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1822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8 大小:18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园林绿地规划教案文档格式.doc

1.传统园林学主要包括园林历史、园林艺术、园林植物、园林工程、园林建筑等分支学科。

(园林设计是根据园林的功能要求、景观要求和经济条件,运用上述分支学科的研究成果,创造各种园林的艺术形象。

2.城市绿化学科是研究绿化在城市建设中的作用,确定城市绿地定额指标,规划设计城市围绿林绿地系统,其中包括公园、街道绿化、生态绿化等。

3.大地景物规划是发展中的课题,其任务是把大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当作资源来看待,从生态价价、社会经济价值和审美价值三方面来进行评价,在开发时最大限度地保存自然景观,最合理地使用土地。

五、中国园林简史

园林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世界园林三大系统发源地----中国、西亚和希腊,都有灿烂的古代文化。

从散见于古代中国和西方史籍记述园林的文字中,可以大致了解当时园林建设的工程技术、艺术形象和创作思想。

研究园林技术和园林艺术专著的出现,以及园林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出现,则是近代的事情。

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东西方园林发展的进程也不相同。

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例,从崇尚自然的思想出发,发展出山水园;

西方古典园林以意大利台地园和法国园林为例,把园林看作建筑的附属和延伸,强调轴线、对称,发展出具有几何图案美的园林。

到了近代,东西方文化交流增多,园林风格互相融合渗透。

中国园林最早见于史籍的是公元前11世纪西周的灵囿。

囿是以利用天然山水林木,挖池筑台而成的一种游憩生活境域,供天子、诸侯狩猎游乐。

秦汉时期园林的形式在囿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在广大地域布置宫室组群的“建筑宫苑”。

它的特点一是面积大,周围数百里,保留囿的狩猎游乐的内容;

二是有了散布在广大自然环境中的建筑组群。

苑中有宫,宫中有苑,离宫别馆相望,周阁复道相连。

如汉武帝刘彻的上林苑、建章宫。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乱,哲学思想上儒、道、佛诸家争呜,士大夫为逃避世事而寄情山水,影响到园林创作。

两晋时,诗歌、游记、散文对田园山水的细致刻画,对造园的手法、理论有重大影响。

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憧憬,所描述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情景,对园林布局颇有启示。

谢灵运的《山居赋》,是他经营山居别业的感受,对园林相地卜居的原则,因水、因岩、因景而设置建筑物和借景手法,以及如何选线开辟路径、经营山川等都作了阐述。

从文献中可以看到,这时期大量涌现的私园已从利用自然环境发展到模仿自然环境的阶段,筑山造洞和栽培植物的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造园的主导思想侧重于追求自然情致,如北魏张伦在宅园中“造景阳山,有若自然”,产生了“自然山水园”。

唐宋时期,园林创作同绘画、文学一样,起了重大变化。

从南朝兴起的山水画,到盛唐已臻于成熟,以尺幅表现千里江山。

歌咏田园山水的诗,更着重表现诗人对自然美的内心感受和个人情绪的抒发。

在文学理论方面,盛唐诗人王昌龄首先提出了诗的“意境”之说。

园林创作,也从单纯模仿自然环境发展到在较小的境域内体现山水的主要特点,追求诗情画意,产生了“写意山水园”。

唐宋时期有些文学作品提出了造园理论和园林的布局手法。

唐代王维的《辋川集》用诗句道出怎样欣赏山水、植物之美,怎样在可歇、可观、可成景处选地构筑亭馆,怎样利用自然胜景组成优美的园林别业。

柳宗元有不少“记”讲到园林的营建,如《零陵三亭记》、《柳州东亭记》谈到即使是废弃地,只要匠心独运加以改造,就能成园。

白居易喜爱造园,长安有宅园,庐山建草堂,任杭州刺史时开辟西湖风景区。

《草堂记》记述他的庐山草堂怎样怎址,园林建筑怎样同环境协调,怎样引泉水创造既有声音、又像雨露的景色;

又记述了草堂的四时风光,以及自己“外适内和,体宁心恬”的感受。

宋代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记述了滁州城郊风景区的选址、建亭,晨暮四时景色。

宋朝开始有评述名园的专文,如北宋李格非的《洛阳名园记》,南宋周密的《吴兴园林记》。

以后有明代的《娄东园林志》、王世贞《游金陵诸园记》等。

这些文人欣赏园林所写的评述,对明清文人山水园的造园艺术原则和欣赏趣味颇有影响。

田园山水诗,游记和散文,山水画和画论,以及一般艺术和美学理论,对于自然山水园发展为唐宋写意山水园和明清文人山水园都有重大影响。

这种影响主要在认识自然、表现自然以及园林布局、构图、意境等方面提供借鉴。

但园林学的理论体系,只有通过造园的实践和经验的积累,并经过造园家的提炼和升华才能产生。

明代已有专业的园林匠师,他们运用前代造园经验并加以发展。

明代造园家计成的《园冶》是关于中国传统园林知识的专著,是实践的总结,也是理论的概括。

书中主旨是要“相地合宜,构园得体”,要“巧于因借,精在体宜”,要做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明代文震亨《长物志》中有花木、水石等卷谈及园林。

明末清初李渔《闲情偶记·

居室部》山石一章,对庭院叠石掇山有独到的见解。

计成和李渔都具有丰富的造园经验,有高度的诗、艺术素养,他们提出的一些造园原则,至今仍很有启发意义。

1868年外国人在上海租界建成外滩公园以后,西方园林学的概念进入中国,对中国传统的园林观有很大的冲击。

1911年辛亥革命前后,中国城镇中自建公园渐多。

无锡《整理城中公园计划书》中,将公园作为都市建设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的三十多年,园林学虽然经历曲折,仍然有较大的发展。

研究范围由于城镇绿化和园林建设的大量实践,从传统园林学扩大到城镇绿化领域;

由于旅游事业的迅速发展,又扩大到风景名胜区的保护、利用、开发和规划设计领域。

第二章 城市园林绿地的功能作用

一、社会功能

  

1、美化城镇

◆道路 主要指运动网络,如街道、铁路、河流等。

道路具有连续性和方向性,给人以动态的连续印象,是进入市区后的主要印象。

◆边界 主要指城市的外围和各区间外围的景观效果。

形成边界景观的方法很多,可利用空旷地、水体、森林等形成城郊绿地,最理想的是保护好的自然边界。

古诗“绿树村边合,青山廓外斜”就是写的这种景观。

在城镇边缘有有大水体或河流的城镇,多利用自然河湖作边界,并在边界上设立公园、浴场、滨水绿带等,以形成环境优美的城镇面貌,使通过水路进入城镇的人们,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如青岛、大连、上海、杭州、厦门鼓浪屿等城镇。

在被山地包围和四周为平川的城镇,则利用城郊绿地形成边界,以形成青山绿树环抱的景观效果。

◆中心点 多是城市景观视线的焦点,它可是整个城市的中心点,或是一个局部区段以及广场、公园的中心点。

如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中山公园以及劳动人民文化宫所形成的城镇中心点。

城镇中心是历史形成的,大多为商业服务或政治中心,在中心地带的标志物,许多为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物,为了永久地保存它,周围划出一定的保护地带,进行绿化,而成为公园或纪念绿地,以及绿化广场等。

如广州的越秀公园和镇海楼,北京天安门、中山公园和北海、中南海,上海人民公园,长沙天心阁公园等等,都是城镇中心的焦合点,这些中心点都有明显的特征,又是视线和人流的交点,能给大多数人以深刻的印象。

中心点不同于城镇标志物,它主要构成城镇平面的中心,而城镇主要构成城镇空间的视线焦点,但常常中心和标志物位于同一地段。

对于有条件的城镇,利用城镇中心开辟为绿地是非常必要的,这不但美化了中心的景观,更为市中心找到一块难得的休息绿地,从功能和景观上均起到重要的作用。

◆区域特征 城市景观中,不同功能分区景观效果不同,工业区、商业区、交通枢纽、文教区、居住区,景观各异,应保持其特色,而不应混杂,这样可以造成丰富多彩的城市景观效果。

这些景观是由于空间特征,建筑类型、色彩、绿化效果、照明效果等不同,而形成不同的区域景观,如从青岛市的观景山向南看八大关一带,多为海滨的休疗养性质的庭院式建筑,绿荫覆盖,红瓦点点,蓝色的海和天空成为背景,为城镇景观增辉不少。

◆标志物 城市标志物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内容,它必须有独特的造型,格外显眼,有背景有强烈的对比,以及重要的历史意义,而形成特色。

一段城镇标志物最好位于城镇中心的高处,以仰视景观赏景或排除地面建筑物的干扰,象北京北海的白塔、拉萨的布达拉宫、桂林的叠采山“江山会景处”等均位于高处。

对于有开阔水面的城镇,利用水面背景观赏标志物往往也收到较好的效果,如青岛市利用海中岛屿小青岛和栈桥为标志物,城镇各条道路以它为对景,同时可利用引导入海风,从功能和景观上均获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城镇艺术面貌是一个整体,要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貌,文物古迹,并从道路的走向上多考虑对景,借景和风景视线的要求。

同时要丰富城镇的面貌,必须非常重视绿化的装饰作用。

2、陶冶情操

城镇园林绿地,特别是公园、小游园和一些公共设施的专用绿地,是一个城镇或单位的宣传橱窗,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是向群众进行文化宣传、科普教育的场所,使游人在游玩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提高文化素养。

园林中常设琴、棋、书、画、武术、划船、电子游艺、以及儿童娱乐设施等。

人们可以自由有益于自己身心健康的活动项目,使紧张工作的人们来到这里得到放松和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在公共绿地中可经常开展群从性的活动,使人们在集体活动中加强接触,增进友谊,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可使成年人消除疲劳,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效率;

培养青少年的勇敢精神,有益健康成长;

老年人可享受阳光空气,延年益寿。

城镇园林绿化对于提高人们的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同时,城镇园林绿地也是广泛发展我国旅游事业的需要。

我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特别是城镇郊区的自然风景名胜区景色优美,都是国内外旅游者休息、疗养的胜地。

总之,城镇园林绿化能满足人们对感情生活、道德修养的追求,激发人们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激情。

3、防灾避难

城镇园林绿化具有防灾避难,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作用。

植物具有盘根错结的根系,生长在山坡上能防止水土流失。

如1979年6月27日湖南雪峰山的大暴雨,由于植被被破坏,致使洪水爆发,给当地人民造成了严重损失;

又如1953年日本的一次大暴雨,有竹林的长崎县福岛地区受灾轻,而无树林的石仑山下数十条街和农田、房屋、人、畜等大部分被泥沙石埋没,损失严重。

另外,城镇周围的防风林带,可防止和减轻台风的袭击。

据测定,城郊防风林冬季可降低风速20%,夏季可降低风速50--80%。

自然降雨时,将有15--40%水量被树冠截流或蒸发,有5--10%的水量被地表蒸发,地表泾流量仅占0--1%,大部分的雨水即50--80%的水量被林地上一层厚而松的枯枝落叶吸收,逐渐渗入土中,成为地下径流。

所以它能紧固土壤,固定沙土石砾,防止水土流失,防止山塌岸毁,保护自然景观。

它能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减低光辐射的传播和冲击杀伤。

在战争时期,还能阻止弹片的飞散,对重要建筑、军事设施、保密装置起隐蔽作用。

城镇园林绿地绿色植物的枝叶含有大量水分,可阻止火灾蔓延,所以它是地震、火灾的避难地。

如1976年7月北京由于唐山大地震,15处公园绿地400多公项,疏散居民20多万人。

1923年1月日本关东发生大地震,同时引起大火灾,而在城镇公园绿地中挽救了很多人的生命。

◆防震防火 日本“避灾公园” 

◆防台风 

◆防御放射性污染 植物可以过滤、吸收和阻隔放射性物质

二、生态功能

1、防护作用

◆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防风固沙

◆监测大气污染

¯

对二氧化硫的监测

敏感植物在SO₂的浓度为0.3mg/kg时,经几小时就可在叶脉之间出现点状或块状的黄褐斑或黄白色斑,而叶脉仍为绿色。

常见的监测植物如菠菜、胡萝卜、凤仙花、含羞草、茉莉花、杏、紫丁香、月季、白蜡、连翘、杜仲、雪松、油松。

臭椿吸收SO₂能力特别强,夹竹桃、龙柏、银杏、广玉兰也有极强的吸收SO₂的能力。

对氟及氟化氢的监测

氟及氟化氢的浓度在0.001―0.004mg/kg时对敏感植物即可产生影响。

叶子的伤斑最初表现在叶端和叶缘,然后逐渐各向叶的中心扩展,浓度高时会整片叶子枯焦而脱落。

常见的监测植物如郁金香、大蒜、萱草、草莓、葡萄、榆叶梅、杜鹃、杏、李、桃、月季、雪松。

女贞、泡桐、刺槐、大叶黄杨等有较强的吸氟能力。

其中女贞的吸氟能力比一般树木高一百倍以上。

对氯及氯化氢的监测

CI₂及HCI可使植物叶子产生褪色点斑或块斑,但斑界不明显;

严重时会使褪色而脱落。

常见的监测植物如金盏菊、凤仙花、一串红、石榴、竹、桃、苹果、柳、油松。

构树、合欢、紫荆等具有较强的抗氯和吸氯能力。

光化学气体

光化学烟雾中的O₃可抑制植物的生长以及在叶表面出现棕褐色、黄褐色的斑点。

监测植物如菠菜、莴苣、西红柿、兰花、矮牵牛、蔷薇、丁香、牡丹、垂柳、葡萄等。

其它有毒物质

对汞的监测可用女贞;

对氨的监测可用向日葵;

对乙烯的监测可用棉花等。

2、改善环境

◆净化空气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分泌杀菌素,减少空气中的含菌量

吸收有毒气体

吸滞粉尘和烟尘

◆改善城市小气候

调节温度,减少辐射

调节湿度

◆通风防风

◆净化水体

◆降低光照强度

◆降低噪声

◆净化土壤

三、使用功能

1、日常游息娱乐活动;

2、文化宣传、科普活动;

3、为旅游服务;

4、休疗养的基地

补充:

园林设计图的识读

◆园林设计图的概念

园林设计图应能表现出园林设计的内容和意图。

首先在设计平面图书馆反映出地形(包括山石、水体)、道路、建筑位置,然后根据绿化设计的意图将树木种植形式、种植位置、树木种类、种植株行距等准确地绘制在平面图上。

这种反映树木花草、山石水体、道路建筑的设计图称为园林设计图。

◆造园素材的画法

园林植物的平面画法

山石的平面画法

园路的画法

水体的画法

第三章 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

一、城市园林绿地系统的概念

  城市中由各种类型、各种规模的园林绿地组成的生态系统,用以改善城市环境,为城市居民提供游憩境域。

二、城市园林绿地的类型

2002年,国家建设部颁布了《城市绿地分类标准》CJJ/T85-2002中将城市绿地划分为五大类:

①公园绿地②生产绿地③防护绿地

④附属绿地⑤其他绿地  三、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依据

  1、相关法律、法规

  2、技术标准规范

  3、相关的各类城市规划

4、当地现状基础条件

  四、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原则

1、依法治绿原则

 应以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各项有关法规、条例和行政规章为依据,根据城市发展、景观建设、改善生态环境、避灾防灾等方面的功能需要,综合考虑城市现状建设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合理确定各类城市绿地类型的发展布局与规模。

在绿地系统的规划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与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的有关内容相协调。

2、生态优先原则

要高度重视城市环境保护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优先,合理布局各类城市绿地,保障城市发展过程中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平衡发;

城市公共绿地要尽量做到均衡布置,满足市民的日常游憩生活需要;

带状绿地要在城市中合理穿插,形成网络分布;

城乡各类绿地要有机组合,形成生态绿地系统。

  3、因地制宜原则

  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利用城市内外的自然山水地貌特征,发挥自然环境条件的优势,并深入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内涵,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布局统筹安排绿化空间;

各类绿地规划布局应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地面绿化与空间绿化相结合”的方针,重点发展各类公共绿地,加强居住小区、城市组团间隔离绿地和生态景观绿地的建设,构筑多层次、多功能的城市绿地系统。

4、系统整合原则

  要以系统观念和网络化思维为基础,改变“单因单果”的传统思惟模式,使绿地系统规划能符合城市社会、经济、自然系统各因素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时空变化规律,兼顾社会、经济和自然的整体效益,尽可能公平地满足不同地区和不同代际人群间的发展需求;

同时,要通过规划手段加强与邻近城市间的区域合作,共同建构区域性生态绿地系统。

5、远近结合原则

  根据自然环境本底状况,合理引导城市与自然系统的协调发展;

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着重研究近中期规划,寻求切实可行的绿地建设与绿线管理模式;

做到既有远景目标,又有近期安排,远近结合,首尾相顾。

6、地方特色原则

  要重视培育当地的城市绿化和园林艺术风格,努力体现地方文化特色;

绿地建设应坚持选用地带性植物为主,制定合理的乔、灌、花、草种植比例,以木本植物为主。

7、与时俱进原则

  要结合市场经济给城市绿化事业带来的新机遇,规划上要体现时代性;

规划指标应尽量先进、优化,确定在城市发展过程的各阶段中都能够维持一定水平的绿地规模,并在发展速度上取得相对平衡,同时也要注意留有适当余地。

五、城市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的指标

  1、城市园林绿地总面积总面积=公共绿地+居住绿地+交通绿地+附属绿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林地

  2、人均绿地占有量(㎡/人)=城区绿地面积(公顷)÷

城区人口(万人)

  3、绿地率(%)=城区绿地面积(公顷)÷

城区面积(公顷)×

100%

  4、绿化覆盖率(%)=城区绿地面积(公顷)÷

城区绿化覆盖面积(公顷)×

◆各类城市绿地的单项指标

  ¯

新建居住区绿地占居住区总用的的比率不低于30%

城市道路均应根据实际情况搞好绿化。

其中主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20%、次干道绿带面积占道路总用地比率不低于15%

城市内河、海、湖等水体及铁路旁的防护林带宽度应不少于30m  

x单位附属绿地面积占单位总面积的比率不低于30%,其中工业企业、交通枢纽、仓储、商业中心等绿地率不低于20%;

生产有害气体及污染工厂的绿地率不低于30%,并根据国家标准设立不少于50m的防护林带;

学校、医院、休疗养院所、机关团体、公共文体设施、部队等单位的绿地率不低于35%。

生产绿地面积占城市建城区总面积的比率不低于2%

公共绿地中绿化用地所占比率应参照GJ48-92《公园设计规范》执行

◆国家园林城市评选标准

城市绿化覆盖率达33%以上,建城区绿地率达到28%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m²

以上;

城市街道绿化普及率达95%以上,市区干道绿化带不少于道路总用地面积的25%;

新建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占总用地面积的比率达30%以上,辟有休息活动的园林绿地;

  

改造占居住区绿化面积也不应少于总用地面积的25%;

全市生产绿地面积不低于建城区面积的于2%,城市各项绿化美化工程所用苗木自给率达到80%以上;

全民义务植树成活率和保存率均不低于85%。

◆城市道路绿地率的规划指标(GJJ75-97)

园林景观路绿地率不得小于40%;

红线宽度大于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30%;

红线宽度在40-5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5%;

红线宽度小于40m的道路绿地率不得小于20%;

  六、城市绿地系统空间布局的形式

1、块状绿地布局

这类绿地多数出现在旧城改建中,如上海、天津、武汉、大连、青岛等,目前我国多数城市属此。

块状绿地的布局方式,可以做到均匀分布,接近居民,但对构成城市整体的艺术面貌作用不大,对改善城市小气候的作用不显著。

  2、带状绿地布局

这种布局多数由于利用河湖水系、城市道路、旧城墙等因素,形成纵横向绿带、放射状绿带与环状绿地交织的绿地网,如哈尔滨、苏州、西安、南京等地;

带状绿地的布局容易表现城市的艺术面貌。

1、楔形绿地布局

凡城市中由郊区伸入市中心的由宽到狭的绿地,称为楔形绿地,如合肥市。

一般都是利用河流、起伏地形、放射干道等结合市郊农田、防护林布置。

优点是可以改善城市小气候,也有利于城市艺术面貌的表现。

4、混合式绿地布局

是前三种形式的综合运用。

可以做到城市绿地点、线、面结合,组成较完整的体系。

其优点是:

可以使生活居住区获得最大的绿地接触面,方便居民游息,有利于小气候的改善,有助于城市环境卫生条件的改善,有利于丰富城市总体与各部分的艺术面貌。

七、一棵树价值

一棵生长50年的树,一年对人类的贡献是十几万美元。

其中产生氧气价值3.12万美元;

防止大气污染价值6.25万美元;

防止土壤侵蚀、增加肥力价值3.125万美元;

涵养水分等价值3.125万美元;

产生蛋白质价值2500美元。

一棵50年树龄的树一年对人类贡献约100多万美元

八、树种选择原则

  1、以乡土树种为主

乡土树种对土壤、气候适应性强,苗源多、易栽活,有群众基础,有地方特点,应作为城市绿化的主要树种。

对已有多年栽培历史,已适应当地土壤、气候条件的外来树种也可以选用。

为了丰富植物种类,也可以有计划地引种一些本地缺少,而又可能适应当地环境的、经济价值高的树种。

但必须经过引种驯化试验,才能推广使用。

远地树种,由于片段条件相关太大,直接引用,往往效果不好。

新城市,原有树种少,可参照临近自然条件相似的城市引种推广。

济南地区的乡土树种主要有垂柳、悬铃木、毛白杨、合欢、臭椿、西府海棠、石榴、紫丁香、地锦等。

2、选择抗性强的树种

抗性强的树种是指对酸、碱、旱、涝、砂及坚硬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对病虫害、烟尘及有毒气体的抗性较强的树种,如悬铃木、白蜡、榆树、构树、旱柳、泡桐、臭椿、紫穗槐、大叶黄杨、凤尾兰、侧柏等。

  3、速生种与慢长树种相结合

  速生树早期绿化效果好,容易成荫,但有的寿命较短,如杨、桦等,往往三十年后衰老,需要及时更新、补充,否则要影响城市绿化的效果。

慢长树如樟树、柏树、银杏等要三、四十年时间见效,但寿命长。

因此,为了早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