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483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6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docx

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

2011年高考语文备考(340)四川成都七中考前热身试题

试题精粹

06-181455

四川成都七中2011届高三高考考前热身

语文试卷

一、(12分,每小题3分)

1.选出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着落(zháo) 金钏(chuàn)  河蚌(bàng)   前合后偃(yǎn)

B.楔子(xiē)  煞尾(shā)   饿殍(piǎo)   恶贯满盈(yíng)

C.曲解(qū)   埋怨(mán)   咂摸(zā)    泥牛入海(nì)

D.黄鹂(lì)   笑靥(yè)    筵席(yán)     令人发指(fà)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膨涨     理屈词穷     甬道     兵荒马乱

B.绪论     寥若辰星     朝廷     脍炙人口

C.拔擢     夙兴夜寐     噩梦     做客他乡

D.盘桓     寸草春晖     阴霾     名门望族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在这部新作品里,他对几个人物的描摹和刻画真是有声有色,细致入微,使读者产生了具体、真切的印象和感受。

B.《全宋诗》的编纂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经过北京大学古典文学研究所八年多的努力,这项工程终于于日前告罄。

C.电视剧《大秦帝国》再现了波澜壮阔的强势竞争与强势生存的画卷,再现了先民们在粗粝简朴的生活方式中本色奋发的生命状态,实在是众望所归的影视精品。

D.针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造假、抄袭成风的情况,政协教育系统的委员呼吁,要净化学术风气,对造假者要抓住一个严打一个,以儆效尤。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前往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的中国海军舰艇编队与几十名特种兵,将执行登舰检查、对抗海盗火力、保护过往船舶与人员安全等任务。

B.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最近宣布行政院改组计划,让吴郭义代替刘兆玄任行政院长,以期挽回了因“8·8”台风灾难而一路下滑的支持率。

C.福建土楼具有防匪防盗、防震防潮、冬暖夏凉、生活方便,虽历经百年风雨,但至今仍巍然屹立,享有“东方古城堡”之美誉。

D.教育宣传工作,是我们内在的需要,不是外在的要求;宣传工作做得好不好,好到什么程度,直接影响着教育自身的利益和发展。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9分)

历史的层次

叶帆

历史是人们对“过去”的追忆。

那么,为什么人们是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

人们到底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过去”中构建历史的?

探讨这一问题,需要把握历史的不同层次。

“过去”不仅是一个相对于“现在”、“未来”的时间概念,还是一个席卷一切的客观进程,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不断“过去”的进程中。

所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历史应该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人物--无论是“大人物”还是“小人物”,一切事件--无论是惊天动地的还是悄无声息的,一切地方--无论是富庶的还是贫困的。

这无所不包的历史,可以称为“原生态历史”。

不过,在极为纷繁复杂的“原生态历史”面前,人的认知能力是十分有限的。

世界上的一切都处在不断“过去”之中,“现在”作为一个不断奔向“未来”的点,其身后留下的是无数个“过去”。

要完全认知“过去”,全景式复原“过去”,对身处“现在”的人来说是不大现实的。

即使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对于现代人类社会所发生一切的记录能力也相当有限。

所以,“原生态历史”中的许多信息总是不可避免地永远消逝,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形式留下的历史信息或者说“有记录的历史”,只能是“原生态历史”中的一部分。

但是,“有记录的历史”又未必都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

面对几千年来人类社会层层累积的“有记录的历史”,人们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出发,有选择地构建历史。

换句话说,只有“过去”中那些能引起“现在”人兴趣和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关心、所了解的历史,成为“被激活的历史”。

“原生态历史”是最客观真实的历史,也是最宏大丰富的历史,但它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认识。

人们只能不断接近它,希望能越来越多地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有记录的历史”事实上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它总是处在被不断发现的过程中,而且每一次重大发现总能极大地影响人们对历史的看法。

比如,19世纪末20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刷新了中国“有记录的历史”,也使人们对中国古代历史与文明有了新的认识。

与此类似的由于新材料的重大发现而形成的敦煌学、简帛学等,也都在不断拓展着中国“有记录的历史”。

“被激活的历史”只是“原生态历史”的冰山一角,是“有记录的历史”的一肢半节,它之所以能被激活,又总是与人们“现在”的生存状态、当下的价值选择紧密关联。

意大利学术大师克罗齐曾提出过一个命题: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在他看来,那些不再被思考而只是用抽象词语记录的“编年史”是“死历史”。

但“死历史”不会永远都是死的,当生活的发展逐渐需要时,“死历史”就会复活,过去史就变成了当代史。

“现在对我们沉默不语的文献,将依次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将重新开口说话”。

克罗齐的这一命题是否正确值得商榷,但有其合理成分。

可以说,当“有记录的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时,它就成为了“被激活的历史”。

所以,可以认为,人们之所以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主要是由“现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决定的,呈现在“现在”人面前的历史主要是“被激活的历史”。

当然,对于不同群体来说,由于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又是各不相同的。

即使对于同一群体而言,由于时代的不同,“被激活的历史”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被激活的历史”的这些特点,决定了人们是从“现在”出发去发现历史,决定了关注“现在”始终是史学的学术增长点,是史学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回顾一下中外史学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对“现在”的关注而带来的史学兴盛。

从某种意义上说,史学就是在不断构建“过去”与“现在”的对话中彰显自身价值、推动自身发展的。

                             

                                                            (选自03-19《人民日报》)

5.以下对“有记录的历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记录的历史”指的是能够以文字、图像、声音、实物等形式留下的历史信息。

B.“有记录的历史”是“原生态历史”中的一部分,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

C.“有记录的历史”中那些能引起“现在”人兴趣和思考的东西,才能真正成为人们所关心、所了解的历史。

D.可以说,当“有记录的历史”被新生活的光辉照耀时,它就成为了“被激活的历史”。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从最宽泛的意义上说,“原生态历史”包含世界上的一切人物、一切事件和一切地方。

B.“有记录的历史”事实上远比我们所知道的要丰富得多,它总是处在被不断发现的过程中。

C.面对“有记录的历史”,人们总是自觉地从自己“现在”的生存状态出发,有选择地构建历史。

D.“原生态历史”是最客观真实的历史,也是最宠大丰富的历史,但它永远不可能被人们完全认识。

7.根据原文意思,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如果采用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记录能力足够强大,“原生态历史”中的所有信息就可以全部保存。

B.“原生态历史”、“有记录的历史”和“被激活的历史”属于历史的三个层次,它们同等重要,为并列关系。

C.回顾一下中外史学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史学的兴盛能够带来人们对“现在”的不断关注。

D.认为,“现在”人的生存状态和价值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们追忆这些“过去”而不是那些“过去”。

三、(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

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

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世祖召见,赐以戟,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

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剪灭。

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

再迁为沛郡都尉,汝南都尉,所在称治。

七年,迁南阳太守。

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时人方于召信臣,故南阳为之语曰:

“前有召父,后有杜母”。

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初,禁网尚简,但以玺书发兵,未有虎符之信,诗上疏曰:

“臣闻兵者国之凶器,圣人所慎。

旧制发兵,皆以虎符,其余征调,竹使而已。

符第合会,取为大信,所以明著国令,敛持威重也。

间者发兵,但用玺书,或以诏令;如有奸人诈伪,无由知觉。

愚以为军旅尚兴,贼虏未殄,征兵郡国,宜有慎重,可立虎符,以绝奸端。

昔魏之公子,威倾邻国,犹假兵符以解赵围,若无如姬之仇,则其功不显。

事有烦而不可省,费而不得已,盖此谓也。

”书奏,从之。

诗身虽在外,尽心朝廷,谠言善策,随事献纳。

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十四年,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会病卒。

司隶校尉鲍永上书言诗贫困无田宅,丧无所归。

诏使治丧郡邸,赙绢千匹。

                                                              (节选自《后汉书》,有删改)

8.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辟大司马府                             辟:

征召

B.百姓便之                               便:

觉得有利

C.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进:

进献

D.坐遣客为弟报仇被征                     坐:

因……而犯罪

9.下面四组句子中,全部能表现杜诗才能的一组是(    )

①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②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③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比室殷足      ④不安久居大郡

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⑥视事七年,政化大行

A.②③④         B.①⑤⑥         C.①③⑤          D.②③⑥

10.下面对原文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杜诗虽不是行伍出身,但却有勇有谋,杀纵兵扰民的将军萧广时,事先为把握时机,勇冒不请示朝廷之险;讨伐叛贼杨异时,先烧其船,断敌退路。

B.杜诗担任地方长官把精力用在兴修水利、改进农具、开垦农田上,爱民帮民,让百姓富裕,所以百姓将他比作父母。

C.杜诗身在地方,心系朝廷,顾全大局,为了封赏功臣,自己主动让出了大郡职位,而且主动为皇帝献言献策,表现了他对朝廷的赤诚之心。

D.杜诗长期为官却生性节俭,他能为百姓的安定富裕而不懈努力,自己却一贫如洗,甚至死后连下葬的地方也没有。

四、(23分)

1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5分)

(2)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

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5分)

12.阅读下列两首宋诗,然后回答后面的问题。

(8分)

夏 日                             客中初夏①

寇准                               司马光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四月清和雨乍晴,南山当户分明。

日暮长廊闻燕语,清寒微雨麦秋时。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注:

①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实行变法,司马光竭力反对,被迫离开汴京,不久退居洛阳,哲宗即位后始回京任职。

这首诗作于退居洛阳期间。

 

(1)两首诗都写夏日,请指出两首诗都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后一首还运用了哪种不同于前一首的表现手法?

并作简要说明。

(4分)

(2)概括两首诗各自表达的思想感情。

(4分) 

13.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两题任选一题)(5分,每空1分) 

(1)《杜十娘怒沉百宝箱》选自《             》,它的是明代的冯梦龙。

文以载道,立德立人,中国古代散文十分注重传统精神的弘扬熏陶,如: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

”(荀子《劝学》)“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      。

”(韩愈《师说》)“      ,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                   。

”(苏轼《赤壁赋》)这些思想观念至今仍能陶冶性情,滋养灵魂。

(2)满地黄花堆积,              ,如今有谁堪摘?

(李清照《声声慢》)

                   ,铁马秋风大散关。

(陆游《书愤》)

是日也,天朗气清,                。

(王羲之《兰亭集序》)

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         ,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

(贾谊《过秦论》)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7题。

(22分)

手指的表情

邸玉超

文学中的手指多半是属于女人的。

红酥手,黄藤酒。

单就那色彩,就够撩人的,不饮,也会半醉。

有点文化的人喜欢用雅致的白藕之类形容女人的纤纤玉指,而我乡下的外婆捏住邻家女孩的手指说:

“看嫩的,跟葱白儿似的。

”古人之所以喜欢手指的特写,是他们懂得,最能透露内心隐秘的不是人的面目,而是手指。

手指的表情往往是神经质的、下意识的,因而更接近心性的真实。

我在读唐人李贺时,眼前一直有双手在晃动。

那是怎样一双手呢?

《新唐书》有李贺小传,写得极生动。

说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又说,他常骑一匹瘦马,身背一锦囊,遇有所得,即投书囊中,及暮归,乃撰写成文。

我想,李贺的那双手,绝不可能像写“手”的高手茨威格描写的奥地利人的手那样,“秀窄修长,却又丰润白皙,指甲放着清光,甲尖柔圆而带珠泽”,而是五指清瘦如柴,指甲长且苍白,甚至有些灰指甲也不好说。

这位骑着如狗的瘦马的落魄青年,青灯孤影,以“长指爪”奋笔疾书,为诗耗尽心血。

母亲疼他,怒曰:

“儿要呕出心乃已耳!

”为不值钱的诗去呕心沥血,精明人是做不来的。

聪明人的手指在捻数铜钱时才生动。

古来,男人的手指一般是不受文人青睐的,更何况是挑剔的史家。

独有李贺的手指,因其表情的专注与情感的丰富而被记录在案。

清人高其佩自觉五指通心,故除去狼毫的间隔,以手指作画,直抒胸臆,浸染满纸情感,开指画先河。

即便如此,老先生的手指也无史官理会。

他的画是他的手指的自传,是最牢固的真正的“手迹”。

为李贺作传的,是写了“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为宋祁的词人。

宋祁是读懂了李贺的,“长指爪”三字不仅传神了李贺的外在特点,而且状写出了李贺复杂的内心。

李贺是河南宜阳人,七岁便能辞章,为韩愈所称赏。

可惜人生短促,英年早逝,27载落寞岁月,只存诗241首。

毛泽东是很欣赏李贺的,不但用硕壮的指点江山的手指圈划了他的83首诗,而且多次引用或化用李贺脍炙人口的名句。

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雄鸡一唱天下白”等。

长修长手指的人,适宜弹丝抚琴。

李贺一定也会一两样弹拨乐器的,也许是七弦古琴,也许是凤首箜篌。

不然他怎能写出《李凭箜篌引》那么美妙的诗?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指尖流淌出的七彩声光,五指跳跃的丰富表情,可与白居易的《琵琶行》相媲美。

古人论李贺诗是“辞尚奇诡,所得皆惊迈,绝去翰墨畦迳,当时无能效者”。

其实,数代更迭,千年已过,又有几人能与之比肩?

现代人追求时尚,也更务实,读诗与作诗显得有些奢侈,而且心性也散乱了,哪还能作出好诗?

相术家之所以能从指纹读出命运,不是他读懂了手指的表情,而是窥测透了常人的心理。

五指连心,当你的手指握成拳头时,传达的但愿不是痛楚,更不是愤怒,而是自信与坚定。

这样的表情,可以延年益寿。

14.文章题目为“手指的表情”,综观全文,你认为李贺“手指的表情”是什么样的?

(4分)

15.解释下面两句话的含意。

(6分)

⑴手指的表情往往是神经质的、下意识的,因而更接近心性的真实。

(3分)

⑵他的画是他的手指的自传,是最牢固的真正的“手迹”。

(3分)

16.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举出两例并说明其作用。

(6分)

17.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旨。

(6分)

六、(15分)

18.请从下面这则报道中提炼出两条最主要的信息。

(4分)

2011年3月31日,陷入“瘦肉精”危机的双汇集团在其总部所在地河南省漯河市体育馆召开了“双汇万人职工大会”,参会人员包括双汇集团管理层、漯河本部职工、经销商、新闻媒体。

会上,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代表集团向消费者致歉,并将3月15日定为“双汇食品安全日”。

随后,双汇与中国检验认证集团签订长期战略合作协议,由中检集团作为独立的第三方质量检验机构,全方位监督双汇的质量安全。

19.请以“谦让”为开头,把下面的句子重组为一个单句。

(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5分)

孔融让梨、董笃行让墙的故事,都充分地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让,它让我们在得与失之间受益无穷。

 

答:

谦让                                                                    

20.阅读下列三首“中国风”歌曲的部分歌词,完成问题。

(6分)

【材料一】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旧地如重游月圆更寂寞,夜半清醒的烛火不忍苛责我。

(周杰伦《东风破》)

【材料二】烽烟起寻爱似浪淘沙,遇见她如春水映梨花。

挥剑断天涯相思轻放下,梦中我痴痴牵挂。

(张杰《天下》)

【材料三】离愁能有多痛,痛有多浓,当梦被埋在江南烟雨中,心碎了才懂。

(林俊杰《江南》)

(1)材料一中“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我在门后假装你人还没走”一句表达依依不舍之情,蕴含悠悠不尽之思。

请写出意境与之相似的两句古典诗词。

(2分)

(2)有人对“90后”的中学生从周杰伦的《东风破》里开始感受古典诗词之美的现象觉得愤慨,认为这是社会审美能力的丧失。

请说说你的看法,不得少于80字。

(4分)

七、(60分)

21.作文(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禅诗说:

“心随境是凡夫,境随心是圣贤。

”又说:

“境随心则悦,心随境则烦。

”心态,其实是一个人的世界观和处世态度,它和人所处的境遇紧密相关,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前途和命运。

请以“心态与境遇”为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参考答案

1.B(A.着落zhuó C.泥牛入海ní D.黄鹂lí)

2.D(A、膨胀B、寥若晨星C、作客他乡)

3.D(A、有声有色:

形容表现得十分生动。

应改为“惟妙惟肖”:

形容描写、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B、告罄:

指财物用完或货物售完。

应改为“告成”。

C、众望所归:

众人的信任、希望归向某人,多指某人得到大家的信赖,希望也担任某项工作。

题中应用对象不对D、以儆效尤:

用对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的严肃处理来警告那些学做坏事的人。

4.D(A、搭配不当,“舰艇编队”不能“登舰检查”。

B、逻辑前后矛盾,“以期”和“了”矛盾,删掉“了”。

C、成分残缺,应在“生活方便”后加上“……的优点”。

5.B(根据第二段可知,“有记录的历史”未必都是身处“现在”的人们所关心的历史)。

6.C(根据第二段可知,应该在“自觉”后面加上“不自觉”三字)。

7.D(A项,根据第二段“即使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科技手段……”可知该项“所有信息就可以全部保存”错误。

B项,“同等重要”原文无此信息,“为并列关系”错误,根据第三段“‘被激活的历史’只是‘原生态历史’的冰山一角,是‘有记录的历史’的一枝半节”可知,三者为包含关系。

C项因果倒置,根据最后一段可知,应该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因为对‘现在’的关注而带来的史学兴盛”)。

8.C推荐。

9.D(④⑤说的是忠于朝廷。

10.C(只是有愿望,因皇上不许,最终没有让出。

11.

(1)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惩罚)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擅长)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

(诛、立、善、省)

(2)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对长期担任大郡长官感到不安,请求降职,把职位让给功臣。

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最终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以、安、降、遂)

参考译文:

杜诗,字君公,是河内汲县人。

年轻时很有才能,在郡里为官担任公曹,以公平著称。

更始年间,被大司马府征召。

建武元年,一年之中连升三次官职到侍御史,负责安定洛阳。

当时将军肖广放纵士兵干不法之事,在城中横行霸道,百姓惶恐惊扰。

杜诗晓逾肖广,他仍不改悔,于是杜诗就杀掉了肖广,回京后把情况奏报给光武帝。

光武帝召见了他,赐给他仪仗,又派他到河东巡视,去招降和诛杀反叛的贼人杨异等。

杜诗抵达大阳,听说贼人企图北渡,于是与长史迅速烧毁船只,调集部署郡中士兵,带领骑兵突击贼兵,杀死了杨异等人,贼兵因此被消灭。

拜授为成臯令,做了三年官,政绩十分突出。

又迁升为沛郡都尉,任汝南都尉。

所到之处,都有政绩。

建武七年,升任汝南太守。

他生活俭朴,施政清正平和,靠诛杀强暴的人建立威望,他还善于计划谋略,减少和爱惜民力劳役。

又设计制造水排,铸造农具,使用的人力少,而收获多,百姓觉得这样的很便省。

此外,还修建池塘,广泛开垦土地,郡中家家丰足富裕,当时的人把他比作召信臣,所以南阳人称赞他说:

“先前有召父,后来有杜母。

杜诗认为自己没有功劳,不应长期担任大郡长官,请求降职,用以把职位让给功臣。

光武帝爱惜他的才能,所以没有同意这个请求。

杜诗喜欢推举贤才,多次举荐名人士清河人刘统以及鲁阳董崇等人。

当初,法令制度还非常简单,朝廷还只是以皇帝的玺书调兵,没有虎符作凭信,杜诗上疏说:

“臣下听说军队是国家的凶器,圣人对此极慎重。

依照旧制,发兵都以虎符作凭信,其余的征调,仅用竹制的令牌。

符信会合无误,作为信用,这是用以证明国家的命令,表示重视,加强威信的。

先前发兵,只是用玺书,如果有奸邪的人欺骗作假,也无法知道。

我认为军事行动还在进行,贼人尚未消灭,从各郡国征调军队,应该慎重,可以设置虎符,以断绝奸人作恶之源。

先前魏国的公子无忌,威德远播邻国,仍要借助兵符才能解救对赵国的包围。

如果如姬没有杀父之仇,公子无忌救赵也不会成功。

事情应该复杂,就不可以减省,繁费出于不得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杜诗上书奏报,建议被朝廷采纳。

杜诗虽然在外地做官,仍然尽心于朝廷大事,有忠正的言论,好的建议,都随时进献上奏。

任官七年,政令教化大大推行。

建武十四年,因为派宾客为弟弟报仇,被征召问罪,正巧因病去世。

司隶校尉鲍永上奏说,杜诗家中贫困,没有田宅,死后没有地方下葬。

皇上下诏在郡中官邸治丧,并赐一千匹绢办理丧事。

12.答案:

(1)借景抒情。

前一首借深院、垂柳、夕阳、燕语等景物表现感情,后一首借初夏,清雨,清晰的南山,随风飘舞的柳絮杨花已不见,只有向日葵对着太阳在开放来抒发感情。

(手法1分,分析1分)第二首还运用了比喻。

诗人选择"柳絮","向日葵"作比,言此意彼,表明内心的情志:

风雨之中我不会像称为"水性杨花"的败絮,我要做"永远向日"的葵花!

(我也永不会像柳絮一样没有固定的操守,而会永远像向日葵一样忠心于国家)。

(2)前一首:

孤寂的离别情绪。

后一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