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518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7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docx

考点训练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考点训练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教师版

东阿一中高二历史一轮复习

人教版必修一

考点训练1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昔武王克商,光有天下,其兄弟之国者十有五人,姬姓之国者四十人。

”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对上述材料分析正确的是(  )

A.西周分封制有利于稳定当时政治秩序

B.分封制下按血缘亲疏关系分配政治权利

C.分封制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和延续

D.分封制下周天子权威逐渐削弱,诸侯称雄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材料介绍了周武王和周公分封的类型和标准,没有提及稳定政治秩序的内容,故A项错误;材料表明了在西周分封的诸侯国当中,王族占大部分,而且同样是王族,血缘关系更亲密的兄弟排在前面,反映了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来分配政治权利的特征,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周文化的传播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提到周天子权威削弱的信息,故D项错误。

2.樊树志在《国史十六讲》中指出:

西周时期,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卿大夫),不知有“国”(诸侯),更不知“天下”(天子)。

这一现象(  )

A.促使西周强盛B.导致诸侯割据

C.强化宗法体制D.促成秦朝统一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可知庶民和士不知有“国”“天下”,此现象不利于西周的统治和强盛,故A项错误;庶民与士只知效忠于“家”,容易形成地方权力的集中,不利于国家的统一,会导致诸侯割据,故B项正确;“天子—诸侯—卿大夫—士”是分封制下等级的体现,不是宗法制的特点,故C项错误;秦朝统一是在战国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3.春秋时期,部分大诸侯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如晋封曲沃就是典型的例子。

此现象反映了(  )

A.礼乐制度得以强化B.西周分封制遭破坏

C.中央集权受到威胁D.井田制度开始瓦解

答案 B

解析 礼乐制度维护等级森严的分封制度,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不是礼乐制度加强,故A项错误;从“分封了一些在政治、经济和军事上都脱离本国而独立的国家”可知分封的国家不承担分封制度下的义务,故B项正确;分封制度下天子没有形成对地方的有效控制,没有实现中央集权,故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政治事件,没有涉及经济领域的变化,故D项错误。

4.山东素有“齐鲁之邦”之称,这与西周的分封制有关,但山东的简称是鲁,而不是齐。

关于是鲁不是齐的原因,下列解释最合理的是(  )

A.鲁国的历史更为悠久

B.受宗法制正统观念影响

C.因孔子受到历代推崇

D.由分封制等级体系决定

答案 B

解析 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鲁国和齐国历史基本相同,故A项错误;鲁国是姬姓王国,齐国是功臣封国,山东简称鲁而不是齐的原因是受到宗法制的影响,故B项正确;孔子受到历代的推崇与此题无关,故C项错误;分封制的等级体系与此题无关,故D项错误。

5.据《左传》记载:

“春秋时期晋平公之母为杞国女子,晋国(周成王弟弟叔虞的封国)因此帮助杞国(夏禹后代东楼公的封国)修筑城墙。

郑国批评说:

‘晋国不恤周宗之阙,而夏肄是屏,其弃诸姬,亦可知也已。

诸姬是弃,其谁归之?

是谓离德。

’”对以上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

A.周王室对各诸侯国不分亲疏

B.宗法制度影响西周封国间的关系

C.当时强调同宗族的国家相互帮助

D.周王和诸侯是宗法制的核心所在

答案 C

解析 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周王室,故A项错误;题干中的历史事件并没有体现出宗法制度,故B项错误;题干中“郑国批评晋国帮助不是同宗族的杞国”的信息,体现出了当时诸侯国强调同宗族国家间互相帮助,故C项正确;题干中没有提到周王和诸侯与宗法制之间的关系,故D项错误。

6.刘盈是汉高祖刘邦与皇后吕雉所生的儿子,被立为太子后,并不得父亲的钟爱,刘邦所中意者是妃子戚姬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

为此刘邦几次向朝中大臣提出改立太子的事宜,却遭到萧何等大臣的反对。

下面是四位同学对此发表的评论,其中正确的是(  )

A.甲:

萧何等大臣的做法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巩固

B.乙:

萧何等大臣顶撞刘邦违背了“三纲五常”

C.丙:

刘邦的做法违背了宗法制的原则

D.丁:

刘邦的做法不符合分封制的惯例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中刘盈是皇后所生,可知刘盈为嫡长子,所以他能够被立为太子,并不能任意更改。

萧何等大臣反对刘邦改立太子与是否加强中央集权没有直接关系,故A项错误;“三纲五常”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的,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刘邦想改立太子违背了宗法制中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故C项正确;废立嫡长子与分封制没有直接关系,故D项错误。

7.《史记》载:

“德厚者位尊,禄重者宠荣……朱弦洞越,大羹玄酒,所以防其淫侈,救其雕敝。

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及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

”材料现象反映出(  )

A.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

B.节用尚贤的墨家思想

C.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

D.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

答案 C

解析 “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念”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从“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可知材料强调等级秩序下的合理行事方式,与节俭没有关联,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是以君臣朝廷尊卑贵贱之序,下黎庶车舆衣服宫室饮食嫁娶丧祭之分,事有宜适,物有节文”可知森严的等级制度下强调社会各阶层必须遵守贵贱有序的礼乐制度,故C项正确;尊卑有别的宗法观念不能反映材料的本质,故D项错误。

高考题组

8.(2015·江苏高考)《礼记》记述了贵族朝会的列位礼节:

天子南向而立;三公,中阶之前;诸侯,阼阶(东台阶)之东;诸伯,西阶之西;诸子,门东……九夷,东门外;八蛮,南门外。

与此相关的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三公九卿制

C.郡县制D.郡国并行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大意为:

天子与不同爵位的贵族在朝会时处在不同的位置。

由此可知,周朝时期贵族在朝会的时候有尊卑之分,这反映的是分封制下形成的森严的等级序列,故A项正确。

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是秦朝时期实行的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是汉初实行的政治制度,均与题干信息不符,故排除B、C、D三项。

9.(2015·浙江高考)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

A.“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

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

答案 D

解析 “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实际上是指任人唯才,与宗法制无关,故选D。

A项是分封制,B项涉及家谱,C项涉及嫡长子继承制,都与宗法制有着密切的联系,均不符合题干要求,皆排除。

模拟题组

10.先秦盛行“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皆有等衰”。

这反映了古代中国(  )

A.政权借助族权B.封建等级森严

C.中央集权确立D.社会分工明确

答案 A

解析 依据材料“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卿置侧室,大夫有贰宗,士有隶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亲”可知政治与家族血缘相结合,故A项正确;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并非是封建等级森严,故B项错误;依据材料“先秦盛行”可知此时还未形成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错误;材料中强调了等级森严,但并没有说明具体分工,故D项错误。

11.“如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绝不言礼与信矣,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春秋时,犹严祭祀。

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

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该材料说明(  )

A.春秋时期周王对地方具有绝对控制权

B.战国时期七国仍不敢称王

C.秦朝以前的历史记载是不可信的

D.战国时期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

答案 D

解析 春秋时期地方诸侯王权具有相对独立性,周王对地方不具有绝对控制权,故A项错误;战国时期七国已经称王,故B项错误;C项说法过于绝对,故C项错误;战国时期,诸侯国“绝不言礼与信”“绝不言王”“无其事(严祭祀,重聘享)”“无一言及之(宗姓氏族)”等信息,反映出宗法制、分封制、礼乐制被破坏,故D项正确。

12.王家范在《中国历史通论》中说:

“(中国政制)达臻‘文明’一途,实应归功于西周的创制……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而‘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与秦以后一统的君主‘独制’格局泾渭分明。

”下列对该段材料的解读,不正确的是(  )

A.“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实行分封制

B.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保持“贵族色彩”

C.“地方分权体制”指地方有较大自主权

D.“共主”指西周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解析】 从材料关键词“‘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题干材料中“西周的创制”主要指分封制,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关键词“西周政治里显然有深厚的贵族色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分封制按照宗法制的原则维系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共主’名义下的地方分权体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诸侯在封国内享有世袭的统治权,最高统治者“共主”周王没有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是从秦朝推行郡县制开始的,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

13.有学者指出:

“分封制度对相对于四夷的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对中国文化自先秦以来日益壮大与普遍认同的获得,起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这里主要强调(  )

A.分封制扩大西周文化的作用

B.分封制巩固西周统治的作用

C.分封制推动中原文明的传播

D.分封制阻碍了中华民族融合

【解析】 “中国传统”“中国文化”是指相对于四夷的中原文明,该学者强调,分封制度对中原文明的向外传播和影响力的扩大发挥了重要作用,故C项正确;分封制不仅仅扩大了西周文化的作用,还包括“中国传统的形成与扩大”,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分封制对西周统治、中华民族融合的作用,故B、D两项错误。

【答案】 C

14.“问我祖先在何处?

山西洪洞大槐树。

祖先故里叫什么?

大槐树下老鸹窝。

”这首唱了600多年的民谣代表了洪洞古槐后裔对祖先的怀念之情。

这种现象深受中国古代宗法制的影响。

回顾历史,下列对西周宗法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分封制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体现

B.嫡长子的大宗地位是绝对的

C.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建立起森严的等级制度

D.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解析】 本题学生易误选D项,误以为宗法制下的各诸侯经常会发生冲突,因而不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没有看到宗法制在历史上的主要作用。

而B项错在把嫡长子的大宗地位绝对化,其实大宗、小宗是相对的。

【答案】 B

15.公元前782年,周幽王即位,宠幸褒姒。

“褒姒不好笑……幽王为烽燧大鼓,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这段材料表明(  )

A.周幽王荒淫无道,诸侯联合起兵反叛

B.分封制下,小宗有随时朝贡大宗的义务

C.分封制下,各诸侯对周王承担军事义务

D.西周末年诸侯势力强大,大国争霸频繁

【解析】 据材料信息“有寇至则举烽火。

诸侯悉至”可知,诸侯有随从周天子作战的义务,C项符合题意。

据材料信息“至而无寇”可知当时无战事,只是周天子烽火戏诸侯,故A、D两项错误;B项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

【答案】 C

16.(2016·南昌模拟)它使“由众多血缘部族邦国形成的联盟制转变为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向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迈进了一大步”。

“它”是指(  )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中央集权制

【解析】 原始社会众多有血缘关系的部族结成松散的部落联盟。

西周推行分封制,周武王把王畿以外的广大地区土地和人民进行分封,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从而形成“由众多地域国家形成的相对一统天下”,故A项正确;宗法制主要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与“众多地域国家”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秦朝推行郡县制,加强中央集权,“真正意义上的统一的地域国家”形成,故C、D两项错误。

【答案】 A

17.柳宗元在《封建论》中写道:

“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设五等,邦群后,布履星罗,四周于天下,轮运而辐集,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

”周初的这一做法(  )

A.有利于维护等级秩序

B.容易形成割据混战

C.有利于稳定政治统治

D.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解析】 据题干“周有天下,裂土田而瓜分之”,题干涉及分封制;分封制实行后,形成了等级秩序,所以等级秩序是分封制的产物,不能说是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故A项错误;“合为朝觐会同,离为守臣扞(捍)城”体现周初分封制的积极作用,维护了统治,B项错误,故C项正确;周初,尚没有实行中央集权体制,故D项错误。

【答案】 C

18.在古代四合院中,北房南向是正房,房屋的开间进深都较大,台基较高,多为长辈居住,东西厢房开间进深较小,台基也较矮,常为晚辈居住。

对这种文化现象解析正确的是(  )

A.体现了严格的宗法等级观念

B.使家庭具有了和谐气氛

C.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

D.体现了古代中国男尊女卑的特点

【解析】 与晚辈相比,长辈住房拥有较大的进深和较高的台基,是因为在家族血缘关系中长辈地位高于晚辈,这一现象体现了浓厚的血缘等级色彩。

宗法制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故A项正确;传统家庭成员之间地位是不平等的,故B项错误;以一家一户为单位男耕女织,彼此之间缺乏协作,体现了小农经济封闭特点,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传统家庭中的男女地位,故D项错误。

【答案】 A

19.有学者认为:

不能为了强调伦理型文化的优越而去过度推崇宗法制度。

这是因为宗法制度(  )

①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 ②建立的是贵贱有序的等级社会 ③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 ④实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A.①②④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③④

【解析】 宗法制度是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维护政治联系的制度。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宗法制强化了血缘世袭的观念,保障的是贵族垄断的特权政治,故①③正确;根据血缘关系亲疏,形成宗法等级秩序,故②正确;宗法制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维护西周政权,实质是阶级统治工具,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答案】 D

20.周代的棺椁制度有着明确的规定:

“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

考古发掘研究表明,有些大、中型墓,在椁室内置双重棺,可见记载大体上是可信的。

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

材料反映出的西周最主要的特点是(  )

A.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

B.西周社会的宗法色彩浓厚

C.西周社会阶级等级严格

D.西周统治集团内部等级严格

【解析】 注意材料信息“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随葬数量也是从天子到士依次递减”说明周朝的丧葬仪式带有等级色彩,故D项正确;贵族阶层生活腐化奢侈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宗法制强调的是血缘亲疏关系,与材料无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天子到士都属于西周统治集团,不能代表整个社会阶层,故C项错误。

【答案】 D

21.“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

古之王者不忍以刑穷天下之民也,是故一家之中父兄治之,一族之间宗子治之。

其有不善之萌,莫不自化于闺之内。

”材料表明(  )

A.统治者应减轻刑法实行开明统治

B.家庭教育有利于社会稳定

C.宗法制具有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D.君主专制难以治理好国家

【解析】 题干意思是:

“君主治理天下,不能一人独治,独治会用严苛的刑法,而君民共治则会达到士大夫心中的上古之法,人民不会用刑法约束。

古之王者不以刑法穷天下之民也,是因为一家之中有父兄治之,一族之间有宗子治之,不善行为在家族之中化解。

”由此可见,材料强调众治思想以及宗法制在稳定社会秩序的作用,故C项正确。

A、B、D三项均与材料不符。

【答案】 C

22.鲁桓公共有四子,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庶子有庆父、叔牙、季友三人。

鲁庄公死后,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被称作“鲁三桓”。

材料说明这一时期(  )

A.嫡长子继承制名存实亡

B.宗法制受到严重挑战

C.世卿世禄制度始终盛行

D.庶子辅助嫡长子管理朝政

【解析】 结合材料“嫡长子姬同后继位为鲁庄公”可知继续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三个庶子联手控制朝政”可知该行为打破了宗法制的严格等级关系,故B项正确;C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错误;结合材料可知是庶子控制朝政而不是辅助管理朝政,故D项错误。

【答案】 B

23.《礼记·曲礼》云:

“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又云: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

”这表明“礼”的核心作用是(  )

A.明辨血缘亲疏关系B.规范社会秩序

C.区分尊卑等级关系D.维系统治秩序

【解析】 本题需综合各项信息后进行概括归纳。

“定亲疏”“明是非”“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分别对应A、B、C三项,但综合而论,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故D项为最佳选项。

【答案】 D

考点训练2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24.2016年2月8日是农历春节,春节就是农历一月初一。

一月古时本来又叫“政月”,到了秦朝为了避皇帝嬴政的讳,就把“政月”改为“正月”,“正”字的读音也为“征”了。

这说明皇帝制度的主要特征是(  )

A.中央集权

B.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C.独断性和随意性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答案 D

解析 中央集权制下,地方政府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避皇帝嬴政的讳”“政月”改为“正月”可知其并未体现神权,故B项错误;为避讳改称谓不能体现皇帝制度的独断性和随意性,故C项错误;因犯讳改称谓,达到维护皇帝神圣不可侵犯的独尊形象,故D项正确。

25.史载:

“置御史大夫,位次丞相,典正法度,以职相参,总领百官,上下相监临。

”由此可见,御史大夫行使(  )

A.立法权B.财政权

C.军事权D.监察权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典正法度,以职相参……上下相监临”可知御史大夫行使的是监察权,故D项符合题意。

26.“国家之立也,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

”与材料相符的观点是(  )

A.重农抑商B.中央集权

C.君主专制D.削弱相权

答案 B

解析 材料意思是:

国家要建立,(一定要)根本强大,末梢弱小,这样才能巩固……治理天下就应该像运用身体使唤手臂,运用手臂使唤手指,从大到小管理,大小适称不违背常理。

材料没有体现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本大而末小,是以能固”“理天下者,若身之使臂,臂之使指,则小大适称而不悖焉”可知强调的是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B项正确;君主专制强调的是君权至高无上,而材料强调的是根与本、身与臂、臂与指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相权,故D项错误。

27.《汉书》记载:

(秦朝)“县令、长皆秦官,掌治其县。

万户以上为令,秩千石至六百石。

减万户为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皆有丞、尉,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

百石以下有斗食、佐吏为秩,是为少吏。

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长。

十亭一乡,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

”这说明秦朝(  )

A.建立了严密的地方统治秩序

B.实现了皇权的高度集中

C.建立了完整的中央行政体制

D.建立了森严的等级制度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中“万户以上为令……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

三老掌教化”等信息可知,秦朝在地方各级行政机构都设有相应的官员进行管理,说明了秦朝在地方形成了严密的统治秩序,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提到皇权,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中央行政体制,故C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等级制度,故D项错误。

28.史学家钱穆认为:

“秦灭六国……此乃古代贵族封建势力之逐渐崩溃……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促使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转变的关键是(  )

A.三公九卿制的建立B.刺史制的建立

C.郡县制的推行D.科举制的确立

答案 C

解析 三公九卿制是中央官制,不能体现“封建势力崩溃”,故A项错误;刺史制是监察制度,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封建势力崩溃”即分封制崩溃,贵族政治走向崩溃,平民政权创立是指官吏任免不再依据血缘,而是由皇帝任免,即官僚政治,因此“封建势力崩溃到平民政权创立”即由贵族政治转变为官僚政治,郡县制的推行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故C项正确;科举制起源于隋朝,不符合题干时间限定,故D项错误。

29.下图所示是四方古印文,从秦朝的历史来看,对其解读不恰当的是(  )

A.秦朝创立皇帝制度

B.秦朝可能统一了全国文字

C.秦朝在推行分封制

D.秦朝曾设丞相、御史等职

答案 C

解析 “皇帝信玺”能体现皇帝制度,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印文都是小篆,是秦朝统一的文字,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秦朝在地方推行郡县制,废除了西周的分封制,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右丞相印”“御史丞印”说明秦朝曾经设置丞相和御史大夫,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30.易中天在《帝国的终结》中说:

“秦,虽死犹存,它亡得悲壮。

”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指(  )

A.统一度量衡

B.嬴政自称始皇帝

C.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D.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深远

答案 D

解析 统一度量衡主要强调的是对秦王朝的影响,与“虽死犹存”不符,故A项错误;嬴政自称始皇帝,只能体现强调君权至上,不能体现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B项错误;三公九卿制只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一部分,不能全面概括秦朝在政治上对后世的深远影响,故C项错误;“秦,虽死犹存”强调的是秦朝的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尤其是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古代2000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故D项正确。

31.有学者认为:

“从政治意义上去考虑问题,始皇这个称号,对秦始皇来说,实在是当之无愧,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在该学者看来,这个时代应该是(  )

A.国家安定,民生改善B.文化繁荣,经济昌盛

C.国家统一,中央集权D.国家强盛,疆域广阔

【解析】 本题关键信息是“他的一切具有创始意义,他开始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秦始皇时实行暴政,故不能说“民生改善”,故A项错误;秦实行“焚书坑儒”,故B项错误;中国历史上封建时代的第一个盛世出现在汉代,故D项错误;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确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故C项正确。

【答案】 C

32.传说古代先王在阴历一月决定一年的政事,所以阴历一月叫政月。

到了秦朝,由于嬴政出生于一月,就把政月改为正月,又因“正”字的读音同他的名字同音,就下令把“正月”读作“征月”。

从中体现了(  )

A.中央集权的建立和加强

B.历法是为封建政府服务

C.向社会宣扬君权神授观

D.封建皇权至高无上

【解析】 解读题意,“正月”因与秦始皇的名字同音,而改为“征月”,体现的是中国古代君主专制下的避讳制度,故D项正确;中央集权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故A项错误;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可排除;君权神授最早由汉代董仲舒提出,故C项错误。

【答案】 D

3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写道“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并且秦灭六国之后,继续实行移民措施,将六国富豪迁往蜀地。

秦统一六国后这样做的主要政治目的是(  )

A.满足皇帝的私欲

B.加强对六国故地的控制

C.强化君主的权力

D.彰显皇帝的权威

【解析】 把握材料中的“政治目的”,秦迁六国贵族、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