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上传人:聆听****声音 文档编号:46514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251 大小:9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1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1页
亲,该文档总共25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25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教案Word文件下载.doc

这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启示?

4、思想与行为的关系如何?

5、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的关系如何?

这一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有什么启示

1.《思想政治学科教学论》刘强 

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2月版

2.《邓小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李敏昌 

彭海堂 

编著 

武汉出版社2003年5月版

3.《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杨静云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年2月版

4.《思想政治工作教程》徐昶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版

课后记录

注:

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

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第1页

授课

方式

课堂讲授(√);

实践课( )

教 学

时 数

6

时间分配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规律的科学,其中心概念是思想政治教育。

一、思想政治教育

(一)概念的提出

思想政治教育这个概念的提出和演变有一个历史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1847年在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章程中提出了“宣传工作”的概念。

列宁1902年在创立布尔什维克党时提出了“政治工作”和“政治教育工作”,在1934年在联共(布)十七大报告中又提出了“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

中国共产党诞生之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沿用上述各种不同的提法,但在不同时期,使用的重点概念有所不同,在建国前的战争年代主要使用“政治工作”这一概念:

我党在建党初期,提出了“政治宣传”和“政治教育”的概念,井冈山时期,毛泽东最早提出了“政治工作”的概念,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提出了“思想教育”的概念

建国以后对这一概念的使用发生了变化:

刘少奇1951年在第一次全国宣传工作会议上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概念。

毛泽东1957年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进一步阐述了这一概念,正式提出了“思想政治工作”这一概念。

但“思想政治工作”在整个50年代只是诸多提法中的一种,并没有成为统一的提法,直到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用政治思想工作取代了其他提法,成为统一的标准提法。

党的十届三中全会后由于各项工作都必须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一中心,在概念上以“思想政治工作”或“思想政治教育”取代了“政治思想工作”这一概念,成为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统一的标准提法。

(二)概念的区别

思想政治工作与政治工作、思想工作

讨论:

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工作、政治工作的关系

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的演变过程来看,政治工作、思想工作、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教育、政治思想工作这几个概念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时候人们将它们当作同一概念来使用,但这些概念之间确实有差异需要区分。

A、政治工作

政治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政党、团体为实现自己的政治纲领和根本任务而进行的全部社会实践活动。

如阶级斗争、政权建设、党的思想和组织建设等有关政治方面的内容,即组织工作、干部工作、保卫工作、统战工作、纪检工作等。

可分为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即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工作)与非思想性的政治工作(如保卫工作、纪检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

第2页

B、思想工作

思想工作是一定的阶级或群体帮助人们树立与社会发展要求一致的思想,改变偏离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所进行的活动。

其目的是使人们的思想更符合客观实际,以便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

可分为政治性的

思想所关心的主要是国家命运以及如何认识和解决社会矛盾,是政治和经济的最集中的反映,与社会的经济基础、政治斗争密切相联,是社会经济和政治斗争的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C、思想政治工作并不是思想工作与政治工作的简单相加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政治工作的全部,而是政治工作的一部分,主要是指政治工作中有关意识形态方面的实践活动,也就是政治工作中的思想性部分,或者说是思想性的政治工作部分;

思想政治工作也不是思想工作的全部,而是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即思想工作中政治性部分或政治性的思想工作。

思想政治工作是政治性思想工作与思想性政治工作的总称,它首先着眼于人的思想,侧重于人的政治思想。

思想政治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工作”要组织人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含义狭小一些,它是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的或基本的内容,是受政治制约的思想教育,侧重于思想理论方面的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与教育、德育

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教育实践活动,教育是社会按照一定的需要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的实践活动,有狭义(学校教育)与广义(社会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其中一个内容,而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称之为“德育”。

(三)概念的定义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会或社会群体用一定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对其成员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所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思想政治教育是否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社会活动

这种实践活动是不是人类社会的普遍活动呢?

还是社会主义社会特有的活动呢?

思想政治教育是共产党提出来的,但它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特有的活动,因为:

第一不能说谁提出一个名称,这个名称所指称的事物就属于谁;

第二,考察某种活动,不能只看它有没有某个名称,而要看它所指称的事物是否确实存在。

在过去的剥削阶级社会以至资本主义社会确实没有思想政治教育这一名称,但这种活动却是实际存在着的,任何统治阶级都力图用他们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来影响全社会的成员,使社会成员尤其年轻一代成为统治阶级所需要的人,从而巩固其统治。

这就决定了在任何阶级社会,思想政治教育活动都是客观存在的,只是名称因社会制度的不同而各异罢了。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

(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的特殊矛盾:

第3页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有其特殊性,这种特殊性表现在对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特有矛盾的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人,是广大人民群众。

思想政治教育学从根本上说就是研究如何做人的工作,因而它要研究人。

然而人是一个复杂的多面体,思想政治教育只研究人的一个特定领域,也就是人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品德表现。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的思想品德表现总是与一定的社会发展的要求有矛盾的,这就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特殊矛盾,即一定社会的阶级和政党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要求与人们实际的思想政治品德和行为水准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根据,发展的内在动力,并统帅着其他矛盾。

研究对象的界定:

辨析: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

学术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历来有些争论,主要有三种观点:

一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

二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政治思想形成与发展的规律,即“一个规律”论;

三是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两个规律”论。

第一种观点没有把该学科同其他相关学科区分开来,混淆了其内在价值。

也不利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特殊矛盾,建构本学科的理论体系。

第二种观点的可取之处在于明确了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思想,特别是政治思想,避免了泛泛而谈人而产生的缺陷;

突出了政治思想,体现了学科的显著特点,也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

但其缺陷在于仅仅局限于政治观教育,没有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应涵盖的全部的内容;

只研究教育内容,没有研究实施教育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必须而且更重要的是研究教育者传授如何实施教育的教育活动,实施教育的理论传递过程。

所以只研究“一个规律”是不够的。

要解决思想政治教育学领域的特殊矛盾,就必须把握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并根据这一规律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对象是规定为“两个规律”,即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3、研究对象的规律性

A、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基本规律:

恩格斯在《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中指出,人的“行为的一切动力,都一定要通过他的头脑,一定要转变为他的愿望的动机,才能使他行动起来。

”然而,支配人的行动的动机,并不是头脑因有的,而是“外部世界对人的影响表现在人的头脑中,反映在人的头脑中,成为感觉、思想、动机意志”这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是受思想支配的,而支配行为的思想,是人所处的社会条件、生活条件、工作条件、文化教养及环境影响等客观外界因素作用于人的头脑的结果,这就是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

B、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人的思想和行为活动的基本规律,决定着人的思想政治品德形成过程的规律以及整个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规律。

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客观规律。

第4页

(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含义及学科特征:

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完整内涵是研究人们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对人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的科学。

学科特征:

A、党性:

在阶级社会里,各个阶级的意识形态特别是政治思想,总是反映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表现着一定的阶级关系和阶级矛盾的。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公开声明它具有无产阶级党性原则,坚持马克思主义真理,坚持用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教育人们,培养一代社会主义新人。

B、实践性:

思想政治教育学是一门应用科学,它比其他科学更具有实践性。

表现在: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在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实践中产生、发展起来。

没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数百万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就不可能产生这门科学。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体系建立以后仍然要不断接受实践的检验。

它既从实践中总结出自己的学科理论,又只有在实践中才可能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科理论体系。

实践是检验思想政治教育学学科理论并促使其发展的唯一标准和动力。

第三,思想政治学科建立的目的在于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促使实践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化。

C、综合性:

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一个变化不定的“运动体”。

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大特征是“动”,即它们是随着客观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着的,要理清人的思想的头绪和脉络,把握人的行为的走向与规律,必须从多角度、多侧面对它进行立体的综合分析。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知识结构是一个多因素构成综合体。

它的知识体系既包含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吸收了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的政治学、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社会学和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三、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基本范畴

范畴是人的思维对客观事物的普遍本质的概括和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范畴就是对本门科学所研究的特殊对象的普遍的本质联系的反映,它是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基础上产生的。

对基本范畴的研究有利于提示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有利于推进学科研究的不断深化。

个人与社会:

揭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个人与社会是揭示人的本质和思想政治教育本质的重要范畴,个人是历史的具有社会性的个体,社会则是以共同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人类生活共同体。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个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每个人都不能离开社会而生存;

社会也总是人的社会,由无数个个体组成,离开了个体社会也不复存在。

第5页

2.启示与讨论:

个人与社会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在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时,不仅要看到个人和个人行为,而且要看到个人及个人行为的背景,即一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在对人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

要注意到教育的影响作用,还要注意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所造成的社会环境的影响和制约。

在研究社会生活和社会关系也不能无视人的活动,因为它们都是由人的活动所创造和改变着的。

要形成和谐而有序的社会生活、良好的社会关系,必须研究个人社会化的问题,培养四有新人。

这对范畴决定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

(二)思想与行为

1、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思想是指制约人的行为的各种精神因素的总和,行为是在思想支配下所产生的言论、活动等外在表现。

2、思想与行为的关系:

思想是行为的先导,支配和改变行为;

行为表现思想,又通过其效果检验思想。

两者在很多时候是一致的或基本一致的,我们可以通过人的思想预知其行为,也可以通过人的行为分析其思想。

然而两者之间的不一致也是经常发生的,表现为知行脱节,表里不一。

3、启示:

思想与行为的辩证关系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培养人们具有正确的思想并帮助人们克服思想和行为不一致的矛盾,使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达到统一,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学要研究如何使人们形成符合社会要求的思想,如何使人们正确的思想转化为相应的行为,因此对思想和行为范畴的科学把握有助于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以及揭示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

(三)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

1、含义

教育主体是反映教育过程中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的教育者,教育客体则是指施教过程中的受教育者。

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就是两者的双边互动过程。

2、关系:

如何理解教育者既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

首先两者界限明确,教育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处于主导地位,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是客体。

其次两者的界限又是相对的:

教育者既是主体又是客体,一方面教育者必先受教育,才能发挥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现代社会信息双向交流的特点,决定教育者在施教过程中也应该向教育对象学习,从而不断充实、完善自己,更有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受教育者也既是客体也是主体,从施教过程看是客体,但教育只有通过受教育者主动积极地接受、消化,通过其自身内在的思想矛盾运动,才能起作用。

因而从受教过程看,自我教育起着决定性作用。

这对范畴决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要正确处理这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就必须贯彻疏导原则,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表扬与批评相结合、以表扬为主的原则等。

这些原则的基本精神就是要在发挥教育者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动性、能动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内化与外化

内化是指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将社会发展要求的思想、观念、规范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成为自己意识体系有机组成部分的过程。

外化是指个体将自己的思想政治品德转化为行为表现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内化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要这样做”,外化则是变“我要这样做”为“我正在这样做”。

内化是外化的基础和前提,外化是内化的外显和表现。

它们在某种意义上分别表明思想政治教育的不同阶段,但我不能将它们简单看作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在内化过程中有行为表现,而行为表现又会强化内化,即内化中有外化,外化中有内化。

实际上两者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侧重点各有不同的联系密切的两种活动,它们共同推动人的思想和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

这对范畴揭示人的思想、行为变化发展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变化过程

(五)教育与管理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的实践活动,主要是说服教育,启发人们的自觉。

管理是组织运用经济、行政、纪律、法规等手段规范人们的行为,以维护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的实践活动,主要靠规范约束,带有强制性。

两者性质不同功能有异,但在实际工作中两者相互渗透相辅相成: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管理,科学的管理有利于理顺关系、化解矛盾,促进社会活动有序进行,客观上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创造良好环境,有利于人们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及行为习惯,有效的管理是思想政治教育顺利进行的重要基础。

另一方面,管理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在科学地促进管理的同时,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使人们对管理手段产生认同感,自觉遵守它们,管理的作用才能得以实现。

这一关系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要把管理纳入自己的研究视野,认真研究管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功用及其发挥作用的特征,为在实践中更好地发挥管理的教育作用提供理论指导。

第7页

宜宾学院教案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课程

第周,第次课年月日

第2章思政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教学重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3、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4、马克思主义关于个人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5、马克思主义关于灌输的理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教学难点:

1、马克思主义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2、列宁的灌输理论与中国古代儒家的灌输理论的异同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学说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及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意义

试从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角度论述应如何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试论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如何解决灌输与自我教育的关系

1、刘德华等主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著作选读》,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罗国杰主编: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4、

3、郑永廷主编:

《毛泽东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

8

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党性很强的科学,它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根本指导思想和坚实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重要原理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直接的理论依据。

这些原理主要是:

一、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

关于社会历史发展总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理论主要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导言》、《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著作当中有所论述。

(一)原理内容

1、社会形态理论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是社会形态的基本内容,社会形态的发展是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直接推动的,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又是受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制约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动力和根本原因。

由于社会历史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所以社会形态的更替有着内存的必然性。

一方面某种社会形态的存在与消亡具有必然性,是不可避免的;

另一方面一种社会形态被什么样的新的社会形态所取代,或者说,新产生的社会形态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同样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愿,而是某种客观必然性的产物。

马克思对社会形态划分有两种方式:

一是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社会;

二是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即人对自然的依赖的社会(可对应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人对物的依赖的社会(对应为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的社会(对应为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

后来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又提出将社会的发展划分为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与之相对应的是农业经济、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

2、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就人类总体历史而言,社会形态更替具有统一性,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地发展,按照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

就具体的特定的民族而言,各个地区、各个国家走向共产主义的具体道路、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非都严格按照五种社会形态的基本秩序依次更替,有的民族、国家在社会形态的更替上会出现某种“跳跃”。

3、两个必然

资本主义的没落是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这一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决定的,这一矛盾使各类生产比例失调,使劳动人民日益贫穷,最终必然使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要解决这一矛盾的惟一出路是消灭私有制,实现生产资料的社会占有,也就是用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政治上由广大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由于生产资料的共同占有及与此相应的计划经济克服了生产的社会性与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社会主义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代表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第2页 

社会主义必然要向共产主义转化,同样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的。

首先,生产力的发展将进一步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使得生产资料公有制不断完善,而公有制的完善又将引起社会结构的变化,促进阶级的消灭、国家的消亡,而国家消亡之时,也就是共产主义实现之日;

其次,生产力的发展带来物质生活资料的极大丰富,最终以按需分配取代按劳分配原则;

再次,生产力的发展将消灭三大差别,使人得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逐渐成为具有高度觉悟的一代共产主义新人;

最后,生产力在世界范围的发展促进社会主义在全球范围的胜利,从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创造条件。

4、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

无产阶级不仅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埋葬者,而且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建设者。

消灭资本主义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而且是摆在人类面前的一项伟大的实践任务,这一实践任务的历史承担者是无产阶级,这是由无产阶级的历史地位决定的,它具有其他劳动群众所没有的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