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560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docx

爱的政治启蒙但丁美德思想略论

爱的政治启蒙:

——但丁美德思想略论

朱孝远

(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100871)

摘要:

但丁阐述了一种以美德与德治治国的新的思想理论体系,他相信爱和善之神圣永恒的力量,是推动道德进化的根本动力,惟有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政体,才能使社会和谐人民安康。

但丁一生崇尚爱和善,追求生活的真谛,对愚昧无知自私贪婪的道德堕落深恶痛绝,但丁的诗篇是世界文化不朽的瑰宝。

关键词:

美德与德治;善、爱。

文艺复兴的政治学,若要追本溯源,则起于伟大的思想家但丁。

但丁在《新生》、《神曲》、《论世界帝国》等著作中谈到应该按照美德和德治标准来建立世俗的政府,这意味着一种新的政治发展模式的诞生。

这一经典观点具有两方面意义。

第一,除了美德和德治之外,贵族血统、等级、特权不再成为政治合法性的主要基础,政权应当掌握在德贤人士手中,从而宣扬了社会平等,为民众参与政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美德和德治的内容,促进并保障了人民的利益和幸福。

这就赋予了世俗政权一个新的目标,使之成为保护和促进人民福祉的工具。

这样一种政治理论,尽管表述得不是很激进,但从内容上看,却充满着革命精神,其政治目标就是实现社会平等、提供人民自由和正义,建立文明和谐的新社会。

但丁著名的论断就是:

“一旦正义成为尘世的最大威力,世界就有最良好的秩序。

”他指出:

“贪欲无视人类本身而追求他物;仁爱却无视其他一切追求上帝与人类,因而必然追求人类的利益。

如前所述,人类最高利益是安居乐业,正义则是这一利益主要和最有力的推动者,而仁爱又是正义的主要推动者——越是仁爱就越富正义感。

一、但丁与佛罗伦萨的政治

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者但丁,1265年诞生于佛罗伦萨,逝于1321年,期间正值意大利政治风雨动荡的岁月。

意大利的北部形式上归神圣罗马帝国所有,但皇帝的权威名存实亡,实际的意大利四分五裂,各个城邦独行其道,各自的市政官们掌握着实权。

比较著名的城市国家有威尼斯、热那亚、佛罗伦萨、米兰等,因为激烈的商业竞争,它们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因此对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而言,如何建立起一个强大的政府,使意大利躲避政治混乱免遭蹂躏,成为最重要的头等大事。

另一件引起意大利局势动荡的事情来自罗马教廷危机。

教皇博尼法斯八世宣称自己是天主教会与上帝之间的联系人,因而拥有全权,要求所有君主向他称臣。

这种远非明智的做法使他与法国国王美男子菲利浦四世(1285-1314)发生尖锐冲突。

教皇在受辱后不久去世,后继者克莱芒五世于1309年把教廷迁到了当时隶属那不勒斯王国的阿维农城,从此教廷就被纳入法国的势力范围。

尽管教廷1377年在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的率领下重迁罗马,但在教皇死后,却出现了长达40年的西方教会大分裂。

教廷危机扰乱了传统的等级秩序,也使教会威信锐减,这更加剧了意大利的社会紊乱。

如何摆脱乱世局面,使人民生存不再遭受全面破坏,成了当时知识分子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

但丁的出生地佛罗伦萨是意大利一个重要的城市国家。

由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和罗马教皇正在争夺北意大利的统治权,佛罗伦萨即成为这种争权夺利、充满私欲斗争的牺牲品。

在佛罗伦萨,代表市民和小贵族的归尔夫党同代表封建贵族的吉柏林党之间展开了激烈斗争,归尔夫党主张依靠罗马教皇统一意大利;吉柏林党则依靠神圣罗马帝国的力量,企图建立其对佛罗伦萨、进而对意大利的统治。

斗争结果以归尔夫党取胜告终。

但丁属于归尔夫党,在青年时代,他曾参加该党对吉柏林党作战的康帕迪诺战役。

其后,掌握佛罗伦萨政权的归尔夫党因在对待教皇博尼法斯八世的态度问题上出现分歧,分裂为支持教皇的黑党和反对教皇贪婪腐败的白党,但丁站在白党一方,结果在1302年黑党取得政权后遭到革职和驱逐。

在其后的19年中,被逐出佛罗伦萨的但丁流亡各处,直至1321年在拉文纳逝世。

但丁从根本上说是一个学者、诗人和政治家,一个平民流亡者,因此在他身上,有着当时各社会阶层的印痕。

作为政治家,但丁于1300年至1302年参与佛罗伦萨的共和政权,曾任最高行政会议六名行政官之一的公职。

19年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使他接触了意大利各地的民众,包括妇女、书店老板和各种各样的朋友,据薄伽丘记载,但丁逝世时,拉文纳民众闻讯后无不为之悲叹恸哭,博洛尼亚最有名的诗人乔万尼·德尔·维吉利奥用诗歌赞道,“但丁得到了所有民众的欢心,天堂和地狱,他的名声与两个世界同在。

但丁的诗篇《神曲》从理论上解释了社会道德。

通过对地狱、炼狱和天国的阐述,但丁否定教皇是上帝的代表这一杜撰而来的中世纪神话。

但丁提出建立以仁爱和美德为基础的社会,他解释了什么是神意,力图阐明建立德治社会的政治理想。

但丁《神曲》所阐述的观点是对中世纪政治传统是一种否定。

拥有专横权力且不受法律和宪法的制约,是中世纪君主政府的通病。

意大利在政治上四分五裂,但神圣罗马帝国的君主、法国国王和罗马教廷却都自认为应该合法侵占意大利,其合法性,要么根据“罗马帝国”的传统——贵族们声称自己是罗马时代贵族的后裔,因而他们的权力是世袭的;要么来自宗教,即所谓的“君权神授”——君主是上帝派来维持社会秩序、领导人民的特殊人物。

但丁向传统君主主义的合法性进行了挑战,认为君主必须按照天意行事,提出神意高于世俗权力的思想。

这个神意,就是他在《神曲》中所塑造的上帝的爱和善——反映了神是如何帮助世人摆脱罪孽走向幸福的。

天国的秩序与中世纪“君权神授”或“贵族权利世袭”下的乱世相对立,这就构成了一个更高的法律权威。

神意取消君主贵族神圣不可变更的统治特权,否认君主、诸侯和贵族拥有任意掠夺人民财产,出卖、阉割和使用民众人身的权力,提出变人间地狱为人间天国的人文主义设想。

但丁的这个政治目标对贵族和君主的专制权力作了彻底否定,认为只有“完全按照神意行事的政府”,才能实现爱和善,进而成为“造福人民”的政府。

但丁的《神曲》中,自然含有大量基督教词语,但这并不否定它在开拓人文主义政治学方面的重要意义。

现代学者都承认但丁的思想与中世纪思想存在某种联系和继承关系。

不过,在但丁时代,认为动荡不安致使人间道德败坏的观点,充塞在当时知识分子的著作中。

但丁亲自参与各种危机之下的政治实践(实际上他是个失败者),并在被放逐后进一步利用诗歌激发人性的善,其目的意味深长:

他想要揭示出“人性向善”和获得“新生”这个主题。

但丁关注人的活动,精力充沛地为人类行为作道德评价。

他的最终寓意颇有新意,即旧有的人性充满罪恶,只有通过仁爱与善良,才能助人康复并使其获得新生。

这样,但丁所要阐明的神意和道德问题就成了需要阐明的政治主题。

在《神曲》中,姿态的优美与丑陋形成强烈对照,由此产生出急需纠正各种陋习的强烈愿望。

尽管诗歌似乎只在颂扬美和优雅,但在危机四伏的社会,在人心悲观绝望的岁月,但丁的诗歌无疑是一道对恶的宣判书,使人们看到希望。

但丁生活在一个忍无可忍的压抑时代,但他深信,只要人心目中的美好事物依然存在,人的理想就不灭,信念就坚定,就必然会像更夫那样催促黑夜快走,让光明射进所有倍受痛苦煎熬的内心,让灵魂得到安慰。

当但丁在诗歌中注入这样的社会品质时,他的诗篇就和单纯的颂歌大相径庭,我们称其为新时代的晨曲或旧时代的安魂曲当不为过。

二、爱的力量

但丁的世界是个探索诗和终极真理的世界。

尽管身处乱世且大半生因政治原因而被逐出佛罗伦萨,但他却从未放弃对光明世界的追求。

作为一个社会的人,但丁的命运十分悲苦。

然而作为一个精神的人,他却拥有那个时代无可比拟的丰富的内心世界。

事实上,悲苦的生活和丰富的精神世界正是一种道德的命令,要求但丁对于他的时代做出反应。

从26岁发表诗集《新生》到36岁开始写作直至逝世前才完成的《神曲》中可以看出,正是这些给了但丁批判世界的力量。

但丁的第一部诗集《新生》,无疑是呼唤新时代到来的一面旗帜。

这部诗集产生的背景十分特殊:

因为它实际上是但丁追忆童年时代的爱人比雅翠斯(Beatrice)时所抒发的情感。

但丁和比雅翠斯是在一次家庭聚会上见面的,其时但丁九岁,比雅翠斯8岁。

惊愕于比雅翠斯的美丽、纯洁和聪慧,但丁开始了他爱的觉醒。

但是,比雅翠斯并未与但丁恋爱,反而嫁给了一个银行家,留给了诗人太多的思慕和遗憾。

不久,比雅翠斯病逝,年仅25岁。

作为一种纪念,但丁把他写的全部诗歌编成一部诗集,起名为《新生》。

这部怀念比雅翠斯的诗集,反映出但丁强烈的感情和责任感。

薄伽丘告诉我们,家人为让但丁摆脱痛苦,以为婚姻可以让但丁复活,但丁也就结婚,但他内心深处,有的却是对比雅翠斯强烈的思念。

在但丁看来,比雅翠斯是美和爱的化身,即使她已归于天国,但她留在人间的记忆却是美和爱本质的同一。

比雅翠斯的出现,就是美的出现,这就带来了诗的跳动、知觉的引导和感觉的自明。

当人们感觉到美的可理解性在于它能自然生成时,人就脱胎换骨,与爱和优秀一起进入一种更高的生存。

人一旦被永恒的爱所迷住,就变成了另一个我。

在这里,比雅翠斯本已是隐退了的,因此只能作为一种记忆背景而存在。

但当美和爱的形象因回忆而变得清晰时,人就开始转变。

在后来写成的《神曲》里,比雅翠斯是一位引导世人游历天国的圣女。

既然是作为一位纯洁的天使在说话,那么,她就代表了一种更高的存在,时间和空间似乎围绕着她在更加深刻的意义上集结。

但丁撰写《新生》时不过二十几岁,但显而易见他已饱受了人间创伤,并在哲学层面上开始总结他的时代。

《新生》因此不完全时属但丁个人,实际上是对一种摆脱压抑生活的呼吁。

当读者们惊讶于但丁独特的爱情体验时,更多的是被但丁那种类似神谕的神秘语言所吸引。

但丁的淑女形象,是一个给予诗人爱的能力与力量的女神。

现代人或许要问,把爱作为一种诗性的善,何以具有如此大的力量。

中世纪社会所发生的事情,现代人也往往难以理解:

16世纪历史学家吉拉尔德写的《对文学及文学家的教训》一文里,尖锐指责古今学者的道德堕落和卑劣无行,涉及内容包括了愤怒、虚荣、固执、自我欣赏、放荡的私生活、各种各样的不道德行为、以及异端和无神论等,此外还有信口开河的习惯、对国家的不良影响、卖弄学问的演说、对于师长的忘恩负义,以及对于大人物的卑鄙的谄媚等。

学者们尚且如此,更何况那些贵族们自私自利的战争,街头孤儿寡母的流离失所,四处可见的乞丐、妓女和流浪者,以及受到瘟疫纠缠却又无家可归的穷人了。

在这处处触目惊心的境况中,人道和爱的社会主题就被激发了出来。

倘若一个诗人的责任在于教导人类具有美德和同情心的话,那么,要树立起一种积极的社会观念首先应该宣传爱。

所以,爱在当时决不是一句空话,其背后隐藏着一种可以与传统体制相对抗的新的道德力量。

但丁的道德力量起源于对人间的爱。

把人间的爱转变成为神圣的爱,靠的就是诗。

诗从它进入人类生活之时起,就以一种超凡的对美丽事物的感受力向我们敞开。

就像但丁专门搜集伟大的精神性灵一样,诗专门搜集美和爱的火花。

如此说来,诗人应当是对美之事物特别敏感的人。

倘若对美丽视而不见,或者对美之事物毫无感觉,那么他也就无从于心灵深处点燃激情。

惟有用直觉就能洞察美的人,才是能让心灵插翅翱翔的艺术家。

诗人要写出比少女更秀美的文章,要让人成全喜悦,让“童心”刺进被冷静理智之光弄得晕头转向、萎靡不振的坚硬裸身!

诗一问世,人民就吟咏,而人间文化在“诗之美”这一信念的照耀下,心灵闪光,纯情舒展,最艺术最纯粹的本质生活顿时就显现出来。

诗能刺激出理想的奇妙感觉,人的生活因“诗”而放光,令人惊异地得到了“在林野中跳跃,对着太阳展翅”的大慰藉。

《新生》是一曲爱的赞歌。

爱,如同火花和光,赋予人们开始一种新生活。

这种爱,不仅能在比雅翠斯身上找到,在比雅翠斯所反映出来的风度、智慧和气质上也能找到。

在但丁眼里,真正的爱不仅是诗人对钟情之人的爱,而是爱的本身,他能够赋予哪怕最卑微的人,针织能赋予一个年仅九岁的儿童某种精神上的完美。

换言之,没有爱的人是残缺的,只有充满爱意的人,才能表现出活力与智慧。

爱赋予人三种精神器官(住在心里的直觉、居于大脑的自然和居于肝脏的动物)以新的意义,给人以正确的行动方式。

在这里,我们面临一个自我牺牲的主题。

事实上爱在但丁那里不是实现,而是一种记忆。

比雅翠斯先是未同但丁恋爱,又在25岁时夭折,留给但丁的是无限的痛苦和遗憾。

然而但丁心中的比雅翠斯依然是如此完美,比雅翠斯的一举一动,依然在指引着但丁的精神和文化生活。

不管比雅翠斯对但丁有过怎样的损伤,事实在于:

只要是真正的爱,那么对爱的奉献就是一切。

什么才是爱情的真谛?

在但丁那里就是:

诗性的善和对于这种善的奉献。

就《新生》这个主题来说,但丁的诗篇却是揭示人性的。

在诗的意志控制范围内,但丁赋予比雅翠斯品质的善,完全可以认为是但丁企图通过对善的宣扬来揭示人类生存的真正意义。

在爱和善的世界里,思想、文化和感受力都围绕着人类的精神幸福而重新定位。

在但丁看来,诗高于一切的理由不是别的,就是对美和善强烈的挚爱。

因为爱指明生活的道路,美和善则把人抛入到一个广袤的新世界。

实际上,既然比雅翠斯在精神世界里能够超凡入圣,那么芸芸众生也可以在自我美德的修炼中走向完美。

但丁揭示出人的命运——人有自由意志,人的一切命运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

但丁强调上天的公正性,但爱和善却能够由人来实现并被深刻理解。

比雅翠斯在天国与但丁重逢的原因,不在于但丁是个卓越的诗人,而在于他对比雅翠斯的爱。

在但丁那里,爱是永恒的动力,暗示神也会因为人的爱而喜悦人类。

爱的审判进一步清晰地反映出但丁的精神渴求——渴望人在爱的原则下变善,从而成为具有美德和上帝钟爱的人。

人的善是什么,人又如何来变善,但丁在《神曲》里有着明确的解释。

在但丁看来,世界好还是不好,政治是清明还是浑浊,归根究底是人的品质问题。

这就奠定了伦理学为政治学基础的传统(以后这一传统被彼特拉克、布鲁尼等人发扬光大)。

务必指出的一点是:

每个人都有潜力日臻完美,即使在命运最不照拂他的时候。

同时,人类完善的程度,又是人在爱的敦促下变成善的过程,以此来确立人的社会位置和接受天国审判后将拥有的归宿。

当但丁以诗歌的方式提出这一问题时,大量弘扬美德的文化运动出现也已为期不晚了。

但是,要完成这样的任务,则必须将诗的朦胧意识和艺术的形象美感抛入理想的类别,竭力探究美德的来源和它在现实世界中的作用。

换言之,对于但丁的世界需要做出现实的阐释,然后方能看到什么是理想的成分,什么才是现实的成分。

在理想和现实之间需要搭建一座桥梁,而那几乎就是政治学的任务。

政治学本身乃是一种方式或手段,这样说未必是曲解了中世纪末期意大利思想家的初衷和原意。

这样,我们就明白了爱和诗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确立的。

在但丁的诗篇里,无论《新生》还是《神曲》,爱都是诗的主题和道德核心。

人间的爱和天国的爱在但丁那里是合而为一的,这就使神曲中的但丁因为爱而被赋予游历地域、炼狱和天堂的权利,同样因为爱,但丁的比雅翠斯得以进入天国,并成为但丁游历天堂的向导。

但丁承认,不但神圣的爱具有深意,世俗的爱和爱情也都体现出了神圣的本质。

但丁是在较为广泛的并更赋予人性的哲理上提出爱这个词的:

爱是神的意愿,是一种改变人本性的内在力量。

但丁在诗篇中并不总在谈论爱,但爱是但丁诗篇的主题却决没有错。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相交的时代,但丁无疑是最伟大的诗人和思想家。

但丁的诗篇都是从他心灵深处直接涌出的箴言,他要通过这样的诗篇来教育和激发自己同胞追求正义、爱和善的生活。

作为当时最有学问的意大利人之一,他通晓亚里斯多德的逻辑学、神学和古典文学。

他的诗篇无疑是他自己政治哲学和神学的混合,并以此召唤听众进入文化的神圣殿堂。

他的诗中也讲述了许多世俗事情。

这些事情通过诗人的转化,就拥有了神圣的声音。

这样的诗,无疑就是艺术之善与道德之善的合二为一。

尽管艺术史家通常认为艺术之善与道德之善是两个范畴并且不要求它们互相吻合,但这却不是但丁的原则。

作为一个政治诗人,但丁诗篇的规劝风格很明显,但丁的大胆,表现在《神曲》中他把自己作为第一人称出现,他不惧怕把自己放到火与水的洗礼之中,以便接受神、道德和爱的审判。

在但丁那里,艺术不是人为修饰而成的作品,而是诗人本身,是诗人本质的善作为一种内在力量向世人提出的规范。

三、美德和德治

遭遇放逐的但丁,尽管被剥夺了以合法政治身分参与现实政治的权力,但他仍以诗性的爱来唤醒时代。

在但丁的世界,以爱做主题的构思仍然举足轻重,无论这种爱是通过但丁早年的恋人比雅翠斯来体现,还是通过但丁对于各种人事的批判来说明。

但丁把这种爱通过诗人的语言提升为对人类普遍的爱,将对初恋情人的爱和精神寄托的爱同时成为转化人类向善发展的新动力。

但丁被放逐后,比雅翠斯就成为他内心升华的目标。

在《神曲》里,比雅翠斯是继维吉尔后的向导,只不过维吉尔只带领但丁游历地狱和炼狱,比雅翠斯则引导但丁游历了天国。

作为天国的使者,她的出现,就是真善美和爱的出现。

通过比雅翠斯,但丁表达了他对于人间一切美好事物的高度赞美。

但丁的主张是:

人可以通过美的提升进入天国般全真、全善、全美的境界。

但丁提倡的各类美德,不仅包括个人品行上的美德如智慧、谦逊、俭约、自制、正直、勇敢、坚韧、坚持正义、不贪婪、不追逐私欲的满足,还提倡一种公共的美德,即人民的共同利益、人民的安居乐业和人民幸福所必须的和平、公正、奉献和自由。

在但丁看来,政治家的理想和目标就是保护人民的幸福,因此要提倡一种公民的美德和统治者的美德:

即人们献身于国家的利益和共同的善,私人生活隶属于公共事务。

这种对于道德的提倡,建立在宽容和仁爱的基础上,只要有爱存在,道德和政治就会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而让人们过上幸福而高尚的生活。

《神曲》没有过多论述但丁对比雅翠斯的爱情,相反,它主要讨论的是道德的原则、道德评价的基础和理想社会的特征等问题。

但丁认为人必须按照神的意志行事,以保护人不至于堕落或丧失道德。

他指出:

“世上独一无二的真理若不照耀我们的心智,我们的心智就永远不会完全满足。

它一定能到达,否则,一切求知欲都要落空。

”根据“神的绝对意志”,作者强调了神意高于世俗权威的观点。

《神曲》开辟了对中世纪社会传统批判。

他这么描写佛罗伦萨:

“你的城市是第一个背叛他的造物主的产物,他的妒忌曾使人类如此痛哭流涕,这个城市铸造、流传那万恶的弗洛林,它使绵羊和羔羊离开了正路,因为它把牧羊人变成了狼。

为贪财把《福音书》和伟大的教会圣师们的著作抛弃,只醉心于《教会法令汇编》的研究,以致从书本的页边空白处看得出来。

教皇和枢机主教们都醉心于发财;他们的心思不转向加百利展翅致敬的地方——拿撒勒。

但是,梵蒂冈以及罗马那些原是追随彼得的战士们的墓地的其他神圣地方,不久必将从这种非法买卖的亵渎下得到解放。

但丁认为,这种腐败不仅体现在宗教方面,更是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世人的盲目操心的事啊,那些促使你振翼向下飞的论据多么谬误啊!

有的人努力研究法律,有的人努力研究《格言集》,有的人从事教士生涯,有的人从事义暴力或诈术进行统治,有的人从事掠夺,有的人从事政务,有的人沉溺于肉体的快乐,疲惫不堪,有的人沉溺于安逸怠惰的生活,而在这同时,我已从这一切事物中解脱出来,同贝雅特丽齐一起,在天上受到如此光荣的接待。

但丁坚决反对血缘遗传品性的观点。

他否认因为血缘的缘故,君主和贵族有比常人高一等的天赋。

他提出:

属同一品种的树结出的果子有好有坏;人生下来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天资。

”他提出世人不能像田间庄稼那样在未熟以前就估计它的收成,因为这样过于草率,而“我曾看到荆棘的枝条起初在整个冬天显得干枯、僵硬,后来顶端却开着朵朵的玫瑰花;我先前曾见一只船在全部航程中都一直迅速地在海上行驶,而到达目的地进入港口时却遇险沉没。

”他指出人是按照其自由意志行事的,因此与世袭和遗传因素无关。

但是,人行为所产生的后果,不仅具有道德上的含义,而且成为死后鬼魂最后去处的根本依据——因为神是按照人生前行为来对其进行公正审判的。

如果行为是评价之基础的话,那么古老传统和血统就不是贵族之所以成为贵族的依据。

但丁强调道德超越血统,行为超越预言。

他指出,按照人的行为来判断人的品德是最正当的基础,并且把这种评判当作人是否入地狱抑或升天国的依据。

只要人的行为正当,人就能获得幸福。

由此可知,作者对善行的强调,不仅仅是对世袭制度的否定,还意味着要建立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制度。

从根本上说,以道德而非以血统为基础,是对整个封建世袭体制的一种否定。

但丁的道德审判在《神曲·地狱》篇中得到最明确的体现。

各种人类的罪行都将按照其轻重加以排列。

地狱的外围是一些怯弱无为者,而地狱的第一层住的是一些未曾受洗的婴儿和信奉异教的伟人,如荷马、贺拉斯、奥维德、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等。

从第二层开始则住着需要受惩罚的罪人,从第二至第六层住着犯有无节制罪的人,包括犯有邪淫、贪食、吝啬、浪费、易怒罪者和信奉异端邪说者。

地狱的第七层在一个深渊之下,住的都是犯有暴力罪的鬼魂:

如对他人施暴者如杀人者、抢劫者;对自己施暴者如自杀者、挥霍无度者以及罪恶更为严重的对上帝、对自然、对艺术施加暴力者如亵渎神者、鸡奸者和放高利贷者。

在第七层和一个悬崖之下是地狱的第八层,共有十个恶囊,仍然按照从轻到重的原则,住着对非信任者犯欺诈罪的人:

如淫媒和诱拐者、阿谀奉承者、买卖圣职者、预言者、贪污者、伪善者、偷盗财务者、出阴谋诡计者、制造分裂不和者和假冒伪造者。

在第十个恶囊之下是一个地狱的巨人井,其下是第九层地狱,在其四个恶环里,住着对信任者犯欺诈罪者:

即叛卖亲属者、叛卖国家者、叛卖宾客者和叛卖恩人者。

在叛卖恩人者之下的就是魔鬼。

地狱中鬼魂罪行严重的程度,是严格按照其距离魔鬼的远近来加以确定的。

根据上述安排,但丁提出了贪婪和追逐财富是导致人堕落的理论。

但丁谈到多米尼克时称颂他的贫穷,视他为基督的使者和仆从。

他认为从具有道德的人转变为堕落的人,其原因是人性中的自私自利使人类同上帝产生了疏远。

这种分离主要是由各种罪孽造成的,它导致了人类普遍的不幸和对上帝的一种新的渴望。

他这么写道:

“贪心啊,你使世人沉没到你的水下那样深,以至于谁都没有力量从你的波浪中抬起眼睛!

为善的愿望在人们心中当然还会开花;但是连续的阴雨使结成的李子变成虫蛀的李子。

”结果,“信仰和纯洁只在儿童中发现;以后,在他们的两颊还没长满胡子以前,这两种美德就都消失了。

有些小孩在说话还口齿不清的时期守斋,以后,舌头发音变得流利无阻时,他就不管在什么月,面对什么食物都狼吞虎咽;有些在说话还口齿不清的时期热爱并听从他的母亲,以后,学得能说会道时,就渴望看到她被埋葬。

但丁认为,正因为贪婪和肉欲如此有效地控制了人们,人从青年始就倾向于邪恶、自傲、贪婪、享乐,堕入由此而产生的种种罪孽。

他们过着这种非基督教的生活方式,不再惧怕上帝,不再考虑兄弟之爱,这样基督教信仰就从人们心中离去。

每个人都力求以不名誉的方式胜过别人,这样,假的基督徒就产生了,例如,但丁指出:

“你瞧,许多喊‘基督,基督!

’的人,在最后审判时,将比不知道基督的人距离他要远得多。

”因此,人需每时每刻观察自己行为的道德品质,因为无论何人产生的善行或恶行,无论是隐秘的还是公开的,在神那里都被计算得一清二楚。

所以,人的归宿乃是自己行为所致: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原则,无论在天国还是在尘世,都被认可并被认真加以执行。

在《神曲·天国》篇中,作者讨论了人如何犯罪并且如何脱离罪行的方式。

按照但丁的说法,人类原本享有一切的天赋,但是罪剥夺了他的自由,使他不再和至善相似。

由于罪他很少受到至善之光照耀。

他绝对回不到他原有的尊严,除非他经受程度相当于他犯罪时的乐趣的公正刑罚来弥补他的罪过造成的空虚。

人类的人性因为始祖犯罪而全都有罪,结果失去了这些尊严,也失去了乐园。

这些尊严不可能恢复,除非是上帝出于仁慈而宽恕了此罪,或者人靠自身抵偿了他的狂妄的罪。

人由于自身的局限性决不能以相应的方式赎此重罪,所以上帝由他的途径来使人类恢复其完美无缺的生活。

正因为这样,世俗的秩序就需要按照神的意愿来实现,即必须满足平等、神灵至上、公共利益和基督教兄弟之爱诸多重要道德原则。

平等的原则认为:

如果人的行为使以道德而论,那么,教皇、皇帝、国王、贵族和一般的人之间并无高低之分。

值得注意的是,但丁所论述的上帝的真理,或者说他在天国所感悟到“善”和“爱”,是立国安邦的真正基础。

他指出,只要善的品质传到人间,世界就会发生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