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0867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0.8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docx

第一编先秦文学doc

中国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第一编先秦文学

第一章上古神话

第一节 上古神话的产生和记录

一、神话的概念、产生和功能:

1、神话的概念(见教材)。

2、神话产生的原因是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面对难以捉摸和控制的自然界,所产生的一种神秘和敬畏的感情,而一些特殊的灾害的自然现象,地震、洪水,还有人类自身的生老病死等等,也引起惊奇和恐慌,人们由此幻想出世界存在某种超自然的神灵和魔力,并对之膜拜,自然在一定程度上被神化。

3、神话的功能:

神话对原始人很重要。

首先,神话在维系人们的社会性上具有重大意义.。

其次,神话是把个人和集体联系为一体的一条精神纽带。

再次,神话是先民们在对世界假想的把握中宣泄了不安的情绪。

二、神话的保存:

中国在远古时代可能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经过口耳相传大部分没能够保存下来,只是在一些古代文献如《山海经》、《楚辞》、《淮南子》、《庄子》等古籍保存了许多零零星星的神话传说。

三、《山海经》的神话学价值:

《山海经》是保存远古神话最多的古籍。

这部书成书时代大约在战国末期或西汉初期。

关于它的作者以及性质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有人说它是一部地理书,鲁迅说它是一部“巫书”。

不管怎么说,它里面保存了很多远古神话,其中有不少神话已具有清晰的轮廓,有的经过缀合,可以得到相当完整的故事和形象,它对我国神话的传播和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补:

《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

气为风云,声为雷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2、世祖神话 讲《淮南子》中“女娲补天”、《太平御览》中“女娲造人”的故事。

《诗经·生民》中记载的周民族始祖后稷的神话故事。

3、洪水神话 讲《山海经》中“鲧禹治水”的故事(扩展到有关“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禹事)。

娶涂山氏”等禹的故

4、战争神话 《山海经》中“黄帝擒蚩尤”的故事。

5、英雄神话 《山海经》中“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淮南子》中“后羿射日”的故事

6、传奇神话 四大神话(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之一的“嫦娥奔月”的故事,以及“吐丝女”、“羽民国”、“长臂国”、“厌火国”等的故事。

第三节 上古神话的演变

1、历史化 这可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轻视、曲解、改造神话有关系。

"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

儒家后学也多讲究经世致用之学,所以煞费苦心的改造神话,使之化为历史

2、文学化 神话流变为寓言是文学化的主要表现。

神话本身含有一定的哲理,后世思想家为宣言自己的哲学观点、政治观点和道德观念,常将神话改造为有所寄托的寓言,神话便文学化了。

在先秦诸子著述中,尤其是"寓言十九"的《庄子》中,寓言不胜枚举,如"鲲化为鹏"、"倏忽与混沌"、"藐姑射之仙"、"列子御风而行"、"望洋兴叹"等。

3、宗教化 神话与原始宗教有如孪生兄弟,都是原始思维的产物。

神话含有宗教的因素,易为宗教所利用。

神话流为道教的仙话,就是神话宗教化的具体表现。

西王母神话逐渐演变为仙话,就是其典型实例。

第四节 上古神话的实质及其文学意义

从严格意义上说,神话并不直接等同于"文学"。

神话是原始人类的综合意识形态,是他们对世界的最初认知和解释,是他们的百科全书式的知识体系,又是他们的愿望的表达。

在现代人看来十分荒诞的描述中,包含着初民心目中的世界起源、宇宙模式、万物关系、民族历史、宗教观念以及各类日常生活知识。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熟时期的思维方式。

它本身虽然不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

所以,有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维"。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

它既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其三,神话故事、神话素材常常被后代文学家所利用,创作出新的、具有特异色彩的作品。

如《西游记》中降妖除怪的故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的描述等。

第二章《诗经》

《诗经》的编定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先秦时期一般称为“诗”或“诗三百”。

《墨子·公孟》有“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的说法;由于儒家的推崇,到了汉代,诗被尊为“经”,于是,后世便都称之为《诗经》。

《诗经》存目311篇,其中《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六篇有目而无辞,乃所谓“笙诗”,故实有305篇。

《诗经》的分类风,是帶有地方色彩的民歌。

雅,是宮廷正樂,用於典禮。

颂,是宗廟祭祀時唱的讚歌。

《诗经》的思想内容:

一、祭祖颂歌和周族史诗

二、农事诗直接描写农业生产生活及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篇。

代表作品:

《周南·苤苡》、《豳风·七月》

《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芟》、《良耜》

三、征役诗颂记战功:

《大雅》之《江汉》、《常武》,《小雅·六月》

叙写军威:

《小雅·采芑》

尚勇乐战:

《秦风》之《小戎》、《无衣》

征夫厌战:

《豳风·东山》、《小雅·采薇》、《唐风·鸨羽》

思妇闺怨:

《王风·君子于役》、《卫风·伯兮》、《卷耳》

四、婚恋诗相恋与欢会:

《野有死麕》、《桑中》、《静女》、《野有蔓草》、《溱洧》、《十亩之间》、《木瓜》等。

追慕与苦思:

《关雎》、《汉广》、《简兮》、《子衿》、《蒹葭》、《月出》、《采葛》、《狡童》、《褰裳》等。

爱的受阻:

《柏舟》、《将仲子》等。

婚嫁:

《桃夭》、《摽有梅》、《鹊巢》、《丰》、《伐柯》等。

弃妇:

《邶风·邶舟》、《谷风》、《氓》、《中谷有嶊》等。

五、怨刺诗刺贪刺虐刺昏刺暴,怨苦怨劳,怨不公不均。

如:

《大雅》之《民劳》、《桑柔》、

《瞻卬》,《小雅》之《节南山》、《正月》、《十月之交》、《北山》、《雨无正》等。

刺乱刺淫:

《国风》中之《北风》、《新台》、《墙有茨》、《相鼠》、《伐檀》、《硕鼠》、《株林》等。

六、燕飨诗多为君主宴会群臣或贵族统治者宴请同僚所作的诗,也有少量兄弟宴乐的诗。

赵沛霖《诗经研究反思》:

“实际上,宴饮诗的思想内容相当复杂:

既有粉饰太平、肯定享乐的一面,又有好礼从善、向往良好风范的一面。

后者体现了礼乐文化精神,体现了东方式的人际关系以及尚未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精神风貌。

”如《小雅》之《鹿鸣。

《诗经》的艺术成就

一、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二、赋比兴三种艺术表现手法

三、复沓的章法和以四言为主的句式

四、丰富、生动、形象的语言

《蒹葭》的艺术特色:

意境美、朦胧美、音调美:

迭词,对偶,押韵构成音调美。

《氓》的艺术特点:

较成熟的叙事诗,较鲜明典型的人物形象,比兴手法的运用。

《采薇》之思想内容:

本诗是描述边防军士服役思归,爱国恋家,情绪矛盾苦闷之作。

一、二、三、章写远别家室,历久不归之忧,四、五章写将帅车马服饰之盛和戍卒日夜戒备,居无定所之劳,末章写归途中雨雪饥渴之苦和痛定思痛之情。

前三章以薇菜的发芽,鲜嫩到苍老起兴,暗喻征战时日之久,四五章通过对比,反衬士卒奔突之苦,曲折地反映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实。

第三章先秦叙事散文

从殷商到战国时期,我国散文有萌芽而至成熟。

我国古代史官文化十分发达,记载历史事件的叙事散文在散文史上首先成立。

甲骨卜辞和殷商铜器铭文是我国最早的记事文字,《尚书》和《春秋》提供了记事记言的不同体例。

《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散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

先秦散文兴盛的主要原因:

1、经济的发展,都市的繁荣,社会制度的变迁,兼并战争的频繁,促进了散文的兴盛。

2、“士”阶层的形成,文化学术散布到民间,“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促成了散文的发展。

3、诗歌篇章短小,不能反映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于是散文起而代之。

4、竹简和书的发明,书写工具的进步,有利于散文的发展。

第一节从甲骨卜辞到《春秋》

甲骨卜辞——叙事散文的萌芽。

铜器铭文——铸之鼎器重宝之文字。

《易》卦爻辞——卜筮文字,亦事亦理,亦韵亦散。

《尚书》——记言文之祖。

《尚书》的基本概念:

尚书即上书,上古之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

先秦时只叫《书》,到汉代被尊为经书,故又叫“书经”。

史官之设始于殷,“左史纪言,右史记事。

”《尚书》大体是春秋以前历代史官所收藏的政府重要文件和政治论文的重要篇目的汇编。

其中多为王室文告、誓词和臣下对国君的劝谏颂祝之辞。

《尚书》重视总结和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提出用人、理政的原则、方法和勤勉治国、力戒逸乐的主张。

《尚书》之文已具备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样表达方式,虽为“记言”,却并不单调。

记叙简明扼要,描写用笔不多而颇生动,议论要言不烦,抒情皆直抒胸臆而富于感染力。

但《尚书》毕竟是散文萌芽阶段的作品,文字古奥,语句拗口,韩愈所谓“周诰殷盘,佶屈聱牙”(《进学解》),指出了《尚书》语言的这一特点。

《尚书》的文风质直古朴,不事藻饰。

《春秋》——记事文之祖。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的史实,是继《尚书》之后以记事为主的一部史书。

其体式、内容、叙事、语言均自成一家,不仅是后世编年体史书之祖,而且在散文发展史上有重要地位。

《春秋》的思想倾向,主要是遵循周制维护周礼,明王道,重人事,褒善贬恶,反对“邪说暴行”,志在“拨乱世反之正”。

春秋笔法:

不虚美,不隐恶,以一字寓褒贬”的语言特点,后世誉之为“《春秋》笔法”。

第二节     《左传》的叙事和记言

一、《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赡完整的编年史,也是优秀散文的典范,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都有不少新特点,标志着史家之文发展到一个崭新阶段。

《左传》相传为春秋时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记事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终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较详尽地记载了春秋时期304年间各诸候国内部和各国之间错纵复杂的政治、军事、外交等活动。

秦晋殽之战

本篇写的是秦穆公在企图称霸中原的野心指导下向东扩张势力的尝试。

文章的宗旨在于总结秦败的原因。

战争所与三方,在秦,则师出无名,是非正义的;在郑,则保卫国土是正义的;在晋,则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帮助正义一方的。

作者的思想倾向都通过具体的叙述表现了出来。

写作特点:

1、结构严谨,线索分明,围绕中心安排材料。

2、刻划了几个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

蹇叔是一位忠心耿耿,爱国爱民,深谋远虑,见识卓绝的老臣的形象。

他劝告穆公晓之以理,言辞委宛;告诫孟明通之以利害,言辞激切;哭送儿子动之以情,言辞哀痛。

他的性格特点虽然只是通过其语言表现出来的,但很富于立体感。

弦高是一名有正义感的爱国者的形象,由于他的沉着机智,巧于应变,终于使郑国转危为安。

先轸是一员多谋善断,性格刚烈的将领的形象,他眼光敏锐,在截击秦军的问题上,当机立断,迅速组织了这场战争并获得了胜利。

文赢放三师之后,他当着襄公的面,疾言厉色,不顾而唾,一方面表现了他火暴的性格,另一方面则表现出他对晋国的无比忠诚。

秦穆公的先是刚愎自用,一意孤行,与后来在事实面前勇于改错,形成鲜明对比,也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出色的外交辞令弦高犒师,用心良苦;皇武子辞客,绵里藏针;孟明谢赐,弦外有音。

二、《左传》的思想内容

(1)重视民势和民心向背,体现了一定的民本思想。

民本思想的产生,归根结底是人民力量不断显现的结果,它迫使统治者在考虑施政方略时不得不考虑民心民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有一定的进步性。

(2)歌颂正义、歌颂爱国,如对郑子产、弦高、楚申包胥,齐晏婴等人的爱国爱民的思想和言行是充分肯定的。

(3)揭露统治者的残暴和秽行。

(4)记述了许多战争,从中总结了不少经验,今天仍有借鉴意义。

(5)局限:

首先,维护旧礼制、宣扬血缘宗法制度的倾向很突出,对当时一些革新措施颇为不满。

其次,《左传》对妖鬼、神怪、占卜、津津乐道。

三、《左传》的文学成就

(1)善于写矛盾冲突,文章有不少富于故事性、戏剧性的情节。

(2)《左传》最突出的成就是长于叙事。

其叙事虽尚简,但“其言简而要,其事详而博”。

《左传》记事精妙优美,达到了微而显、婉而辩、简而奥的辩证统一。

刘熙所指出:

“《左氏》叙事,纷者整之,孤者辅之,板者活之,直者婉之,俗者雅之,枯者腴之:

剪裁运化之方,斯为大备。

”(《艺概·文概》)。

(3)善于写战事。

《左传》之写战争,结构完整,情节精采,运笔灵活,并不局限于正面的战斗场面描写,而能着眼于战争的前后左右;重在描述战争的来龙去脉和胜败的内外因素,以历史家的卓越识见,揭示其前因后果、经验教训,因而波澜起伏、跌宕多姿。

并且还以简练形象之笔,描写战争中的人物和事件,绘声绘色。

(4)、善于写人。

古之史官,有所谓记言、记事之分。

其实往往言中见事,事中有言,机械区分很难,而记言记事皆必记人。

《左传》虽以年为经,以事为纬,并非自觉描写人物,但毕竟涉及了形形色色的历史人物。

(5)、工于记言,尤长于出色的外交辞令。

如《烛之武退秦师》、《齐伐楚鉴于召陵》(末段)、《齐晋鞍之战》等。

第三节《国语》的文学成就

《国语》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言为主的国别史,所记史事起于周穆王终于鲁悼公(前1000—前440),分载了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等八国的历史。

关于《国语》的作者,司马迁有“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国语》的思想内容与艺术成就

《尚书》多载训诫之文,《春秋》多寓褒贬之言,《国语》则多记教诲之语。

“重民”、“尚礼”、“崇德”,是其主要表现。

其思想观念驳杂不纯,但基本体现儒家思想倾向。

从文学角度看,《国语》在一定程度上形象地反映了春秋时代尖锐激烈的阶级矛盾,展现了其时政治变化的轮廓。

不少篇章深刻揭露了统治者的凶残和穷著极欲,提示了广大民众处境的悲惨,为后代提供了鲜明的历史画卷,具有不朽的认识价值。

《召公谏厉王弭谤》全文通过厉王弭谤和召公谏弭谤,揭露了厉王的倒行逆施和残酷暴虐;透露出史家重民反暴的思想倾向。

艺术上有两大特色:

一是形象生动的比喻。

如召公的谏词连类取譬: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雍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

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

”用比喻表达了召公进步的政治见解。

二是语言简劲。

如第一段叙述西周末年民不堪命,国人怨谤的黑暗政治状况和厉王的残暴愚蠢及结尾的厉王拒谏,“三年乃流王于彘”,惜墨如金,辞约意丰。

第四节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一、《战国策》的成书时代和编纂者

《战国策》是杂记东西周(东周末期在洛阳附近由周王朝分裂所建的两个小诸侯国)、秦、齐、楚、赵、魏、韩、燕、卫、中山等国的部分历史的书。

从其内容所反映的时间看,大约在前460—前220年之间,上接春秋,下至秦统一六国。

西汉刘向整理古籍时,共收33篇,定名《战国策》。

二、《战国策》的纵横家思想

《战国策》较广泛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外交斗争,突出表现了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

部分策士的某些言论概括了一定意义的政治经验,总结了当时的一些进步原则,这是应予注意和肯定的。

具体地说,有以下几点:

1、折光式地反映了当时的阶级关系

如《冯谖客孟尝君》写冯谖为孟尝君市义,不仅反映了当时的地租剥削,而且还反映出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认识到了人心的向背对巩固统治的作用。

《触龙说赵太后》则曲折地反映了世卿世禄制度的衰败。

2、进一步发展了《左传》的民本思想

《赵威后问齐伎》提出了“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的观点,”《齐策四》:

“齐宣王见颜躅(zhu)曰:

躅前!

躅亦曰:

王前!

……王忿然作色曰:

王者贵乎?

士贵乎?

对曰:

士贵耳,王者不贵。

”这和《左传》的民本思想一脉相承,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十分接近。

3、奉劝统治者居安思危,纳谏进贤,革除弊政

《邹忌讽齐王纳谏》、《庄辛说楚襄王》等篇,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和值得警戒的教训。

与此同时,颂扬了一些有作为的统治者如魏文侯,赵武灵王、燕昭王等,鞭挞了一些残暴,毒辣、荒淫无耻的统治者如宋康王、齐闵王等。

 

4、歌颂侠义之士不畏强暴,为国家安危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

《唐睢不辱使命》对唐睢在秦庭上折服气焰薰天的秦王而保全了安陵的那种无所畏惧的胆略和气魄给予高度赞赏。

《荆轲刺秦王》对荆轲嫉恶如仇,重义轻生的壮举慷慨悲歌,备极颂扬。

三、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战国策》的文学成就

1、善于选取典型而生动的故事情节,开始有意识地刻画人物,从而使其中的许多篇章具有颇为浓厚的小说色彩。

2、善于运用比喻和寓言。

战国策士为达游说目的,善以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述抽象道理,其主要手法是巧于比喻、善用寓言和博引史事。

3、辩丽横肆的语言艺术。

(1)、敷张扬厉,善用铺陈,长于夸张渲染,在散体中包容着大量的骈辞俪句,具有“辩丽姿肆”,纵横驰骋,沉而快,雄而隽;气势充沛,如江河直下;词锋逼人,似高屋建瓴的特点。

这也是战国时期一代文风的重要标志之一。

 

(2)、富丽华赡、明畅通俗。

《战国策》语言之通俗,在先秦散文中颇为突出。

较之《国语》语言的平实自然和《左传》语言的委婉含蓄,其风格显然别是一家。

特别是其纵横恣肆的文风、富丽华赡的文采,对后世作家如贾谊、司马迁以及苏洵、苏轼等,都有重大影响。

总之,《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一个里程碑。

和《左传》相比,又有了长足的发展。

首先,《左传》由于编年记事体例的限制,一般只是在记事过程中用一些较为生动的细节的片断和精练的文字渲染刻划人物,而《战国策》则往往通过更为完整曲折的情节和铺张扬厉的说辞来有意识地塑造形象,因此,《战国策》中的人物形象较之《左传》更丰满多姿。

 其次,《战国策》中的说辞是左传中外交辞令的变本加奇。

两相比较,可以看出,策士的说辞打破了春秋时代礼法信义的思想束缚,抛弃了赋诗言志的旧套。

具有面对现实,直陈利害得失的特点。

如果说春秋时代的辞令带着雍容典雅,简约矜持的宫廷气息,那么策士的说辞则具有通俗活泼,畅所欲言的民间色彩。

第四章诸子散文

一、孔子生平与思想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论语》的主要思想

在政治上强调“宗周”,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在思想上提倡“仁”、“礼”学说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教学方法和治学态度。

三、《论语》的文学特征

(一)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

以片言只语表现人物性格

通过简短故事叙写思想政见

通过行为动作表现人物的思想情态

(二)语言精炼平实,含蓄隽永,概括力强,语句生动形象而富于哲理。

《孟子》散文的特点

1、“好辩”、善辩,善设机巧,引人入彀。

2、感情充沛,气势雄健。

3、善用比喻和寓言。

4、语言明白晓畅,不事雕琢。

孟子思想:

“仁政”与“王道”,性善论,反对暴政,反对战争,民本思想。

《庄子》散文的艺术成就:

1、奇丽多姿,浪漫恣纵。

2、善用寓言,蕴哲理于形象,意趣盎然。

3、善于描绘,逼真传神。

4、擅比喻,新奇生动。

5、善讽刺。

庄子思想:

“无为”,“齐物”——朴素辩证法与相对主义,崇尚顺应自然,全性保命精神超脱——逍遥游、“无待”,蔑视礼法,愤世嫉俗

《逍遥游》题解:

一个人应当透破功、名、利、禄、权、势束缚,使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无挂无碍的境地。

《荀子》与《韩非子》

一、荀子生平与思想

1、礼法并用。

“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2、性恶论

3、人定胜天

二、荀子散文的特点

1、淳厚详谨,语言精炼,词汇丰富,句式整齐,充满智慧的“学者之文”。

2、形成了成熟的论说文体制。

论题鲜明,结构完整,逻辑周密,说理透辟。

3、擅用比喻,将之发展成为一种论证方法。

4、《成相》篇与《赋》的写作。

文学史上最早以赋名篇。

三、韩非生平思想

1、法、术、势并重。

2、集权主义。

“强公室,杜私门。

3、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四、《韩非子》散文的艺术特色

1、结构严谨,论证严密。

条理清晰,说理透辟。

2、运用大量历史故事和寓言说理,富于说服力和生动性。

3、语言峻峭洗炼,笔锋犀利。

大量运用排比、对偶、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

4、比喻自然贴切,生动巧妙。

5、形式多样,富于创造性。

老子哲学的核心——道,其含义:

世界本原,普遍规律,修养境界。

道的特点:

根本性、永恒性、无目的性、超验性。

老子哲学的主要范畴:

道、德、一、自然、无、无为、贵柔、守雌、不争、小国寡民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

楚辞的特点:

“兮”字的运用。

除《天问》、《卜居》、《远游》外,楚辞作品均用“兮”字。

特殊的句式。

不计语气词“兮”,楚辞的典型句式有六字句与五字句两种,节奏分别为“三三”和“三二”。

前者主要见于《离骚》、《九章》,后者主要见于《九歌》。

鲜明的地域特色。

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

一、灿烂辉煌的楚文化与瑰丽多姿的楚艺术是楚辞生长的根本源由。

二.楚国民歌和地方音乐是“楚辞”产生的直接源头。

三.楚国民间巫风的影响。

四、战国晚期楚国的国内国际形势,是屈原作品产生的社会政治背景

“楚辞”的含义:

“楚辞”之名,首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张汤传》:

“……庄助使人言买臣,买臣以楚辞与助俱幸。

历来文献言“楚辞”,其义大略有三:

1、指战国时代产生于楚地的一种新诗体。

2、指屈宋等作家的骚体作品。

3、指诗歌总集《楚辞》

一、屈原的生平和思想:

1、屈原的生平:

屈原,名平,字原又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2、屈原的思想:

忠君爱国,坚持理想。

勇于斗争,不屈不挠。

主张修明法度,选贤任能,联齐抗秦,振兴祖国,进而统一中国。

二、《离骚》的思想内容

1、忠君与爱国

诗人反复申说其修明法度,任用贤能,使国家富强的崇高理想,揭露楚国反动贵族集团排斥贤能,因循误国的罪行,表现了诗人为追求光明,坚持正义而顽强斗争的高尚精神,即使被疏远、流放,也始终不渝地“眷顾楚国,系心怀王”,表达诗人热爱祖国眷恋故土的深厚感情。

在这里,忠君与爱国是统一的。

2、美政理想与身世之感

作品曲折、深刻地写出了诗人大半生的思想和行事。

在叙述中,诗人将他的思想、感情、想象、人格融合为一,通过高度的艺术手法和瑰丽的文采,倾吐出自己的政治理想和抱负,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庸俗腐朽贵族的愤慨,流露出爱祖国爱人民的深厚感情,使我们体会到一个伟大的灵魂追求真理,追求光明而感到幻灭的悲剧。

三、《离骚》的艺术成就

1、高洁坚贞的人格形象

《离骚》在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塑造了一个峻洁高大的抒情主人翁的形象。

诗中用诗人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在他的作品上打下了异常鲜明的个性烙印,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国激情,有崇高政治理想和高尚人格的伟大诗人塑像。

2、香草美人:

象征和意境

(1)、丰富奇特的想象。

屈原的想象力似横驰骋,超越了时间、空间即整个宇宙的范围。

后半部诗,把现实跟曲折奇丽的神话境界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恍忽迷离、变幻多姿的画面、宏伟壮观的场景,以此来表现诗人寻求知己的强烈愿望和追求理想的顽强斗争精神,为我国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开辟了源头。

(2)、比兴手法的广泛运用。

继《诗经》之后,《离骚》中大量地运用多种多样的比喻象征手法,来表现作品的主题。

如以求女象征追求“美政”,以“美人”比喻君王,把君臣关系比作夫妻关系,以众女妒美喻群小嫉贤,(众女嫉余之娥眉兮),以规矩,绳墨喻国家法度,以香兰恶草比喻真善美和假恶丑两种不同的品质,构成一种象征,使人透过兰草的气息联想到政治斗争的内容和人物的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