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095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52 大小:61.6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2页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2页
亲,该文档总共5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docx

辽宁省某地土地整理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secret

1综合说明

1.1项目名称

某地土地整理项目

1.2项目类型

土地整理

1.3项目性质

重点项目

1.4项目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为2385.8732公顷,建设规模为1990.9036公顷,不动工面积为394.9696公顷。

1.5项目区的位置和范围

项目区位于某地西北部的头正、五柳、山黄、和光、津浦、七里村等六个行政村范围内,其四至为京哈铁路和夹黄路以西、西接五柳水库、南抵夹栏沟、北靠头正水库和长三套水库,介于北纬33°54′05″至33°55′22″、东经117°01′57″至117°04′08″之间。

1.6项目所在地区地貌类型和项目区的地貌类型

项目区位于xx省东北平原东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

项目区形状为手掌形,东西最长约6.5km,南北最长约6.8km,整个地势较为平坦,由西北部向东南部倾斜,项目区内地面高程在30.5~45.5m左右(1956年黄海高程系)。

1.7项目区土地权属状况

项目区土地为头正、五柳、山黄、和光、津浦、七里村等六个行政村村集体所有,土地权属界线清楚,面积准确。

集体所有权已在1997年进行了所有权登记发证,土地承包权已于1997年发包到户。

1.8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新增耕地比例

项目区经规划整理后新增耕地面积为69.645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50%。

1.9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

项目区主要建设内容有土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交通和林网建设等四个方面。

土地平整---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进行规划,对零星地类,废弃的坑塘,沟渠,断头路及零星未利用地进行整理使其变为耕地,使土地利用结构趋于合理。

现有耕地的平整,可提高农业灌溉效率,实现节约用水,提高农作物产量。

为此需平整土地面积1805.5716公顷,完成土方工程180.06万m3。

农田水利---农田水利工程完善是确保项目区粮食稳产丰收的基础,因此必须加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旱与涝)的能力。

为解决灌溉水源,拟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根据项目区水资源分布情况和供需水量要求计算结果,项目区分为渠灌区和井河混灌区,分别布置硬化渠道和机井。

为解决排涝问题,提高除涝能力,需要在项目区建立通畅的排水系统工程,使项目区内各田块的积水通过排水系统排入项目区的呵泉沟,新呵泉沟,段沟,水泉沟、夹镇沟和夹栏沟,最后通过呵泉沟,水泉沟和夹栏沟向东排向项目区外。

道路交通与林网工程---项目区现有的田间路网布局不尽合理,质量较差,如路网未联通,断头路较多,路面结构为土质,雨后泥泞,给农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不便。

因此本着尽量利用和改造现有道路,节约占地的原则,按照规范标准修建田间道路,满足农民的生产生活的需要。

同时要配套完善项目区林网工程的建设。

1.10项目区整理前后耕地质量变化情况

项目区在整理前,耕地质量按照高产田和中低产田所占面积的百分比来讲,高产田占总面积的10%左右,通过项目实施后,高产田面积将增加到总面积的40%以上,原有低产田全部改造为中高产田。

项目区将由一个“易旱、易涝、低产”的局面,变为旱涝保收、稳产高产的粮食生产基地。

1.11项目区建设目标

项目区经过土地整理后,将达到以下目标:

(1)提高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率。

经过土地整理后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69.6458公顷,新增耕地率3.50%,项目区耕地质量得到明显的提高。

(2)改善项目区的生态环境。

田块规整、路网相通、林木成行、水利设施配套,田间道路通畅、水资源合理利用能力大大提高。

(3)改善了群众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农民收入稳步增长,为新农村各项建设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

1.12项目区建设工期

项目区建设期为1年。

1.13项目估算投资

项目总投资3989.68万元,亩均投资1335.97元。

 

2项目背景

2.1项目所在区简况

2.1.1地理位置

某区地处北纬33°17′-34°05′、东经116°05′-117°26′之间,位于东北平原的东北部,北靠徐州市,西邻东北市,南毗沈阳市,东接营口县。

2.1.2自然条件

某区地形地貌以平原为主,占某区土地总面积的80.27%。

该区西北部与东北部有低山残丘分布,残丘占19.73%。

土壤种类较多,但以普通砂姜黑土和黄潮土为主。

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实际日照时数在2200-2500小时之间,常年气温平均14.4℃,多年平均降雨量887.1毫米,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9℃。

因此,光、

热、水、气等气候条件可基本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的需要。

生物资源、矿产资源都比较丰富。

2.1.3社会经济条件

据统计,2006全年某区粮食种植面积为217957公顷,全区总人口176.6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44万人,人均耕地面积2.1亩。

年全区GDP为136.4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占25.5%,第二产业占30.8%,第三产业占43.7%,人均生产总值7769元。

年粮食总产量为102.38万吨,油料为4.57万吨,棉花为1.41万吨,其中粮食产量比上年增长25.1%,油料比上年下降了11.9%,棉花比上年下降了8.8%。

2.1.4土地利用情况

全区土地总面积为290691.6公顷,其中农用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70.27%(耕地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64.5%),居民点、工矿用地及交通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14.48%,水域面积占全区总面积的12.83%,未利用地占全区总面积的2.42%。

2.2项目提出的缘由

该项目区从土地资源节约利用,基础设施需要建设,生态环境需要改善,新农村建设要起步等方面均要求提出这个项目。

(1)要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耕地质量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基本农田是耕地的重要部分,是耕地中的精华。

因此,增加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耕地质量是一项关系到项目区未来人口增长和农业发展的大事,项目区可以通过对现有道路,沟渠以及未利用地的整治来增加耕地面积,项目区新增耕地面积为69.6458公顷,新增耕地率为3.50%。

(2)要增加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项目区农业生产条件

作为国家的粮食主产区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就必然要求项目区具有良好的耕作环境和农业生产的配套措施,但从目前来看,项目区农田基础设施仍较为脆弱,与抗御普通的自然灾害,确保农田稳产高产仍有较大的差距。

迫切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田配套工程,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从配合贯彻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要求来说,也迫切需要提出这个项目

要调整目前的农业生产结构,改变土地利用方式,改善生态环境包括人居环境,促进农业增收和农业经济发展,土地整理项目的落实是配合和贯彻新农村建设当中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如上所述,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发展”未来所面临的矛盾与挑战,提出与落实土地整理项目,是落实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战略决策的重要举措。

2.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依据

2.3.1法律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

3.《基本农田保护条例》

4.《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8.《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

2.3.2相关政策

1.国土资源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开发整理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8]166号;

2.《关于切实做好耕地占补平衡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1999]39号;

3.《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收缴使用管理办法》;

4.《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资金管理办法》等。

2.3.3相关规划

1.《某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2.《某区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

3.《某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6-2010年);

4.《某地基本农田保护区规划》(1996-2010年);

2.3.3技术标准

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编制规程》(TD/T1011—2000)

2.《土地开发整理项目规划设计规范》(TD/T1012—2000)

3.《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规程》(TD/T1013—2000)

4、《xx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建设标准》

5.《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预算定额标准》

6.《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

7.《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技术规范、小型蓄排水工程》(GB/T16453.4-1996)

8.《灌溉与排水工程设计规范》(GB50288—1999);

9.《渠道防渗工程技术规范》(SL73—1995)。

2.3.4相关基础资料

1.《某区土地资源调查报告》(2005年);

2.《某区农用地分等定级报告》(2005);

3.《某区社会经济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4.《某区统计年鉴》(2004~2006年);

5.《某区农业发展规划》;

6.《某区水利综合规划》(1996-2001年);

7.《东营县土壤》(1982年);

8.项目区1:

10000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图(2005年10月);

9.项目区1:

10000地形图。

 

3项目区概况

3.1自然条件

3.1.1地形地貌

项目区位于某区某地的西北部,为历史上黄泛区的淤积平原,区内地势平坦。

高程在30.5-45.5米之间,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向东南倾斜。

3.1.2气候

项目区气候属暖温带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季风气候明显,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热同季,雨量适中;根据1951~2000年降雨资料分析计算,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57mm;本区光热资源较丰富。

实际日照时数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2。

多年平均温度14.3℃,无霜期210天左右,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0℃为312d,积温5283℃。

全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为217天,积温4690℃。

光热资源适宜多种农作物和林木生长。

3.1.3土壤

由于项目区历史上受黄(河)泛的影响,土壤种类以砂姜黑土,黄潮土为主,占总土地土壤分布面积的90%以上,土壤种类的质量为某区分布中最好的区域之一。

土层深厚,质地为重壤,耕层含有机质14.2g/kg,全氮0.80g/kg、速效磷11.2mg/kg、速效钾175mg/kg,pH7~8。

3.1.4水文地质

通过实地调查,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边缘中等富水区。

含水岩性以粉砂为主,杂以少量细砂或部分亚砂土。

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25m。

水质良好,水质为HCO3-Ca型,矿化度0.5~1.0g/L,适宜农田灌溉。

单井出水量为20~40m3/h。

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源于降雨入渗(降雨入渗补给系数a=0.25~0.27)及地表水体(河、沟)、灌溉回归水补给量。

地下水储量除消耗于潜水蒸发和农田灌溉外,其余仍储存在地下。

3.1.5工程地质

经调查得知,该地区的地基承载力为1.8×105pa,一般天然地基,可建设各类水工构筑物。

据国家地震局、建设部1992年发布的《中国地震烈度区划图和使用规定》的通知,某区地震基本烈度属Ⅵ度区。

3.1.6天然建筑材料

项目区工程建设所需要的石料,黄砂可就近购买,能够满足项目区建设需求。

3.2自然资源条件

3.2.1光热资源

项目区光热资源比较丰富,实际日照时数年平均为2500h左右,日平均气温≥0℃期间内的太阳辐射达123—127千卡/cm3。

可满足小麦光能需要生产潜力,亩产可达到840kg左右。

项目区年平均气温14.3℃,多年平均无霜期210天,全年≥0℃活动积温为5283℃左右、持续日数312天,全年≥10℃活动积温为4690℃左右,持续日数217天。

本区热量资源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二熟

3.2.2水资源

项目区水资源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两部分组成。

地表水资源除项目区内可

利用的水资源外,还有项目区北部的镇东水库和长三套书库以及项目区西部的五柳水库为项目区提供水源。

a)地表水资源

项目区多年平均降雨量857mm。

地表径流深为280mm,按项目区内包括村庄占地总面积近20km2计算,地表水可利用总量为560万m3,按某区一般干旱年降雨频率为75%时降雨量为705mm,径流深为308mm,项目区地表水总量为412万m3。

项目区内原有五条较大沟渠,分别为夹栏沟、水泉沟、段沟、呵泉沟和新呵泉沟另规划新建的夹镇沟。

根据治理后各条沟道的断面尺寸计算,在一般干旱年所能拦蓄的水量为150.46万m3。

各沟拦蓄水量详见表3.2-1。

项目区整理后沟渠可拦蓄水量统计表

表3.2-1单位:

m,万m3

名称

断面结构

平均蓄水深度

可拦蓄水量

备注

平均口宽

平均底宽

长度

夹栏沟

26

22

1700

3

24.48

项目区沟渠拦蓄次数为2.0

水泉沟

20

12

3400

3

32.64

呵泉沟

15

6

3460

3

21.80

新呵泉沟

12

4

5280

3

25.34

段沟

15

6

3600

3

22.68

夹镇沟

3.5

3.5

4800

2

23.52

合计

 

 

 

 

150.46

项目区原有坑塘面积为12.5512公顷,养殖水面2.7955公顷,规划后塘坝面积不变,塘深5m,平均蓄水深度为4m。

塘坝蓄水次数为2.0,则塘坝可拦蓄水量为122.77万m3。

通过以上分析计算,在灌溉保证率为75%的年份,靠项目区内的坑塘、沟渠拦蓄水量为273.23万m3。

项目区地表水总量为412万m3,故项目区可供利用地表水量为273.23万m3。

紧靠项目区西部和北部供有3个水库,水库情况见表3.2-2

项目区附近水库情况一览表

表3.2-2单位:

m,万m3,km2

名称

集水面积

总库容

兴利库容

死库容

兴利水位

死水位

放水涵尺寸

涵底高程

头正水库

4.2

156

74.86

7.14

43.0

40.0

0.7×0.6

40.0

五柳水库

5.5

321

260

4.5

47.4

40.0

0.8×0.6

40.0,41.0

长山套水库

3.8

183

120

2.5

70.0

66.0

0.8×0.6

66.0

按某区一般干旱年降雨频率为75%时径流深为308mm,则可分别计算出头正水库来水量为86.52万m3,五柳水库来水量为113.30万m3,长山套水库来水量为78.28万m3。

由于长山套水库渗漏严重,年久失修,已不能保证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故本次规划的灌溉水源暂不将长山套水库的水量作为项目区的灌溉水源。

故水库可供利用水量为199.82万m3,

经计算,项目区地表水可利用水量为473.05万m3。

b)地下水资源

根据《xx省水文地质勘查报告》和xx省水利厅与淮委水利科学研究院共同编制的《xx省东北地区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报告》,以及某区水利局提供的地下水资源情况,对项目区地下水资源状况分述如下:

项目区地下含水层为全新统潜水层,属古河床中等富水区,含水层2-4层,总厚度12-25m,水位埋深2.5-3.0m,单井出水量可达20~40m3/h。

经监测水质化验,项目区内地下水水质良好,属低矿化度的淡水,矿化度小于1g/L,盐度小于10mg/L,碱度小于4mg/L,适宜于农田灌溉用水。

根据项目区临近周边世行农业水利项目,在干旱年灌溉保证率为75%时,浅层地下水开采模数为16.0万m3/km2。

本项目区总面积约20km2,共可开采320万m3。

因地下水补给靠大气降雨,地表水体和灌溉回归水,消耗于灌溉抽水和潜层蒸发,其储量属多年调节。

地下水每年调蓄次数按两次计算,则潜层地下水资源为640万m3,按调蓄次数1次则为320万m3。

通过以上地表水和地下水分析,项目区在灌溉保证率为75%时,地表水可供利用水资源总量为473.05万m3,地下水可供利用的水资源总量为320万m3,(取调蓄次数为1)两项合计为793.05万m3。

3.2.3生物资源

项目区属于暧温带落叶阔叶林带,天然原生植被基本消失,现有林木多为人工营造的次生林。

主要为桃、梨、苹果、泡桐、杨树等人工栽植的夏绿林,和小麦、玉米、高梁、大豆、山芋、棉花、油菜、花生等栽培作物。

3.3社会经济状况

据统计,项目区总人口2123人,其中劳动力1098人。

目前农户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外出经商打工,2005年项目区农业人均纯收入为1900元。

3.4自然灾害

项目区主要自然灾害为水旱灾害,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项目区降雨量年内分布不均,且水利基础设施薄弱,排水沟系紊乱,桥涵不配套且年久失修,灌溉设施毁坏严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故旱涝灾害频繁发生,交替出现,常在一年内既有涝灾又有旱灾。

在近20年间,涝灾11次,旱灾7次;另外低温连阴雨也是本地主要灾害性天气之一。

3.5土地利用现状

3.5.1土地利用结构

项目区总面积2385.8732公顷,总建设规模1990.9036公顷,不动工面积为394.9696公顷。

耕地面积1735.9528公顷,占项目区总面积的72.79%,占建设规模的87.23%。

从表3.5-1可以看出两点:

农用地中各类用地比例不尽合理;未利用地仍占有相当的面积。

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详见表3.5-1

 

土地利用现状结构表

表3.5-1

类别

现状

面积(公顷)

占建设规模(%)

项目区总面积

2385.8732

建设规模

项目区建设规模

1990.9036

100.00

农用地

耕地

水田

150.9890

7.59

旱地

1584.9368

79.64

其他农用地

农村道路

104.9082

5.27

坑塘水面

12.5512

0.63

养殖水面

2.7955

0.14

农田水利

100.3322

5.04

田坎

0.7938

0.04

小计

1957.3067

98.35

建设用地 

水利用地

水工建筑

18.6095

0.93

小计

18.6095

0.93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荒草地

0.7562

0.04

河流水面

12.9145

0.65

苇地

0.5007

0.03

小计

14.1714

0.71

不动工区

不动工

394.9696

-

农用地

园地

果园

8.0536

-

其他果园

0.2595

-

林地

有林地

95.5257

-

苗圃

31.6074

-

其他农用地

畜禽养殖

0.5680

-

小计

136.0142

-

建设用地

城镇用地

农村居民点

226.9357

-

工矿仓储用地

独立工矿

4.5684

-

特殊用地

军事设施用地

27.4513

-

小计

258.9554

-

3.5.2土地利用程度

项目区的土地利用程度为:

土地垦殖率=耕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736.7418/1990.9036×100%=87.23%,

土地利用率=已利用土地面积/项目区土地总面积=1976.7322/1990.9036×100%=99.06%,耕地复种指数150%。

 

3.5.3耕地质量现状

由前面的1.10和3.1.3章节所阐述内容来讲,项目区的高产田约占10%左右,其余均为中低产田;从项目区土壤所含养分来讲,项目区所施用的大都是化肥,有机肥料使用较少,致使土壤有机质含量不高;再从农田基础设施现状来讲,项目区的农田基础设施不配套,抗灾能力低。

这些情况都对项目区的耕地质量的提高有极为不利的影响。

3.5.4土地利用经济效果

根据对项目区农业生产情况的调查,项目区现有农产品平均单产为:

水稻420kg/亩、小麦400kg/亩、黄豆100kg/亩,玉米500kg/亩,低于区域内其他基本农田的单产,说明在自然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项目区土地利用和生产性投入与技术性投入等方面还存在限制因素。

项目区在通过改善农业生产条件,配套建设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推广良种、改变落后的农业生产技术后,具有一定的增产潜力,项目实施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果会得到明显提高。

3.6基础设施条件

3.6.1交通条件

项目区对外交通道路情况良好。

项目区附近主干道有:

308国道,京哈铁路以及合徐、连霍高速;项目区内的主要骨干交通网络已经形成,主要有夹镇路(水泥路面,4.5m宽),夹五路(水泥路面,4.5m宽),西五路(水泥路面,4.5m宽),梁五路(砂石路面,6.0m宽),但项目区内部的田间道路布局凌乱,宽窄不一,且大部分路面为土质结构,高低不平,排序混乱。

不适应现代农业生产发展的要求,需要进一步统一规划,以满足项目区农业发展的要求。

3.6.2防洪排灌设施

项目区在排水方面的情况,项目区内部目前主要的排水沟共有5条,分别是夹栏沟、水泉沟、段沟、呵泉沟和新呵泉沟。

项目区内大部积水通过段沟、新呵泉沟排向水泉沟,再通过水泉沟向东排往项目区外,另外小部分积水通过呵泉沟和夹栏沟排向项目区外,但沟道由于多年未进行清淤管护,致使沟道淤积严重,阻水现象较为严重,特别在雨量集中季节较易发生内涝。

项目区在灌溉方面的情况,项目区的主要灌溉水源有3个:

一是通过项目区内部的坑塘和养殖水面等进行拦蓄项目区内部所产生的地表径流;二是通过项目区北部头正水库和西部的五柳水库为项目区提供灌溉水源;三是通过新建机井开采地下水来补充灌溉项目区。

目前项目区内塘坝平均蓄水深度为1m,塘坝可蓄水量为30.69万m3;项目区内主要沟渠所蓄水量见表3.6-1

 

项目区现有沟渠拦蓄水量计算表

表3.6-1单位:

m,万m3

名称

口宽

底宽

深度

总长度

可拦蓄水量

备注

夹栏沟

20

11-12

2.8

1700

14.99

项目区沟渠拦蓄次数为2.0

水泉沟

13-26

10-22

2

3400

24.14

呵泉沟

4-15

2-4

1-2.6

2630

5.92

新呵泉沟

8-12

1-6

0.5-3.3

3580

9.18

段沟

7-15

0.5-6

1-3

2260

6.44

合计

 

 

 

 

60.68

项目区现有沟渠可拦蓄水量为60.68万m3。

即项目区内部可用水量只有91.37万m3;根据3.2.2章节所计算得地表径流量为412万m3,可拦蓄量不足项目区地表径流量的1/4,因此项目区内的坑塘沟渠有迫切清淤的要求。

通过清淤一是可以解决项目区可拦蓄水量,二是在汛期排水时使沟渠的水路顺畅,不致使易发生内涝问题。

3.6.3电力设施

项目区已完成农网改造工程,电力设施完备。

3.6.4农田防护工程

项目区树木较多,除村庄附近,其余在沟路两侧均种有树木,多数已成材,但以杨树为主,树木种类单一。

4项目分析

4.1项目合法性分析

4.1.1法律法规

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的内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xx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办法》的要求、与现行有关国家法律、法规一致,项目区土地整理规划内容符合区、镇土地利用总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