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春小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2769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7.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永春小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永春小吃.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永春小吃.docx

《永春小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永春小吃.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永春小吃.docx

永春小吃

▪永春小吃

▪永春作为泉州的一个山区县,其小吃在秉承泉州饮食风格的同时,也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发展。

永春县城各酒家饭店、小吃街和各乡镇的风味小吃以色香味俱佳,尤其是以独特的配料和精心的加工而做成的名吃十分地道,让人垂诞三尺爱不释手,如榜舍龟、金桔糖、桔红糕、麻枣、香饼、双糕润、术米齐、肉糖、白曲、卤面、花生汤、炒薯粉、炒面线、卤猪蹄、石鼓白鸭汤、肉饼、煎果、葱饼等等,品种繁多,物美价廉,畅销各地,备受欢迎,尤其是得到华侨和外地客人的青睐。

东平的狗肉,汤丹精羊头汤,岵山的卤面,石鼓的白鸭,美食街的苦菜大肠汤,姜母鸭,湖洋旧菜市的扁肉,仙夹的菜干骨汤,介福的十几年旧胶菜炖农村鸭,西菜市或五里街的水煎咯摊,蓬壶的肉羹和炸豆腐,八角亭的牛肉羹肉粽等等,总之永春的好东西样样等你去偿试。

 

闽南名吃永春榜舍龟

永春榜舍龟是一种用糯米、绿豆、白糖等材料经精心制作,形状似龟的传统名牌食品。

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细嫩、香甜、可口,老少皆宜,历来博得人们的喜爱,堪与石狮甜果,泉州豆莎饼媲美。

在闽南一带及东南亚华侨中一向享有盛誉。

在永春桃城、五里街等集镇,很早就有人专门制作这种糯米龟,配以花生汤、豆汤或甜粥等,摆摊设点,上市出售,成为人们普遍爱好的美食。

一九八二年十一月初,莅临永春视察的党和国家领导人胡耀邦、李鹏等吃到榜舍龟时,很感兴趣地询问了这种食品的名称、来历、制作方法,十分赞赏它的香甜可口,很有地方特色,于是榜舍龟一时兴盛起来,传遍各地。

话说清乾隆年间,五里街华岩孙清水、孙榜父子所作糯米龟最为出名,他家做出的这种糯米龟,选用上等糯米,磨得特别细,因此,龟皮既韧又嫩。

龟皮还调入少量红糖,抹上一层极薄的花生油,因而金光闪烁,十分雅观。

龟内的馅,则全用优质绿豆、弃其豆壳,只取豆肉,研成细末,拌入白糖及少许金桔末。

龟底不用竹叶垫包,而用豆浆做成的薄如经纱的豆皮。

因此,众人争相购买,遇有喜庆之事,也成批到孙家订做。

时任州官叶绍芬在东门外租房,聘请私塾先生,让弟弟绍本苦读候考。

绍本游手好闲,常到孙家赊龟,几乎天天来食,孙家父子慑于权势不敢得罪,久而久之成为老主顾了。

有一年元宵,绍本因贪色被打狼狈,回家被私塾先生拒之门外后,孙榜父子收留了他。

经这一回,绍本终于悔悟,改邪归正,在州衙后院苦读,并仍常去孙家闲聊吃龟。

三年后,绍本考中进士,其兄赴兴化府任职。

绍本到永春州主考乡试,特地前往拜见孙榜,其时孙父已去世,看到孙榜家境困难,做小生意为生计,送了许多银子,一来作为还过去的欠账,二来答谢他的关怀之恩。

街邻民众知道孙榜有堂堂学政做靠山,纷纷前来道贺,小店门庭若市,众人说:

“孙榜积德交了好运,有大官当靠山,当尊为舍人了。

”于是,从此孙榜所做的龟称为榜舍龟。

因为宋元以来,贵显子弟可称为舍人。

孙榜老实本分,越发把龟子做得更好,于是名声大震,永春人则把这种用糯米与绿豆加工所做的龟称为榜舍龟。

它作为当地小孩子满月或一周年纪念和老人祝寿的答谢礼赠送亲友,也在婚宴等宴会上作为甜点加配花生汤以示“年年甜”之意,后来榜舍龟还推衍到祭祖、敬神和各种宴会之中。

现在则作为一种甜点心和馈赠的礼品。

加上包装精美,能保鲜五六个月,不少人出国或长途携带十分方便,是一种深受各界人士欢迎的永春名特食品。

后世还为此传诗一首:

“孙榜好学做甜龟,知州胞弟吃不归;

           浪子回头中进士,扶困扬名榜舍龟。

榜舍龟制作方法:

原料:

糯米、绿豆各八百克,白糖一千克。

辅料:

金桔粉若干,花生油十克,盐二十克,竹叶、豆皮若干。

制法:

先把糯米淘洗浸二小时后捞起,放入石磨中磨成米浆,装入袋中沥干水,置于盆中。

取五份之一粉团,放入沸水中氽热,掺进其余糯米团里,加入磨成粉的白糖三百克,搅拌揉匀至米团表面光滑,摘成三十个剂子。

把绿豆磨成两瓣,用清水浸二小时,去壳,上蒸笼蒸熟,倒在案板上,碾成豆沙,用纱布包好,放入水中,洗出细豆沙,沉淀后,去水,捞出细豆沙沥干。

放入锅中,用微火焙干,加白糖七百克,加盐、金桔粉拌匀,捏成三十个豆沙馅丸。

将每个粉剂放入一个豆沙馅丸,捏紧,收口后轻轻压成扁长圆形状,放到镌有龟甲图案或“寿”字的模具上印出花纹,下面垫上一片抹过生油的竹叶或豆皮,放入蒸笼,用中火蒸三十分钟即成。

 

永春白粬

永春白粬是永春侨乡具有独特风味的食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它用上等晚米做原料,经过洗、浸、磨浆、摔干、发酵、切片、烘干等精心制作,生产出来银元大小圆片的白粬,质地洁白、速成软韧、味道适口、甜咸随意,特别是盛夏酷暑,吃上一碗加糖的甜白粬,清凉解渴,甚觉清爽。

很受各地群众欢迎。

海外侨胞也十分喜爱。

永春白粬,在永春与榜舍龟、麻枣、橘红糕、金橘齐名。

以五里街儒林辜氏所制为佳,祖传已有三百多年历史。

永春白粬形状为统一规格的圆形,质地洁白,大小形状类似银元,故又称“白银”。

煮食便捷,甜咸随意,入口滑嫩,甜咸随意,风味独特,是解暑消夏的好食品。

白粬做工考究,全部过程除磨浆外都只能是手工制作。

制作白粬有十道工序,即洗、浸、磨、挂、压、研、制片、蘸、摆、发酵。

洗、浸:

于前一天晚上选好上等晚米,清晨将米淘净,然后置之于清水里浸透。

何时浸透,全凭目测和手感判断。

磨、挂:

把浸透的晚米磨成米浆,装入浆袋,拴紧袋口,挂高处,让袋里的米浆水往下渗滴。

压:

约两、三个钟头后,袋内已无浆水渗滴,取下,置浆袋于一水平木板上,压以重物(一般为干净的石头),挤干浆水。

研:

压浆需要一段时间,做粬人便腾出手来,把前一年留下来的干白粬研成粉末状。

这白粬需颜色洁白、不变质、没有丝毫黑点掺杂。

制片:

取竹匾,铺上一层洗净晒干的稻草。

待米浆压好,打开袋子,取出已压成湿状固体、松软适中的米浆,放到干净、平坦的竹匾上,搓揉至全部松软均匀。

这个过程最为关键,因为白粬的松韧全在与此。

揉搓后,再把成团的米浆挤进专用竹筒里(使做出来的白粬一样大小、规则的圆形)。

竹筒是两边开口的,一边挤进米浆,一边用细线或小刀割出一片片几毫米厚的白粬底(米浆),制成形同银元的片状。

蘸、摆:

把“白银片”上下两面都蘸上干粬粉,放到铺上稻草的竹匾上,一片紧挨着一片放好。

做好了一匾,再在上面铺上一层稻草,盖上另一个竹匾,以便于有足够的温度来发酵。

发酵:

将“白银片”放置发酵。

白粬并非一年四季皆产,雨天或冷天就产不出白粬。

暑天是其生产旺季,晴暑天才能产出优质白曲,这与能否顺利发酵有关。

由于夏季温度高,能够保证白粬的发酵,一般到下半夜时便可闻到一阵阵如白酒味般浓郁的白粬香。

到凌晨四、五点,便可以把白粬小心捡到篮子里。

发酵到什么时候恰到好处,全凭经验。

若发酵过了头,白粬会长出细细的毛来,上面会有黑点,既不好看也不好吃。

煮时,先取适量的白曲,经冷水略浸一下,然后放进烧开了的水里,盖上盖,个把分钟白粬浮出水面即熟,或加糖、或放盐。

买回去的白粬如果不马上吃,一定要晒干保存。

 

永春吉红糕

吉红糕,质佳味香,是永春名产之一。

婚喜时,男女双方家中必备有此糖品,故称“新娘糖”。

吉红糕的原料虽然简单,但要制作得好却不是轻而易举的。

其原料是:

四季术(糯)米、白糖、金桔。

大体做法和原料的搭配比例是:

把术米放在五、六十度温水里洗净,然后过炒至酥(切勿炒焦),再进行绞或磨成粉状,用一百目绢筛筛之;白糖过煮,煮至有“寸丝”为准。

糖稍冷,即一斤糖量配零点七斤术米粉,进行搅拌,再用双手再反复揉匀,揉至既韧又嫩方佳。

方言道:

“眼看手摸韧又嫩,斧劈也不会深五寸”(因为弹力大的缘故)。

就这样,吉红糕的成品基本告成。

次日用利刀切成小方块时加撒些熟齑粉以防粘即是。

如此制成的吉红糕,入口特别鲜爽,富有嫩、甜、香,食后并有金桔佳味呃逆,为配茶之佳品。

在永春范围内,吉红糕已成为办理婚事必不可缺的一项“糖王”。

据传统习惯,男方到女方家订婚时,花生仁枣或麻枣加饼类作为订婚糖品,而女方家庭则用吉红糕、冬瓜条回给男方为致谢礼;男女双方并以吉红糕包成红纸包送给各自的亲戚朋友和领居。

在蜜月期间内,新娘房中特备有热茶、吉红糕,逢人到达时,新婚夫妇则端茶和吉红糕敬请之。

因而,吉红糕又曰“新娘糖”。

吉红,顾名思义,就是夙愿新婚夫妇从头结发,一片红心,爱情永固,百年偕老。

 

永春金桔糖

春节期间,你到永春侨乡亲友家作客,主人在端茶递烟的同时,总要端出一盘橙黄色、飘着桔香的金桔糖,敬请品尝。

你至少得从中拣起一颗,塞进嘴里,随后向主人道谢:

“恭喜、恭喜,新年大吉!

”每到年关,还有不少人用邮包或托友人,把这种金桔糖馈赠旅居海外的亲友,寄托故乡亲人对游子的思念,祝愿旅外亲人居家平安,吉祥如意。

金桔糖是福建省著名侨乡永春县特产。

该县制作金桔糖,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它历来深受闽南侨乡人民的喜爱。

每逢新春佳节,永春城乡,几乎家家户户的房间桌上、厅堂案上,都要摆出满盘满碟的金桔糖,以兆丰年,招待宾客亲友。

远离家乡的港澳同胞、海外侨胞,见桔思乡,对它也有特殊的感情。

金桔糖已成为他(她)们回乡探亲、旅游常要携带出去的一种珍贵礼品。

据《永春州志》卷七记载,“金桔,永地有大小两种。

小者仅如弹丸,稍大者如雀卵,名大桔,以糖煮数次,谓之蜜桔,出西边远村者尤佳,有贵客挚友至,酬之以下茶。

”这里说的为弹丸者,即山金豆,是制作金桔糖的原料。

它在柑桔族分类里,与金柑、金枣、罗浮同归于金柑属,为常绿小乔木,多野生于山间,年年开花结果,果扁圆细小,略比豌豆大。

果皮橙黄,肉薄汁少,味酸苦而香气浓。

把成熟了的山金豆挤掉果核,放进淡盐水中浸泡后加糖制成的金桔糖,可保持橙黄特色和柑桔特有的馨香。

闻之沁入肺腑,入口鲜嫩清甜,食后醇香呃逆,余味无穷。

它既是配茶佳品,又可作煮花生汤、绿豆汤、蒸年糕的好调料。

具有助消化、化痰止咳的药效。

每逢新春佳节,永春城乡家家户户的厅堂案上,都要摆出金橘糖,以示丰年吉利,招待亲友宾客。

好友客人品尝后就向主人道谢:

“恭喜、恭喜,新年大吉(橘)。

 

永春佛手茶

香茗缘自佛手柑

相传很久以前,闽南骑虎岩寺的一位和尚,天天以茶供佛。

有一日,他突发奇想:

佛手柑是一种清香诱人的名贵佳果,要是茶叶泡出来有“佛手柑”(香椽)的香味多好哇!

于是他把茶树的枝条嫁接在佛手柑上,经精心培植,终获成功,这位和尚高兴之余,把这种茶取名“佛手”,清康熙年间传授给永春师弟,附近茶农竞相引种得以普及,有文字记载:

“僧种茗芽以供佛,嗣而族人效之,群踵而植,弥谷被岗,一望皆是”。

佛手茶因此而得名。

永春县山青水秀,朝雾夕岚,泉甘土赤,所生产的佛手茶质量历来为本类茶叶之极品,为别于其它地区的佛手茶,故称“永春佛手”。

永春佛手鲜叶似佛手柑叶,叶肉肥厚丰润,质地柔软绵韧,嫩芽紫红亮丽,制好后外形如海蛎干,条索紧结,粗壮肥重,色泽沙绿油润,冲泡时,香气馥郁幽长、沁人肺腑,其汤色金黄透亮,滋味芳醇,生津甘爽,可谓“此茶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尝”,此外,佛手茶还具有提神益思、清心明目、利尿解毒、减肥降脂、健美延年、降血压、血糖,颐养身心等保健功效;经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周来兴长年临床经验证实,永春佛手茶对支气管哮喘及胆绞痛、胃炎、结肠炎等胃肠道疾病有明显辅助疗效。

 

永春水仙茶

水仙茶是中国传统优良茶种,清咸丰年间从闽北引种于永春鼎仙岩,其后在闽南地区传播种植,成为“闽南水仙”茶的发源地。

永春水仙融合闽北和闽南乌龙茶制作工艺的优点,使茶叶更耐泡、香气更显、滋味更醇、汤色更亮,形成风味独特的“闽南水仙”,永春成为“闽南水仙”的发源地。

品饮水仙茶,沸水冲泡时,茶汤飘逸缕缕似天然兰花独有的清香,未饮先畅;品尝几口,则韵香醇甘,津生喉润;几经冲泡,汤色明亮,韵味尚存,余香绵绵。

永春为闽南地区产是最多的县份,永春水仙屡获全国茶叶评比大奖,是名闻海内外、具有地方特色的中国名茶。

 

永春老醋

老醋熟地地黄丸,永春居家三件宝;

醋能健胃配制药,久藏色味质更好。

永春老醋,又名乌醋或福建红粬醋,以优质糯米、高级红粬等为原料,实行液态深层发酵,加以独特生产配方陈酿多年而成;其中经历糯米蒸煮、酒精发酵、醋酸发酵、培菌、陈酿等大小五十多道工序,历时可达千日左右。

早在北宋初年,永春民间富有人家就自酿老醋,人们把永春老醋、久熟地、六味地黄丸视为居家“三宝”。

家中一坛老醋,往往经年不断添加陈醋,一传几代,历经百年,作为吉祥如意的象征。

若向别人要点老醋入药,一般都要带去自家一盅红酒,对方收下后才会给你一盅老醋。

为防止别人把母醋繁殖酿制,主人还会暗中放入几粒盐让醋酸菌死去。

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永春老醋仍是自酿或作为礼物馈赠亲友。

中国醋史三千多年,它的故乡在中国。

早在公元前一○五八年周公所著的《周礼》一书中就有记载。

相传制醋最早为晋代刘伶之妻,刘伶嗜酒成性,其妻令其节饮,用红酒发酵三七廿一天后成酸酒,制成了米醋,当时称苦酒。

南北朝时,醋被一般人视为贵重的奢侈品,官僚、名士之间宴请,把有无醋调味视为档次高低的一条标准。

到了唐宋时代,制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醋才进入普通百姓之家。

南宋《梦梁录》载:

“人家每日不可缺者,柴米油盐醋酒茶。

”《清异录》誉之曰:

“醋,食之总管也。

”这说明醋在古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传唐朝皇帝李世民为表彰重臣房玄龄辅国之功,特赐美女二名以代房夫人。

房玄龄不敢抗拒,推说夫人肝火至旺、脾气刚烈故不允。

皇帝要房夫人在“同意”与“赐饮自尽”之间做出选择,不想房夫人忠烈肝胆,竟捧壶大饮,却原来是食醋一壶。

后人倒把男女情爱嫉妒传为“吃醋”,以致“吃醋”不无贬意。

古时山西、江苏成为制醋中心,但各省各地也有自己的中心和名牌醋。

相传永春湖洋庄夏考取宋进士,累官太常博士、迁国子博士,在学士院兼太子侍读。

一次太子患腮腺病,庄夏用家乡人送去的老醋调药涂抹,果然灵验。

此事传到宋宁宗皇帝那里,大加赞赏并亲验永春老醋,顿觉酸中带香。

其时宁宗龙体欠安,常常腹胀气滞,食欲不振,御医想尽办法也未能奏效。

其时他听了庄夏介绍,吃了永春老醋后,龙体转安,从此以后,宁宗御膳中总要放上一壶永春老醋,永春老醋由此扬名,成为传统名醋。

宁宗十分赞赏庄夏说:

“天生丽质,学业道遥;坚冰志操,历仕三朝;忠言逆耳,书史所标;宗祀繁衍,百业不挑。

”庄夏死后葬在永春湖洋鬼岫山,光宗御笔题赠“蓬莱锦锈”,那里遂更名为锦绣山,诗赞:

“御题像赞倍嘉宠,老醋陈香脾胃开;伴君一笑月更圆,照彻桃源读书台。

出了名的永春老醋,消息不胫而走,北宋时期,永春民间就有祖传酿制老醋的手工作坊,酿醋要家,年年要在新醋中添加陈酿,凡能酿得好醋的,都被称为吉祥兴旺的“有福之家”。

永春老醋的制造技术独特,选用优质糯米、高级红曲、上等黑芝麻和白糖为原料,按一定配方精工酿制。

它酸中微甘,香味醇夏,色泽棕黑,故又称为乌醋。

如果能密封存放三年以上,其色味质量还会更佳。

用它调拌食物,能发出沁人的甜酸味,刺激人的大脑中枢,使消化器官分泌大量于食物消化、吸收的消化液,从而改善人体的消化功能,增进食欲。

它不仅是质地优良的调味品,而且具有开脾健胃、祛湿杀菌的功能,民间除食用外,还常用它配药制药,是治疗皮肤病、腮腺炎、肠道蛔虫、痛疽肿毒、高血压、感冒、关节炎等的良药,久藏不变质,且色味质量更佳。

据分析,永春老醋除含有一定的醋酸外,还含有微量的钙、铁、磷、乳酸、氨基酸、糖份、盐类以及有醛类化合物。

既可调味食用,又可用它配药、制药,治疗有关疾病。

故居家百姓常备老醋防患或食用,亦作为礼物馈赠亲友。

一九五四年,旅居印度尼西亚的著名侨领尤扬祖先生回国定居,看到永春老醋独具特色,海内外享有盛誉,但仍各家自酿,或是小作坊手工制作,未能形成生产规模。

他立即投资创办永春酿造厂(前身即侨新酒厂),吸收古代制醋工艺精华,集取优秀技师经验,加以科学酿制。

一九五九年,“水仙牌”老醋,远销国外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出口几百吨。

以后,尤扬祖当上了福建省副省长、全国归侨联合会副主席,在日理万机工作繁忙之中,他仍然多次到永春酿造厂考察指导工作,对永春老醋的生产、技术和销售倾注了他满腔心血。

他常吃醋爱吃永春老醋,一生离不开那酸酸楚楚的味道,他说:

在海外每当闻到老醋的味道,就想到家乡,老醋是一盅浓浓烈烈的乡情啊。

一九七九年,“桃溪牌”老醋开始批量生产,畅销国内。

一九八○年,该厂为扩大生产,采用大型酒精发酵罐生产工艺,进行醋酸纯菌种人工培育和深层液体通风发酵;并对陈酿机理、防治疾病机理和保持传统特色风味等一系列课题进行科学研究,使老醋的产量与质量均胜往昔。

一九八五至一九八八年,永春老醋连续被评为国家轻工业部优质产品。

从此,永春老醋与山西陈醋、镇江香醋、四川保宁醋并称全国四大名醋。

一九九九年,水仙花牌、桃溪牌永春老醋和顺德堂牌永春老醋一起参加中国农业博览会,均荣获博览会名牌产品称号。

一九九○年,邓小平首次吃到永春老醋时连声说好,并希望把永春老醋的名牌打响,打出去。

 

糟菜

以永春产为佳。

将成株经霜的芥菜用开水烫过、晾干、拌酒糟,逐一扎成一捆,置入陶瓮中密封,经年后取用。

 

永春芦柑

蜿蜒如带的桃溪两岸,连绵起伏的丘陵山坡,映碧迭翠的十五万亩柑桔园,一年四季沁着芬芳,透着春意。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桔绿时。

”秋风送爽,柑桔熟了,“树树笼烟疑带火,山山照日似悬金。

”这些永春芦柑遍植于山坡梯园,果实色泽艳丽,肉质脆嫩,个头硕大。

其味如蜜,一瓣到嘴,满口流香。

一九八九年在全国优质水果评比中,名列第一,捧回“国优”金杯。

一九九五年,再度摘取国家农产品最高奖桂冠。

一九九六至一九九九年永春芦柑蝉联了四年全国、全省的第一名,被认定为“中国名牌产品”。

著名教育学家梁披云撰诗曰:

“柑桔成林,开山治圃;首创者谁,实尤扬祖。

着绩炎州,输财故土;爱国爱乡,百年万古。

”永春柑桔发展史,记载着侨亲爱乡的光辉业绩,谱写出可歌可泣的创业篇章。

一九五三年十一月,旅居印度尼西亚侨领时年六十三岁的尤扬祖,登上永春天马山决心垦植柑桔园,引进芦柑名种,他与后任场长的刘孔永为永春芦柑作出了很大贡献。

从此,永春有了猛虎、天马山、北硿三大骨干农场,夏长不酷热,冬短无严寒,四季皆春,湿润多雨,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为永春芦柑提供了优越的生长条件,使永春成为全国柑桔生产基地县之一。

永春芦柑及其系列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并出口东南亚、俄罗斯、美国、加拿大和东南亚、港澳等国家和地区。

人们喜爱永春芦柑,因为柑比桔大,便称之为“大桔”,寓意大吉。

闽南人每逢新春佳节,婚嫁喜庆,家家总爱在案头摆列柑桔,以添怡人喜气,以兆吉祥如意。

走亲访友,人们逃选最好的芦柑,捎上诚挚的祝福。

 

永春漆篮

巧手翩翩篾气舞,经线纬线入画图,

竹篮提水水不漏,小可藏针大当橱。

这是吟咏永春漆篮的一首诗。

永春古称桃源,山青水绿,竹木葱笼。

民间很早就利用盛产的竹子,编制篮、盘、筐、筛等各种日常用具。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在侨乡仙夹,有一个地处海拔五百多米的龙水村,农户的房前屋后,路旁山坡,到处都是一丛丛密匝匝,直溜溜的青皮藤枝竹。

那四季长青的竹子,对龙水村的人来说,可就不单是美化环境,陶冶情操了。

更是编竹篾,做漆篮的原料。

名闻遐迩的永春漆篮的发源地就在仙夹乡龙水村。

相传那里住着一个姑娘叫竹妹,一天在墟场上卖竹编的盛篮,被当地一霸“秃尾蛇”调戏,被一油漆店小伙计相救,后来他俩结为夫妻,在五里街开了丬小竹器店,自产自销,日子过得和和顺顺。

有一天,油漆小伙子挑了两只竹篮,一头陶罐中盛了番薯粥,一头瓷碗中放了咸菜脯,要送给山间劈竹篾的竹妹当午饭。

过河时,不小心踩到青苔上,两只竹篮全砸在卵石上,番薯粥顺着竹篮的缝隙流进溪水中。

他蹲在溪边,突然一大悟:

“要是用桐油灰将竹篮疑缝封密,再涂上生漆,就不怕摔破了。

”当晚,他把自己的想法和竹妹说了。

竹妹连声说好,又出了个主意:

给竹篮涂上桐油灰之后,再盖上一层细纱布,既牢固,又可以绘花描金。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动手试制,美观耐用的永春漆篮出世了。

永春漆篮先在闽南一带流行,成为迎神祭祖、寿诞喜庆、拜亲会友等装盛物品的器具或作为馈赠的礼品。

随着工艺水平的不断提高,漆篮花色品种增多,显得漂亮大方和优雅,逐步从闽南传到东南沿海和全国各地。

它以造型质朴端庄、轻巧坚固、不褪色变形、耐酸耐碱以及不怕热水烫等特点,成为著名的福建省民间传统工艺品。

如圆筒形的格篮,各格雕有均匀的六个浮朵,底格有十个浮朵,整个篮还绘上人物花鸟、鱼虾水族,琳琅满目,交相辉映。

摆上厅堂,沐浴大红烛光,尤其能显出节日喜庆欢乐、肃穆庄重的气氛。

明朝正德年间,泉州知府用永春漆篮装永春岵山乌叶荔枝上京,进贡皇帝。

皇帝看到这种漆篮工艺精巧,赞不绝口,称它为“南天素篮”。

从此,永春漆篮驰名远近。

到了十九世纪初就风靡闽南侨乡及南洋各埠。

人称永春漆篮为“龙水漆篮”,以显地道名货。

永春漆篮做工精细、盛水不漏、摔打不破,“漆篮打水不一般”这句谚语是形容漆篮的。

那篮盖放在地上,百多斤大人站上去,纹丝不动。

整个篮精巧玲珑,鋥光明亮。

其制作考究,所有原料有二十多种。

它以黄金箔、细竹蔑、生漆、桐油、夏布、冬粉为主要原料,经历三十多道工序,大小规格品种一百有余,大的多层,直径四十二厘米,高七十二厘米,可盛装二、三千克物品,不仅能提,还能挑,逢年过节,装满食品,吊挂在通风透气的悬梁上,就是一个既卫生又别具特色的“空中菜橱”。

小的如一般提篮,最小的只有五厘米,分三层迭合而成,用来收藏金银首饰,居家摆放观赏,寓工艺与实用于一堂。

如今,在星马,老华侨按照闽南侨乡风俗,仍爱把它作为传统陪嫁品,出嫁随带一对漆篮,以添新婚之喜;迎神祭祖,祝寿贺福,会亲访友,互赠礼品,要盛放在漆篮内,以示敬重,俗称“盛篮担”。

而年青人更喜欢小规格的,用来收藏心爱物和作摆设的工艺品。

近五百年来,这一传统工艺品不仅没有断绝,而且不断发展。

古朴雅致的永春漆篮被选送到意大利、波兰、日本、毛里求斯等三十多个国家展览,每年外销二万多件,荣获了轻工部全国旅游工艺品评比一等奖和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称号。

近年来,永春漆篮厂在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方针指引下,艺人们大胆创新,制造出了饰有日沐松鹤、九龙腾跃、天女散花等图案的新花色漆篮几十种;又在漆篮工艺的基础上,生产出圆形、棱形、六角形、椭圆形等形状各异、色彩缤纷、独具匠心的漆篮,使这一传统工艺大放异彩,出口产品不断增加。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成立了永春县二轻总会,负责领导、开发工艺品的制作工作。

 

永春神香

满目琳琅蒲氏堂,汉口新街闻蔑香;

淡汝浓抹万里魂,佛堂寺院写华章。

在香港的黄大仙祠、澳门的普济禅院、台湾的妈祖庙、或是在泰国的玉佛寺、马来西亚的观音庙,新加坡的千光寺等,台港澳和东南亚的寺庙中都可看见善信点燃的香火索绕,香气扑鼻,让祈求福祉平步增添了许多瑞祥。

但只要你稍加留意,即可发现那一束束、一圈圈、一卷卷精美绝伦的神香包装袋上赫然写着汉口制造,它来自福建永春的汉口。

永春神香历史悠久,它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弛名闽南和东南亚各地,成为永春县外贸出口主要产品之一,该产品还远销日本、印度、越南、柬埔寨和东南亚诸国,目前汉口已成为全国最大神香出口基地。

不论是哪一种类型的永春神香,都易于点燃,气味芳醇,久久不退,有提神醒脑、辟浊爽神、降气散寒等有益身心健康的作用。

同时,它对驱逐蚊子也有一定的效果,是居家的必需用品,深受民众的喜爱。

永春神香,也叫蔑香,卫生香,是一种选用上等芳香植物和中药配制的名贵香料。

永春神香是唐宋移居泉州市的阿拉伯人蒲氏家族后裔生产的手工艺产品,它于明末清初逐步由泉州引进内地发展起来的。

一九七五年,泉州湾后渚港发掘的出土文物宋代古船中,有四千多斤降真香、檀香、沉香、乳香、龙涎香等。

当时在泉州从事香料贸易的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

宋末之初,家居泉州,曾任泉州市舶司的阿拉伯大商人蒲寿庚一家,便是世代经营香料为主的家族。

明清时代,蒲氏家族逐步衰落,分别避居永春、德化、晋江、漳浦、福安等地。

定居永春的蒲氏后裔,始于蒲氏家族第十三代世茂,至今已有十一代人,历时三百多年,他们定居在达埔镇汉口村,世代相袭,制作香料,从没停顿,一直到现在。

永春蒲氏家族所制的永春神香香名繁多,有降真香、沉香、檀香、兰花香、奇楠香、时香等。

从形态分主要有线香、蔑香、袋香三种。

线香即香料加粘合剂拌匀后,做成直条或圈形的香料;蔑香是以细小的竹蔑为骨,香料研成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