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4653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39.4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docx

学年上学期统编版高一语文阶段检测性月考试题含答案

高一年级12月份月考语文试题

(时间:

150分钟满分:

150分)2020.12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讲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区域。

写在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天文学并不是新开拓的科学,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人类的远古时期,我们从现代天文学的

基本概念中很容易发现它的痕迹。

也许在文字产生以前,人们就知道利用植物的生长和动物的

行踪来判断季节,这种物候授时是早期农业生产所必需的,甚至到上一世纪50年代,中国一些

少数民族还通行这种习俗。

物候虽然与太阳运动有关,但由于气候变化多端,不同年份相同的

物候特征常常错位几天甚至更多,物候授时比起后来的观象授时就要粗糙多了。

《尚书•尧典》

曾这样记载观象授时,上古的人们便以日出正东和初昏时鸟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春,以日

落正西和初昏时虚星位于南方子午线标志仲秋,等等。

当人们对天文规律有更多的了解,尤其是掌握了回归年长度以后,就能够预先推断季节和

节气,古代历法便应运而生了。

据史料记载,夏商时期肯定已有历法,只是因为文字记载含意

不明,其内容还处于研究之中。

春秋战国时期,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

法。

它们的回归年长度都是365.25日,但历元不同,岁首有异。

从西汉到五代是古代天文学的发展、完善时期,出现了许多新的观测手段和计算方法。

北朝的姜岌以月食位置来准确推算太阳的位置,隋朝刘焯用等间距二次差内插法来处理日月运

动的不均匀性。

唐代一行的大衍历,显示了古代历法已完全成熟,它记载在《新唐书•历志》中,

按内容分为七篇,其结构被后世历法所效仿。

西汉天文学家落下闳以后,浑仪的功能随着环的

增加而增加;到唐代李淳风时,已能用一架浑仪同时测出天体的赤道坐标、黄道坐标和白道坐

标。

除了不断提高天体测量精度外,天文官员们还特别留心记录奇异天象的发生,其实后者才

是朝廷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所谓“天垂象,见吉凶”,把它看成上天给出的瑞象和凶象,并加

以趋避。

宋代和元代为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这一时期颁行的历法最多,达25部,其中郭守敬等

编制的授时历最为优秀,连续使用了360年,达到中国历法的巅峰;数据最精,许多历法的回

归年长度和朔望月值已与现代理论值相差无几,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大型仪器最多,其中苏

颂的水运仪象台集观测、演示、报时于一身,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天文仪器;恒星观测最勤,

平均不到20年一次。

进入明代和清代后,中国天文学开始停滞不前。

这里有政治、经济等社会原因,也有天文

学本身的原因。

从天文学本身来看,首先,当时中国的天文仪器只能满足肉眼测量的极限,除

非加上凹凸镜片,精度不会提高,而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是在欧洲诞生的。

其次,中国

古代擅长代数计算,在解决天体位置与推算值弥合问题上只注意表象,不注意从几何结构进行

理论探讨,与此相反,古希腊天文学则是侧重几何学的。

对中国明清时代的天文学进行反思是

痛苦的,但却有助于我们今天的发展。

(摘编自陈久金、杨怡《中国古代的天文与历法》)

材料二

历法源于天文,古代天文与历法是一回事。

夏、商、周三代处于观象授时时期,直到战国

初公元前427年发明《殷历》“甲寅元”(四分历),中国才进入历法时代。

观察太阳的运行规律,古人形成了“日”与“年”的时间概念。

太阳东升西落,一个白天

一个夜晚合为一日。

中国古代最主要纪日的方法是干支法,即运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

壬癸)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组合成六十甲子循环纪日。

据可靠资料,公元

前720年,春秋时期鲁隐公三年二月己巳日至今近三千年,干支纪日从未间断过,成为世界上

迄今所知最长的纪日文字记载。

古人立竿测影,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夜晚最长。

日影

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白昼最长,每年春夏秋冬循环一次。

《尚书·尧典》载“期三百有六旬有

六日”,表明夏商时期古人已确定回归年长度为366日,即从冬至到下一个冬至的时间(称为一“岁”)。

至迟到春秋时期,后人更加精确测定回归年长度为365又1/4日。

历史上采用过的纪年方法有王位纪年法、岁星纪年法、太岁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干支纪

年法等。

自汉武帝元鼎元年(公元前116年)到民国(1911年),年号纪年法与干支纪年法一

直并用,如1898年戊戌(干支纪年)变法,是光绪二十四年。

月相的变化使先民掌握了时间长度“月”。

至迟到春秋时期观测出月相从满月(望)到下一

个满月平均需要29.53日。

12个月约为354日,与回归年365又1/4日相差11日。

每三年差33日多,超过一个月。

古人为调配月与回归年的长度,采用了“置闰”的方法,保证月份与季节的相应。

春秋时期,天文学家已经掌握了十九年七闰的规律。

调配年、月、日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历法的主要任务,也是历史上频繁改历的原因。

古人通过“观象授时”,至战国时已形成完整的二十四节气。

这是一套农事历,指导农耕生

产,每一节气均与二十八宿、北斗的运行、土圭测影长度、各地物候相关联。

(摘编自光明日报《中国古天文历法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一项是(3分)()

A.天文学不是一门新的科学,它在人类的远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我们很容易从现代天文学

的基本概念中发现它的一些知识和观念。

B.从西汉到唐代中国古代天文学逐渐走向成熟,除了留心记录奇异天象外,还不断提高天体

测量的精度,后者是帝王更为关心的内容。

C.宋元时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鼎盛时期。

颁行的历法最多、数据最精、大型仪器最多、恒

星观测最勤,且有些处于当时世界领先地位。

D.干支法是指运用十天干、十二地支组合成六十甲子进行循环纪日的一种纪日法。

它是中国

古代最重要的纪日方法,同时也是世界上迄今所知出现时间最早的纪日法。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流行过黄帝、颛顼、夏、商、周、鲁等六种历法,它们的回归年

长度相同,但是不同历法的历元和岁首仍有不同。

B.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产生时间早于历法。

天文学可以追溯到人类远古时期,而历法源于天文,

直到《殷历》的出现才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历法时代。

C.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原因是复杂的,其中采用凹凸镜片的望远镜技术产生于欧洲,这是

中国天文学停滞不前的重要原因之一。

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

D.戊戌变法发生于光绪二十四年,不同在于前者属于干支纪年,后者属于年号纪年。

这说明

在1898年还存在着年号纪年和干支纪年兼用的现象。

3.不属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家研究范畴的一项是(3分)()

A.记录星象预测吉凶

B.观察天文预测节气

C.测量天体坐标位置

D.研究天体内部规律

4.根据材料内容,简要概括“观象授时”的含义和意义。

(4分)

5.简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脉络。

(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蹦蹦跳跳的游戏

余华

在街头的一家专卖食品和水果的小店里,有一张疲惫苍老的脸,长年累月和饼干、方便面、

糖果、香烟、饮料们在一起,像是贴在墙上的陈旧的年历画,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

有一个叫林德顺的姓名。

现在,林德顺坐在轮椅里,透过前面打开的小小窗口,看着外面的街道,一对年轻的夫妇

站在街对面的人行道上,他们都是侧身而立,他们中间有一个六七岁的小男孩,男孩穿着很厚

的羽绒服,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

可是现在正是春暖花开的季节,男

孩却是一身寒冬的打扮。

他们三个人站在街道的对面,也就是一家医院的大门口,他们安静地站在嘈杂进出的人群

中间,作为父亲的那个男人双手插在口袋里,侧着脸始终望着大门里面的医院,他的妻子右手

拉着孩子的手,和他一样专注地望着医院,只有那个男孩望着大街,他的手被母亲拉着,所以

他的身体斜在那里,男孩的眼睛热爱着街道,他的头颅不停地摇摆着,他的手臂也时常举起来

指点着什么,显然他还在向他的父母讲述,可是他的父母站在那里一动不动。

过了一会,男孩的父母迎向了医院的大门,林德顺看到一个发胖的护士和他们走到了一起,

站住脚以后,他们开始说话了。

男孩的身体仍然斜着,他仍然在欢欣地注视着街道。

那个护士说完话以后,转身回到了医院里面,男孩的父母这时候转过身来了,他们拉着儿

子的手小心翼翼地走过街道,来到了林德顺小店的近旁。

父亲松开儿子的手,走到林德顺的窗

口,向里面张望。

林德顺看到一张满是胡子茬的脸,一双缺少睡眠的眼睛已经浮肿了,白衬衣

的领子变黑了。

林德顺问他:

“买什么?

他看着眼皮底下的桔子说:

“给我一个桔子。

“一个桔子?

”林德顺以为自己听错了。

他伸手拿了一个桔子:

“多少钱?

林德顺想了想后说:

“给两毛钱吧。

他的一只手递进来了两毛钱,林德顺看到他袖管里掉出了几个毛衣的线头来。

当这位父亲买了一个桔子转回身去时,看到那边母子两人正手拉着手,在人行道上玩着游

戏,儿子要去踩母亲的脚,母亲则一次次地躲开儿子的脚,母亲说: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儿子说: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这位父亲就拿着桔子站在一旁,看到他们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直到儿子终于踩到了母亲

的脚,儿子发出胜利的喊叫:

“我踩着啦!

父亲才说:

“快吃桔子。

林德顺看清了男孩的脸,当男孩仰起脸来从父亲手中接过桔子的时候,林德顺看到了一双

乌黑发亮的眼睛,可是男孩的脸却是苍白得有些吓人,连嘴唇都几乎是苍白的。

然后,他们又像刚才在街道对面时一样安静了,男孩剥去了桔子皮,吃着桔子在父母中间

走去。

林德顺知道他们是送孩子来住院的,今天医院没有空出来的床位,所以他们就回家了。

第二天上午,林德顺又看到了他们,还像昨天一样站在医院的大门口,不同的是这次只有

父亲一个人在向医院里面张望,母亲和儿子手拉着手,正高高兴兴地玩着那个蹦蹦跳跳的游戏。

隔着街道,林德顺听到母子两人喊叫:

“你踩不着,你踩不着……”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母亲和儿子的声音里充满了欢乐,仿佛不是在医院的门口,而是在公园的草坪上。

男孩的

声音清脆欲滴,在医院门口人群的杂声里,在街道上车辆的喧嚣里脱颖而出:

“我能踩着,我能踩着……”

接着,昨天那个发胖的护士走了出来,于是这蹦蹦跳跳的游戏结束了,父母和孩子跟随着

那个护士走进了医院。

大约过了一个星期,也是上午,林德顺看到这一对年轻的夫妇从医院里走了出来,两个人

走得很慢,丈夫搂着妻子的肩膀,妻子将头靠在丈夫的肩上,他们很慢很安静地走过了街道,

来到林德顺的小店前,然后站住脚,丈夫松开搂住妻子的手,走到小店的窗口,将满是胡子茬

的脸框在窗口,向里面看着。

林德顺问他:

“买一个桔子?

他说:

“给我一个面包。

林德顺给了他一个面包,接过他手中的钱以后,林德顺问了他一句:

“孩子好吗?

这时候他已经转过身去了,听到林德顺的话后,他一下子转回脸来,看着林德顺:

“孩子?

他把林德顺看了一会后,轻声说:

“孩子死了。

然后他走到妻子的面前,将面包给她:

“你吃一口。

他的妻子低着头,像是看着自己的脚,披散下来的头发遮住了她的脸,她摇摇头说:

“我不想吃。

“你还是吃一口吧。

”她的丈夫继续这样说。

“我不吃。

”她还是摇头,她说:

“你吃吧。

”。

他犹豫了一会后,笨拙地咬了一口面包,然后他向妻子伸过去了手,他的妻子顺从地将头

靠到了他的肩上,他搂住了她的肩膀,两个人很慢很安静地向西走去。

林德顺看不到他们了,小店里的食品挡住了他的视线,他就继续看着对面医院的大门,他

感到天空有些暗下来了,他抬了抬头,他知道快要下雨了。

他不喜欢下雨,他就是在一个下雨语

的日子里倒楣的。

一个很多年以前的晚上,在滴滴答答的雨声里,他抱着一件大衣,上楼去关

上窗户,走到楼梯中间时突然腿一软,接着就是永久地瘫痪了。

现在,他坐在轮椅上。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中反复提到孩子与母亲蹦蹦跳跳地玩着游戏的场景,快乐而富有生机,让人印象深刻。

而最后孩子却死了,前后对比,增强了文章的悲剧性。

B.小说从林德顺的视角展开叙述,写了一对年轻夫妻带活泼可爱的孩子去看病,最后痛失爱

子的故事,并交待了林德顺在整个过程中的情绪和情感的变化。

C.“将满是胡子茬的脸框在窗口”“满是胡子茬”说明丈夫无心也无时间去注意自己的形象。

“框”字面意是镶嵌的意思,说明丈夫为孩子看病的事情身心俱疲,非常劳累。

D.林德顺的遭遇承接前文对一家人遭遇的描写,使得命运的无常显得更为普遍,深化了小说

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底层不幸遭遇者无限的同情与悲悯。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段多次使用“有”字句,如“这张脸的下面有身体和四肢”“还有一个林德顺的姓名”,

小说通过物化人物形象来表现人物生活的艰辛与不易。

B.小说运用了大量的人物对话,通过对话来暗示人物心情,丰富人物形象,表现人物的思想

感情。

C.小男孩“戴着红色的帽子,脖子上扎着同样红色的围巾”的“红色”象征蓬勃的生命,这

与后文小男孩生命的逝去形成鲜明的对比,增添了悲剧色彩。

D.虽然林德顺目睹了这个三口之家在医院附近的活动,但是蹦蹦跳跳的小男孩才是小说的主

人公。

林德顺是贯穿全文的线索,是本文的次要人物。

8.请谈谈本文是如何刻画孩子父亲的形象的。

试举例分析。

(4分)

9.小说略写了男孩生命终结的过程,这样处理有怎样的艺术效果?

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

(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4题。

刘禹锡,字梦得。

贞元九年擢进士第,登博学宏辞科。

善五言诗。

贞元末,王叔文得幸太子,禹锡以名重一时,与之交,叔文每称有宰相器。

太子即位,禁中文诰,皆出于叔文,引禹锡入禁中,与之图议,言无不从。

叔文败,坐贬连州刺史,在道,贬朗州司马。

地居西南夷,土风僻陋,举目殊俗,无可与言者。

禹锡在朗州十年,唯以文章吟咏陶冶情性。

蛮俗好巫,每淫祠鼓舞,必歌俚辞。

禹锡或从事于其间,乃依骚人之作,为新辞以教巫祝。

元和十年,自武陵召还,宰相复欲置之郎署。

时禹锡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语涉讥刺,执政不悦,复出为播州刺史。

诏下,御史中丞裴度奏曰:

“播极远,猿狄所宅,禹锡母八十有余不能往,当与其子死决,恐伤陛下孝治,请稍内迁。

”宪宗曰:

“为人子者宜慎事,不贻亲忧。

若禹锡望过他人,尤不可赦。

”度无以对。

帝改容:

“朕所言,责人子事,然不欲伤其亲。

”改授连州刺史。

去京师又十余年,连刺数郡。

禹锡尝叹天下学校废,乃奏记宰相曰:

“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

非天不生材也。

”今室庐圮废,生徒衰少,非学官不振,病无资以给也.今凡州县四时皆有事于孔子庙,甚非孔子意。

请罢天下州县四时祭,籍其资半归所隶州,使增学校,举半归太学,可以营学室,具器用,则贞观之风,粲然可复。

”当时不用其言。

禹锡晚年与少傅自居易友善,诗笔文章,时无在其右者。

常与禹锡唱和往来,因集其诗而序之曰:

“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开成初,授同州刺史,秩满,检校礼部尚书。

会昌二年七月卒,赠户部尚书。

(选自《刘禹锡传》,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B.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C.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D.彭城刘梦得/诗豪者也/其锋森然少/敢当者/予不量力/往往犯之/夫合应者声/同交争者力敌/一往一复/欲罢不能/

11.下列对文中加点同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即“表字”,与名在意思上经常是相辅相成、互为表里,是举行冠礼时取的。

文中“梦得”是刘禹锡的字。

B.博学宏辞科,简称词科,也称宏词或宏博,是科举考试制科之一种,唐开元年间始设,

来考拔能文之士。

C.秩满,为古代官吏任期届满。

秩,指古代官吏的俸禄:

“官人益秩”;也指古代官职级别:

“委之常秩”。

D.礼部尚书,“三省六部”中礼部的最高长官,是主管朝廷中的礼仪、祭祀、财政、科举等事务的大臣。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况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禹锡名重一时,擅长作诗写文。

他受到王叔文的重用,被称为有宰相器;善写五言

诗,禁中文诰都出自其手。

B.刘禹锡宦海沉浮,出仕在外多年。

他受牵连被贬为连州刺史、朗州司马;后又十多年

离京城,接连在几个州任刺史。

C.刘禹锡心系教育,兴叹学校衰败。

他认为如今教育不力在于没有钱物供学官使用,应

该省出钱来增加教育的投入。

D.刘禹锡以文会友,甚得朋友深交。

晚年他与白居易交往友善,在诗歌方面唱和往来,

且白居易为之集诗而作序。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言者谓天下少士,而不知养材之道,郁堙不扬,非天不生材也。

(4分)

(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4分)

14.刘禹锡因作《游玄都观咏看花君子诗》而遭遇变故,请概括此事的发展变化。

(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贯休(唐)

水香塘黑蒲①森森,鸳鸯鸂鶒②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③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

①蒲:

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

根茎长在泥里,可食。

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②鸂鶒(xīchì):

一种像鸳鸯的水鸟。

③柘(zhè):

一种树。

树皮有长刺,皮可以染黄色,叶卵形,可以喂蚕,木材质坚而致密,是贵重的木料。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写池塘里森森蒲草,传来阵阵清香,水鸟休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儿也不怕人,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和烘托。

B.颔联写村庄前后到处都是蓬勃生长的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显示物产的富足,村民生活的安宁和睦,也寄托了诗人自己的理想和情趣。

C.颈联描写了蚕娘在渌溪边漂洗蚕茧、牧童吹笛和衣而浴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生活的艰辛和蚕娘丰收的喜悦,又表现出牧童性格的顽皮。

D.晚春是山中忙碌的季节,诗人却着墨于静,于是静中有动,景中有情,景外有人,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此诗给人以清新健美之感。

16.尾联“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在《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一句,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了铺垫;描写琵琶乐声的“_______________”一句,展现给读者的是一种令人眼花缭乱的视觉形象和叮叮当当清脆悦耳的听觉形象,真是美不胜收。

 

(2)荀子在《劝学》中论证学习需要用心专一时,以蟹为例反面论证,指出“___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___”,是用心浮躁、不专心的缘故。

(3)韩愈《师说》中,以为子择师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韩愈直接点明自己的态度,认为这样做,最终导致的结果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15分)

15岁那年,我考上了医学中专,我很迷恋打针,找到母亲一位在医院工作的朋友作老师,向她学会了注射术。

每日的下午,我放学归来便给病人打针。

一连数日,事情进行得都很顺利,我的手艺也明显地娴熟起来。

这天我又开始做着注射前的准备:

把针管、针头用纱布包好放进针锅,再把针锅放在煤气灶上煮。

煮着针,我就和病人聊起天来。

不知过了多久,我才突然想起煤气灶上的事。

那针无疑是大大超过了要煮的时间。

我飞奔到灶前关掉煤气,打开针锅观看,见里面的水已烧干,裹着针管的纱布已微煳,幸亏针管,针头还算完好。

我不想叫我的病人发现,装作没事人似的,又开始了我的工作。

我把药抽进针管,用碘酒和酒精为病人的皮肤消过毒,便迅速向眼前那块雪亮的皮肤猛刺。

谁知这针头却不帮我的

忙了,它忽然变得绵软无比。

我一次次捋直后又往下扎,针头一次次变作弯钩。

针进不去,我那邻居的皮肤上,却是血迹斑斑。

我半掖半藏地收起我那难堪的针头,眼泪已噼里啪啦地掉下来。

我的病人显然已知道背后发生了什么事,穿好衣服站在我眼前说:

“这不是技术问题,是针头退了火,隔一天吧.这药隔一天没关系。

病人走了,我哭得更如凶猛.耳边只剩下“隔一天吧,隔一天吧……”难道真的只隔一天吗?

我断定今生今世她是再也不会来找我打针了。

18.下列各句中的省略号和文中省略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

“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B.牡丹、吊钟、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在这里聚齐了。

C.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喊:

“指导员,指导员……”好半天,他才微微睁开眼睛.

D.小马难为情地说:

“一条河挡住了去路.我……我过不去。

19.文段画横线部分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请简要分析。

(4分)

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

“我偷偷地收起我那难看的针头”,此句与原句语义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

(4分)

21.下面文段有四处语言表达的问题,请指出有问题句子的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4分)

①李子柒的视频作品取材于中国农家的衣食住行,富有田园气息。

②通过李子柒的田园生活,使我们可以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③欣赏田园风光、古风汉服和传统美食,④在纷杂的世界中找到一处清凉。

⑤中国人的生活,本来就是动人的,⑥诗意、浪漫的生活,是全世界都能够欣赏并且理解的。

⑦但真实的田园生活并不是浪漫、诗意,还需要真正懂农活、爱劳动、肯吃苦才行。

⑧李子柒成功的背后,是由于她从清晨到深夜不停歇的付出。

⑨没有扎实的基础,没有每个视频成百上千次的重复,没有耐得住寂寞的学习,就不会有诗意的、生活味的李子柒。

(1)序号:

;修改:

(2)序号:

;修改:

(3)序号:

;修改:

(4)序号:

;修改:

22.请对下面这段新闻报道的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