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0279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docx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第二模块考试语文试卷

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

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请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场、序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认真核对

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

2.答题时请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

4.请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崇高作为一种庄严的美和雄浑的美,与优美的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崇高与优美一样

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其区别在于,优美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

在对象世界中的和谐统一,崇高则体现了这种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

的统一。

崇高是以力量、气势见胜的,属于阳刚美、动态美;优美则以静态的气韵见长,属

于阴柔美、静态美。

如自然界中的暴风骤雨、崇山峻岭等,都给人以崇高感;而春光明媚、

山清水秀则给人以优美感。

前者以力量、气势见胜,后者以神采、气韵见胜。

而且优美的

事物都具有较强的形式美,它常表现为光滑、清秀、匀称。

而崇高的事物往往不拘泥于形

式美,它常常表现为凹凸不平、不匀称,甚至在形式上有时还表现出几分怪、几分丑。

②除了在形式上优美与崇高有着明显的区别以外,在美感方面崇高感与优美感也是

有区别的。

优美感侧重于平静和谐的愉悦,得到的是赏心悦目的快乐,即在感受优美的时

候,我们的精神是通体愉快的,我们的心境是单纯一致的,我们的感情是松弛舒畅的。

而崇

高感则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情感反映。

如在奇峰突兀的悬崖峭壁之间,看到百尺飞瀑伴着雷

鸣般的声响奔腾而下的时候,我们会感到紧张兴奋,有意无意地会感到自己的渺小,觉得

对象不可抵挡,不敢贸然地接近它。

这就是康德所说的“霎时的抗拒”。

但这种惊惧的态

度只维持一瞬间,我们立刻会发现它让人敬仰、钦佩。

因而当我们惊魂甫定时,欣喜会伴

随而来,这就是崇高事物所带来的崇高感。

可见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

一开始就是顺受的愉快,而是有惊奇的恐惧的心理因素的加入,中间又会有转折过程。

光潜在谈到崇高感时曾指出:

对象以巨大的体积或雄伟的气魄突然向我们压来,我们首先

感到的是势不可挡,因而惊惧,紧接着自卑感就激起自尊感,要把自己提到雄伟的高度而

鼓舞,振奋,感到愉快。

所以崇高感是一个由不愉快转到极愉快的过程。

③我国先秦美学思想把崇高、壮美称之为“大”,如孔子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

这“大”就是伟大、崇高的意思,他把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逐一递升的等级。

高一语文第2页,共10页

他所说的“大”,比“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为鲜明,广泛,强烈,是一种辉煌壮观的

美。

后来庄子也对“美”和“大”作了区别。

他认为对于一个统治者来说,他所追求的不

应只是有限的事物,更应当是无限的事物。

他认为,一般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

围内,是有限的。

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限的。

庄子把无限美称之为“大”或

“大美”,实际上他所指的也是一种壮美或崇高美。

可见,中国美学从一开始就对优美、

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了。

(摘编自肖旭《美学中的崇高》)

1.下列关于“崇高”和“优美”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优美属于阴柔静态的美,崇高属于阳刚动态的美,根据这一标准,“杨柳岸晓风残月”

是优美,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则是崇高。

B.崇高以力量、气势见胜,优美以神采、气韵见胜;崇高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

的矛盾冲突,优美体现的则是二者的和谐统一。

C.在形式上,优美大都具有光滑、清秀、匀称的特点,而崇高却常常是凹凸不平、不匀

称,甚至可能带着几分怪异和丑陋。

D.尽管崇高与优美有着明显的区别,但二者都是人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世界的感性显现,

也都能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优美带给人们的主要是平静和谐的愉悦、赏心悦目的快乐、通体愉快的精神与单纯一

致的心境,这与崇高带给人们的感受大不相同。

B.康德所说的“霎时的抗拒”,是指人们对崇高事物不敢贸然接近的态度只维持一瞬间。

当人们惊魂甫定时,欣喜就会油然而生。

C.庄子认为,通常所说的美只局限于狭小的范围内,而“大”则体现了天地之道,是无

限的,统治者所追求的就应该是无限的事物。

D.朱光潜认为,面对体积巨大或气魄雄伟的崇高对象时,人们首先会感到惊惧,继而自

卑感会激起自尊感,渴望提升自我而鼓舞振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崇高感是一种复杂的审美感受,它并不是自始至终的愉快,而是带有惊奇恐惧的因素,

是一个由不愉快转变为极愉快的心理过程。

B.优美能带给人轻松愉悦的感觉,却不能像崇高那样激发人超越自身的卑微渺小。

相比

之下,崇高是一种更高层次、更能净化心灵的美。

C.孔子将美的形态分为美、大、圣、神四个逐一递升的等级,“大”指伟大、崇高,比

“美”在程度上和范围上更鲜明、广泛、强烈。

D.中国美学一开始就对优美、崇高美的不同本质有所认识,先秦美学思想把崇高称之为

“大”,孔子就曾经用“大”来概括尧舜的功业。

高一语文第3页,共10页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7题。

熙宁四年,会上.元.敕府市.浙灯,且令损价。

轼疏.言:

“陛下岂以灯为悦?

此不过以奉

二宫①之欢耳。

然百姓不可户晓,皆谓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

此事至小,

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

”即诏罢之。

时安石创行新法,轼上.书.论其不便。

安石滋怒,使

御史谢景温论奏其过,轼遂请外,通判杭州。

时新政日下,轼于其间,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

徙知密州。

司农行手实法,不

时施行者以违制论。

轼谓提举官曰:

“违制之坐.,若自朝廷,谁敢不从?

今出于司农,是

擅造律也。

”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

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

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

“太

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

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②。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

其城。

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

朝廷从之。

徙知湖州,上.表.以谢。

又以事不便民者不敢言,以诗托讽,庶有补于国。

御史李定、

舒亶、何正臣摭其表语,并媒蘖③__________所为诗以为讪谤,逮赴台狱,欲置之死。

锻炼久之,不

决。

神宗独怜之,以黄州团练副使安置。

轼与田父野老,相从溪山间,筑室于东坡,自

号“东坡居士”。

《宋史·苏轼传》

【注】①二宫:

指后宫的太后及皇后。

②版:

筑墙用的夹板,此处指城墙。

③媒蘖:

亦作“媒孽”。

本指酒母,后比喻借端诬罔构陷,酿成其罪。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B.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C.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D.提举官惊/曰公姑徐之/未几/朝廷知法害民/罢之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

又称上元节、元宵节、灯节。

农历每年正月十五日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

以示庆贺。

文中即此意。

B.市:

买卖之所也。

(《说文解字》)也就是市场。

后引申为“交易、购买”,例如,《木

兰诗》“愿为市鞍马”中“市”即为购买。

高一语文第4页,共10页

C.坐:

本义指人的止息方式之一。

古人席地而坐,坐时两膝着地,臀部压在脚跟上。

也指“因……犯罪”,文中即为此意。

D.上表:

与前文“轼疏言”中的“疏”、“轼上书论其不便”中的“上书”都是指臣子向

君王上奏章。

6.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苏轼上书皇帝说,在元宵节举办灯会,因无法让老百姓家喻户晓,故应该撤回诏令。

B.司农擅造律法要处罚没能按时执行新政策的人,苏轼据理力争制止了对百姓的处罚。

C.徐州发生水灾,苏轼誓与城共存亡,稳定民心,指挥士卒修堤守城,最终保全了徐州。

D.苏轼反映民生的诗被奸臣歪曲,说他毁谤朝廷,苏轼被逮捕入狱,出狱后被贬黄州。

7.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分)

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译文:

(二)古代诗歌鉴赏(8分)

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完成8、9题。

明月何皎皎,照我罗床纬。

忧愁不能寐,揽衣起徘徊。

客行虽云乐,不如早旋归。

出户独彷徨,愁思当告谁!

引领还入房,泪下沾裳衣。

——(选自《古诗十九首》)

8.下面关于诗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句,作者以明月起兴,暗示了主人公夜不能寐的状态及其原因。

B.三、四句,点明主人公忧愁难眠,便索性“揽衣”而“起”,独自“徘徊”。

C.七、八句,通过“出户彷徨”的行动和“当谁告”的反问,使情感得到强化。

D.九、十句,主人公的愁思最终得以排遣,所以“引领入房”、“泪下沾裳”。

9.本诗主要表达了抒情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5分)

答:

高一语文第5页,共10页

(三)名句名篇默写(12分)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每空1分)

(1)固时俗之工巧兮,。

(屈原《离骚》)

(2)亦余心之所善兮,。

(屈原《离骚》)

(3),忧伤以终老。

(《涉江采芙蓉》)

(4),天下归心。

(曹操《短歌行》)

(5),性本爱丘山。

(陶渊明《归园田居》)

(6)久在樊笼里,。

(陶渊明《归园田居》)

(7)天朗气清,,仰观宇宙之大,。

(王羲之《兰亭集序》)

(8),。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9)岁寒,。

(《论语十则》)

(10)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孟子•鱼我所欲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16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辽宁舰”上最后的八天七夜

——追记航空工业英模罗阳

辛阳何勇白天亮

这是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

11月25日,沈阳。

天色阴沉,寒风凛冽。

在外奔波17天。

罗阳回家了。

傍晚时分,汽车缓缓开进了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

究所家属区。

车窗外,有他熟悉的温暖的家。

可他,永远回不去了。

“辽宁舰”上的八天七夜,是他和同事们,和他心爱的战机共同度过的最后一段时

光。

让我们走进罗阳最后的八天七夜,细说这位“航空英雄”和他执着的航空信念……

11月18日晴初登“辽宁舰”

带着旅途奔波的疲惫,11月18日早晨7时,罗阳乘坐直升机登上“辽宁舰”,开始

执行歼-15起降飞行训练任务。

罗阳匆匆把行李放下,没有做任何整理。

巨大的压力像一双无形的大手扼住了他。

他很着急。

上舰后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急着询问此次海试飞机每天怎么训练,今后8

天里的日程安排。

褚晓文比罗阳早登上“辽宁舰”几日,情况要比罗阳熟悉一些。

他曾嘱咐罗阳,上

了“辽宁舰”,最好先认认门,这里太大了。

高一语文第6页,共10页

13时30分,上午海试飞行结束。

罗阳并没有按照褚晓文交代的来熟悉“辽宁舰”上

的生活,而是到各个仓位,到飞机塔台,到方舱……他想要尽快地熟悉这里的工作环境。

“我来得晚,第一次上船,我对船不了解。

”罗阳这样对褚晓文说。

褚晓文回忆说:

“他

很心急,希望能一下子进入到工作状态。

11月19日至21日晴基建日

浩瀚的大海,一望无边。

此后的几天,舰载机——歼-15海试飞行后要接受例行检查,同时飞行人员也要进行

基础的流程演练,“辽宁舰”也要进行适时的“体检”。

“辽宁舰”少了些发动机巨大的轰鸣声,安静了许多。

罗阳依旧停不下来。

他想知道每一个细节。

他向海军询问下一步海试飞行的工作要

求,向空军询问今后对飞机制造的要求,向总设计师孙聪询问飞机试飞时还需要做哪些

改进,向司令员和参谋长询问舰载机能否满足中国海军的需求。

他在为下次随船海试做

着准备工作。

每天晚上6时,航空例会和晚餐后,罗阳和褚晓文都要在甲板上走走。

褚晓文说,

罗阳能走上10到12圈,“他在思考,思考着歼-15以及沈飞和中国航空的未来”。

11月23日、24日晴海试日

轰鸣。

震得人心中翻腾。

歼-15起落时巨大的轰鸣声牵动着“辽宁舰”上的每一个人。

罗阳看待歼-15,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每次起降,罗阳总是在距离它最近的位

置。

罗阳是接替谢根华上舰的,谢根华告诉罗阳,飞机起降时产生的巨大轰鸣,可以通

过张大嘴巴大声呼喊来抵消对人体的影响。

然而,每次起飞降落,罗阳都要拿出笔记本,在上面写下些什么,似乎忘记了谢根

华和他所说的这些要点。

沈阳黎明航空发动机公司董事长孟军说,他是在记录飞机起降

时的位置。

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

舰载机——歼-15,中国国防的期盼,全世界在瞩目。

歼-15海试,不能失误,更不

能失败。

从飞机立项到设计、制造、飞行,罗阳都参与其中。

看着自己亲自研发制造的飞机

就要首飞,充满了热爱、期待,但又充满了无限担心,压力之大、责任之重,难以想象。

“只有亲身经历过的人,才能体验罗阳的巨大压力,”孟军说,“作为歼-15的研发

制造者,在一旁观看、记录着舰情况可以说是提心吊胆。

而歼-15起飞时巨大的轰鸣声,

更是震得人心脏难以承受,但罗阳却坚持记录了任何一批次飞机的触舰、复飞等动作,

高一语文第7页,共10页

他的观看点离飞机最近距离不超过20米。

兴奋。

激动得忘了病痛。

11月24日,“辽宁舰”首批舰载机全部完成航母起降飞行训练。

“任务完成了,我很欣慰。

”由于保密要求,这是罗阳上舰后打给妻子的第一次也

是最后一次电话。

11月25日阴霾返航日

成功,离舰,鲜花。

人们在拥抱,在欢呼,在庆祝。

罗阳显得有些疲惫,他没有和身边的人拥抱,没有像他们那样激动;他只有淡淡的

微笑,略带疲惫的微笑。

欢迎的人群中,谢根华在,褚晓文也在。

可是他们在甲板上没有看到老罗,再往甲

板下面看,看到了孟军、孙聪。

褚晓文说,罗阳是最后才下来的。

褚晓文对迟迟下来的罗阳说:

“辛苦了。

舰载机——歼-15成功起飞,而罗阳却倒下了,不再起来。

送别罗阳的人说,他的遗容很安详。

(选自2012年12月12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面关于文章的解说,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作家善于运用短句,语言简洁有力,语意丰富,如“压力。

压得人喘不过气”突出强

调了人物所面临的压力之巨大。

B.本文以小见大,通过介绍“辽宁舰”罗阳的航空信念和英雄事迹,赞美了和他一起为

舰载机——歼-15做出巨大贡献的英雄们。

C.返航日那天,罗阳冷静而客观的表现与热烈的庆祝现场构成鲜明对比,体现出压力和

病痛已使罗阳疲惫至极。

D.文章中运用了衬托的手法,通过对谢根华、褚晓文、孟军、孙聪等人的语言描写和对

罗阳事迹的回忆,表明了罗阳崇高的精神世界。

(2)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航空工业英模罗阳有哪些优秀的品质特点。

(6分)

答:

(3)这篇新闻报道,采用了日记的形式,你认为这样写作有哪些好处?

(6分)

答:

高一语文第8页,共10页

四、基础知识及语言文字运用(31分)

12.下列加点字词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踯.躅(chí)酣.睡(hān)衣冠冢.(zhǒng)断壁残峘.

B.砥.砺(dǐ)猗.郁(yī)棠棣.花(lì)绰.有余裕(chuó)

C.譬.喻(bì)伶俜.(pīng)廿.四桥(niàn)蔽.帚自珍

D.肄.业(yì)婆娑.(suō)夹.克衫(jiā)溘.然长逝(kè)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划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他认为自己的贡献________,认为自己不配受如此隆重的褒奖。

②我家的花虽多,但与香坊公园的花相比,不过是______,不值一提。

③虽然人体对某些元素的需要量_______,但如果缺少了它们,同样会影响健康。

A.微不足道九牛一毛微乎其微

B.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微乎其微

C.微不足道微乎其微九牛一毛

D.微乎其微微不足道九牛一毛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施贺德说,如今抗生素泛滥的现状要归咎于一个被医生开药回

扣占其薪水大部分的事实搞得乱七八糟的医疗系统所致。

B.眼科专家称,人体一般通过流泪、眨眼等动作可将细小颗粒物冲走,故雾霾通常不会

危害眼睛,其实PM2.5主要是对人体呼吸道的危害较大。

C.2015第四届“省图杯”机器人挑战赛于13日在哈尔滨鸣锣开战。

本次竞赛汇集了将

近90多支参赛队伍,年龄最小的参赛队员仅为5岁。

D.目前各种公证事项不断出现,公证业务范围越来越繁杂,当事人要求公证处办理的公

证种类越来越广泛,这对公证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一语文第9页,共10页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从某种意义上说,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历代文人雅士的文化生活,总是与琴形影不离

②因而琴成了验证古人是否有涵养的佐证和精神寄托

③琴的艺术是中国古代文人的艺术

④正所谓“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古人修身养性重视“琴棋书画”,且以琴

为首

⑤杜佑《通典·乐序》也说:

“士无故不去琴瑟,以平其心,以畅其志。

⑥《礼记·曲礼》称“士无故不彻琴瑟。

A.①②⑤⑥④③B.③④②①⑤⑥C.③①④②⑥⑤D.①④②⑥⑤③

16.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3分)()

A.卒惶急无以击轲悟言一室之内

B.蒲苇纫如丝隰则有泮

C.举匏樽以相属芳与泽其杂糅兮

D.长乐王回深父摧藏马悲哀

17.下列句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处分适兄意

B.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列坐其次

C.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宁溘死以流亡兮

D.昼夜勤作息信誓旦旦

1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都有活用现象,对其分类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雨.雪霏霏②步.余马于兰皋兮③火尚足以明.

④则其至.又加少矣⑤伏清白以死.直兮⑥今太子迟.之,请辞决矣!

⑦足以荣.汝身⑧乌鹊南.飞⑨固知一.死生为虚诞⑩顺流而东.

A.①⑨/②③⑤/④/⑥⑦/⑧⑩B.①⑩/②⑦/③/④/⑤/⑥⑨/⑧

C.①⑤/②③④/⑥⑨/⑦/⑧⑩D.①⑩/②③④/⑤/⑥⑦/⑧⑨

19.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A.客有吹洞箫者B.渐见愁煎迫

C.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D.夫晋,何厌之有

高一语文第10页,共10页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其.孰能讥之乎

B.哀吾生之.须臾何方圜之.能周兮

C.险以.远秋以.为期

D.相与枕藉乎.舟中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21.下面是一篇论文的摘要,请根据其内容提取四个关键词。

(4分)

李商隐的诗歌因晦涩难懂的含义和缥缈朦胧的美感广为人知,他的诗广用各种意象,

尤其喜欢“雨”意象。

李商隐有众多经过自我的心理治愈的伤痛,但是留下了很多被深

埋心底的伤痕残根,而“雨”在李商隐的诗中是作为勾起他回忆中那些曾被治愈的心理

伤痛的残留痕迹的引子出现的。

答:

五、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5年初,在一周之内有三位知名人士先后辞世:

中科院院士,几何光学学派创始

人,中国遥感技术领域泰斗,生前常年穿布鞋,被人们称为“布鞋院士”的李小文;曾

参加过解放战争、自卫反击战,战功赫赫的原中央军委副主席张万年上将;罹患乳腺癌

的年轻歌手姚贝娜。

然而,媒体和社会对他们的关注却出现了巨大反差。

相关资料显示:

微信、微博等

网路媒体上几乎都是悼念姚贝娜的信息,张万年和李小文却鲜有人提及。

鲁迅先生在《纪念刘和珍君》中写道:

忘却的救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

西的必要了。

那么今天,我们该纪念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要纪念他们?

又该以怎样的方

式来纪念他们?

请结合材料写写你的认识和感悟吧。

【要求】认真阅读上述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脱

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__

 

哈三中2015—2016学年度上学期

高一学年第二模块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

1.B。

(原文说的是“崇高体现的是人的本质力量与客体在对象世界中的矛盾冲突的统一”。

2.C。

(原文说的是统治者所追求的“不应只是有限的事物,更应当是无限的事物”。

3.B。

(“崇高是一种更高层次、更能净化心灵的美”于文无据。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14分)

4.C。

(“惊”修饰“曰”紧密相联,不应断开;“朝廷知法害民”完整的主谓宾结构,不应断开。

5.C。

(文中“坐”应为“判罚、判处”。

6.A。

(“晓”的理解有误,不是仅仅让老百姓都知道此事,应是让百姓明白皇帝的用心;也不仅仅因为这一点就取消灯会,而是因为此举百姓会认为劳民伤财。

7.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我和谁一起守城呢?

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洪水使城墙毁坏。

(“吾谁与守”宾语前置,1分;“是”,这里,1分;“决”,决堤,1分;“败”,使……毁坏,1分;句意,1分)

【参考译文】熙宁四年,适逢元宵节,皇帝下令压低价格为宫中购买花灯。

苏轼上书说:

“您哪里是自己喜欢看花灯呢?

您这样做只不过是为了让太后、皇后高兴罢了。

而老百姓却不可能全都明白您的用心,都认为您是为了满足眼睛观赏这样小的需要,夺取了他们吃饭穿衣所必需的钱财。

这件事很小,但它的影响很大,希望您收回这个命令。

”皇帝于是下诏停办这件事。

当时王安石正在创行新法,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王安石很愤怒,让御史谢景在皇帝面跟前说苏轼的过失。

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做了杭州通判。

这时新政令一天天下达,苏轼在杭州任上总是利用新法中对百姓有利的内容造福百姓,百姓们因此生活安定。

调任密州。

司农下令实施新法,不按时施行的人按违反国家制度判罪。

苏轼对提举官说:

“违反制度的判罚,如果是出自朝廷,谁敢不听从?

如今命令出自司农,这是擅自制定律法。

”提举官害怕地说:

“请您先不要追究这件事。

”不久,朝廷知道这个法令危害百姓利益,于是下令废除了它。

调任徐州。

黄河在曹村附近决堤,在梁山泊泛滥,从南清河溢出,汇聚在徐州城下,水不断上涨不久就要泄进城里,城墙即将被冲毁,城里的富人争着逃出城去避难。

苏轼说:

“如果富人都出了城,民心一定会动摇,谁和我一起守城呢?

只要有我在这里,就不会让决堤的水毁了城墙。

”于是将富民们赶回城中。

苏轼到武卫营,把卒长叫出来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