙趣、儿童在观察事物时产生的为之激动的奇趣、儿童在生活中发现的意想不到而又十分愉悦的乐趣、儿童时期所特有的天真烂漫的童真情趣……可以看到,所有这些趣味都是冠之以“儿童”的,是有设限的,至少要有儿童的意味。

关键的是,这种带有儿童特质、特性的童趣,必须具有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

我觉得,这是对“童趣”很好的定义。

延伸到童诗创作,自然也要呈现这样的童趣。

说到底,不是冠以“儿童”两个字,就可称之为童诗的,如同以儿童视角切入甚至以儿童为主人公的小说和电影,不是因此就等同于“儿童小说”“儿童电影”的。

所以,诗歌写作者不应明明表现、表达的是成人的感觉、感受和感知,可出于某种考虑,故意借用“儿童”作为敲门砖而达到进入诗歌圈的目的。

④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刘崇善先生在《儿童诗随想》一文中认为被选入《给孩子的诗》中的一首诗并不适合儿童阅读的意见。

的确,虽然这首诗其实有不错的意象和哲思,比如“在路上/我们用头行走/我们用脚思想”,但这不是童诗,原因很简单,若以评判童诗的重要标准“童趣”来做度量衡,说这诗句“充满童趣”,恐怕连作者本人都不相信,何况这个选本并没有告示所选的均有童诗的标签。

我读过一首作者自己标识为童诗的诗:

“头朝上/站在地球上/也可以是/头朝下/站在宇宙里/头朝上/坐在板凳上/也可以是/头朝下/坐在狐狸的洞里/头朝上/一起发发呆/也可以是/头朝下/望望东西南北”(童子《头朝下,站在宇宙里》)。

虽说还可以写得更加活泼恣意一点,但我认同作者的自我主张,这是一首童诗,因为称得上“充满童趣”——里面有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

如果一首诗的根本动机源自成人作家观照世界的表达,只不过有意制造一些儿童因素,由此贴上儿童的标签,没有我们真正看重的“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那就真的不是童诗,说得尖锐些,就是“伪童诗”。

其实,谁都知道,孩子与成人看世界是不一样的,正是这样的不一样,才有了作为诗歌分支的童诗,不然都归成一类好了。

归根结底,童诗就是呈现这种“不一样”的,硬要混为一团,也就没有童诗了。

⑤当然,童趣不是评判童诗的惟一标尺,但是,没有童趣,绝对不是一首好的童诗。

不要以为童趣是一种浅薄的东西,事实上,在童诗以量产出笼但却得不到读者普遍的认可和喜欢,因而造成创作尴尬的局面下,我们已经或正在赋予“童趣”更为丰厚丰满的内质。

童趣,不是云里雾里虚幻的东西,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触摸到的,不要自以为是地以为今天读童诗的少儿读者对童诗没有辨别能力,没有基于广阔视野的接受能力,恰恰相反,今天的少儿读者通过新科技带来的各种新的阅读手段和阅读方式,接触到了比我们想象的更多的古今中外的诗歌,我们总是号称童诗是为儿童写的,那么,由儿童来评判是不是童诗倒是顺理成章的,由不得我们太多的自说自话。

⑥我和几位童诗界的同侪策划过几次童诗创作大赛,我们将我们选出的作品让童诗的接受端——少儿读者来作评判,令我们惊讶的是,他们以自己的直觉给童诗作出了极为苛刻的定义,在他们那里不可能像我们这样,给予童诗以几无边界的容忍,他们对童诗有严格的限制和限定,而我认为,这种限制和限定是对童诗乃至其他文学样式的尊重和推进,没有限制就没有难度,没有难度的写作是不可靠的,也是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的。

有位儿童诗诗人说,不应停留在某种僵化的程式里,不要总是那些直白的、浅显的、薄弱的诗,童诗不是简单的识字读物,需要有文学因子。

这话听上去没有错误,但落实到童诗本身,却很容易为自己写的语言朦胧、语意模糊、语境混乱的诗歌贴上“童诗”的标签,以此为自己的诗歌找到“弯道超车”的机会,却与少儿读者根本无关。

这是值得警惕的。

⑦我们做了一个实验,让少儿读者对童诗设一个评判标准,他们无一例外地选择了“童趣”;我们继续让他们对“童趣”做出阐释,他们的释解竟然与沈复的不约而同:

妙趣、奇趣、乐趣、情趣……而且还加上了优美的语言,温暖的情感,明亮的景象,动人的力量;当然,还必须要在整体上呈现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

这是让人欣慰的,因为我们毕竟有着很高素养的既认可守正也认可开创的童诗读者。

有意思的是,我们匿名将成人作家和少年儿童自己写的童诗放在一起,请成人评委和少儿评委进行评选,结果,脱颖而出的大多是少年儿童的作品。

这让我不由得联想到,还是暂且先读读由小小年龄的“儿童诗人”所写的“童诗”吧,相比较成人作家,也许他们更加自然,更加贴合,更加纯粹。

(选自2020年10月14日《文艺报》)

4.第①段中的“歧义”具体是指_____________。

5.能够依据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A.儿童与成人看世界的方式不同,写的诗歌完全不同于成人。

B.即使成人作家具有童趣,也不一定能够写出很好的童诗来。

C.目前儿童诗创作出现尴尬局面,主要因为缺少媒体的宣传。

D.成人作家比“儿童诗人”的阅历丰富,对童诗评判更精准。

6.下列表述与作者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诗歌要有童趣,就必须有儿童的感觉、感受和感知。

B.评判一首诗是否童诗,就必须看它有没有“童趣”。

C.只要诗歌中出现“儿童”两个字,就可被称为童诗。

D.童趣,不是浅薄而虚幻的东西,是可以感受触摸的。

7.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8.小明同学读完本文,在网上看到了一首小诗《蘑菇》,对它是不是儿童诗有点困惑。

请你根据本文作者的观点,为小明解惑。

《蘑菇》:

“蘑菇是寂寞的小亭子。

只有雨天,青蛙才来躲雨。

晴天青蛙走了,亭子里冷冷清清。

二、(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风车转了起来

袁省梅

⑴老汉跳门槛出去时,扭头说:

“今个你生日哩,我给你买个蛋糕去。

生日蛋糕嘛,人家城里都兴个这,你也赶个时髦吧。

⑵穿过南门前的小巷子,过了池泊,就是戏台子。

戏台子小,旧,好多年了没有演过戏,台子上就总是冷冷清清的,鸟雀的小脚印和不知道什么虫子的爪子,印在灰黑的浮尘上,一片连一片。

台子下,倒是热闹,天天日日的,那几个老汉在台子下闲坐,栽盘,耍扑克。

耍到交关热闹时,你一声他一声的,谁也不弱谁。

他也爱耍扑克,放羊回来有个空闲了,总要到台子下耍两把。

手里抓一把牌,一张张摔下去,压过对手,或者被对手压倒,吵吵嚷嚷一顿,赚个热闹,就开心了。

⑶快到台子时,老牛喊他脚步子焦火点,三缺一。

他喊老牛不耍了,今个有事哩。

扭身去了台子边的小卖部,买了一包盐两袋子醋,还有三块蛋糕,回去了。

老牛在背后骂:

“你个老不死的急哩是屋里有七仙女哩。

⑷院子静静的,柴草上立着一只野雀子,唧唧叫。

⑸把手里的袋子放到门对面的柜桌上,把蛋糕拾到碗里,放在柜桌上,说:

“本来想买五个哩,没有了。

就剩三个,够你吃了。

”柜桌后墙上的一张相片,老婆子笑盈盈地看着他。

他也笑盈盈地看着她,说,“你走了,我还记着你的生日还能给你献个蛋糕;等我死了,娃娃女子都忙得,怕是想不起你我了。

好了,不说了,我得编些风车子,眼瞅着年跟前了。

⑹从屋外的柴棚子下抓来几根秫秸秆,扑通扔在地上,拄着柜桌,慢慢地坐在杌子上,拾起一根秫秸秆,扯了枯干的叶子,黑糙的手也不怕扎,攥住秆子,把剩下的碎叶子捋干净。

手上忙着,嘴也不停了。

⑺“再过几天就都回来了,屋里就热闹了,腊月二十三,灶锅爷点人头。

我得多做几个,不要又跟年个一样,娃娃争的吵的都嫌少。

⑻“啥?

娃娃们不稀罕我这?

⑼“呵,你才说错了,娃娃可稀罕哩,别说咱那几个捣蛋鬼,就是巷里的娃娃,回来了就要来咱屋里要,这个爷那个伯地喊,像是进来一屋的野雀仔,噪噪噪,噪噪噪,给上个风车子,可高兴。

⑽“回来的娃娃是越发少了,跟着爸妈在外头,远嘛,路上不要花钱啊,人挣俩钱不容易。

我想今年会回来得多,听说今年村里要闹故事。

闹故事,光几个婆婆老汉哪能行,得叫人家年轻人闹,才有个看头。

⑾“怕叫不回来?

不怕,大全说给打电话,一个一个挨着打。

我想请大全打电话,他们不敢不回来。

大全是羊凹岭的皇上哩。

⑿抓了剪刀从骨节处裁成一截一截,又劈皮。

捡起一截,眯了眼,小心地捏住头上的一点皮,噌地劈下一根,又劈下一根,跟先前的那根一比,宽了一点,叹息着眼睛不行了,捏起来,嘴抿得紧紧的,也不唠叨了,好像是一说话,条子就劈不细溜了。

把宽的那缕劈掉,比比,差不多宽窄,眉眼间才松展开来,又叨叨开了。

说来说去,也无非就是大孙子小孙女,哪个打电话了,哪个十来天了没有打过—个电话。

⒀一会儿,小桌上堆了一堆黄亮的皮子和米白的瓤段。

捏一根条子,捏一截瓤,串上,又捏一截瓤,串上。

数数,一跟条子上串了五个瓤段,又捏了一个瓤段,把皮子的一头插在瓤段上,弯成个圈,另一头插在瓤段的另一边。

做好风车身子,还要做芯子,还要安装把手,还要糊红纸绿纸。

眼睛不好了,手也没有以前灵泛了,做起来就慢,一天能做一个两个,就不错了。

⒁大年三十时,小屋里插满了风车。

⒂正在和馅包饺子,听见外头有娃娃声,嚷了声,回来了。

摔下手里的面团,举了个风车出去。

门口却是空空的,巷子里也静静的,没有一个人。

他把手里的风车插到门上,回去,把屋里的风车都拿了出来,插到门上。

柳条编的门上插满了,又给门边的土墙上插。

⒃有一点风,风车就呼噜噜转开了。

糊了红纸绿纸的风车一转开,就划开了红圈绿圈。

一圈红一圈绿,又一圈红又一圈绿。

而且呢,一个风车子转,所有的风车子都跟着转,好像一群娃娃,一个干啥,都跟着干啥,很可爱,很热闹。

⒄他站在门口看看风车,看看巷头,大孙子小孙女回来,就是从这条巷子回来。

他想,他们回来了,要是能远远地就看见风车,肯定会跑得飞快。

(选自2019年第3期《金山》)

9.分析第⑵段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10.第⑺-⑾段

对话非常有特色,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赏析。

11.第⑿⒀两段细致描写了老汉用秫秸秆制作风车的过程,其用意是什么?

请分析。

12.评价这篇小说的思想意义。

三、(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明)李梦阳①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②,将军弢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④,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⑤?

[注]①李梦阳(1473—1530年),字献吉,号空同子。

弘治间进士,任户部主事,迁郎中。

明代“前七子”的领袖。

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

诗人前线犒军,有感而发。

②野马:

尘埃。

③弢:

装箭的袋子。

④飞挽:

是“飞刍挽粟”的省说,指急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⑤郭汾阳:

唐代名将郭子仪,曾任朔方节度使,以功封汾阳郡王。

13.根据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

A.征人怨B.古渡吟C.秋望D.望月

14.对本诗分析不恰当

一项是()。

A.本诗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共有五个字押韵,读上去朗朗上口,显得很有气势。

B.首联以黄河、长城、秋风、飞雁构成西北边境特有景象,意境开阔而略带萧瑟。

C.颔联描写诗人骑着战马,快速跨过壕沟,显示一副踌躇满志、勇敢威武的形象。

D.颈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对比,突出了战争来临之前的肃杀氛围。

15.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深长。

请联系背景,加以赏析。

四、(18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姬传

(清)侯方域

①李姬者,名香,母曰贞丽。

贞丽有侠气,尝一夜博,输千金立尽。

所交接皆当世豪杰,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

姬为其养女,亦侠而慧,略知书,能辨别士大夫贤否,张学士溥、夏吏部允彝亟称之。

少,风调皎爽不群。

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②雪苑侯生,己卯来金陵,与相识。

姬尝邀侯生为诗,而自歌以偿之。

初,皖人阮大铖者,以阿附魏忠贤论城旦①,屏居金陵,为清议所斥。

阳羡陈贞慧、贵池吴应箕实首其事,持之力。

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乃假所善王将军,日载酒食与侯生游。

姬曰:

“王将军贫,非结客者,公子盍叩之?

”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

姬私语侯生曰:

“妾少从假母识阳羡君,其人有高义,闻吴君尤铮铮,今皆与公子善,奈何以阮公负至交乎!

且以公子之世望,安事阮公!

公子读万卷书,所见岂后于贱妾耶?

”侯生大呼称善,醉而卧。

王将军者殊怏怏,因辞去,不复通。

③未几,侯生下第。

姬置酒桃叶渡,歌琵琶词以送之,曰:

“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②。

中郎学不补行③,今琵琶所传词固妄,然尝昵董卓,不可掩也。

公子豪迈不羁,又失意,此去相见未可期,愿终自爱,无忘妾所歌琵琶词也!

妾亦不复歌矣!

④侯生去后,而故开府④田仰者,以金三百锾,邀姬一见。

姬固却之。

开府惭且怒,且有以中伤姬。

姬叹曰:

“田公岂异于阮公乎?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卒不往。

【注】①论城旦,被定罪判刑。

一种服苦役的刑罚。

②中郎,指东汉蔡邕,曾官中郎。

③学不补行:

学问虽好,但也不能弥补其品行上的不足。

④开府,官名,用称督抚。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尤与阳羡陈贞慧善也()

(2)姬固却之()

17.为下列句子中

加点词选择正确的义项。

(1)少,风调皎爽不群()

A.不合群B.不平凡C.不孤僻D.不结党

(2)公子才名文藻,雅不减中郎()

A.平时B.交往C.美好D.正规

18.下列各组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而自歌以偿之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

B.大铖不得已,欲侯生为解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伶官传序》)

C.侯生三问,将军乃屏人述大铖意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D.所见岂后于贱妾耶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19.第①段画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B.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C.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D.十三岁从吴人周如松/受歌玉茗堂四传奇皆能尽其音节/尤工琵琶词/然不轻发也

20.把画线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姬叹曰:

“田公岂异于阮公乎?

吾向之所赞于侯公子者谓何?

今乃利其金而赴之,是妾卖公子矣!

”卒不往。

21.第①段说李姬“亦侠而慧”,请根据②③两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五、(12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学舍记

(北宋)曾巩

①予幼则从先生受书,然是时,方乐与家人童子嬉戏上下,未知好也。

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①。

②而是时,家事亦滋出。

由斯以来,西北则行陈、蔡、谯、苦、淮、汴、睢、泗,出于京师;东方则绝江舟漕河之渠,逾五湖,并封、禺、会稽之山,出于东海上;南方则载大江,临夏口而望洞庭,转彭蠡,上庾岭,由浈阳之泷,至南海上。

此予之所涉世而奔走也。

蛟鱼汹涌湍石之川,巅崖莽林貙虺之聚,与夫雨旸寒燠、风波雾毒、不测之危,此予之所单游远寓,而冒犯以勤也。

衣食药物,庐舍器用,箕筥碎细之间,此予之所经营以养也。

天倾地坏②,殊州独哭,数千里之远,抱丧而南,积时之劳,乃毕大事,此予之所遘祸③而忧艰④也。

太夫人所志,与夫弟婚妹嫁,四时之祠,属人外亲之问,王事之输,此予之所皇皇而不足也。

予于是力疲意耗,而又多疾,言之所序,□其一二之粗也。

得其闲时,挟书以学,于夫为身治人,世用之损益,考观讲解,有不能至者。

故不得专力尽思,琢雕文章,以载私心难见之情,而追古今之作者为并,以足予之所好慕,此予之所自视而嗟也。

③今天子至和之初,予之侵扰多事故益甚,予之力无以为,乃休于家,而即其旁之草舍以学。

或疾其卑,或议其隘者,予顾而笑曰:

“是予之宜也。

予之劳心困形,以役于事者,有以为之矣。

予之卑巷穷庐,冗衣砻饭⑤,芑苋之羹,隐约而安者,固予之所以遂⑥其志而有待也。

予之疾则有之,可以进于道者,学之有不至;至于文章,平生之所好慕,为之有不暇也。

若夫土坚木好高大之观,固世之聪明豪隽挟长而有恃者所得为。

若予之拙,岂能易而志彼哉?

”遂历道其少长出处,与夫好慕之心,以为《学舍记》。

【注】①并:

比肩。

②天倾地坏:

喻指父亲去世。

③遘(gòu)祸:

遭遇祸患。

④忧艰:

指居父母之丧。

⑤冗衣砻饭:

粗劣的衣服和糙米饭。

⑥遂:

符合。

22.可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A.且B.然C.盖D.而

23.第②段作者为何不厌其烦地叙述自己家事变迁和四处奔波的情形?

24.分析第③段加点词“笑”的内涵。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

第三部分写作(70分)

26.作文。

在阅读部分的《也说“童趣”》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

“没有限制就没有难度,没有难度的写作是不可靠的,也是不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创新和突破的。

”其实,不止写作是这样,生活中很多方面也是如此。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