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6818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3.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docx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含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冲刺复习——提升卷

时间:

150分钟 满分:

150分 班级:

______ 姓名:

______

卷Ⅰ

一、积累与运用(40分)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C )

A.缥缈(piāo)   炫耀(xuàn)   掺和(cān)

B.赐给(cì)愚蠢(cǔn)踪迹(jì)

C.御聘(pìn)钦差(qīn)妥当(tuǒ)

D.躇步(chú)庇护(pì)呈报(chéng)

【解析】A项“掺”应读chān;B项“蠢”应读chǔn;D项“庇”应读bì。

2.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D )

A.爵士  澄澈  枯籐  骇人听闻

B.头衔女娲剌叭随声附和

C.贱起气概蜘蛛莽莽榛榛

D.镀金爱慕雕像眉开眼笑

【解析】A项“籐”应为“藤”;B项“剌”应为“喇”;C项“贱”应为“溅”。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C )

A.“趵突腾空”为“济南八景”之首,泉水日夜喷涌,络绎不绝。

B.作家曹文轩荣获儿童文学最高奖——国际安徒生奖,消息传来,骇人听闻。

C.杨绛先生的离世,如巨星陨落,使中国文坛黯然失色。

D.漫步曲水街亭,我们用相机去捕风捉影,记录家乡的古风古韵。

【解析】A项,络绎不绝:

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连接不断;B项,骇人听闻:

使人听了很震惊害怕,多指不好的事;D项,捕风捉影:

指说话做事丝毫没有事实根据。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C )

A.屠呦呦在小草中萃取的青蒿素,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B.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左右,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C.为水上古城元宵灯会量身制作的融传统人文故事、地域特色于一体的花灯,体现出现代灯光技术与古典文化艺术的结合。

D.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性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解析】A项句式杂糅,可修改为:

“……造福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或者“……使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受益”。

B项语义重复,“大约”和“左右”两个词语都表示猜测,二者可删其一。

D项两面词与一面词搭配不当,可将“能否”删去。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B )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_________,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________的要素呢?

(3)我正欣赏着这里的景致,一位穿长袍戴小帽的老先生骑着一头小毛驴_________地走过我的身旁。

(4)今年央视春晚的魔术表演十分精彩,真是让人大开眼界,其丰富奇妙的变化简直________。

A.标志  必须  悠然自得  不言而喻

B.标本必需悠然自得不可思议

C.标志必需泰然自若不言而喻

D.标本必须泰然自若不可思议

【解析】标本:

经加工,保持实物原貌,供研究、展览的样品;标志:

显示事物特征,便于识别的记号。

必须:

①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的必要,一定要。

②加强命令语气。

必需:

一定要有,不可少。

“悠然自得”指悠闲自在,自己感到得意或舒适;“泰然自若”形容镇定,毫不在意的样子。

“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不可思议”表示不可想象,不能理解。

6.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B )

A.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

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B.“我的朋友啊,”他说,“我——我——”

C.“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D.她打扫卫生不认真,对待孩子不耐心,买菜报花账,好吃懒做,等等……真让人忍无可忍!

【解析】A项考查问号用法,表示选择的问句,问号一般只用一个,放在全句的末尾,各项之间用逗号。

C项考查引号用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作句子的主语,逗号应放在引号外;D项省略号与“等等”重复,应删除。

7.下列关于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鼓动吧,风!

咆哮吧,雷!

闪耀吧,电!

把一切沉睡在黑暗怀里的东西,毁灭,毁灭,毁灭呀!

”(排比、反复)

B.“我了解像世界一样古老的河流,比人类血管中流动的血液更古老的河流。

”(象征)

C.“电锯从树的踝骨咬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拟人)

D.“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夸张)

【解析】B项中象征不是修辞方法,是表现手法。

8.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D )

①只有孝敬父母的人,才是一个有责任心的、高尚的人。

②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倡导“孝道”,更有其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③孔子曰:

“孝,德之本也。

④从远古时代的“孝感动天”的舜,到“亲尝汤药”的刘恒,“卖身葬父”的董永,“扇枕温衾”的黄香……不胜枚举。

⑤我们国家是有着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孝行”贯穿着整个社会发展史。

A.①③⑤②④ B.②①③⑤④ C.③①②④⑤ D.③①⑤④②

【解析】本题首先提出“孝”的观点,中间举例论证,最后再论述“孝”存在的意义。

根据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可知选D。

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B )

A.孟浩然写了大量的山水诗,他的诗平淡朴素,自然而有韵味,不失为盛唐一位大家。

他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王孟”。

B.李商隐,晚唐诗人。

擅长诗歌写作,其骈文的文学价值也很高。

和杜甫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温李”。

作品收录在《李义山诗集》中。

C.郭沫若,现代作家、诗人。

代表作有《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D.《皇帝的新装》和《丑小鸭》都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的代表作品,其中,《丑小鸭》告诉我们:

只要心怀梦想,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成才。

【解析】B项,李商隐和杜牧合称“小李杜”。

10.下列对《西游记》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B )

A.《西游记》中,花果山上的一块仙石产一石卵,见风化作石猴。

石猴率先发现水帘洞,众猴称他为“千岁大王”,自此遂称美猴王。

B.《西游记》中,孙悟空在铁扇公主处未借到真扇,就偷了牛魔王的坐骑,假扮牛魔王骗得真扇,后被牛魔王所扮的唐僧骗了回去。

C.三调芭蕉扇时,在众神佛的帮助下,孙悟空调得芭蕉扇,灭了火焰山的火,师徒继续西行取经。

D.《西游记》中,孙悟空面对妖怪有时也会遇到麻烦。

例如青牛怪有一个白森森的“金刚琢”,能把金箍棒一股脑儿套去,让孙悟空不得不另行设法。

【解析】B项中牛魔王变成猪八戒骗回了芭蕉扇。

卷Ⅱ

(二)诗文填空(每空1分,共10分)

11.

(1)树木丛生,__百草丰茂___。

__秋风萧瑟___,__洪波涌起___。

(曹操《观沧海》)

(2)__我寄愁心与明月__,随风直到夜郎西。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3)峨眉山月半轮秋,__影入平羌江水流___。

(李白《峨眉山月歌》)

(4)__回乐烽前沙似雪__,受降城外月如霜。

(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

(5)刘禹锡在《秋词(其一)》中直接表达秋日胜春朝看法的诗句是:

__自古逢秋悲寂寥___,__我言秋日胜春朝__。

(6)陆游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中表达了“__僵卧孤村不自哀___,__尚思为国戍轮台__”的爱国情怀。

二、阅读与理解(40分)

(一)古诗赏析

阅读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完成第12题。

(共5分)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2.

(1)“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这两句诗是由当前__离别愁苦__所激发出来的对未来__相聚的欢乐___的憧憬。

(2分)

(2)这首诗借“巴山夜雨”之景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分)

__漂泊异乡,盼望归期的感伤。

__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3~16题。

(共12分)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2分)

(1)夫君子之行  __操守、品德__

(2)遂成枯落__凋落,衰残。

比喻人年老志衰,没有用处__

14.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__不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无法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平和清静、集中精神,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

__

(2)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__放纵懈怠就不能够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够修养性情。

__

15.诸葛亮写这封信以“君子”做榜样,用意是什么?

(2分)

__因为古代的君子是指品德高尚、学有所成的人,是一般人学习效仿的榜样。

诸葛亮希望儿子也能成为一名君子。

__

16.本文就哪几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几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

(4分)

__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无论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修身要静,学习要静,获得成功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于“躁”字,把静、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的效果。

__

(三)散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7~20题。

(共11分)

奶奶的粽子

韩逸萌

①“粽子香,香厨房。

艾叶香,香满堂。

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

”端午的歌谣是清晨的布谷鸟起得调,脆生,清亮,故乡从仲夏夜的梦中醒来,惺忪中瞅见阶前的青草里,缀满昨夜露珠的清香。

②奶奶的细碎的步伐,踩一地晨露的湿润,粗糙的手掌摩挲着我绒软的头发,我想在清凉的晨风中再赖会儿床,可端午的歌谣已在奶奶的厨房里吟唱,睡意便在那芬芳之中忽而散去。

③端午的香先是粽叶的清香,墨绿的叶子有竹叶可爱的形状和艾草气味的清爽,奶奶将两束叶子散乱地铺在白瓷的盆里,再浇一壶滚烫的水,水汽升起,携裹着袅袅清香,如同沸水冲茶,将叶里蕴着的香气点染出来,那香气就像活了一般,在奶奶手里,清香原来可以生长。

④我去看那泡了一夜的米,一粒粒透亮饱满,此时都相互倚着,慵懒得沉甸甸,像是饮了一夜的琼浆,浓睡不消残酒。

奶奶的粽子简单至极,只放红枣和糯米,青翠的叶裹红白的馅,不腻不甜,原始、纯粹,却有着独特的甘醇,令我的童年深深迷恋。

⑤我着迷的是奶奶包粽子的过程,三层粽叶错落着搭好,轻轻展开、抹平,两手轻轻一弯,便弯出小小的圆锥形状,一撮米添在尖尖的角里,捏三颗红枣点在米中,再一撮米盖在上面。

奶奶不会让枣露出米外,于是红枣的汁液不会流出,全都浸在米里,不放糖,却更香更甜。

奶奶的大手紧紧捏着盛满馅的粽叶,一根线绳紧紧绕过,缠两圈,系住,便成了一个精巧的四个角的粽子。

我赶紧捧过来,细细地看,满心满眼地喜欢。

我也试图包一个,铺好粽叶,弯成小圆锥,放米和枣,去总是捏不住粽叶,缠不紧线,总是漏了米,或者包成了三个角的平面。

奶奶笑着说:

“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端午的阳光照在奶奶的背上,我坐在奶奶投下的影子里想,享一辈子福是不是每天都可以吃奶奶包的粽子……

⑥粽子在锅里咕嘟咕嘟地响,是端午的歌谣最贴切的唱腔,香气从厨房溢出,氤氲在整个院子上空,我不住地扒在门口张望,奶奶说,妮儿不急,越煮越香。

奶奶的粽子包了三层叶,煮的时间越长,米越软糯,越能浸透叶的清香。

奶奶把火烧得细长,我在过午的温热中睡去……醒来时,粽子便已煮好,奶奶已经凉在盘里。

我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要用一只来做量词,轻轻拉一下,线绳便解落,展开粽叶,精致的四个角的粽子煮得透亮,微微地染了青绿,第一口是叶的清香,第二口是米得甜糯,我不爱吃红枣,奶奶用筷子轻轻划出,只留下那被枣浸得微红甜香的米。

奶奶说小孩儿吃了肚胀,便用那粗粗硬硬的手轻轻揉着我吃得圆滚滚的肚子……

⑦我在端午的歌谣中成长,门前的小树隔年盈尺,奶奶却在我的鲜嫩反衬下日渐白头。

我后来吃过八宝粽、蛋黄粽、鲜肉粽,却都不及奶奶的粽子有着最纯粹的清香;我后来见过长长的竹筒粽、缠着五彩线的迷你粽,却都不及奶奶那过着错落搭开的三层粽叶。

奶奶的粽子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⑧端午的歌谣又响起,奶奶的粽子隔着时光和故乡,与我相思凝望。

17.本文的线索是__奶奶的粽子(或粽子)__,围绕这个线索,作者依次写了奶奶为包粽子做精心准备、奶奶包粽子的灵活、煮粽子的漫长、我睡醒后吃粽子和__我对奶奶的思念__。

(2分)

18.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2分)

__文章开头先用歌谣点明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与结尾互相呼应;然后用环境描写渲染了故乡端午节清晨的美好景象,自然引出下文对童年的怀念,为奶奶早起包粽子做铺垫。

__

19.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4分)

(1)联系语境,揣摩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2分)

我轻轻捧起一只粽子,我觉得奶奶的粽子像是有生命。

__一个“捧”字,细致传神地写出了“我”对奶奶的粽子的喜爱和珍惜之情。

__

(2)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第⑤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2分)

奶奶笑着说:

“俺妮儿手小,不是干活的命,一定清清闲闲享一辈子福。

__朴实的语言描写,体现了奶奶的慈爱和对孙女的疼惜,表达了奶奶希望孙女过上幸福日子的美好愿望。

__

20.奶奶的粽子无论配料还是做工都“简单至极”,为什么却会“在每个端午,温柔敲打我回忆的味蕾”?

(3分)

__因为奶奶的粽子是我儿时最美好、最温馨的回忆,一直伴随着我长大;奶奶的粽子有着独特的甘醇,那种纯粹的清香沉淀在心里,让我留恋难忘;奶奶的粽子包含着浓浓的温暖和关爱,也寄托着“我”对奶奶的思念。

__

(四)小说阅读

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21~25题。

(共12分)

________

葵花发觉自己在做作业的时候,青铜总喜欢在她身旁坐着,聚精会神地看她写字、做算术题。

他的眼睛里充满羡慕与渴望。

这一天,她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

我要教哥哥识字!

这个念头如闪电一般在她的心田上照亮,使她自己大吃一惊,也使她激动万分。

她急切地对青铜说:

“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好像没有听明白似的望着葵花。

葵花把削好的铅笔和一个本子放到青铜面前:

“从今天起,我教你识字!

青铜有点儿惊愕,有点儿激动,又有点不好意思和不知所措。

他看了看葵花,又掉头看了看奶奶、爸爸和妈妈,然后又看着葵花。

青铜面对葵花递过来的笔与本子,却向后退着。

葵花就拿着笔与本子,一步一步地朝他走去。

青铜掉头跑出了门外。

葵花追了出来:

“哥哥!

”青铜不停地奔跑。

葵花紧紧跟在他身后:

“哥哥!

青铜回过头来,用手势与眼神说着:

“不!

不!

我学不会!

我学不会!

“你学得会!

你学得会!

青铜继续往前跑去。

葵花一边大叫着“哥哥”,一边紧紧追赶着。

一根裸露在泥土外面的树的根须绊了她一下,她摔倒在了河坡上,并骨碌骨碌地朝下滚去。

青铜忽然听不到葵花的脚步声了,掉头一看,葵花已滚到了河滩上。

葵花在向下滚动时,将本子与笔一直搂抱在胸前。

青铜跑过来,跳了下去,连忙将葵花拉了起来。

她浑身是泥土和草屑,但那本本子却还干干净净地抓在手中。

青铜扑打着她身上的泥土与草屑。

“从今天起,我要教你识字!

青铜哭了,泪水顺着鼻梁流了下来。

他蹲下身子,背起葵花,一步一步地爬到岸上。

兄妹俩在一棵大树下坐了下来。

一轮太阳正在沉坠,河水染为橙色。

葵花指着太阳,然后用树枝一笔一画地在沙土上写下了两个大字:

太阳。

她大声地念着:

“太——阳!

”然后,用树枝在那两个字上不停地重复着笔画,嘴里念念有词:

“一横,一撇,一捺,一点儿,‘太阳’的‘太’……”

她给青铜也找了一根树枝,让他跟着她,在沙土上写着。

青铜吃力而认真地写着,那时,他仿佛不再是哥哥,而是弟弟,而葵花不再是妹妹,而是姐姐。

太阳在落下去、落下去……

一片树叶从树上掉下,也正在慢慢地落下去……

葵花用手指着飘落的树叶,用眼睛追随着树叶:

“落——落下去……”

树叶像蝴蝶落在草丛里。

葵花在“太阳”后面又写了三个字:

落、下、去。

然后她望着太阳,念道:

“太阳落下去……”

青铜的记忆力奇好,虽然笔画与字的间架总是把握不好,但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记住了这几个字的笔画以及笔画的顺序。

太阳落下去了。

地上的字也慢慢地熄灭了。

“哥,我们该回家了。

青铜学得正起劲,摇了摇头,拿着树枝,还在沙土上笨拙地写着。

月亮升上来了。

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

青铜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摇了摇头:

“我们今天不学了。

但青铜固执地用手指着月亮。

葵花又教他:

“月亮——月亮升上来了……”

天晚了,妈妈在呼唤他们回家。

一路上,青铜在心里念着、写着:

“太阳落下去了——月亮升上来了——”

从此以后,青铜跟着葵花,将她所认识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并一个个地写在地上、写在本子上。

他们的学习,是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

看到牛,写“牛”。

看到羊,写“羊”。

看到牛吃草,写“牛吃草”。

看到羊打架,写“羊打架”。

写“天”,写“地”,写“风”,写“雨”……那个从前在青铜眼中美好无比的世界,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真切,也更加让人喜欢。

(节选自曹文轩《青铜葵花》第五章金茅草,有删改)

21.请给这个故事拟一个小标题。

这个小标题是__葵花教青铜识字__。

(2分)

22.故事是以青铜的情感变化为序展开的,在下面方框中填入适当的内容,完成情节梳理。

(3分)

——惊愕激动——

——愿意学——

23.青铜是一个哑巴,他性格的哪些方面是你喜欢的?

试从文中举例印证。

(2分)

__示例:

①爱学。

青铜跟着葵花学习,非常刻苦,并且一直学到天黑,“月亮升上来了”,妈妈呼唤了才回家,更可贵的是,他将“所认识的字,一个个地吃进心里,并一个个地写在地上、写在本子上。

他们的学习,是随时随地、无所不在的”,看到什么写什么。

②聪明。

他有着奇好的记忆力,“虽然笔画与字的间架总是把握不好,但却以出人意料的速度记住了这几个字的笔画以及笔画的顺序”。

__

24.简要赏析画线句“月亮升上来了。

又是一种亮光,柔和而纯净地照亮了地面”这一景物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2分)

__象征了葵花教青铜学习的这一美好行为;烘托出人物美好的心灵;从侧面表现对生命中真善美的赞美这一主题。

__

25.青铜的识字经历对你的学习有何启示?

请列举具体的事例,结合自己的体验,谈谈你的感悟。

(3分)

__示例:

青铜在识字时,非常刻苦,并且一直学到天黑,妈妈呼唤了才回家。

这一事实,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学习要有韧劲,要有恒心,要有吃苦精神。

__

三、综合性学习(共10分)

获得“国际安徒生奖”的中国作家曹文轩说:

“希望有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利用中国经验,利用中国资源,讲述属于全人类的中国故事。

”小英、林子、阿莲决定以“讲述我们的中国故事”为主题开展综合探究。

他们选定的话题分别是:

中国文学、中国制造、中国力量。

【小英统计的数据】

历届“国际安徒生奖”获奖统计表

  地区

时间  

1956—

1966

1968—

1976

1978—

1986

1988—

1996

1998—

2006

2008—

2016

总计

中国

0

0

0

0

0

1

1

日本

0

0

0

0

1

1

2

美国

1

2

1

1

1

0

6

欧洲

5

5

2

2

2

2

18

其他

0

0

2

1

1

1

5

【林子写成的新闻】

中国航天已呈领跑之势。

2016年,“天宫二号”发射成功,成功对接“神舟十一号”飞船,并与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对接成功,计划于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载人空间站。

届时,或将是人类唯一的在轨太空家园。

不仅如此,中国高铁也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名片。

截至目前,国内运营里程已达1.9万公里,居世界第一!

总体技术水平居世界前列,中国高铁正在走进俄国、美国、泰国和印度尼西亚……

【阿莲搜集的材料】

中国目前承担的国际维和经费仅次于美国,为世界第二。

中国派出的军事维和人员达2720人,居世界第一,在冲突不断、疾病肆虐、气候恶劣的地区,都有中国维和军人的身影。

26.读小英提供的图表,说说你的发现。

(3分)

初读图表,令人惊喜的是:

①__曹文轩获奖,使中国在此奖项上有了零的突破。

__;

细读图表,引人深思的是:

②__此奖项大多被欧美所得,我们还要努力追赶。

或:

我们和欧美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还要努力追赶。

__。

27.林子写成的新闻还差一个标题,他想采用对偶句式,请你帮帮他。

(2分)

__示例:

中国航天领跑全球,中国高铁位居前列;中国航天领跑,中国高铁超前;中国航天成就辉煌,中国高铁走向世界。

__

28.阿莲综合了大家的资料,决定以“走向世界的中国力量”为题,在班上组织一个一分钟演讲比赛,邀请你参加,请你准备一篇100字左右的演讲稿。

(5分)

__略。

__

四、作文(60分)

29.

(一)话题作文

不舍昼夜的,除了河流还有时间。

还有很多话我们没来得及说,还有很多人我们没来得及疼,还有很多事我们没来得及做,还有很多道理我们没来得及想,可时间已经一甩胳膊,匆匆而去。

时间都去哪儿了?

能否停下来等等我?

请以“时间”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二)半命题作文

“守护”,词典上解释为“看守保护”。

请以“守护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以上两题,任选其一作文。

(2)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

(3)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

(4)文中不涉及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