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8903285 上传时间:2023-05-15 格式:DOCX 页数:220 大小:29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0页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2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2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docx

生活与哲学教案全套

前言(第一课时)

一、课改的必要性:

教材抽象,体系严密,学生难以学习

1、存在的问题:

学生的主体地位难以体现

学生动手的能力比较差,与素质教育的要求不相适应。

2、时代的要求:

主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

3、中央的决定:

贯彻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

二、新的体系:

1、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采取模块式的组织形态,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

各课程模块的内容相对独立,实行学分管理。

    必修部分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课程,共8个学分,设4个课程模块。

    选修部分是学生自主选择的课程,共12个学分,设6个课程模块。

    各课程模块均为36学时,经考核合格,可获2个学分。

    课程模块的开设顺序应根据学生的选择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确定,必修模块的学习主要在高中一二年级完成。

    本课程必修部分每周2学时,各课程模块的教学以一学期为单位。

1、经济生活一个基础:

即是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

2、必修:

2、政治生活—对应:

一个要求:

即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3、文化生活明协调发展的要求。

4、生活与哲学三个内容:

即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

必修课程围绕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的主题设置三个模块,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识为主要内容,设置生活与哲学模块。

这四个课程模块的建构,贯彻了整体规划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德育课程体系的思路,既保持以生活主题为基础的系统联系,又体现内容目标的递进层次。

对应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要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常识,将成为本课程的重要内容。

科学会主义常识

国家与国际组织常识

3、选修:

经济学常识

科学思维常识

生活中的法律常识

公民道德与伦理常识

 选修课程是基于必修课程教学的延伸和扩展,是体现课程选择性的主要环节。

课程模块的设置,把先进性要求与广泛性要求结合起来,既着眼于学生升学的需要,又考虑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需求;既体现本课程作为德育课程的特有性质,又反映本课程在人文与社会学习领域中的特有价值。

三、《生活与哲学》模块:

1、学习哲学的重要性:

有助于培养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生活与哲学》课程的基本性质:

  对高中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的教育。

明确该门课程不是一般的哲学概论。

通过学习,使学生领悟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全面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

 

3、《生活与哲学》教材的设计思路: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为统领,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的讲述,融入到了社会生活、实践的主题之中。

从生活、实践出发,以探究性活动为主导,通过案例考察、问题辨析、情境导入等方式,呈现哲学模块的基本内容。

把哲学模块的核心问题确定为:

如何看待自然、社会(人生)和思维,如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围绕这一核心问题,全书从生活的智慧、生活的探求、生活的方法、生活的选择四个方面展开,即四个单元,每单元突出一个核心问题。

如此层层递进,大问题套小问题,全书形成一个“树”形的问题串。

4、《生活与哲学》模块四单元之间的逻辑联系:

生活、实践的观点(哲学·哲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如何认识世界:

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物质·意识·实践)——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矛盾分析的方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社会历史的真谛·价值的创造和实现)。

5、《致同学们》:

一共有六个自然段:

(1)、引入:

由书名引入到了哲学与生活之间是否存在在一定的关系这个问题。

(2)、回答:

生活与意识存在着一定的辩证关系,由此而肯定了生活与哲学的关系,因为生活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3)、递进:

仅仅有生活还不足以形成哲学,因为哲学是在生活与实践中经过不断的思索而形成的。

(4)、递进:

任何哲学不管是还是错的,它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升华,但是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是正确的,因为它能够正确的探究到自然、人类社会与人的思维的一般规律。

(5)、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

(6)、热情的口吻号召大家学习哲学。

四、我们如何阅读这本教材

首先,我们应该了解,本教材分为单元、课、框、目四个层次。

◎单元是构成本教材的基本单位,每单元由单元导语、课文、综合探究三部分构成。

单元导语简要地告诉我们本单元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单元的目的、意义。

◎课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每课由课文导语和框构成。

课文导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本课的主要内容和学习本课的目的、意义。

◎框是构成课文的基本单位,它由若干目构成。

作为量化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每框大体按1学时安排。

◎目既是构成框的基本单位,也是展示课文的基本步骤和环节。

它主要由正文和辅助文两部分构成。

其次,我们需要知道,正文和辅助文具有不同的功能。

◎正文是我们学习的主体内容。

从形式上看,它由仿宋字和宋体字组成;从内容上看,它由探究活动和原理两部分组成。

探究活动是我们学习原理的必要环节,也是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路径,它往往通过对与我们息息相关的社会生活和文化现象的思考,使我们在思维中经历探究学习和社会实践的过程,从中了解、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辅助文,设三个栏目:

“相关链接”是对相关原理、实例、资料的引述;“名言”所摘录的往往是与原理紧密相关的思想家的重要言论;“专家点评”是对疑难问题进行解析,对相关原理作拓展性说明。

最后,我们应该注意,综合探究是单元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它由探究活动目标、探究活动建议、探究路径参考和理论评析四部分构成。

综合探究具有体现本单元相关知识的联系的功能,具有培养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功能,是我们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环节。

每一综合探究可安排1学时。

与——单元: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第二课时)

一、综合解说

【地位作用】

本单元在全书中起着引领和导入作用,是全书的起始课。

什么是哲学?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在社会发展中有什么作用?

这些问题的探究与学习,有助于我们在掌握本单元基本理论的同时,为全书的学习打下基础。

从身边的哲学入手,通过对哲学概念和哲学基本问题的体会,有助于我们划清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界限,以科学的世界观指导我们现在的学习和今后的工作。

因此,本单元的学习,对我们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主要内容】

根据最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本单元分为三课: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第三课“时代精神的精华"。

第一课包括两个框题:

生活处处有哲学;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我们的生活入手,说明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第二目讲了两个问题:

一是哲学的本义爱智慧;二是哲学的任务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二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讲哲学概念的基本含义。

第二目主要讲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什么是哲学、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等。

引导同学们进入生活与哲学的学习。

第二课包括两个框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哲学研究的问题入手,指出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进而分析了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标准。

第二目分析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探究。

第二框,首先探究唯物主义,指出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唯物主义在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三种基本形态;其次分析唯心主义,指出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并说明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最后指出虽然哲学史上存在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从基本派别来看则只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阵营。

通过本课学习,使同学们了解哲学的基本问题,掌握什么是唯物主义、唯心主义。

吸收前人的智慧坚定辩证唯物主义立场。

第三课包括两个框题: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第一框共两个目题:

第一目从历史事实入手,设置探究,引导学生感悟社会存在对哲学思想的决定性作用。

第二目进一步阐释哲学思想对社会变革的反作用。

第二框共三个目题:

第一目分析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阶级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理论来源,论证其出现的必然性。

第二目在对比的基础上认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性革命,把握其基本特征。

第三目依循历史脉络,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

通过本课学习,深刻理解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自觉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增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积极性。

二、知识结构:

 

 

三、单元导语:

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我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我是什么样的人?

我由什么原因获得我的存在?

世界是否因为我而存在?

我们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哲学就是通过对一系列关乎宇宙和人生的一般本质和普遍规律问题的思考而形成的一门学科。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时代精神上的精华和思想智慧,是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导。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可以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走弯路;可以帮助我们形成正确的思维方法,锻炼我们的思维能力,激发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好哲学,终生受益。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1)哲学的含义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含义

(3)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4)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

◇理解:

(1)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2)哲学的本义和任务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分析:

(1)联系身边的生活分析其中的哲学思想

(2)列举人们具体的世界观并分析哲学的含义

(3)用史实分析哲学与具体科学的相互关系

(4)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黑格尔等哲学家的哲学思想

2、能力目标:

(1)通过对身边的哲学的分析,培养通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2)通过对哲学思想的历史渊源的分析,培养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通过对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具体知识三对关系的分析,培养辩证思维的能力

(4)通过对身边生活事例、哲理故事、哲学家观点的体悟,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哲学的产生、哲学与生活的关系的分析,增强我们对哲学的体悟和思想认同

(2)通过对哲学概念、世界观概念的分析,激发自觉树立科学世界观、自觉增强哲学修养的热情

(3)通过对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学习,增强我们以哲学为指导,学好具体知识的自觉性

二、【重点、难点】:

1、哲学与爱智之学

2、哲学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产生于人们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3、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一的

三、【整体感知】: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将从生活中的哲学思想人手,体验哲学与我们生活的密切联系,进而了解哲学概念,为开始全书的学习做好思想准备。

四、【方法点津】:

(1)运用比较法,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2)运用辩证的方法,全面地理解哲学与具体知识的关系。

(3)利用网络平台,搜集、整理哲理故事。

(4)理论联系实际,用科学的世界观自觉地指导学生的学习。

五、【课文导语】:

人和动物不同。

动物只是本能地“活着”,而人的生活应该是经过思考、有明确目标和意义的生活。

人们要想生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应该对自己生活其中的世界和生活本身进行审视和思考。

为此,我们不仅需要具体科学知识,还需要哲学知识。

哲学和我们的生活是什么关系?

什么是哲学?

哲学研究什么?

哲学和具体科学是什么关系?

了解这些问题,可以使我们走进哲学,自觉地追求智慧,创造更美的人生。

第一框题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生活处处有哲学

(一)、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课堂探究: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往往各不相同,这是为什么?

(2)为什么我们应看到排名的“二重性”?

(3)联系生活中类似的事例,谈谈生活与哲学的关系。

◇探究提示:

(1)在排名问题上,人们的看法不同,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思维方法不同。

(2)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要求我们一分为二地来看待。

片面地看待排名问题,不利于提高自己的学习水平。

(3)全面的思维方法本身就是一种哲学智慧,看待别人、分析自己等都应该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

这说明生活与哲学密切相关。

1、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1)、认识世界、办好事情,都需要智慧。

生活需要智慧,需要哲学。

人们对问题的高明认识、解决问题的巧妙方法,都和一定的哲学智慧联系在一起。

哲学的智慧不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而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在处理人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应当提供让人惊异、惊讶、惊醒的创新论断。

国外一本工具书说,哲学家是那些“爱提出令人烦恼的问题,并给出稀奇古怪回答的人”。

人们未必能够同意这个“稀奇古怪”的定义,但它传达出的哲学应当让人“惊讶”的信息,则是人们必须充分注意的。

研究哲学需要惊异。

惊异不同于被事物外部表象所吸引的好奇心,而是为事物深层奥秘所激起的沉思。

柏拉图认为,哲学根源于惊异。

亚里士多德说:

“由于惊异,人们不仅现在,而且一开始的时候,就去进行哲学研究。

”在社会实践基础上,哲学思想起于对问题的“惊异”,进而以让人感到“惊讶”的思维方式来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这必然能起到“惊醒”世人的作用。

“惊讶”的核心是思想创新。

面对问题(新问题和老问题),敢想前人之未想,敢做前人之未做,“不以平常眼光看待问题,不以平常思维考虑问题,不以平常语言谈论问题,不以平常方式解决问题”。

哲学让人“惊讶”,但反对故弄玄虚。

使人“惊讶”的深刻的判断内涵,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表达方式,是不会脱离大众的。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2名言)

恩格斯说:

“人在怎样的程度上学会改变自然界,人的智力就在怎样的程度上发展起来。

”这句话主要说明()

A.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B.认识世界需要智慧

C.哲学是从人们的主观情绪中凭空产生的D改变自然界,需要发展人的智力

答案:

A

解析:

引文的本义是说人们改变自然界的程度决定人们的智力程度,即说明哲学来源于实践,即是实践决定认识。

2、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补充:

哲学上说的世界:

是指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前两者是客观世界后者是主观世界。

实践是指人们改造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一切活动

◇课堂探究:

(1)你在童年时代是否也思考过类似的问题?

(2)杞人忧天的故事能够给我们什么启示?

(3)你现在经常思考哪些问题?

为什么?

◇探究提示:

(1)一般人在童年时代都思考过类似的问题,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谈体会。

(2)杞人忧天的故事固然不可取,但它反映出一种追问和思考,而这种追问和思考非常宝贵,它使我们的思想进发出哲学的火花。

(3)此题非常开放,要根据每个同学具体的情况来探讨。

在生活实践中,人们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考世界,思考周围的人和事,并用自己在思考中形成的观念来指导自己的生活和实践。

在这些思考中,会触及这样或那样的具有哲学性质的问题。

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教材通过两句名言说明了哲学并不是悬浮于高空的思想楼阁,而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

3、结论:

哲学就在我们身边

哲学并不是高高地悬浮于空中的思想楼阁,只要留心思考,就会发现它与我们的生活、与我们置身于其中的自然和社会密切相关,它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影响着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3名言)

“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

”这说明()

A、辩证法是本来就客观存在的B、哲学思想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C、思考的力量是巨大的D、哲学就是辩证法

答案:

B

解析:

A、D两项说法有误,C项不能反映题意。

(二)、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第三课时)

1、哲学的本义:

◇课堂探究:

(1)这两个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种不同?

(2)想一想,思维方法在人们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

◇探究提示:

(1)第一个同学运用一般的思维方法,第二个同学运用了创造性思维。

方法的不同主要是由于世界观不同、指导思想不同。

(2)思维方法在人们的生活中有重要作用。

正确的思维方法、创造性的思维方法对人们的生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所以,这样的学问当然会使人生活得更美好。

自然界变化万千,社会错综复杂,有时会使人们感到像走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之中,浮云遮望眼,云深不知处,正确的前行的路在何方?

这时我们需要照亮前进方向的理性和智慧的明灯。

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在古希腊文和英文中,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在汉语中,哲就是智慧,哲学就是智慧之学或追求智慧之学,即爱智之学。

正如马克思所说,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

◇课堂练习:

哲学的本义是指()

A.智慧B、聪明的人C真理D.爱智慧或追求智慧

答案:

D解析:

此题是对基础知识的考查。

2、哲学的任务:

◇课堂探究:

(1)为什么不知道宇宙的性质、没有对自然和社会的正确认识,就不能享受快乐?

(2)伊壁鸠鲁为什么把学习哲学和灵魂的健康、人生的幸福联系在一起?

◇探究提示:

(1)懂得具体科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哲学观念,可以使人变得更加智慧,可以充分地享受快乐。

(2)因为哲学可以使人们找到光明,在人生道路上点起希望的明灯,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从哲学得功能上看,哲学作为世界观得功能就是教人如何看待世界,即如何对待宇宙和人生,如何对待知识和规律,如何对待个人和社会、自己与他人。

在这意义上,我们既可以说哲学是指导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工具,又可以说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名言题化:

(结合课本P5名言)

马克思说:

“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

”这句话主要是强调()

A、马克思是研究哲学的哲学家B、哲学与生活是不可分割的

C、哲学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D、不懂哲学的人就不能进步

答案:

C

解析:

引文强调的是哲学的作用。

A、B两项不能表达哲学的作用。

D项的说法过于绝对。

第二框题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一、关于世界观的学说(第四课时)

(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课堂探究:

人人都有自己的世界观。

但并非人人都是哲学家.这是为什么呢?

◇探究提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是自发的、朴素的.人人都有。

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要靠不断的学习、思考、实践才能掌握。

1、哲学的含义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所以要了解哲学的含义.就必须首先理解世界观的含义。

理解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课堂练习:

哲学()

A、是关于世界观的科学B、就是世界观

C、都是正确的D、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答案:

D

解析:

哲学有正确与错误、科学与非科学之分.A、C两项认为哲学是科学的、正确的不妥。

B项把哲学与世界观等同了.是错误的。

2、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二者的区别。

①含义不同: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则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等于哲学。

哲学是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不自觉的、不系统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它同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产生的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因此,我们既反对把哲学简单化。

把零散的、不自觉的世界观当做哲学学说,也反对把哲学神秘化.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的事情。

◇补充:

掌握世界观的概念应明确:

“整个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堆三部分,而不是世界某一部分;总的观点、根本看法”不是对某类事物的观点.不是零散的具体的看法(如:

小王早上5点起床”就不是世界现。

);世界现人人都有,但有科学扣非科学之分(如:

“存在即被感知”就是错误的世界砚)。

(2)二者的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

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世界现的研究对象都是整个世界。

世界现所涉及的问题.是关于整个世界的最普遍、最一般的问题。

如世界的本质是什么,是物质还是精神。

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有限和无限的关系是怎样的.世界以何种状态存在和发展,发展的动力、方向和道路是什么。

我们究竟能不能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人类社会的本质是什么.其发展有没有一般规律可循。

等等。

这些问题都属于世界现的范围.都是哲学研究的对象。

◇课堂练习:

下列有关世界观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自然界的根本看法

B.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c.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和世界关系的科学观点

D、有的人有世界观,有的人没有世界观

答案:

B

解析:

世界观是对整个世界的根本看法,而不只是自然界,A项排除。

世界观不一定是科学的,C项可排除。

世界观人人都有,D项排除。

3、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课堂探究:

(1)、上述具有不同思想观点的人,在做人做事上有什么不同?

你赞同

哪些人的做法?

(2)人的思想观念与其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之间有什么关系?

◇探究提示:

(1)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世界观同时为人们提供方法论指导,具有不同思想观念的人,在做人做事上往往会有不同、甚至相反的方式。

上面列举的四种人的做法,第二、三种是可取的。

(2)人的思想观念决定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为人处世的方式方法反映着人的思想观念。

(1)什么是方法论?

人们关于世界是什么、怎么样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了方法论。

(2)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

(3)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如图所示:

人们对整个世界

世界观总的看法

根本观点

用来观察问题、处理问题统一哲学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

根本原则

方法论根本观点

◇课堂练习:

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是()

A、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决定B、方法论决定世界观,世界观体现方法论

C、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D、世界观和方法论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答案:

c

解析:

此题属于基本理论观点的考查。

掌握教材基本知识就可以知道,只有c;项正确表达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二)、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第五课时)

◇课堂探究:

从对具体“美德”的概括中抽象出美德的共性,体现出哲学思维的什么特点?

◇探究提示:

哲学是研究世界上万事万物共同的本质和规律的,哲学思维通过理性思考,从个性中归纳、综合出事物共同的本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