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4771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7.2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 人教部编版.docx

小学语文素材古诗词赏析方法人教部编版

初中古诗赏析方法

本文主要从内容,表现手法,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等方面谈如何指导初中学生赏析古诗词,并举出初中阶段常见的古诗词加以说明,浅显易懂。

内容上是从题目、背景、关键词、意象与意境加以阐述,表现手法上是从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四方面说明,最后归纳了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一、1、古诗分类:

绝句: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律诗:

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律诗:

首联(1,2)、颔联(3,4)、颈联(5,6)、尾联(7,8)

  2、方法指导:

  

(1)从作者入手,联系已知作者的生活经历,风格知识理解内容;

  

(2)借助于诗词的标题、注释、写作背景,理解诗人写作意图;

  (3)从语言入手,抓住诗词中关键词句(动、形容词、议论和抒情的词句)

  (4)词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化静为动<静结合>对比映衬、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引用典故等)。

二、多角度把握诗词的内容。

1、注意题目。

古诗词中有的题目集中而又含蓄概括文章的内容、主旨。

认真地分析题目,有时能很快地把握住所写的内容。

如杜甫的《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的登岳。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只是作者的想象罢了。

2、关注背景资料。

背景资料包括时代状况、人文地理、作者思想、生活经历等,它是为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来服务的。

作为教师对这些背景资料都必须有所了解,在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根据学情以及教学的要求做适当的选择,以便于合理地运用于教学之中,使其发挥辅助教学的作用。

3、品味关键词。

古诗词中的关键词最能体现古诗词丰富的内涵,慢慢品味,诗词的韵味顿生。

如刘禹锡的《秋词》,“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胜”,一个字便否定了古来的悲秋观念,表现了一种激越向上的思想感情。

4、体会诗中的意象与意境。

意象就是用来寄托诗人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要领会一首古诗中的意境,至少要弄明白以下几个问题:

①、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形象(即意象)。

②、这些景物形象引发的作者怎样的联想?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写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九个意象,构成了一幅天涯苦旅图,写出了一个背井离乡、长途跋涉的孤单旅人的愁苦心情。

常见诗歌意象及其意义:

月——思乡,水、秋——愁绪,莲花——恋情,酒、柳、长亭——惜别,兰花——君子,菊花——隐士,梅花、蝉——高洁之士。

常见的审美习惯:

“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梧桐细雨则凄楚悲凉”等等。

5、领悟深层含义。

古诗词以含蓄委婉吸引读者,必须通过字面意思去深刻领会诗词的内容,意境。

如赵师秀的《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春早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梅雨连绵,这在古典诗词中常用来比喻、衬托无穷无尽的“闲愁”。

《约客》前两句描写江南水乡梅雨之夜的雨景,也正是为下文抒写“闲”情作衬托,渲染气氛,只是它不露痕迹罢了。

“闲敲棋子”这一特写镜头,以具有鲜明个性的动作巧妙而含蓄地揭示了候客不至时寂寞、无聊的心情。

一“敲”一“落”,含蓄地表现时间之久,企盼之殷,形象地揭示了候客时间之长和候人者怅惘失望的情绪。

三、了解古诗词常用的表现手法。

1.直接抒情:

作者在诗词中把内心强烈的感情不加掩饰地直接叙述出来,让强烈的感情激流直接倾泻而出。

如张养浩《潼关怀古》中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作者直接抒发对统治者连征战或大兴土木而无视人民疾苦的痛恨之情。

2.借景抒情:

通过对实景的描写来抒发作者的感情。

如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借助于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3.托物言志:

通对事物的描写和叙述,表达自己的志向和意愿。

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写梅花的目的就是言志,表现自己的高洁情操。

4、用典:

也叫用事,它是指援引历史故事或古书中的词语来说明白己观点的一种修辞方式。

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怀旧空吟闻笛赋”,“闻笛赋”,指向秀的《思旧赋》。

作者借这个典故寄托了他对因参与政治改革而被害致死的老友的怀念。

“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烂柯人”的典故见《述异记》,作者借这个典故比喻自己长期贬谪在外,乍回家乡,仿佛有隔世之感。

四、归纳古诗词的题材和作者作品的风格特点。

田园:

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归隐田园的渴望。

(陶渊明、王维、孟浩然)

  边塞:

反映边塞的苦寒,寂寞生活和思念家乡亲人,渴望国家安宁和报效祖国、为国建功立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高适、岑参、范仲淹)

  忧国(民):

表达强烈的爱国之情;或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对统治者的担忧、不满。

(陆游、杜甫(沉郁顿挫)、辛弃疾、文天祥、)

  咏史:

感慨历史,希望统治者以史为鉴,吸取教训.(刘禹锡、杜牧、李商隐、张养浩、)

  送别:

诉说友情,表达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和对友人的劝慰、祝愿.(李白、王勃、)

  思乡:

抒发自己在他乡的孤独、寂寞、凄凉,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马致远、崔颢、苏轼、)

  咏(物)志:

借歌咏自然事物来表达。

志向、心愿,抒发对。

愤慨、不满。

(曹操、李白、韩愈、)

  写景:

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

  叙事:

通过所见闻的事情来抒发自己的喜悦(同情、愤慨、痛恨、悲伤。

之情)。

(白居易《观刈麦》、杜甫《石壕吏》)

  爱情:

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抒发一种相思、离别之苦。

(温庭筠、李商隐、李清照)

  怀古:

对古人、物、事发出感慨,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对。

的不满,或对。

寄予。

的愿望。

  分析:

题材不同,表达的思想感情就不同,而且在表现手法、抒情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

因此,要很好地鉴赏古诗词,就必须对题材分类有清楚的了解,并能对具体的诗词作出准确地判断。

常见的题材如下:

  1、爱情诗这是以爱情(包括悼亡)为题材的诗,也称“情歌”、“闺怨诗”。

爱情诗自《诗经》起,源远流长,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情。

如《兼葭》、《迢迢牵牛星》、《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李商隐)、《鹊桥仙》(“纤云弄巧”秦观)等等。

  2、讽刺诗这是以嘲讽或劝喻手法,揭露社会黑暗、世态炎凉,表达人民或正人直士呼声的诗歌,亦称“讽喻诗”,有时也称“政治讽刺诗”。

讽刺诗同样源远流长,自《诗经》起直到现代从未消失。

如《硕鼠》、《伐檀》、《蜂》(唐•罗隐)、《题临安邸》(南宋•林升)、《醉太平》(“讥贪小利者”元代无名氏)等等。

  3、哲理诗这是一种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述、议论,来寄寓或阐发某种哲理的诗歌。

有的点明主题,有的含而不露,引人思考。

著名的如苏轼的《题西林壁》、《琴诗》,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此外,有些诗虽不是哲理诗,但其中有的诗句富有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等),也应注意。

  4、送别诗这也是最早出现、最为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抒写离情别恨,或用以激励劝勉,或用以表达深情厚谊,或用以抒发别离之愁。

因为送别常与登山临水相联系,故又称“山水送别诗”。

如《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别董大二首》(高适)等。

  5、记行诗又称记游诗、行旅诗。

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现思亲怀乡之情,叙事与抒情相结合。

这类诗离不开山水景物描写,所以又称“山水记行诗”。

这与纯粹的山水诗略有区别,是“以记抒情”为主的。

如杜甫的《旅夜抒怀》、马致远的《秋思》,便不可视作山水诗。

  6、边塞诗这是以描写边塞风光,反映边疆将士生活为基本内容的诗歌。

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李颀等。

高适的《燕歌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王之涣的《凉州词》、王昌龄的《出塞》以及宋代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等,均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7、咏史诗这是以吟咏或评论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为题材,借此抒发情怀、讽刺时事的诗歌,一般是先叙事后议论;也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让读者思考的。

咏史为题的诗以班固的《咏史》、西晋左思的《咏史八首》为早期著名代表作。

此后不断发展,出现了更多的咏史诗,如章碣的《焚书坑》、李商隐的《贾生》、杜牧的《题乌江亭》(王安石与之曾唱反调)、温庭筠的《经五文原》等,均为名篇。

  8、咏物诗。

这是借吟咏自然或社会事物,来表达思想感情的诗歌,托物言志,象征比拟是其常用手法。

这类诗先秦两汉已出现,唐以后佳作渐多。

如王维的《相思》(“红豆生南国”)、李白的《白鹭》、杜甫的《归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王冕的《墨梅》等等,都是借自然之物,抒自己心志的名篇。

  9、咏怀诗。

这是以吟咏个人抱负,反映或讽刺社会为题材的诗歌,比兴、象征、联想等是其主要手法。

咏怀诗也源自《诗经》,是古诗中最重要的诗歌之一。

如屈原的《离骚》、《涉江》、李白的《行路难》、《将进酒》、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苏轼的《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陆游的《书愤》等等,都是令人感动的咏怀名作。

10、怀古诗。

由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发情怀抱负,这类诗就是怀古诗。

怀古诗可归入咏怀诗大类之中,但独有特色;怀古诗与咏史诗略有不同,怀古诗是身临旧地古迹而抒情言志,而咏史则不必亲到历史遗址,在书房中就可以写作。

怀古诗如杜甫的《蜀相》、刘禹锡的《乌衣巷》、《石头城》、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等等,都遗响千古。

此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积累一些有关古诗词鉴赏的语言风格的常用术语、诗词中的艺术形象类别等;注意培养学生多读、多思考、多积累优美古诗词名句的习惯;注意培养用同类型诗歌比较的习惯,这样,就能逐步提高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了。

基本概述

  首先,要善于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语文教学中,可以主要从以下五方面着手:

诗眼题眼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诗眼”或“题眼”,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

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全词“诗眼”是“绿肥红瘦”,极富表现力。

其表现力既体现在鲜明贴切,如用“肥”字写叶,不仅有多,大之意,还可以联想到润泽鲜亮之状,非常准确、凝练;又体现在感情溶注,如用“瘦”字写花,不仅有少、小之状,还可以感受到惋惜怜悯之情,配合全词情调,表达出感伤哀婉情调。

  又如贾岛的《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目中“幽”字就是“题眼”,这是理解全诗的钥匙。

全诗每联紧扣“幽”字展开,首联写居处的“幽”:

闲居一隅,阒寂无人,草径清幽,荒园寥落。

颔联与颈联写环境的“幽”:

颔联以响衬静,鸟儿在池边的树上啾啾啼叫,老僧在皎洁的月光下轻轻敲门,这一切更显出环境的清幽;颈联从黑夜写到白天,还是从环境上着眼,不过视野阔多了,过小桥,绕巨石,一路走来,处处清幽,满眼野趣,诗人内心的欣悦之情油然而生。

尾联透露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

  可见,要品读诗词,抓住“诗眼”,“题眼”是关键。

解读思想

  剖析诗词的思想内容,要正确理解古诗词的思想内容,最根本的是要学会知人论世,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的:

“倘要论文,最好是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

”如前面李清照的《如梦令》,我们必须联系当时的背景:

李清照与赵明诚夫妇感情笃厚,但是“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刘逸生《宋词小札》),并抓住一问一答进行分析,我们就不难领悟到这首词的感伤情怀,既有爱花惜春的遗憾,又有红颜易老的伤感,更有惜别怀人的烦闷,几股愁思扭结,于“短幅中藏有无数曲折”。

所以,评价古诗词,要学会知人论世,从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基调和主旨,是鉴赏古诗词的根本。

典故引用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古诗词常引用典故,化用诗句,以丰富的内涵,引人联想。

鉴赏古诗词,一定要了解典故及化用诗句的来源和含义,发掘典故及诗句在古诗词中的妙用。

如姜夔《扬州慢》中“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

即化用杜牧“春风十里扬州路”的诗句。

此处化用,使扬州城昔日繁华与眼前萧条形成鲜明对比,伤今怀古更深一层。

探究用典化句的妙用,是准确领悟古诗词的基础。

修辞手法

  体会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古诗词中,因形象性与抒情性的需要,常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其中最主要的是比喻、起兴、拟人、夸张、对偶、反复,衬托等,把握了这些手法的表达效果,就能更好地体会诗词的形象,领悟作者的感情。

如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作者摒弃简单直观的描写方法,打破传统的咏物言志的思路,以奇特的想象,巧妙的比喻,为我们塑造出一个别具浪漫色彩的新颖形象。

首句以“碧玉”(指乐府《碧玉歌》中一位名叫碧玉的美丽女郎)喻树,使诗歌开篇即以崭新的形象引人入胜。

次句,写柳树万千柔弱下垂的枝条,恰似女郎身上条条绿色丝带在披拂,以丝带喻柳条,突出轻柔披拂的特征,活画出春柳如丝的形象,给人以生机盎然的美感。

末两句一问一答,再次用巧妙的比喻赞美春柳。

一“细”一“裁”,把新柳嫩叶的细长柔软、清新可爱加以精心传神的描绘,透露出作者惊喜赞美之情。

“二月春风似剪刀”,把春风喻为碧玉巧手中的剪刀,变虚为实,想象奇特。

贺知章把柳树比作一个袅娜多姿的女郎,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景,流露了对春天生命力的赞美。

因此,鉴赏古诗词,必须弄清修辞手法及其所指的具体形象,才能正确理解和把握诗句的深刻内涵。

深化理解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意境是作品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思想感情和生活图景的和谐统一。

领悟古诗词的意境是鉴赏的最高层级,可使鉴赏者得到美的享受,情感的熏陶,心灵的净化,从而主动自觉地去创造、拓宽古诗词的艺术境界。

领悟意境要注重比较、挖掘求新、联想创新。

如:

陆游《卜算子•咏梅》与范成大《霜天晓角•梅》两首咏梅都偏重于虚写,以梅喻人,借梅抒怀,但意境不同。

从环境看,陆词选了一个风雨黄昏,突出环境的凄苦,奠定了梅花的“寂寞”形象;范词为笔下的梅花选择了一个雪后月夜的环境,烘托了梅花的幽独形象。

从作者的感情寄托来看,陆词写了梅花的“寂寞”形象之后,以“独自”、“如故”两层含义深化梅花不邀宠、不取媚、独自承受风雨打击,独自承受狐独凄苦的主观精神。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作者依据梅花开于百花之先的特点,生发为梅花的精神境界,她并不追求在春天开放,为的是不与百花争宠斗艳,任随百花妒忌,甘愿独受凄寒,赋予梅花不求荣华的高尚情操。

“如故”进一步赞美了梅花高洁刚强、永葆节操的可贵的品格。

“零落”、“成泥”、“碾作尘”逐层强化地假设出梅花的惨烈命运,反跌出“只有香如故”的可贵。

作者以咏梅言志,花品人格融汇一体。

范词中的梅花没有陆词梅花的多层次品格,诗人用“胜绝”,愁亦绝”来表现梅花的神韵:

美到极点,而忧愁也到极点,并以独倚画楼之人的形象来与梅花互相映衬,渲染了愁思,梅花的形象是幽怨动人的。

一经比较,两词意境深浅尽出。

古诗词鉴赏是富于创造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不仅作家在创作,读者也在创作,他们是创作中的伙伴,而且往往读者比诗人更象诗人。

”(易卜生语)所以,真正的领悟,必须建立在对古诗词透彻理解的基础上。

如:

王之涣《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一般人对这首诗的理解,只停留在成功地描画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色上,这当然谈不上鉴赏。

有的读者能进一步看到这首诗不限于壮丽景色的描绘,而是注进了诗人昂扬向上的激情。

然而,这也还是没有品出本诗的“诗昧”与意蕴。

鉴赏能力强的读者能透过壮丽的画面,开阔的意境,看到这首诗由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领悟这首诗所蕴含的耐人寻味的哲理:

登高才能望远,成功在于追求,事业永无止境。

这说明,如果没有对作品的透彻领悟,便不可能有真正的鉴赏。

“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晴,一只眼晴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晴看到纸的背面。

”歌德的名言一语道破了古诗词鉴赏的真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