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386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2.8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古代汉语习题集2.docx

古代汉语习题集2

古代汉语练习一

一、填空(15分)

1、甲骨文又称(书契)(殷契)等,主要是指商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

2、(汉隶)历史上也称史书、八分,是以点、横、掠等点画结构取代篆书的线条结构而使之便于书写的一种字体。

3、我国传统文字学中的六书说中的六书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说文解字》中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指的是“六书”中的(会意)。

4、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字形)有异的字。

5、原来记录数个义项或意义比较广泛的字,到了后来,分成两个或数个字,分别承担不同的义项或广义的不同方面,这些职能分细的字,叫做(分别字)。

原来职能未分的字叫做母字或(本原字)。

二、用传统的“六书”对下列汉字进行分析。

(10分)

向:

原为窗口,后假借方向。

 

休:

人在树下休息,会意字。

  

牧:

会意字,放牧,

取:

会意字,手取耳朵。

 

比:

二人比赛

益:

是溢的古字,会意字,水在皿中溢出。

闻:

形声字,内形外声。

  

然:

形声字,下形上声。

  

刃:

指事字,  

衷:

形声字,中声外形

三、多项选择题(选项中有一个或多个正确选项)(10分)

1、下列各组字中,都是异体字的一组是_

(1)

①岩--巖 泪--淚 烟--煙②发--發 谷--穀 干--乾 ③岩--巖 泪--淚 谷--穀④泪--淚 烟--煙  发--發

2、下面各组字中,不全属于上形下声的形声字是_

(2)

①芝芷蕴芸 ② 艾蔼荣茅 ③ 茄葭蒹菅 ⑤ 葡萄莲藕

3、下列字体中属于古文字阶段的有bde

  A隶书  b甲骨文 c楷书 d小篆 e金文

4、下列各组字中,都是会意字的是ad

  A臭寒逐息 b从问安莫 c即未眉伦 d信武比息

5、下列属于假借字的是b

 A举错不可不察也。

(措)

 B江河以濯之,秋阳以暴之,皓皓乎不可尚矣。

(上)

 c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供)

 d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叛)

四、简答题(22分)

1、举例说明因形求义的方法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8分)

答:

方法有a.从象形字求字本意;

b.从指事字求字本意;

c.从会意字求字本意;

d.从形声字之形旁求字本意。

需要注意的问题是:

不能望文生义。

特别注意古今字形有变,古今字意也有变,当参考文献确证。

2、举例说明分化字的类型。

(7分)

答:

a.假借义过多产生的分化,大都是无本字假借,如:

“孰”借为疑问代词,原词孰又生新字“熟”;b.引伸义过多而分化,如:

禽愿为动词,引申为名词,造了擒字表愿意。

3、隶变在汉字发展史上的重要性。

(7分)

答:

a.古体字与今体字的分水岭;b.隶书体为楷书的形成发展奠定基础。

 

五、标点(错3个减1分,计15分)

  桓公田,至于麦丘,见麦丘邑人,问之:

“子何为者也?

”对曰:

“麦丘邑人也。

”公曰:

“年几何?

”对曰:

“八十有三矣。

”公曰:

“美哉寿乎!

子其以子寿祝寡人。

”麦丘邑人曰:

“祝主君,使主君甚寿,金玉是贱,人为贵。

”桓公曰:

“善哉!

至德不孤,善言必再,吾子其复之。

”麦丘邑人曰:

“祝主君,使主君无羞学,无恶下问,贤者在傍,谏者得人。

”桓公曰:

“善哉!

至德不孤,善言必三,吾子复之。

”麦丘邑人曰:

“祝主君,使主君无得罪于众臣百姓。

”桓公怫然作色曰:

“吾闻之,子得罪于父,臣得罪于君,未尝闻君得罪于臣者也,此一言者,非夫二言之匹也,子更之。

”麦丘邑人作拜而起曰:

“此一言者,夫二言之长也。

子得罪于父,可以因姑姊叔父而解之,父能赦之。

臣得罪于君,可以因便辟左右而谢之,君能赦之。

昔桀得罪于汤,纣得罪于武王,此则君得罪于其臣者也。

莫为谢,至今不赦。

”公曰:

“善,赖国家之富,社稷之灵,使寡人得吾子于此。

”扶而载之,自御以归,礼之于朝,封之以麦丘,而断政焉。

注:

麦丘:

地名

六、翻译下面两段文字(第一段落15分,第二段13分,计28分)

1、冯谖曰:

“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以义耳。

窃以为君市义。

”孟尝君曰:

“市义奈何?

”曰:

“今君有区区之薛,不拊爱子其民,因而贾利之。

臣窃矫君命,因烧其券,民称万岁,乃臣所以为君市义也。

”孟尝君不说,曰:

“诺,先生休矣。

”(《战国策.齐策》)

              

2、古者之兵,戈矛弓矢而已,然而敌国不待试而诎;城郭不集,沟池不掘,固塞不树,机变不张,然而国晏然不畏外而固者,无他故焉,明道而均分之,时使而诚爱之,则下应之如景响。

有不由命者,然后俟之以刑,则民知罪矣。

故刑一人而天下服。

罪人不尤其上,知罪之在已也。

    (《史记?

礼书》)

注:

1诎,读qū。

2时使,役使民力以时也。

3尤,与成语“无怨无尤”的含义同

答案1:

冯谖说:

“殿下曾言‘买些家中缺乏的东西’,臣暗想,殿下宫中珠宝堆积,犬马满厩,美女成行。

殿下家中所缺少的,惟有仁义了,因此臣自作主张为殿下买了仁义回来。

”孟尝君说:

“你怎么买仁义的?

”冯谖答道:

“殿下封地只有小小薛地,不但不好好体恤薛地子民,反而像商人一样在他们身上榨取利益。

臣为君计,私自假传殿下的命令,将所有的债款都赐给他们,并焚毁债券,百姓莫不吹呼万岁,这就是臣替殿下买的仁义呀!

”孟尝君很不高兴,说:

“我知道了,先生退下休息吧。

2:

古时的兵器,不过戈、矛、弓矢罢了,然而,不待使用敌国已窘迫屈服。

城郊百姓不须聚集起来守城,城外也不须挖掘防守用的沟池,不须建立坚固的阨塞要地,不用兵机谋略,而国家平安,不畏外敌,坚固异常。

没有其他原因,只不过是懂得礼义之道,对百姓分财能均,役使有时,并且推诚相爱。

所以,百姓听命,如影附形,如响附声。

间有不服从命令的,以刑罚处治他,老百姓也就知罪了。

 

古代汉语练习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0分)

1、晋灵公不君。

君:

行君道。

名词活用为动词。

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肘击打

3、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首:

名词活用作动词,头朝向

4、秦师遂东。

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行进。

5、尔欲吴王我乎?

吴王:

名词活用作动词,成为吴王。

6、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起:

自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起来。

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

形容词意动,认为小。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远: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

9、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

二三:

数词活用作动词,三心二意。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强,贫:

使动用法。

使……增强,使……贫穷。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16分)

1、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道:

在路上。

2、君为我呼入,吾以兄事之。

兄:

像对待兄长一样。

3、豕人立而啼。

人:

像人一样。

4、夫山居而谷居者。

山,谷:

在山里,在谷里。

5、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

夜:

在夜晚

6、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剑:

用剑

7、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日:

一天天

8、嫂蛇行匍匐。

蛇:

像蛇一样。

三、简答题.(30分)

1.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一)无标记

(二)有结构标记

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严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5.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1.“……者,……也”

2.“……,……也”

3.“……者,……”

4.“....,.....”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

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

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

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动词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浯,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唯)宾语+是+动词”

“(唯)宾语+之+动词”

4.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四、给下文加标点并翻译。

(34分)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无恙乎?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於陵子仲尚书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

“年成可好吗?

人民可好吗?

大王可好吗?

”使者很不高兴,说:

“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人民,岂不是先卑贱而后尊贵吗?

”威后说:

“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人民?

如果没有人民,怎么还会有国君?

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

“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

他为人,有粮食吃时。

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

这是帮助国君养活人民啊!

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

叶阳子可好吗?

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

这是帮助国君让人民活下去啊!

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

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

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

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

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

於陵仲子还活着吗?

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国家不负责任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

 屈原痛心于楚王耳不能听明是非,眼睛被谗陷的人遮蔽看不清黑白,邪曲的人危害公道,端方正直的人不容于世,所以幽怨苦闷,幽思积郁,写成了《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的意思。

天(开创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而育女)是人的根本。

人遇到穷窘困厄的处境,就回追思本原,所以到了劳苦困顿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呼天喊地的;到了疾病惨痛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哭爹叫娘的。

屈原处心端直,行为方正,竭尽忠诚和智慧,以侍奉他的君主,而谗邪的小人挑拨离间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穷窘困厄了。

诚信而遭到君王的怀疑,忠心耿耿而遭到小人的诽谤,屈原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的写作《离骚》,本是从怨愤而生的啊。

古代汉语练习三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现象。

(20分)

1、晋灵公不君。

君:

行君道。

名词活用为动词。

2、从左右,皆肘之,使立于后。

肘:

名词活用作动词,用肘击打

3、狐死首丘,代马依风。

首:

名词活用作动词,头朝向

4、秦师遂东。

东:

名词活用作动词,向东行进。

5、尔欲吴王我乎?

吴王:

名词活用作动词,成为吴王。

6、君王之于越也,繄起死人而肉白骨也。

起:

自动词活用为使动词,使……起来。

7、孔子登东山而小鲁。

小:

形容词意动,认为小。

8、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远:

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疏远。

9、楚人恶君之二三其德。

二三:

数词活用作动词,三心二意。

10、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强,贫:

使动用法。

使……增强,使……贫穷。

二、指出下列句子中名词作状语的现象。

(16分)

1、良欲往从之,道遇沛公。

道:

在路上。

2、君为我呼入,吾以兄事之。

兄:

像对待兄长一样。

3、豕人立而啼。

人:

像人一样。

4、夫山居而谷居者。

山,谷:

在山里,在谷里。

5、项伯乃夜驰入沛公军。

夜:

在夜晚

6、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

剑:

用剑

7、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

日:

一天天

8、嫂蛇行匍匐。

蛇:

像蛇一样。

三、简答题.(30分)

1.古代汉语被动表示法有几种类型?

(一)无标记

(二)有结构标记

1.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

2.动词前用“见”,动词后再用“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表示被动;或只用“见”表示被动。

3.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的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

4.动词前用“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严为”后行为的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的句式,表示被动。

5.谓语动词前用“被”字表示被动。

2.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1.“……者,……也”

2.“……,……也”

3.“……者,……”

4.“....,.....”

主语后用语气助词“者”表示提顿,谓语后用语气助词“也”加强判断。

有的主语后面不用“者”,谓语后面不用“也”,或“者”,“也”全不用,也可以表示判断。

其中以第一种格式为判断句的典型结构。

3。

古代汉语特殊的动宾语序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一、古今汉语的语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前。

二、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

1.疑问代词用作动词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前,

2.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浯,宾语置于介词前;

3.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4.为了强调宾语而前置,并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唯)宾语+是+动词”

“(唯)宾语+之+动词”

4.使动与意动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是古代汉语的一种特殊的动宾关系。

使动用法通常表现为客观行动,动词对宾语具有“使他(它)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则表现为主观意念,动词和宾语之间具有“认为他(它)怎么样”的意思。

四、给下文加标点并翻译。

(34分)

1、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乃进而问之曰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叶阳子无恙乎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是助王息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彻其环至老不嫁以养父母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於陵子仲尚存乎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战国策齐策)

 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

“岁亦无恙耶?

民亦无恙耶?

王亦无恙耶?

使者不说,曰:

“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

”威后曰:

“不然!

苟无岁,何以有民?

苟无民,何以有君?

故有问舍本而问末者耶?

”乃进而问之曰:

“齐有处士曰钟离子,无恙耶?

是其为人也,有粮者亦食,无粮者亦食;有衣者亦衣,无衣者亦衣。

是助王养其民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叶阳无恙乎?

是其为人,哀鳏寡,恤孤独,振困穷,补不足。

是助王息①其民者也,何以至今不业也?

北宫之女婴儿子无恙耶?

彻②其坏,至老不嫁,以养父母。

是皆率民而出于孝情者也,胡为至今不朝也?

此二士弗业,一女不朝,何以王齐国、子万民乎?

於陵子仲尚书存乎?

是其为人也,上不臣于王,下不治其家,中不索交诸侯。

此率民而出于无用者,何为至今不杀乎?

译文:

齐王派使臣去访问赵威后,威后还没有拆开齐王送来的信,便问使者说:

“年成可好吗?

人民可好吗?

大王可好吗?

”使者很不高兴,说:

“我奉齐王的派遣,来拜见威后,现在您先不问大王,却先问年成和人民,岂不是先卑贱而后尊贵吗?

”威后说:

“不对,如果年成不好,怎么还会有人民?

如果没有人民,怎么还会有国君?

怎么有舍本而问末的道理呢?

  于是她进一步问使臣说:

“齐国有个处士叫钟离子,他可好吗?

他为人,有粮食吃时。

他给别人粮食吃;没有粮食吃时,他也给别人粮食吃,有衣服穿时,他给别人衣服;没有衣服穿时,他也给别人衣服穿。

这是帮助国君养活人民啊!

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

叶阳子可好吗?

他为人,痛爱鳏寡的人,供养孤独的人,救济穷困的人,补给不足的人。

这是帮助国君让人民活下去啊!

为什么至今还不给他工作呢?

北宫的女儿婴儿子可好吗?

她不修饰打扮自己,已经老了,也不出嫁,而在家奉养父母。

她是为民表率,教大家都行孝道的人啊!

为什么至今还不封婴儿子为命妇让她入朝呢?

这两位贤士没给工作,一位孝女不给加封,您怎能统治齐国,做万民的父母啊?

於陵仲子还活着吗?

这个人为人,对上,不为国君服务;在下,也不治理其家庭;又不结交诸侯;这是带头要人们做一个对国家不负责任的人,为什么至今还不杀掉他呢?

2、屈原疾王聽之不聰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窮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窮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史记 屈原贾生列传》)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

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

离骚者,犹离忧也。

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译文:

 屈原痛心于楚王耳不能听明是非,眼睛被谗陷的人遮蔽看不清黑白,邪曲的人危害公道,端方正直的人不容于世,所以幽怨苦闷,幽思积郁,写成了《离骚》。

所谓“离骚”,就是离别的忧愁的意思。

天(开创万物)是人类的原始;父母(生而育女)是人的根本。

人遇到穷窘困厄的处境,就回追思本原,所以到了劳苦困顿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呼天喊地的;到了疾病惨痛的极点时,没有人不哭爹叫娘的。

屈原处心端直,行为方正,竭尽忠诚和智慧,以侍奉他的君主,而谗邪的小人挑拨离间了他们君臣之间的关系,可以说是穷窘困厄了。

诚信而遭到君王的怀疑,忠心耿耿而遭到小人的诽谤,屈原能没有怨愤吗?

屈原的写作《离骚》,本是从怨愤而生的啊。

 

古代汉语练习四

一、指出下列虚词在所在句子中的词性和语法功能

(1)《许行》:

“陈相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

其:

代词充当定语

焉:

指示代词用于补语

(2)《郑伯克段于鄢》:

“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

以:

介词省略宾语

(3)《许行》:

“今也,南蛮鴃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于:

介词介绍出比较的对象

(4)《晋灵公不君》:

“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

之:

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5)《晋灵公不君》:

“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

以:

连词连接动宾词组译为来

(6)《郑伯克段于鄢》:

“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

而:

连词顺接关系

(7)《学而》:

“其为人也……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者:

助词位于动词之后组成者字词组译作……的人

之:

助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8)《晋灵公不君》:

“曰:

'吾知所过矣,将改之。

'”

所:

助词与名词组成词组名词带有动词的性质作用是修饰代词

二、词语解释(用现代汉语的词、词组或句子,简单解释例句下所给词在例句中的词义):

(1)《秋水》:

“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

望洋:

叠韵连绵词,仰视的样子。

(2)《许行》:

“后稷教民稼穑。

稼:

种植

穑:

收获

(3)《晏子春秋》:

“和如羹焉,水火酰醢盐梅,以烹鱼肉,燀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

齐:

调和后分化为“济”

济:

增加

(4)《礼记?

学记》:

“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

引导后分化为“引导”

开:

启发

(5)《晋灵公不君》:

“犹不改,宣子骤谏。

公患之,使鉏麑贼之。

骤:

多次,一次接一次的

贼:

杀害

(6)《齐桓晋文之事》:

“曰:

'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

莅:

临,居高临下,这里是统治的意思。

(7)《郑伯克段于鄢》:

“爱共叔段,欲立之。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亟:

屡次,多次。

(8)《鞌之战》:

“齐师乃止,次于鞫居。

次:

驻扎

(9)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旨:

味道

(10)《齐桓晋文之事》:

“王曰:

'舍之!

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

'”

觳觫:

恐惧战栗的样子

(11)《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爱:

吝惜,舍不得

(12)《学记》: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中:

间隔

(13)《桀纣之失天下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就:

趋向,接近。

走:

趋向,归附。

(14)《齐桓晋文之事》:

“对曰:

'将以衅钟。

'”

衅:

缝隙。

《郑伯克段于鄢》:

“先王之制:

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

国:

指国家的首都

三、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