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讲义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6979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186.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实验讲义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实验讲义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实验讲义1.docx

《实验讲义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验讲义1.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实验讲义1.docx

实验讲义1

实验11喷雾干燥

11.1实验目的

⑴熟悉一套工业常见的喷雾干燥流程。

⑵了解塔式干燥器与喷嘴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⑶观察各种操作参数的变化对喷雾干燥效果的影响。

⑷了解人工智能工业调节器的操作及控制原理。

11.2、实验原理

喷雾干燥是干燥单元操作的特殊过程,主要用在化学工业的造粒,如催化剂的生产、染料的干燥、奶粉的制造、生物制药工业的药品生产,应用十分广泛。

喷雾干燥的设备及结构多种多样,但所有的操作方式及原理都是将欲干燥的浆料分散成极小的雾滴,然后与热气流接触,有效的增大了气液两相的接触面积。

如将1cm3的液体雾化成10μm的球形雾滴,其表面积将增大6000倍,这就大大提高了干燥速度。

雾状料液与被加热到一定温度的干燥介质直接接触,雾滴在极短的时间内(零点几秒)被干燥成粉状或细颗粒状产品,热能以对流方式传递,产生的蒸汽被干燥介质带走。

11.3实验装置及流程

本装置采用直立圆筒式(塔式)干燥器、气流式雾化器。

由喷雾干燥塔、气流式喷嘴、鼓风漩涡泵、蠕动泵、无油空气压缩机、加热炉、旋风分离器、温度控制仪、压力显示器、磁力搅拌器、空气缓冲罐等设备组成。

欲干燥的浆液置于烧杯内,由磁力搅拌器搅拌,经蠕动泵输送送至干燥塔顶部的喷嘴,浆液在喷嘴的中间管向下流动,经无油空气压缩机加压的空气经缓冲罐后在喷嘴的环隙流动,当离开喷嘴出口时,浆液被撕裂成雾滴,与从顶部进入的已加热的热空气并流接触进行干燥,气流在塔的底部带者干燥好的粉料进入旋风分离器,将粉料与气体分离,从而得到最终的干燥产品。

喷嘴部分设有冷却水系统。

本实验仪热空气的加热、温度、压力的指示与控制由AI系列人工智能工业调节器实现自动控制,各参数的设定值视操作物料而定。

11.3.1实验装置流程如下:

1、鼓风机2、加热器3、喷嘴4、喷雾干燥器5、旋风分离器6、粉体收集器

7、空气缓冲罐8、转子流量计9、空气压缩机10、蠕动泵11、烧杯12、压力变送器

11.3.2控制面板布置图如下:

11.4实验方法及步骤

11.4.1开车前的准备工作

⑴检查各部分连接是否完好。

⑵缓慢打开冷却水管调节阀通入冷却水。

⑶在一烧杯中加入清水(供清洗喷嘴用),另一烧杯中放入欲干燥的浆液,记录料液的初始量并把料液放在磁力搅拌器上,开启电源投入磁棒进行搅拌。

⑷安装好蠕动泵的胶管,插入清水杯中,开启泵的电源,调节进液流量达到一定值,停止加液。

11.4.2升温及喷雾操作

⑴依次开启风机电源、手动控温电源、自动控温电源、测温电源、测压电源。

⑵根据物料性质设定给定温度值。

⑶调节电流给定旋钮,对系统进行加热,电流调整在4-5A.到达设定温度后,仪表可自动控制。

⑷利用转子流量计阀门调节进风量,控制在15立方米/小时左右,观察温度上升情况。

⑸当温度上升到规定温度时,开启无油空气压缩机,调节喷嘴的进风压力在0.05-0.15MPa之间。

⑹预喷雾操作:

从干燥器上部取下喷嘴,将蠕动泵的进料管插入清水杯中,启动蠕动泵,调节进料量在5-10ml/min之间。

调节喷嘴的进风压力,将喷嘴头向下观察雾滴分散情况,雾滴颗粒过大,可减少进液量或加大喷嘴进风压力;雾滴过细可加大进料量或降低喷嘴压力。

⑺寻取适宜的操作条件后,记录各部分的参数。

⑻喷雾操作:

将喷头插入干燥塔的顶部插孔内,同时将蠕动泵的进料管插入正在搅拌的浆液内,很快就有温度和压力的变化,并且可从旋风分离器内看到固体粉粒的出现和分离。

⑼用手请轻轻拍击干燥器的底部锥面,将落在锥面上的粉体排出。

11.4.3停车

⑴将蠕动泵入口管插入请水杯内,降低进液速度清洗管路,清洗完毕可关闭蠕动泵电源。

⑵将加热用的电热器调回零点,关闭加热电源。

⑶继续给风降温,当温度降至60℃时关闭风机电源。

⑷取下旋风分离器的收集瓶,进行有关指标的测试。

11.5注意事项:

⑴停止加热后严禁立即关闭风机电源,加热炉的热量要靠连续通风带出降温,当风机停止转动时会把加热丝烧毁。

⑵停车后可打开塔的顶盖,清扫塔的内壁。

⑶喷头一定要用清水清洗干净,以防堵塞。

11.6数据处理

11.6.1基本参数

加热功率:

2.8KW;最高温度:

280℃;最大喷雾压力:

0.2MPa;

处理量:

2L/h;双流式喷嘴:

内径1.5mm;外孔内径2.2mm。

11.6.2数据处理

⑴、根据浆液的消耗量和实际收集到的固体粉粒计算干燥收率。

⑵、用放大镜观察粒子的形状,利用筛分法测定粒子分布。

11.7结果分析

根据得到的产品及操作过程分析各操作参数对干燥的影响。

思考题

⑴雾化器(喷嘴)有哪几种形式,各自的工作原理?

⑵喷雾干燥的优点是什么?

⑶喷雾干燥的缺点是什么?

⑷试分析影响喷雾干燥的因素有哪些?

⑸加热介质的温度设定对干燥效果及物料的性质有何影响?

⑹如果干燥后的产品成粘性物质,试分析可能的原因?

⑺实验装置停止加热后,为什么不能立即关闭风机电源?

⑻喷雾干燥操作中雾滴的大小与何因素有关?

当物料的种类和料液湿含量已确定,雾滴大小通过什么来调节?

⑼喷雾操作前为何要进行预喷雾操作?

⑽雾化器工作不正常,会对操作产生和不良影响?

⑾压缩空气及料液在喷嘴内是如何流动的?

⑿按照热能供给湿物料的方式,干燥可分为哪四种?

喷雾干燥属于哪一种?

⒀什么是空气的湿度及相对湿度?

⒁什么是干燥器的热效率,如何提高干燥器的热效率?

⒂物料中所含的总水分有哪两部分组成?

在干燥过程中除去的是哪一部分?

⒃喷嘴冷却系统起何作用?

冷却水何时投用?

⒄干燥速度曲线有哪几个阶段组成?

⒅连续式常压干燥器的特点?

哪几种干燥器属于此类?

⒆实验完毕,喷头必须作何处理?

为什么?

⒇简述实验装置压缩空气及料液的流程?

 

实验2综合传热性能测定实验

2.1实验目的

(1)测定套管换热器横式放置时,热水走管内、空气走管外,流体呈湍流流动状况下的管内对流传热系数,并与传统的经验式作比较。

(2)测定套管换热器竖式放置时,热水走管内、空气与水混合走管外,管外为两相流状况下的管内对流传热系数及阻力降。

(3)掌握传热膜系数α的测定方法,并学会传热膜系数测定实验的数据处理方法。

(4)了解影响传热膜系数的因素和强化传热的途径。

2.2实验原理

传热膜系数α是研究传热过程及换热器性能的一个很重要的参数。

本实验所用换热器是由玻璃套管和传热紫铜内管构成的套管换热器,有横、竖两种。

冷流体为空气(由鼓风机提供)或冷水(由离心泵提供),热流体为热水(由提供),冷热流体可呈并流或逆流流动,通过间壁进行热交换。

冷、热流体的流量均可由阀门调节,并由转子流量计测定,冷、热流体的进出口温度及铜管外壁温度由热电偶温度计测定,并由仪表显示。

流体在圆形管道内无相变时的准数关联式为

,将非线性转化为线性关系。

将实验得到的若干组

数据,由回归法确定系数

值。

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对于准数关联式

(流体被加热时),将

移至左边,两边取对数,令

此式为一元线性式,按回归法即可得

.

2.2.1

的计算: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以

为横坐标,以

为纵坐标。

将测得的6组数据处理后得到6对横、纵坐标,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描出6个点,将6个点相连得一直线。

该直线的斜率即为准数关联式中的

如图2-1所示。

2.2.2

的计算

在线中任取一点查出该点的横坐标

值和纵坐标

值,代入准数关联式

中可求得

如图2-1所示。

流体在圆形管内无相变时的准数关联式为Nu=ARemPr0.4,将非线性转化为线性关系,用最小二乘

法原理,将实验得到的若干组Nu、Re和Pr数据,由回归法确定系数A、m值,即Nu/Pr0.4=ARem,lg(Nu/Pr0.4)=lgA+mlgRe。

具体测定方法如下:

1、m的计算:

在双对数坐标系中以Re为横坐标,以Nu/Pr0.4为纵坐标。

将测的的6组数据处理后得到6对横纵坐

标,在双对数坐标系中描出6个点,将6个点相连得一直线。

该直线的斜率即为准数关联式中的m。

2、A的计算

在线中任取一点查出该点的横纵坐标,代入准数关联式中可求得A。

2.3实验装置系统及设备技术指标

空气鼓风系统、液体加热循环系统、热交换器、温度控制与测量系统、流量测量系统。

套管换热器:

换热紫钢管内径:

di=0.019m,外径:

d0=0.022m,有效长度L=1.485m

热水罐:

两段电加热,每段功率2KW。

风机:

0.75KW,110m3/h

水泵:

8L/min

2.4.实验方法与步骤

(1)向电加热釜内注水,观察液位计。

(2)将水泵回流阀全开。

(3)启仪表柜总电源,依次开启手动控温与自动控温二组加热器,电流值应控制在5A左右,当温度达到所需值时,将手动控温适当减少至某一数值,以保持温度恒定。

(4)按住控温仪表的健,仪表显示Su符号,下面的数字表示给定的温度值,可通过增减键改变数值。

一旦给定温度后的仪表上方的红灯点亮,在达到指定值后,红灯熄灭,此时温度就可稳定在该值。

此后电流指针处在摆动状态,同时,红灯闪烁。

(5)升温的同时要开启水泵电源,并调节回流阀门至流量计中间位置,进行循环,以后调至实验规定的位置。

(注意:

不能在温度达到规定值后再开启水泵电源,这样会造成流量计的玻璃损坏。

(6)开启显示器1、2电源,打开键开关,观察各温度点的情况。

键位置及所代表的侧温位置如下:

垂直管(竖式)各温度用面板左边的控温表显示,水平管(横式)各温度用面板右边的控温表显示,管内热水的进出口温度为T入、T出,环隙内空气的进出口温度为t1、t2为t,铜管壁面的温度为T1、T2、T3、T4。

读取V、t1、t2、N1、N2、N3、N4(N1、N2、N3、N4即T1、T2、T3、T4)值。

(7)重复上述操作,共测6组数据。

(8)实验完毕,先关电压表,5分钟后再关鼓风机,并将旁路阀全开。

2.5.实验数据处理

横式放置时,热水走管内、空气走管外,即热水-空气逆流传热。

数据记录表2-1

实验序号

热水

流量(m3/h)

热水

入口温度

t入

壁温(℃)

热水出口

温度T出

空气流量

(m3/h)

空气入口

温度t1

空气出口

温度t2

T1

T2

T3

T4

1

0.25

5.0

2

0.25

7.5

3

0.25

10.0

4

0.25

12.5

5

0.25

15.0

6

0.25

18.0

数据记录表2-2

实验序号

对数平均

温度差△tm℃

传热量Q/W

传热系数K

W/(m2.℃)

Nu

Pr

Re

1

2

3

4

5

6

准数关联式(铜管外空气一侧的)

2.实验数据计算举例

以气-汽对流传热为例。

(空气在紫铜管管内流动,水蒸汽在玻璃管

紫铜管的环隙流动。

表2-3

实验序号

空气流量(m3/h)

空气入口

温度t1

壁温tw(℃)

空气出口温度t2

温差

t2–t1

T1

T2

T3

T4

1

10

32.8

100.3

99.4

100.2

98.5

81.5

48.7

2

15

32.6

100.3

99.5

100.2

98.4

79.9

47.3

3

20

33.7

100.2

99.4

100.2

98.4

78.2

44.5

4

25

36.3

100.1

99.2

100.1

98.5

77.2

40.9

5

30

40.0

100.0

99.4

100.1

98.4

77.4

37.4

6

32.6

42.7

100.1

99.4

100.2

98.6

77.9

35.2

表2-4

实验序号

定性温度

tm(℃)

传热量Q

(W)

传热系数K

(W/m2.℃)

Nu

Pr

Re

1

57.15

168.85

44.46

29.33

0.696

1.097×104

2

56.25

224.70

57.97

38.33

0.696

1.5038×104

3

55.95

292.48

74.97

49.61

0.696

2.008×104

4

56.75

323.78

84.49

55.87

0.696

2.056×104

5

58.70

356.70

97.48

64.31

0.696

3.11×104

6

60.30

384.90

109.0

71.41

0.696

3.37×104

以实验序号1的数据为例进行计算:

定性温度

1.物性数据由内插法得

2.体积流量校正:

转子流量计装在冷空气入口端

由t1=32.8℃,查得ρ2=1.155kg/m3

ρ1为空气在0℃时的密度。

3.质量流量Wc

4.传热量Qc

5.传热系数α

传热面积:

6、传热系数K

在双对数坐标中以Re为横坐标,Nu/Pr0.4为纵坐标,描点(1.05x104,31.08),同理描出另5个点,绘出Nu/pr0.4~Re的关联图,并求出准数方程式;或在直角坐标系中以lgRe为横坐标,以lg(Nu/Pr0.4)为纵坐标,描点(4.02,1.49),同理描出另5个点,绘出Nu/pr0.4~Re的关联图,并求出准数方程式。

1.6实验结果讨论

1.7思考题

⑴如何用实验的方法关联对流传热的准数方程

⑵何谓强化传热过程?

可采取哪些强化传热的途径?

⑶气~液对流传热,若提高总传热系数有什么方法?

⑷当空气流速增大时,空气离开换热器的温度将升高还是降低?

为什么?

⑸本实验中空气和蒸汽的流向对传热效果有什么影响?

⑹影响总传热系数K的因素有哪些?

⑺影响传热膜系数α的因素有哪些?

参考文献

[1]姚玉英等编《化工原理》天津大学化工教研室。

[2]陈敏恒等编《化工原理》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实验3气液平衡实验

气液平衡关系是精馏、吸收等单元操作的基础数据。

随着化工生产的不断发展,现有气液平衡数据远不能满足需要。

许多物系的平衡数据,很难由理论直接计算得到,必须由实验测定。

平衡数据实验测定方法有两类,即间接法和直接法。

直接法中又有静态法,流动法和循环法等。

其中循环法应用最为广泛。

若要测得准确的气液平衡数据,平衡釜是关键。

本实验采用循环法。

3.1实验目的及原理

实验目的:

1.测定乙醇-水二元体系的气液平衡数据;

2.通过实验了解平衡釜的构造,掌握气液平衡数据的测定方法和技能。

实验原理:

图3-1平衡法测定气液平衡原理图

通过测定多组丙酮-乙醇二元气液平衡数据可得到如图3-1所示的丙酮~乙醇二元T~x(y)图(在常压下),据此可计算出相对挥发度及y~x曲线。

3.2实验装置和试剂

1.平衡釜一台。

平衡釜的选择原则:

易于建立平衡,样品用量少,平衡温度测定准确,气相中不夹带液滴,液相不返混及不易爆沸等。

本实验用气液双循环的小型平衡釜,其结构如图3-2所示.

2.气相色谱.

3.分析级无水乙醇.

4.分析级丙酮

图3-2气液平衡实验装置

3.3实验步骤

1.配制不同浓度的乙醇-丙酮溶液。

2.在干燥的平衡釜内加入一定浓度的乙醇-丙酮溶液共40ml,打开冷却水,接通电源。

开始时缓慢加热,稳定地回流以建立平衡状态。

3.待温度稳定后,记录该温度后,用微量注射器分别从气、液取样口同时取两相样品,用气相色谱测定汽、液两相组成并记录数据。

4.依3再次加料进行另一组数据测定。

5.当测定多组数据后,关闭电源,停止冷凝进水。

3.4实验数据记录及处理

将实验测得的平衡数据以表3-1形式列出;由实验值作出在101.325kpa

下丙酮-乙醇二元温度-组成图(T-xy图)以及y-x曲线并计算出各温度组成下的相对挥发度及平均相对挥发度(几何平均)。

表3-1丙酮-乙醇二元气液平衡实验数据处理

温度

(℃)

气相组成

液相组成

相对挥

发度α

峰面积Ai(cm3)

摩尔组成(mol%)

峰面积Ai

(cm3)

摩尔组成(mol%)

1

2

3

4

5

6

7

3.5思考题

1.实验中怎样判断气液两相已达到平衡

2.影响气液平衡测定准确度的因素有哪些

附:

Antoine方程:

ln(pi0)=A-B/(C+T)单位:

pi0–KpaT--K

乙醇:

A=9.6417,B=3477.90,C=-40.53,温度使用范围290~380K。

实验4反应精馏法制醋酸乙酯

4.1实验目的

1、掌握反应精馏的原理及特点。

2、掌握反应精馏的操作。

3、学会塔操作过程分析。

4、掌握用气相色谱分析有机混合物料组成。

4.2实验原理

精馏是化工生产过程中重要的单元操作,是化工生产中不可缺少的手段,反应精馏是精馏技术中的一个特殊领域。

在操作过程中,化学反应与分离同时进行,故能显著提高总体转化率。

此法在酯化、醚化、酯交换、水解等化工生产中得到应用,而且越来越显示其优越性。

反应精馏过程不同于一般精馏,它既有精馏的物理相变之传递现象,又有物质变性的化学反应现象。

两者同时存在,相互影响,使过程更加复杂。

因此,反应精馏对下列两种情况特别适用:

(1)可逆反应。

一般情况下,反应受平衡影响,转化率只能维持在平衡转化的水平;但是,若生成物中有低沸点或高沸点物存在,则精馏过程可使其连续地从系统中排出,结果超过平衡转化率,大大提了效率。

(2)异构体混合物分离。

通常它们的沸点接近,靠精馏方法不易分离提纯,若异构体混合中某组分能发生化学反应并能生成沸点不同的物质,这时可在反应过程中得以分离。

对醇酸酯化反应来说,适于第一种情况。

但该反应若无催化剂存在,单独采用反应精馏操作也达不到高效分离的目的。

这是因为反应速度非常缓慢,故一般都用催化反应方式,酸是有效的催化剂,常用硫酸。

反应随浓度增高而加快,浓度在0.2~1.0%(wt)。

此外,还可用离子交换树脂、重金属盐类和丝光沸石分子筛等固体催化剂。

反应精馏的催化剂用硫酸,是由于其催化作用不受塔温度限制,在全塔内都能进行催化反应,而应用固体催化剂则由于存在一个最适宜的温度,精馏塔本身难以达到此条件,故很难实现最佳化操作。

本实验是以醋酸和乙醇为原料、在酸催化剂作用下生成醋酸乙酯的可逆反应。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的进料有两种方式:

一是直接从塔釜进料;另一种是在塔的某处进料。

前者有间歇和连续式操作;后者只有连续式。

本实验用后一种方式进料,即在塔上部某处加带有酸催化剂的醋酸,塔下部某处加乙醇。

塔釜呈沸腾状态时,塔内轻组分逐渐向上移动,重组分向下移动,具体地说,醋酸从上段向下段移动,与向塔上段移动的乙醇接触,在不同填料高度上均发生反应,生成酯和水。

塔内此时有4组元。

由于醋酸在气相中有缔合作用,除醋酸外,其他三个组分形成三元或二元共沸物。

水—酯,水—醇共沸物沸点较低,醇和酯能不断的从塔顶排出。

若控制反应原料比例,可使某组分全部转化。

因此,可认为反应精馏的分离塔也是反应器。

全过程可用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式及反应速率方程描述。

4.3、实验装置

实验装置如图十二所示。

反应精馏塔用玻璃制成,直径20mm,塔高1500mm,塔内填装φ3×3mm不锈钢θ网环型填料(316L)。

塔釜为四口烧杯,容积500ml,塔外壁镀有金属膜,通电流使塔身加热保温。

塔釜置于500W电热包中。

采用XCT—191,ZK—50可控硅电压控制器控制釜温。

塔顶冷凝液体的回流采用摆动式回流比控制器操作。

此控制系统由塔头上摆锤、电磁铁线圈、回流比计数拨码电子仪表组成。

4.4实验步骤

(1)开塔顶冷却水。

(2)向釜内填加200ml已知组成的釜残液。

(3)开始升温。

升温时,先开启总电源开关,开启测温开关,温度显示仪表有数值出现,开启釜热控温开关,仪表有显示。

顺时针方向调节电流给定旋钮,使电流表读数为0.5A,调节釜热温度控制仪到150℃。

当釜开始沸腾时,打开上下段保温电源,顺时针方向调节保温电流给定旋钮,使电流维持在0.2A。

升温后观察塔釜和塔顶温度变化,直至塔顶有蒸汽并有回流液体出现。

1、冷却水;2、塔头;3、温度计;4、摆锤;5、电磁铁;6、收集量管

7、醋酸及催化剂计量管;8、醋酸及催化剂加料泵;9、精馏塔提体;10、乙醇计量管;11、乙醇加料泵;12、压差计;13、出料管;14、精馏反应釜;15、电热包

图4-1反应精馏流程图

 

(4)15分钟全回流后,分析塔顶组成。

(5)从塔的上部侧口以40ml/h的速度加入已配制好的含0.3%硫酸的冰醋酸原料。

(6)从塔的下部侧口以40ml/h的速度加入无水乙醇原料。

(7)塔顶以回流比为4:

1维持出料,塔釜同时出料。

有回流比操作时,应开启回流比控制器给定比例(通电时间与停电时间的比值,通常使以秒计,此比例即采出量与回流量之比。

(8)测量进料量与出料量,调节出料量使其维持物料平衡。

(9)隔15分钟从塔顶取样分析一次。

(10)塔顶、塔釜温度,及塔顶浓度均稳定,维持30分钟后取样分析塔顶及塔釜出料的流量和组成,以及入料量。

(11)改变回流比,重复以上操作。

(12)根据所记录的数据,计算醋酸的转化率和乙酸乙酯收率。

4.5实验数据处理

自行设计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根据实验测得数据,写出实验报告。

可根据下式计算反应转化率和收率:

4.6注意事项

(1)必须先通冷却水,以防止塔头炸裂。

(2)不要随意动操作面板上的按扭。

(3)上下段保温电流不能过大,维持在0.2-0.3A之处。

过大会使加热膜受到损坏。

4.7思考与讨论

(1)怎样提高酯化产率?

(2)不同回流比对产物分布有何影响?

(3)加料摩尔比应保持多少为最佳?

(4)反应精馏的特点是什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