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676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00.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docx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修六第4章第5节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五节 中国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及其防治途径

1.了解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及主要生态问题。

2.理解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相应的防治措施。

(重点)

3.针对某一生态环境问题,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难点)

[基础·初探]

教材整理1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

特点

阅读教材P70,完成下列问题。

1.现状:

非常严重。

2.原因:

有自然原因,但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表现为巨大的人口压力和不合理的开发活动。

3.区域性特点

(1)森林破坏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南、华南林区。

(2)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东南丘陵。

(3)草地退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牧区。

(4)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分布在林区、草原、近海海域。

正误判断:

(1)我国生态破坏主要是自然原因造成的。

(  )

(2)我国生态问题不太严重,生态恢复很快。

(  )

(3)我国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南方降雨多的地区。

(  )

【提示】 

(1)× 我国生态破坏主要是人为原因造成的。

(2)× 我国生态问题非常严重,生态恢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3)× 我国土壤侵蚀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和东南丘陵。

教材整理2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阅读教材P71~P72,完成下列问题。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1)资源不合理开发利用:

掠夺式、粗放型开发利用方式。

(2)监管薄弱,执法不严,管理不力。

(3)对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投入不足。

2.保护措施

重点生态工程

植树造林、水土保持、草原建设和国土整治等

重点防治工程

长江、黄河上中游水土保持工程

重点保护区建设

重点地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和退耕还林还草工程

建立不同类型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

重点示范区建设

生态农业试点示范、生态示范区建设稳步发展

环保法制建设

环境保护法制建设逐步完善

正误判断:

(1)西北草原地区的草地退化主要是过度开垦造成的。

(  )

(2)扩大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放牧、实行禁渔期制度的主要目的是保护湿地。

(  )

(3)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的主要目的是防止水土流失。

(  )

【提示】 

(1)× 过度放牧是造成西北草原地区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

(2)× 保护湿地的主要措施是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停止围垦和退田还湖。

(3)√ 退耕还林、植树种草、改坡为梯是防止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

[质疑·手记]

预习完成后,请将你的疑问记录,并与“小伙伴们”探讨交流:

疑问1:

解惑:

 

疑问2:

 

解惑:

 

疑问3:

 

解惑: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我国的土地退化示意图

探讨

上图中提到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哪些?

【提示】 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探讨

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在哪里?

其形成的自然原因有哪些?

【提示】 黄土高原。

①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且多暴雨;②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③地面植被少,固沙能力弱。

探讨

我国的西北地区、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都有土壤侵蚀现象,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有何不同?

【提示】 西北地区的土壤侵蚀主要是由于风力侵蚀引起的,而黄土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地区则主要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

1.中国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

中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但主要是人为因素。

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是生态恶化的主要原因。

2.中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及防治措施

生态问题

主要分布区

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

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华南林区等

森林火灾、虫害

乱砍滥伐、毁林垦荒、重采轻育

封山育林、合理采伐、采育结合、退耕还林、改变林区的经济结构

草原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夏、新疆等

地处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垦殖

退牧还草、封育草场、舍饲养禽、建设“草库伦”

湿地萎缩

东北三江低地、湖滨海滨、高原湖泊等

气候干旱、蒸发加剧、泥沙淤积

土壤侵蚀、环境污染、围湖造田、引水灌溉、河流改道等

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退耕还湖、停止围垦

生物多样性锐减

林区、草原、近海海域等

物种自然灭绝

过度捕猎、砍伐森林、开垦湿地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等

建立自然保护区、建立生态走廊、采育结合、合理砍伐、合理放牧、实行“休渔”制度

土壤侵蚀

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等

地形复杂,坡度大;降水季节变化大,夏季暴雨集中

过度砍伐、过度开垦

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农林牧综合治理

土地荒漠化

西北、华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降水少、气候干旱

过度放牧、过度砍伐、过度樵采、工矿建设不合理及水资源利用不合理等

解决当地群众的生活用能问题,严禁砍伐,合理放牧,保护天然草场

1.位于长江中上游的某茶场,茶园面积600亩,每年四月、七月、十一月要锄草三次,久而久之,茶园“消瘦”了。

同时,锄草需要大量劳动力,困惑之际,茶场主人想到“羊喜吃嫩草,却不吃嫩茶”,于是把羊引进茶园,既节约人力、物力,又保持了水土,肥沃了茶园,可谓一举两得。

据此完成

(1)~(3)题。

(1)长江中上游植被破坏后,给下游地区带来的危害是(  )

A.泥沙淤积河、湖,洪水排泄不畅,致使洪涝灾害频繁

B.水土流失日趋严重

C.气候恶化,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D.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减小

(2)根据长江流域地理特征可以推知,三次锄草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是(  )

A.四月、七月B.四月

C.七月D.十一月

(3)茶园“消瘦”的主要原因是(  )

A.缺乏分解者

B.缺少枯枝落叶

C.土壤中有机质被微生物分解

D.表层土壤被大量冲走

【解析】 除草造成水土流失,土壤肥力下降;下游地区、泥沙淤积,河床升高易引起洪涝灾害。

这种现象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雨季最显著。

【答案】 

(1)A 

(2)C (3)D

中国的生态环境脆弱区分布图

探讨

据图分析我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特点?

【提示】 据图可知森林破坏主要集中在大兴安岭和横断山区;草地退化主要分布在我国牧区草原;生物多样性锐减主要集中在西南山区;土壤侵蚀分布最广,普遍存在于各个生态环境脆弱区。

生态环境问题分布广泛但相对集中。

探讨

分析D、E两区域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主要原因?

【提示】 D、E位于南方亚热带地区,降水较多且集中;丘陵地形崎岖,流水侵蚀力强;人口密集,过垦严重;所以土壤侵蚀严重。

1.首先明确生态环境脆弱区有哪些生态环境问题。

2.其次注意生态环境脆弱区所处的位置。

3.分析生态环境脆弱区与当地自然地理特征和人类活动的联系。

4.注意同一生态环境问题在不同地区形成的地理背景。

2.甲图为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区图,乙图为“八五”末期我国部分省区贫困人口数量图。

甲图和乙图的关联性体现如丙图所示。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A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其主要危害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此关联图发生在图甲中的B处,则丙图空格中①表示________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图乙中贫困人口最多的三个省(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图甲中C处的生态环境问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的主要防治措施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地理区位的判读能力。

贫困与生态环境问题相联系,贫困使人们为了生存的需要,往往不顾及生态环境保护,对资源盲目开发和利用,导致粮食需求量增加,为了获取较多的粮食而过度开垦荒地,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而生态环境恶化又反过来阻碍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剧贫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由图中A、B、C的位置可判断其所在地区,即A为内蒙古高原东部,B为黄土高原区,C为横断山区,然后结合三地的自然条件及人类活动判断其生态环境问题。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明确丙图所示的含义。

【答案】 

(1)土地荒漠化 过度放牧、过度开垦 农牧业生产受损,破坏生态环境,影响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2)水土流失 破坏植被、轮荒

(3)云南省 贵州省 四川省 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生物多样性锐减

(4)森林破坏 土壤侵蚀 封山育林、退耕还林、采育结合

[课堂·小结]

对点训练1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性特点

1.读下图,分析回答问题。

(1)①地区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治西北地区土地的沙漠化,我国正在这些沙漠化严重的地区进行的巨大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②地区沙漠化的自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④地区出现水土流失的原因是什么?

治理的措施有哪些?

(4)A地区营造的林业生态工程是____________,它所起的作用是什么?

【解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我国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其次要明确环境问题的形成既有自然原因,也有人为原因;再次,根据环境问题的地区分布和特点,可知采取的防治措施。

①地区为内蒙古东部,沙漠化的人为原因是过度垦殖、过度放牧和过度樵采,该地区正在兴建的巨大林业工程是“三北”防护林;②地区位于我国西北内陆,气候干旱,风力作用强劲是其沙漠化的主要自然原因;④地区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植被的破坏;A地区为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主要作用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答案】 

(1)过度垦殖、放牧,使植被破坏严重 “三北”防护林工程

(2)气候干旱,风化和风蚀作用强烈

(3)黄土疏松,植被破坏,夏季多暴雨,土地遭流水侵蚀作用强烈。

植树种草,搞好农田基本建设,走农、林、牧相结合的道路。

(4)长江中上游防护林工程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生态环境。

对点训练2 中国生态环境问题防治措施

2.石羊河流经甘肃省中部,流域内灌溉农业较发达、生态环境问题严重。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

(1)~

(2)题。

石羊河流域示意图

(1)该河流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目前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

(2)为了防止该流域生态环境恶化,在农业生产中,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解析】 第

(1)题,本地位于河西走廊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气候干旱,水源缺乏,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土地荒漠化。

(2)题,防止荒漠化,可从禁止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滥采滥挖,控制种植业规模,推广节水农业,退耕还牧,生态移民等方面考虑。

【答案】 

(1)温带大陆性气候 土地荒漠化

(2)措施:

①提高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②加强全流域水资源协调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③合理开采地下水;④加强农田水利工程建设;⑤因地制宜,调整农业生产结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