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0704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399.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docx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

全省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建设专题培训班材料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与对策选择 

----招商引资战略与方式亟需创新

商务部研究院马宇

(2004年11月24日)

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全球化浪潮中贸易投资自由化深入发展和我国加入WTO的国际国内背景下,近年来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已经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随着国内市场准入的扩大、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调整,外商投资还将在产业结构、投资规模、投资方式和区域分布等方面出现新的趋势。

应该看到,深层因素制约我国外商投资水平的提高,招商引资战略与方式都亟需创新。

一、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形势分析

今年1-10月份,我国新批外商投资企业35202家,比上年同期增长7.66%;合同外商投资金额1189.99亿美元,增长34.19%;实际外商投资537.81亿美元,增长23.47%,预计全年将达到600亿美元左右,创历史新高。

截止2004年9月底,我国共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500479个,合同外商投资10621.29亿美元,实际外商投资5552.29亿美元。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我国已成为世界吸收外商投资大国。

1、近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恢复增长

从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来看,九十年代中期以前,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从而使我国在九十年代初期就成为世界主要受资国之一,1994年占多年全球跨国投资总额的13.7%,1993年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投资的36.2%。

随着全球化过程中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深入,跨国投资迅猛发展,尤其是1997年以后,跨国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0%(大约为同期世界经济增长率的10倍,国际贸易增长率的7倍),2000年达到创记录的1.29万亿美元的规模。

而与此同时,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却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呈现出相反的趋势,1999年实际外商投资第一次出现负增长(-11.7%),2000年略增不到1%,导致在全球跨国投资中的份额急剧降低,2000年占全球的比重仅3.1%,只有最高峰时的22.6%,下降了10.6个百分点;占发展中国家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为17%,只有最高峰时的47%,下降了19.2个百分点。

2001年全球跨国投资大幅度下降到7300多亿美元,我国在全球的份额回升到6.47%,占发展中国家比重上升到22.87%(参见图1)。

2002年后由于我国继续增长,而全球跨国投资仍然下降,我国份额进一步提高。

这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作是前几年积累外商投资潜力的释放。

图1、中国吸收外商投资在全球及发展中国家所占比重

资料来源:

根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及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整理制作

2、外商投资对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

1998年以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增长率一直大大低于国内投资增长率,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也逐步降低,2000年比最高时的18.3%降低了8个百分点。

2001年,是1994年以后外商投资增长率首次超过国内投资增长率,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回升到约10.8%,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外商投资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约为14.8%。

在其他几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中,外商投资起的作用也明显加强:

如在国际形势剧烈变化、我国外贸出口形势严峻的情况下,外商投资企业成为我国出口增长最重要的支撑力量,全年约增加150亿美元,对出口增长的贡献率超过90%;外商投资企业实现工业产值增长率大大超过全国工业产值平均增幅,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接近40%;外商投资企业税收增长幅度超过全国税收增幅一倍以上,对税收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外商投资企业银行结售汇占全国的三分之一左右,顺差值则占近80%,约占同期国家外汇储备增加额的75%,对我国的国际收支平衡继续作出重要贡献。

这都标志着我国吸收外商投资进入了收获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日益突出。

根据模型测算和实证分析,2001年7.5%的经济增长中,外商投资的推动作用约为2.1个百分点。

而2002年一般认为外商投资的带动作用强于上年。

3、外商投资产业结构并未出现转折性变化,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有所提高但仍有局限

近年制造业吸收外商投资占70%左右,并且增长速度也最高。

服务业和农业吸收外商投资基本保持前几年的水平,甚至还略有降低。

而从我国宏观经济情况看,服务业近几年发展最快,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逐步提高,外商投资的现状与此不相吻合。

这说明我们在对外开放和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方面存在结构性失衡,制造业开放度较高并且优惠措施力度比较大,而服务业绝大多数部门还限制甚至禁止外商投资进入,总体市场环境也对外商投资服务业造成了很多局限。

从具体产业来看,也发生了一些引人注目的变化。

信息产业中,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开始把产品生产的基地逐步向我国转移,包括最重要的产品如集成电路、计算机等,如飞利浦建立了投资15亿美元的芯片生产厂;英特尔也开始在我国生产处理器。

产业链条也进一步拉长,如集成电路不仅仅是后期的劳动密集型的封装,前期的设计、生产等也转移进来;计算机生产已不仅仅是零部件,台湾、日本、美国等的主要计算机生产商已开始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整机生产,甚至包括其最先进的产品。

与此同时,技术、资本密集型跨国公司投资的增加直接导致了外商投资研发力度的加大,近年外商投资研发项目数和投资规模都大幅度上升,对提高外商投资水平起了重要促进作用。

但另一方面,外商投资平均项目规模起伏较大。

我国外商投资平均项目规模1996年为298.4万美元,此后有所下降,2000年为279.1万美元,2001年再降为264.7万美元,2002年为242.2万美元,2003年增加到280.1万美元,今年1-9月332.8万美元。

一般来说,外商投资的项目规模与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密切相关的,同时也表明了我国对外商投资的要素竞争能力、外商对我国投资环境的信心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前景的预期,项目平均规模下降及回升传递给我们的多方面信息,值得我们深思(参见图2)。

图2、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项目单项平均规模

资料来源:

商务部外商投资

4、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所占比重进一步降低。

由于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作用,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中的地区差异一直存在,甚至比其他经济社会发展领域更为突出。

1993年以前,东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国的90%以上,1993年以后基本维持在87%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在我国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以后,已经采取了明确的鼓励外商投资中西部地区的政策,可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在全国所占比重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下降,2000年比1999年下降了1.2个百分点。

2001年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的增长速度仍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全国所占份额进一步降低(参见图3)。

这两年中西部地区吸收外资情况也没有好转。

这似乎表明,我们采取的有关政策措施,力度还不够大,不足以弥补中西部地区在吸收外商投资方面的原有缺陷;或者有些政策措施还没有细化不能操作,政策效应还没有显现出来。

图3、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占全国比重

资料来源:

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

5、外商投资来源结构发生了一定变化,但欧、美投资增长起伏不定,表明某些偶然因素影响居多(如柯达、通用、壳牌等大型投资项目的实施),并没有形成欧美投资的稳定发展势头。

美国和欧盟的对华投资,在发展变化上出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合同外商投资方面,1995年前基本是稳定增长态势,此后有所下降,1998年回升,1999年又下降,2000年再度大幅增长,达到创记录水平,但2001年欧盟大幅下降41.81%,美国下降6.07%。

2002年,欧盟下降12.54%,美国增长8.54%,大大低于平均水平。

实际投资方面,起伏不象合同投资那么大,基本是小幅稳定增长,在全国吸收外商投资中所占比重也逐步提高,只是期间个别年份略有下降,但2001年,欧盟投资下降6.62%,,美国仅略增1.13%。

(参见图4、5)。

2002年,欧盟下降11.31%,美国增长22.35%。

图4、美国对华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

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

图5、欧盟对华投资情况

资料来源:

外经贸部外商投资统计

更值得重视的是,在我国入世、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等利好因素推动下,近两年全国吸收外商投资出现了较大幅度增长,而欧盟、美国投资却负增长或大大低于平均增长率。

2001年欧盟合同外商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2.74个百分点,低于亚洲十国/地区增长率74.14个百分点;实际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1.76个百分点,低于亚洲十国/地区22.78个百分点。

美国合同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17个百分点,低于亚洲十国/地区增长率38.4个百分点;实际投资增长率低于全国水平14.01个百分点,低于亚洲十国/地区15.03个百分点。

2002年,欧盟合同外商投资增长率低于平均水平32.16个百分点,实际投资低于平均水平23.82个百分点;美国合同外商投资低于全国水平11.08个百分点,实际投资高于平均水平9.84个百分点。

这种情况表明,欧美对华投资仍存在众多不确定因素,反过来也可以说,我国还没有形成利于吸收欧美投资的稳固基础。

二、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高速增长的原因及发展趋势

近年世界经济形势不好,跨国投资更是出现了大幅度下降,为何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反而高速增长?

笔者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1、我国经济继续稳定增长,在低迷的全球经济中为外商提供了良好投资机会。

2001年我国经济增长7.5%左右,2002年我国经济增长达到8%,在全球经济中表现抢眼,并且政治、社会环境稳定,在风云变幻、各种不确定因素增多的国际形势中更显可贵。

尤其是9.11事件以后,国际局势动荡,使因网络泡沫破灭而遭重创的世界经济雪上加霜,国际资本要寻求更安全、更稳定投资地区,这在客观上增强了我国对跨国投资的吸引力。

2、入世为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好预期,促使外资加快进入中国市场。

加入世贸组织无论从直接还是间接来说,都将对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产生重大影响。

我国要根据WTO基本原则和有关规定修改或调整有关外商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使外商投资进入及其生产经营更利于按市场规律和国际惯例进行;我国作出的市场开放承诺使市场准入程度有大幅度扩大,拓宽了外商投资领域;关税壁垒及非关税壁垒的大幅度取消会降低外商投资成本,便利其投资品、中间投入品和最终产品的进出口;WTO有关规定对我国管理外商投资提出了新的要求,客观上有助于稳定企业投资及生产经营环境,减少人为的不可预期风险。

而所有这一切,都将为外商投资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

3、全球范围内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为我国扩大吸收外商投资提供了机会。

根据国际国内有关资料分析,新一轮全球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对我国吸收外商投资非常有利。

信息产业开始成为成熟产业,原来主要依靠技术进步带动高速增长转为主要依靠降低成本扩大市场带动的平稳增长,导致信息产业全球范围内的战略调整,生产制造部分由于利润率大幅降低将谋求低成本生产基地,发达国家市场相对饱和要求拓展新兴市场,为我国承接信息产业的外商投资提供了很好的机会。

近年我国吸收的外商投资中信息产业投资也是增长最快的。

据有关专业组织和专家预测,今后几年半导体销售将低速增长,生产方式也将随之发生根本性变化,生产与研发进一步剥离;家用电脑销售增长大大减缓,价格急剧下滑,信息产品的利润率大幅度降低,而英特尔、摩托罗拉、飞利浦等加大对华投资力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台湾电子企业绝大部分(台湾当局统计是95%以上)都开始在大陆投资,并且投资规模、技术水平、产品档次大为提高,呈现出明显的系列化趋势,也是信息业发展的内在趋势决定的。

而传统产业如汽车、化工、钢铁等产业转移趋势也很明显,由于全球范围的竞争加剧,这些行业的大型跨国公司都在调整其全球生产经营战略,既寻求廉价生产要素以提高国际竞争力,又要拓展新的市场,也使我国成为这类投资最好的目的地之一。

4、我国在全球跨国投资中所占份额很小,并且具有特殊性,全球范围内跨国投资的下降不但对我国没有太大负面影响,反可能有利。

比较近年全球跨国投资与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可以发现一个很耐人寻味的现象,即两者之间刚好呈现相反趋势:

1992-1994年全球低速增长,我国却成倍增长;1995年全球增速加快,而我国却降低;1996年全球增速降低,而我国回升;1996-1999年全球持续高速增长,我国增长率却持续下降直至负增长;2000年后全球增速回落,我国却开始回升;2001年全球出现10年来首次负增长,我国却大幅增长(参见图6)。

这可能表明几方面问题:

一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占全球份额小,近年不过3-6%左右,全球资本流动态势对我国影响不大;二是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产业结构层次多,市场广阔,有极强的自我调整能力,吸收外商投资更多取决于我们是否充分发挥了我国的引资要素优势;三是我国转轨经济和发展中经济并存的特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与全球相逆,全球跨国投资形势好时我国的引资要素优势反而削弱(这时期投资环境综合竞争力占主导),全球跨国投资形势不好时我国的要素优势反而凸显(廉价生产要素对跨国投资吸引力加强)。

我们实地调查的很多行业(如信息电子、化工、汽车)的众多外商投资案例也印证了这样的判断。

图6:

全球FDI增长率与中国FDI增长率

资料来源:

根据UNCTAD《世界投资报告》和商务部外商投资统计整理制作

根据目前形势分析和对今后影响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因素来看,我国外商投资发展趋势可能出现以下特点:

1、规模继续增长,但难以出现九十年代前期那样的高潮。

一般认为,今后几年全球跨国投资将在多年大幅增长之后进入一个新的调整阶段,跨国投资总额保持在1万亿美元左右,2003年以后才可能会有新一轮增长。

但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仍将有10%以上的增长,在全球跨国投资中的比重有所提高,但难以达到九十年代长期水平。

2、外商投资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凸显。

由于多年的外商投资积累和大部分外商投资企业进入生产经营成熟期,即使新进入外商投资增长幅度不大,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仍将更为突出。

外商投资在多数国民经济指标所占比重均会上升,出口可能占到55%,税收占25%,工业产值占3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11%,外商投资仍然是今后几年我国经济增长的最重要推动因素之一。

3、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但大的框架结构不会改变。

制造业吸收外商投资的比重可能进一步提高,尤其是信息产业等的投资是最重要的增长点,传统产业如汽车、化工等领域的外商投资也会继续扩大。

如2001年摩托罗拉宣布今后5年内要在我国增加投资66亿美元;诺基亚宣布5年内在华投资要达到41亿美元;台湾明基、日本索尼、美国戴尔等国际著名电脑生产厂家开始在我国生产其主导产品和尖端产品。

在一般家电制造领域,这一产业转移的趋势更为明显,通用电气、西门子、伊莱克斯、东芝、日立、三星、LG等都要在中国进行大规模的投资生产,日本甚至要停止在本土生产彩电,而把主要生产能力转来我国。

另一方面,劳动密集型行业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生产还是我国吸纳外商投资的的最主要领域,这部分的外商投资将由于入世后贸易政策的调整而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对国内相关产业的带动作用也将更强。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这部分投资无论如何不能放弃,虽然不一定鼓励,但绝不能在政策上歧视或限制。

随着入世后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外商投资步伐将加快,但2002年仍将处于起步阶段,政策制定与衔接将制约这些领域的外商投资,虽然会有较大增长,但难以期望成为外商投资的主要发展领域。

农业吸收外商投资潜力巨大,农产品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入世后扩大开放也对外商投资农产品生产加工极为有利,农业可能成为外商投资增长最快的领域,所占比重比目前的不到2%有大幅提高。

但由于基数太小,即使快速增长也难以左右大的产业格局。

4、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区域结构改变难以达到预期。

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仍难有大的改观,甚至会面临进一步边缘化的危险。

入世可能会强化沿海地区的引资优势,包括出口导向和国内市场导向的外商投资,而中西部地区最重要的自然资源优势仍难迅速启动,制约因素(包括客观环境、体制、市场、配套产业等)短期难以弱化,所以中西部地区吸收外商投资在全国所占比重甚至可能比2001年有所降低。

5、来自于欧美的外商投资比重会有所加大,但亚洲地区仍是最主要的来源地。

我国入世后投资环境的改善对于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投资吸引力更大些,市场开放尤其是服务贸易领域市场准入扩大对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欧美投资来说也更有利,但短期内效应难以显现,所以欧美投资会有所增长但不能期望太高。

而台湾、韩国、日本对华投资可能继续大幅增长,并且亚洲地区仍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最主要的来源地。

三、制约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发展的主要因素

根据我们的相关研究成果,我国近年来吸收外商投资一直低于理论预期值,1999、2000、2001年都低于理论值50%左右。

也就是说,按照我国当年宏观引资要素指标表现和全球跨国投资情况,这些年我国应该吸收外商投资800亿美元左右,但实际上我们只吸收了500亿美元左右。

我国吸收外商投资有极大潜力,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恐怕仍难以充分释放。

1、总体对外开放战略的局限。

由于我国的特殊情况,以往20多年的对外开放采取的都是逐步推进的发展战略,表现在地域上就是先点(特区、开发区)后面(开放地区)、先沿海后内地的递进式开放;表现在产业上就是先制造业后服务业,制造业开放幅度大而服务业开放限制多。

这种开放模式在开放初期的合理性是显而易见的,事实证明也是成功的。

但在目前的对外开放形势下,这种先试点后推开的战略模式已越来越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也对吸收外商投资造成了极大制约。

开放初期,我们对很多问题不清楚,或把握不准,或国内产业、企业市场竞争能力较低,必须逐步开放以积累经验,完善管理,避免开放中的某些风险。

但现在,改革开放已经进行了20多年,我们的理论认识水平和实践把握能力,以及企业竞争力等都有了大的提高,需要有新的对外开放战略设计。

否则,可能在不断的试点中失去机遇。

近年的情况已经表明,“试点”式开放已经成为某些部门、行业慢开放甚至不开放的盾牌,多个领域“试点”了七、八年仍在试点就是证明。

这是近年我国吸收外商投资停滞不前甚至下降的重要原因,同时也导致外商投资的质量和水平难以有效提高。

因为多数重要行业尤其是服务业对外资进入限制过严,使得外商投资产业结构的调整不能顺利进行;而即使在制造业领域,由于各种各样的投资、贸易限制措施,使得国内市场竞争不充分,外商投资引入先进技术、产品、管理的压力和动力大大减弱。

2、市场经济制度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局限。

首先是市场经济法律体系不健全,法律基础、立法程序、运行机制等仍未转向市场经济,有关法律法规中存在众多与市场经济原则相悖的规定,执行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对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运行的外商投资造成了最大阻碍。

有关政策变化幅度大,透明度低,统一性差,对外商投资仍以审批等行政管理手段为主,也给外商投资进入及生产经营造成了困难。

我国目前正按照加入WTO的承诺清理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但要全面清理完毕,甚至从立法基础和程序上符合WTO的基本原则如透明度、国民待遇等,还需进行大量的和长时间的工作。

其次是市场经济环境的局限。

突出问题是国内市场的地区分割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

国内市场庞大本是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重要因素,但地区分割降低了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或使得外商投资难以扩大规模。

假冒伪劣泛滥,侵犯知识产权盛行,使得外商投资高新技术项目、转让先进技术和生产尖端产品的积极性大大降低,甚至出现了外商为了避免被侵权而转移到别的国家生产再向我国出口的现象,这阻碍了我们利用外资工作中注重引进先进技术和产品这一重要目标的实现,降低了外商投资的规模和水平。

3、宏观经济环境的局限。

从国际国内情况看,我国近年来的经济增长率是全球最高的,2001年在美国经济都陷入衰退的情况下我们仍能保持7.5%左右的增长更是难能可贵,2002年更达到8%。

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前几年全球最高的增长速度并没有带来全球最快的外商投资增长甚至恰恰相反也很说明问题。

今后我国宏观经济仍将紧缩运行,消费需求难有大的改观,通货紧缩短期难以缓解,还会使外商投资机会减少,盈利空间相对缩小。

而且我国经济增长仍是粗放型的,所以即使名义增长率是世界最高的,但内在质量不高,这必然会制约吸收外商投资的水平。

还必须关注的是,在继续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情况下,外商投资还存在被“挤出”的可能。

1998年以来,我国政府一直采取经济财政政策,这对缓解消费需求不足、推动经济增长起了最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对其他资金(包括国内的民间资本和外商投资)的“挤出”效应也非常明显,这几年民营企业投资和外商投资低增长甚至负增长就证明了这点。

我们在调查中也发现,很多项目单位都愿意用财政资金或贷款,而不愿用外资,其原因是用国内资金没有约束,甚至可以不考虑效益和偿还,而与外商合资、合作则要承担市场经营压力,并且原企业领导还将丧失对企业的领导权,损失个人利益。

假如今后几年我们还继续实行积极财政政策,对外商投资的相关影响值得高度重视。

4、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局限。

政府调控经济,很重要的手段是产业政策。

自从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进行政府职能转变以来,产业政策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

但遗憾的是,在实践中,产业政策的制定过程、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往往带有浓重的计划经济痕迹,其效用因而大大折扣--这在外商投资产业政策也有突出体现。

1995年,我国发布了“指导外商投资方向暂行规定”和“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1997年又对“目录”作了修订,2002年4月1日开始实行入世后修订的新目录。

应该说,这基本体现了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原则和引导方向,但整体思路和具体做法囿于计划经济模式,并且目录修订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外商投资要求,因而未能实现对外商投资的有效引导,在实际工作中还出现了鼓励的鼓励不了、限制的限制不了的普遍现象。

目前外商投资产业政策的基本缺陷是,对外商投资的管理和引导仍然体现了国内长期以来对经济、投资的管理思路,偏重于审批管理而忽视用市场手段进行引导。

外商投资的所有项目,不管是限制的、允许的还是鼓励的,都要由中央或地方政府进行立项及合同章程审批。

由此而导致了外商投资产业目录的开放度不够,限制类项目过多,而鼓励类项目却缺乏真正力度。

如对所有允许外商投资的项目,都依靠行政审批来管理,投资决策权基本掌握在政府手里,而企业的自主权很小;鼓励类外商投资项目,其项目立项、审批管理、资金配套等方面,与限制类项目是一样的,只是所得税方面有点优惠。

从目录分类来看,也存在问题,首先是限制类项目过于宽泛,尽管2002年已大幅减少了限制类。

国家出于特殊目的对金融、出版等领域的外商投资进行限制是必要的,但绝大部分制造业领域,尤其是竞争性领域,不应多加限制。

其次是限制外商投资“供大于求”行业的规定不适宜。

出于制止“重复建设”这样的目的限制外商投资,从根本上说就是没有脱出计划经济的思路。

某个产品的生产能力是否已经供大于求,市场是不是已经再也没有发展空间,判断和决定权不在政府。

投资决策权是企业的基本权力,投资风险也完全由企业承担,政府有没有理由或权力来代企业行使决策权却不承担任何风险。

“重复建设”是计划经济的投资体制(包括政府的管理方式和企业的投资行为)造成的,以限制新的投资进入来解决问题无异于南辕北辙。

况且,没有新的资金(包括外商投资)进入,这个行业也不可能进行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所以没有理由限制外商投资及其他资金进入这些行业。

5、外商投资产业发展重心的局限。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供给能力严重不足,表现为市场上商品匮乏,所以利用外资首先要解决增加生产的问题。

另外,我国当时出口规模小,而国家要进行大规模技术改造,进口需求大,急需外汇,也需要吸收外商投资扩大出口生产能力。

所以我国吸收外商投资的产业重点都在生产领域,对外商投资项目有更多优惠的两类企业(技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