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3340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37.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docx

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课题

第七课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识记:

(1)联系的含义。

  

(2)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3)整体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4)系统的含义与特征。

◇理解:

(1)联系的多样性。

  

(2)系统优化的方法。

(3)综合性思维方式。

◇运用:

(1)唯物辨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

(2)结合生活实例,运用相关原理,分析生存坏境和人类活动的关系,说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3)举出生活中的典型事例,运用相关原理,组织学生讨论如何才能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最优目标。

(4)运用所学知识,剖析生活实例,说明如何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培养和锻炼综合性思维,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要求着重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看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处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认识和发现事物本质的、固有的、内在的联系的能力,初步学会用全面的、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具有坚持和把握整体与部分辨证关系的能力,初步具有运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自己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在处理问题时,既要看到整体与部分之间的联系又要看到它们的区别,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学会运用综合性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和处理生活、学习和工作中的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树立唯物辨证法的联系观,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孤立观。

坚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自觉维护人类生存的坏境,确信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是我们正确认识和把握事物、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取得成功的关键。

(2)树立整体意识,培养全局观念,正确处理好个人与集体或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努力把自己融入集体,融入社会。

(3)坚持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考虑,优化组合。

锻炼培养学习的综合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树立集体主义观念,是这一课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最终落脚点。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框题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联系的含义与特点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第一环节:

引入新课(约1分钟)

 

(小故事)一只老鼠透过墙壁上的洞,看见农夫正在摆弄一个捕鼠器,急忙跑到农场的院子里发布警报。

但院子里的鸡、猪、牛等动物均一笑置之,认为与己无关。

当天晚上一条毒蛇被捕鼠器夹住了,农夫的妻子赶来查看时不小心被毒蛇咬伤了。

为给住院的妻子补身子,农夫把鸡杀了。

邻居和朋友听说了此事,纷纷轮流照顾农夫的妻子,为了款待他们,农夫又把猪杀了。

后来,妻子毒发不治而死,许多人前来参加葬礼,于是农夫又杀了牛款待。

一个小小的捕鼠器竟累得鸡、猪、牛等动物失去了生命。

第二环节:

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是什么(识记、理解)

2、联系的特点是什么(识记、理解)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

3、联系的条件性(理解)

第三环节:

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25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

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25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三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

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

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

教师精讲预设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联系的含义是什么(识记、理解)

2、联系的特点是什么(识记、理解)

(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原理)

3、联系的条件性(理解)

第八环节:

课堂练习(约5分钟)

1、“只要你对着飞驰的流星许个愿,你的愿望就能实现。

”这种说法

A肯定了联系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B揭示了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否定了意识的能动作用

D忽视了联系的客观性和条件性

2、2009年12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领导人会议上发表题为《凝聚共识加强合作,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历史进程》重要讲话中指出:

“遏制气候变暖,拯救地球家园,是全人类共同的使命,每个国家和民族,每个企业和个人,都应当责无旁贷地行动起来。

”这一论断体现的唯物辩证法道理是()

A、事物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决定和相互作用的

B、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无条件的

C、任何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

D、任何两个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3、“城门失火,殃及池鱼”这一成语包含的哲理是:

A、一事物总是和其他事物有条件地联系着

B、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变化发展总是要经过量变才能达到质变

D、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4.一些大学生在招聘中遭遇“姓氏歧视”。

一位“裴”姓同学就因为这“倒霉”的姓氏失去了即将到手的会计职位,因为老板说“裴”和“赔”同音,不吉利。

这种认识:

A夸大了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作用

B割裂了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C否认了联系的客观性

D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

第九环节:

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

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

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掌握系统优化方法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环节:

引入新课(约1分钟)

 

战国时,燕国太子丹为了让荆轲去刺杀秦王,百般讨好荆轲,特意宴请他。

宴会上,太子丹叫来一个能琴善乐的美女为荆轲弹琴助兴。

荆轲听着这悦耳的琴声,看着美人那纤细、白嫩、灵巧的双手,不禁魂飞天外,连连称赞:

“好手!

好手!

好手!

”并一再表示:

“但爱其手。

”听到荆轲的称赞,太子丹立即命人将美人的双手斩断,放到一个盘子里,送给荆轲。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出什么样的哲学道理?

第二环节:

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关系(区别、联系)(识记、理解)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识记、理解)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的三个方面:

(4)、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第三环节:

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27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

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27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

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

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

教师精讲预设

二、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1、坚持整体与部分的统一关系(区别、联系)(识记、理解)

2、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识记、理解)

(1)、系统的含义

(2)、系统的基本特征

(3)、掌握系统优化方法必须做到的三个方面:

(4)、用综合性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第八环节:

课堂练习(约5分钟)

1.假如一只水桶的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

这说明(  )

A.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B.部分功能决定着整体的功能,整体服从部分

C.事物是由各个部分有机联结而成的整体D.部分具有整体所不可能有的功能

2.如果要增加上题中水桶的容量,首先要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

这说明

A.想问题、办事情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B.想问题、办事情要重视局部

C.部分的问题解决了,整体的问题就解决了D.局部的性质功能受到整体功能的影响

3.北京开关厂门口有块巨幅宣传牌“99+1=0”,其意思是说虽然生产了99件合格的产品,但只要有一件是不合格的,就意味着不合格。

因为一件不合格产品在生产者手中的概率虽然只有1%,可是在用户手中的概率却是100%。

从哲学上看,对“99+1=0”的宣传口号认识正确的是(  )

A.商品必须有用,否则就不能用于交换B.厂家关注用户的合法权益体现了良好的职业素质C.用“1”来否定“99”,违背了客观实际D.重视“99”也重视“1”符合系统优化的方法

4.2005年1月1日,新中国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拉开了序幕,搞好经济普查工作,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和支持、有关部门的协调与配合。

这体现的哲理是(  )

A.整体具有部分根本没有的功能B.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就是整体

C.整体离不开部分D.整体功能总是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5.实现我国中部崛起战略,重要的是充分利用中部地区在区位、资源和发展时机方面的后发优势,汲取经验,扬长避短,走出一条有中部特色的协调发展之路。

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

A.中部崛起不会一蹴而就,更不能丢掉愚公精神,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B.重视外部力量的作用,中部崛起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支持

C.中部地区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积极促成中部飞跃,力求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6.下列选项中有关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正确的有(  )

A.整体是事物的全局,从数量上看它是多B.部分是事物的局部,从数量看它是多

C.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D.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第九环节:

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

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

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课题

第八课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识记:

(1)发展的实质。

  

(2)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基本含义。

(3)量变和质变的基本含义。

◇理解:

(1)发展的普遍性。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3)事物发展的道路和方向。

◇运用:

(1)说明唯物辩证法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又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

(2)运用相关原理,理解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说明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是宇宙间不可抗拒的规律。

(3)分析量变和质变辩证统一关系对于我们生活和实践的意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发展的方向、发展的道路和发展的形式,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2)使学生初步具有运用科学发展观观察、分析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对待生活中的失败与成功、困难挫折与理想目标之间的关系的能力。

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这就决定了发展的道路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在现实生活中,既应看到事物变化发展的光明前景,又要事物发展过程中的艰难曲折性。

使学生既具备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又要拥有一份平和的处世心态,提高自己应对社会、承受困难和挫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树立起发展的意识和观点自觉抵制形而上学的静止观。

(2)增强学生对社会发展的信心,树立为美好的共产主义社会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

(3)培养学生“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的精神让学生切实认识到,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既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又要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促进质变,才有可能抵达成功的彼岸。

(4)使学生认同并自觉坚持科学发展观。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3课时

框题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发展的普遍性,发展的实质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第一环节:

引入新课(约1分钟)

 

有一次,汉武帝到上林苑游玩,看见一棵好树,问东方朔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

“叫善哉!

”武帝让人记下这棵树。

过了几年武帝又问这棵树叫什么名字,东方朔随口答道:

“叫瞿所!

”武帝有些不高兴地说“你欺骗我已经很久了。

同一棵树,为什么前后名字不一样?

”东方朔答辩道:

“马,大的时候叫马,小的时候叫驹;鸡,大的时候叫鸡,小的时候叫雏;牛,大的时候叫牛,小的时候叫犊;人,刚生下不久叫儿,年纪大了称老人;这棵树以前叫善哉,现在叫瞿所,长少生死,万物成败,难道是固定不变的吗?

”武帝心悦诚服地笑了。

东方朔的论辩说明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二环节:

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2、发展的实质(识记、理解)

3、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了解)

第三环节:

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29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

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29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

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

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

教师精讲预设

一、世界是永恒发展的

1、发展的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重点掌握)

2、发展的实质(识记、理解)

3、运动、变化与发展的区别与联系(了解)

第八环节:

课堂练习(约5分钟)

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运动状态。

据此回答1--2题。

1、上述论断揭示了事物的

A.存在方式B.发展过程C.发展实质D.惟一特性

2、我们判断事物是否发展,主要看

A.是不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B.事物出现的先后顺序

C.事物自身力量的强弱、发展速度的快慢D.事物是否成熟和完善

古诗曰: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据此回答3--4题。

3、“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表明

A.事物是运动变化的B.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C.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D.任何运动中都存在着相对静止

4、“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原因在于

A、新事物代表了事物的发展方向,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B、新事物是和旧事物相比较而言的

C、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是永不消亡的

D、事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因而发展也是无条件的

5、看一个事物是新事物还是旧事物主要是看

A、出现时间的先后

B、事物的名称、旗号是否有新颖的表现形式

C、事物一时力量强弱、发展的快慢、是否成熟和完善

D、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6、2010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89周年。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居民收入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连续跨越几个台阶,从基本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再到实现总体小康,正在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迈进。

这主要说明

A.社会是不断向前发展的B.社会的本质是物质的

C.实践是认识的来源D.相对静止是不存在的

7、世界上第一台铁路蒸汽机车问世时,有人驾着马车跟火车赛跑,讥笑火车没有马车快。

今天,马车仍然按照原速转动着轮子,而火车却在飞速前进,高速列车时速已达300—500千米。

这表明

A.新事物是对旧事物的彻底否定

B.发展速度快慢是判断新旧事物的标准

C.新事物在旧事物的基础上产生

D.新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历史上,我国的草原曾经葱郁茂盛,而今,草原退化成“风吹草低见沙梁。

”这表明

A.事物是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

B.物质是运动的,静止不变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C.事物的运动变化具有相对性

D.客观事物的存在与发展和人的意识无关

第九环节:

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

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

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框题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课时

1.5课时

重点难点

发展的途径,发展的状态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第一环节:

引入新课(约1分钟)

 

杜仲原产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等地,其树皮是名贵的中药材,日本在10多年前才开始种植,现却将我国弃之不用的杜仲叶开发加工成杜仲茶,由于杜仲茶具有利尿等多种保健功能,时下已成为日本市场上最受欢迎的茶饮料。

日本造船公司下属一家生物工程公司,每年仅杜仲茶一项就获销售收入60亿日元。

为了满足国内外市场的巨大需求,日本已开始从中国大量进口杜仲叶。

这则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我们应该用发展的观点来观察和处理问题。

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间题”。

第二环节:

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的发展趋势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识记、理解)

(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识记、理解)

2、事物的发展状态

(1)、量变、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识记、理解)

第三环节:

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31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

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31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一、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

针对《学习目标》,交流成果

第六环节:

学生质疑

第七环节:

教师精讲预设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事物的发展趋势

(1)、为什么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识记、理解)

(2)、为什么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识记、理解)

2、事物的发展状态

(1)、量变、质变的含义

(2)、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识记、理解)

第八环节:

课堂练习(约5分钟)

1、犹太人有句名言:

没有卖不出去的豆子。

卖豆子的农民如果没卖出豆子,可以加水让它发芽,几天后就可以卖豆芽;如果豆芽卖不动,干脆让它长大些卖豆苗;如果豆苗卖不动,可以移植到花盒卖盆景;如果盆景卖不动,那么就把它移植到泥土里,几个月后,它就会长出许多豆子。

上述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A.遭遇人生挫折是偶然的  B.要正视前进道路的曲折性

C.把握人生机遇是必然的  D.要正视社会环境的复杂性

2、(2008年江苏卷)下列诗句中蕴含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这一哲学道理的是()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②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

③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A.①②B.①③C.①④D.②③

3、(2009年广东卷)“六十年像长河,有缓流也有急流;六十年像画卷,有暖色也有冷色;六十年像乐曲,有高音也有低音;六十年像史诗,有欢乐也有痛苦。

”新中国建国六十年历程体现了()

A.量变与质变的统一B.矛盾双方的相互作用

C.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D.新事物取代旧事物

4、(2009年广东卷)“爱情无须死去活来,温馨就行;朋友无须如胶似漆,知心就行;金钱无须取之不尽,够用就行;身体无须长命百岁,健康就行。

”这段话体现的哲理是()

A.重视量的积累B.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C.把握适度原则D.抓住机遇赢得主动

5、(2008年海南卷)中国的诗词歌赋、名言警句常常蕴含着丰富的哲理。

下列组合选项中,两者都蕴含量变引起质变哲理的是()

A.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B.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C.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第九环节:

课堂小结

第十环节:

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金太阳》配套练习。

预习下一框。

课后反思

 

组长签字

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课题

第九课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课型

新课

教学目标

(一)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

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二)教育教学目标要点

1、知识目标:

◇识记:

(1)矛盾的含义。

  

(2)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理解:

(1)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3)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次方面的辩证关系及其重要意义。

(4)矛盾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

◇运用:

(1)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分析社会生活中的重大问题。

(2)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3)运用相关原理,分析一个复杂事物中所包含的各种矛盾,理解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运用所学原理,说明具体分析矛盾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区分事物的基础,是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和途径。

(5)运用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说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2、能力目标:

(1)使学生初步形成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观点认识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现存一切事物自己运动的原因,矛盾双方的既对立又统一,推动着事物的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

(2)使学生初步具有用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认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使学生初步形成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分析和解决各种矛盾的能力,初步学会从错综复杂的事物中抓住主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坚持唯物辩证法的矛盾观。

,反对形而上学对矛盾的抹煞和否定。

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认和揭露矛盾。

通过分析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让学生理解矛盾的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就不会有事物的存在和发展。

(2)坚定“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信仰。

矛盾特殊性和普遍性关系的原理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也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依据。

(3)坚信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教学方法】探究式学习,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

【课时安排】4课时

框题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课时

2课时

重点难点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相互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个性设计

新课教学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第一环节:

引入新课(约1分钟)

 

情景导入:

教师播放《自相矛盾》寓言故事短片这和我们哲学上的矛盾是一回事么?

哲学上的矛盾含义是什么?

引导学生进行课题讨论。

第二环节:

学习目标展示自主学习(约10分钟)

学习目标

一、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1、什么是矛盾?

(识记、理解)

2、矛盾的基本属性是什么?

(识记)

3、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斗争性?

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

(识记、理解)

4、什么是矛盾的普遍性、特殊性?

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识记、理解)

第三环节:

自学诊断:

独立完成《导学案》第33页知识体系梳理部分

第四环节:

合作探究:

完成《导学案》第33页基础学习交流部分第二题

同学发言,教师诊断

第五环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