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4328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311.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植物全氮全磷全钾含量的测定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1.植物样品消煮——H2SO4-H2O2消煮法

在浓H2SO4溶液中,植物样品经过脱水、碳化、氧化等作用后,易分解的有机物则分解。

再加入H2O2,H2O2在热浓H2SO4溶液中会分解出新生态氧,具有强烈的氧化作用,可继续分解没被H2SO4破坏的有机物,使有机态氮全部转化为无机铵盐。

同时,样品中的有机磷也转化为无机磷酸盐,植株中K以离子态存在。

故可用同一消煮液分别测定N、P、K。

2.植株全氮的测定——靛酚蓝比色法

经消煮待测液中氮主要以铵态氮存在,被测物浸提剂中的NH4+,在强碱性介质中与次氯酸盐和苯酚反应,生成水溶性染料靛酚蓝,其深浅与溶液中的NH4+-N含量呈正比,线性范围为0.05-0.5mg/l之间。

3.植株全磷的测定——钒钼黄比色法

经消煮待测液中磷主要以磷酸盐存在,在酸性条件下,正磷酸能与偏钒酸和钼酸发生反应,形成黄色的三元杂多酸—钒钼磷酸[1]。

溶液黄色稳定,黄色的深浅与磷的含量成正相关。

4.植株全钾的测定——火焰光度计法

消煮待测液中难容硅酸盐分解,从而使矿物态钾转化为可溶性钾。

待测液中钾主要以钾离子形式存在,用酸溶解稀释后即可用火焰光度计测定。

三、实验器材与仪器

样品:

三叶草,取于东七教学楼南侧,研磨过18目筛备用;

试剂:

浓硫酸、300g/lH2O2、6mol/lNaOH溶液、0.2%二硝基酚指示剂、酚溶液、次氯酸钠溶液、铵标准溶液(准确称量0.3142g经105℃干燥2h的氯化铵(NH4Cl),用少量水溶解,移100mL容量瓶中,用吸收液稀释至刻度。

此溶液1.00mL=1mg的氨)、磷标准液50mg/l(0.2195g干燥的KH2PO4溶于水,加入5ml浓H2SO4,于1L容量瓶中定容)、钒钼酸铵试剂(A液:

将12.5g的钼酸铵[(NH4)6Mo7O24•4H2O,分析纯]溶于200mL水中。

B液:

将0.625g的偏钒酸铵(NH4VO3,分析纯)溶于150mL沸水中,冷却后,加125mL浓硝酸(分析纯),冷却至室温。

将A液缓缓注入B液中,不断搅匀,加水稀释到500mL)、100mg/LK标准溶液;

器材:

消煮管(100ml)、电子天平、红外线消化炉、100mL容量瓶、50mL容量瓶×

3、火焰光度计。

四、操作方法和实验步骤

称样0.25g于100mL消煮管,滴入少量水湿润,加浓硫酸8mL

静置于通风柜,瓶口盖一弯颈小漏斗,先缓缓加热,待冒大量白烟时再升高温度

消煮至溶液呈均匀的棕黑色,且无明显大颗粒物时取出

重复且减少滴加H2O2的量至消煮液呈清亮后,再加热5-10min

稍冷后滴加H2O210D,不断摇动消煮管,再加热

合并消煮液和漏斗洗涤液无损地洗入100ml容量瓶中

以赶尽

剩余H2O2

用水定容,摇匀,放置澄清后备后续步骤使用

将待测液稀释10倍后,吸稀释液1.00mL于50mL容量瓶

用1cm比色杯在625nm波长处比色。

用空白试验溶液调零

吸取5mg/LNH4+-N标液0、0.5、1.0、2.0、3.0、4.0、5.0mL于50mL容量瓶,各加1mL稀释10倍的空白消煮液,同上调pH及显色,测定吸收值后绘制工作曲线

加EDTA-甲基红溶液20D,用0.3mol/l氢氧化钠溶液调节至pH6

再依次加入5mL酚液和5mL次氯酸钠溶液摇匀,去离子水定容,静置1h

3.植株全磷的测定——钒钼黄比色

吸取10.00mL待测液,置于50mL容量瓶中

加入2D2,4-二硝基酚溶液和10mL左右去离子水

用6mol/LNaOH和1mol/LH2SO4调pH,至溶液呈淡黄色,加入10mL钒钼黄显色剂

用去离子水定容至刻度,显色15分钟

在440nm波长下比色,以空白溶液调节吸收值的零点,读取吸光值

吸取100mg/LP标准溶液0、1、2、4、6、8、10mL,分别置于50mL容量瓶中

按上述待测液的测定方法调节pH、显色和比色测定吸光值,绘制标准曲线

吸取待测液10mL,置于50mL容量瓶中,定容稀释至刻度

吸取500mg/lK标液0,0.5,1.0,2.5,5.0,10,20ml于50mL容量瓶,各加1mL稀释10倍空白消煮液,,加水定容即得0,1,2,5,10,20,40mg/LK标准溶液

以浓度最高的标准溶液定火焰光度计检流计的满度,然后从稀到浓依次进行测定,记录检流计读数,以检流计读数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

五、实验数据记录和处理

1.植物全氮测定结果

表1植物全氮测定数据记录表

烘干样品

质量m(g)

吸光值

Abs

溶液氮质量

浓度ρ(mg/l)

分取倍数

ts

显色液体积

V(ml)

植株全氮的

质量分数ω(mg/g)

实验组

0.2526

0.4100

0.2501

100

50

49.51

注:

因对照被N污染,因此实际计算时,实验组吸光值减去空白参照吸光值(0.1021)后代入标线公式计算质量浓度。

全氮含量计算公式:

ω=ρ×

ts/(m×

103)

2.植物全磷测定结果

表2植物全磷测定数据记录表

溶液磷质量

植株全磷的

0.1499

3.987

10

7.892

全磷计算公式:

ω=ρ×

3.植物全钾测定结果

表3植物全钾测定数据记录表

峰面积

Raw

溶液钾质量

植株全钾的

6176

19.02

37.65

全钾计算公式: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本组植株全氮、全磷、全钾的质量分数分别为24.75mg/g,7.892mg/g,37.65mg/g。

据美国《三叶草科学与技术》书中介绍,杂三叶含磷26.0mg/g、钾27.4mg/g,全氮含量则在20mg/g左右。

相比较,我们的实验值总体偏高,但未出现异常离散值。

但在本实验中,空白对照组污染都较为严重,所以并不能排除样品中其他组分变异带来对吸光值测定的干扰。

因此接下来的实验,建议设置多个空白组,排除偶然误差带来的干扰。

三叶草因其抗逆性强、返青早、产草量高、利用年限长,常作为经济林间作、畜禽鱼饲草、水土保持和景观绿化的豆科牧草之一。

测算值与理论值表面,三叶草的氮含量(尤其是粗蛋白含量)与磷含量相对其他植物较高,因此也印证了三叶草的生物肥料价值[3]。

七、讨论、心得

问题1.植物全氮、磷、钾的测定需要注意事项[1]?

①植株消煮液制备

(1)消煮开始时火要小;

(2)加H2O2时要等器皿少冷后,提起小漏斗,直接将H2O2滴入溶液中;

(3)消煮要彻底。

消煮完全的标志是:

溶液呈无色或清亮色;

(4)消煮液最后要赶尽H2O2。

否则会影响氮、磷的比色测定。

方法是消煮液呈清亮色后再煮5-10分。

也可观察液面的波动,赶尽H2O2后液面比较平静。

②植株全氮测定[3]

(1)用0.3mol/L的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时,反应终点现象是从淡红色变为无色;

(2)必须保证酚溶液和次氯酸钠溶液有效。

本次实验中第一次使用的次氯酸钠溶液瓶底有比较多的片状白色沉淀物。

已知工业级次氯酸钠制备方法:

1)电解冷稀NaCl溶液;

2)Ca(ClO)2溶液与Na2CO3反应,滤去CaCO3,浓缩。

据推测,出现这些白色沉淀物的可能来源是NaCl或者密封不好导致CO2与Ca2+反应生成CaCO3。

因为酚溶液外观上无法判断差别,所以变质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探讨

③植物全磷测定

(1)显色液的酸度要求在0.04-1.6mol.L-1H+内,酸度过高时,显色不完全或不显色,酸度太低时则可能生成沉淀或其它物质的颜色;

(2)比色要在15min-24h内完成,否则会因显色的三元杂多酸—钒钼磷酸未完全形成或者分解带来实验结果测定的偏差。

④植株全钾测定

(1)标准溶液和待测液的组份要基本相同。

溶液组成的改变(包括酸碱、阴、阳离子的浓度)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2)仪器状态(如空气压力、火焰的状态等)对测定结果有影响。

问题2.植物全氮测定方法比较?

目前常用的全氮测定方法有纳氏试剂比色法、靛酚蓝法和次卤酸盐氧化法[4][5]。

现对比三种方法的实验条件和准确性:

①温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表1 

各方法最佳显色温度

测定方法

最佳显色温度℃

纳氏试剂比色法

15-30.5

水扬酸分光光度法(硝普钠作催化剂)

18-33

酚盐法1(硝普钠作催化剂)

18-30

酚盐法2(Mn2+作催化剂)

17-32.5

次溴酸钠氧化一偶氮化比色法

次氯酸钠氧化一偶氮化比色法

35-42

②酸度对显色反应的影响

表2最佳酸度范围

最佳pH范围

11.84-12.30

11.42-12.35

10.48-11.52

11.25-11.75

11.5-12.0

11.8-12.2

③显色时间及其稳定性

表3时间的影响

最佳氧化时间(min)

最佳显色时间(min)

显色体系稳定时间(h)

-

0.5

水扬酸分光光度法

(硝普钠作催化剂)

60

15

90

18

20

30

1.5

40

2

④方法精密度的考察

表4各种测定方法的精密度

测定值(ug/10ml)

平均值(ug/10ml)

相对标准

偏差(%)

24.13

24.75

24.6

24.35

25.78

25.60

24.87

2.71

0.3940

0.4032

0.3924

0.4060

0.4049

0.3960

1.49

0.9690

0.9740

0.9890

0.9650

0.9580

1.003

0.9763

1.79

1.916

1.972

1.948

1.982

1.914

1.906

1.943

1.55

0.3896

0.4016

0.3816

0.3852

0.3925

2.22

0.3892

0.3868

0.4040

0.3808

0.4012

0.3942

2.50

因此,对比以上数据,总结得纳氏试剂比法简便、快速、操作易于掌握,准确度与灵敏度基本上能满足分析要求,适于现场测定用植物氨氮测定;

水扬酸-次氯酸盐分光光度法, 

灵敏、准确,操作较简便易于掌握,适于实验室测定水体氨氮的含量;

苯酚-次氯酸盐光度法反应机理和条件与水扬酸法类同,由于试剂有毒配制麻烦又不易保存,而氨基酸干扰也较大,显色时间过长(90min),显然水扬酸法优于本法;

次卤酸盐氧化法,灵敏度较高,但实验条件较难掌握,重现性差,氨基酸对本法干扰大。

还应指出的是本法测定结果是氨氮与硝酸盐氮之和,若待测样品含亚硝酸盐时,部分亚硝酸盐也被氧化,致使测定结果产生较大误差。

问题3.消煮滴加过氧化氢时颜色变化?

消煮时预先加入浓硫酸的作用是,炭化和氧化植物样品,之后加入少量水润湿。

而消煮一段时间后加入的过氧化氢,能将有机氮、磷和矿化钾分别转化为铵态氮、磷酸盐、离子态钾后便于后续各组分的全量测定(具体见原理部分)。

因过氧化氢-硫酸体系相对高氯酸-硫酸体系更加温和,氮的损失(转变为氮气损失)更少,效果更好(上图为第二次加过氧化氢时,每滴加一滴的变色情况)而更为常用。

过氧化氢溶液滴加时,需待消煮体系从200℃稍冷却滴加,若趁热加入则会造成过氧化氢受热分解损失,降低氧化效果。

参考文献

[1]土壤农化分析.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

[2]何能学,朱朝碧.白三叶草种植技术及经济价值[J].四川畜牧兽医,2003,30

(2):

42-42.

[3]张升晖,冯建章.水体中氨氮测定方法的讨论[J].饲料工业,1995,(4):

31-33.

[4]高凤梅,武际.2种植株全氮测定方法比较[J].现代农业科技,2012,(14):

204-205.

[5]孙宗训.凯氏定氮法和奈氏比色法测定植株全氮方法的比较[J].现代农业科技,2011,(24):

41-41.

8/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党团工作 > 入党转正申请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