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166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PPT 页数:104 大小:15.76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04页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04页
亲,该文档总共10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10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第四章PPT资料.ppt

,孔子问礼,鲁昭公二十二年(前520),周王室内乱再起,老子被追究失职之责,再次被免去守藏室吏之职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

据说老子离开函谷关入秦后,遍游秦国各地的名山大川,最后隐居于扶风一带。

老子曾在槐里讲学,那里的百姓怀念他,将他葬于槐里,就是现在陕西省周至县东南的终南山麓。

终南山风光,观看影像资料片:

百家讲坛-老子其人(姚淦铭),2老子的道论:

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第一个宇宙观,“道”的形而上特征道”之所以能够作为老子哲学的核心概念,关键就在于它所独具的形而上的特性。

由于“道”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任何规定性,因而人们无法用感官来感知它,也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只能运用理性的力量来认识它的存在。

世界上最大的有形之物莫过于天和地。

但在老子看来,天和地也是可以感知的、有生有灭的,同样也不能作为万物的最后根源。

只有永恒的、绝对的“道”才有资格作为包括天地在内的万物的最后根源,所以老子也称“道”为“万物之宗”和“天下母”。

“道”作为万物始基的特性,老子的“道”具有独特的超越性,它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万物的始基。

它“先天地生”,是一切存在的始基和根源(“万物之宗”、“天下母”),万物都是“道”创生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生一”是这个演化过程的第一个阶段。

“道”是一个“混而为一”的、混饨未分的“混成”之物。

宇宙星云,“一生二”是这个演化过程的第二个阶段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道”在自身中早已潜在地蕴涵有阴和阳两种要素或性质。

“道”在“周行而不殆”的运动中,这两种相反的势力就逐渐显现出来,分离为阴阳二气,这就是“一生二”。

阴阳太极图,“二生三”是演化过程的第三个阶段。

阴阳二气产生了之后,阴阳交感、二气和合、天地氤氲,预示着演生出万物的无限生机。

这里的“三”,从动态上来看,是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的相互作用;

从静态上来看,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所生成的和合之气。

阴阳五行的相生相克关系,“三生万物”是演化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阴阳二气交感氤氲的和合之气所含能量的释放,其结果便是万物的生成。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八卦,“道”还是万物存在的根据和最终归宿。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层出不穷,生生不息。

由于万物的复归,“道”中又凝聚着新的生命力,集结着新的创造力,孕育着新的事物,酝酿着另一轮循环过程。

高山流水,生生不息,“道“法自然,老子所谓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谓的“自然界”或“大自然”,而是自己如此、本来如此、自然而然的意思。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所以受万物尊崇,就在于它是“自然”的,从不对万物发号施令,从不对万物进行丝毫的限制与干扰,完全顺其自然地任万物自我化育、自我完成。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九寨沟之长海,3“反者道之动“:

老子的辩证法思想,“反者道之动”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世界万物运动变化的原因和动力,那就是“反”。

“道”自身的运动本性和推动万物运动的作用,通过“反”对立相反得到具体的表现。

原初的“道”在自身中潜在地蕴含有两种对立相反的力量“阴”和“阳”,正是由于这种内在的活跃机制的作用,才使得“道”具有了运动的本性。

正是由于这种内在作用的存在,才使得“道”能够循环不止、化生万物。

或许正是男女性别的相互作用产生新的生命的现象,启发出了“反者道之动”的命题,“反者道之动”揭示了事物运动的规律性,对立转化的规律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反面,同时又都依赖它的反面而存在。

没有了长,也就没有了短,离开了高,也就不知什么是低,反之亦然。

相对待的事物之间的这种依存关系,就是所谓的相反相成。

这种相反亦相成的对立依存关系在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是普遍存在的。

高山有高才有低,事物之间这种对立相反的关系是复杂的。

从表面上看来,它们相持不下、互不相容,但老子经过深入的观察和思考后发现,它们之间又是互相包含、互相渗透的。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正是由于对立双方的这种互相包含互相渗透,才使得它们之间能够彼此相通,并最终导致了互相转化。

祸福的渗透与转化,循环运动的规律,老子认为,“道”是“周行而不殆”的,世界上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也都是循环往复的,都毫无例外地遵循着这种回到原来出发点的运动规律。

这是“反者道之动”命题的另一层的重要涵义。

从形式上看,这一规律同近代哲学十分注重的“仿佛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是相吻合的。

在圆圈中,终点就是下一次的起点,4“反者道之动”的实际应用,“弱者道之用”,即对“反者道之动”的实际应用凡是柔弱的东西都是充满生机和具有发展前途的,凡是刚强的东西都是快要走下坡路的。

柔弱胜刚强“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

”,钱塘江大潮,事物成长的过程是由柔弱而刚强的过程,并通过刚强最终走向死灭。

既然如此,只要事物尽量保持柔弱的状态,经常处于不盈满、不旺盛的状态,就可以延缓乃至防止向刚强的转化,从而推迟乃至避免死灭的到来。

老子称这种方法为“守柔”、“守雌”、“不盈”。

老子的辩证法是中国最古老而庞大的辩证法思想体系,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它的影响不仅表现在哲学思维的领域,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

太极拳就体现了柔弱胜刚强的道理,5清静无为:

老子的人道观,“治大国,若烹小鲜”的政治主张“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所要表达的最重要的观念,其中包含着“自然”与“无为”两层内容。

“自然”是一种观念、态度和价值,也是一种状态和效果,“无为”则是一种行为,是实现“自然”的手段和方法。

“无为”的确切含义,是指顺任事物之自然,排除不必要的作为或妄为。

顺其自然不妄为,实际上也是“为”。

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就必须采取这种顺其自然不妄为的方式。

治大国,若烹小鲜。

“无为而治”包括:

统治者要“少私寡欲”。

只要统治者减少私心,降低欲望,就能恢复清静无为的政治,人民自然就会安居乐业,社会自然就会走上正轨。

烹小鲜,实行“清静”、“无事”的政治,清静为天下正。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清静无事的具体要求,包括薄赋敛,减轻人民的负担;

谨慎用兵,不要发动不义的战争;

减轻刑罚,删简法令,不要用高压政策对付老百姓。

祈年殿,“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小国寡民。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虽有舟舆,无所乘之;

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是一首和谐美妙的田园诗,一个充满和平与欢乐的桃花源。

“小国寡民”表达了老子强烈的社会批判精神,实质上是一种相当激进的政治思想。

“见素抱朴”的人生态度,“见素抱朴”的命题,是一种人生态度。

“素”是未经染色的丝,“朴”是未经雕饰的木,本是指事物的自然状态与本来面貌,老子这里借以比喻不加任何人为的巧饰、拘束与扭曲的人心的自然状态。

在老子看来,有出自人类朴素无性的自然的道德,也有矫揉造作、被人利用的人为的道德。

正是由于这种自然道德的失落,才有了人为提倡的道德。

童趣自然道德的表露,老子主张人心应该向真朴的自然之性复归。

返朴归真、回归自然,是人生修养的终极目标。

还有一个生动形象的说法,即“复归于婴儿”。

婴儿象征着纯真,老子认为,具有高尚道德修养的人,其内心就如婴儿般纯洁天真,没有半点虚饰和杂念。

婴儿的纯真,“见素抱朴”、回归自然的途径和方法,“少私寡欲”“少私寡欲”并不是要灭绝私欲,而是主张恬淡为上,把私欲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使其不至于对社会和人的身心造成危害。

弃绝“智巧”智慧出,有大伪老子这里所批评的“智”,显然不是今天我们所谓的聪明、智力,不是指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而是指心机、奸猾、狡诈、巧伪,它不是出于人的自然本真之性,不符合自然的原则,所以老子称其为“大伪”。

弃绝了智巧和诈伪,人心就恢复了淳朴自然的本来状态,社会也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

法国农村梦幻般的田园生活,二、庄子:

道家文化的继承者与传播者,1庄子的生平与事迹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今河南商丘,一说安徽蒙城)人,自幼家贫,后来做过管理漆园的小官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

庄子在道家学派中是地位仅次于老子的重要思想家。

虽然他学识渊博,但却生不逢时;

因此,他连漆园小吏也不愿做,便辞官归隐去了。

辞官后的庄子生活窘迫,常有断炊之虞,不得不向人借米度日。

不过,庄子是一个交游很广的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很大。

庄子,由于对时代和社会有切肤的感受,所以庄子始终抱着与统治者不合作的态度。

庄子不仅视权贵如粪土,而且极度厌恶那种有权力欲的人。

由于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后来的道家把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

在道教中,庄子被奉为真人,他写的庄子也被奉为道教经典。

到了唐天宝六年,庄子被诏封为“南华真人”,庄子诏号为南华真经。

庄子,观看影像资料片:

(百家讲坛余丹)42分钟,庄子何其人,2逍遥避世的人生观,庄子则将“道”论的重点转移到讨论心灵的境界,追求精神上对世俗的超越。

逍遥自由的精神境界在庄子看来,真正的自由必须是“无待”即无条件的,任何条件都是对自由的限制。

这种无条件的自由只能是一种精神上的自由或心灵自由,庄子追求的正是这样的精神自由,他称这样的自由为“逍遥”或“游心”。

庄子幻想让自己的心灵自由翱翔于无限广大且一尘不染的精神世界里。

在这样的神游中,庄子得到了莫大的愉快,实现了对现实世界的精神超越,进入了“与道为一”、“与天地万物为一”的境界。

庄子依据心灵自由的标准对世俗人生的观念和价值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与批判。

世俗之人用宝贵的生命和自由来换取功名利禄,是得不偿失的愚蠢行为,终为身外之物所役使而不得解脱。

庄子以一个寓言说明物以有用为贵,但不以有用为寿,无为才使避祸长生的最好途径。

次,一个木匠到齐国去。

他看见一棵被当作土地神的栎树。

这棵树直径宽达几百尺,树枝高出山顶几十尺,可供几千头牛在树下遮荫,甚至可以用它造十几条船。

木匠却看也不看一眼,前行不止。

木匠回到家里,晚上梦见栎树对他说:

“梨树、柚树、山查树这些果树,一旦果实成熟就会惨遭剥夺,大枝被折断,小枝被扭折。

正因为它们有用才会一生受苦,中道夭折而不能终其天年。

一切事物莫不如此。

无用正是大用。

假如我有用,我还会活得这么长吗?

”,大栎树,庄子希望人们从世俗的价值和观念中解脱出来,过一种高尚的、理性的、自由的生活,认为这样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在庄子那里,同世俗之人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至人”、“神人”、“圣人”、“真人”,他们实现了对世俗人生的精神超越,是庄子心目中的理想人格。

实现理想人格的条件和途径:

彻底摆脱功名利禄等身外之物的束缚持一种无心无情的生活态度还要超越生死的局限,不以生为快乐,不以死为忧惧,“心斋”、“坐忘”的修养方法,在庄子的哲学中,最高的精神境界就是“道”的境界,他把绝对的精神自由的获得称为“得道”和“体道”。

“道”的境界,需要通过特定的修养方法才能达到。

“体道”的方法,庄子称之为“心斋”和“坐忘”。

在人间世篇中,庄子提出“心斋”的方法,用祭祀时的斋戒来比喻“得道”前的特定精神状态。

这种方法的关键在一个“虚”字,即排除任何感觉、嗜欲、情感和思虑,停止任何感官和思维的活动,使心灵超然物外,保持绝对的虚静、安宁、凝聚与和谐,这样的心灵就可以与“大道”自然相接了。

瑜伽打坐,顺世、从俗的处世态度,庄子的哲学不是一种救世的哲学,而是一种寻求自我解脱和精神自救的哲学,是一种在乱世中如何做人的哲学。

在他看来,政治就是网罗和陷阱,用功名利禄作诱饵来吸引那些过往的人,使他们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庄子为不愿投身政治的人们树立了榜样,他的这些思想,成为后世的隐士们洁身自好的精神源泉。

大自然是隐士们向往的归宿,在庄子看来,列国统治者倡导仁义,正是社会道德沦丧的表现。

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庄子反对的并不是仁义本身,而是被统治者歪曲和盗用的仁义。

庄子倡导的仁义同儒墨宣扬的仁义有两点不同,其一是其真实性,不加任何虚饰和扭曲;

其二是其自然性,即无目的、无意识性,丝毫不勉强。

庄子祠堂,庄子虽然厌弃现实,却又不得不在自己无法改变的现实中生活。

于是就有了一套应付现实的方法,那就是“从俗”、“顺世”。

具体的做法就是,不谴是非,不违逆众人,不伸张自己的意志,不以人力改变自然,不为外物而动心,不以喜怒哀乐好恶内伤其身,甚至对死生也无动于衷。

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到庄子家中。

庄子正对着妻子的尸体席地而坐一边敲着盆,一边高声歌唱。

庄子说:

“人的生命正如这春夏秋冬的变化一样。

人起初是没有生命的,更不用说形体和气息了。

恍恍惚惚的世界,经过变化形成了气,气再经过变化成为形体,形体又变成生命,现在又经过变化回到死亡。

她现在安安静静地躺在大地之间,而我却在为她哭泣,这不是没有明白天命的表现吗?

”,人的生命如同自然那样变化,讨论:

如何看待庄子的生死观?

你如何看待“生”与“死”?

诺贝尔:

为真理而献身;

夏明瀚:

为主义而献身;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为爱情而殉身;

大学生陈军为:

失恋而轻生;

范跑跑:

个人生命价值高于一切;

甫志高:

为求生而叛变革命事业;

观看影像资料片:

(百家讲坛余丹)42分钟,谈笑论生死,庄子一书中还讲过另外一个故事。

“同样一个防龟裂手的药方,有人因此得到封地,有人却只能用来漂洗棉絮,这是因为使用的地方不同。

”在庄子那里,事物各有其用处,只不过看你是否能够发现。

人们要做的,除了发现每个事物的特殊用处,就是顺应自然,让它们的本性自由发展。

庄子严格区分了内和外,他在外在行为上采取了“从俗”、“顺世”的处世态度,而在内心却时刻保持着超拔的意志和孤傲的性格,时刻没有放弃独立、自由的精神追求。

在现实中随遇而安,在精神上坚持自由与理想,构成了庄子人生哲学的一个鲜明的特色。

3辩证法与相对主义混杂的“万物齐一”论,认识论的相对主义特色事物的存在是暂时的、变动不居的,它们的性质是相对的、不确定的,认识对象的不可捉摸性决定了它们是不可知的。

在他看来,事物的差异和性质不是客观的,而是决定于观察者采取的标准和他们的看法。

秋毫之末是人的眼睛所能观察到的最小的东西了,但同“其小无内”的无限小相比,则可以说是极大;

泰山虽大,但同“其大无外”的无限大相比,又可以说是极小。

彭祖据说活了八百多岁,没有人比他更长寿了,但同永恒的宇宙相比,八百岁又是极为短暂的。

泰山玉皇顶,认识的对象是无限广大的,人的认识能力却是极为有限的,因而求知是无意义的。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短暂的人生同无限的宇宙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的,欲以有限的人生穷尽无限的认识对象,是注定要陷于困境的。

宇宙浩瀚无穷,认识是否正确的标准也是主观的、相对的,不存在客观的、共同的标准,因而,判断认识是否正确是不可能的,人们获得的知识也是不可靠的。

他举例说,西施是人们公认的美人,但鸟儿见了高飞,鱼儿见了深潜,麋鹿见了赶紧逃走,谁能说清她到底美不美呢?

谁又能证明自己的判断是正确的呢?

西施想象画,破除主观偏见和独断僵化,庄子指出,人们已经获得的认识成就都只是局部性的,他称之为“小成”。

在获得了“小成”之后,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满足于这种局部、片面的认识,误以为已经获得了全面的、最高的真理而停步不前,并对其他人的意见采取排斥的态度。

这样,这种已知的片面、局部的认识就会成为成见、偏见,妨碍人们去获得更多、更全面、更正确的认识。

被“小成”所障蔽的人,好比井底之蛙,不知外面还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秋水篇中,庄子用寓言的形式讲述了执著于“小成”的危害。

河伯自以为“天下之美为尽在己”,“以为莫己若者”,及至见到了大海,才知道自己原来很渺小很浅薄。

井底之蛙,人们看待事物、思考问题,极容易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局限,这种自我中心主义必然会使人产生主观成见和认识上的片面性,庄子称之为“成心”。

“成心”会障蔽人们的心灵,妨碍人们获得正确、全面的认识,排斥与自己不同的意见。

在“成心”的作用下,人们会认为只有自己的意见是正确的,而武断地认为与己不同的意见一定是错误的。

庄子指出,这是独断地以自己的意见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如果这样,那么谁没有自己的标准呢?

这都是顽固地坚持自我中心而导致的思维僵化的结果。

庄子认为,要打破自我中心,必须开拓思路,改变思维的方式和角度。

培根,休谟,近代哲学家培根、休谟等人也坚决反对偏见与独断主义,庄子还指出,不仅辩论的双方习惯于以自我为中心,整个人类都习惯于以人类为价值判断的中心来观察和思考问题,这种人类中心主义也是一种严重的成见和偏见。

至乐篇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鲁侯得到了一只海鸟,为它准备了上好的筵席,还为它演奏宫廷的音乐,此鸟却三日不吃不喝,忧悲惊惧而死。

庄子指出,这是“以己养养鸟,非以鸟养养鸟也”。

可见,人类的标准并不适合于万物,人类中心主义足以构成对万物的危害。

在破除了主观偏见和自我中心主义之后,人的心灵就超越了各种局限,处于开放的、没有滞碍的状态,就可以“照之于天”,直接与“道”相通了。

海鸟,三、黄老之学:

道家文化的新形态,1黄老之学产生的历史与学术背景抬高道家地位的需要道家仅凭创始人老子的声望难以与儒墨抗衡,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

于是,一部分道家学者打起了中华人文之祖黄帝的旗号,把黄帝加在老子之上,声称自己的学派乃是直接继承了黄帝的传统,因而比儒墨渊源更久远,道术比儒墨更高明,地位也比儒墨更显赫。

黄帝塑像,道家与法家相结合,随着变法图强呼声的日渐高涨,一些道家学者一改对政治的冷漠态度,开始积极地与统治者合作,将道家的理论同变法的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对以法治国的现实需要进行理论上的论证,努力寻找一条更为适合现实政治需要的新路。

这样的一批人就是所谓的黄老学者。

他们打着黄帝与老子两面旗帜,用虚设假托的所谓黄帝之言改造了老子的学说,将探讨高深哲理、热衷社会批判、阐扬清静无为和柔退不争的处世之道的老子之学,改造为集中探讨如何才能富国强兵的为政之道的黄老之学。

法家集大成者韩非,黄老之学的表现,“黄老”之称不见于先秦典籍,而首见于史记。

史记中记述的战国中后期的著名思想家多有“学黄老之术”和“归本于黄老”者,如申不害、慎到、田骄、尹文。

接子、环渊等。

此外还有一些佚名的黄老学者,如黄帝四经、管子、吕氏春秋的作者,都有浓厚的黄老思想。

在战国中后期的百家争鸣中,无论从人数、著作还是从影响上来看,黄老之学都占有主流的地位。

2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黄老之学具有综合的性质,吸收了其他学派的许多思想成果。

黄老之学的学术特征为“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

其学说的最主要内容就是为法家的政治主张寻找哲学依据,用道家哲理论证以法治国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黄老之学“道法结合、以道论法、兼采百家”的学术特征,十分适合当时的政治需要。

法家代表人物商鞅,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黄帝四经,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黄老著作,第一句话就是“道生法”。

“道生法”堪称黄老之学的第一命题,确立了黄老之学的基本思路。

不仅从宇宙观的高度为法治找到了理论根据,而且也为道这一抽象的本体和法则在社会政治领域中找到了归结点,使道不再高高在上、虚无缥缈,从而大大增强了道的实用性。

3“因人之情”的人性理论,认为自私自利、趋利避害是人的自然本性,是黄老之学对人性问题的共同看法。

慎到举例说,制作棺材的匠人希望死人,并不是心地不善良,而是“利之所在,忘其丑也”。

管子用水往低处流来比喻人的自私好利本性黄老之学认为,自私自利、趋利避害的本性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不可改变的,所以统治者在制定法律和政策时就不能试图违背它,而应该顺应这一自然本性,这叫作“因人之情”。

水往低处流,黄老之学从老子的“道”论那里,为“因人之情”的主张找到了理论依据。

早在黄帝四经中,就有“因天时”的主张,强调人的行为必须遵循天道运行的自然规律。

慎到将这一原则运用于人性理论和社会政治领域:

天道因则大,化则细。

因也者,因人之情也。

从“因天道”到“因人情”,是道家理论的合理推展,是道家自然主义的必然要求。

故宫石狮,第二节魏晋玄学与儒道合流,1反思秦亡教训与提出“无为而治”秦皇父子急功近利,严刑峻法,想保家天下传之万世,结果却适得其反。

陆贾根据秦皇父子“务胜不休”,盲目蛮干,终于导致无所不为而无所为的悲剧性后果,提出了“无所为而无所不为”的反命题。

一、西汉初年的黄老之术,西汉版图,2黄老之学的兴衰,汉初,黄老之学在从最高统治者皇帝、太后到外戚、官僚、学者直至民间士人、卜者的社会各阶层中受到普遍的崇奉。

文、景时代,黄老之盛,达于极峰。

文帝、景帝及窦太后,都高度推崇黄老之学。

在汉初,真正建立起黄老之学系统理论体系的,一是司马迁之父司马谈,二是以刘安为领袖的淮南学派。

汉文帝,淮南学派的代表作是淮南子,亦称淮南鸿烈。

由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苏非、李尚、伍被等著,大约成书于景、武之间。

在综合百家方面,淮南子与吕氏春秋一脉相承。

所不同的是,它更多的吸取了老子、庄子,特别是黄老帛书的思想资料,成为集黄老之学大成的理论著作。

淮南子与论六家要指一样,在诸多方面,发展了先秦道家不仅言道,“与化游息”,而且还要言事,“与世浮沉”,这就与老、庄有所区别。

“纪纲道德,经纬人事”的积极人生态度,是黄老之学“新道家”区别于先秦道家的基本点。

淮南子出现于西汉封建统治阶级羽翼逐渐丰满,力量日益强大,时代精神正由休养生息、清静宁一重新返回积极有为的转折关头。

尽管它本身包含有“变相的有为论”,但还是不大合一心施展雄图大略的汉武帝的胃口。

汉武帝剧照,二、名教危机与玄学的兴起,1名教危机所谓名教,亦即礼教,是儒学体系中至关紧要的内容,也是中国封建社会特有的道德文化形态。

它以儒家哲理化的道德学说为内涵,以承继西周宗法礼制的程式化的礼仪规则为形式,具有教化与制约相统一的特征。

两汉时期,是名教体系定型时期,其标志便在“三纲五常”的提出。

然而,与儒学失落同步,名教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陷入深刻的危机之中。

名教的等级性和威严感体现于建筑中,在君臣、父子理论上,名教遇到严厉的责难。

依据阮籍理论,无君无臣,天下太平;

而一旦君臣设立,天下万弊丛生。

这无疑是对名教君臣理论的沉重打击。

鲍敬言主张消灭国君,建立一个“无君无臣”的乌托邦社会。

阮籍,鲍敬言,名教之本的父子理论也遭到魏晋人的非议。

孔融:

父之于子,当有何亲?

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

子之于母,亦复奚为?

譬如寄物瓶中,出则离矣。

士人的放达,是魏晋南北朝礼法破毁的一个重要方面。

孔融让梨,魏晋南北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