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69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4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docx

届语文版初三年文言文专题复习

2010—2013语文版初中文言文总复习练习

一、《论语》十六则

1、文学常识填空

《论语》是儒家经典之一,是的记录。

孔子,末期、、,儒家的创始人。

名丘,字。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学而时习之()()

(2)不亦说乎()(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5)可以为师()(6)学而不思则罔()

(7)思而不学则殆()(8)敏而好学()(9)不耻下问()

(10)是以谓之文也()(11)默而识之()(12)学而不厌()

(13)诲人不倦()(14)择其善者而从之()(15)吾日三省吾身()

(16)为人谋而不忠乎()()(17)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8)传不习乎()(19)见贤思齐焉()(20)有一言()

(21)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21)其恕乎()(22)不以其道得之()

(23)不处也()(24)不去也()(25)富而可求也()()

(26)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27)冠者五六人()(28)吾与点()

3、翻译下列句子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而罔,思而不学则殆。

(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5)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6)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11)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2)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小人反是。

(1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15)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

“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16)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见乎舞雩,咏而归。

4、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1)《论语》六则中的第一、二、三则主要涉及问题,第四、五、六则主要涉及问题。

(2)第一则中孔子提出,即学习要复习的观点。

第二则提出,即在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的过程中,获得新的理解和体会。

第三则提出

,即学思要结合,要辩证地对待学思之间的关系。

这三则谈的都是学习方法问题。

第四则提出、,即要谦虚好学;第五则提出

,即学习要不知满足,不断进取;第六则提出、

,即随时随地向人学习,择善而从。

二、《世说新语》二则

1、文学常识填空

《世说新语》古代笔记小说集,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主要记述了东汉末年到晋代之间士大夫清高放诞的言谈逸事。

作者,(朝代)文学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期行()

(2)太丘舍去()(3)尊君在不()(4)相委而去()

(5)下车引之()(6)元方入门不顾()(7)歆辄难之()()

(8)幸尚宽()()(9)何为不可()(10)王欲舍所携人()

(11)本所以疑()(12)既已纳其自托()()(13)宁可以急相弃()

3、翻译下列句子

(1)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2)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3)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4)友人惭,下车引之。

元方入门不顾。

(5)幸尚宽,何为不可?

(6)本所以疑,正为此耳。

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

3、《伤仲永》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王安石,(朝代)著名、、。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伤仲永()

(2)世隶耕()(3)未尝识书具()()

(4)忽啼求之()(5)父异焉()(6)并自为其名()

(7)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8)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9)其文理皆有可观者()()(10)稍稍宾客其父()

(11)或以钱币乞之()(1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3)不能称前时之闻()()(14)泯然众人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4)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6)泯然众人矣。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方仲永幼年能,后来,

,最后。

(2)产生以上那样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3)作者通过这个故事,揭示了这一主题。

4、《三峡》

1、文常识填空

《三峡》选自。

作者,(朝代)、。

2、解释下列点字词

(1)自三峡七百里中()

(2)略无阙处()()(3)隐天蔽日()

(4)自非亭午夜分()(5)夏水襄陵()(6)沿溯阻绝()()

(7)或王命急宣()(8)虽乘奔御风()(9)不以疾也()()

(10)素湍绿潭()()(11)飞漱其间()(12)良多趣味()

(13)林寒涧肃()(14)属引凄异()()(15)空谷传响()

(16)哀转久绝()

3、翻译下列句子

(1)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2)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3)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4)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5)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6)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7)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8)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先写山势。

在七百里中,,描写山势的连绵不断,概无断阙。

虽然有些夸张的意味,但确实写出了三峡山势的特点。

再写其高耸,

,以致,不仅极尽映衬,而且极尽夸张之妙。

山势雄浑高耸,给人以壮丽绚美之感。

(2)继写水势。

,写水之盛;写水之速。

不仅如此,作者还以来烘托,更加写出水之盛与水之速。

这样的描写,生动而神妙,以至触动了大诗人李白的灵感,写出了

的不朽诗篇。

(3)春冬之景,则既写,又写、。

相对于夏季而言,春冬较为平静。

(4)课文最扣一段写的气氛,那是三峡所独有的。

若非三峡,岂有之景?

若非三峡,岂有的哀转久绝。

作者萦绕襟怀的情愫,溶注在自然之美中;自然之美又与作者的情愫和谐一致,从而写出情景交融的一笔。

(5)课文描写了大自然无比雄伟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情怀。

5、《陋室铭》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斯是陋室()

(2)惟吾德馨()(3)谈笑有鸿儒()

(4)往来无白丁()(5)可以调素琴()()

(6)无丝竹之乱耳()(6)无案牍之劳形()()

2、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6)孔子云:

“何陋之有?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是作者贬至和州时所作的一篇骈文。

作者通过对居室环境的描写,极力形容,表达了一种的节操和的情怀。

(2)全文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从到。

点明全文主旨:

陋室值得铭颂,是因为身居陋赛马的人品德高尚。

从写法上看,本层运用了的方法,将名山、灵水与陋室相提并论,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起笔不落俗套。

一词统领全篇,为全文之睛。

(3)第二层从到。

写陋室的环境及室主人的日常生活,表达室主人生活情趣。

先写环境的清幽、雅致:

说明来的人少,说明庭草不除,渲染了恬静的气氛,反映了室主人的心态。

接着写室中人:

来往的都是志同道合的学者“鸿儒”;最后写室中事:

实写,虚写,虚实结合,表现室主人的情致。

这一层扣紧惟吾德馨,从、、三方面来写,突出了作者的美德。

(4)第三层从到。

总结上文,照应开头,说明陋室不陋。

庐亭是古代贤者诸葛亮、扬子云的居室,作者以此自比,表明他。

全文以反问名作结,警策有力,引人深思。

6、《爱莲说》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朝代)著名。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可爱者甚蕃()

(2)晋陶渊明独爱菊()(3)濯清涟而不妖()()

(4)亭亭净植()()(5)不可亵玩焉()()

(6)噫()(7)陶后鲜有闻()(8)宜乎众矣()

3、翻译下列句子

(1)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4)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从矣。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同时表达自己对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2)课文第一段,作者从世上可爱的花甚多写起,提到陶渊明爱菊,表明陶氏的生活态度,又提到世人爱牡丹,表明世人生活态度,作者以这两种不同的爱好,衬托自己爱莲——的生活态度。

接着,作者从、、等方面描写莲花的超凡脱俗,赋予莲君子般的美好品格。

,比喻君子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但又以孤高自许;,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仪态庄重,令人敬重而不也轻侮。

(3)课文第二段,作者将菊、牡丹、莲一一拟人,分别说它们是、、的化身,并借此再次表明自己不慕富贵、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和高尚品德的生活态度。

(4)这篇短文,采用的写法,用菊和牡丹作和,含蓄而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7、《口技》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林嗣环,(朝代)人。

字铁崖。

福建晋江人。

《虞初新志》是清代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会宾客大宴()

(2)施八尺屏障()(3)少顷()(4)满坐寂然()

(5)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6)既而儿醒()(7)一时齐发()

(8)众妙毕备()(9)未几()(10)宾客意少舒()()

(1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12)俄而()(13)曳屋许许声()

(14)不能名其一处()(15)奋袖出臂()(16)两股战战()()

3、翻译下列句子

(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一时齐发,从妙毕备。

(3)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4)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5)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6)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7)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8)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一共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第1段,写演出前的准备和会场情况。

本段的是文眼,贯串全篇。

先交代口技人献艺的由来——,可见口技人技善。

然后第一次点出口技人的演出道具——,最后写演出前的气氛。

(2)第二部分是第2—4段,写口技人的精彩表演。

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描写了一家人深夜由睡到醒的情景,摹拟的声音有:

犬吠声,打呵欠、伸懒腰声、说梦话声、啼哭声、哼唱声、絮叨声,以上种种声音都能惟妙惟肖地一齐发出。

这个场景突出了声音的,而且这样的情景在生活中常常遇到,难怪宾客们听得入神,可见口技人设计演出内容的匠心。

(3)第二层描写了这家人再次入睡的情景,摹拟的声音有:

打鼾声,手拍乳儿声,老鼠作索声、盆器倾侧声,妇人梦中咳嗽声,声音,声音的种类较第一层少了。

但是这暂时的安稳是下面的高潮的过渡。

张弛兼济,更显出口技人善于把握演出节奏的能力。

(4)第三层是整个演出的高潮,摹拟的是这家人附近的一场大火灾。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口技人摹拟了从失火到救火的全过程。

作者用一字表现出火起的声音来得突然,接着口技人为我们再现了因火警而引起的人们的惊恐万状的声音,以及火势凶猛的情形。

“力拉”、“呼呼”、“许许”等拟声词的使用,加剧了紧张气氛,这是写“失火”。

口技人还再现了救火的声音:

求救声、泼水声,拉倒屋子的声音,抢夺火中财物的声音,声音。

作者用“间”“夹”等词形容声音的错综复杂,又用、

的议论,赞叹口技人绝妙的口技技艺。

(5)第三部分是第5段,写演出结束后的情景,作者有意照应开头,第二次提到口技人表演用的道具是,“而已”则点出口技人精彩的表演确实是用口表演出来的,口技人确实是善口技。

(6)本文写作的最大特色是和相结合。

文中以较多的篇幅刻画描写了口技人的精彩表演。

这样的描写,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口技人的卓越技巧。

另一方面,文章为了衬托口技人表演的技巧之高,也在上下了功夫。

如文中三次写到听从的反应,先写听众全神贯注听得入神的样子,又写听众随着口技人的表演,由兴奋状态转变为轻松状态,最后写听众忘记了是在看表演,而以为身在“火场”,于是惊惶失措的样子。

此外极力陈述道具之简,并与口技人表演的声音之繁相对比,。

8、《小石潭记》

1、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水尤清冽()

(2)潭中鱼可百许头()()

(3)日光下澈()(4)佁然不动()(5)俶尔远逝()

(6)悄怆幽邃()(7)以其境过清()(8)隶而从者()

2、翻译下列句子

(1)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2)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3)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4)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5)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6)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一段写潭,写树。

此句以行踪缓缓带入正文。

写行踪也见特点,

,可见竹林茂密,环境清幽,潭隐其中,先闻水声。

,是写较远处看潭,看到了潭的“小”和“水清”。

,写出了小潭的最为独特之处——石底,这也是“小石潭”得名的根据。

写出石的变化,突出了山水之奇。

写潭四周的树木,有形有色,动静结合,生动传神,语言精练。

(2)第二段写水,写鱼。

此段从字句上看仿佛皆是写鱼,并没有写水;然而此是实写鱼虚写水,写鱼同时是写水。

,是写鱼在水中游,可是从“可许头”中我们则能领悟到水至清鱼无处藏,才使人一眼看到鱼的大致数量,从中领悟到水清澈见底,才使我们看不见鱼本一依托的水,造成“无所依”的感觉。

这正是为文者的高明之处。

下面至一长句,写鱼在水中嬉戏,一静一动,活泼可爱。

鱼在水中的一举一动,种种变化,都能看见,也是在写水清。

尤其是“似与游者相乐”,写得最好,正因为鱼和人之间没有一点遮挡,才会如此情趣相通,真可谓神来之笔。

(3)第三段写源头,写岸势。

源头来自西南方向,而且曲折有致,时而看得见,时而看不见。

,可见其远,岸势是,设喻贴切,一笔带过。

(4)第四段写感受,抒愤懑。

是写感受。

寂静寥落无人居住往来之地,当然寒气透骨,使人心神凄凉,当然使人感到太寂静而忧伤。

这既是对环境凄凉的感受,也是政治受摇摇欲挫遭贬谪后的忧伤心情的流露。

可以理解为作者的抒愤懑。

9、《满井游记》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文学家。

字中郎,号石公。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冻风时作()

(2)局促一室之内()(3)土膏微润()

(4)波色乍明()(5)娟然如拭()(6)泉而茗者()

(7)罍而歌者()(8)红装而蹇者()(9)然徙步则汗流浃背()

(10)呷浪之鳞()(11)夫能不以游堕事()(12)恶能无纪()

3、翻译下列句子

(1)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

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2)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3)于是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

(4)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5)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6)然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

(7)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8)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第1段写北京附近早春的风沙天气。

点出地点、时间以及气候特点。

尤其是,写出了北京春天风沙的厉害。

两句写出了作者渴望出游而又不能出游的矛盾处境。

(2)第2段写满井早春的景色,以及作者游满井的喜悦心情。

“廿二日天稍和”句写出游的具体时间和路径。

“稍和”表明天气并不暖和,只是出游心切,迫不及待。

写出了作者一眼所见和长冬蛰伏后闻到春天气息的感觉。

句采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点出余寒已退,薄冰初消,春水开始呈现出澄明的色彩。

,此句写微风吹过水面,漾起鱼鳞般的波纹,清澈的流水闪闪发光,好像从镜匣中取出的刚制成的镜子,清冷的光突然射出一样。

用此比喻写冻水初解极为新颖贴切。

”,此句采用比喻写出了春山的美不胜收。

句和“高柳夹堤”呼应,这是从近处看,句则回应“土膏微润”一句。

(3)下面接着写游人的活动。

作者用了一个排比句,写出了游人的几种情态:

有悠闲的,有豪放的,也有从容的。

虽然谈不上游强织,却也不乏寻春、赏春者,春天毕竟来了。

句更可以证明春天的到来,人们分明感受到春天的暖意了。

写了人的活动,作者也没有忘记写人的朋友——动物:

真是处处洋溢着春意。

从行文中,我们也可以体味出作者的喜悦。

(4)第三段是议论,表明自己能够有此闲情出游的原因。

10、《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题目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共同撰写的,是孟子的记录。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

(2)管夷吾举于士()()(3)百里奚举于市()

(4)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5)饿其体肤()

(6)空乏其身()(7)行拂乱其所为()(8)所以动心忍性()()

()(9)曾益其所不能()(10)人恒过()()(11)衡于虑()

(12)而后作()(13)征于色()(14)入则无法家拂士()()

(15)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3、翻译下列句子

(1)故天降天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4)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章首先列举了事例。

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最初或为农夫、或为工匠、或为商贩、或为囚徒、或为隐士、或为奴隶,这些人的共同点是:

(2)第二段对所举事例加以概括,得出这样的观点:

(3)接着谈人(主要着眼于“生于忧患”)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对上述观点进一步加以阐发:

一个人(当时主要是指统治者),老犯错误,就能促使他改正错误;思路阻塞不通,就能激发他苦思冥想,振奋精神;别人老对他怒形于色,口出怨言,就能促使他猛然省悟,知道自己的不足。

一个国家,如果内无坚守法度的世族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外无足以写之抗衡的邻国和外患的入侵,这样的国家就会灭亡。

(4)最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告诫人们

11、《邹忌讽齐王纳谏》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

战国时游说之士的策谋和言论的汇编。

初有《国策》《国事》《短长》《修书》等名称和本子,(朝代)(人名)编订为三十三篇。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邹忌讽齐王纳谏()

(2)邹忌修八尺有余()(3)朝服衣冠()

(4)形貌昳丽()(5)窥镜()(6)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7)孰视之()(8)私我也()(9)臣诚知不如徐公美()

(10)今齐地方千里()(11)宫妇左右莫不私王()()

(12)能面刺寡人之过者()(13)能谤讥于市朝()()()

(14)时时而间进()(15)期年之后()

3、翻译下列句子

(1)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2)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3)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4)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6)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课文第一段主要写邹忌与徐公比美以及邹忌的冷静思考。

邹忌在听到妻妾客的赞美后,没有陶醉于溢美之词,而是亲自与徐公相比,“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这些都说明

;不仅如此,尤为可贵的是,邹忌能“暮寝而思之”,悟出了其中的道理,这叫人看到他的特点。

(2)第二段写邹忌入朝讽谏。

这里没有滔滔不绝的雄辩之词,也没有动人心魄的危言耸听,而是从日常生活小事入手,,贴切自然,入情入理,令人不得不为之折服。

这一段充分体现了邹忌的。

(3)第三、四段写齐王纳谏及齐国大治,从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治国之才。

12、《孙权劝学》

1、文学常识填空

本文选自,这是由(朝代)政治家、史学家主持编纂的一部

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实。

2、解释下列加点字词

(1)卿今当涂掌事()

(2)蒙辞以军中多务()(3)孤岂欲卿治学为博士邪()

(4)但当涉猎()(5)见往事耳()

(6)蒙始就学()(7)及鲁肃过浔阳()(8)卿今者才略()

(9)即更刮目相待()(10)长兄何见事之晚乎()

3、翻译下列句子

(1)蒙辞以军中多务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3)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4)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课文说明

这篇短文主要写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及吕蒙通过学习发生的变化,从而点明学习对健全人格的作用。

吕蒙是吴国的名将,骁勇善战,深得孙权器重,但他少谋略、缺文墨,只是一介武夫。

孙权爱惜人才,以切身经验启发他学习(“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课文并未详写吕蒙是如何学习的,而是通过鲁肃大惊(“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并与之结友,表现了学习给吕蒙带来的巨大变化。

鲁肃是吴国有名的谋士,文韬武略非常所比。

能得到他的赞誉并与之为友,可以想见吕蒙通过学习发生了多么大的变化,他已由一介武夫变成了一名儒将。

13、《公输》

1、文学常识填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