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38828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_第6页
第6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暗示疗法文档格式.doc

  目前,临床上普遍认为暗示疗法的使用范围是很广的,其适应症除了癔病和其它神经症(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外,对疼痛、瘙痒、哮喘、心率过速、过度换气综合症等心身障碍和心身疾病,阳萎、性冷淡等性机能障碍,遗尿、口吃、厌食等行为习惯障碍等均有疗效。

  癔病是暗示疗法的传统适应症。

古代人就掌握了如何应用暗示治疗癔病的方法,虽然当时还不能给予科学的解释,蒙上了一层迷信和神奇的色彩,但是作为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已经为人们所接受。

现在,关于癔病的病因学研究认为,癔病患者本身的性格特点就具有高度的暗示性,很容易接受别人的语言、态度、行为和观念的影响。

因此,患者的症状表现与暗示和自我暗示有密切关系,尤其在癔病的发作、症状的改变或消失上往往起重要作用。

19世纪中叶,法国精神病医生沙可就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他强调暗示在癔病发病机理中的作用,这个观点以后又得到巴宾斯基和伯恩海姆的支持。

某些神经症,如恐怖性神经症、焦虑性神经症等,在发病中各种精神因素有直接影响。

因此,其心理治疗的原则也大致相同。

皆需要医生对患者给以权威性的说明和解释,让患者对疾病的原因、性质和转归有所了解,加上医生的鼓励和指导,使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解除恐惧或焦虑的心理状态,这些都离不开暗示治疗。

  此外,大量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明,暗示对疼痛有明显的影响,在足够的暗示作用下,配合使用安慰剂能使术后伤口疼痛显著减轻;

用噪音刺激的方法进行拔牙,其中也有暗示作用。

同理,暗示疗法对哮喘等心身疾病也有疗效。

  对于阳萎、早泄、性冷淡等性机能障碍,以及遗尿、口吃、厌食等行为习惯障碍,由于其病因属于心因性者为多,也可以应用暗示疗法使症状缓解或达到痊愈。

  在临床应用上,暗示疗法主要用于治疗神经症、癔症性截瘫、癔症性黑朦、癔症性失语、癔症性哮喘、强迫症、口吃、运动障碍以及某些身心疾病。

  [理论基础]

  暗示疗法与催眠法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在某种意义上,催眠是暗示的一种形式,即不是在清醒状态下,而是在催眠状态下对求治者进行的暗示,所谓暗示,即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个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这些信息的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

它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肯定了它们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向于这项内容。

  暗示疗法产生的历史古老而悠久。

麦斯默的催眠表演,引起了人们对其奥妙的探究。

夏科、巴甫洛夫、弗洛伊德等对暗示现象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

巴甫洛夫说过:

“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

詹姆斯(WilliamJames)于本世纪30年代撰写了《暗示心理学》一书,而英国著名心理学家麦独孤在临床的应用,则堪称独步,声誉蜚然。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前线战场上流行着一种因受炸弹爆炸的震惊而患的心理恐惧症——“弹症病”,严重者四肢瘫痪。

此病无药可治,蔓延较快,令英国当局头痛。

这时,麦独孤参加了战时治疗,经了解后他发现这是种“心病”,于是凭借以往的社会声望成功地进行了暗示心理疗法。

他用笔在下肢失去知觉的士兵膝盖以下若干寸的地方画了一圈,然后以无置疑的口吻告诉求治者,明天线圈以下部位一定恢复正常。

第二天,这个士兵果然恢复了知觉。

这样日复一日地提高画圈的位置,直到士兵痊愈。

  1.在清醒状态下进行的暗示心理治疗,可以分为他人暗示疗法和自我暗示疗法两大类。

  

(1)他人暗示即由施治者对求治者施加的暗示。

它主要是通过医生在求治者心目中的威望,把某种观念暗示给求治者,从而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状态,调节人的行为和机体的生理机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他人暗示疗法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

有一次,一位求治者到医院就诊,说他如何如何不舒服。

医生对他进行了全面体格检查,发现他身体各部位都很健康,没有任何毛病,可是这位求治者确实在一天天消瘦下去,束手无策。

后来,一位心理医生接受了这位求治者,进行了一次煞有介事的彻底检查,然后对他说:

我终于发现了,你患的是综合症。

还告诉他,现在刚试验成功了一种特效药,专治这种病症,注射一剂,保证三天后恢复。

打针后三天,求治者果然神气活现地好了。

其实,心理医生注射的仅为葡萄糖水,真正治好病的,是语言的暗示作用。

除此之外,在他人暗示疗法中还有非语言暗示法,如医生或医生发动求治者的家庭或病友运用姿态、表情及环境施予某种影响等。

  

(2)自我暗示疗法即由求治者通过自己的认知、言语、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以调节和改变身心状态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自我暗示的力量是非常惊人的。

在自我暗示的作用下,一个人可以突然变得耳聋受损,而仅仅是因为大脑管理视觉、听觉的相应区域的机能受到了扰乱,形成了一个病态性的抑制中心,使神经细胞丧失了正常工作的功能。

它们不再接受传来的信息,当然不能对这些信息作出反应。

这样的求治者可以用催眠暗示疗法治疗,并且可以一下子治好,使不明真相的人大吃一惊。

  一个人走进了冷藏间,无意被关在里面。

开始他并不在意,也并未感到寒冷,后来当他抬头看到“冷冻”二字时,顿时心里紧张起来。

一种死亡的威胁笼罩在他心头。

他越想越怕,越想越冷,最后蜷缩成一团,在惊恐中死去。

其实,车间的冷冻机并未打开,寒气远不能置人于死地。

他完全是由于自我暗示的作用,因恐惧而导致肾上腺素急剧分泌,心血管发生障碍,心功能坏死而导致死亡的。

  由于自我暗示的效果巨大,美国一位医学教授对癌症的病因提出了新的理论,认为癌症的发展主要不是客观上存在的癌细胞,而是主观情绪、自我暗示导致了癌变。

这一理论虽未被广泛接受,但癌症求治者一旦知道了自己患病的真相,病情便会急剧变化却是不可否认的。

所以,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一方面,施治者的诊疗语言和行为十分重要,应当慎重使用,以免发生消极的暗示作用;

另一方面,施治者必须启发和引导求治者发挥自我意识的调节能力,消除那些使自己增加精神负担,不利于心理健康的自我暗示,培养积极、乐观的自我暗示,使之朝着符合治疗要求和有利于祛除病象的方向发展。

  2.运用暗示疗法有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

直接暗示疗法是指让求治者静坐在舒适安静的椅子上,施治者以技巧性的语言或表情,给予求治者以诱导和暗示,使求治者接受暗示从而改变原有的病态感觉和不良态度,达到治疗目的。

间接暗示疗法则是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检查的配合,用语言强化来进行的暗示治疗。

临床医学上可通过对求治者的躯体检查操作,或使用某一仪器或注射某些药物,以及使求治者处在某些特定的环境中,再结合施治者的言语态度进行暗示,从而使暗示效果更显著。

例如,在治疗癔症性肢体瘫痪时,施治者可用电刺激肌肉,同时以均匀有力的语调,用预先备好的暗示语句,如,“你的肢体已通电,神经电流已逐渐畅通,肌肉开始逐渐有力”等,对求治者进行积极的暗示,从而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

  3.暗示疗法通常结合某些辅助手段以提高疗效。

常用的方法有:

给求治者服一些无副作用的“安慰剂”,10毫升10%葡萄糖酸钙静脉注射,或蒸馏水皮内注射;

电针理疗等。

  [治疗原则]

  [操作实务]

  暗示的方法很多。

最简单的方法是向对方说一些含蓄或影射的话,使对方不加思索信以为真。

比如,对病人说,根据检查结果你的病我们最常见,治疗效果都很好。

这是安慰性言词,但具有暗示作用。

临床工作中常常借助其它事物,如针灸,低频电流或药品,同时讲一些暗示语,如“针刺能止痛”,“电刺激使神经兴奋,增强肌肉活动”,“这个药是专治你这种病的”。

乐观的态度、坚定的言词是最有效的暗示。

  医生利用暗示是为了消除患者对疾病的顾虑,提高治疗效果。

暗示的内容应当是针对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式和语言,细心地去进行。

对病情轻的患者,医生应表现出治愈的信心和把握。

对一个确诊为癌症、心脏病、肝炎等较重的器质性疾病患者,医生不要急于将真实病情全盘告诉病人,而应表现出乐观的态度,用亲切的语气讲述保健事项,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多介绍一些最佳治疗效果的病例。

必须极力避免不良暗示,如唉声叹气、治疗上有为难表现等,以减轻病人的思想负担。

  除言语暗示外,医务人员也可利用仪器、操作和药物等进行非言语暗示。

催眠暗示是暗示治疗的特殊形式。

  [与其他疗法协调应用]

  [效果和控制]

  [评价]

  参考资料:

  暗示疗法是心理治疗的一种方法,对各种形式的癔病发作,有时可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

所谓暗示,系指某人处于某种特定的环境及情绪背景下,对外界的影响或观念常无条件的接受。

癔病患者往往容易接受暗示,他们可因暗示而发病,往往也可因接受暗示而治愈。

我国历代医家也十分重视,且善于运用暗示疗法。

如《景岳全书》记载,明代名医张景岳某日去看一位急症的妓女,张见其口吐白沫,僵卧于地,口鼻皆冷,气息如绝,触其脉,和缓如常,脉象与症状很不相符,判其为癔病。

张大声说:

“此人病甚危险,需用火攻,用大壮艾灸眉心、人中和小腹,否则难以保命。

我的住处有艾绒,可速取来用。

”随后,又制止说:

“慢,我身边带有药,若能咽下,咽下后有声息,就不必用灸,若口不能咽,或咽下后无声息,灸也不迟。

”那妓女听了张景岳的话,药到嘴边便立即咽下,随之声出,体动,病也就好了。

  正常人均可接受暗示,但不是每一个人均具有高度的暗示性,接受暗示的能力因人而宜。

只有易接受暗示的人,应用暗示疗法才能起到治疗作用。

进行暗示治疗前,必须向患者的亲属或同事说明,取得他们的配合,否则,会因他们的不恰当暗示使治疗失败。

暗示治疗的方法很多,针对不同的发作形式可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一般多采用语言加药物或物理治疗方法。

如癔病性抽搐,多采用针灸强刺激,癔病性失明、失音可采用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治疗。

上述各种治疗均是在语言暗示下发挥作用的。

  催眠疗法属暗示疗法的一种,一般对较为难治的癔病发作,或其它疗法失败的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此法是让患者处于催眠状态,使语言的影响起到强化作用,加强暗示效应。

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药物催眠,治疗时让患者躺在安静环境中,四肢放松,然后缓慢静脉注射0.25%的阿米妥钠或硫喷妥钠,边注射边与病人谈话,或让病人数数,待患者言语缓慢,含糊不清时,即意味着进入催眠状态。

此时医生可按拟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如诱导回忆往事,患者可一一回忆;

如让其活动瘫痪肢体或发音时,均可进行。

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注射药物速度要减慢,以防其入睡。

终止治疗时,可继续推注药物,让其进入睡眠,休息片刻,醒后可一切恢复正常。

  暗示治疗为什么能治疗疾病

  任何一种治疗疾病的疗法,除了有它的理论基础之外,还必须有其实践基础。

具有悠久历史的暗示疗法之所以能够治疗疾病的根本原因,目前普遍认为是暗示与暗示作用的结果。

  首先,暗示能够对个体的生理活动产生明显的影响。

大量事实说明,一个人在接受暗示以后,不仅可以改变随意肌的活动状态,还可以影响不随意肌的功能,甚至出现各种幻觉,有些事例近乎于“神奇”,令人费解。

曾经有人做过这样的实验:

在一块木板的中心部位放置一个支点,让被试者躺在这块木板上,并保持原来的平衡状态,再令其在头脑中想象自己骑在自行车上,用脚蹬车的情景,但不做实际动作。

经过这样的一段暗示之后,一般地都会出现靠脚的一端下降,靠头部那一端上升,使原来平衡状态破坏的现象。

研究证实,这是由于被试本身在用力蹬车这样一个观念的影响下,下肢出现了意向性运动,这种意向性运动造成下肢血管扩张,血流量增多,重量相对增加,从而使平衡遭到破坏的现象。

  此外,暗示对人体的脏器、感觉等也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曾经有一位著名的心血管医生,对自己的心脏功能进行了仔细地研究后,竟能感受到自己心脏的收缩与扩张,接着又出现了心动过速和心律不齐现象,只好到外地经过一段时间的休养,才得到恢复。

  还有其他的一些实验,也充分地说明了暗示的作用。

如对个体进行暗示吃饱,结果会引起只有在真正进食后才能出现的血液中白血球增多的现象;

而当对个体进行暗示饥饿时,则会出现与真正饥饿时相同的血液中的白血球含量降低的现象。

由暗示使人产生寒冷感觉时,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量会增加30%,这与真正处于寒冷状态下的呼吸情况是一样的;

还有一种发生在暗示性较强个体的“假性烫伤”,当用木棒轻轻接触被试皮肤,并暗示这是用烧红的烙铁在烙他时,过一段时间会令人信服地看到接触部位发红或出现肿泡。

  不论是自我暗示还是他人暗示,对人的心理和行为都有明显的影响作用。

人们常说的“望梅止渴”的故事就是暗示作用的结果。

再如,有人早晨起来后照镜子,当发现自己脸色难看、眼圈发黑、眼睑浮肿时,立即感到全身无力,腰酸腿疼,并做出不去上班而去医院检查的决定,这便是自我暗示的缘故。

还有,某些妇女的“假孕”现象也与其迫切要求怀孕的心理状态有关,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当月经错后几天时,便认为自己已经怀孕,并出现一些怀孕反应。

这也是自我暗示的结果。

  此外,还有必要说明的是,对处于催眠状态下的个体的暗示作用,其效果比处于觉醒状态时更加明显。

在催眠时个体进人到意识阈非常狭窄的特殊状态,从而产生十分奇特的生理反应。

比如给催眠状态下的被试一杯白水,暗示这是糖水,在对其进行血液化验时,会发现血液中含糖量会明显提高。

通过催眠暗示,还会使被催眠者出现“假死”:

“呼吸中断、心跳停止”。

催眠对人的行为和动机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被催眠者对施术者言语的绝对服从。

并且不但在催眠时完全按指示办,而且在觉醒后也照例执行。

还能够造成幻觉或唤起曾在意识中消失了事物的记忆。

  由上述暗示的各种作用可知,消极的暗示可以使人致病,而个体在积极暗示的作用下,能够增进和改善人的心理、行为与机体的生理机能,从而使暗示成为一种治疗疾病的方法。

(丁宝坤撰杨立能审)心理治疗手册

  什么是暗示疗法?

它有哪些种类?

  暗示疗法是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

通常应用于对心理疾病的治疗,但是在内科、牙科、妇产科及一些机能性疾病与心身疾病的治疗中,常常结合运用催眠疗法。

目前,暗示疗法尚无统一的定义,它可以理解为医生通过给患者的积极暗示来消除或减轻疾病症状的一种治疗方法。

  暗示对个体产生影响的事实,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

但是,对其实质给予科学的解释,尚有待于深入地研究。

目前,有人认为暗示是个体无意中接受了人(包括自己)或环境,以非常自然的方式向其发出信息后,做出相应反应的一种特殊心理现象。

从这个概念出发,暗示的实现总是存在着实施暗示与接受暗示这两个方面。

之所以说它是特殊的心理现象,因为从暗示的实施一方来说,不是说理论证,而是动机的直接“移植”;

从接受暗示的一方来讲,对施暗示者的观念也不是通过分析、判断、综合思考而接受,而是无意识地按所接受的信息,不加批判地遵照行动。

  对暗示的解释,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基本上都离不开上述观点。

日本的心身医学教授池田酉茨郎说,受暗示“就是一个人不加批判地接受他人语言或其他刺激,由此而产生特定的知觉、观念、信念、情感和行动的现象”。

法国的伯恩海姆(Bemheim)认为暗示就是受暗示者把别人所暗示的观念接受过来,并在动作中加以实现。

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等人认为“受暗示性在于一个人很容易受别人的影响,他的行动动机不是从自己形成的意见和信念产生的,而是旁人影响的结果”。

另一位学者别赫捷列夫则认为,以词和联想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活动的直接影响是暗示的基础,并把暗示形象地比喻为“不是从正门,而是从后门”进入意识,来避开批判能力的看守。

美国心理学家康克林提出,暗示就是人的认识作用不加批判的接受,这种接受即表现为一种信仰或行动的态度。

巴甫洛夫以客观的生理基础来解释暗示现象。

他指出“在人的催眠现象中,引起特殊注意的就是所谓暗示”。

“词,由于成年人过去全部的生活经验,与那些达到大脑半球的一切外来的和内在的刺激相联系着,并随时成为这些刺激的信号,随时代替这些刺激,因而也能随时对机体引起那些刺激所引起的行动和反应。

由此可见,暗示乃是人类最简单化、最典型的条件反射”。

  以上各种论述,虽然从不同角度对暗示做了说明,但是在暗示作用的本质和机制方面仍不能令人满意。

苏联心理治疗专家普拉托诺夫认为,这是由于对语言机制尚不清楚,还没有掌握暗示影响高级神经活动的方法的缘故。

  暗示对人体生理活动、心理及行为状态,都会发生深刻的影响。

当个体接受暗示后,不但可以改变随意肌的活动状态,而且也可以影响不随意肌的功能。

由于这个原因,消极的暗示能够使人患病,积极的暗示能够使个体的心理、行为及生理机能得到改善,增强对疾病的痊愈和康复的信心,达到治疗的目的,从而成为一种治疗方法。

  根据患者接受暗示时所处的状态,暗示疗法可分为觉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和非觉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两类。

觉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又有直接暗示疗法和间接暗示疗法之分。

前者是指医生对静坐的患者,用事先编好的暗示性语言进行治疗;

后者则是借助于某种刺激或仪器的配合,并用语言暗示的强化来实施的治疗。

非觉醒状态下的暗示疗法是医生使患者进入催眠状态后施行的暗示治疗方法。

由于各种信息都能起到暗示作用,因此语言、文字、表情、手势等均可作为暗示手段,这样就使暗示的方式多种多样,临床上常用的有语言暗示、药物暗示、手术暗示、情境暗示、榜样暗示等。

不论采用何种暗示疗法,其治疗效果与个体对暗示的易感性有密切关系,同时,医生的权威性也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丁宝坤撰杨立能审)心理治疗手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