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37105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79 大小:81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7页
第7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8页
第8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9页
第9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79页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79页
亲,该文档总共7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7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武威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总体规划Word文档格式.doc

  3、光热风资源充沛。

武威是典型的大陆性气候,境内干旱少雨,光热风能资源丰富。

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长,年日照时数2608-3135小时,日照百分率58-68%,年总辐射量127-139千卡/平方公里。

全市风能资源丰富,主导风向全年较稳定,有效风能利用时数均≥5000小时,每日可利用风能时数达13.9小时以上,风速变化均衡,跃变较小,具备风光能开发条件。

  4、农业基础条件较好。

武威自古就是“人烟朴地桑柘稠”的富饶之地,是全省瓜果蔬菜基地及肉类繁育生产基地,也是绿色食品最佳产区之一。

全市累计建成设施农业21.51万亩,优质瓜菜、玉米制种、旱作马铃薯、酿造葡萄、林果等特色优势作物达240万亩,规模养殖户达12.57万户,畜牧业增加值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达3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4个百分点。

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资源丰富。

  5、旅游资源丰富。

境内名胜古迹众多,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4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处,馆藏文物4.8万多件。

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国家4A级景区2处,有亚洲最大的沙漠水库民勤红崖山水库。

境内绿洲风光、雪域高原、沙漠戈壁与悠久的历史文化、浓郁的民族风情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6、人力资源充足。

现有甘肃省畜牧工程学院、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甘肃威龙葡萄酒业专修学院、武威职业学院、甘肃省理工中专、凉州区职业中专等大中专院校15所,在校学生3.2万人。

全市人才总量13.45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才3.4万人,技能人才5.45万人,农村实用人才2.65万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4600多人,社会工作人才6800多人。

城乡劳动力资源富足,有40多万富余劳动力。

  专栏1 核心区发展基本特征

  1、河西走廊的典型生态脆弱地域单元。

核心区西南依祁连山,北部和东北为沙漠,水资源匮乏,生态基础脆弱,环境条件复杂。

西南部山区内分布有季节性冰川、森林、草地等多种生态系统,承载着涵养水源的重要生态功能,是维护核心区生态安全的屏障。

西南侧紧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内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北部为巴丹吉林沙漠,东北侧紧接腾格里沙漠边缘,沙漠沙丘以流动沙丘为主,风沙南移对区域内存在潜在危险。

核心区内主要干流包括西营河、金塔河、杂木河、黄羊河、古浪河、大靖河,多数河流呈现季节性干涸,在上游祁连山出口建设有中小型水库。

  2、产业聚集度高,发展潜力巨大。

核心区规划范围基本涵盖了凉州区和古浪县经济发展的优势集聚区域。

包括8个工业园区:

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区、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

3个产业基地:

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

2个现代物流中心:

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

10万亩设施农业、15万亩经济林果。

是推动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实力最为强劲的经济区域。

  3、城镇化水平较低,城乡剩余劳力转移有限。

核心区耕地量大面广,分布密集,对城镇建设区域形成合围之势。

村落密集,但规模较大的乡镇布局分散,平均距离达5-8公里。

城镇化率为42.1%,虽高于全市27.6%的平均水平,但总体城镇化水平仍然较低,对劳动力转移的带动力有限。

  4、公共服务设施总量不足,缺乏有序组织。

核心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总体不高。

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63元,低于全国5919元的平均水平。

且区域内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组团差异,凉州城周边发展条件相对较好,西北部地区在新能源产业带动下有所提升,东南部地区整体缺乏产业带动,相对落后。

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整体水平不高,且主要集中于城镇地区,对乡村地区辐射非常有限。

乡村地区公共设施布局分散,缺乏有序组织。

  5、单向线性交通条件下的发展困境。

基于地理环境特征,核心区现状主要是依托兰新铁路和G30线实现单向线性交通联系。

区域内路网密度小,道路等次低,断头路多,路况差,交通优势条件对区域带动力弱。

第二节 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武威为传统农业市,也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弱、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城乡二元矛盾突出是制约区域发展的主要问题。

突出表现在:

  1、经济基础薄弱。

2010年,全市多数主要经济指标增速均超过了全省平均水平,但在全省加快发展的大格局中,武威整体发展不足的问题仍很突出,特别是支持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济基础非常薄弱。

GDP总量仅占全省的5.6%,列全省第7位;

财政收入总量仅占全省1.7%,在14个市州列第12位(之后是两个民族自治州);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全省5.5%,列全省第7位;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全省列第9位,农民人均纯收入列第6位。

武威总体发展处于全省后位,多项经济指标与兰州、金昌、嘉峪关(以下简称“三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试点市相比差距更大。

(表1)

表1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主要经济指标比较

指标

甘肃省

武威市

兰州市

金昌市

嘉峪关市

常住人口(万人)

2557.53

181.51

361.62

46.41

23.19

GDP(亿元)

4119.46

228.77

1100.39

210.51

183.91

人均GDP(元)

16107.2

12603.7

30429.5

45358.8

79305.7

财政收入(亿元)

745.25

12.96

304.13

23.49

26.49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1369.4

75.36

545.11

37

24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3188.55

11551

14061.84

17679

16741.2

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3424.7

4551

4587

5953

7865

  2、城市带动乡村能力不强。

农业农村经济长期占主导地位,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72.44%;

凉州城区(含武南镇)人口26.07万人,占市域人口比例不足15%;

城镇化率为27.56%,低于全省平均水平8.56个百分点。

凉州城建成区面积30.55平方公里,仅占市域总面积的0.09%。

城市供排水、供热、燃气、道路等市政基础设施水平低,城市功能弱、承载力差,无力接纳较多人口和向近郊、农村延伸。

城市产业发展能力不强,生产性服务业严重滞后于一、二产的发展需求,消费性服务业品质低、规模小。

武威城市和非农产业发展对农民的吸纳能力差,转移农民就近就业的空间狭窄,与兰州、金昌、嘉峪关等城市相比,接纳外来人口和带动农村发展的能力很弱。

(表2)

表2 2010年武威与三市城镇化发展比较

名称

指标

城镇化率(%)

27.56

65.02

59.32

90.32

建成区占市域面

积比例(%)

0.09

1.20

0.35

2.96

  3、工业反哺农业的能力低。

在市域内无大型骨干企业,中小企业少,且以农产品加工和食品工业等低税赋和低附加值的行业为主。

传统产业比重高、新兴产业比重低的特征明显,缺乏行业竞争力,对经济的拉动力较弱。

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26.4∶40.0∶33.6,工业增加值60.47亿元,仅占GDP的26.4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2.47个百分点。

工业税收仅4.4亿元,占全部税收的34%。

由于工业经济发展落后,反哺农业的条件不具备,造成了农业附加效益低,服务业发展后劲乏力,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和城镇就业渠道不畅。

(表3)

表3 2010年武威与全省及三市产业结构比较

城市

产业结构

14.5:

48.2:

37.3

26.4:

40.0:

33.6

3.1:

48.1:

48.8

5.3:

79.3:

15.4

1.3:

80.4:

18.3

工业增加值

占GDP(%)

38.90

26.43

36.26

72.38

77.99

  4、城乡公共资源短缺且布局不合理。

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公路等级差、密度低,路网配套程度落后。

全市尚有76.16万人未使用自来水。

农村居民点水、电、路等设施集中配套程度不高。

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学校布局不合理。

农村办学条件比较差,存在大量危房。

全市约35%的农村学校规模较小、办学成本较高,城区学校班额超大、负担过重。

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室)医疗设施落后,技术力量薄弱,农民就医难的问题突出。

乡镇文化站经费投入不足,设施设备简陋,多数乡镇缺少图书馆、体育场和健身器械,广播电视尚未实现全覆盖。

  5、人口、资源、环境约束趋紧。

水资源十分匮乏,全市可用水资源总量仅15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仅550立方米,不足甘肃省的1/2、全国的1/4;

耕地亩均占有水资源220立方米,仅为甘肃省的1/2、全国的1/8。

人口密度达56人/平方公里,远远高出联合国人口临界指标,占到河西五市人口总数的37.8%,土地资源处于严重超载状态,沙漠化严重。

沙漠面积3090万亩,荒漠化面积3830万亩,风沙线长达654公里。

矿产资源少,已探明储量的资源仅有16.7亿吨煤炭、4.3亿吨石灰石和9.8亿吨石膏。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刚性需求与约束不可逆转,人口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将愈加尖锐。

  6、农村人口贫困面大。

三县一区中,民勤县是典型的生态恶化沙区,古浪县属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天祝县是高寒藏区,也是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凉州区是农村人口密集区。

按农民人均纯收入1196元/年标准,全市有贫困人口47.2万人,占农业人口的35.9%。

有5.2万人仍居住在海拔2800米以上的深山区。

天祝县、古浪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比全省平均水平分别低672.7元、761.7元。

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因灾因病返贫问题突出。

第三节 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重化工业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武威地处内陆,矿产资源匮乏,发展迟缓,不仅与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拉大,而且落后于西部及甘肃省整体发展水平。

在不进则退的区域发展格局中,亟需探寻适合武威实际的发展路子。

从全国、全省发展趋势来看,武威既面临重大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

  1、西部大开发进入加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

随着东部的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大幅度上升,能源紧缺,急需产业转型升级,劳动密集型、资源型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西部地区后发优势明显。

西部大开发进入新的阶段,为了巩固加强基础,培育特色产业,实施经济产业化、市场化、生态化和专业区域布局的全面升级,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国家正在加大西部大开发力度,西部将会获得更多的政策支持。

  2、国家支持甘肃加快发展。

2010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0〕29号),10月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重点工作分工方案的通知》(国办函〔2010〕143号),确定了甘肃省发展的战略定位并进行了工作部署。

新的战略定位,要求武威市从生态保护、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发展思路作出调整和深化。

生态保护方面,要求武威等河西走廊绿色经济区加强防沙治沙,推进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工程,启动实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态恢复项目,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产业发展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生态农业,建设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支持重点发展热电联产项目;

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着眼于公路、铁路、航空、水利和城镇基础设施,无疑对加速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3、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要求武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明确要求,必须大力加强流域内生态保护和建设,“决不能让民勤成为第二个罗布泊”。

加快流域内城镇化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步伐,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提高节水型经济作物种植比例,发展高效节水现代农业,加快走上农业产业化、工业化路子,建立与流域水资源承载力相适应的产业结构,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专栏2 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

  石羊河是甘肃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之一,流域面积4.16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16.59亿立方米。

近年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区域生态环境急剧恶化。

2006年2月,甘肃省政府启动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应急项目。

2007年12月,经国务院同意,国家发改委、水利部批复了《甘肃省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

项目总投资47.49亿元,分近期(2006-2010年)、远期(2011-2020年)两个阶段实施。

  近期治理目标:

到201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规划基期的0.98亿立方米增加到2.5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由5.17亿立方米减少到0.89亿立方米;

六河中游地表供水量由9.72亿立方米减少到8.8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由7.47亿立方米减少到4.18亿立方米。

基本实现六河水系中下游地下水采补平衡,地下水位停止下降,有效遏制生态系统恶化趋势。

以2010年蔡旗断面过水量达到2.62亿立方米为标志,近期治理目标基本实现。

干涸51年之久的青土湖人工形成了3平方公里的季节性水面,青土湖地下水位逐步回升,夹河乡黄案滩关闭的灌溉机井中有7眼成自流涌泉,民勤盆地生态持续恶化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生态建设成效明显。

  远期治理目标:

到2020年,使民勤蔡旗断面下泄水量由2010年的2.5亿立方米增加到2.9亿立方米以上,民勤盆地地下水开采量减少到0.86亿立方米;

中游地表供水量由2010年的8.82亿立方米减少到8.22亿立方米,地下水开采量稳定在2010年的4.18亿立方米。

实现民勤盆地地下水位持续回升,力争北部湖区出现一定范围的旱区湿地,流域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修复。

2011年7月,水利部通过了《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调整实施方案》,将规划后10年的灌区节水改造工程、水资源配置工程、生态移民、水资源管理措施等治理任务集中在前5年实施。

  4、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为武威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全省实施“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金(昌)武(威)区域经济一体化,建立了两市之间产业协作和合作发展的平台,借金昌之气,助武威工业发展,增强武威在全省区域发展中的竞争力。

核心区东接兰(州)白(银)都市经济圈,市域内天祝县进入兰白经济圈,增添了借助“中心带动”优势,形成组团发展的新格局。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自然条件较差,特别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滞后,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压力大,制约加快发展的体制机制矛盾突出,以及面临周边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重大挑战。

必须紧紧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发挥自身比较优势,积极利用一切有利条件,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抢占发展先机,先行先试,实施重点突出,加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建设。

第四节 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

  坚持从实际出发,探索创新城乡融合发展,对于经济发展欠发达地区特别是作为典型农业地区武威市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探索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乡统筹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大实践和创新。

由于生态环境敏感以及经济基础落后,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和传统农业区城市规模小、农村面大的现状,城乡发展始终面临经济社会的“低水平均衡”发展困境。

通过交通轴串接中小城镇群、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发展优势区域,促进城乡产业、资源、设施等要素加快合理流转,实现城乡空间融合和区域生产力优化布局,以较小的生态成本换取最大的城乡发展效益,以产业聚集和要素流动同步带动城乡融合发展,以新思路新举措走出一条符合自身实际、具有自身特色的跨越式发展道路。

  2、金大快速通道的建设,有力扩大了城市辐射带动范围和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未来我国北方地区将形成三大综合交通走廊,武威正处于打通三大走廊的枢纽地位。

不仅通过连霍高速连接省会兰州,继续成为河西走廊地区汇聚多条放射状交通走廊的中心(图2)、新疆和内地的主要交通隘口,而且还将向西南穿越祁连山连接青海西宁,向东北穿越大沙漠连接内蒙古阿拉善盟、宁夏银川。

在G30线和兰新铁路单向交通线位北侧规划建设金大快速通道,一方面积极扩展了武威向西接金昌、西宁,向东通白银、银川方向的交通走势,有助于逐步改变“河西走廊一条道(G30线)”,改善国家路网布局;

另一方面更加强了武威市域内部优势资源突出、发展潜力较大地区的内部联通密度,大大提升了区域发展优势,将有效改变市域内城乡道路交通建设滞后的状况。

图2武威交通区位

 

专栏3 金大快速通道

  起于凉州区西南部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在丰乐镇与连霍高速公路相连,终点在古浪县东北部大靖镇与营双高速公路相接,是武威城乡融合发展的脊椎和主动脉。

通道贯穿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凉州城区及凉州区丰乐镇、金山乡、永丰镇、怀安乡、五和乡、永昌镇、金沙乡、和平镇、柏树乡、金羊镇、中坝镇、发放镇、高坝镇、清水乡、清源镇、武南镇、河东乡、东河乡、谢河镇、黄羊镇、吴家井乡、古浪县泗水镇、黄花滩乡、土门镇、永丰滩乡、大靖镇、西靖乡、民权乡、裴家营镇等29个乡镇和黄羊河农场、马路滩林场,联通武威金太阳新能源高新技术集中区、武威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园、武威工业园区、荣华工业园、黄羊工业园区、黄羊河集团工业园、土门工业集中区、大靖工业园等8个工业园区,荣华生物化工基地、威龙葡萄酒生产加工基地、德隆10万亩有机蔬菜基地等3个产业基地,武南煤炭集疏运中心、黄羊公铁联运物流中心等2个现代物流中心,惠及人口近90万人。

全线按《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一级公路标准建设,路基宽度26米,双向六车道,设计行车速度80公里/小时,设计荷载为公路Ⅰ级。

全长158.24公里(其中主线124.8公里),估算总投资45.58亿元。

项目于2010年12月16日开工建设。

计划2011年完成主线路基工程,2012年基本完成全线工程,投入运营。

  3、整合要素和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集中建设核心区,有利于探索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本区域也是未来多条交通线路的汇聚之地,在区域交通区位优势对比中明显形成了一个带状隆起地区(图3),成为武威市资源聚集和产业发展的优势地区。

集中优势资源,发展重点区域,促进要素流动,形成经济增长极,使城乡之间的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流快速扩大,促进城乡之间资源、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带动城乡消费和内需扩大,使核心区成为带动区域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引擎。

图3 金大快速通道建设加强了武威市带状区位优势度

  4、实施城乡融合发展战略,是立足市情推进“三化同步”发展的重大实践创新。

核心区内聚集了武威市和一区一县中的主要乡镇、工业和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具有良好的发展基础和发展潜力。

在“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总体布局下(图4),依托金大快速通道,将核心区规划范围内的8个工业园区、3个产业基地、2个现代物流中心、29个乡镇串联起来,重点建设特色产业集群和小城镇集群,加强各乡镇和产业基地之间的联系,缩短了产业园区之间、城乡之间的时空距离,改变了单个城镇服务范围的局限性,形成“市—县—镇”三级城镇化网络,为特色产业集聚和城乡劳动力的加速转移提供了重要空间组织支撑。

图4 组合城镇发展的“交通轴+葡萄串+生态绿地”模式

(资料来源:

吴良镛先生手稿)

  5、建设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是实现全市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大体制机制创新。

在区域内打破现有行政区划组团发展,统筹和集中布局教育、卫生、科技、文化、体育等公共资源,可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城乡居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通过经济融合、社会融合、空间融合,使广大农民通过便捷的交通,享受城市公共服务。

特别是通过土地经营权规模流转、户籍等制度改革,迁入南部祁连山生态保护区大量贫困农牧民,减少农村自然村落,推进生态建设,便于形成新型农村社区,促进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核心区的建设,必将有力促进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融合、城市与农村融合,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和繁荣进步。

城乡融合发展核心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