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2763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30 大小:1.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羊常见疾病的防治措施文档格式.doc

但育成期羔羊常于夏季和早秋发病,孕羊则主要在晚冬、早春季发生流产。

本病在畜群中发生后,一般呈散发性或地方流行性。

有些动物还可表现为流行性。

下列因素可促进本病的的发生:

环境污秽、潮湿,棚舍拥挤,粪便堆积;

饲料和饮水供应不良;

长途运输中气候恶劣、疲劳和饥饿;

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

分娩、手术;

母畜缺乳;

新引进家畜未实行隔离检疫等。

症状

羊主要有鼠伤寒沙门氏菌、羊流产沙门氏菌、都柏林沙门氏菌引起。

本病据临床表现分为下列二型。

(1)下痢型病羊体温升高达40~41℃,食欲减退,腹泻,排粘性带血稀粪,有恶臭。

精神萎顿,虚弱,继而卧地,经1~5天死亡。

有的经历2周后可康复。

发病率30%,病死率25%。

(2)流产型沙门氏菌自肠道粘膜进入血液,被带至全身各个器官,包括胎盘。

细菌经母血进入胎儿血液循环中。

怀孕绵羊于怀孕的最后1/3期间发生流产或死产。

产前产后数天,阴道有分泌物流出。

病羊产下的活羔,也表现衰弱、萎顿、卧地,并可有腹泻,不吮乳,往往于1~4天内死亡。

流产率和病死率可达60%。

病理剖检

下痢型病羊真胃和肠道空虚,粘膜充血,有半液状内容物。

粘膜上有粘液,并含有小的血块,肠道和胆囊粘膜水肿。

肠系膜淋巴结一般增大充血。

心内外膜有小出血点。

流产型流产的、死产的胎儿或生后一周内死亡的羔羊,变现败血症病变。

死亡母羊有急性子宫炎。

流产或死产者其子宫肿胀,常含有坏死组织、浆液性渗出物、和滞留的胎盘。

诊断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只能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从病畜的血液、内脏器官、粪便,或流产胎儿胃内容物、肝、脾取材,做沙门氏菌的分离和鉴定。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技术已用来进行本病快速诊断。

防制预防本病常用加强饲养管理,消除发病诱因,保持饲料和饮水的清洁、卫生。

采用添加抗生素的饲料添加剂,不仅可有预防作用,还可促进畜禽的生长发育,但应注意地区抗药菌株的出现,如发现对某种药物产生抗药性时,应改用另药。

本病必须严格贯彻消毒、隔离、检疫、药物预防等一系列综合性防治措施。

本病的治疗可选用药敏试验有效的抗生素,如土霉素、氯霉素等,并辅以对症治疗。

呋喃类(如呋喃唑酮)和磺胺类(如磺胺嘧啶和磺胺二甲嘧啶)药物也有疗效,近年对该病治疗新药较多,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亦可选用高免血清或耐过羊的血制得的血清配合抗生素进行治疗。

坏死杆菌病

坏死杆菌病是由坏死杆菌引起的多种畜禽的一种慢性传染病。

临床表现皮肤。

皮下组织和消化道粘膜的坏死,有时在内脏形成转移性坏死灶。

病原坏死杆菌为格兰仕隐性、不能运动、不形成芽胞和荚膜的多形性厌氧菌。

小者呈球杆菌(0.5~1.5μm×

0.5μm);

大者呈长丝状,其大小为(0.75μm×

100~300μm),且多见于病灶及幼龄培养物中。

普通苯胺染料可以着色,用稀石碳复红液或碱性美蓝加温染色,则出现浓淡不均匀着色。

坏死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在土壤、污泥塘、动物饲养场等处均可发现,甚至常见于健康家畜的粪便内。

不均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直射阳光经8~10h死亡;

60℃30min即可杀死;

2.5%克辽林、0.5%石碳酸、1%福尔马林经20min,1%高锰酸钾溶液经10min,5%来苏尔经5min可杀死本菌。

流行病学该病侵害各种哺乳动物和禽类,如绵羊、山羊、牛、马、猪、鹿、兔、鸡等,其中以猪、绵羊、牛、马最易感。

人也偶尔感染,在动物的皮肤、口腔、肺部形成脓肿。

实验动物家兔和小鼠最感,可在内脏中形成坏死性脓疡。

传染来源是病畜或带菌动物,常由粪便排出病原菌,污染土壤、死水坑、畜舍、饲料和垫草,通过损伤的皮肤和粘膜而感染,身体任何部分都能成为传染门户。

通常以蹄和四肢皮肤、口腔黏膜和生殖器粘膜发生较多。

特别是在饲养管理不良、圈舍潮湿、家畜营养缺乏时,最易发病。

常发生于多雨、潮湿和炎热季节,以5~10月份最为多见。

症状

潜伏期一般为1~3d,或1~2周。

绵羊坏死杆菌病多见于山羊,常侵害蹄部,引起腐蹄病。

蹄间隙、蹄踵和蹄冠红肿,有时蹄甲脱落。

绵羊羔还可发生疮,在鼻、唇、眼部甚至口腔发生结节、水泡、随后成棕色痂块。

重症病例若治疗不及时,往往由于在内脏器官形成转移性坏死灶而死亡。

可见实质器官发生坏死灶。

或口腔及胃肠黏膜有纤维素—坏死性炎症。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及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

必要时,可进行细菌检查,从病、健组织交界处采取材料涂片,用稀释石碳酸复红或碱性美兰加热染色,可发现着色不均细长丝状坏死杆菌。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改善饲养环境卫生,及时清除粪便,勤换垫草,保持畜色清洁干燥。

避免畜群拥挤和争食咬斗,防止发生创伤,如有创伤,则及时处理。

注意蹄部的护理,不在低洼潮湿的地区放牧。

高床饲养的应注意检查创面是否有铁丝、铁钉等硬物,以防扎伤羊只蹄部。

治疗

先清除患部坏死组织后,用3%来苏尔溶液或1%高锰酸钾冲洗,或用6%福尔马林、30%硫酸铜脚浴,然后用抗生素软膏涂抹。

为防止硬物刺激,可将患部用绷带包扎。

当发生转移性病灶时,应进行抗生素全身治疗。

大肠杆菌病

大肠杆菌(Colibacillosis)是Escherich于1885年发现,直到20世纪中叶,才认识到该菌某些血清型具备致病性或者条件致病性,是引起动物和人败血症或严重腹泻的病源之一。

依据致病机理的差异,可以将致病性大肠杆菌分为致病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肠产毒性大肠杆菌、和肠出血性大肠杆菌4种。

随着大型集约化畜牧业的发展,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养殖业造成的损失日益明显,一般以侵袭羔羊为主,故又称羔羊大肠杆菌病。

病原羊大肠杆菌病病原属肠杆菌科,埃希菌属中的大肠埃希菌,此菌在羊肠道内正常寄居,构成固定的细菌群,当羊正常生理机能受到破坏,致使羊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发生改变,导致大肠杆菌的生物特性发生变化而由正常菌群转变成本病的主要致病菌群,在出生不久,机体功能不健全,以及抵抗力不强的羔羊更为明显。

特性本菌抵抗力中等,但是各个菌株之间可能有差异。

一般均可用巴氏消毒剂杀死。

常用消毒药几分钟内即可将其杀死。

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可以存活不超过1个月,在寒冷而干燥的环境中存活较久,各地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差异较大,并且极易产生耐药性。

流行病学患病动物和带菌动物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通过粪便排出的病菌,散布于外界,污染水源饲料以及母畜的乳头和皮肤。

当幼畜吮乳、舔毛是经消化道而感染。

某些血清型菌株也可以经鼻咽部粘膜侵入动物体,并导致脑膜炎;

或经子宫、产道、脐带、输卵管等感染。

本病既可以水平传播又可以垂直传播,所以加强消毒及卫生管理工作和母羊配种前接种大肠杆菌疫苗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所在。

流行特征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于出生数日至6周龄的羔羊,有些地方3~8月龄的羊也有本病的发生;

肠型多见于7日龄以内的初生羔羊。

呈地方流行,也有散发,该病的发生与气候不良、营养不足、场地潮湿污秽等有关系。

放牧季节很少发生,冬季舍饲季节常发。

集约化养殖场,羊密度过大,通风换气不良、饲养管理工具及环境消毒不彻底,可以加速本病的流行。

另外,营养失调,如缺乏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或蛋白质饲料偏高,母乳不足等也可导致羔羊发生大肠杆菌病。

临诊症状羊大肠杆菌病潜伏期为数小时至1~2天。

根据症状不同可将其分为败血性和肠炎型两种。

肠炎型又称大肠杆菌性羔羊痢疾,多发于7日龄以内的羔羊。

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不久即下痢,体温降至正常或略高。

粪便开始呈黄色或灰色半液状,后呈液状,含气泡,有时混有血液和粘液,肛门周围、尾部和臀部皮肤被粪便污染。

病羔羊腹痛、弓背、虚弱、严重的脱水、衰竭、卧地不起,有时候出现痉挛。

如治疗不及时,可在24~36小时内死亡,病死率15%~75%。

败血型主要发生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羔体温升至41~42℃,精神萎顿,四肢僵硬,迅速虚脱,运动失调,头常弯向一侧或向后仰,视力障碍、磨牙等。

有的出现关节疼痛等关节炎症状,个别发生胸膜肺炎,听诊啰音,还有的频死期从肛门流出稀粪,呈急性经过,多以4~12小时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

另外,近年来也有育肥羊和成年羊感染大肠杆菌的报道。

有些地区3~8月龄育肥羊发生败血性大肠杆菌病,发病急,死亡快。

成年羊感染大肠杆菌的一般临诊症状主要表现为腹泻,很少死亡。

病理变化肠型患病羔羊剖检可见到尸体严重脱水,真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黄色半液状。

粘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

胃膨胀,粘膜充血。

有的肺脏呈初期炎症病变。

从肠道各部分分离到致病性大肠杆菌。

败血型患病羊急性死亡是,一般无明显肉眼可见病变。

病程稍长者可以从各内脏分离到大肠杆菌。

剖检可见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

某些关节部位,尤其是肘、腕关节肿大,包膜下有小出血点;

肺的心叶、尖叶、隔叶均有较大面积的充血、出血性病变,水肿明显,边缘增厚;

脾脏出血、淤血,呈紫黑色;

大肠内粪便干燥,肠淋巴结水肿、出血;

肾皮质小点出血,髓质充血,有时切面有泡沫样液体流出,甚至肾有软化现象。

肠炎型有时可见化脓性—纤维素性关节。

剖检尸体严重脱水,真胃、小肠和大肠内容物呈灰黄色,粘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发红。

有的肺呈初期炎症病变。

羔羊大肠杆菌病症状有时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B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羔羊痢疾相似,诊断时注意区别。

治疗本病的急性经过,患羊往往来不及救治即死亡。

加之由抗菌药物滥用,目前真正敏感的抗菌药物并不多,根据需要,采集样本,进行药敏试验筛选。

也可以用改善肠道菌群的活菌制剂治疗。

预防疫苗接种,用羊大肠杆菌病灭活苗,全群普防,每年接种3次或两年接种5次,疫情严重场圈,母羊配种前接种一次绵羊、山羊败血型大肠杆菌都有较好免疫效果。

(皮下注射,3月龄以上2ml/只;

3月龄以下0.5~1.0ml/只。

免疫期5个月)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

羊支原体肺炎,又称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是支原体所引起的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高热,咳嗽,胸和胸膜发生浆液性和纤维素性炎症,取急性和慢性经过,病死率很高。

病原引起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的病原体为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

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对红霉素高度敏感,对青链霉素不敏感。

但是绵羊支原体对红霉素有一定的抵抗力。

流行病学在自然条件下,丝状支原体亚种只感染山羊。

3岁以下的山羊最易感染,而绵羊支原体肺炎则可以感染山羊和绵羊。

本病呈地方性流行,接触传染性强,主要通过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染。

阴雨连绵,寒冷潮湿,羊群密集,拥挤等因素,有利于空气飞沫传染的发生;

多发生在山地和草原,主要见于冬季和早春枯草季节,羊只营养缺乏,容易受寒感冒,因而机体抵抗力下降,较易发病,发病后病死率也较高。

新疫区爆发,几乎都是引进或迁入病羊或带菌羊而引起。

在牧区,健康羊可能由于放牧时与染疫羊发生混群而受害。

发病后在羊群中迅速传播,20天左右可波及全群。

冬季流行期平均为15天,夏季可维持2个月以上。

症状潜伏期短者5~6天,长者3~4周,平均为18~20天。

根据病程和临床症状,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慢性三型。

最急性病初体温升高,可达41~42℃,极度萎顿,食欲废绝,呼吸急促而又痛苦的鸣叫。

数小时后出现肺炎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并流出浆液性鼻液,肺部叩诊成浊音和实音,听诊肺部肺泡音减弱、消失或捻发音。

12~36小时内渗出液充满肺并进入胸腔,病羊卧地不起,四肢直伸,呼吸困难,每次呼吸则全身颤动;

粘膜高度充血,发绀;

目光呆滞,呻吟哀鸣,不久窒息而亡。

病程一般不超过4~5天,有的仅为12~24小时。

急性最常见。

病初体温升高,继之出现短而湿的咳嗽,伴有浆液性鼻漏。

4~5天后,咳嗽变干而痛苦,鼻液转为粘液、脓性病程铁锈色,粘附于鼻孔和上唇,形成干涸的棕色痂垢。

多在一侧出现胸膜炎变化,叩诊有实音区,听诊呈支气管呼吸音和摩擦音,按胸壁表现敏感,疼痛。

这是高热稽留不退,食欲锐减,呼吸困难和痛苦呻吟,眼睑肿胀、流泪、眼有粘液、脓性分泌物。

口半张开,流泡沫状唾液,头颈伸直,腰背拱起,腹肋紧缩,怀孕羊70%~80%发生流产。

最后病羊卧倒,极度衰弱萎顿,有的发生膨胀和腹泻,甚至口腔中发生溃疡,唇、乳房等部皮肤发疹,频死前体温下降至常温下,病期多为7~15天,有的可达1个月。

幸而不死的转为慢性。

慢性多见于夏季。

全身症状轻微,体温降至40℃左右。

病羊间有咳嗽和腹泻,鼻涕时有时无,身体衰弱,被毛粗乱无光。

在此期间,如饲养管理不良,与急性病例接触或机体抵抗力由于种种原因而降低时,很容易复发或出现并发症迅速死亡。

病理变化多局限于胸部。

胸腔常带有黄色液体,有时多只500~2000ml,暴漏于空气后期中有纤维蛋白凝块。

急性病例的损害多为一侧,有两侧纤维素性肺炎;

肝变区凸出于肺表,颜色有红色至灰色不等,切面呈大理石样;

纤维素渗出液的充盈适当肺小叶间组织变宽,小叶界限明显,支气管扩张;

血管内血栓形成。

胸膜变厚、粗糙,上有黄色纤维素层附着,直至胸膜与肋膜,心包发生黏连。

支气管淋巴结肿大,切面多汁并溢血点。

心包积液,心肌松弛、变软。

急性病例还可见肝、脾肿大,胆囊肿胀,肾肿大和膜下小溢血点。

病程稍长者,肺肝变区结缔组织增生,甚至有包囊化的坏死灶。

诊断由于本病的流行规律、临床症状和病例变现都很有特征,根据这三个方面做出综合诊断并不困难。

确诊需要进行病原分离鉴定和血清试验。

羊巴氏杆菌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有类似之处,注意区别。

预防免疫接种,用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支原体肺炎)灭火苗预防。

6个月以上的山羊每只接种5ml,6个月以下的每只接种3ml能有效预防本病的发生。

平时预防,除加强一般措施外,关键是防止引入病羊或迁入带菌羊,新购入羊需要隔离观察后,方可混入大群。

治疗用新胂凡纳明(914)静脉注射,证明能有效的治疗本病。

也可选用敏感药物注射,加强护理,结合饮食疗法和必要的对针疗法。

羊败血性链球菌病

本病是C群马链球菌兽疫亚种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也称羊链球菌病。

该病以咽喉部及颌下淋巴结肿胀、大叶性肺炎、浆液性肺炎、纤维素性胸膜肺炎、呼吸异常困难、全身出血性败血症、胆囊肿大为特征。

绵羊最易感,山羊次之。

流行病学病羊和带菌羊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该病主要经呼吸道或损伤的皮肤传播;

病菌通常存在于病羊的各个脏器以及各种分泌物、排泄物中,在鼻液、气管分泌物和肺胀含量很高,经呼吸道排出病原体,容易造成该病的呼吸道传播。

另外,损伤的皮肤、粘膜,吸血昆虫叮咬也是该病的传播途径。

病死羊的肉、骨、皮、毛等可以散播病原,在本并传播中同样具有重要作用。

羊链球菌主要发生绵羊,山羊次之。

新疫区多呈流行性发生,危害严重;

老疫区则呈地方性或散发性流行。

本病的发生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冬春季节发病,发病率为15%~25%死亡率达到80%以上。

症状本病的潜伏期,自然感染为2~7天,少数长达10天。

最急性型病羊初发症状不易发现,常于24小时内死亡,或在清晨检查圈舍时发现死于圈舍内。

急性型病羊体温升高到41℃以上,精神萎顿、垂头、弓背、呆立、不愿走动。

食欲减退或废绝,停止反刍。

眼结膜充血,流泪,随后出现浆液性分泌物。

鼻腔流出浆液性脓性鼻汁。

咽喉肿胀,咽背和颌下淋巴结肿大,呼吸困难,咳嗽。

粪便有时带有粘液或血液。

怀孕羊阴门红肿,多发生流产。

最后衰竭道地。

多数窒息死亡,病程2~3天。

亚急性型体温升高,食欲减退。

流粘液性透明鼻液,咳嗽。

呼吸困难。

粪便稀软带有粘液或血液。

嗜卧、不愿走动,走时步态不稳。

病程7~14天。

慢性型一般轻度发热、消瘦、食欲不振、腹围缩小、步态僵硬、掉群。

有的病羊咳嗽,有的出现关节炎。

病程一个月左右,转归死亡。

病理变化特征性病理变化以败血症为主;

可见各个脏器广泛性出血、淋巴结肿大、出血。

鼻、咽喉和气管粘膜出血。

肺水肿或气肿,出血,出现肝变区。

胸腔、腹腔及心包液增量。

心冠沟及心内外膜有小点状出血。

肿大呈泥土色,边缘钝厚,包膜下有出血点;

胆囊肿大2~4倍,胆汁外渗。

肾脏质脆,变软,出血梗塞,包膜不易剥离。

各个器官浆膜面附有粘稠的纤维素性渗出物。

诊断该病原可以引起人的感染,因此,在临诊诊断和实验室取样检测过程中要做好个人保护。

根据发病地区的流行情况,查看是否有链球菌病的发展史。

临诊见咽喉肿胀,咽背和颌下淋巴结肿大,有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剖检见到全身性败血性变化,各脏器浆膜面常覆盖有粘稠、丝状的纤维素样物质等变化,可以初步诊断。

羊链球菌病、羊巴氏杆菌与羊梭菌性疾病有很多相似之处,应注意鉴别:

羊巴氏杆菌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患病羊鼻孔出血,有恶臭血便,羊链球菌为革兰氏阳性球菌;

羊梭菌病患病羊没有全身广泛性出血变化。

防治1、治疗治疗要考虑对症辅助治疗,在应用抗链球菌药物的同时,还要采取退热、强心、补液等辅助疗法。

这样可以明显提高治疗效果。

羊群一旦发病,应立即隔离,病羊及早治疗。

早期可以选用抗生素治疗防止激发感染;

重症羊可以注射尼可刹米缓解呼吸困难等对症疗法。

对于局部脓肿的病例可配合局部疗法,将脓肿切开,清除脓汁,然后清洗消毒,涂抹抗生素。

2、预防对于该病的防控,预防是关键。

首先要注意注射羊败血性链球菌活疫苗每年秋天免疫一次。

要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抓膘、防寒保暖工作。

不从疫病区购进羊和羊肉、皮毛等产品,污染圈舍要彻底消毒。

疫区羊群羊败血性链球菌活疫苗全群普免,必要时每年秋、冬或春、秋免疫两次。

发生疫情时,健康羊紧急尾根部皮下(其他部位不得注射)注射一头份,隔离病羊,参照细菌感染及败血症进行治疗。

3、疫情应急措施

羊群发现该病后要立即隔离病羊,健康羊立即用抗生素预防3天,之后注射羊败血性链球菌活疫苗紧急预防,对发病羊尽早进行治疗,被污染的圈舍、围栏、场地、器具等有20%生石灰、3%来苏尔等彻底消毒。

小反刍兽疫

小反刍兽疫又叫小反刍兽瘟,是由小反刍兽疫病毒引起的小反动物的一种急性、烈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山羊、绵羊及一些野生小反刍动物。

该病的临诊表现与牛瘟相似,故也称为伪牛瘟。

其特征是发病急剧,高热稽留,眼鼻分泌物增加,口腔糜烂、腹泻与肺炎;

发病率高达100%,严重爆发时致死率100%,危害相当严重,造成巨大经济损失。

目前,未见有人感染该病的报道。

图1、小反刍兽疫历史疫点分布图,来源:

OIE

小反刍兽疫与1940年在象牙海岸首次记述的,直到1942年才确认是一种新病。

现流行于非洲、阿拉伯半岛及大多数中东国家和南亚、西亚等。

自2003年以来,我国周边国家均爆发了大规模的小反刍兽疫疫情有的是接种灭活不严的疫苗导致发病。

理化特性小反刍兽疫病毒的抵抗力不强,在50℃半个小时即死亡,在4℃12个小时和PH6.7~9.5之间最稳定。

试验感染山羊的尸体,在4℃保存8天后,从淋巴结内仍然可以找到PPRV但是滴度显著降低。

病原小反刍兽疫病毒(PRRV)毒科麻疹病毒属,同属于其他成员还有牛瘟病毒(RPV)、犬瘟热病毒(CDV)、海豹瘟病毒(PDV)和麻疹病毒(MV)。

PPRV与牛瘟病毒(RPV)相互之间有血清相关性,能产生交叉保护,过去曾认为是牛瘟病毒的变异株,临床上也有利用麻疹疫苗成功预防牛瘟的报道,足以证明其血清相关性。

20世纪70年代证明PPRV为副黏病毒科麻疹病毒属新成员。

流行病学自然发病主要山羊、绵羊、羚羊、美国白尾鹿等小反刍动物,但山羊发病时比较严重,时常呈最急性型,很快死亡。

绵羊次之,一般呈亚急性经过而后痊愈,或不呈现病状。

野生动物、牛、猪等偶尔隐性感染,通常为亚临床经过。

2~18个月的幼年动物比成年的易感。

该病的传播主要为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处于亚临床症状的羊尤为危险。

病畜的分泌物和排泄物均含有大量病毒。

本病通过直接接触患病动物和隐性感染者的分泌物和排泄物传染,也可以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还可能经人工授精或胚胎移植感染,感染的母羊发病前1天至发病后45天期间经乳汁传染。

尚无间接传染的病例报道。

非疫区多因引入感染动物而扩散,故需要管制感染动物及相关物品的移出。

患病羊康复后不会成为慢性带毒者。

病毒在体外不易存活。

本病的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

在首次爆发时易感动物群的发病率可达100%,严重时致死率达100%;

中度爆发时致死率达50%。

但在老疫区,常为零星发生,只有在易感动物增加时才可发生流行。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

临诊症状由于动物样品、年龄差异以及气候和饲养管理条件不同而出现的敏感病不一样,主要表现以下几个类型。

1、最急性型常见于羊。

在平均2天的潜伏期后,出现高烧(40~42℃),精神沉郁,感觉迟钝,不食,毛竖立。

同时出现流泪及浆液、粘性鼻液。

口腔黏膜出现溃烂,或在出现之前死亡。

但是常见齿龈充血,体温下降,突然死亡。

整个病程5~7天。

2、急性型潜伏期为3~4天,症状和最急性的一样,但病程较长。

自然发病多见于山羊和绵羊,患病动物发病急剧,高热41℃以上,稽留3~5天,初期精神沉郁,食欲减退,鼻镜干燥,口鼻流脓性分泌物,并很快堵塞鼻孔,呼出恶臭气体。

口腔黏膜和齿龈充血,进一步发展为颊粘膜出现广泛性损害,导致涎液大量分泌排出;

从发病第5天起,粘膜出现溃疡性病灶,感染部位包括下唇,下齿龈等处,严重病例可见坏死病灶波及齿龈、腭、颊部及乳头、舌等处。

舌被覆盖一层为微白色浆液性恶臭的浮膜,当向外牵引时,即漏出鲜红和很容易出血的粘膜。

后期常出现带血的水样腹泻,病羊严重脱水,消瘦,常有咳嗽,胸部啰音以及腹式呼吸表现。

死前体温下降。

幼年动物发病严重,发病率死亡率都很高。

母畜常发生外阴—阴道炎,常伴有粘液脓性分泌物,孕畜可发生流产。

病程8~10天,有的并发其他病而死亡,有的痊愈,也有的转为慢性型。

3、亚急性型或慢性型病程延长至10~15天,常见于急性期之后。

早期的症状和上述相同。

口腔和鼻孔周围以及下颌部发生结节饥饿脓包是本型晚期的特有症状,易与传染性脓包混同。

图表1眼鼻排出大量分泌物

图表2鼻腔排出大量分泌物、卡他性、脓性

图表3结膜炎眼分泌物增加

图表4口腔有溃疡

图表5口腔有坏死

图表6嘴唇硬肿,上皮坏死

图表7口腔、齿龈有溃疡、白色浮膜

图表8羔羊腹泻

病理变化尸体病变与牛瘟相似。

本病最特殊的病变是结膜炎、坏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