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326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30.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docx

完整第一章+走进水文化

水知道

凖也。

北方之行。

象衆水并流,中有威陽之气也。

—-许慎《说文解字》

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是文明摇篮

人类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

尼罗河流域的古埃及文明,两河流域的巴比伦文明以及长江黄河流域的中华文明……

 

1.水的文化蕴含

宗教之水

水有洗净的功能,因此在宗教之中,水往往被认为能洗净人身体及灵魂上的罪恶。

基督宗教之中,在旧约圣经记载,创世之初上帝为了人类的罪恶以洪水灭世,在新约之中,耶稣本身受过洗者若翰的洗礼,后来基督徒是经由受洗礼圣事进入教会,福音中记载耶稣行过许多与水有关的奇迹,在加纳的一场婚宴中,他将水变成酒,此外还在水面上行走。

天主教的圣水被认为能涤净罪愆,某些圣地的泉水被认为可以治病。

在中国,大乘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的形象是手托柳枝净瓶,普施甘霖;道教之中,则有以符灰泡水供人饮用以治病的习俗;风水之术则认为一切物体方位对于运势均有影响,水就是影响环境的因素之一。

艺术之水

水对生命的重要意义以及它的独特特性,在文学、神话、艺术等文化的各个领域中,经常会出现带有特殊寓义的水的形象和借代。

雕塑方面有冰雕、雪雕。

绘画方面有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山水画

舞蹈与戏剧方面有现代舞蹈表演剧团云门舞集的作品:

水月,九歌(舞剧)。

音乐方面有韩得尔著名的交响乐作品水上音乐

文学之水

由于水澄澈、柔弱、纯洁,它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形容女性.比如,曹雪芹在红楼梦中说“女儿是水做的骨肉”。

比如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大禹治水》、《河伯娶妻》等。

更有洛神、海龙王等形象的神话人物以水为主要依托。

在欧洲,海神波塞冬的形象更是深入人心.

在人类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里,更有许多与水密切相关的著作、典籍,如《山海经》、《水经注》、马塞尔·普鲁斯特写的《追忆逝水年华》、尚·多明尼克·鲍比写的《潜水钟与蝴蝶》、徐四金写的《香水》、张曼娟的《海水正蓝》……

2。

中国文化中的水

 

那些行云流水般的文思

文学自诞生之初起,就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与水有关的诗句可谓是俯拾即是,尤其是在那些歌颂爱情的诗句中,水更是不可或缺的诗歌素材。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周南。

关唯》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秦风。

蒹葭》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长歌行》

这些耳熟能详的诗句就是很好的见证。

江河是先人们生活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水和文学发生关系就成为了自然而然的事情。

水之自然波动,仿佛爱情的波澜起伏;水之浩瀚深邃,有如生活的深沉广袤。

水一方面象征着母亲般爱护和哺育后代的能力,一方面却也是人短暂生命的一个隐喻。

文人墨客们或是借水抒发漂泊无依的孤寂感,或是用水歌颂真挚纯洁的爱情,或是拿水书写绵绵无尽的满腔愁怨,或是通过水生发出青春年华即将远逝的悲叹,或是把自己心中的理想人格寄托在水中,或是在风水占星中力求能够得水为上。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表面看起来是写景状物的诗歌,其实却内蕴着关于水的人格理想.水在这时被赋予了道德伦理的意义指向,成为了儒家文化的人格载体。

“上善若水。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老子《道德经》

由此可以看出,不管是儒家还是道家,水都成为一种人格力量的象征,而这种人格理想无疑对文学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范仲淹《岳阳楼记》

抒发古人人格理想的典范作品,而文中对水的描写更是令后人称道不绝的神来之笔。

对不同的气侯时令和自然状况下洞庭湖呈现的不同景象的描写,惟妙惟肖,美不胜收。

当然古代文学中蕴含的水文化特质还远远不止这些,博大精深和包罗万象的水文化在数千年更迭不断的文学中的呈现,是这短短的篇幅远不能穷尽的.这些文字只能做一个开启古代文学中水文化的窗口,从而使得读者能够从中窥见华夏民族水文化的万千气象,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延伸自己的视野,看到后世文学中水文化一如既往、不绝如缕的精神特质。

水文化正如水的流动性和变化性一样,它不是历史化的定格,而是不断在随着时间的推演而愈发放射出夺目的生命之光。

 

水知道

“在我一个自传里,我曾经提到过水给我种种的印象.檐溜,小小的河流,汪洋万顷的大海,莫不对我有过极大的帮助.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得是水.我对于宇宙认识得深一点,也亏得是水.”

--沈从文《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

沈从文,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

散文集《湘行散记》。

沈从文在《我的写作与水的关系》一文中一再表白自己的文学事业只是建筑在“水"上。

认为“我学会用小小脑子去思索一切,全亏是水。

 

 

春夜喜雨

唐·杜甫

【原文】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

好雨:

指春雨,及时的雨。

  

乃:

就。

  

发生:

催发植物生长,萌发生长.  

潜:

暗暗地,静悄悄地。

  

润物:

雨水滋养植物.  

野径:

田野间小路。

  

俱:

全,都。

  

江船:

江面上的渔船。

  

独:

独自,只有.  

晓:

早晨.  

红湿处:

指带有雨水的红花的地方. 

花重:

花沾上雨水变得沉重。

  

锦官城:

故址在今成都市南,亦称锦城。

三国蜀汉管理织锦之官驻此,故名.后人又用作成都的别称。

也代成都.

湖亭望水

唐·白居易

【原文】

久雨南湖涨,新晴北客过。

日沉红有影,风定绿无波。

岸没闾阎少,滩平船舫多.

可怜心赏处,其奈独游何?

【注释】

日沉:

夕阳西下。

影:

影象。

 

《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

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

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

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

《湖亭望水》是一首五律,作于江州.这两句是说,太阳刚落山,敛起耀眼的光辉,留下一轮赤红的影象;傍晚风定了,湖面一平如镜,绿水没有一点波浪兴起。

前句形容日落后的红霞,后句形容湖上风平浪静,均极恰切,写景如画。

 

古代诗人因其人生际遇不同而能够从中生发出不同的人生感叹,可作黄钟大吕,可作丝竹弦音,或低吟浅唱,或豪放歌啸,似涓涓细流,又像汹汹波涛,均拍击碰撞着我们的心灵,唤起我们思想或精神上的共鸣而成为文学的经典。

 

南唐李煜

【原文】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注释】

阑珊:

衰残.

罗衾:

绸缎被子。

身是客:

这是作者对自己被囚的含蓄说法.

一晌:

一会儿。

【赏析】

此词上片用倒叙手法,帘外雨,五更寒,是梦后事;忘却身份,一晌贪欢,是梦中事。

潺潺春雨和阵阵春寒,惊醒残梦,使抒情主人公回到了真实人生的凄凉景况中来。

梦中梦后,实际上是今昔之比。

下片首句“独自莫凭栏”的“莫”字,有入声与去声(暮)两种读法。

作“莫凭栏”,是因凭栏而见故国江山,将引起无限伤感,作“暮凭栏”,是晚眺江山遥远,深感“别时容易见时难”。

两说都可通。

“流水落花春去也",与上片“春意阑珊”相呼应,同时也暗喻来日无多,不久于人世。

“天上人间”句,颇感迷离恍惚,众说纷纭。

水知道

词牌名《浪淘沙》

此词牌出于乐府(《乐府诗集》收入近代曲中),原为二十八字,即七言绝句一首。

唐白居易、刘禹锡演有此词,且词句即咏江浪淘沙,为唐时教坊曲名。

至南唐李煜,因旧调另制新声,乃变作双调,每段仅存七言二句,而所咏亦泛而不必切题矣.

李煜

南唐第三任国君,史称李后主.精书法,善绘画,通音律,诗和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

他亡国之后的作品成就远远超过前期,可谓“神品"。

词作大多哀婉凄绝,主要抒写了自己凭栏远望、梦里重归的情景,表达了对往事的无限留恋。

李煜在中国词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千古词帝”,对后世影响甚大.千古杰作《虞美人》《浪淘沙》等,皆成于此时。

 

什么是词?

我知道!

词又叫长短句,是诗歌的一种形式,调有定格、具有定数,以两宋时期成就最高。

你还知道那些词牌名?

我知道!

我听说过《水调歌头》、《沁园春》《卜算子》《天净沙》

李煜的词作语言自然、如行云流水,精炼而又富有表现力。

他的词不镂金错彩,而文采动人;不隐约其词,却又情味隽永;形成既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的艺术特色。

课下,让我们再去读一读李煜其它的优秀作品吧!

 

戴望舒

【原文】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chìchù)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的,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的,

我身旁飘过这女郎;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pǐ)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赏析】

《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约作于政治风云激荡的1927年夏天。

《雨巷》中狭窄阴沉的雨巷,在雨巷中徘徊的独行者,以及那个像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都是象征性的意象.分别比喻了当时黑暗的社会,在革命中失败的人和朦胧的,时有时无的希望。

这些意象又共同构成了一种象征性的意境,含蓄地暗示出作者既迷惘感伤又有期待的情怀,并给人一种朦胧而又幽深的美感。

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的艺术光辉.

 

水知道

 

戴望舒(1905.3。

5——1950。

2。

28)现代诗人。

他的笔名出自屈原的《离骚》:

“前望舒使先驱兮,后飞廉使奔属。

”意思是说屈原上天入地漫游求索,坐着龙马拉来的车子,前面由月神望舒开路,后面由风神飞廉作跟班。

望舒就是神话传说中替月亮驾车的天神,美丽温柔,纯洁幽雅。

出身于职员家庭。

在杭州宗文中学求学时即喜爱文学,与杜衡、施蛰存一起切磋诗歌艺术、办文艺刊物等。

 

 

 

说几句爱海的孩子气的话

冰心

 

山也是可爱的,但和海比,的确比不起,我有我的理由!

人常常说“海阔天空”。

只有在海上的时候,才觉得天空阔远到了尽量处。

在山上的时候,走到岩壁中间,有时只见一线天光。

即或是到了山顶,而因为天边是山,天与地的界线便起伏不平,不如水平线的齐整。

海是蓝色的。

山是黄色绿色的。

拿颜色来比,山也比海不过.蓝色含着庄严淡远的意味,黄色绿色却未免浅显小气一些.固然我们常以黄色为至尊,皇帝的龙袍是黄色的,但皇帝称为“天子",天比皇帝还尊贵,而天却是蓝色的。

海是动的,山是静的。

海是活泼的,山是呆板的。

昼长人静的时候,天气又热,凝望着青山,一片黑郁郁的连绵不动,如同病牛一般。

而海呢,你看她没有一刻静止!

从天边微波粼粼的直卷到岸边,触到崖石,更欣然的溅跃了起来,开了灿然万朵的银花!

四围是大海,与四周是乱山,两者相较,是如何滋味,看古诗便可知道。

比如说海上山上看月出,古诗说: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细细咀嚼,这两句形容乱山,形容得极好,而光景何等臃肿,崎岖,僵冷?

读了不使人生快感.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也是月出,光景却何等妩媚,遥远,璀璨!

原也是的,海上没有红,白,紫,黄的野花,没有蓝雀,红襟等美丽的小鸟。

然而野花到秋冬之间,便都萎谢,反予以人以凋落的凄凉。

海上的朝霞晚霞,天上水里反映到不止红白紫黄这几个颜色。

这一片花,却是四时不断的。

说到飞鸟,蓝雀,红襟自然也可爱.而海上的沙鸥,白胸翠羽,轻盈的飘浮在浪花之上,“凌波微步,罗袜生尘”。

看见蓝雀,红襟,只使我联忆到“山禽自唤名"。

而海鸥,却使我联忆到千古颂赞美人,颂赞到绝顶的句子,是“婉若游龙,翩若惊鸿”!

在海上又使人有透视的能力,这句话天然是真的!

你倚栏俯视,你不由自主的要想起这万倾碧琉璃之下,有什么明珠,什么珊瑚,什么龙女,什么鲛纱。

在山上呢,很少使人想到山石黄泉以下,有什么金银铜铁。

因为海水透明,天然的有引人们思想往深里去的趋向。

简直越说越没有完了,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以为海比山强得多,说句极端的话,假如我犯了天条,赐我自杀,我也愿投海,不愿坠崖。

争论真有意思!

我对于山和海的品评,小朋友们愈和我辩驳愈好。

“人心之不同,各如其面",这样世界上才有个不同的变换。

假如世界上的人都是一样的脸,我必不愿见人。

假如天下的人都是一样的嗜好,穿衣服的颜色式样都是一般的,则世界成了一个大学校,男女老幼都穿一样的制服,想至此不但好笑,而且无味!

再一说,如大家都爱海呢,大家都搬到海上去,我又不得清静了!

 

山与海的对比

根据文段中对山与海的对比描写,试着完成下面的表格

看上去

颜色

姿态

自然景观

给人的感受

 

冰心的散文,散发着对大海母亲的依恋。

而她的一首首精美的诗,更让我感受到:

冰心对海,更具有对父亲一般的敬意。

冰心最喜欢做的,是一个人凝神眺望着大海的深处,感受着心灵与大海的共鸣共振,感受着对海的爱被接受,享受着人生最美妙的瞬间。

他说:

“我的心开始颤动了--当我默默的,敞着楼窗,对着大海,自然无声的谢着我说:

我承认我们是被爱的了”。

成年后的冰心远离了海,可是越是离开,就越是思念。

在她看来,时间和空间是可以改变的,可是对大海的深情和思恋,却是永远也不会有变化:

“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磐石,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这简直就是作者遥对大海发下的不变的誓言,字字句句抒写着似海的深情.

读冰心的诗和散文,似乎在倾听大海与生命的吟咏。

不难看出,作者对海的热爱,爱得深沉、执着、投入,以至于达到了忘我忘情的地步。

大海的熏染,开阔了冰心的心胸,让她具有了高贵的诗人气质。

海以自己博大的胸怀,千姿百态、美丽奇幻的容颜和内涵,陶冶了童年冰心的性灵与情感,丰富了冰心的想象力,又赋予了冰心创作的灵感和严肃的思考。

大海,融进了冰心的生命,她的一生,都与大海不可分割了.冰心与大海相伴的生活经历奠定了她爱与宽容的人生基调,也铸就了一个具有爱心、童心、诗心的现代文学家和诗人!

我漫步在海滩,寻找着冰心留下的足迹……

 

【原文】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zhé)守巴陵郡。

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zhǔ)予(yú)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yín)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yào),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qiáng)倾楫(jí)摧;薄(bó)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xié)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译文】

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降职调到巴陵郡做太守。

到了第二年,政事顺利,百姓和乐,很多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于是(滕子京)就重新修建岳阳楼,扩大它旧时的规模,把唐代名家和现代贤人的诗赋刻在岳阳楼上,(并)嘱咐我写文章来记述(重建岳阳楼)这件事。

 

我看那巴陵郡的优美景色,全集中在洞庭湖上.洞庭湖衔接着远处的山,吞吐着长江流水,水势浩浩荡荡的样子,宽阔无边。

清晨湖面上撒满阳光,傍晚又是一片阴暗,景物的变化无穷无尽。

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前人的记述很详尽了。

既然这样,那么从这里往北直通巫峡,往南一直到潇水与湘水,降职远调的官吏和失意诗人,大多在这里聚会,他们欣赏景物的心情,大概没有不同吧。

 

  至于那连绵而密集的阴雨,整月不放晴,阴冷的风呼啸着,浑浊的浪头冲击着天空,日月星辰隐藏了它们的光辉,高山隐匿了它的形迹;商人和旅客不能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傍晚天色昏暗,只听见老虎在长啸、猿猴在悲啼。

这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一种离开国都怀念家乡,担心受人诽谤、害怕被人讥笑的心情,放眼望去,看到的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感慨到极点而又十分悲伤的感情。

 

  到了春天气候和暖,阳光明媚的时候,湖面风平浪静,没有惊涛骇浪,水天映照,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岸上的香草和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有时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照耀千里,湖水波动时,水面上的月光闪耀起金光;湖水平静时,明月映入水中,好似沉下一块玉璧.渔人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

这时登上这岳阳楼,就会心情舒畅,精神愉快,荣耀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来喝,真是喜洋洋啊!

 

在《岳阳楼记》中作者为我们描写了他站在岳阳楼上看到的美丽景色,那就是洞庭湖了,你找到了吗?

希望你可以记下这些描写湖水的名词佳句:

予观夫(fú)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shāng),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zhǐ)汀(tīng)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

八百里洞庭湖,南接湘、资、沅、澧四水,北分松滋、太平等长江支流,烟波浩淼,湖山辉映,自古以来就是令人神往的江山胜地。

北宋庆历六年范仲淹应朋友之约,为重修的岳阳楼作记,千古名文《岳阳楼记》于是诞生。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

第2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

寥寥数语,写尽洞庭湖之大观胜概。

 3~4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古文观止》的作者总评本文说:

“岳阳楼大观,已被前人写尽。

先生更不赘述,止将登楼者览物之情写出悲喜二意,只是翻出后文忧乐一段正论.”这一评语确实道出了本文的精神实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