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16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4.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历史第18课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 岳麓版必修2.docx

高中历史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教案岳麓版必修2

课例: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材:

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教材分析:

㈠、地位和作用:

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是本章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本课时主要探究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成就与失误,总结经验教训。

㈡、教学目标:

1、课标要求:

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2、能力目标:

(1)以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从过渡时期的探索、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和文化大革命十年三个时期的历史知识进行再认和探究,培养学生的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指导学生绘图并描述现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培养学生的想象和动手实践能力。

3、情感目标:

以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为主线,总结经验教训,并激发学生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设计依据:

根据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学生的能力培养不是单方面的知识获取,而应该是知识、能力、情感三维一体的一个完整体系,而且注重学生的主动探究精神和动手实践能力。

因此,我在教学中将三方面的目标要求有机融合在一起,并注重训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㈢、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难点:

总结20世纪50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经验教训。

二、教学方法:

1、本课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遵循知识探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拓展运用(21世纪中学生眼中的世界)的思路组织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方法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

2、教具:

多媒体投影系统。

三、学情分析及对策;

学情分析:

我参赛所面对的是青岛十六中的高一学生,他们的知识和能力储备比一般普通高中学生要差一些,自信心不足,课堂反应较慢,师生之间的互动相对困难,但是这些学生也有很强的求知欲,学习很认真。

2、对策:

在教学内容和课堂语言力求生动有趣,在问题设计上力求简洁明了并明显的层次性,在组织课堂学习活动上多启发引导,并给于学法指导和信心支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他们主动探究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学法指导:

1、在知识探究环节上指导学生以历史发展阶段整合归纳历史知识。

在总结反思环节上指导学生分组合作探究。

3、在拓展运用环节上指导学生合理展开想象并动手描绘。

五、教学过程:

1.课题引入:

在课题引入上我设计了两种方案,第一种以目前央视热播的记录片“复兴之路”为切入点,材料精准,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但是学生理解仍有一定的难度;第二种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虽然视觉冲击力不强,但角度新,能够很好地反映历史新课该的现实化、生活化要求,学生容易理解并产生浓厚的兴趣。

因此,我选择了后一方案。

(1)展示图片并提问:

请学生说出“李建国、令计划、刘跃进、马文革”这一组名字分别反映哪一历史事件?

(很显然,学生对有些名字虽不熟悉如“令计划“但根据初中知识能够说出这些名字背后的历史事件。

(2)提问:

这组名字说明了什么问题?

(学生比较容易能答出名字能反映时代的变迁。

)这组名字恰恰反映了从新中国成立到“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中国社会主义道路艰难探索的历史,那么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艰难探索的呢?

2、讲授新课

探究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一、过渡时期的探索(1949年—1956年)

1、过渡时期总路线(1953年)

核心;

提问:

阅读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教材p91)思考其核心内容?

(学生通过提炼关键词不难答出核心内容是一化三改。

(2)特点:

问题延伸:

通过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核心内容可以看出其突出特点是什么?

(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工业化也就是发展生产力,三大改造就是变革生产关系。

这样学生就不难答出其特点是发展生产力与变革生产关系的统一。

(3实质;

问题深化: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是什么?

(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实质就是根本目的,学生就不难答出实质就是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公有制。

2、“一五”计划(1953年—1957年)

特点:

提问:

通过阅读“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可以看出我国工业化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学生很容易答出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问题延伸:

我国为什么要优先发展重工业?

(教师给出必要的提示,如重工业的地位以及中国当时面临的国际形势,学生就可以得出准确的结论。

成就及意义:

提问:

指导学生阅读“一五”计划成果图(教材p92),并要求学生在图上指出“一五“计划我国工业建设的主要成果?

(学生很容易在图上落实。

问题延伸:

结合“一五”计划成果图,思考我国工业化在工业结构和工业布局上各取得了怎样的成就?

(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并结合教材知识很容易答出我国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奠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3、社会主义改造(1953年—1956年)

农业:

提问:

结合农业合作化的图片,思考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和图片可以答出是初级农业合作社到高级农业合作社,农民把土地交给了国家,生产资料私有制就变成了公有制。

手工业:

展示对手工业进行改造的图片并指出对手工业的改造和农业基本一致。

(3)资本主义工商业:

阅读材料——

第一,对于资产阶级用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有偿地而不是无偿地,逐步地而不是突然地改变资产阶级的所有制。

第二,要在改造他们的同时,给予他们必要的工作安排。

第三,不剥夺资产阶级的选举权,并且对于他们中间积极拥护社会主义改造而在这个改造事业中有所贡献的代表人物给予恰当的政治安排。

———《关于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问题的决议》

问题1:

学生阅读教材92页最后第二段大字部分,思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策略、方式和步骤?

(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很容易得出策略是利用、限制、和改造,方式是国家资本主义,步骤是国际资本主义——个别企业公私合营——全行业公私合营。

问题2:

阅读材料一思考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驻议改造的主要方法是什么?

(学生通过材料很容易得出赎买和国家资本主义的方法。

)我国为什么用采取赎买的方法?

(学生在教师提示下可以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地位和作用、尽可能的减少改革的阻力等方面来回答。

过渡;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后,如何探索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成为摆在党和人民面前的艰巨的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1956年—1966年)

1、中共八大

提问:

教师播放有关中共八大的视频,要求学生回答中共八大的主要内容。

(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学生再结合教材知识就可以作答。

国情:

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

主要矛盾:

人民对于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之间的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的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

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过度:

中共八大的决策是正确的,极大的调动了全国人民的建设热情,然而从1958年开始,我们在经济建设中却出现了一连串的失误。

经济建设失误(1958年——1960年)

提问:

展示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有关图片,要求学生思考我国经济建设失误的表现、危害和原因?

(学生依据图片和教材知识,并在教师指导下作答)

(1)表现: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

人民公社化运动——以“一大二公”为特点.

(2)危害:

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错误严重泛滥起来,造成国民经济严重失调,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受到严

(3)原因: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改变了“八大”

的正确论断,是新中国经济探索中的失误,你知道其原因吗?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给与必要的提示如国际国内形势,学生就可以作答。

面对严重的困难,我们党从1960年开始对经济进行调整。

3、经济调整:

“八字”方针

提问:

经及调整的“八字”方针是什么?

“调整”的含义是什么?

“八字”方针的实质又是什么?

(学生根据老师的提示可以作答,“八字”方针的含义是“调整、巩固、充实、提高”,而“调整”的含义是调整严重失调的比例关系,其实质是纠正“左倾”错误。

过渡:

到1962年我国经济调整的工作基本完成,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得到纠正,然而政治领域的“左”倾错误主要是阶级斗争扩大化却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终于导致了一场空前浩劫。

三、“文化大革命”十年(1966年—1976年)

教师展示有关“文化大革命”的部分图片,点出“文化大革命”发生根本原因和危害即可,不宜展开,最后指出“文化大革命”是建国以来我们党最严重的错误。

1、原因:

“左”倾错误发展到“以阶级斗争为纲”。

2、危害:

给经济建设带来了巨大危害,我国这十年直接经济损失达5000亿元,我国同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更大了。

过渡: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我国经济建设既有不少成功,也有一些失误,我们应汲取哪些经验教训呢、

探究二、总结反思——经验教训

二战后美苏两霸的冷战对峙,以及科技革命的第三次浪潮,再次为许多国家提供了重大的战略机遇。

对中国来说,这也是第三次战略机遇。

而中国只能算是抓住了这次机遇的一半……,但之所以说中国只是利用了一半机会,是因为中国对这次机会的利用在前期是不自觉的,选择的方向也存在一些问题。

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却把大量的精力浪费在内乱上,搞自我封闭,也丧失了一半的时机。

——《中国曾经错失和现在面临的国际机遇》

提问:

教师展示材料,要求学生分析:

为什么说“抓住了一半,也丧失了一半“?

{教师给予必要的提示如让学生注意问题的转化,这一问题可转化为“我国经济建设有哪些成功与失误?

”,同时提醒学生分历史阶段归纳,这样学生就可以作答了。

}

讨论:

我国经济建设有哪些经验教训呢?

2、经验教训:

(提示学生分组讨论,注意结合史实回答。

过渡:

正是吸取了建国以来二十多年的经验教训,中国共产党于1978年底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了新局面。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也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3、拓展运用:

探究三、拓展运用——21世纪学生眼中的世界

1、儿童眼中的世界

(1)50年代儿童画取材的社会背景是什么?

(提示学生注意图片中的主要信息,以及提型学生注意时间概念,学生应很容易答出工业化等内容。

(2)透视这两张儿童画,你认为40年来人们的环境意识有什么变化?

(学生通过对比可以得出从50年代单纯重视经济建设忽略环境保护再到90年代注重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2、当代中学生眼中的世界。

(教师要求学生用速写的方式描绘自己眼中的世界,并做简要说明。

课后作业:

搜集与历史有关的名字,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研究报告。

六、设计说明

本节课授课内容岳麓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二册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一课总第19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为1课时。

本节课的教学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是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的延伸,是后继内容中国改革开放的知识基础,对于探索中哦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因此在复习环节做了必要的准备。

本节课本课以“名字背后的历史”为切入点,遵循知识探究(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总结反思(经验教训)——拓展运用(21世纪中学生眼中的世界)的思路组织活动,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合作探究----解决问题——拓展运用的方法实现本课的三维目标,有利于知识产生、发展、解决这一认知过程的完整体现。

在教学手段上使用多媒体技术,使重点得到突出,抽象变得直观,有效增加课堂容量。

在教学过程环节,采用先提出问题,大量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探究中获取知识,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的探索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减少盲目性。

习题的选用上注重生活化和现实性。

作业的布置中,突出了学生的探究性学习和动手实践能力,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体现了新课改理念。

七:

、课后反思;

这节课留给我的一个重要课题是:

如何把新课改的一些理念变成自己自觉的教学习惯。

这就要求自己必须充分解放思想,把主要备教材转变为主要被学生,把以讲为主变为以组织学生活动为主,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

同时还要注意把新课改理念同传统教学的有机结合,把课程标准和教材主干知识结合起来。

为此,我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

中国书法艺术说课教案

今天我要说课的题目是中国书法艺术,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课堂评价四个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设计。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讲的是中国书法艺术主要是为了提高学生对书法基础知识的掌握,让学生开始对书法的入门学习有一定了解。

书法作为中国特有的一门线条艺术,在书写中与笔、墨、纸、砚相得益彰,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举世公认的艺术奇葩。

早在5000年以前的甲骨文就初露端倪,书法从文字产生到形成文字的书写体系,几经变革创造了多种体式的书写艺术。

 

1、教学目标:

使学生了解书法的发展史概况和特点及书法的总体情况,通过分析代表作品,获得如何欣赏书法作品的知识,并能作简单的书法练习。

 

2、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础知识,掌握其基本特点,进行大量的书法练习。

 

(二)教学难点:

如何感受、认识书法作品中的线条美、结构美、气韵美。

 

3、教具准备:

粉笔,钢笔,书写纸等。

 

4、课时:

一课时 

二、教学方法:

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有所收获,并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欣赏法、讲授法、练习法来设计本节课。

 

(1)   欣赏法:

通过幻灯片让学生欣赏大量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   讲授法:

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3)   练习法:

为了使学生充分了解、认识书法名家名作的书法功底和技巧,请学生进行局部临摹练习。

 

三、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准备好上课用的工具,如钢笔,书与纸等;做好上课准备,以便在以下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良好的学习气氛。

 

(二)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节课所学知识的总结,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书法的意义和重要性!

 

(三)讲授新课

1、在讲授新课之前,通过大量幻灯片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书法作品,使学生对书法产生浓厚的兴趣。

2、讲解书法文字的发展简史和形式特征,让学生对书法作品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对书法理论的了解,更深刻的认识书法,从而为以后的书法练习作重要铺垫!

A书法文字发展简史:

 

①古文字系统

甲古文——钟鼎文——篆书

早在5000年以前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龟甲、兽骨上刻出了许多用于记载占卜、天文历法、医术的原始文字“甲骨文”;到了夏商周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人们掌握了金属的治炼技术,便在金属器皿上铸上当时的一些天文,历法等情况,这就是“钟鼎文”(又名金文);秦统一全国以后为了方便政治、经济、文化的交流,便将各国纷杂的文字统一为“秦篆”,为了有别于以前的大篆又称小篆。

(请学生讨论这几种字体的特点?

)古文字是一种以象形为主的字体。

 

②今文字系统

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到了秦末、汉初这一时期,各地交流日见繁多而小篆书写较慢,不能满足需要,隶书便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了,隶书另一层意思是平民使用,同时还出现了一种草写的章草(独草),这时笔墨纸都已出现,对书法的独立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狂草在魏晋出现,唐朝的张旭、怀素将它推向顶峰;行书出现于晋,是一种介于楷、行之间的字体;楷书也是魏晋出现,唐朝达到顶峰,著名的书法家有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

(请学生谈一下对今文字是怎样理解的?

),教师进行归纳:

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已经摆脱了象形走向抽象化。

 

B主要书体的形式特征 

①古文字:

甲骨文,由于它处于文明的萌芽时期,故字形错落有致辞,纯古可爱,目前发现的总共有3000多字,可认识的约1800字。

金文,处在文明的发展初期,线条朴实质感饱满而丰腴,因它多附在金属器皿上,所以保存完整。

石鼓文是战国时期秦的文字,记载的是君王外出狩猎和祈祷丰年,秦篆是一种严谨刻板的纯实用性的字体,艺术价值很小。

 

②今文字:

隶书是在秦篆严谨的压抑下出现的一种潇洒开放型的新字体,课本图例《张迁碑》结构方正,四周平稳,刚劲沉着,是汉碑方笔的典范,章草是在隶书基础上更艺术化,实用化的字体,索靖《急就章》便是这种字体的代表作,字字独立,高古凝重,楷书有两大部分构成:

魏碑、唐楷魏碑是北魏时期优秀书法作品的统称。

《郑文公碑》和《始平公造像》是这一时期的代表,前者气势纵横,雄浑深厚,劲健绝逸是圆笔的典型;唐楷中的《醴泉铭》法度森严、遒劲雄强,浑穆古拙、浑厚刚健,《神策军碑》精练苍劲、风神整峻、法度谨严,以上三种书体分别代表了唐楷三个时期的不同特点。

《兰亭序》和《洛神赋》作者分别是晋代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两座高峰,前者气骨雄骏、风神跌宕、秀逸萧散的境界,后者在技法上达到了由拙到巧、笔墨洗练、丝丝入扣的微妙的境界。

他们都是不拘泥于传统的章法和技能,对后世学书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明代文征明的书法文雅自如,现代书家沈尹默在继承传统书法方面起到了不可魔灭的作用。

 

3、欣赏要点:

先找几位同学说一下自己评价书法作品的标准或原则是什么?

[或如何来欣赏一幅书法作品?

]学生谈完后,对他们的观点进行归纳总结。

然后自己要谈一下自己的观点:

书法艺术的欣赏活动,有着不同于其它艺术门类的特征,欣赏书法伤口不可能获得相对直接的印象、辨识与教益,也不可能单纯为了使学生辨识书写的内容,去探讨言词语汇上的优劣。

进而得出:

书法主要是通过对抽象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结合讲授出示古代书法名作的图片,并与一般的书法作品进行比较,让学生在比较中得出什么是格调节器高雅,什么是粗庸平常)。

书法可以说是无声的音乐,抽象的绘画,线条流动的诗歌。

 

四、课堂评价:

 根据本节课所学的内容结合板书。

让学生体会到祖国书法艺术的博大精深,着重分析学生在书体形式特点和审美欣赏方面表现出的得失。

让学生懂得在欣赏书法时主要是通过对抽像的点画线条、结构形态和章法布局等有“情趣意味“的形式,从客观物象各种美的体态,安致这些独有的特性中,使人们在欣赏时得到精神上健康闲静的愉悦和人们意念境界里的美妙享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