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小实验.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725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371.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科学小实验.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科学小实验.docx

《科学小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科学小实验.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科学小实验.docx

科学小实验

玻璃杯中的雨

把一根带叶的植物枝条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置于阳光下。

在水面上滴入薄薄一层食用油,然后在玻璃杯上覆盖一个大玻璃罩。

在很短时间内,罩壁上就会聚集起水滴。

由于油层不让水穿过,所以玻璃杯中的水只能通过叶子蒸发出来。

实际上,是植物枝条所吸收的水分,通过叶面上的细小毛孔向空气中蒸发。

阳光照射到玻璃罩上,使得里面的空气湿度饱和,于是就会出现蒸发现象:

就像是细雨在冷的玻璃壁上结成水滴

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

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

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

  1、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

  2、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

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漂浮的针

思考:

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

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2、慢慢地移出叉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3、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

  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

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

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

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说明:

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神奇的牙签

 思考:

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

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

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

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

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

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

空中点烛

思考:

火柴在蜡烛的上空点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呢?

  材料:

蜡烛、火柴

  操作:

  1、点燃一支蜡烛

  2、燃烧一会儿的蜡烛顶端烧成了杯状

  2、将点燃的蜡烛吹灭

  3、吹灭后的蜡烛冒出了青烟

  4、用火柴点燃刚刚熄灭的蜡烛冒出的青烟时,蜡烛会立刻复燃

  讲解:

  点着蜡烛后,可看到蜡烛顶端的蜡慢慢熔化,顶端明显地烧成了杯状,在“杯”中盛着熔成液状的烛油。

然后,烛油沿着烛芯爬升上去,在烛芯上端达到燃点而烧起来,在燃烧产生的热量的作用下,烛油会汽化成“青烟”。

显然,“青烟”就是蜡的气体状态。

  创造:

你知道水的气体状态是什么?

你能用什么办法制造水蒸气?

汤匙变磁铁

 思考:

你知道金属汤勺为什么变成了磁铁?

  材料:

金属汤匙、磁铁、铁钉、曲别针

  操作:

  1、用金属汤勺去吸铁钉、曲别针

  2、准备一支金属汤匙,手里拿一块磁铁慢慢地在汤匙上来回摩擦。

  3、汤勺将铁钉、曲别针吸起来了

  4、将汤匙在桌子上一敲,汤匙的磁力又消失了

  讲解:

  构成汤匙的金属物质可以被看成是一个个的小磁铁,但由于它们的磁场方向不同,作用被相互抵消,整个汤匙也就没有了磁性。

而如果用一块真正磁铁的磁力将汤匙内部的小磁铁的磁场强行排列成同一方向,汤匙就会表现出磁力。

将汤匙在桌子上一敲,其内部小磁铁的排列又被破坏掉,汤匙的磁力也就消失了。

  创造:

你还能把什么物品磁化,用来磁化的物品应该是什么物质制作的?

瓶内吹气球

 思考:

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

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

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

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

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

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

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

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

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

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材料:

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

  操作:

  1、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

  2、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

  3、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

  4、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

  讲解:

  1、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

  2、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

  3、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

  创造:

  试试其他的方法,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

六个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1.做测量实验,体验生活

  学了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后,先估计一个鸡蛋的质量,然后用天平进行测量,看你估计的是否准确。

再用天平称出10个鸡蛋的质量,算出每个鸡蛋的平均质量,与你估计的值进行比较。

  2.做惯性实验,有惊无险

  在盛半杯水的玻璃杯口上放一张硬纸片,再在纸片上放一个鸡蛋,用手把硬纸片突然弹出去,鸡蛋会安全地掉进玻璃杯。

  3.做惯性实验,判断准确

  用生熟鸡蛋各一个,分别放在桌面上,同时以相同的速度旋转,因为熟鸡蛋的蛋黄和蛋清固定,所以旋转平稳,而生鸡蛋由于惯性,摇晃不定,很快停止转动,由此可准确判断生鸡蛋熟鸡蛋。

  4.做压强实验,直观明了

  用手捏鸡蛋,由于鸡蛋表面各处受力均匀,受到的压强较小,鸡蛋难以捏破,可是如果我们用同一只手捏两个鸡蛋,由于鸡蛋与鸡蛋之间接触面积小,受到的压强大,很容易把鸡蛋捏破。

  5.做大气压实验,妙趣横生

  在瓶口比鸡蛋稍小的广口瓶瓶底铺层沙子,将浸过酒精的棉花点燃后迅速放入瓶中,待会儿将剥了皮的熟鸡蛋堵住瓶口,过一会儿,由于大气压强的作用,熟鸡蛋会被玻璃瓶吞进去。

  6.做浮力实验,生动有趣

  将一个生鸡蛋放入盛有清水的玻璃杯中,可以看到鸡蛋沉入水中。

然后逐渐向杯中放入食盐,并不断搅拌,可以看到鸡蛋悬浮于水中任意位置。

继续向杯中放入食盐,直到鸡蛋漂浮于水中。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鸡蛋在盐水中的三种状态

几个简单有趣的科学小实验

 1.瓶口吞蛋做法:

在广口瓶中放入一些沙子,将燃着的酒精棉花放入广口瓶中,这时会发现塞在瓶口的鸡蛋被迅速地吞入瓶中。

  2.有孔纸片托水

  大家知道,凡是有孔的东西,都是会漏水的。

可是,现在你将看到一张满纸都是小孔的薄纸片,居然能托起一斤重,甚至两斤重的水,而滴水不漏。

  ①.器材

  大空瓶一个,用大针穿许多小孔的纸片一张,有色水一大杯。

  ②.表演过程

  在大空瓶内盛满有色水;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并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如图,然后将手轻轻移开。

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表演时要注意,瓶子用小口瓶(如用大口瓶时、纸片要用硬一些的),瓶内装水越满效果越好。

倒转瓶口后,手要慢慢地轻轻地移开,以免纸未盖平而漏水,甚至使水倒出来。

  ③.解释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

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

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3.凸透镜成像。

  放大镜(凸透镜)一个,白纸板一块,蜡烛一个,火柴一盒。

  ①、将白纸板竖起,

  ②、蜡烛点燃,并与竖起的白纸板排在同一条直线上。

  ③、在白纸板与蜡烛之间竖起一个凸透镜。

  ④、调整白纸板、凸透镜和蜡烛之间的距离,使白纸板上有一个清晰的倒立的实像。

带电的气球

  思考:

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

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温室效应试验

近年来,“温室效应”现象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温室效应”会引起全球性气候变暖,将在生态平衡方面给人类带来严重后果。

如南极、北极的冰山可能将大面积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沿海许多城市将被淹没;由于气温升高,会使更多的水蒸气进入大气,加速土地沙漠化等等。

而造成温室效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提高。

  二氧化碳真的会使气温升高吗?

  实验:

取三只大小完全相同的玻璃瓶,甲瓶装满制得的二氧化碳气体;乙瓶装1/2体积的二氧化碳和1/2体积的空气;丙瓶内全是空气。

塞紧塞子(塞子上可插上温度计),把它们彼此靠近,同时放在阳光下照射,过一段时间观察瓶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1)如何使乙瓶中装有1/2体积的二氧化碳和1/2体积的空气?

  

(2)比较甲、乙、丙三个瓶子内温度的变化情况。

清除水垢

问题:

常用来贮存水或烧水的器皿(如暖水壶、热水壶)的壁上常结有一层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不易清洗,你能运用所学知识轻松地洗掉吗?

  实验:

取三块大小相同的大理石分别放在三个小烧杯中,分别加入稀盐酸、稀硫酸、酒精,观察现象有何不同,并在下表记录实验现象。

          稀盐酸  稀硫酸  酒精

  观察到的现象

  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比较生活中用哪种物质除水垢较好?

为什么?

气体的对流

【目的和要求】

  观察气体的对流现象,确认对流是一种利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

  【仪器和器材】

  方座支架,圆底烧瓶(250毫升以上),一对U形管,高锰酸钾晶粒,水,酒精灯。

  【实验方法】

  1.将两个U形管按图装在方座支架上。

  2.向下面的U形管里吹入少许烟(或滴入少许溴液)并将两管对齐。

  3.用酒精灯在该支管的下端缓慢加热,可以看到管中的烟或溴向上升起,并沿着两管发生流动,一会儿流满两管。

  结论:

气体中可以发生对流现象。

  【注意事项】

  1.若两U形管口对不齐或发生错动,可以用橡胶圈(剪一断气球嘴)或橡皮膏使之加固。

  2.装烟时可以用一个打气球(或破皮球)喷入。

在打气球嘴上装香烟,香烟点着后,先把球压扁,再让它鼓起来,对准U形管口缓慢压球,就把烟充进去了(如图)。

  3.若使用滴溴液方法,在滴入后要迅速封管。

实验完了将两U形管放入水中后再把它们分开,让溴溶于水中。

液体的对流

【目的和要求】

  观察液体的对流现象,确认对流是一种利用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来传递热的方式。

  【仪器和器材】

  方座支架,圆底烧瓶(250毫升以上),一对U形管,高锰酸钾晶粒,水,酒精灯。

  【实验方法】

  1.把装有冷水的烧瓶悬空架在方座支架上,水静止后,投入少许高锰酸钾晶粒,使它沉到瓶底。

  2.用酒精灯的很小火焰在烧瓶底下对准晶粒加热,指出观察的重点是瓶内的水。

于是可以看到紫红色溶液向上升起形成一股细流,然后又沿着瓶的边缘流回瓶底(如图)。

少时,整瓶内的水都变成紫色的高锰酸钾溶液,最后整个瓶子都热起来。

  结论:

靠着液体(或气体)的流动把热传递到各处的方式叫“对流”。

金属的热传导现象

  【目的和要求】

  1.认识热传导是热从物体的温度较高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现象。

  2.认识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相同,金属是热的良导体。

  【仪器和器材】

  铜棒,酒精灯。

  【实验方法】

  如图,在铜棒AB上用凡士林粘上几根火柴杆,用酒精灯对铜棒A端加热,可以看到,过一会儿,沿着A到B的方向,火柴杆依次落下。

  说明热从温度较高的A端沿着铜棒向着温度较低的B端传去。

  【参考资料】

  不同金属导热本领不同的实验。

如左图所示的装置,粗细相同的铜棒、铁棒和铝棒固定在同一金属块上。

用酒精灯加热金属块,热从金属块分别沿着铜棒、铁棒和铝棒传递。

也可用右图所示装置,图中A、B为粗细相同的铜丝和铁丝(线径要粗一些),中部绞接在一起。

在A、B上距绞接处等距离处用凡士林粘上火柴杆。

用酒精灯加热绞接处,热分别沿着铜丝和铁丝传递。

可以看到,粘在铜丝上的火柴杆先落下来,表明铜比铁导热性能好。

水不善于传热

【目的和要求】

  1.认识热传导是热从物体的温度较高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现象。

  2.认识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相同,水不善于传热。

  【仪器和器材】

  长试管,酒精灯。

  【实验方法】

  在长试管中装上水,用酒精灯给试管上部加热,如图所示。

大部水达到沸腾,下部的水还不热。

说明水不善于传热。

  为了增加演示的效果,可在长试管中放一条小鱼或小蝌蚪,上面的水沸腾了,而小鱼或小蝌蚪仍在下部水中正常游动,表明下部水不热。

  【注意事项】

  实验中要注意热传导的特点,热是沿着物体传递的。

液体和气体导热实验都只加热上部的液体和气体,是为避免对流产生的影响。

  【参考资料】

  水不善于传热的实验,可用长U型管代替长试管。

用酒精灯加热U型管某一侧上部的水,该侧上部的水沸腾后,可用手指伸入另一侧管内的水中,表明未加热一侧管中的水温远不到沸点,说明水不善于传热。

空气不善于传热

 【目的和要求】

  1.认识热传导是热从物体的温度较高部分沿着物体传到温度较低的部分的现象。

  2.认识不同物体热传导的能力不相同,空气不善于传热。

  【仪器和器材】

  长试管,酒精灯等。

  【实验方法】

  按图所示,试管口斜向下放置,结试管底部空气加热,过了相当久,手指还不觉得热。

表明空气不善于传热。

  为了增加演示的效果,可以把热敏温度计的测温元件插到长试管的底部,见到底部空气加热后温度升高许多,而试管口处的手仍不觉得热。

  【注意事项】

  实验中要注意热传导的特点,热是沿着物体传递的。

液体和气体导热实验都只加热上部的液体和气体,是为避免对流产生的影响。

  【参考资料】

  绝热材料的保温性能

  绝热材料是用来隔离热源的不善于传热的一类物质。

图是演示比较几种绝热材料的保温性能的实验。

图中用了5个试管,每个试管加上橡皮塞,插入温度计。

其中有4个相同的废易拉罐(或铁皮罐头盒)去掉盖以后做成的容器,分别填满绝热材料石棉、棉花、木屑、沙子,中间预先竖立试管。

然后在每个试管内灌入八分满的80℃左右的热水,水温每降下5℃记下所花的时间,这样从水温80℃开始一直记到室温附近为止。

最后以时间为横轴,温度为纵轴画出不同材料的降温曲线,由此即可比较不同材料的保温性能。

  需要注意的是,绝热材料除了保温性能外,还有耐热性能,石棉虽然比棉花的保温性能稍差,但是石棉的耐热性能很好,不会燃烧,所以石棉在工业上是很理想的绝热材料。

另外,玻璃纤维则同时具有良好的保温性能和耐热性能,也是一种很好的绝热材料。

水的反常膨胀

【目的和要求】

  演示水在4℃时密度最小。

  【仪器和器材】

  水的反常膨胀演示器,温度计(2支),冰和盐等。

  水的反常膨胀演示器的结构如图所示。

金属圆筒上下各有一个圆孔,可以插入温度计。

金属制的制冷剂圆槽套在圆筒的中部。

  【实验方法】

  1.把两支温度计穿过橡胶塞,分别插到金属圆筒的上下圆孔中。

圆孔处要做到不漏水,圆筒内装上清水,观察两支温度计的示数基本相同。

  2.在制冷剂圆槽中加入冰和食盐的混合物(按2:

1比例混合),再观察上下两支温度计示数的变化情况。

  开始时,筒下部的温度计的示数迅速下降,一直降到4℃时,示数就稳定下来;圆筒上部的温度计示数下降缓慢,而且降到4℃后还继续下降,一直到圆筒上部的水结成冰。

  【注意事项】

  1.本实验由上下温度计示数变化情况的差别间接说明水在4℃时密度最大。

教学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实验现象,即两支温度计示数变化的不同情况,还要注意分析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

  开始时,插在圆筒下部的温度计示数迅速下降。

这是由于水温高于4℃时,温度降低,水的密度变大,因而形成强烈对流使下部水的温度迅速下降。

圆筒上部水的温度下降主要是由于筒壁和水的热传导造成的,水的导热性能较差,因而温度下降缓慢。

  当圆筒下部水的温度降到4℃时,水的密度最大,水的对流停止,下部的温度示数就稳定下来。

圆筒上部水的温度还要继续下降,甚至可以达到0℃以下,水面结冰。

  2.实验过程不能搅动金属圆筒里的水,如果圆筒上部的水温已降到0℃仍未结冰,可从上部投入少许冰屑,则立即可有冰凌出现。

  3.实验时,如果室温过高,圆筒里的水和周围空气之间的热交换过大,就不能达到上述实验预期的结果,即水温不能下降到4℃。

这时,可以把圆筒上部和下部的外壁用棉花包扎,以减小热交换。

  【参考资料】

  水的反常膨胀也可用图所示的装置直接显示。

平底烧瓶瓶口通过橡胶塞和一根竖直细玻璃管相通,旁边插入一支温度计,用来测量瓶内水的温度。

烧瓶内装满着色的水后,用橡胶塞将瓶口塞紧,做到瓶内没有残留空气,瓶口处也不漏气。

再用滴管向细玻璃管中注入少量着色的水,使水面一直达到细玻璃管的上部,并在细管外套一个橡皮圈做液面的标记。

  将装满水的烧瓶放在圆形水槽中,向烧瓶周围投放冰和盐的混合物,观察细玻璃管内液面的升降情况。

可以看到,随着水温下降,细玻璃管内液面明显下降,直到水温达到4℃时,液面最低。

当水温再下降时,细玻璃管内液面出现回升现象。

当烧瓶内水温降到0℃并出现冰凌时,液面有明显升高。

  注意:

向烧瓶周围投放冰和盐的混合物后,开始时,液面会略有上升。

这不是水的反常膨胀,而是由于烧瓶遇冷收缩,容积减小,而水温还未降低的缘故。

压缩气体做功使物体热能增加

【目的和要求】

  通过观察压缩气体做功能点燃棉花的现象,证实“用做功的办法可以改变物体的热能”。

  【仪器和器材】

  空气压缩引火仪(J2253),脱脂棉、细木棍(比压缩筒的内径略小一点)。

  【实验方法】

  1.拿出实物,讲清空气压缩引火仪的结构。

  2.把压缩筒立放在桌上,用细木棍将少许脱脂棉推入压缩筒内。

然后将活塞插入筒中。

  3.指出下压活塞,也就是要对气体做功。

因为出现物理现象的时间很短,必须特别注意观察,观察的部位是筒的下部。

  4.用手掌打击活塞柄的上端,沿竖直方向快速下压,则见棉花被点燃发出闪光,如图所示。

  5.将上面实验重做一次,但做前应先排除筒内的废气。

  6.分析棉花被点燃的原因,得出结论:

气体热能的增加是由压缩气体做功所引起的。

“做功可以改变物体的热能”。

  【注意事项】

  1.活塞不能漏气。

J2253空气压缩引火仪的活塞是由多层橡胶片组成的。

它能使内、外压强差分层下降以减少漏气现象。

稍涂一些凡士林,效果更好。

如橡胶片老化或螺母松动,都会造成漏气。

活塞构造如图所示。

  2.实验成功的关键是用力下压时要快,而且棉花要放得很少。

  3.第二次实验前一定要排除筒内废气,否则不能成功。

  4.定型后的空气压缩引火仪,使用普通的干棉花即可成功。

  【参考资料】

  仪器可以自制。

找一段直径为25-30毫米的有机玻璃棒,用深孔钻头打孔。

为了少发热,不至损坏有机玻璃,必须缓慢进行。

孔深约160毫米,孔径10-12毫米。

用细棍裹绒布蘸牙膏对孔壁进行抛光。

  在活塞杆的下端沿轴向打一小孔,孔径1.5毫米左右。

实验时可将少许普通棉花的上部塞入孔内,下部保持松散。

这样既可减少实验后清除残渣的麻烦,又能防止因受热不均,损坏压缩筒,如图所示。

克服摩擦做功使物体的热能增加

【目的和要求】

  通过观察克服摩擦做功能使乙醚沸腾的现象,证实用做功的办法可以改变物体的热能。

  【仪器和器材】

  机械能热能互变演示器(J2254),乙醚,橡皮塞,皮绳。

  【实验方法】

  1.按图将仪器装好,倒入少量乙醚,恰当地塞紧橡皮塞,让一、两个学生摸一下铜管的冷热程度。

  2.把皮绳在靠近管的下部处缠绕一圈。

迅速地来回拉动皮绳。

拉动时应稍用力,但也不可用力过猛。

  3.说明拉绳就是在克服摩擦做功,既有“力”也有“距离”。

并即时指出观察的重点是橡皮塞。

少时,乙醚沸腾,蒸气把橡皮塞冲开。

  4.再让学生摸一下铜管的冷热程度,分析橡皮塞被冲开的原因。

  得出结论:

乙醚热能的增加是由克服摩擦做功所引起的。

“做功能改变物体的热能”。

  【注意事项】

  1.放入管内乙醚不要过多(管长1/4左右)。

橡皮塞也不可塞得太紧。

否则,实验耗时太长。

  2.乙醚是麻醉剂,能使人头晕恶心,要加强通风。

  3.如无乙醚,可用酒精代替,需要用温度计测量温度的变化(热敏温度计效果更好)。

也可以在管内灌满带色液体,塞上一个带细玻璃管的塞子,像观察液体热膨胀那样去观察细玻璃管内液面高度的变化。

分子引力实验

 【目的和要求】

  让学生认识:

  1.构成物质的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2.只有分子接近到一定距离时,才能显示出引力作用。

  【仪器和器材】

  内聚力演示器(J2252),1千克钩码数个。

  【实验方法】

  1.先将内聚力演示器的两个铅柱对在一起并不相吸,这是因为它们分子间的距离太远的缘故。

  2.用转刀(内聚力演示器附有的)将两个铅柱端面削平刮光,去掉上面的氧化层和污垢。

手持两铅柱先在边缘接触,然后沿相反方向使它们平移,并随时压紧以排除端面空气,使分子尽最靠近,如图所示,于是两铅柱就结合在一起。

  小结:

只有分子接近到一定距离,才能显示出引力作用。

  3.将铅柱悬起,在铅柱下面挂上几个一千克的钩码也不能把它拉开,如图所示。

  进一步指出:

固体分子间的引力是很大的。

  【注意事项】

  1.实验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铅柱端面平整、光洁的程度,更不能附着少量的氧化层和污物。

使用的刮刀也应预先进行一次清洁处理。

  2.加砝码时要轻放,避免冲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