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39864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43 大小:4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3页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docx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教学大纲

中国古代文学史(先秦部分)

HistoryofAncientChineseLiterature

(thePartofpre-QinDynasty)

【课程编号】0110011【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分数】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34【编写日期】2007.5

一、教学目标

掌握先秦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成就,熟悉整个先秦文学发展脉络。

了解先秦文学的源头意义和地位。

重点学习并掌握《诗经》、楚辞、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等。

深入了解并掌握重点作家如屈原的生平与创作,以及重点作品如《诗经》、《左传》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教学内容

(一)绪论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主要样式及发展过程。

(带“△”者,表示了解。

下同)

(2)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带“△☆”者,表示重点掌握。

下同)

2、教学要求:

(1)了解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主要样式及发展过程。

(2)了解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二)第一章原始歌谣与神话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原始歌谣

(2)上古神话

2、教学要求:

(1)了解原始歌谣。

(2)了解原始神话及其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三)第二章诗经学时:

3

1、主要内容:

(1)《诗经》的概念、编排体例、结集、年代、作者、社会功用和流传。

“风”、“雅”、“颂”的分类。

“献诗”说和“采诗”说。

“赋诗”和“引诗”。

四家诗。

(2)《诗经》的内容:

A颂赞诗;B怨刺诗;C征役诗;D婚恋诗;E农事诗;F礼俗诗。

△☆(3)《诗经》的艺术成就:

A鲜明的形象性;B赋比兴手法的运用;C富于表现力的诗歌形式。

△(4)《诗经》的影响:

A写实精神的影响;B“赋比兴”手法的影响;C诗歌形式和语言的影响。

2、教学要求:

(1)了解《诗经》的概念、编排体例、结集、年代、作者、社会功用、流传和内容。

(2)重点掌握《诗经》的艺术成就。

(2)了解《诗经》的影响。

(四)第三章历史散文的形成与《尚书》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

(2)《尚书》:

A我国最早的历史散文集;B以记言为主;C《尚书》的文学因素。

2、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历史散文的形成。

(2)了解《尚书》的性质与文学因素。

(五)第四章《春秋》《国语》学时:

2

1、主要内容:

(1)《春秋》的有关常识与记事特点。

(2)《国语》的有关常识、思想特点与写作特点。

2、教学要求:

(1)了解《春秋》的有关常识与记事特点。

(2)了解《国语》的有关常识、思想特点与写作特点。

(六)第五章《左传》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左传》的书名、作者与记事。

△☆

(2)《左传》的思想倾向:

A极力维护代表血缘宗法和等级关系的礼制;B集中反应了春秋以来日益兴起的民本思想。

△☆(3)《左传》的写作特点:

A精彩细密的叙事;B叙事成就更突出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C个性鲜明的人物;D微婉巧妙的辞令。

2、教学要求:

(1)了解《左传》的书名、作者与记事。

(2)重点掌握《左传》的思想倾向与写作特点。

(七)第六章《战国策》学时:

2

1、主要内容:

(1)《战国策》的书名、体例、编者和基本内容。

(2)《战国策》的思想倾向:

A重士的思想;B崇实尚利的观念;C重“权借”,尚“时势”的思想;D有时代特色的进步观点。

△☆(3)《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A辩丽横肆的辞令;B富于传奇色彩的故事和人物。

△(4)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2、教学要求:

(1)了解《战国策》的书名、体例、编者、基本内容和思想倾向。

(2)重点掌握《战国策》的艺术成就。

(3)了解先秦历史散文的影响。

(八)第七章诸子散文概说学时:

2

1、主要内容:

(1)诸子散文产生的背景。

(2)诸子散文的发展概况。

△☆(3)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A关注现实,崇尚理性;B鲜明地体现了士的独立人格,由此又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C注重形象,富于情感。

△(4)诸子散文对后代的影响:

A对思想的影响;B对文艺观念的影响;C对创作的影响。

2、教学要求:

(1)了解诸子散文产生的背景与发展概况。

(2)重点掌握诸子散文的总体特征。

(3)了解诸子散文对后代的影响。

(九)第八章《论语》学时:

2

1、主要内容:

(1)《论语》的编纂。

(2)孔子的生平。

△(3)孔子的思想:

A在政治上,孔子极力维护西周以来的宗法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关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B孔子最有进步意义的思想主张是关于仁的学说;C孔子的教育和文艺思想。

△☆(4)《论语》的写作特点:

A《论语》是语录体散文集,其特点是浅显生动,言简意赅;B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思想感情;C《论语》中运用了丰富多彩的修辞手段;D在记言的同时,《论语》还记录了一些生活片段;E《论语》还善于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个性。

2、教学要求:

(1)了解《论语》的编纂、孔子的生平与孔子的思想。

(2)重点掌握《论语》的写作特点。

(十)第九章《墨子》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墨翟的生平和《墨子》一书。

(2)《墨子》的写作特点:

A保留了语录体的形式,还有不少篇章则已初具议论文的规模;B《墨子》的文章重视实用,不求文采,风格平实质朴;C墨家还提出以“三表”作为立言的依据;D墨家又很讲究形式逻辑,重视论辩技巧;E比喻往往是以事喻事。

2、教学要求:

(1)了解墨翟的生平和《墨子》一书。

(2)了解《墨子》的写作特点。

(十一)第十章《老子》学时:

2

1、主要内容:

(1)老子的生平。

(2)关于《老子》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代。

△(3)《老子》的思想:

A关于道的理论;B自然无为的思想;C关于事物发展规律的观点。

△☆(4)《老子》的写作特点:

A精警凝练,言简意赅;B譬喻形容,富于形象性;C文多用韵,句多排比对偶。

2、教学要求:

(1)了解《老子》一书的作者、成书时代和思想。

(2)重点掌握《老子》的写作特点。

(十二)第十一章《孟子》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孟子的生平和《孟子》的编纂。

(2)孟子的思想主张:

A仁政主张;B民本思想;C性善论;D重视道德修养;E“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

△☆(3)《孟子》的散文艺术:

A浓厚的论辩色彩高超的论辩艺术;B充沛的感情、强劲的气势;C精彩的比喻和寓言;D《孟子》的语言。

2、教学要求:

(1)了解孟子的生平、思想主张和《孟子》的编纂。

(2)重点掌握《孟子》的散文艺术。

(十三)第十二章《庄子》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庄子的生平。

(2)庄子的著述。

△(3)庄子的思想:

A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B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C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D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4)《庄子》的艺术成就:

A哲理与诗意的交融;B意出尘外的想象;C异采纷呈的寓言故事;D洸洋自恣的文章形式。

2、教学要求:

(1)了解庄子的生平、著述与思想。

(2)重点掌握《庄子》的艺术成就。

(十四)第十三章《荀子》学时:

2

1、主要内容:

(1)荀子的生平和《荀子》的编定。

(2)荀子的思想。

△(3)《荀子》的写作特点:

A《《荀子》的散文已发展为完整而详密的鸿篇巨制;B荀子还发展了驳论文体;C的另一个特点是淳厚渊雅,文采斐然,带有浓厚的学者气;D在记言的同时,《论语》还记录了一些生活片段;E《论语》还善于在记言记事中表现人物个性。

△(4)《成相》和《赋》篇。

2、教学要求:

(1)了解荀子的生平、思想《荀子》的编定。

(2)了解《荀子》的写作特点。

(3)了解《成相》和《赋》篇。

(十五)第十四章《韩非子》与李斯散文学时:

2

1、主要内容:

(1)韩非的生平与《韩非子》。

(2)韩非的思想。

△(3)《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A犀利峻峭;B论证严密;C大量的寓言和故事,大都平易朴实,短小凝练;D文体丰富多样。

△(4)李斯的散文。

2、教学要求:

(1)了解韩非的生平、思想与《韩非子》。

(2)了解《韩非子》的写作特点。

(3)了解李斯的散文。

(十六)第十五章《楚辞》学时:

3

1、主要内容:

(1)楚辞的产生:

A名称;B特点;C文化背景。

(2)屈原的生平与作品简介。

△☆(3)《离骚》:

A篇名和创作背景;B《离骚》的内容;C《离骚》的艺术成就。

△(4)《九章》、《九歌》、《天问》与《招魂》。

△(5)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6)宋玉的《九辩》

△(7)宋玉的赋。

2、教学要求:

(1)了解楚辞的产生、屈原的生平与作品。

(2)重点掌握《离骚》的篇名和创作背景、内容和艺术成就。

(3)了解《九章》、《九歌》、《天问》与《招魂》。

(4)了解屈原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与影响。

(5)了解宋玉的《九辩》与赋。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1)韩兆琦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郭预衡、张俊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册),长沙:

湖南出版社,1995-1996。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先修课要求:

对“中国先秦史”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能使用“文史工具书”。

(2)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先秦文学史为根本,结合先秦文学作品,基于大文化视野。

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发言、集体讨论等形式。

五、考核方式

综合论文质量和平时发言情况来考核。

中国古代文学史(秦汉部分)

HistoryofAncientChineseLiterature

(thePartofQin-HanDynasty)

【课程编号】0110011【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分数】1【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18【编写日期】2007.5

一、教学目标

掌握秦汉思想与先秦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熟悉整个秦汉文学发展脉络以及秦汉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成就。

了解秦汉文学承上启下的意义和地位。

重点学习并掌握汉赋、历史散文、乐府、“古诗十九首”等。

深入了解并掌握重点作家如司马迁等的生平,以及重点作品如《史记》、《汉书》等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教学内容

(一)绪论学时:

2

1、主要内容:

(1)秦代文学的概况。

(2)汉代文学发展的历史文化背景。

汉代经学对文学的影响。

两汉政治与思想文化的变迁。

(3)两汉文学的渐趋独立。

文学走向独立的趋势。

△☆(4)两汉文学创作的成就:

A儒家的文艺思想在汉代占了主导地位,强调“美刺”和“讽谏”。

B司马迁“发愤著书”说。

(5)两汉的文学思想

2、教学要求:

(1)了解两汉文学的发展脉络。

(2)重点掌握汉代文学思想特色。

(二)第一章汉代论说散文学时:

4

1、主要内容:

△☆

(1)西汉前期和的论说散文:

A陆贾《新语》;B贾山《至言》;C贾谊《过秦论》;D晁错《论贵粟疏》;E王刘安及其门客所作《淮南子》。

(2)西汉中期的论说散文:

A司马相如的庙堂之作;B东方朔和司马迁感慨士之不遇、抒写牢骚的作品;C董仲舒的经学散文。

(3)西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A抨击时弊的奏议:

刘向《论起昌陵疏》;B扬雄《解嘲》和《解难》;刘歆《移书让太常博士》

(4)东汉前期的论说散文:

A歌功颂德之文:

班固《典引》;B自由活泼之文:

冯衍《显志赋》、桓谭《新论》、王充《论衡》。

(5)东汉后期的论说散文:

A批判性文章:

王符《潜夫论》、崔寔《政论》、仲长统《昌言》;B老庄色彩而充满艺术情趣的散文:

延笃《与李文德书》。

骈文的体式日臻成熟。

2、教学要求:

(1)了解两汉论说散文发展脉络。

(2)重点掌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如贾谊《过秦论》。

(三)第二章司马迁和《史记》学时:

4

1、主要内容:

△☆

(1)司马迁的生平。

司马迁的家世。

司马迁的家学与司马谈。

司马迁与李陵之祸。

司马迁发愤著《史记》。

《报任安书》。

△☆

(2)《史记》的体例。

△☆(3)《史记》的的思想内容。

(4)《史记》文学成就与影响。

人物描写方面的成就。

《史记》叙事十分精彩生动。

《史记》语言富于表现力。

《史记》的审美特征。

《史记》对后代文学的影响。

2、教学要求:

(1)了解史传文学的传统。

(2)重点学习司马迁及其《史记》思想内容。

(四)第三章班固和《汉书》学时:

2

1、主要内容:

(1)班固的生平。

《汉书》的内容。

(2)《汉书》的体例。

(3)《汉书》的思想倾向:

A高度评价汉朝的历史地位,维护国家的统一安定;B表彰节义操守,品德突出,特立独行的人物。

△(4)《汉书》的写作特点:

A成功的人物描写;B浓厚的文学性;C典雅整饬的语言。

(5)其它史传散文:

A刘向《新序》、《说苑》和《列女传》;B范晔《吴越春秋》和袁康《越绝书》。

2、教学要求:

(1)了解《汉书》特点。

(2)《汉书》与《史记》的比较。

(五)第四章汉赋学时:

3

1、主要内容:

(1)赋的名称和起源。

△☆

(2)散体赋兴盛。

枚乘《七发》。

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3)散体赋的发展:

A西汉后期至东汉中叶散体大赋:

作家有扬雄、班固和张衡。

B东汉中期,散体赋的创作出现多元化倾向。

(4)散体赋的基本特征和历史地位。

△☆(5)汉代骚体赋。

A大一统时代的苦闷:

贾谊《吊屈原赋》、《鵩鸟赋》。

严忌《哀时命》。

董仲舒《士不遇赋》。

司马迁《悲士不遇赋》。

B人生的感受和志向:

刘歆作有《遂初赋》。

扬雄《太玄赋》、《逐贫赋》。

张衡《归田赋》C东汉末年的骚体抒情赋:

赵壹《刺世嫉邪赋》、蔡邕《述行赋》。

2、教学要求:

(1)了解汉赋的特点。

掌握汉赋不同发展阶段的特点。

(2)重点学习代表作家司马相如、扬雄的作品。

(六)第五章汉代诗歌学时:

3

1、主要内容:

(1)汉代乐府诗的分类和内容。

△☆

(2)汉代乐府诗的艺术成就。

《孔雀东南飞》。

汉代乐府诗的重要影响。

(3)汉代文人诗。

文人五言诗的产生。

《古诗十九首》的时代和作者,内容,艺术成就和地位。

2、教学要求:

(1)了解汉代乐府、古诗的特点。

(2)重点学习代表作《孔雀东南飞》、《古诗十九首》。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1)韩兆琦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一册),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郭预衡、张俊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一、二册),长沙:

湖南出版社,1995-1996。

四、选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选修课要求:

对“中国秦汉史”,包括汉代经学思想,汉代的制度等,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对“中国先秦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能使用“文史工具书”。

(2)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秦汉文学史为根本,结合秦汉文学作品,基于大文化视野。

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发言、集体讨论等形式。

五、考核方式

综合论文质量和平时发言情况来考核。

中国古代文学史(魏晋南北朝部分)

HistoryofAncientChineseLiterature

(thePartofWei-JinandSouthern-NorthernDynasties)

【课程编号】0110011【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分数】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22【编写日期】2007.5

一、教学目标

掌握魏晋南北朝思想与两汉思想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熟悉整个魏晋南北朝文学发展脉络以及魏晋南北朝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成就。

了解魏晋南北朝文学的自觉意识。

重点学习并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学团体如“建安七子”、“竹林七贤”等,和这一时期的诗文、笔记小说、民歌等,以及文论著作如《文心雕龙》等。

深入了解并掌握重点作家如曹植、陶渊明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教学内容

(一)绪论学时:

2

1、主要内容:

(1)时代特点。

A大动乱;B思想异常活跃;C门阀士族。

(2)文学概况。

A文学进一步脱离学术而独立;B文学意识的觉醒与成熟;C文学理论的成熟与繁荣

△☆(3)文学创作的成就。

2、教学要求:

(1)了解魏晋南北朝的思想发展状况。

(2)对魏晋南北朝文学有总体的把握。

(二)第一章建安、正始文学学时:

5

1、主要内容:

(1)建安文学的基本特征:

A崇尚自然通脱;B追求华丽文风;C浓厚的生命意识;D任气使才的创作方法

△☆

(2)曹操与曹丕。

A曹操:

生平、乐府诗、散文。

B

△☆(3)曹丕:

生平、乐府其他诗歌、《典论·论文》。

△☆(4)曹植:

A曹植的生平;B曹植创作的前后两期:

前期或流丽华美,或志气豪迈;后期情感深潜,风格沉郁苍凉。

C曹植《洛神赋》;D曹植的散文

△(5)建安七子与蔡琰。

△☆(6)阮籍与嵇康。

A正始时期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概况。

阮籍的生平,阮籍的诗歌,阮籍的文与赋,嵇康的生平与个性,嵇康的诗与赋,嵇康是散文

(7)刘伶,向秀。

2、教学要求:

(1)总体上了解建安、正始文学。

(2)重点学习“三曹”、阮籍与嵇康的作品。

(三)第二章两晋文学学时:

2

1、主要内容:

(1)两晋的时代特征和文学成就

(2)晋初文学:

傅玄和张华

(3)太康文学:

三张二陆两潘一左

(4)两晋之际的诗人

△(5)东晋玄言诗人

(6)王羲之

2、教学要求:

(1)总体上了两晋的诗文状况。

(2)对东晋玄风有一定的了解。

(四)第三章陶渊明学时:

4

1、主要内容:

(1)陶渊明的生平与个性。

△☆

(2)陶渊明的田园诗内容:

优美的田园风光;真切的躬耕体验;邻居朋友的亲切交往;读书饮酒的活动;农村在战乱中的饥寒残破及其生活的困窘

(3)思想内涵:

融入自然,与自然合一;享受亲情友情;继承“魏晋风流”对情的执著;情趣与理趣的统一。

(4)艺术特色:

平淡的语言;白描的手法;质而实绮,似癯实腴。

△☆(5)陶渊明的散文与辞赋:

语气平静,朴实无华,情感真挚,有一种诗意。

△☆(6)陶渊明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教学要求:

(1)了解陶渊明的生平和思想。

(2)重点把握陶渊明的诗歌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五)第四章南朝文学学时:

3

1、主要内容:

△☆

(1)谢灵运。

A山水诗兴盛与玄学。

B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2)鲍照。

A“元嘉三大家”:

鲍照、谢灵运、颜延之。

B鲍照乐府诗内容。

C鲍照乐府诗艺术特点。

D鲍照七言体的歌行体及七言体在文学史上的产生发展。

E鲍照文与赋。

△(3)谢朓与永明体诗歌。

△(4)宫体诗。

宫体诗的特点。

宫体诗出现的原因。

(5)南朝骈文与辞赋。

2、教学要求:

(1)了解谢灵运的生平和思想、宫体诗。

(2)重点把握谢灵运的山水诗歌、鲍照的诗文。

(六)第五章庾信、王褒及北朝散文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北朝文学的概况

△☆

(2)庾信。

庾信的生平。

庾信的诗。

庾信的赋和文。

庾信的地位。

(3)王褒。

“北地三才”:

温子昇、邢邵、魏收。

△(4)北朝散文:

《水经注》《洛阳伽蓝记》《颜氏家训》。

2、教学要求:

(1)了解北朝散文的特点。

(2)重点把握鲍照晚年的作品。

(七)第六章南北朝民歌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南朝乐府民歌:

A兴盛的原因。

B“吴歌”与“西曲”。

△☆

(2)南朝民歌的内容。

《西洲曲》

△(3)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A浪漫的感情,悲哀的情调。

B语言清新自然。

C大量运用双关隐语的修辞手法。

D体制短小。

△☆(4)北朝民歌的内容。

《木兰辞》。

△(5)北朝民歌的艺术特点:

A粗犷豪放。

B语言质朴无华。

C形式多种多样。

(6)南北朝民歌的影响。

2、教学要求:

(1)对南北朝名歌有总体上的把握。

(2)重点学习《西洲区》、《木兰辞》。

(八)第七章魏晋南北朝小说学时:

2

1、主要内容:

(1)中国古典小说的产生。

(2)《搜神记》和志怪小说。

干宝及其《搜神记》。

△☆(3)《世说新语》和轶事小说。

刘义庆《世说新语》。

2、教学要求:

(1)对南北朝小说有总体的把握。

(2)重点学习刘义庆《世说新语》。

三、教材与学习资源

(1)韩兆琦主编:

《中国文学史》(第二册),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2)郭预衡、张俊主编: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第二册),长沙:

湖南出版社,1995-1996。

四、先修课要求及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1)先修课要求:

对“魏晋南北朝历史”,包括这一时期的门阀制度、玄学、佛学思潮等有一定的了解。

同时,对“先秦两汉文学史”有一定的了解,有一定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能使用“文史工具书”。

(2)教学策略与方法建议:

以魏晋南北朝文学史为根本,结合魏晋南北朝文学作品,基于大文化视野,宏观梳理和具体分析相结合,以老师讲授为主,辅以学生发言、集体讨论等形式。

五、考核方式

综合论文质量和平时发言情况来考核。

中国古代文学史(隋唐五代部分)

HistoryofAncientChineseLiterature

(thePartofSui-TangandFiveDynasties)

【课程编号】0110011【课程类别】基础课

【学分数】2【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学时数】32【编写日期】2007.5

一、教学目标

掌握隋唐五代思想在中国思想史之间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熟悉整个隋唐五代文学发展脉络以及隋唐五代不同时期的社会状况和文学成就。

认真学习盛唐文学,尤其史唐诗的成就。

重点学习并掌握这一时期重要的文学样式“近体诗”和重要的文学运动“古文运动”,重要的文学流派如“元白诗派”、“韩孟诗派”等,以及这一时期的传奇、变文、词等。

深入了解并掌握重点作家如李白、杜甫等的生平及其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二、教学内容

(一)概论学时:

2

1、主要内容:

(1)唐代社会文化特征

(2)唐诗的分期

(3)其它各体文学:

传奇、词、散文

2、教学要求:

(1)了解魏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2)对唐代文学又整体的把握。

(二)第一章隋与初唐文学学时:

2

1、主要内容:

(1)隋代诗歌:

A由北朝入隋的诗人:

卢思道、杨素、薛道衡。

  B隋炀帝时期的宫廷文人:

杨广、诸葛颖。

  C在野的诗人:

王绩。

(2)初唐宫廷文人与律诗的完成

△(3)初唐四杰

△☆(4)陈子昂

△☆(5)初唐其他诗人:

刘希夷、张若虚

2、教学要求:

(1)了解隋唐之际文学风格的变化。

(2)重点学习陈子昂的诗歌及其文艺主张。

(三)第二章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