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003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84 大小:100.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4页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4页
亲,该文档总共8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8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阅读与鉴赏 古代选文一.docx

阅读与鉴赏古代选文一

阅读与鉴赏古代选文

语文2018.1

考试时长120分钟。

考生务必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选择题

1.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真正的逍遥是一种心灵上的绝对自由,并非外在的表象。

他认为只有“至人、神人、圣人”才能达到这种境界,因为他们“无己、无功、无名。

B.王羲之提出“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认为“有生就有死”,对于生死虽有一点悲观消极情绪,但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批判了老庄哲学中的虚无主义观。

C.因为刘和珍生活比较拮据,而订《莽原》全年需要很大一笔钱,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刘和珍预订了全年需要很大的勇气,所以作者用了“毅然”。

D.“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化用名句是在警示人们,同时也是在警示自己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解答此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内容分析、主题理解等角度分析判断。

答题时明确具体的考查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

C项,“这样的生活艰难”是指在当时的白色恐怖下,订鲁迅的刊物,需要冒很大的政治风险,此处用“毅然”,表明刘和珍对革命真理的追求。

故选C。

2.下列表述与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开篇破空而来,喊出久郁心中的志向:

“归去来兮!

”再回首在官时日,作者用“心为形役”的痛苦自责之词,作了精辟的总结。

B.小舟遥遥,衣袂飘飘,写尽踏上归途的欢愉,与“惆怅而独悲”的在官心境形成鲜明对比,一“问”一“恨”,显归心之急切。

C.“松菊犹存”似说坚贞芬芳的节操仍在,“倦飞”之鸟,犹言厌倦做官,“流憩”“遐观”“盘桓”,是作者遗世独立生活的写照。

D.“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作者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

不羡慕荣华富贵,不期望皇帝赏识,只愿回归田园,乐天知命享余生。

【答案】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D项,“不期望皇帝赏识”不正确,“帝乡”这里指仙境,而非皇帝的赏识。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意思是荣华富贵虽然不是我的心愿所在,然而神仙的境界也不能期望得到。

故此题答案为D项。

3.陆虞侯饭馆密谋一节,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为后面故事的发展设置悬念.自此开始,林冲身上发生的故事是明线,而林冲被调到草料厂,然后火烧草料厂都是陆虞侯谋害林冲的过程,是暗线.

B.起到一种承上启下的作用.即照应了上文陆虞侯与林冲有仇,又开启下文谋害林冲的故事.

C.这一节故事进入高潮,有力地刻画了奸臣们的邪恶嘴脸.

D.这一节重点是为了刻画林冲的不畏权贵,嫉恶如仇的特点.

【答案】A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情节的作用,要求分析陆虞侯饭馆密谋一节,在故事发展中的作用,分析是注意前后文之间的关系,题中B项,“照应了上文陆虞侯与林冲有仇”,选文的前文没有这方面的内容;C项,“故事进入高潮”错误,文章的结尾才是高潮;D项,“不畏权贵,嫉恶如仇”错误,这人害林冲,林冲要杀他不能说是“不畏权贵,嫉恶如仇”。

故选A。

4.李小二在故事中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李小二在故事中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是他又是故事不可或缺的人物,他推动了故事的发展.

B.李小二是为刻画主要人物林冲起到了烘托作用,他被林冲挽救帮助,显示了林冲的侠义精神.

C.李小二是线索性人物,故事因他向林冲告知陆虞侯谋杀林冲而起.

D.李小二的出现,即能交待故事的起因,又能使故事情节合情合理地发展.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的作用,要求分析李小二的作用,李小二属于次要人物,注意从烘托主要人物和情节的推进等角度分析,题中C项,“线索性人物”错误,线索应该贯穿全文,林冲到草料场之后在没有提到李小二。

故选C。

5.“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

”这句景色描写的作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交待了天气情况,从一个侧面说明林冲的处境困难.

B.也是写雪下得大,越能显示出林冲的硬汉形象.

C.朔风卷着鹅毛似的大雪,低垂的浓云压在头顶上,天地茫茫。

这有力地烘托出了林冲当时那种惶惑不安,感觉前途未卜的心情。

D.写雪大,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显示出后面的故事人物所做所为合情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要求选择出正确的一项,分析环境可从情节的推进、人物的塑造、气氛的烘托、主旨的暗示等角度分析。

此题“正是严冬天气,彤云密布,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时林冲到草料场之后的情景,和“处境困难”“硬汉形象”“时间背景”无关,主要四烘托人物的心情。

故选C。

6.林冲“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便“探半身入去摸时,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这才“把门拽上,锁了”,到山神庙里去安身。

作者写这段细节描写的作用,下列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个细节从侧面说明地下得非常大.

B.这个细节显示林冲害怕草料厂起火,说明林冲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

C.这个细节说明这里的条件非常恶劣.

D.这个细节说明草料场起火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林冲疏忽,使情节发展合情合理。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细节描写的作用能力,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细节描写一般从塑造人物的性格,情节的推进、有时也从环境等角度分析,题中C项,“说明这里的条件非常恶劣”不当,此句的重点写的是林冲的举动,所以重点不在环境。

故选C。

7.小说中描写风雪的句子虽然不多,但是非常重要,下列对文中景色描写分析不正确的是(  )

A.写风雪下得越来越大,暗示着故事高潮的到来.

B.通过写风雪,为下文的情节发展作铺垫.

C.通过写风雪,也能烘托出林冲坚强不屈的形象.

D.写风雪实际是为了写陆虞侯杀林冲,结果被林冲所杀,作准备.

【答案】C

【解析】

【详解】

此题考核分析文中的环境描写的作用能力,要求选择出不正确的一项,题中C项,“通过写风雪,也能烘托出林冲坚强不屈的形象”错误,此文中的风雪注意是从情节的角度设置,在塑造人物形象上关系不大,故选C。

8.林冲巧遇李小二,这一情节并未展现林冲与官府冲突,为什么一开始就写这一段?

它对表现林冲性格起什么作用?

选出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虽然落难,林冲仍然仗义疏财,扶危济困,表现了林冲性格的丰富性。

B.由于林冲与李小二的关系,为后来李小二感恩图报留下伏笔。

C.为了使李小二知道林冲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囚犯。

D.表明此时的林冲有逆来顺受、忍辱苟安的软弱性。

【答案】C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开头段落的作用:

描写环境,烘托氛围。

为整个小说打下某种契机,铺垫、伏笔。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第一人称一般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更生动。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

点题,总领全文,衬托人物形象。

C.项,“为了使李小二知道林冲为什么由禁军教头变成囚犯”,理解错误,并非如此。

林冲巧遇李小二是小说第一段内容,该段写了林教头沧州遇旧知:

包括插叙和林、李对话。

作用:

交代主要人物、事情起因。

点明林冲与高俅的尖锐矛盾,说明林、李亲密关系,留下李小二感恩图报的伏笔。

故选C项。

9.《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的第一部分(自然段)是故事的开端,它对全篇有什么作用?

以下说得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代了李小二从偷东西到自办酒店、自食其力的经历,表现林冲仗义助人的品质。

B.通过插叙和对话交代了这一回中主要人物和事情的起因。

C.揭示了林冲与高俅的矛盾和斗争。

D.点明了林冲与李小二的亲密关系,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准备。

【答案】A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情节的作用。

小说开头段落的作用:

描写环境,烘托氛围。

为整个小说打下某种契机,铺垫、伏笔。

交代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起因。

第一人称一般都是为了增强文章的真实感,使文章更生动。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引发读者思考。

点题,总领全文,衬托人物形象。

A项,“交代了李小二从偷东西到自办酒店、自食其力的经历”理解有误,文中李小二来到沧州后,被姓王的酒店主人收留,后又将女儿嫁给他,生活才有着落。

并非是自办酒店、自食其力。

故选A项。

10.本文揭示了林冲从委曲求全到被迫反抗的转变过程及原因。

下列各句是林冲不同阶段的语言描写,反映出林冲什么样的内心活动,从句后的答案中分别选择恰当的项:

①我是罪囚,可怕玷辱你夫妻两个……()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

③泼贼!

我日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

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

A.心地善良,为人正义

B.安分善良,认识糊涂

C.忍无可忍,感到不平

D.奋起反抗,报仇雪恨

E.委曲求全,得过且过

F.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答案】BFD

【解析】

【详解】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人物形象的能力。

答题前先通读全文,整体理解把握文章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领悟小说要表现的主旨。

抓住直接写人的各种描写来概括人物形象特点,还可以抓住侧面烘托的相关内容来分析概括。

①我是罪囚,可怕玷辱你夫妻两。

表现林冲心地善良,怕自己给他们带来麻烦;同时他说自己是罪囚,说明他不知自己是无罪的,是被高俅陷害,表明他认识上的糊涂。

②这屋如何过得一冬?

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

被发配到草料场后,李小二夫妇已告知他有人害他,但他仍心存幻想,委曲求全,逆来顺受,随遇而安。

③泼贼!

我日来又和你无什么冤仇,你如何这等害我!

正是“杀人可恕,情理难容”!

表明他开始反抗,要报仇雪恨。

A项,“为人正义”与题干中所提供的三句话无关。

C项,“感到不平”在这三句话中体现不出来。

E项,“得过且过”,三句话中没有体现。

故选BDF三项。

【点睛】

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短文,完成小题。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

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

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1.对下列四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过蒙拔擢擢:

提拔

B.但以刘日薄西山但:

只是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希冀:

希望,企图

D.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区区:

微不足道

12.下列各句中的“以”与例句中的“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

但以刘日薄西山

A.圣朝以孝治天下B.谨拜表以闻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D.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13.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武器”是()

A.圣朝以孝治天下

B.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C.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

D.报养刘之日短也

14.翻译

(1)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2)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

(3)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答案】

11.D

12.C

13.A

14.

(1)瞻仰回顾这些往事遗物,就像发生在昨天似的,真叫人忍不住放声痛哭。

(2)在轩的前面开了四扇窗,在庭院的四周筑起了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过来的日光,借助日光的反射,室内才明亮起来。

(3)我想遵从皇上的旨意马上就职,但是因刘氏的病日重一日,想姑且迁就私情,但是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解析】

11.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D项,“是以区区不能废远”,意思是“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区区”,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故选D项。

1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本题例句中的“以”是介词,意思是“因为”。

A项,“以”,介词,用;B项,“以”,连词,表承接;C项,“以”,介词,因为;D项,“以”,介词,凭借。

故选C项。

13.试题分析:

本题考核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做好这类题目,要注意读透题干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如本题的要求是选出“这两段文字中,作者不应诏所用的‘武器’”的一项,考生需要将所给句子归位,联系写作背景,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

本文作者李密是蜀汉降臣,为避免晋武帝的猜忌,他一开始就援引武帝“以孝治天下”的政治纲领作为上表的依据,然后再陈述自己不能应召的苦衷,使晋武帝同意自己的请求。

故选A项。

14.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瞻顾”,瞻仰回顾;“遗迹”,往事遗物;“长号”,放声痛哭;“自禁”,宾语前置,禁自,控制自己。

(2)“前”,名词做状语,在轩的前面;“辟”,开了;“垣墙”,动词,筑围墙;“以”,用来;“当”,挡住;“洞然”,明亮的样子。

(2)“前”,名词做状语,在轩的前面;“辟”,开了;“垣墙”,动词,筑围墙;“以”,用来;“当”,挡住;“洞然”,明亮的样子。

(3)“奔驰”,奔跑,这里指赴京就职;“则”,表转折,但是;“日”,名词做状语,一天天;“笃”,沉重;“苟”,姑且;“顺”,迁就;“告诉”,报告申诉;“则告诉不许”,被动句,报告申诉不被允许。

【点睛】

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我俯伏思量晋朝是用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旧臣,尚且还受到怜悯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

况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担任过郎官职务,本来就希望做官显达,并不顾惜名声节操。

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十分卑微浅陋,受到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而有非分的企求呢?

只是因为祖母刘氏寿命即将终了,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样。

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样子;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

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而维持生命,因此我的内心不愿废止奉养,远离祖母。

臣下我现在的年龄四十四岁了,祖母现在的年龄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

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

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被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

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诚心,请允许我完成臣下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

我活着应当杀身报效朝廷,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

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来使陛下知道这件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或曰:

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曰:

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故曰:

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

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古人云: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选自《六国论》苏洵

1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兵:

兵器

B.暴霜露,斩荆棘暴:

暴露,冒着

C.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当:

应当

D.礼天下之奇才礼:

礼遇

16.下列句子中的“以”字与“以地事秦”中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以赂者丧

B.子孙视之亦不甚惜,举以予人

C.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

D.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

17.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论点:

弊在赂秦,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第四段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

如燕国起初全力反抗秦国侵略,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于是终至灭亡。

C.为了增强说服力,作者还运用了多种方法,如用今日、明日,夸张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是讥讽北宋统治者采取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并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18.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答案】

15.C

16.D

17.B

18.

(1)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暴秦的欲望没有满足;谁送给它土地越多,它侵犯谁就越急。

(2)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

【解析】

15.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本题把所给选项逐一放回到原文中,就会发现,C项,“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意思是“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当”通“倘”,如果。

故选C项。

16.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例句中"以"是介词,意思是“用”。

A项,“以”是连词,因为;B项,“以”是介词,把;C项,“以”是连词,表结果,相当于"而",可译为“才”;D项,“以”是介词,用。

故选D项。

1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

B项,“但后来由于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不正确,由原文“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可知燕派刺客是去刺杀秦王,而不是刺杀李牧;由原文“洎牧以谗诛”可知,李牧是因为谗言被诛杀的。

故选B项。

1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1)“然则”,这样那么;“之”,助词,的;“厌”,通“餍”,满足;第二个“之”,代词,代秦国;第三个“之”,代词,代贿赂秦国的国家;“奉之弥繁”,省略句,省略了主语“贿赂秦国的国家”,翻译时当补出,可译为“谁送给它土地起多”;“侵之愈急”省略句,省略了主语“秦国”,翻译时当补出。

(2)“如此”,这样;“之”,助词,的;“势”,形势;“而”,表转折,却;“为……所”,表被动;“劫”,胁迫,挟持;“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被动句,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迫;“日”“月”,名词作状语,一天天,一月月;“以”,以至;“趋”,走向。

【点睛】

第1小题考查实词的含义,该考点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

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

从这几年的高考试题看,古今异义、一词多义更为命题者青睐,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

参考译文

六国灭亡,不是武器不锐利,仗打得不好,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

割地贿赂秦国,自己的力量就亏损了,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

“六国相继灭亡,全都是由于割地贿赂秦国吗?

”回答说:

“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他们失去了强有力的外援,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

‘弊病在于割地贿赂秦国’啊!

秦国除用攻战的方法取得土地之外(还得到诸侯的割地贿赂),小的就获得城镇,大的就获得都市,把秦国由受贿赂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上有一百倍,把诸侯贿赂秦国所失去的土地与战败所失去的土地比较,实际上也有一百倍。

那么秦国最大的欲望,诸侯最大的祸患,当然就不在于战争了。

回想他们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因而才有一点点土地。

可是子孙们看待它却很不珍惜,拿它来送人,就像抛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去五座城,明天割去十座城,然后才能睡上一夜安稳觉。

待起床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打来了。

那么,诸侯的土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