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449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8 大小:54.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8页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8页
亲,该文档总共4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4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docx

汇编浅析规划说明书的解释

2012年全国高考模拟参考部分

 

规划说明书

目  录

第一章概 况

一、地理位置

万载县位于东经113°59′37″——114°36′10″;南北宽52公里,跨北纬27°59′37″——28°27′48″。

地处江西省西北边陲,峰顶山以北,锦江上游。

东至上高县,以栎头山为界。

西至湖南省浏阳县,以铁山为界。

南至宜春,以墟场口为界。

北至铜鼓县,以太阳岭和美西塘、阿弥陀佛岭、窗前打铁坳为界。

总面积171400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1.02%。

县人民政府所在地康乐镇,位于县域的东南角,南距宜春市区30公里,东到省会南昌200公里。

二、自然条件

(一)气象

万载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水充沛,日照充足。

年均温度17.4度-18.2度之间,极端气温-11.60C——390C;最近五年年均年降水量为1909.6毫米,最大年降水量2353.4毫米,最小年降水量1431.0毫米,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每年4—6月降水量占全年的50%左右,雨量过于集中,易造成洪涝。

万载县主导风向北北东,近五年平均风速0.6m/s;全年日照时数1693.2小时;无霜期为227-257天,最长为288天,霜雪冰冻期较少。

(二)水文

   县城地处锦江上游,支流龙河与锦江交汇于此。

龙河自南向北流,流经天坡段进南门,在郭家桥收乌溪水及毛家冲水穿城而过。

1.锦江发源于湘赣交界的幕阜山脉东麓的坪子岭(高程628.6)。

流向自西向东,流经宜春的慈化乡及万载、宜丰、上高、高安、丰城、新建等县,于南昌市汊对岸注入赣江。

万载以上干流河道穿行于低山丘陵,河面较窄,一般在30-70m,河床多由卵石,粗细沙组成。

由于沿河山丘植被较差,水土流失比较严重,河床逐年有所抬高。

锦河危防站多年平均流量27.1m3/s,实测最大洪峰流量1550m3/s,实测最高水位90.21m。

2.龙河由南向北穿城而过,发源于宜春市的大芴,流域面积116.6km2,主河长16.8km,河道平均坡降5.28%。

3.乌溪河为龙河一条支流,流域面积12.4km2,主河长7.9km,河道平均坡降16.9%。

(三)地形地貌

万载县是低山、丘陵区,地貌多样,岭谷相间,山脉纵横,河渠交织。

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递减。

全县地貌大致可分三种:

(1)侵蚀构造低山地;

(2)侵蚀剥蚀丘陵;(3)山间冲积平原。

三、历史沿革

万载历史悠久,3000年前就有人居住,孙吴黄武年间(222年-229年)开始单独设县,名阳乐。

建县时,县治设罗城,唐武德五年,县城迁至龙山下(今康乐镇)。

杨吴顺义元年(921年),置万载县,始用“万载”县名。

宋徽宗时更名为建成,宋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万载。

建国后隶属袁州专区,至1952年9月,改属南昌专区,1959年1月,划为宜春地区(今宜春市)至今。

万载县为湘赣两省咽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彭德怀、黄公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万载生活和战斗过。

1932年至1934年期间,中共湘鄂赣边特委和湘鄂赣省委、省苏维埃机关在万载县小源(今仙源乡)先后驻扎三年之久,使万载一度成为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

四、行政区划

万载县辖八镇九乡。

包括康乐镇、株潭镇、黄茅镇、潭埠镇、双桥镇、三兴镇、罗城镇、高村镇、鹅峰乡、马步乡、高城乡、赤兴乡、仙源乡、岭东乡、白水乡、白良乡、茭湖乡。

总面积171400公顷。

县政府所在地康乐镇,下辖十个居民委员会,九个村民委员会,面积4686公顷。

五、社会经济

至2002年底,万载全县人口为464252人,其中男244011人。

总人口比2001年增加了仅85人。

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5.25‰。

人口密度为271人/平方公里,与全市的指标基本相当。

全县非农业人口78058人,其中55375人聚集在县城所在地康乐镇,占全县非农业人口的75.9%,镇域常住非农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2.7‰,机械增长率为2.836%。

全县城市化水平为26.8%。

近几年全县的经济发展很快,政府重点扶持建材、化工、食品、机械、林产加工等行业,目的是要逐步取代烟花爆竹这一行业的传统主导地位,经过几年的调整现已初见成效,改变了万载县一头重的单一的工业经济模式,实现了工业经济的多元化。

农业采取以传统农业为主,有重点的加大投入,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如正在进行的万载县有机农产品产业化工程。

2000年全县的国内生产总值完成13.7亿元,比1995年增长73.42%,年平均递增11.64%,较全省平均水平高出2.44个百分点。

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9.3亿元,比1995年增长53.17%,年均递增8.9%;财政收入完成1.35亿元,比1995年增长66.67%,年均递增10.76%。

九五期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规模超过10亿元。

三大产业的比重由1995年的51:

29:

20调整到如今的39:

31:

30,初步实现了由农业为主导向工业为主导的转变。

第二章城市总体规划工作的回顾

一、城市总体规划工作历程

1984年1月,国务院颁发了《城市规划条例》。

同年,江西省六届人大九次会议通过了《江西省市镇建设管理条例》。

城市规划作为建设和管理城市的依据而得到了重视。

万载县在本次规划以前先后共组织进行了以下两次城市规划编制及修订工作:

1.1984年,万载县城总体规划,规划年限1983年至2000年。

1985年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万载县治所在地康乐镇建设总体规划。

2.1993年,万载县人民政府做出了开发赣西经济开发区等一系列重大举措,为指导城市的发展,县政府组织修订了1993年的总体规划,规划年限为1993年至2010年。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一轮的增长期。

江西省提出了“建设食品工业大省”、宜春市提出了“创生态名城、建设赣西强市”的战略方针。

万载县第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也提出了把万载县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个性特色鲜明的江南园林城市的口号。

万载县城城区也面临着进一步的扩大。

1993年的规划已远不能满足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1993年城市总体规划实施情况

(一)城市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

北起丁田桥,南至城南加油站,东起十字布,西迄荷花塘。

建成区范围包括一城二乡,即康乐镇的大部分及鹅峰、马步两个乡的部分用地,东起十字布,县老人公寓一线,西止县农修厂、油库公路及锦江一线,北起县气象局、栈下一线,南迄城南加油站——鸡笼山一线,面积为1030公顷。

(二)城市性质

万载县城是全县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是以化工建材、食品饮料、烟花爆竹为支柱产业,商贸为主导的生态环境良好的现代化小城市。

(三)城市规模

人口规模:

2000年万载县城人口7.2万人,2010年为10万人。

(四)用地发展方向

万载县城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重点向东及向南发展,并适当向北发展,不向西发展。

(五)布局结构

县城采用“一城两区一环网一轴线串接”的双中心团状结构形式。

“一城两区”:

根据县城的发展和现状条件,万载县城形成两个功能分区,即新城区和城北。

新城区以商贸为主,兼顾工业、居住、体育为一体的综合区。

城北以行政办公居住为主,兼顾文化娱乐商贸等为一体的综合区。

“环网”:

环网分为外环网和内环网。

“外环”由环城东路、城一路、环城西路,城十路组成,“内环”由湘赣路、沿河东路、城三路、康乐大道组成。

“轴线串接”是以城区四条主要发展轴(阳乐大道、康乐大道、湘赣路、宝塔路)和三条次要发展轴(城三路、沿河东路、沿河西路)将整个城市连为一体。

三、本次规划调整所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1.结合新的形势,从区域发展的角度进一步论证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基础和发展条件,在省、市社会经济发展计划的指导下,拟定万载县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研究并确定县域范围内各乡镇的发展体系,建立适合于全县整体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结构。

2.进一步科学预测城市发展规模,选择城市发展方向,建立新的城市发展空间形态,合理确定未来城市的布局结构。

3.调整工业结构,合理布置工业用地,保证万载县经济稳定协调发展。

4.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创建具有江西特色的文化名城风貌。

5.充分考虑山、水等环境要素,建设拥有完善的城市绿地系统,城市与自然生态风景有机结合的现代化山水城市。

6.加强县域交通、水利、电力、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的适应能力和现代化水平。

四、重点调整内容

1.根据建设厅的有关要求,单独编制县域城镇体系规划,根据城镇体系规划的有关编制要求,补充完善城镇体系规划内容。

2.在加速产业发展和大力推进城市化的战略背景下,进一步核定城市规模,镇和产业用地,调整城市布局结构,明确城市发展时序。

3.结合区域交通建设,调整用地布局,合理组织主城区交通系统。

4.加强风景区规划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规划的内容。

5.配合城市近期重点建设项目,完善城市路网系统,合理安排近期建设用地。

6.改善城市环境,提高人均绿地占有率。

第三章规划调整背景与规划依据

一、规划背景

   从国际上看,经济全球化、新技术革命和结构调整三大基本趋势将会进一步加强,并对世界经济产生决定性影响。

我国加入WTO,国内经济将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国际竞争国内化、国内竞争国际化的格局日益凸现。

面对日益明显的经济全球化趋势和因“入世”而即将出现的新一轮开放潮,万载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国内,我国经济体制已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国内改革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民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国家实行“抓大放小”的企业改革方针。

这些都对城市发展和城市规划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和课题。

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个“银政合作”的试点,万载县得到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大面积的基础设施建设势在必行,需要有科学的总体规划进行指导。

城市与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上瑞高速宜春段路口、320国道即将升级为一级公路)的建设,所属中心城市宜春市在积极的朝县城方向发展,为万载县的突破性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状城市功能与结构必须做出新的调整与布局。

协调和改善城市与国土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矛盾。

城市建设的发展促使土地增值——增值动力,国土资源是现代城市的物质载体——财力支持。

协调城市土地功能、性质、各功能用地的关系,是保证城市长远发展与合理利用土地的关键。

总之,为了适应新世纪万载县社会经济发展需要,改善城市投资环境,处理城市近远期发展的空间布局,以适应未来城市发展在不同条件下的可能性,需要科学地编制此轮城市总体规划。

二、规划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国发[2002]13号文件: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

3.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4.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实施细则》

5.万载县社会经济现状和各行业发展战略目标

6.万载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

7.《宜春市城市总体规划》

8.万载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9.国家及省、市的有关其他政策、法规与规范

10.1985年和1993年《万载县县城建设总体规划》图纸及文件

三、规划原则

1.区域整体原则:

从江西省和宜春市以及万载县域的总体高度,把握万载县城社会经济与城市发展趋势与规律,分析论证万载县城在区域发展中的职能、地位和作用,调整城市用地的功能布局、交通网络系统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使规划科学论证,合理定位。

2.可持续发展原则:

遵循环境与资源可持续发展原则,合理布局,提高城市环境综合质量,寻求经济、社会、环境三个效益的统一,努力实现发展生态环保效益型经济的目标。

使规划统筹安排、持续发展。

3.客观原则:

以科学的态度充分认识万载县发展建设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规划即具高起点、高标准、长远性,又要与实际密切结合,寻求切合实际的万载开发策略、发展指标与阶段目标。

使规划适当超前,兼顾现实。

4.弹性原则:

适应市场经济和城市动态发展的需要,注意规划的延续性,吸收原规划中合理部分。

即考虑近期建设的问题,又综合远期发展的多种可能,使规划具有较大的弹性和应变能力,近远结合,上下衔接。

5.特色原则:

充分提炼万载县自然、历史、文化、现状特点,发挥较好的自然条件优势,在城市形象和整体空间环境研究的指导下,进行城市景观特色的创造。

使规划精心构思,体现特色。

6.重点原则:

本次万载县总体规划调整,涉及到城市总体规划的各个方面,结合万载县的实际情况,规划着重核定与研究城市发展规模、总体布局调整、综合交通、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景观、城市近期建设等主要问题,使规划调整突出重点。

四、技术方法

以万载县城市发展与规划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为切入点,运用先进手段和多学科渗透的方式,通过专题研究、方案比较等技术方法,强化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和的科学性:

在深入细致的现状调查和专题研究基础上,重点把握区域与城市发展条件、城市结构与用地发展方向、生态环境、交通系统、历史文化城市保护与城市特色、近期建设等城市发展的关键问题。

1.加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投入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积极展开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题研究。

2.重视现场踏测和基础数据的分析。

对城市用地现状、近期重点工程地质条件、县域城镇发展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为规划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3.重视与周边地区发展的比较分析。

重点分析万载在江西省、宜春市、以及周边地区的地位与职能,分析周边城市对万载发展的各种影响。

4.应用宏观和微观相结合的定量分析技术,分析城市经济、人口、土地、基础设施状况;采用模型预测、综合评分等方法进行人口预测和方案比较。

5.以城市规划学科为主体,运用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其他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城市发展和方案及规划重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论证。

第四章区域城市与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区域城镇关系

从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条件,特别是区域城市(城市群)——大、中、小城镇辐射——支持——基础的协作与影响来制定万载县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战略,将受到江西省——宜春市、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宜春市经济发展多层次战略的制约和影响。

从地域条件上看,万载县属于赣西经济圈,处在中心城市南昌-湖南的长(长沙)株(株洲)潭(湘潭)经济走廊上,我国经济快速波形增长重心将向中西部转移,同时也将打破长期以来各自为政的行政区域观念对经济发展的束缚。

宜春市离长株潭地区的距离仅为至省会南昌市二分之一,沪瑞高速公路的建成将使宜春至株洲的车程缩短为二小时,所以宜春市接受南昌市的经济辐射的同时,将更多的受到湖南长株潭地区的经济影响。

如同江(江苏)浙(浙江)地区接受上海经济辐射、甘肃南部受西安辐射、郴州市(湖南)受广东的经济影响一样,这是跨地域的发展趋势,任何人为的遏制行为,将大大减弱经济发展的动力。

万载县要尽量的接受来自外部经济环境的辐射,真正形成“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经济意识。

二、区域发展的制约条件

1.管理体制滞后影响了经济的良性发展 在某些经济领域和体制环节中没有形成完善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表现为市场体系发育不成熟,条块分割,没有形成跨行政区的经济竞争与协作。

2.城市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城市排水工程设施不完善,城市排污治污能力缺乏,严重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与工作;道路等级低、质量差,道路网络不完善。

对外交通受区域条件的制约;城市电力线路与配电设施长期缺乏更新与维护,以至出现电力有余而供应不足;市政设施短缺,城市环境质量日益恶化(譬如龙河的日趋污染),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3.城市工业化水平低 经济效益差,企业开工不足,尚未形成稳定持续发展的支柱工业产业。

万载县优先发展过化工、机械、食品、建材等支柱产业,但未真正形成市场规模与效益。

往往抗风险能力弱,频频遭受市场冲击。

由于规模小,工艺落后,只是依*农业资源粗加工,因而导致污染环境的现象普遍存在,长此以往将为此付出沉重的环境生态代价。

4.城乡市场经济体系不完善,集约化程度较低,尚未形成规模化、专业化名特优产品的城乡贸易体系。

三、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县域城镇发展的总体原则

1.重点强化依托赣西甚至中南中心城市、联合同级城市、辐射小城镇的综合职能,带动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创建市域经济的基本单元。

2.积极发展县域多级城镇,形成县城——中心镇——一般城镇(集镇)的多层次城镇体系。

3.打破传统行政地域界限,根据市场经济准则,最优配置资源,建立多层次、开放式的城乡经济网络和协作区,形成跨地区、跨行业的区域性城镇结构体系。

(二)城镇化水平

通过研究与综合分析,到2020年,万载县全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全县总人口52.12万人左右(自然增长率年平均小于10‰),城镇人口26万人左右。

(三)县域城镇经济区

万载县地处宜春市北部经济区,重点发展化工、建材、食品、机械工业、建设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参与赣西经济圈的循环。

同时,根据万载县各地区条件差异与发展前景的差别,规划打破行政跨地区界线,沿芳万线、万上线将万载县规划划分为南部、西部和北部三个经济区。

——南部经济区:

重点发展化工、建材、食品、机械等工业,积极发展跨县市贸易,参与赣西经济圈的循环。

包括:

康乐、马步、鹅峰、高城、三兴、白良等

——西部经济区:

接受湖南省浏阳市的经济辐射,主要发展烟花爆竹产业,壮大其规模和层次,同时带动印刷、包装等行业的发展。

包括:

黄茅、株潭、潭埠、白水、岭东、赤兴等

——北部经济区:

主要以高科技农业为主导发展方向,建立有机农业基地。

同时加强与上高县等相邻县市的商贸联系。

包括:

罗城、高村、茭湖、仙源、双桥等

(四)县域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万载县域城镇等级规模结构分以下三级:

Ⅰ级中心城市        (15-20万人)

Ⅱ级中心城镇        (1-2万人)

Ⅲ级一般城镇(集镇) (0.2-1万人)

万载县域城镇体系规模结构规划一览表

级别

人口(万人)

个数

城镇名称

15-20

1

县城(康乐镇)

1-15

4

株潭、双桥、三兴、罗城

0.2-1

12

其余12个乡镇(略)

合计

 

17

 

(五)万载县县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

1、按经济职能分:

综合型(A)、工商型(B)、集贸型(C)、村镇服务型(C-1)

2、按服务职能分:

县域中心(D)、中心镇(E)、一般城镇(F)

万载县域城镇体系职能结构规划

 

个数

城镇名称及类型

县域中心(D)

1

县城(康乐镇)(A)

中心镇(E)

4

株潭(A)、双桥(C)、高村(C)、罗城(B)

一般城镇(F)

12

鹅峰(B)、马步(B)、三兴(B)、黄茅(B)

其余8乡(镇)(C-1)

第五章发展战略与目标

一、城市发展因素分析

(一)内在优势

1、具有相对较大和独立的空间发展容量;

2、具有相对保护完好的生态与景观环境;

3、未来5年内城市对外将同条件将有重大改善;

4、城市发展水源较丰富;

5、具有较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有待开发的旅游资源;

6、城市领导层具有战略发展观念和城市经营意识。

(二)自身劣势

1、城市规模偏小,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对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偏弱。

2、经济结构矛盾突出,经济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层次较低,工业技术装备跟不上。

3、工业化水平偏低,国有经济发展不尽人意,城市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三)机遇

1、作为江西省唯一的一个“银政合作”的试点,万载县得到了强有力的财力支持,基础设施能得到迅速发展;

2、随着城市对外交通基础设施的改善,万载将面临资源重新配置,产业发展主导方向重新选择的重要契机。

(四)挑战

1、周边地区的快速发展给万载带来的竞争压力;

2、与其他城市争夺城市外部有限投资所带来的竞争压力;

3、不可预见的政策波动,如国家和江西省对本地区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国债及贷款规模等有关金融和企业改革方面的政策。

二、城市发展目标

(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

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基本路线,贯彻“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基本方针,积极稳妥的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认真实施“改革开放,科教先行,强农兴工,建城富民”的发展战略,不断扩大经济实力。

把万载县建设成为以现代有机农业为基础,以建材、化工、食品、机械等支柱工业为主导,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繁荣、人民富裕、社会安定的较发达地区。

(二)经济发展目标

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主题,以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基本取向,以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为工作目标,以调动和发挥全县人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为根本途径,走发展开放型经济、区域化经济的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2020年),实现高效现代农业、支柱工业、三产业协调发展,与赣西经济中心宜春以及320国道、湘赣线沿线经济带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协作,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与附加值,形成区域特色的现代经济新体系与新模式。

1.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全面繁荣农村经济。

推行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资源综合开发。

积极的在原有的基础上,有重点的发展高科技农业。

2.重点扶持发展四大支柱工业产业:

建材工业、食品工业、化工工业、机械工业。

3.培育壮大花炮行业。

加快花炮企业的体制创新,创建花炮集团,加大投入,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4.改变过去花炮行业求片求规模但不求档次的发展思路,要最大限度的扩大投资渠道,积极引进技术密集型产业,提高产品市场附加值和竞争力。

5.巩固发展农业传统优势,提高发展第二产业基础上,优先发展第三产业,使三者之间达到适度的比重与规模。

产业结构由1995年的39:

31:

30改善为:

2010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

28:

40:

32

2020年一、二、三产业比重为:

25:

35:

40

到规划期末全县经济迈进产业高级化,即Ⅰ>Ⅱ>Ⅲ至Ⅲ>Ⅱ>Ⅰ,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超80亿元(按2002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近几年的平均增长速度,到规划期末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71.32亿元)。

(三)社会发展目标

1.树立科技兴县,科技先导的发展战略,利用现代各门类科学技术,大力改造传统产业,依托农业及其资源优势,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2.提高人口素质,优先发展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培养一大批跨世纪的“四有”新人。

3.提高广播、体育和医疗等服务水平,完善城乡广播、体育和医疗服务网络,建立健全社会服务保障体系和福利设施。

4.塑造良好的城市文化氛围和形象,保护和开发建设相协调,提高市民的文化品味,建设完善、方便、文明、健康的文化服务设施。

(四)城市发展目标(2020年)

1.争取基本形成小城市的经济规模和实力,争取到规划中期(2010年)年实现县改市。

产业结构趋于优化,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增至40%左右。

一、二、三产业结构序位由Ⅰ、Ⅱ、Ⅲ逐步向Ⅲ、Ⅱ、Ⅰ迈进。

2.基本实现现代化山水特色的城市格局。

形成“一带两片三组团”的组团式的城市空间结构布局。

3.基本完成小城市的基础设施构架。

形成以一纵(芳万线)、一横(湘赣线)的为快速过境交通以及阳乐大道、康乐大道等为城市主次干道的完善的城市交通网络。

城区电话普及率达到80%,装机容量15万门,并大力发展国际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

人均道路广场面积达到13平方米,污水处理率达80%,天然气普及率达90%以上,供水普及率保持95%,垃圾分拣处理清运率达95%,人均居住面积达26平方米。

4、形成以人为本,融合自然的社会发展物质与精神文明体系,创造造福于子孙后代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建设成为现代化的园林城市。

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0平方米以上,绿地率12%以上。

5、基本形成市场经济运行机制,建成沟通省内外资金、资源、商贸、技术、人才和信息流通的现代化市场体系。

第六章城市性质与规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