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0704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9.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docx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

吴正宪小学数学优秀教学案例片段

     

(一)平均数

     吴:

你们喜欢什么球类运动?

     生1:

我喜欢足球。

     生2:

篮球。

     生3:

乒乓球。

     吴:

由于受到场地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这里进行一次拍球比赛,你们看怎么样?

     生:

好。

     吴:

那我们以这里为界,一分为二,这边算一队,那边算一队。

第一件事,先给自己的队起一个自己喜欢的名字,然后派一个代表把名字写在黑板上。

第二件事,咱们得商量商量,这么多小朋友参加比赛怎么个比法,你们得出点招儿。

听懂了吗?

         (学生七嘴八舌商量开了,一分钟后,一个同学在黑板上写了“胜利队”。

另一对也写了“吴正队”)

     吴:

吴正是什么意思?

     生:

因为您的课讲得特别好,我们用您的名字,一定能赢。

     吴:

行行行。

队名产生了,那咱们怎么比呢?

     生:

选出每个队最厉害的一位参加比赛。

     吴:

那你们选吧,再挑一个裁判,每队再请一个小朋友纪录。

        预备,开始!

20秒后,吴老师喊停,然后统计:

“吴正队”:

30,“胜利队”:

29。

         下面我宣布,本次比赛胜利者为“吴正队”。

“胜利队”服不服气?

     “胜利队”:

不服气!

     吴:

为什么?

 生:

就一个人能代表我们吗?

应该每队再选几个。

  吴:

我建议每队再选三个人,好吗?

  (每队三人继续比赛,老师把每个人的拍球数写在黑板上。

  吴:

下面用最快的速度算出“胜利队”和“吴正队”的总数各是多少,报数。

  生:

118,124.

  吴:

现在胜利者是“吴正队”,可以吗?

  生:

不可以。

 (这时,吴老师走到胜利队同学面前。

 吴:

别急,虽然现在咱们落后,但吴老师决定加入“胜利队”,欢迎吗?

 胜利队:

欢迎!

  吴:

现在把吴老师拍的22个加进来,算一算一共多少个?

 生:

140个。

  吴:

下面我宣布,今天的胜利者是“胜利队”。

  生:

不同意!

  吴:

为什么?

  生:

胜利队有5次拍球机会,我们只有4次,不公平。

  吴:

哦,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还用总数这个统计量来比较,显然不公平,那么,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我们能不能比出两个队总体的拍球水平呢?

  (学生开始思考,相互交流。

  (终于有一个声音出现了:

在人数不等的情况下,可以先求平均数。

  吴:

怎样求平均数呀?

  生:

就是用拍球的总数,除以拍球的人数。

  点评:

排球是孩子喜欢的游戏,吴老师把游戏引进课堂的时候,在许多环节上都进行了改造:

让学生自拟队名、自定比赛规则,是要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是为了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教师选择加入,是为了加深学生对平均数意义的体会,从而激发学生对平均数知识学习的需要。

实际上,几乎每个环节都自然的指向对平均数的理解。

一个原生态的生活情境,是难以有如此明显而丰富的教学意义的。

 

(二)二分之一

  “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一定是它的1/2吗?

”在学习1/2时,这个问题搅起了课堂的波澜。

每个同学经过独立思考都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有的同意,有的不同意,无形之中就形成了两大阵营。

正方、反方分别选出两名代表站在台前,一场唇枪舌战即将开始。

  吴老师顺手递给一边一张圆纸片,宣布:

“同意不同意都要提出问题,如果能问得对方心服口服,同意了你的观点,就是胜利者。

这张纸可以折,可以撕。

下面的同学两人一组,先讨论一下。

  讨论过后,同学们把目光集中到讲台前,吴老师对座位上的学生说:

“我们请正方和反方的代表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吗?

我们静静的听,然后还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看那位同学最会倾听别人的发言。

”辩论开始。

正方同学把圆从中间对折,问:

“这一半不是1/2?

既然你们都承认,为什么不给老师画勾?

”大有先声夺人之势。

  反方同学把圆随意撕了一小块下来,问:

“这圆是不是两部分?

  正方:

“是。

 反方:

“这两半都是圆的1/2吗?

 正方:

“不是。

  反方:

“既然不是,为什么你们还认定把一个圆分成两份,每一份都一定是1/2呢?

”好一个咄咄逼人的反问。

  正方仍然不服气:

“我们怎么就得到1/2呢?

  坐着的同学开始按捺不住了,举手发言。

一个说:

“这个圆可以折成1/2,也可以不折成1/2。

”真是一语中的。

  另一个说:

“如果一个圆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1/2,但这里说分成两份,怎么分都行。

”他在“分成两份”上特别加重了语气。

理越辩越明,几个回合下来,大家就达成了共识:

这句话错就错在“一定”上,如果一定是1/2的话,前面应该加上“平均”这个词。

这是对分数本质意义的认识。

  点评:

数学是其他自然学科的皇后,良好的数学素养离不开周密、严谨的思维。

当然,这种严谨的思维习惯,不是靠教师的严厉逼出来的,而是要让学生在切身的体验中、在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慢慢养成。

教师所能做的职能是引导。

(三)小括号

  刚刚认识了小挂号可以改变原有运算顺序的规则后,突然有一位同学提出:

“我认为小括号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没有它的存在,照样可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边说一边走到黑板前把“12×(4+3)”式子改写成了“12×4+12×3”,一脸不喜欢的样子:

“反正我不喜欢小括号。

”如果学生体会不到小括号的作用,这节课岂不白上了?

吴老师思考着如何把这节课引向深处。

突然,他看到了讲台上摆放的同学们为灾区捐的书,灵机一动,一个教学思路产生了。

他不慌不忙地提出一个问题:

“王红同学积极支援灾区,她有92本课外读物,自己留下32本后,把剩下的送给5个小朋友,平均每个小朋友得到几本?

请列综合算术解答。

”吴正宪特意请那位同学板演并讲解。

过了一会儿,那位同学不好意思地说:

“我在算式中画了一个小括号,表示先求92与32的差,最后再除以5。

”吴正宪故意问:

“这个小括号有什么了不起,不写它不是也可以解决问题吗?

”“这个小括号非写不可,不然就得先算32÷5这一步了,不符合题目要求。

  那位同学着急地说。

一位同学抢过话头:

“你现在是不是和大家一样也喜欢小括号了?

”“小括号挺好的。

”那位同学感慨地说。

  点评:

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灌输给学生,而是学生自己体会。

(四)圆周长

  课上,学生四人一组围桌而坐。

桌面上摆放着水杯、可乐瓶、圆形纸片、刻度尺、绳子和剪刀。

吴老师说:

“龙潭湖公园有一个圆形花坛,为了保护花草,准备沿花坛围一圈篱笆,需要多长的篱笆呢?

你们能帮助解决这个问题吗?

请用手中的工具,小组合作探索周长的计算方法。

”话音一落,学生们就忙开了。

他们兴致勃勃的设想着各种方法,全身心投入到问题的探索之中。

  过了一会儿,小组代表开始发言。

A组抢先说:

“我们小组是把圆形纸片立起来放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就测出了它的长度。

  吴老师肯定了他们积极动手、动脑参与学习,但同时提出:

“如果有一个很大的圆形水池,要求它的周长,能用你们小组的方法把水池立起来在刻度尺上滚动一圈吗?

  “是啊,行吗?

”A组的同学陷入了沉思。

  接着,B组代表有几分得意地向大家推荐自己小组的做法:

“我们研究了一个好方法,先用绳子在水池周围绕一圈,再量一量绳子的长度,不就是水池的长度了吗?

  “好!

好!

这的确是个不错的方法。

”吴老师称赞道。

这话在B组同学的脸上洒下了一片灿烂。

  停顿片刻,吴老师拿出了一端系有小球的线绳,在空中旋转了一圈,又旋转了一圈,问:

“小球走过的地方形成了一个圆,要想求这个圆的周长,还能用你们的方法吗?

”同学们摇摇头,再次陷入沉思。

  “我们又发现了一种求圆周长的方法。

”一个兴奋的声音从教室里掠过,C组的同学发言了:

“将这张圆形的纸对折三次,这样圆形的周长就被平均分成8段,我们测量出每条线断的长度是2厘米,8段是16厘米,也就是圆的周长。

  很有创意,吴老师竖起大拇指,“你们用折纸的方法求出这个圆的周长,很了不起。

但是用滚动的方法、绳绕的方法、折纸的方法只能求出某些圆的周长,都有局限性。

我们能不能找到一条球圆周长的普遍规律呢?

  学生的思维又活跃起来,把对圆周长的探索推向了一个新的高潮。

  经过一番思考,学生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

“是什么决定了圆周长的长短?

圆的周长到底与什么有关系?

”观察、操作、实验,同学们终于发现圆的周长是它的直径的三倍多一些。

规律找到了,同学们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

  点评:

吴老师善于创造绚丽的思维波澜景观,她总是恰到好处地打破学生的思维平衡,使学生原有的认识、经验受到挑战,形成适当的失衡,从而促使学生去探索、去创造,以寻找新的答案。

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学生的思维一步步深化,一步步逼近真理,一次比一次飞溅起更高的浪花。

(五)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分数的初步认识”这一课上,吴老师请部分同学到黑板上用画图的方式表示自己心目中的一半。

学生按照自己的想象,划出了不同的1/2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种非常科学简单的表示方法吗?

”在学生们七嘴八舌的猜测中,她自然而然的引出了1/2的概念,然后问:

“那你们看1/2能不能代表你们画的这些图的意思呢?

”“如果你认为它可以,就把你画的图擦掉,如果你认为1/2没有你画的图漂亮或不能代表,可以不擦掉。

”多数同学都擦了,只有几位同学没有擦。

没关系,吴老师等待着,让他们慢慢去体会。

  在临下课前,吴老师安排了一个环节,请两个同学到黑板前用画图的方法来表示5/100。

画着画着,一个男孩对老师说;“画不了了,太麻烦了。

”吴老师问:

“那你说是画图好还是分数好?

”“分数好。

”看来他是真的体会到分数的价值了。

另一位女同学还在埋头画她的5/100,吴老师又在分母上加了一个“0”,变成了5/1000。

微笑着对同学们说:

“她愿意画就画吧。

”5/1000该怎么用画图表示呢?

就让女孩继续想吧,最终她会感悟到用分数表示这个关系是又准确又简单的。

  点评:

这种等待在课堂上是经常需要的。

这是一份源自博爱的宽容。

宽容让学生敢于展示真实的自我,勇于正视自己的不足,宽容让学生的智慧充分涌流。

  一个教师之所以博大,就在于它告别了强迫学生认同的习惯,学会了等待,学会了宽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