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1798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76.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docx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导则

DesignGuideforGreenBuildingofShenzhen

●深圳市地方建筑设计指引

●编制部门: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批准部门:

深圳市规划局

●日期:

二○○七年

编制说明

导则编制组经广泛调查研究,参考国内外有关标准,并在征求广泛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本导则。

本导则由总则、术语、基本规定、居住建筑设计、公共建筑设计共五章和八个附录组成。

本导则第四章居住建筑设计与第五章公共建筑设计分别由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六部分组成。

本导则由深圳市规划局负责管理。

本导则主编单位:

深圳市规划局

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

1总则

1.0.1为贯彻执行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国家技术经济政策,促进深圳市循环经济的发展,规范、指导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特制定本导则。

1.0.2本导则适用于新建、改建、扩建的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中的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

1.0.3深圳市绿色建筑设计应统筹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内节水、节地、节能、节材、保护环境与满足建筑功能之间的辨证关系。

1.0.4绿色建筑设计应体现深圳的地域特点,遵守经济性原则和社会性原则,在实现策略和专业协作上应符合整体性原则。

1.0.5深圳市绿色建筑的设计除应符合本导则外,还应符合国家、省和市现行的有关法律、法规及其它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

2.0.1绿色建筑greenbuilding

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2.0.2全寿命周期成本lifecyclecost

建筑从最初的规划设计到随后的施工、运营及最终的拆除整个过程所耗费的成本。

2.0.3环境影响评价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

对规划和建设项目实施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进行跟踪监测的方法和制度。

2.0.4热岛强度heatislandindex

城市内一个区域的气温与郊区气象测点温度的差值,为热岛效应的表征参数。

2.0.5风速放大系数windspeedamplification

建筑物周围离地面高1.5m处风速与开阔地面同高度风速之比。

2.0.6穿堂风crossventilation

室外空气从建筑物一侧进入,穿过内部,从另一侧流出的自然通风现象。

2.0.7单侧通风one-sideventilation

依靠同一面墙上开启的外门窗进行室内外空气交换的通风方式。

2.0.8采光系数daylightfactor

在室内给定平面上的一点,由直接或间接地接收来自假定和已知天空亮度分布的天空漫射光而产生的照度与同一时刻该天空半球在室外无遮挡水平面上产生的天空漫射光照度之比。

2.0.9光污染lightpollution

照明装置发出的光中落在目标区域或边界以外的部分或建筑表面反射光线的数量或方向足以引起人们烦躁、不舒适、注意力不集中或降低对于某些重要信息(如交通信号)的感知能力,以及对于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现象。

2.0.10常用植物plantincommonuse

对本地气候和环境条件具有较好适应性且常被用于园林景观用途的植物。

2.0.11可再生能源renewableenergy

从自然界获取的、可以再生的非化石能源,包括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和海洋能等。

2.0.12非传统水源nontraditionalwatersource

不同于传统地表水供水和地下水供水的水源,包括再生水、雨水、海水等。

2.0.13再生水recyclingwater

污、废水经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后作回用的水。

当二级处理出水满足特定回用要求,并已回用时,二级处理出水也可称为再生水。

2.0.14湿地wetland

湿地是指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咸水,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水域。

2.0.15人工湿地水处理系统constructedwetlandforwatertreatment

人为地在有一定长宽比和地面坡度的洼地里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作为填床料,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生态水处理系统。

2.0.16可再利用材料reusablematerial

在不改变所回收物质形态的前提下进行材料的直接再利用,或经过再组合、再修复后再利用的材料。

2.0.17可再循环材料recyclablematerial

对无法进行再利用的材料通过改变物质形态,生成另一种材料,实现多次循环利用的材料。

3基本规定

3.0.1绿色建筑设计贯穿于项目策划阶段及设计的各阶段,规划、建筑、结构、给排水、通风与空气调节、电气与智能、经济等各专业应相互配合,综合考虑建筑全寿命周期的技术与经济特性,采用有利于促进建筑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建筑技术、设备和材料。

3.0.2绿色建筑策划应包括以下内容:

1确定绿色建筑的建设目标;

2确定绿色建筑工程的控制成本;

3确定经济适宜的投资配比,宜减少装饰费用,增加性能上的投入;

4确定合理的功能配比,应取消不必要或过大的功能与面积设置,提高资源共享与空间高效利用;

5确定与建设目标相对应的设计技术措施。

3.0.3绿色建筑设计必须符合深圳市城市规划要求。

3.0.4项目选址必须控制在深圳市基本生态环境控制线以外,不应破坏以下场地和区域:

1水源保护区、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基本农田保护区、森林及郊野公园;

2坡度大于25%的山地、林地以及特区内海拔超过50m、特区外海拔超过80m的高地;

3主干河流、水库及湿地;

4维护生态系统完整性的生态廊道和绿地;

5岛屿和具有生态保护价值的海滨陆域;

6其它生态保护区。

3.0.1项目选址与建设严禁破坏深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并应符合《深圳市紫线规划》要求。

3.0.2绿色建筑设计应调查分析建筑场地的建设适宜性,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场地无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等危险源;

2场地土壤中有毒污染物及放射性物质含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的要求,或对土壤进行改造使之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的要求;

3场地周围无大型工业烟囱、非封闭污水沟塘或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

4避免在噪声大于75dB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居住建筑应远离机场、铁路线、具有交通枢纽性质的车站和港口等。

3.0.3绿色建筑设计应结合技术与经济,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验证与优化调整,在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的前提下进行全过程设计,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

3.0.4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施工、运营、拆迁和拆除全寿命周期的资源消耗。

扩初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项目施工与运营管理的要求和注意要点。

3.0.5方案和扩初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3.0.1项目选址与建设严禁破坏深圳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并应符合《深圳市紫线规划》要求。

3.0.2绿色建筑设计应调查分析建筑场地的建设适宜性,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分析。

1场地无河洪、海潮、山洪、泥石流威胁,建筑场地安全范围内无电磁辐射危害和火、爆等危险源;

2场地土壤中有毒污染物及放射性物质含量应符合《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的要求,或对土壤进行改造使之达到《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的要求;

3场地周围无大型工业烟囱、非封闭污水沟塘或垃圾填埋场等污染源;

4避免在噪声大于75dB的区域进行规划建设,同时居住建筑应远离机场、铁路线、具有交通枢纽性质的车站和港口等。

3.0.3绿色建筑设计应结合技术与经济,对设计方案进行定量验证与优化调整,在全寿命周期成本合理的前提下进行全过程设计,有效控制建设工程造价。

3.0.4绿色建筑设计应综合考虑建筑施工、运营、拆迁和拆除全寿命周期的资源消耗。

扩初和施工图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项目施工与运营管理的要求和注意要点。

3.0.5方案和扩初设计说明中应有绿色建筑设计专篇。

3.0.11绿色建筑设计应结合项目特征,在设计方法、新技术利用与系统整合等方面进行创新。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的要求。

有条件时两幢住宅楼居住空间的水平视线距离宜大于18m;

3首层可采用架空等方式减少行人与住户间的相互干扰。

4.2.13建筑的体形和空间组合宜为太阳能利用预留安装位置,太阳能集热器应与建筑整体及周围环境相协调。

避免安装太阳能集热器部位受建筑自身及周围设施和绿化树木的遮挡,并应满足太阳能集热器有不少于4h日照时数的要求。

4.2.14设计应考虑建筑材料的来源地,提倡就地取材。

设计文件上应说明占建筑材料总重量80%以上的建筑材料的产地在距离施工现场500km以内。

4.2.15建筑设计选材时优先使用含再循环材料的金属、玻璃、石膏、木材等。

在保证安全和不污染环境的情况下,可再循环材料使用重量宜占工程建筑材料总重量的10%以上。

4.2.16在建筑设计选材时考虑使用利用工业与建筑废弃物再生骨料制作的混凝土砌块、水泥制品和配制再生混凝土等。

提倡使用利用工业与建筑废弃物、竹材、农作物秸秆、淤泥等为原料制作的墙体材料、保温材料等建筑材料。

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其用量宜占同类建筑材料总重量30%以上。

4.2.17建筑设计选材时宜使用可再利用的砌块、砖石、钢材等建筑材料,严禁采用粘土砖,可再利用建筑材料的重量占工程建筑材料总重量的比例宜大于5%。

4.2.18全装修比例宜大于70%,并提供套餐式装修方案,考虑土建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与施工要求。

4.2.19厨房、卫生间、隔墙、门窗、楼梯等功能部位的设计应符合模数协调原则。

4.2.20宜采用集约化生产的建筑材料、标准化部件和设备,室内装修采用装修部品与工厂化装修技术。

4.2.21室内装修宜简约,固定装修应兼顾室内自然通风与采光。

1卧室门、户门上侧宜设计气窗,卫生间门下部宜设通风百叶或门隙;

2建筑室内各房间表面装修材料的反射比宜符合下列要求:

顶棚面70%~80%,墙面50%~60%,地面20%~40%。

4.2.22装修设计宜使用竹材等快速生长材料或来源于已形成良性生态循环的林场的木材。

4.2.23室内装修工程宜进行环境空气质量预评价。

4.2.24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必须满足相应产品质量国家标准,材料中醛、苯、氨、氡等有害物质必须符合《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GB18580~18588、《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中国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标准的有关要求。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对室内空气质量的影响必须符合《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和《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的的有关要求。

4.5通风与空气调节.97

4.6电气100

深圳市城市规划条例》1998.5

《深圳经济特区环境保护条例》2000.3

《深圳经济特区建筑节能条例》2006.11

《深圳市节约用水条例》2005.3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4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

《住宅性能评定技术标准》GB/T5036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75-2003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规范》SJG10-2003

《深圳市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细则》SJG15-2005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93

《采暖通风和空气调节工程设计规范》GB50019-2004

《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93

《深圳经济特区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条例》1993.12

《关于调整深圳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的通知》(深府[1997]297号)

《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J118-88

《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T50033-2001

《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

《绿色照明工程技术规程》DBJ01-607-2001

《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

《建筑中水设计规范》GB50336-2002

《建筑与小区雨水利用工程技术规范》GB50400-2006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民用建筑太阳能热水系统应用技术规范》GB50364-2005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景观环境用水水质》GB/T18921-2002

《城市污水再生利用城市杂用水水质》GB/T18920-2002

《污水再生利用工程设计规范》GB50335-2002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

《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3-200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

《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7-2001

《室内装饰装修材料有害物质限量标准》GB18580∽18588-2001

《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0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的要求》GB50011-2001

《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00

《居住区智能化系统配置与技术要求》CJ/T174-2003

《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

《深圳市建筑智能化系统等级评定方法》。

关于调整深圳市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适用区域划分的通知》深府[1997]297号规定(见表2)。

总平面规划应注意噪声源及噪声敏感建筑物的合理布局,避免将住宅建筑布置在面向强噪声源的位置。

在总平面规划时,不宜把噪声敏感性高的居住用建筑布置在临近交通干道等强声源的位置。

对各类噪声源在总平面规划时要统筹考虑,尽量减少对环境造成噪声污染。

由于深圳地区环境噪声超标的现象比较严重,一般需要采取一定措施才能达到《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的相关规定。

《深圳市城市规划标准与准则》2004对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进行了规定,为了有效控制环境噪声超标的现象,当建筑不满足其推荐性规定时,要求其进行声环境分析。

表25类环境噪声标准值(等效声级LAeq:

dB)

类别

昼间7:

00-23:

00

夜间23:

00-7:

00

0

50

40

1

55

45

2

60

50

3

65

55

4

70

55

注:

各类标准的适用区域:

0类标准适用于特别需要安静的区域;

1类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居民区文教区和机关事业单位集中区;

2类标准适用于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规划商业区;

3类标准适用于深圳市城市总体规划划定的工业区和已形成的工业集中地带;

4类标准适用于城市主要道路两侧区域以及穿越城区的内河航道两侧区域。

穿越城区的铁路主次干线两侧区域的背景噪声(指不通过列车时的噪声水平)限值也执行该类标准。

4.1.9由于受规划设计中建筑密度、建筑材料、建筑布局等因素的影响,住区室外气温有可能出现局部的热岛现象。

通过合理的建筑设计和布局,有效利用自然通风,选择高效美观的绿化形式,可获得宜人的室外空气温湿度和适当的辐射环境,降低建筑围护结构的外表温度及室内气温,有效减少建筑的空调能耗。

采用遮阳措施或采用高反射率的浅色涂料可有效降低屋面、地面表面温度,减少热岛效应,提高顶层住户和地面的热舒适度。

屋面设计成种植屋面,或同时采用高反射率涂料和种植屋面。

深圳属于热湿地区,适宜利用自然通风和植被的冷却效应。

利用自然水面进行降温时宜考虑水面的遮荫措施。

《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则规定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的遮荫率需达到30%。

本导则采用了《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的指标。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修改本)规定:

居民区内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考虑到低层、多层住宅的特点,规定除低层、多层住宅外,地面停车率不宜超过10%。

通过以上综合措施,室外日平均热岛强度一般可控制在1.5℃以内。

对于大型住区,通过采取综合措施可实现住区温度比郊区温度持平或甚至低于郊区。

4.1.10夏季、过渡季自然通风对于建筑节能十分重要,同时涉及室外环境的舒适度问题。

建筑布局不仅会阻碍风的流动,还会产生二次风,如果设计不当会在某些区域形成无风区和涡旋区,这对于室外散热和污染物排放是非常不利的,应尽量避免。

随着高层建筑和超高层建筑的出现,建筑周围局部会有风速急剧增加的情况。

应控制场地风速不大于5m/s,避免干扰人员正常活动和不适感。

可采用现场测量或从邻近气象台获得相关风向、风速等环境参数,利用计算机或风洞试验进行模拟预测。

在进行模拟分析时宜以深圳本地的气象条件作为边界条件,有条件时可进行实测。

在计算机条件或实验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根据住区大小对周边环境以及住区形态尽可能地进行仿真,以准确地指导设计。

一般而言,在进行自然通风模拟时,板楼前后有2~3Pa的气压差,塔楼前后有3~5Pa的气压差,可以保证室内的良好自然通风的基本条件。

对于进深比较大的建筑,相应的对压差的要求会有适当变化。

为有效控制风害,应充分考虑建筑物附近和周围的微气候,并采取恰当的控制措施,来减轻因风速过高引起的行人不适。

可精心设计建筑物的体量、高度、外形与朝向,在高层住宅楼的周围环绕设置较低的建筑,使风害停留至低层部分的屋顶等处,合理设计屋檐、屋顶以及在建筑局部留出风口等,将风引到远方。

也可在室外场地设置防风林或绿篱防止风害。

为了便于评价建筑布局的风环境的影响,也可以采用风速放大系数来作评价,要求人行区域的风速放大系数不大于2。

当开阔地带1.5m高度处风速为2.5m/s时,住区人行区域1.5m高度处风速应小于5m/s。

表3风速对行人的影响

蒲氏风力级数

风速(m/s)

影响

0,1

0-1.5

感觉不到风

2

1.6-3.3

脸上能感觉到风

3

3.4-5.4

吹动头发,吹起衣服

4

5.5-7.9

吹起灰尘、浮土和纸张,头发被吹乱

5

8.0-10.7

身体感觉到风力

6

10.8-13.8

撑伞困难,难以稳步行走

7

13.9-17.1

行走不便

8

17.2-20.7

完全阻碍行走

9

20.8-24.4

行人被狂风吹倒

4.1.11加大绿地率可有效降低环境温度,但这种关系是非线形的,当绿地率达到30~35%时可获得较好的空间环境效果。

继续增加绿地率,对环境的降温作用将会趋缓。

调研表明,深圳住区的绿化覆盖率平均值在40%以上,根据绿化覆盖率与绿地率的关系,深圳住区的绿地率平均值应在30%以上,因此,规定用地面积5万m2以上的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5%,其他住区的绿地率不低于30%,同时鼓励设计立体绿化。

用对”定“o厅宜采用顶部采光窗采光(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2002版)中规定居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低于1.5m2本条考虑到深圳地区住区的绿地率现状,要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不应低于1.5m2。

本地植物具有很强的适应力,种植乡土植物可确保植物的存活,减少病虫害,能有效降低维护费用。

深圳市不少住宅项目喜欢引进热带海滨植物如棕榈树、大王椰、油棕和海枣等。

但热带海滨植物的叶质、叶状并不完全适应深圳气候,遮阳、吸尘与隔声的效果也不好。

对生态环境空气质量贡献率远不如本地植物的乔木诸如榕树等树种。

由于深圳地区气候土土壤条件良好,不少常用植物也在深圳应用良好,其生态效应仅次于乡土植物,也应该提倡采用。

植物的配置应能体现本地区植物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特色植物景观,以保证绿化景观的地方特色。

有研究表明,栽植多种类型植物,乔、灌、草结合构成多层次的植物群落,每100m绿地上种植3株乔木和20株灌木,不但可为居民提供遮阳、游憩的良好条件,还可以吸引小生物、小动物和鸟类筑巢,可创建良好的场地生态环境。

同时避免采用大面积的草坪,不但维护费用昂贵,生态效果也不理想。

调研表明深圳乔木量一般都不难达到3株/100m2的标准要求,但低绿量乔木种类(如棕榈科)的大量应用降低了住区绿地系统的生态效益,部分住区棕榈科应用比例占到50%以上。

因此,重点控制低绿量乔木的比例是最有效的复层绿化系统优化提升的手段,规定棕榈科的比例不宜大于乔木总量的30%。

植物种类的丰富程度是住区营造不同植物群落景观的基础,同时也是生物多样性的保证。

全国工商联住宅产业商会于2003年编写的《中国生态住宅技术评估手册》中就规定华南地区绿色住区中的木本植物种类需大于等于60种。

对深圳市几个绿色住区植被种类丰富度调研表明,部分用地面积小于5万m2的住区的木本植物种类没有达到60种的要求,但都大于45种,其余住区植被种类都略大于60种,总体来说,这些住区木本植物种类的丰富度都达到了较好的水平。

4.1.12公共区域中的硬质地面和不透水地面的吸热蓄热能力强,在夏季白天吸收大量的太阳辐射热后,表面温度迅速升高,且通常到夜间也难以有效降温,从而恶化了室外局部的热环境,使得人们不愿意长时间停留。

硬质铺地采用透水地面可改善住区气温逐渐升高和气候干燥状况,降低热岛效应,调节微气候;增加住区雨水与地下水涵养,改善生态环境及强化天然降水的地下渗透能力,补充地下水量,减少因地下水位下降造成的地面下陷;减轻市政排水系统负荷,以及减少雨水的尖峰径流量,改善排水状况。

深圳地区住区场地内透水地面面积比不小于45%往往较容易达到,但住区非机动车道路、地面停车场等硬质地面采用透水铺设的比例非常少,一般不超过10%。

场地内不透水地面的遮阳措施也比较少,应该在设计时注意。

透水铺设有以下几种做法:

用透水性地砖铺路。

砖是透水的,砖与砖之间的连接处由透水性填充材料拼接。

适合于人行道、自行车道和步行街巷地面的铺设。

用孔型混凝土砖铺设停车场和自行车存放地地面,砖孔中用腐殖质拌土填上。

这种地面可有40%的绿化面积。

用实心砖,砖与砖之间留出一定空隙,空隙中是泥土,使天然的草能生长出来,这样的地面约有35%的绿化面积。

适合于居民区、公园和街头广场的地面。

用细碎石或细鹅卵石铺路,地面仅由大小均匀的石子散落铺成。

适于房舍周边、人行道边、居民区的小步行道。

用孔型砖加碎石来铺路,即在带孔的地砖孔中撒入小卵石或碎石来铺地面。

这种地面不生杂草,但可使雨水顺利渗透。

透水性路面须有与之相配套的开放式透水性路基。

透水性路基的构造、厚度根据使用要求进行设计,其构造由上至下为砂垫层、路基层和砂过滤层,设计厚度一般分别为30~60mm、50~200mm、50~100mm。

4.1.13生态化的园林景观设计对于建设绿色住区非常重要。

住区应尊重并在设计中尽量保持自然的风向、水文、生物(动植物)生物链等在基地中的存在、走向,对影响其原生态的设想应做充分的谨慎的比较分析论证,并提出弥补办法。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绿地与植被,以提高绿化率。

充分保护和利用场地原有水系,保持原有场地的排水系统。

设置小的凹地、地表高差、原木和岩石,设置动物通道等,以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