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332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5.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docx

马原期末复习精品

马原复习

绪论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

概念:

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

基本原理:

基本立场(站在人民大众的立场上)、基本观点(对人类思想成果和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基本方法(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论基础上的思想方法)

2.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条件

a.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经济、社会历史条件

b.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日趋激化,对科学理论的指导提出了强烈需求

(法国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德国纺织工人起义标志着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

3.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和发展

德国古典哲学:

黑格尔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康德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代表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理论

空想社会主义:

沙尔·傅里叶,罗伯特·欧文,阐述了新的社会制度的必然性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马克思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中国共产党指导思想: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

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基本特征:

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体现:

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社会理想

a.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鲜明的政治立场:

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重要的理论品质: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与时俱进)

d.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的共产主义社会

第1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哲学)

第一节物质世界和实践

1.世界观:

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

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也是方法论

2.哲学的两大基本问题

a.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问题

唯物主义:

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水是万物之源”“故天地成于元气”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

唯心主义:

(和唯物主义相反)

主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某种主观精神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感觉,意识,观念“存在就是感知”“我思故我在”“吾心便是宇宙”

客观唯心主义:

如“道”“理”,“未有天地之先,毕竟也只是理”

b.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

可知论:

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不可知论:

世界不可以被认识

3.世界是怎样存在的(联系or孤立发展or静止)

形而上学:

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

辩证法:

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世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4.物质和意识

物质范畴:

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对物质世界统一性的最高哲学概括

物质:

具有客观实在性,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意识:

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特殊的物质)

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

发展的三个阶段:

一切物质具有的反应特性-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高等动物的感觉(劳动)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依赖于物质并反作用于物质

5.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重要意义

a.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

c.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d.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6.运动和静止(对立统一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联系:

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区别:

运动绝对性,无条件的;静止相对性,有条件的(静止包括空间的相对位置和事物的根本性质未改变)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

特点是一维性,一去不复返

空间:

特点是三维性

7.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

实践的特征:

物质性(直接现实性,客观存在的),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

物质生产实践(最基本),社会政治实践,科学文化实践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实践是人独有的活动,实践表现了人的社会性)

8.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规律的基本特点(唯心主义否认规律的客观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反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辩证统一:

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9.社会历史趋向和主体选择

主体选择必须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和人民的愿望

第2节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1.联系的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应用: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

2.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

符合历史发展,具有远大前途)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a.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

b.就新事物和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形成的,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的因素,并添加了新内容

3.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矛盾分析法

4.矛盾分析法

a.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统一关系)

同一性: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斗争性:

矛盾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对抗性,非对抗性)

联系: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连结,相辅相成

区别:

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和谐的本质在于协调事物内部各种因素的相互关系,促成最有利于事物发展的状态)

b.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统一关系)(是马克思原理和各国实际情况结合的基础)

普遍性: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

特殊性:

不同事物矛盾不同,同一事物不同阶段矛盾不同(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

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5.质量互变规律

量变:

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

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度:

超出度的范围,此物就转化为他物(适度)

辩证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和量变相互渗透

6.否定之否定规律

肯定因素:

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

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观:

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是螺旋上升的

第三节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1.客观辩证法和主观辩证法

客观辩证法:

采取外部必然性的形式,离开人的意识和思维而存在,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

主观辩证法:

采取观念的,逻辑的形式,是同人类思维的自觉活动相联系的

2.五对范畴(对立统一)

原因和结果(辩证地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可以增强人们的自觉性,预测性)

必然性和偶然性(善于从偶然中发现必然,把握利于事物发展的机遇)

现实性于可能性(分析事物发展的各种可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做好应对不利情况的准备)

现象和本质(任何现象都是本质的表现)

内容和形式(重视内容,反对形式主义)

3.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核心是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矛盾分析法

4.辩证思维方法:

归纳和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历史与逻辑相统一

5.科学发展观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现代思维方法的结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认识论)

第一节认识与实践

1.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和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主体:

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客体:

实践和认识活动的对象

中介:

各种形式的工具等(两个子系统:

一是人的肢体延长,二是人的智力放大)

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2.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a.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b.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c.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d.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3.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

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主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主观自生的,是内心反省的结果

客观唯心主义:

人的认识是上帝的启示或绝对精神的产物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旧唯物主义:

人的认识是消极地、被动地反应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

把实践的观点和辩证法引入反映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的特点:

a.摹写性人的认识以客观事物为原型(反映的客观性)

b.创造性不仅能反映事物的现象,并且能揭示本质(反映的能动性)

4.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

a.从实践到认识

感性认识:

感觉、知觉、表象,“生动的直观”,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

理性认识:

概念、判断、推理,“抽象的思维”,认识的高级阶段(抽象性、间接性)

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否则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经过理性思考,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制作加工,上升为理性认识

b.从认识到实践

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

理论对实践具有依赖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

c.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人们的认识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左倾、冒进)

第二节真理与价值

1.真理的特性

客观性:

内容客观,检验标准客观,但形式具有主观性(真理的一元性)

绝对性:

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相对性:

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人对事物的认识有局限性)

辩证关系:

从静态上看,任何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从动态上看,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由相对性真理向绝对性真理的转化

(绝对主义:

把马克思主义当成一成不变的公式,生搬硬套

相对主义:

否定马克思主义,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

2.真理与谬误

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

真理与谬误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条件下能相互转化

真理是具体的,全面的

真理发展的规律:

真理和谬误相斗争而发展(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3.真理的检验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逻辑证明起到补充作用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具有确定性(唯一性)和不确定性(条件性)

4.价值

概念:

当客体能满足主体需要时,客体对主体就有价值

特性:

客观性、主体性、社会历史性、多维性

5.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辩证统一(在实践中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以人为本))

第三节认识与实践的统一(马克思认识论的本质)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唯物主义思想路线的根本点——从事实出发;唯心主义思想路线根本点——从观念出发

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的体现和概括

在当代中国,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

2.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要求,马克思主义是方法不是教条

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结合

改造客观世界:

改造自然界和改造人类社会

改造主观世界:

改造人们的认识能力,核心是改造世界观

人类世界是由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构成的,主观和客观的矛盾是人类世界中最根本的矛盾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就是从必然(客观规律)走向自由(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

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唯物史观)

第一节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唯物史观: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唯心史观:

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没有考虑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机和经济根源)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

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

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形态: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

辩证统一: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依赖性,但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来实现,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

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基本要素:

劳动资料(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是区分社会经济时代的客观依据)

劳动对象(现实生产的必要前提,反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劳动者(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不是所有人都是劳动者,人才是第一资源)

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是第一生产力

生产关系:

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最基本的关系)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劳动者共同占有,不存在剥削关系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

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存在剥削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

矛盾运动规律: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于生产力的状况

4.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

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

建立在一定基础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

观念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

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制度(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核心)

矛盾运动规律: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

5.国家

与原始氏族的区别:

按照地域来划分国民,而不是血缘关系,依靠强制性手段征税来维系

实质:

一个阶级(经济上占支配地位的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职能:

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国体表明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政体是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

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做主

6.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社会形态:

社会的经济形态(基础)、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的更替:

社会的根本性变革和进步

a.统一性和多样性(原始社会、奴隶制社会、封建制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

b.必然性和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c.前进性与曲折性(“扬弃”的过程)

第二节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社会基本矛盾)

1.社会基本矛盾(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最基本)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2.社会革命

概念:

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社会形态的质变

实质:

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原因:

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3.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4.改革

概念:

在社会制度不变的前提下对旧的社会体制的变革,同一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

对象:

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旧体制

5.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

预告资本主义到来的三大发明: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中的发展作用

1.历史的创造者问题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唯心史观——英雄人物创造了历史(认识根源、社会历史根源、阶级根源)

2.人民群众

从质上来说是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来说是绝大多数人

最稳定的主体部分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及知识分子

3.历史人物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统一

评价历史人物应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第四章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资本主义本质论)

第一节资本主义的形成及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矛盾

1.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资本主义萌芽途径:

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成

资本的原始积累途径:

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基础);用暴力手段掠夺货币财富

2.商品经济(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产生条件:

社会分工的出现;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简单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个体劳动为基础

资本主义商品经济: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为基础

3.商品的二因素

使用价值:

能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商品的自然属性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商品的社会属性

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商品有价值

对立和统一关系:

统一性:

商品必须同时有价值和使用价值

对立性:

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不可兼得(对于拥有者而言)

4.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具体形式的劳动,劳动的自然属性(使用价值)

抽象劳动:

人的体力和脑力消耗,劳动的社会属性(价值)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是一般的抽象劳动

5.价值量

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成正比,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6.货币(一般等价物)

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7.价值规律

概念: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表现形式:

商品的价格围绕商品的价值波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

8.私有制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第二节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1.劳动力成为商品(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发展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条件:

劳动者是自由人;劳动者没有别的商品可以出卖

特点: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在消费它的过程中能创造新的价值

2.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用工人的剩余价值

3.剩余价值规律:

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就是采取各种方式获取剩余价值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

两重性:

生产物质资料的劳动过程;生产剩余价值的过程(价值增值过程)

特点:

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劳动的成果归资本家所有

劳动:

必要劳动(用于再生产劳动力)、剩余劳动(无偿地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

5.资本

不变资本:

以生产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只发生价值转移

可变资本: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能产生剩余价值

6.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率(剥削率)=剩余价值/可变资本(物化劳动的形式)

=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活化劳动的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

必要劳动时间不变,延长工作日的长度和提高劳动强度(资本主义初期)

相对剩余价值:

工作日长度不变,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超额剩余价值:

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而使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是资本家追逐剩余价值的结果

生产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

7.资本积累(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将剩余价值完全用于个人消费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将剩余价值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后果:

社会财富占有两极分化;失业

8.资本的有机构成

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比例(自然形式)

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价值形式)

9.资本循环

购买阶段——货币资本的职能——为生产剩余价值做准备

生产阶段——生产资本的职能——生产剩余价值

售卖阶段——商品资本的职能——实现剩余价值

三种职能必须在空间上同时并存,在时间上继起

10.社会总产品(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按价值形态分:

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按物质形态分:

生产资料、消费资料

社会总产品在价值上得到补偿,在实物上得到替换

11.工资

本质:

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

形式:

计时/计件

平均利润率=全社会剩余价值之和/全社会资本之和

12.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

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经济制度

1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基本特征:

生产过剩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周期性:

危机—萧条—复苏—高涨

第三节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

1.资本主义国家

职能(服务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利益)

对内:

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

对外:

国际交往、维护国家安全和利益

本质:

资产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工具

2.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宪法的四个基本原则:

私有制原则、主权灾民原则、分权与制衡原则、人权原则

国家政权:

分权制衡(立法权—国会、行政权—总统、司法权—法院)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第一节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到垄断

1.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规律:

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生产集中和资本集中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引起垄断

2.垄断的本质:

通过联合来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获取垄断利润

3.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

自由竞争:

获得更多利润和超额利润,不断扩大资本的积累

垄断竞争:

获取高额垄断利润,不断巩固和扩大自己的垄断地位和统治

垄断条件下的竞争规模大、时间长、手段残酷、程度激烈

3.金融资本和金融寡头

金融资本:

工业垄断资本和银行垄断资本

金融寡头:

操纵国民经济命脉,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集团

(经济统治——参与制;政治统治——个人联合)

4.垄断利润和垄断价格

垄断利润:

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

垄断价格=成本价格+垄断利润(垄断高价、垄断低价)

5.国家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

宏观调节:

用经济手段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

微观规制:

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反托拉斯法、公共事业规制、社会经济规制)

6.垄断资本向世界范围扩展

形式:

借贷资本输出、生产资本输出、商品资本输出(自由竞争中占主导地位)

方式:

国际垄断同盟,跨国公司

国际协调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

7.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

垄断资本凭借垄断地位,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8.经济全球化表现:

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

大题:

在理论和学习中掌握马克思主义3个p21

社会的物质性的表现3个p34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2个方面p37

社会生活的实践性3个方面p39

意识的能动作用(反映自然和改造自然)4个表现p41

发挥主观能动作用要注意3点p42

为什么说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2点p4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p48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环节3个p65

感性认识和理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