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497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65.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区域大地构造复习重点Word文档格式.docx

上地壳的伸展作用、逆冲作用受中地壳拆离面的控制。

中地壳厚约8-20km,横向分布很不均匀,埋深一般为10-15km。

由于埋藏深、温压较高、放射性元素最集中,而具有塑性性质。

中地壳是上、下两部地壳的过渡层,而不是一个简单的速度界面。

(3.下地壳厚10-15km。

上部组分偏中性,波速6.2-6.7km/s。

下部含较多的基性、超基性成分,为角闪岩相—麻粒岩相高温高压变质相。

由上向下,偏脆性变形渐变为偏塑性变形。

其下部与莫霍面一起也构成一个重要的拆离带或调节带,控制着地壳构造的发育。

莫霍面也是一个过渡层,由镁铁质麻粒岩和超镁铁质岩所组成,厚约l一5km,由高速薄层组构成。

纵波速度通过莫霍面由7.6km/s突增至8.1km/s。

但在裂谷区纵波速度为低速,仅7.0-7.8km/s,这是由裂谷带之下有一高温、低密度、低速的异常地幔或地幔垫(枕)塑性物质所致。

(4.上地幔的刚性层:

由橄榄岩、辉岩和榴辉岩等组成。

厚度从30-150km,纵波速度为8.1-8.5km/s。

即由于以高熔点的橄榄石为主,故形成密度大、强度高的刚性层.板块构造认为岩石圈驮在下伏的软流圈上滑移。

8.岩石圈又叫构造圈,是地球的刚性外壳,包括地壳和上地幔的刚性顶盖,厚20-150km。

大陆区110—150km。

大洋盆地70一80km,洋脊、岛弧区为20一50km。

软流圈在岩石圈一下的弱流变区,下界难确定,一般认为不超过350±

30km深度。

顶部有厚约100km的地震低速带,纵波和横波速度均明显降低,横波速度的降低大于纵波速度降低。

解释为在低速带中有部分(小于3%)的熔融。

9.岩石圈纵向结构及特征岩石圈、软流圈、中间圈:

包括下地幔的其余部分,厚度通常大于2200km、地核:

由古腾堡面至地心,包括液态外核、过渡层和固态内核。

10.岩石圈主要由玄武质层(硅镁铁层)、花岗质层(硅铝层)和沉积岩层所组成

11.根据地壳厚度、结构和组成的不同,地壳可以分为三类:

大陆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和过渡型地壳。

12.克拉通一般认为,克拉通是大陆均衡的正向部分,在构造上,它比邻近的活动带更稳定。

13.地盾是地壳的稳定部分,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其上的沉积盖层很薄,或者完全没有沉积;

以变质岩和深成岩为主;

所经历的埋藏深度从5km到35km以上。

地盾区表现出地形的起伏很小,而且长期保持构造上的稳定性。

地盾区占地壳总体积的12%左右。

最大的几个地盾分布在非洲北美和南极洲。

14.地台也是指地壳的稳定部分,地形上也仅有小的起伏,其基底也是由前寒武纪岩石组成,但其上覆盖有1-3km厚的相对未变质的沉积岩。

地台的前寒武系基底和地盾一起称为克拉通。

地台上沉积盖层的年龄可从前寒武纪至新生代,局部地区盖层厚度可达5km以上。

地台占地壳体积约35%,占地壳面积约18%。

15.造山带系指造山作用中经受强烈变形的地壳所形成的狭长形山带

16.盆地的类型主要有大洋盆地、边缘海盆地、海沟、陆内海盆地及大陆内沉积盆地。

17.从山脉的分布来看,可分四种类型,即:

火山弧型(或陆缘型)山脉、岛弧型山脉、碰撞型山脉、陆内型山脉

18.最新总结为地球动力学的10个假说:

1.地球收缩说2.地球膨胀说3.地球脉动说4.地球自转说5.重力分异说和重力作用说6.地幔分异与地幔对流说7.涌流构造说8.层块构造热涌说9.热点-地幔柱说10.星际作用说

19.地球动力学假说至少满足3个条件:

1.能对全球的构造特征及其空间分布规律、构造演化过程作出解释;

2.所依赖的动力因子既有足够的能量,其作用方式又能合理地说明构造变形场的特征;

3.符合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地球内部物质的物化性质----以此来衡量,没有一个假说是完善的

20.地槽的现代概念:

地壳上具有强烈活动(包括显著的差异升降和强烈的构造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多次内生成矿作用等)的狭窄长条状地带。

早期主要表现为地壳上形成深坳陷,可以被沉积物所补偿,从而形成被巨厚沉积物所占据的沉降带,也可以不被沉积物所补偿,形成深海盆地;

晚期则是地槽的强烈褶皱,并形成褶皱带。

主要特征地槽是地壳上活动的构造带。

其活动性表现在地质构造的各个方面,包括形态、地貌、内部结构、沉积作用、构造变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成矿类型以及地球物理特征等。

(1.地槽通常出现在大陆边缘地带,并沿大陆边缘延伸。

(2.发展中的地槽的地貌与近代大陆边缘特征一致。

(3.地槽在沉积上往往表现为长条状的坳陷,有一定的方向性,在地槽发育阶段沉积物以海相沉积为主,有时还可出现半深海相和深海相沉积,沉积物分选性差,沉积厚度很大,可达上万米或更厚。

岩性、岩相和厚度变化显著。

(4.地槽发展晚期,一般经历了剧烈的构造变动,地槽中的岩层发生褶皱和断裂,形成十分复杂的构造。

(5.广泛而强烈的岩浆活动(6.一般伴随褶皱而具一定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

(7.地槽有丰富的矿产,以内生矿床为主;

(8.地球物理特征

21.硬砂岩建造:

碎屑岩成分复杂,分选不好,磨圆度差。

多含易于分解的长石、岩屑和暗色矿物,按矿物成分比,分别组成硬砂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岩石中出现大量的硬砂岩,则可称为硬砂岩建造。

代表地形起伏比较大、迅速剥蚀、搬运和堆积的条件下形成的沉积。

多出现在地槽形成的初期构造不稳定的环境下。

23.硅质—火山岩建造:

在一些地槽中有广泛发育,并成为这些地槽的特殊的建造类型。

24.复理石建造:

复理石是—种有规律的复杂互层的巨厚沉积建造,通常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岩石在剖面上有韵律地交互出现。

25.磨拉石建造(磨砾层):

出现于褶皱回返期后阶段。

磨拉石建造通常分布在地槽褶皱带外侧的边缘坳陷中,这个坳陷是由于地槽褶皱隆起而形成的补偿性坳陷。

岩石组成以砾岩、长石砂岩、复矿砂岩等粗碎屑岩占绝对优势,此外尚夹有粉砂岩、粘土岩。

边缘坳陷是一个不对称的坳陷盆地,近地槽褶皱带的一侧下陷快而幅度大,发育大量砾岩夹砂岩,属快速水流搬运和沉积的河流相、洪积相,具明显的流水层理,沉积厚度大,变化快,自几百米到几千米。

向外它们就迅速变为湖相的红砂岩和泥(页)岩,夹蒸发岩沉积,再向外随着远离山系,颗粒就变得更细.

26.变质带出现:

一带以高压—低温变质及大量基性、超基性岩为特征;

一带以低压—高温变质及广泛花岗岩侵入为特点。

(双变质带

27.优地槽:

发育火山岩,早期有基性熔岩喷溢和超基性岩的侵位,晚期经造山作用形成山系,并有酸性岩浆岩侵入。

冒地槽:

岩浆活动微弱,缺乏火山岩,它是沿稳定的大陆地块边缘延伸的沉降带,其中为沉积物所充填。

28.奥布英把地槽的演化分为三个时期:

即地槽期、晚地槽期和后地槽期。

地槽期是地槽演化中持续时间最长的、并可进一步分为发生阶段(A)、发展阶段(B)与造山或终止阶段(C)。

而发展阶段又分为前复理层期和复理层期。

29.地台的基本概念与沉积盖层相反,结晶基底常为巨厚的变质沉积岩系和火山岩系组成,构造也往往比较复杂,混合岩化、花岗岩化相当普通。

基底岩系的上述特点,表明它形成时曾褶皱上升并经过侵蚀夷平,其上发育起沉积盖层。

换句话说,地台是由地槽演变而来的,地槽由于褶皱作用而失去活动性,转化为相对稳定的地台。

基本特征地台是大陆地壳上主要的构造类型,相对地槽而言,是地壳上稳定的构造单位,反映在形态、地貌、结构、沉积特征、构造形态、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和成矿特点等方面。

1.地台一般具面状展布的几何形态,多呈不规则圆形、菱形、多边形等外形。

与地槽那种长条形的形态不同。

其大小自数十万平方公里至数百万平方公里。

世界上最大的非洲地台面积达二千万平方公里。

2.世界上主要的地台,在地形上大多形成平原(如西伯利亚地台、俄罗斯地台、北美地台)和高原(如非洲地台、澳大利亚地台),地台整体高程比较一致,内部起伏较小,相对高差不大,地台没入海洋的部分往往也出现大陆架和海湾3.地台结构的显著特点是其双层结构。

下构造层为基底岩系,由经过褶皱和变质的前寒武系组成,上构造层称盖层,由显生宙岩系组成,以沉积较薄,构造变形微弱和岩石未变质为特点,其间为角度不整合所分。

4.地台盖层的沉积建造是在相对稳定的构造环境中形成的,5地台发展阶段的岩浆活动与地槽相比,无论在规模、活动方式和岩性上都有明显的差别。

6.地台盖层构造变形一般比较微弱,典型的地台型的褶皱构造比较平缓开阔,常常出现各种断续性的褶皱

31.石英砂岩建造:

是地台上常见的沉积建造,石英砂岩矿物成分单一,极大部分是由石英颗粒组成,分选好,磨圆高。

只有少量长石(不超过5%),极少的重矿物(小于1%),有些海相石英砂岩含海绿石。

岩石显然是经过长时间的风化、搬运、沉积形成的。

32.铝土—铁质建造:

多出现在海侵岩系的底部,与长期风化侵蚀面的形成有重要联系。

建造多由砂质粘土沉积和与之共生的铝土岩,铁质岩,耐火粘土等沉积组成

33.石灰岩建造:

是地台型沉积建造中广泛分布的一种,主要是由石灰岩或白云岩化的石灰岩组成,成分纯净是其重要特点。

石灰岩大多颜色较浅,常见为浅灰白,浅黄色,而暗色的石灰岩在地台中较少见到。

石灰岩中有时有泥质混入物或页岩薄层夹层。

灰岩在剖面上较稳定。

34.垂直运动是指地壳垂直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半径方向的移位运动。

这种运动往往引起海水的进退,沉积地层在剖面表现为岩性、岩相、厚度的变化。

水平运动是指地壳平行于地表方向,即沿地球切线方向发生位移的运动。

水平方向的地壳运动经常使岩层发生褶皱、逆冲断层、逆掩断层和平移断层。

35.根据构造变形的强度以及地貌景观的特征,可以把构造运动分为造陆运动和造山运动。

造陆运动(Epeirogenesis)指地壳上广阔地区如平原、高原、浅海盆地,总体的垂直升降运动。

这种运动影响范围很广,幅度不大,进行速度缓慢,内部相差异分化较小。

造陆运动常引起大规模的海水进退和海陆变迁,但岩层变形极为微弱。

造山运动(Orogenesis)出现在地壳上狭长的活动地带。

如大陆边缘的地槽,在地槽发展的褶皱阶段中,由于水平的挤压作用,地壳在短期内急剧压缩,从而引起岩层的强烈变形,形成复杂的线形褶皱以及大型逆掩断层,冲断层,同时通常还伴随有深成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最后隆起成山,成为造山带或褶皱。

造山运动代表了地壳上相对活动的地壳运动类型。

36.褶皱幕实际上是地壳在相对短期内发生的一次造山运动,在构造上表现为岩层的褶皱和断裂,地层间以角度不整合为标志。

施蒂勒称之为岩石变形的插曲变化。

37.从一个平静期开始到一个褶皱期结束称为一个构造旋回。

38.认为大地构造事件的阶段顺序是:

地槽阶段,造山作用阶段,克拉通阶段。

39.按板块间相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分为三种类型,即分离型、汇聚型以及转换断层型(或平移型)。

汇聚型又可分为俯冲型和碰撞型。

40.在板块分布图上,常可见到三条板块边界相交于一点,这个点与三个板块相邻接,叫做板块的三联接合点(或三结点)

41.板块构造主要有以下五个问题:

1.大陆软流圈不具全球性问题2.非威尔逊旋回演化问题3.大陆垂向增生和消减问题4.大陆结构的多层次性及耦合与非耦合问题5.大陆构造变形力源的多元、多源性问题

42.板块构造的原理:

固体地球上层在垂向上可分为性质不同的两个圈层。

即上部的刚性岩石圈,下部的软流圈。

岩石圈在侧向上被一些构造活动带分割成若干既不连续、又互相“镶嵌”起来的大小不一球面块体,每个块体的厚度相对于其面积及地球半径来说是很薄的,呈板状,故称为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

坚硬的岩石圈板块驮在塑性的软流圈之上,横跨在地球表面上发生大规模的水平移动。

在板块之间,或互相分离,或互相汇聚,或互相平移。

或者板块本身裂解成新的小板块,或者两板块汇聚镶接成新的大板块。

板块边界是地球表面最活动的地带,大多数地震、火山都分布在这里。

板块间的相互作用,即板块运动是形成地表各种构造活动和变形的根本原因。

在板块分离处,软流圈内的地幔物质上涌,冷凝构造成新的洋壳,使板块新生;

在板块汇聚处,一个板块俯冲到另一个板块之下,使之返回地幔同化,导致板块的消亡。

比重较轻的大陆板块,总是驮在软流圈之上漂移,难以消亡掉。

因此陆壳上保持有3600Ma以上的地质历史记录。

板块的相互运动,激起了地震和火山活动,推动了大陆漂移和大洋盆地的张开与关闭,也导致了地壳上各种地质构造的产生和各种矿产的形成

43.大陆漂移说的主要观点与证据:

1912年魏格纳系统提出大陆漂移说,认为古生代后期,全球只有一块大陆(泛大陆),周围是广阔的海洋(泛大洋)。

受地球自转离心力和潮汐力的作用,从中生代开始,这个大陆开始分裂、漂移,由硅铝层组成的、较轻的陆壳在较重的硅镁层洋壳之上漂移,一直发展到现今的海陆分布格局。

①大陆轮廓相吻合:

魏格纳先是从大西洋两岸的相似性得到启发,如大西洋两岸的南美洲和非洲轮廓可以很好地拼合在一起;

②地质构造的连续性:

如非洲南部的开普山脉可与南美的布宜诺斯艾利斯山脉连接,北美与西北欧的加里东褶皱带和海西褶皱带完全可沿走向相接③古生物群的分布:

如南美、非洲、南极、澳洲、中国、印度等地在古生代的生物群都很相似,但中生代后则明显不同。

在目前远隔重洋的大陆之间,古生物都有亲缘关系。

爬行类的水龙兽类和迷齿类动物群既见于巴西石炭—二叠系的淡水湖相地层中,也出现于南非、南极洲和印度的石炭—二叠系的同类地层中。

又如舌羊齿植物化石广布于澳大利亚、印度、南美、非洲等南方诸大陆的晚古生代地层中。

④古气候:

古气候资料与地球现代气候分布很不协调。

44.大陆漂移说的致命缺陷

①大陆能漂浮吗?

花岗岩的熔点比玄武岩低,如果地温高至玄武岩岩层熔化并容许大陆漂移的程度,而花岗岩却依然保持固态浮于其上,这是违反物理定律的;

②大陆能漂移吗?

即驱动机制问题。

魏格纳认为地球自转的离心力使大陆由高纬度向赤道方向移动,潮汐力同时使其向西漂移;

但计算结果证明,其驱动力比所需要的小了好几个数量级,根本不可能推动大陆漂移。

45.横断中脊的断裂带不是一般的平移断层,而是自中脊轴部向两侧的海底扩张所引起的一种特殊断层。

威尔逊称之为转换断层。

46.转换断层与海底磁异常、深海钻探成果,并列为海底扩张说的三大证据。

47.海底扩张说的基本内1.全球规模的洋脊系是洋壳生长的地方。

地幔物质由洋脊轴部裂缝涌出,冷凝成为最新洋壳。

后成洋壳将先成洋壳从洋脊轴部依次向两侧推开,海底洋壳的年龄随着与洋脊轴部距离的增加而增大。

因此,洋脊又称为增生(生长)带或发散带。

同一地段洋脊在不同时间其扩张的方向、速率不是恒定的,具有间歇性。

不同地段样脊扩张速度变化范围每年约1—20厘米。

东太平洋洋隆扩张速度较快,每年8厘米;

大西洋与印度洋洋脊扩张速度较慢,每年小于4厘米。

整个洋底的扩张速度是两侧扩张速度之和。

海底洋壳每隔2-3亿年完全更新一次,因此,洋壳比陆壳年青2.海底并不是无限扩张的,也不要求地球强烈膨胀。

当洋壳到达海沟时就俯冲下沉熔融,重返软流圈。

因此海沟俯冲带又称消减带。

由于生长和消亡并存,洋脊扩张中心的拉伸或增生作用与海沟俯冲带的消减作用互相调节。

有人认为,扩张速率与消减速率相等,二者互相补偿,地球的总体积或海盆的总容积基本不变。

也有人根据增生带长度大于消减带长度,认为地球自中生代以来不断膨胀。

3.海底扩张起因于地幔对流。

洋脊是对流体上升带或发散带,海沟是对流体下降带或汇聚带,破裂带标志着对流蠕动速度快慢不同地区之间的剪切作用。

4.大陆硅铝层驮于地幔对流体之上,尤如坐在传送带上一样,被移动着。

当大陆移动到对流体的下降带时,因质量轻不下沉,停留在下降带上,而另一侧大洋壳在大陆边缘转入地下,使大陆边缘受到压缩,形成褶皱山脉。

若大陆之下发生新的对流上升带,大陆就会产生新的断陷裂谷,并逐步发展成为新的大洋。

48.Wilson根据目前见到的从东非裂谷的裂开-红海-大西洋的形成,而后太平洋开始缩小-地中海收缩-大洋消亡形成喜马拉雅山脉提出一个大洋从其产生、发展到消亡的过程,被称为Wilson旋回

49.“蛇绿岩(ophiolite)”一词最初是由布朗格尼持(Brongniart,1827)用来描述蛇纹岩的。

遭受剪切应力作用的蛇纹岩,略带绿色,呈斑纹状,具发亮的外貌,近似某些蛇纹,故名蛇绿岩。

50.混杂岩是变形岩石的杂乱堆积体,由外来岩块、原地岩块和基质三部分组成。

51.中国陆地地势的三级阶梯1.一级阶梯——青藏高原2.二级阶梯

青藏高原以东和以北,3.三级阶梯:

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山脉及云贵高原东缘一线以东,

52.四个造山带:

1.天山—内蒙—兴安造山带2.昆仑一祁连一秦岭造山带3.青藏—川西—滇西造山带4.东南造山带

53.中国板内构造变形的影响因素及动力学机制

影响因素:

1.地块小,构造稳定性差,中国大陆由许多小古板块或微古板块拼合成,其中最大的华北板块仅相当于古北美板块的1/12,俄罗斯板块的1/5。

小块体之间是受到强烈挤压、褶皱、断裂的碰撞带,带内叶理化明显,因而岩石强度低,易发生塑性变形,块体的稳定性差,其上部的盖层自然容易形成板内变形。

2.沉积盖层厚度大,不均一,容易变形,全国沉积岩系平均厚度23356m,各地差异大。

这种厚度较大的沉积盖层,与结晶基底相比,其强度明显较低,在后期构造作用下容易产生普遍的板内变形。

3.多期次的碰撞、拼合,国的古板块或微古板块,并不是一次完成碰撞、拼合的,而是经历了相当复杂的过程,主要有6次不同规模、不同影响范围和不同方向的碰撞、聚合作用。

由于存在多期次或多旋回的构造变形,早期形成的基底断裂和弱化带可以影响后期的、新生构造变形的部位与特征。

4.周边板块多期构造作用和多期应力场,中国大陆基本形成以来,3次受到冈瓦纳大陆的离散板块向北运移、挤压(印支、四川和喜马拉雅构造阶段),2次受到大洋板块向西运移、俯冲挤压的影响(燕山和华北构造阶段),新构造期则是欧亚大陆板块、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板块与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相互作用。

构造应力场的强度、方向一再变化,以至于形成新的构造、多次构造反转。

动力机制,可归纳为3种模式或假说:

(1)板块俯冲或碰撞模式;

(2)地幔柱上升、壳-幔拆离和陆内俯冲;

(3)板块碰撞的远程效应模式。

55.中国主要大地构造学派简介地质力学(李四光)、多旋回构造说(黄汲清)、断块构造说(张文佑)、地洼构造说(陈国达)、波浪状镶嵌构造说(张伯声)、重力滑动构造说(马杏垣)、槽台学说(黄汲清、任纪舜)、板块学说(尹赞勋引进,李春昱、郭令智应用,王鸿祯发展

57.构造地质学中所讲的褶皱、断层、节理、劈理、片理等地质构造,都是地壳运动遗留下来的构造痕迹,地质力学称为构造形迹

58.构造形迹在空间上的位态,构造地质学是运用褶曲轴面、断层面、节理面、劈理面等的产状要素来表示的,而地质力学则把这些构造面称为结构面

59结构面力学性质和分类1.压性结构面(挤压面):

在压应力作用下形成。

例如褶曲轴面、逆断层和逆掩断层面,片理面和一部分劈面等。

2.张性结构面(张裂面):

在张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如一部分正断层面和一部分劈理面等。

3.扭性结构面(扭裂面):

是在扭应力作用下形成的。

如平移断层面,一部分正断层面、剪节理面、一部分劈理面等4.压性兼扭性结构面(压扭性结构面):

是既具有压性、又具有扭性特征的结构面。

如一部分斜冲断层面、一部分褶曲轴面等。

5.张性兼扭性结构面(张扭性结构面):

是既具有张性又具有扭性特征的结构面。

比如一部分上盘斜落的正断层面、一部分弧形断裂面等。

59.构造形迹这种有成生联系的先后次序,在地质力学上称为“构造序次”。

60.构造形迹的序次和级别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序次是从时间上来说明,在同一场构造运动中形成的、有成生联系的构造形迹,在成生上的先后次序。

级别是从空间上来说明构造形迹规模的大小。

按构造体系规模大小,可以分为巨型、大型、中型、小型等不同级别。

61.构造体系是许多不同形态、不同性质、不同级别和不同序次,但具有成生联系的各项构造要素所组成的构造带,以及它们之间所夹的岩块或地块组合而成的总体。

62.构造体系可以概括地分为三大类型:

巨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各种扭动构造体系。

63.完整的山字型构造体系的组成①前弧(前面弧、正面弧)②反射弧③脊柱④马蹄形盾地⑤反射弧的砥柱和脊柱。

实际上,并不是在所有的山字型构造体系中,每一个部分都很发育。

但是前弧和脊柱是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必须具备。

如果只有弧形构造地带,而无脊柱,那只能称为弧形构造。

如果仅仅是反射弧砥柱(或脊柱)不发育或发育不全,则仍然可以称为山字型构造体系。

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分布规律:

①目前所发现的山字型构造体系,绝大部分发育在北半球。

南半球可能因陆地少、结晶基底广泛出露、地块岩性脆硬、缺少盖层所以至今发现较少。

这一事实反映了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形成,主要是大陆地壳表层滑动的结果。

②山字型构造体系影响地壳的深度是与它的规模相适应的,但并没有一定的比例。

一般来说,规模大的影响深度大,规模小的影响深度小。

③北半球山字型构造体系绝大部分是弧顶朝南,南半球的则是弧顶朝北;

同时,无论南半球或北半球,都有弧顶朝西的山字型构造体系。

这种定向展布规律的反映了地壳表层总体运动方向,是由高纬度向低纬度和由东向西的。

④山字型构造体系在中纬度地区最发育。

有些是分布在纬向构造体系中,有些是分布在两个纬向构造体系之间,并且规模较大。

⑤有些山字型构造体系和弧形构造,集中发育在同一经度上,形成南北成串特点。

这些南北成串的山字型构造体系,在成生时期上,还存在着从北向南由早到晚的趋势。

这一特点不仅说明了北半球弧顶朝南的山字型构造体系的形成,是由于地壳表层物质由高纬度向低纬度推挤的结果。

而且说明了是推挤幅度较大、挤压比较强烈的地带,挤压是从高纬度逐渐传向低纬度的。

6.弧顶朝西的山字型构造体系大都是经向构造体系弯曲的结果。

通过上述特点的罗列,不难看出山字型构造体系有规律地展布,是和经、纬向构造体系有密切关系的,都是地壳表层物质受到均衡或不均衡挤压滑动的结果,具有同样的动力来源。

可见,山字型构造体系只不过是经、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