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0504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81.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单县第五中学学年第二学期月考高一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历史必修二月考试卷

试卷说明:

本试卷分第Ⅰ卷和第Ⅱ卷两部分。

满分100分。

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试时间100分钟。

第Ⅰ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多选、错选、不选均不得分)

1.春秋时期井田制瓦解的根本原因是

A.私田的大量出现B.各国推行税制改革

C.生产力的发展D.商鞅变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井田制瓦解属于经济基础的变动,其根源在于生产力的发展。

春秋时期,由铁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出现了许多私田。

私田的主人控制私田的产品,不向国家纳税,各国纷纷进行税制改革,承认土地私有,导致井田制瓦解。

故选D。

考点:

井田制的瓦解。

点评:

井田制是我国古代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商时有文字记载,西周时盛行。

那时,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形状像“井”字,因此称做“井田”。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奴隶主使用。

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

2.自居易诗《朱陈村》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的现象反映了:

A.远古时代的采集方式B.商周时期大规模简单协作的生产方式

C.古代耕作技术落后D.自给自足的个体农耕方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男和女均自给自足的农耕方式,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封建社会农耕方式而非远古时代采集方式,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封建时期而非商周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反映的是耕作方式而非耕作技术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3.祈盼“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这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一个特点是

A.有家畜养殖的传统

B.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C.牛耕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D.采用“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从材料和两幅图片可以看出,“五谷丰登”表现的是农业,“六畜兴旺”表现的是家畜饲养业,因此B符合题意,A项不全面,CD两项与题干无关。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古代农业的特点。

4.中国古代的手工业享誉世界,最精美的手工业产品大多来自

A.家庭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私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考查基础知识的运用能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官”制度使得水准较高的手工业技术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所以“工官”工场的制作工艺水平,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最高技术水平。

故应选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发展·官营手工业

5.考古工作者从一艘打捞的沉船中整理出青铜器、开元通宝、粉彩瓷瓶和青瓷碎片等文物,由此判断该沉船最有可能是

A.商朝B.唐朝C.宋朝D.清朝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首先青铜器是夏商之后出现的,开元通宝是唐玄宗年间的货币,珐琅瓷瓶是清代才出现,青瓷是宋代出现。

综合各个时代我们可知,这艘货船最可能是清代的货船,因此选择D选项。

考点:

中国古代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对外贸易

6.古代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

A.工商业中心B.政治中心C.经济中心D.宗教活动中心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早期城市的功能一般是政治中心并且具有军事功能,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古代中国早期城市只是城不是市,不是工商业中心,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早期城市只是城不是市,不是经济中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古代中国城市也不是宗教活动中心,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7.下列航海家到过亚洲的是

①迪亚士

②哥伦布

③达·伽马

④麦哲伦

A.①②B.③④C.①④D.①②④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再现再认历史史实的能力,根据所学知识,迪亚士只到达非洲的好望角,哥伦布始终没有发现到达亚洲的新航路,①②项排除;麦哲伦到过亚洲的菲律宾,达·伽马到过亚洲的印度,③④项符合题意民,故选B项。

考点:

走向世界的资本主义市场·新航路开辟·航海家的活动

8.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相互孤立的状态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起点是:

A.丝绸之路的开通B.四大发明的传播

C.新航路的开辟D.工业革命的扩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结束了世界各地区相互孤立的状态,各民族逐步融合为一部统一的人类历史的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新航路开辟后,各大洲的联系不断地加强,人类逐渐摆脱了孤立的状态。

故选C。

AB项都是在新航路的开辟之前完成的,并没有把世界连在一起,但是为世界的进一步联系做出了贡献;D项是新航路开辟之后的事情。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的影响

点评:

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新航路的开辟对人类社会、对欧洲、对美洲、对非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于世界来说,世界开始连接为一个整体,是世界全球一体化的开端,对欧洲来说,带来了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对美洲来说则给美洲印第安文明带来灭顶之灾,贩奴运动也兴起来了。

这一切都推动了世界向近代的方向发展。

9.1872年,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

凡尔纳在创作该小说的时候已经出现的交通工具有

①火车

②轮船

③汽车

④飞机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再认再现的能力。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法国科幻小说家儒勒·凡尔纳发表了著名作品《八十天环游地球》的时间是1872年,是19世纪,故①②正确;而汽车、飞机出现在20世纪,故③④错误,排除。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的影响

10.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初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是:

A.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B.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C.封建势力的衰退D.工人运动的兴起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发展了生产力,生产了大量的商品,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资产阶级革命和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无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资本主义能够初步形成世界体系和工人运动无直接的关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1.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很快波及全世界,最重要的原因是:

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B.美国是头号经济强国

C.资本主义在全球占优势D.资本主义矛盾的普遍存在

【答案】A

..................

12.有人说,“对于苏俄农民而言,1920年的秋天阴云密布,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这里“阳光灿烂”最有可能是因为

A.农民无偿获得永久属于自己的土地

B.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C.苏维埃政府免去了农民的赋税

D.农民享有优先处理农产品的权利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注意题中的关键信息“农民、1922年”。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21年苏俄实行了新经济政策,规定以粮食税代替以前的余粮收集制,农民纳税后能自由支配剩余的粮食。

所以说“1922年的春天则是阳光灿烂”。

本题选B。

考点: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

13.1940年,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这主要是

A.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结果B.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形成的结果

C.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结果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对抗的结果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使苏联迅速成为工业国并且苏联工业总产值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实行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结果而非新经济政策的结果,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和材料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14.美国股票持有者从1953年的⒋2%增长到20世纪末的70%,股份公司的数量不断增加,成为发达国家经济主体的根本原因是

A.企业规模的扩大B.生产力的发展

C.国家干预经济D.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

【答案】B

【解析】略

15.戊戌变法时期,有人作诗曰:

“大半旗装改汉装,宫袍裁作短衣装,脚跟形势先融化,说道莲钩六寸长。

”此诗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倡导婚姻自由B.反清革命C.全盘西化D.易服、废止缠足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服饰的改变和缠足的废止,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不涉及婚姻自由,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反清革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服饰的改变和缠足的废止也不是全盘西化,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16.“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什么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A.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

B.新中国成立后土地改革过程中

C.三大改造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过程中

D.“文化大革命”动乱过程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1958年,党中央发起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这是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B土地改革发生在1950-1952年;C进行三大改造是在1953-1956年;D“文化大革命”从1966-1976年,都不符合时间要求,故选A。

考点: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点评:

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

(2)大跃进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3)人民公社化运动超越了历史发展阶段,损害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17.下列对20世纪70年代初北京一位普通女市民生活的描述,正确的是

A.穿着草绿色的军装,起着自行车去上班

B.通过“安居工程”住上了宽敞舒适的住房

C.利用假日逛商场,看时装表演

D.周末在家用移动电话和人聊天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正经历文革,穿着草绿色的军装,起着自行车去上班是可能的,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安居工程”时间更晚,是改革之后的事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时装表演也是改革之后的事情,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20世纪70年代初还没有移动电话,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18.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中共

A.十一届三中全会上B.十四大上C.十五大上D.十六大上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十五大的内容,所以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尚未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十四大尚未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十六大已经提出了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19.当代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迅速加强的根本原因是

A.两极格局结束B.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

C.各国经济发展联系加强D.联合国职能的发挥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的发展,而生产力和社会分工不断的发展则推动了经济区域化和经济全球化,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不符合题意,排除;联合国职能的发挥不是根本原因,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0.促使欧洲人民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是

A.欧元启用B.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C.统一大市场建立D.欧盟建立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元启用使欧洲人有了统一的的货币,促使欧洲人民体验到做真正欧洲人的感觉,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是欧元的启用而非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欧元的启用而非统一大市场建立,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欧盟建立在前,欧元起用在后,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1.在经济全球化面前,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A.可以平等地享受风险和机遇B.处于不同的受益地位

C.都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D.起着相同的推动作用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全球化是强国主导受益不均,所以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是不平等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主张实行高度贸易自由化的是发达国家而非发展中国家,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发达国家推动作用大,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2.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一些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

对此,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A.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空前增强

B.发达国家经济实力占有优势,往往是获利者

C.发达国家掌握主导权

D.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逐渐缩小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全球化使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变大,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全球化使经济危机的传染性和破坏空前增强,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发达国家是获利者,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发达国家掌握全球化的主导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3.1989年亚太经合组织成立,1992年北美自由贸易区建立,1993年欧盟诞生,表明:

A.世界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加强B.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

C.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加强D.世界形势总趋势是走向缓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均是经济区域集团,表明了经济区域集团化趋势加强,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区域化而非全球化,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未反映政治格局的问题,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是材料的主旨,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4.欧洲经济一体化改变了世界格局的含义是

A.成为抗衡世界经济霸主——美国的一支重要力量

B.促使两极格局的结束

C.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

D.代替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主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欧洲经济一体化增强了欧洲的经济实力,使欧洲成为抗衡世界经济霸主的一支重要力量,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促使两极格局的结束的是苏联解体,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改变了“世界”格局,不符合题意,排除;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霸主,未被代替,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5.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建立所产生的积极影响不包括

A.推动了国际经济技术合作的发展B.促进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发展

C.进一步推动了贸易自由化D.有利于形成多极世界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B属于消极影响,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属于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属于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也属于积极影响,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26.1997年,韩国爆发金融危机,随后该国进行改革并得到195亿的巨额贷款来自与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B.世界银行C.关贸总协定D.红十字会

【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是对国际收支出现暂时困难的成员国提供短期贷款,例如金融危机,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世界银行是为成员国提供长期贷款和技术援助,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关贸总协定不提供贷款,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红十字会也不提供贷款,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

27.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

A.生态危机问题B.经济危机的发生C.环境保护问题D.保护与发展民族经济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发展中国家面临的最严峻问题是经济安全问题,即如何保护与发展民族经济,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是最严峻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不是最严峻的,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也不是最严峻的,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8.下列图片体现了亚太经合组织的是:

A.

B.

C.

D.

【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选D是亚太经合组织会议在上海召开时的一个照片,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是欧盟,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是东南亚联盟,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是欧元,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29.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点不包括

A.内部各成员之间存在差异性

B.都适应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

C.各组织的成员国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

D.促进了各成员国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

【答案】C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ABD项是欧盟、亚太经合组织、东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的共同点,排除;C项不是共同点,符合题意。

30.最先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是

A.马克思B.列宁C.毛泽东D.邓小平

【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列宁实行新经济政策,是最先从本国国情出发利用市场来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人物,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

第Ⅱ卷

二、材料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计40分)

3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工业革命的主角——蒸汽机,是经济和科学相结合的产物。

科学对工业革命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工场手工业生产,主要依靠人力和以经验为主的技术;以机器为主的大工业生产,需要用自然力代替人力。

这就得自觉地应用自然科学知识。

大工业把科学作为一种独立的生产能力,从此,科学在生产中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

——《简明科学史话》

材料二科学开始对工业没有什么影响。

我们迄今所提到的纺织工业.采矿工业.冶金业和运输业方面的种种发明,极少是由科学家作出。

相反,它们多半是由响应非凡的经济刺激的.有才能的技工完成的。

不过1870年后,科学家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组成部分。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

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全球通史》

材料三恩格斯说:

“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

请回答:

(1)两次工业革命中出现了哪些新兴工业部门?

(各举两例)

(2)材料一.二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科学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3)对比材料一.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

(4)从材料三中我们可以得到怎样的启发?

【答案】

(1)火车、轮船

汽车、飞机

(2)关系:

科学转化为技术,对工业发展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而工业的发展又反过来对科学的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为科学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3)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多来自于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科学的作用尚不突出;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科学与生产紧密结合,对生产力的发展发挥显著作用。

(4)启发: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2)材料一.二反映了工业发展与科学之间存在着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主要突出相互作用即可。

(3)从材料的具体内容来看两次工业革命的不同之处主要突出技术发明的来源以及科学和技术是否结合即可。

(4)材料三是在强调科技的力量,可以用最典型的一句话——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即可解决此问题。

32.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有一种观点认为,全球化是发达国家用来打开发展中国家市场的“敲门砖”,是殖民主义的一种形式,因此,发展中国家应该团结起来,抵制全球化”。

——江时学〈〈发展中国家怎么办——拉美国家的实践〉〉

材料二: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比较表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请回答:

(1)根据上述材料,评价材料一的观点。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问题?

根源何在?

(3)你认为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全球化?

【答案】

(1)材料一的观点是片面的

理由: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不可抗拒;但确实加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经济全球化的作用应辨证分析。

(2)在70—90年代的20多年间,生产力迅速发展,社会财富激增;但世界上贫富分化也日趋严重。

根源:

在全球化进程中,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占据主导地位。

(3)在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机遇,一方面努力争取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一方面建设具有本国特点的经济模式,开放市场,融入世界,以迎接挑战。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一的观点只突出了经济全球化的弊端,而未涉及积极影响,所以是非常片面的。

(2)材料二反映的问题显然是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太大的问题,根源在于经济全球化自身就是强国主导受益不均,所以强国越来越富穷国越来越穷的严重问题。

(3)在做此题时首先应该明确全球化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面对机遇必须抓住面对挑战必须迎接,而不能抵制,本题是一道开放性问题,回答出此类的意思即可。

33.《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一书指出: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道路上有三次重要的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30年代西方大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后的中国。

结合在关史实,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不同时期发生在俄国、美国、中国三个国家的“改革调整”各是指什么?

(2)三国的“改革调整”各有何特点?

分别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3)三次改革作用的共同之处是什么?

据此谈谈你对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

【答案】

(1)三次改革调整:

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美国实行罗斯福新政;中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或1978年后的改革开放政策)。

(2)俄国特点是国家在掌握经济命脉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恢复和发展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作用:

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使国民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苏维埃政权得到巩固。

美国特点:

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国家干预经济,调节资本主义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

作用:

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机;开辟了一条新的发展道路,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调整提供了借鉴。

中国特点:

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解放生产力,最终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

作用:

中国现代化建设出现繁荣景象。

(3)共同作用:

三次改革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认识:

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只是经济手段,不是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本质区别。

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可以互相借鉴;要解放思想,充分利用各种经济手段发展经济;判断发展经济政策或形式的标准应是否有利于本国生产力的发展。

【解析】试题分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能力。

对于俄国、中国和美国三个国家的改革,我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