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1315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docx

国家政策对泰州市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泰州市2007年秋学期高三政治教学研讨交流发言材料

关于应对2008年江苏高考政治教学的思考与建议

2007-09-1723:

17:

41

李宜华

2008年的江苏高考是我省实施新课程改革后采用新高考方案的首次高考。

根据考试举行时间的判断,今年4月份所谓的江苏“小高考”(学业水平测试),其实是全国高中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考,加之随后进行的四省区的新高考,我们由此对2008年高考应该有了一定的认识。

现在,新学年应对2008“大高考”的教学序幕已经在高中学校全面展开。

现结合网络交流成果,就“如何应对”的话题报告有关思考与建议,期盼与广大学科同行共同思考。

一、近年来各地高考政治有关试卷教学导向分析

2004年教育部批准江苏省单独命制本省高考试题以来,江苏省教育考试院一直注意坚持“稳中有变,有所创新”的命题指导思想,其组织命制的高考政治试卷,对引导我省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和改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根据2008年江苏新高考方案,尽管政治学科只是作为“学业水平测试科目实行等级计分”,但可以确信,省考试院将一如继往,继续坚持既定的命题指导思想,着眼于推进课程改革及连续性稳定性要求,高质量地组织命制新一轮课改之后的首次高考政治试卷。

同时,江苏课改是与全国课改不可分割的过程,因此,在研究江苏本省既往试卷的同时,还需要研究全国范围,包括具有前瞻性的上海市有关试卷。

1.江苏省近年来高考政治试卷的基本共性特征。

一是命题依据及考查要求明确且基本不变。

四年来的命题,一直依据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政治科考试大纲》,注重考查考生初步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的内容及其意义的理解。

其中的某些具体表述在各年度也略有变化,但有关要求的主体部分则是稳定不变。

二是考试形式、考查内容和结构比例基本稳定。

四年来的命题实践,尽管试卷形式也在不断求新,但总体上一直注意坚持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省考试院颁布的《考试说明》(2006年首次颁布)的有关规定:

政治科“考试形式为闭卷,笔试。

全卷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全试卷包括I卷和II卷。

I卷为选择题;II卷为非选择题。

试卷内容比例:

经济学识约35%、哲学常识约35%、政治常识约20%、时事政治约10%。

三是试题的区分度和难度基本稳定。

虽然缺少权威的官方统计数据,但根据学生的考试感受和学科教师的分析,还是可以看到相关的基本情况:

四年来,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的难度,没有像其他有些学科那样出现比较大的波动,每届考生尤其是中等以上考生对试题的适应性还是比较强的。

四年来,高考政治试卷的省均分大概维持在93-98分左右,大多数学校的校均分的升降幅度也基本上是在3-5分的范围内。

此外,试题在体现江苏特色,适应江苏新课程改革进程方面的趋势也越来越明显。

为体现江苏特色,四年来的试题命制,经历了最早的情景材料选用江苏热点(2004年第39题直接选用江苏省国民经济发展部分数据、2003年江苏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情况和江苏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作为命题材料并进行针对性设问),到命题主旨反映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主题(2007年第35题紧扣“文化江苏”发展主题;第38题突出江苏“三创”精神,2005年曾用一道选择题考察对这一精神的哲学理解)的变化。

在适应江苏新课程改革,体现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方面,则直接体现在近年来试卷题型的革命性安排:

2005年江苏卷首次在简答题中采用体现研究性学习导向的试题(第35题),2006年首次出现“综合探究题”,2007年继续坚持这一题型。

这一变化带给人们的思考是,高考“指挥棒”一定是要指引教学实践的。

如同《2007年高考江苏卷政治科考试大纲说明》所明确解释的,高考政治要“有利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原则,进一步体现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2.2007年各地高考政治试题(尤其是新课程卷)亮点关注。

2007年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和各省市自主命制的文科综合卷、政治单科卷一共有14套,其中山东、广东、海南、宁夏四省区采用的新课程卷。

亮点一:

试题有鲜明的时代性、生活性。

新课程改革要求师生在教学活动中关注社会发展、联系生活实际,课程改革的这一要求在高考政治试题中非常鲜明。

2007年高考政治试题突出了“科学发展”的总主题,贯穿了“共建和谐”的总主线,体现了“科学发展、共建和谐、关注民生、共享成果”的时代特质。

同时,许多试题无论是情景材料,还是命题主旨都有浓厚的生活气息,能紧贴学生生活实际,体现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

如山东卷试题涉及“倡导绿色消费、抵制过度包装”,“古训名言”,“青岛‘微尘’事迹”等;广东卷试题涉及政府抑制房价,“影视翻拍”文化现象,岭南特色的音乐曲目,人的不同社会角色,某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等;海南卷试题涉及企业盈亏现象,股票投资收益,待人处事的中外不同,以磷火为背景的辨析,琼州胜景五公祠脍炙人口的对联等;宁夏卷试题涉及生活中替代商品和互补商品,活期储蓄和国债两种投资形式的比较,个人所得税计算,“金猪宝宝”等。

亮点二:

试题突出地方特色和开发地方考试资源,引导考生关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自主命题的省(市、区)的试题,都充分反映了本省(市、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新成就。

如山东卷第29题关注的是山东省对外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第37题用青岛“微尘”爱心群体和济南“雨点”爱心行动为命题背景;广东卷第41题关注的是广东能源消费、GDP和能耗变动情况;海南卷第16题对琼州胜景五公祠对联的认识;宁夏卷第40题“小省区办大文化”的思路。

这些试题为考生营造了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有利于引导考生加深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了解和关注,增强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思想情感。

亮点三:

试题凸显能力立意,注重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

综观2007年各地高考试题,除少数试题考察学生的记忆、背诵能力,命题呈现知识取向,其他大部分试题都以新材料新情景新设问考查对考点知识的理解运用,命题凸现能力立意,这些试题有利于引导学生克服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在平时的学习中培养勤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特别是要注重培养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学科渗透能力、综合思维能力等。

如山东卷第29题的第5问,先让学生概括主题,再让学生结合材料提供的情境提出合理化建议,海南卷第2题考查互补商品、替代商品价格与需求变动量关系、宁夏卷第16题个税计算、第39题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思路,广东卷第9题、第27题观察图表、第41题归纳现象、分析联系、谈启示等。

此外,2007年各地高考政治试题,还在彰显学科性质和学科价值,体现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上继续有鲜明的特色,一些普遍性、典型性的社会热点继续进入命题视野。

四省(区)新课程卷试题在总体难度上相对降低,体现了命题者希望推进新课程改革平稳过渡的心态。

3.上海2007政治试卷:

秉持以往风格,融入新近思考。

——关注时政热点,盘活教材知识。

2007年高考政治试卷中,时政内容占有突出的比重,这主要是为了考查考生是否善于运用所学知识正确解读发生在身边的政治生活。

在这一点上,2007年试卷与以往相比似无大异。

但是,有意识地将对时政的关注与教材知识紧密衔接起来,通过强调现实生活中政治分析的实用价值来盘活教材知识,则是2007年试卷重要价值取向之一。

例如,共同部分单选题第8题,对2006年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比重的变化,出了两个数据,如果没有以教材中的产业结构知识为依托,就很难得出正确的判断。

再如,B组单选题第2题,2007年1月外交部发言人关于中国与梵蒂冈建立正常国家关系的讲话,可以说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事情,但却很好地反映了中国宗教政策的一贯原则,只有熟悉和理解教材“民族政策与宗教政策”一章的有关知识,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优化情景设置,增强理论内涵。

优化情景设置是2007年政治试卷的重要特色。

情景设置的重要功能在于提供或模拟一个原理应用的场景,引导考生根据所学知识重建该场景与相关理论之间的联系。

也就是说,情景设置只是一个“引线”,目的是通过这个“引线”,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

这里关键的是情景设置是否适当,是否合理。

2007年政治试卷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例如,B组不定项选择题第17题,通过两则评述英国地方议会选举和工党内部选举的报道来设置情景,帮助考生回忆和重温英国政治制度的原理结构,并根据原理来做出正确的选择。

又如,分析说明题第36题,通过关于香港回归祖国十年来形势的描述,要求考生运用“一国两制”的理论和相关国家结构理论予以分析说明。

——注重论述完整,强调逻辑统一。

2007年政治试卷的简答题、分析说明题与论述题,所举材料(图表)、所拟情节(故事或格言)、所构设问的意图和方向等都充分注意到分析论述的统一性、完整性和分析论证的一致性、逻辑性。

试题如此设计,旨在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第37题讨论的是企业所得税法演进的合理性,其中两图之间其实存在着某种逻辑关系,要较为深入地回答这个问题,不但需要考生掌握一定经济知识,还需要考生具备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

又如,第38题“三大执政”的阐释,需要充分调动考生的综合理论知识(书本的和时政的,平时的和当前的),没有一定的积累和思考,没有主动的学习和研究,就不可能完整揭示“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和“依法执政”的内涵,也不可能把握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的关系。

二、应对2008年江苏高考政治教学建议

1.有效应对2008年江苏高考政治的教学指导,必须努力做到“三个结合”。

第一,要努力做到继承与创新有机结合,加强教学指导的计划性。

高三教学的计划性如何,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在有限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收获,最大程度地提高教和学的效率。

教师和学生都需要认真切实制订计划,并坚持计划制订的大小相结合:

既要有整体的、长远的,又要有阶段的、短期的。

整体怎样教、学,分几个步骤,每一步骤多长时间,依据什么资料,达到什么程度等。

这些在起始阶段都要做周密的安排,合理地制定适合自身水平的计划和目标,以期致力于克服教学中的盲目性,避免“前松后紧”。

组织2008年高考政治教学,不能因为是全新的高考方案和考试、计分模式,就把原来探索的好经验抛置一边,甚至“脚踩西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许多学校和老师长期摸索出来的复习进度和套路,如两次模拟考试,阶段性梳理教材和专题化关注社会等做法,都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

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时刻关注各种教学和考试信息,及时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把有限的时间与投入利用到最有效。

在省考试院还没有正式公布2008年《考试说明》之前,我们应着力研究《课程标准》及相应《教学要求》,并借鉴山东、广东、海南等新课程卷省份2007年的《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和相关考卷,以及上海市高考试卷,以便于把握教学的重点和必要的策略;一旦省考试院正式颁布2008年高考政治科《考试说明》,就要集中力量、仔细深入地研究《考试说明》,努力确保高三教学工作能够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第二,要努力做到夯实教材知识和关注社会生活的有机结合,确保教学指导的指向性。

师生在全面进入高三教学的起始阶段,就必须了解高考命题的发展趋势,对高考政治命题的特点有所认识。

2008高考政治试题的特点,可以概括为关注教材基础上的“生活化、综合化、信息化”,即坚持以现实问题立意,以社会问题为出发点,通过特定材料和情境的设计,引导学生关注当今人类社会生存与发展的重大问题,关注我国社会发展与国情,注重考查考生对政治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多角度、多层次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作为2008年江苏高考政治考查目标的学生实际认知能力的优化,具体实施的平台和载体,是涉及四个必修模块和两个选修模块的教材内容。

相对传统教材,新教材无疑有许多新增内容,而且很多知识不再是以简单机械的记忆为目的来呈现,这更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新思路、新方法着力夯实教材知识基础,为此而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应当是我们学科的鲜明特色。

为适应我省新课程改革和新高考改革的稳步推进,我们高三年级第一学期的教学(包括基础年级的平时教学),需要时时关注和联系重大、普遍性的社会热点,及时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这些热点与我们实际生活的关系,学会联系身边的生活现象,尤其是学会用学科知识和方法观察和分析身边的生活现象。

一般来说,高考命题的重点关注的是那些能与教材结合的社会生活热点。

因此,平时的教学要注重把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的大事“拉近”到考生身边,注意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

帮助学生把党的大政方针与众多的时事热点问题整理成重点突出、脉络清晰的一系列专题,分析其对应着的经济、哲学、文化、政治学科的知识点;重新整合学科知识,将学科知识进行迁移、组合,达到社会热点和学科知识的有机统一;考虑区域特色,教学中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随时关注和搜集江苏地方性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信息,特别是本省有关报刊、杂志如《群众》、《扬子晚报》、《现代快报》提供的信息;精选生活中的材料和事实,结合所学理论进行示例性分析,培养学生面对生活中的问题,解决生活中问题的习惯。

第三,要努力做到稳步推进教学和及时把握信息的有机结合。

优化教学指导的针对性。

高考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组织练习和阶段性考试。

与以往的的高考教学和复习指导相比,2008年高考因为启用了新教材,投放于市场的许多与新教材配套的教辅资料和试卷大多难以保质保量,老师和学生更难找到比较适合的教辅资料和试卷。

我们的高三年级教学的重点,应该是科学慎重深刻到位的关注教材知识基础的处理。

即全年级的教学工作,一定要依据《教学要求》,坚持以新教材内容为主,准确理解新教材编写的意图,把握新教材知识的内在逻辑关系。

就政治学科来说,则一定要弄懂学科知识逻辑与学生生活逻辑的关系。

由于各地区和各学校的教师与学生实际水平和认知基础各不相同,教学内容安排、教学过程特点及进度等都各有差异,高三教学工作的组织当然需要力求实现教学策略、教学思路和教学资料的校本化思考,即坚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思考教学过程、教学内容及教学资料的具体安排,至少要坚持对于所使用的外来资料进行校本化改造,千万不能完全机械照搬,以免造成“橘生淮北则为积”的“水土不服”。

往年的高考试题,无疑应当作为我们组织高考教学的重要练习或考试资料。

根据教学针对性的要求,我们在选择高考试题时也要切忌“一股脑”照搬,那些被新教材删除的教学内容的试题不宜练习,即使是被新教材保留的教学内容的试题,也要结合新教材的具体思路、思维角度进行创新和改造。

这种练习和考试的目的,主要不是掌握知识,更多地应该是思维能力的训练和应试方法的引导。

2.有效应对2008年江苏高考政治的教学内容安排,必须努力体现“三个立足”。

一是把握高考考查知识基础的实质,引用、变通、整合和创新,立足基础,突出主干。

近年来的高考政治命题,重新突出考查基础知识的方向是毋庸置疑的。

政治学科的基本原理是构成高考试题答案的基本要素,善于“引用”政治基本原理去分析自然和社会问题,是解答高考政治试题的必然要求,舍此则政治试题的答案就失去了依据、方向和灵魂。

但高考政治试题往往不按教材的逻辑设置,更多的是要求考生综合运用所学基本原理对现实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和说明,这时仅仅靠“引用”教材的基本观点就不够了,而是需要对其加以“变通”“整合”和“创新”。

加之政治教材的编写和修改需要一个过程,再好的教材也不可能随时吸纳反映时代特色的最新观点、最新内容,而高考政治试题的材料往往又是新颖的,因此,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就必须对教材知识加以“变通”、“整合”和“创新”。

综观近年高考政治试题,取材内容丰富,设问角度新颖,答案不拘一格。

但是这些试题无论怎么考,都要以《考试大纲》及《课程标准》和相应《教学要求》为依据,以教材知识为依托,立足基础知识,突出主干知识。

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命题的一贯原则,只是高考试题不会过分强调对基础知识的单纯记忆,它将着重考查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观点的理解和应用,围绕背景材料和问题对基础知识进行分析、整合,考生才能找到分析问题、解答问题的依据。

主干知识是基础知识中地位更加重要的核心知识,如价值规律、市场调节与宏观调控、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财政的巨大作用、一切从实际出发、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人的主观能动性、人生价值、我国的国家职能、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我国的对外政策等,都是高考重点考查的主干知识。

突出学科主干知识,是对考生刻苦学习的尊重和鼓励,考查主干知识要求的试题新材料、新情景、新角度的落脚点,应落在学科的主干知识范围内,不会刻意追求知识点的覆盖面。

理解和实践新高考方案体现的课程改革导向,由此改造我们的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内容,还需要我们建树“整合”意识,着力达成课改要求的多维目标。

由于新课程改革的模块教学特点,学科知识体系的传统结构已经被打破,出现了同样一个知识点在不同模块分别以不同层次要求存在,以及学科方法的知识集中安排于一个模块、却需要分散利用等以往没有的情况,如果对本学科各个模块内容不很了解,就会形成必要的知识基础不扎实、应有的方法能力要求不达成的结果,因而需要在通盘了解本学科所有模块教学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有效整合和科学安排每一个具体知识点的教学,并为此而充分注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自然和社会生活实际的研究,充分注意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和科学认识社会的德育因素的发掘和研究,充分注意切实优化教学实际效果的学科思维方法研究,着力创设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愿意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情境,从而在师生共同平等探讨、进而有效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的良好学习习惯,逐渐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不断优化。

二是理解高考考查热点的关注导向,具体、微观、即时、长效,立足热点,结合考点。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无论选择题、简答题和论述题,都较为关注国内国际的热点问题。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生活热点是国内国际热点问匙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内容在高考政治试题中的比重近年有所增加。

由于我们过去常关注国内和国际的重大时政热点问题,而对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往往有意无意地忽视,部分考生可能会感到近年高考政治试题考查似乎是“热点不热”,这就需要给备考2008年高考的考生做友情提醒:

是由于高考试题对社会热点采取了“微观”的考查形式,才诱使我们感到高考政治试题“热点不热”。

其实不然,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2007年高考考查的主要社会热点问题,按照一般的考查方式,应该是“三段论”—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

但2007年全国高考试题却不是按照这样的逻辑命题,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内容从微观角度进行考查,如“关注民生”(2007年全国卷I第31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问题”(2007年全国卷I第32题);“关注民生与促进社会公平”(2007年全国卷II第39题)。

虽然试题的角度各异,但都与“构建社会生义和谐社会”这一热点直接有关,都属于其中的具体内容,这体现了高考试题微观考查热点的趋势。

另外,由于我们过去常关注当年的“即时热点”问题,而不很关注“长效热点”(长时间具有热点效应),也会诱使我们产生高考政治试题“热点不热”的感觉。

因此,我们应该明确这样一个问题,在今后的高考政治试题,“即时热点问题”的考查和“长效热点问题”的考查将会兼有并存,而且会是一个长期的命题趋势。

如改革开放、科学的发展观、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世界等长效热点,考生需要持续加以关注。

近年高考政治试题的设计,大都设置内容丰富的背景材料,这些素材的时代感很强,既贴近现实生活,又贴近社会热点,充分反映事关人类生存与发展、人民幸福与社会和谐,同时又是目前党和人民正着力解决的实际问题。

2008年高考政治试题将继续关注破解民生难题、构建和谐社会这一热点,促进劳动就业、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医疗卫生制度、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保护环境与生态安全等,都有可能成为高考命题的话题。

除了这些长效热点外,考生一定要注意了解在本学年度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如党的十七大召开,两岸关系与反对“台独”,北京奥运会筹备情况,中美、中俄、中欧和中日等大国关系,朝鲜和伊朗核危机等。

由于高考政治试题总要联系教材知识来展示热点,因此考生只有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社会生活的热点问题及新理论、新观点,才能把握高考试题的命题切入点。

最后阶段的备考,考生也要清楚:

课本知识才是认识理解现实热点问题的“工具”,要注意在课本中为热点问题“寻根”,运用课本中的理论知识去分析说明热点问题,以热点为线索重构知识体系,培养综合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实践高考考查能力的教学指向,在强化基本知识、技能的同时,优化学生的基本学科素养和基本思维方法,立足能力,优化“四基”。

根据新高考方案的导向,今后的高考应对能力,更要依靠学生的自觉内化和日积月累,绝非仅靠“考”和“教”所能奏效。

综观近年的高考试题,大多都是通过灵活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应用,需要学生在全面熟悉相关学科基础知识范围的前提下,关注主干知识和知识应用的“基本技能”,并不断优化具学科特点的“基本思维方法”和“基本理论素养”。

体现上述“四基”的教学过程,要求我们在教学全过程中始终予以高度重视、准确定位和着力强化的“四基”目标:

为科学应对高考,需要继续倡导“有效教学”,即为了夯实基础,力求确保每一节课都让学生在基础知识和基本(解题)技能方面感到有所得;在新课改背景下的高考应对策略,更需要尝试“高效教学”,即引导学生善于内化所学知识的理论特点和方法论要求,确保学生相应实现知其“所以然”的“基本思维方法(知识延伸能力)”不断优化,并有效指导学生自觉培养关注社会关注生活的意识素质和必要的学习习惯,达成“基本理论素养”的优化。

体现“四基”要求的教学思路的改造举措之一,就是尝试课堂上的研究性教学过程。

作为新课改后课程特色之一的研究性学习,其最大意义在于倡导实践体验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近年来的高考试卷,实际上一直在为此而着力突出知识综合性和思维情境性特点,以致直接体现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特点。

关注新高考方案和高考实践已经透露的信息,就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尝试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研究性教学方式:

教学过程要深入浅出设计(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和浅入深出实施(体现实际联系理论)研究性专题教学,即备课中根据课标和大纲有关观点的教学要求,扫描社会生活实际、选择材料载体和创设问题情境,课堂上由学生应该并能够理解的角度切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与之共同分析教学情境和理解课标大纲观点;针对当初不够重视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际,指导学生熟悉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精神和一般流程,包括课题选择、问题价值判断、研究切入口、过程推进步骤、相关资料来源,到研究结果及呈现方式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因客观因素或者所给条件而定,由此酌情编制模拟样题;在全面梳理作为高中学生应该认识又能够理解的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的基础上,教师以“举三反一”模式确定引领学生全方位多角度分析思考有关专题的思路,并注意指导学生注意优化了解相应规律、掌握相应规则的应变能力。

还要指出的是,近年高考政治试题大都坚持以能力立意,突出考查提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重点考查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2007年高考全国文综卷I第39题第

(1)小题,“根据材料一、二,描述我国制成品进出口现状并指出存在的问题”。

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能够根据所学知识从宏观描述,还要善于切合题目材料情境要求,提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由此从微观加以说明,不仅要描述现象,还要深化对问题本质的认识,在肯定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成绩的同时,还要指出我国贸易发展不平衡、我国科技自主创新能力薄弱的现状。

展望近年各地高考政治试题,为有效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