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4654827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docx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

篇一:

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

“老百姓养鸡为下蛋,养猪为过年,养狗为看家守院,养我们干部为了啥?

如果不为老百姓办实事,连鸡、猪、狗都不如。

”这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挂在嘴边的“干部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唐庄镇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太行山区乡镇就因他而名扬全国。

在乡镇党委书记岗位上40余年来,吴金印始终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是情系群众家长里短的知心人,更是与时俱进引领群众发展致富的主心骨。

他说,“把群众带到富路上,把干部带到正路上”是他一辈子的使命。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等世界500强和银金达、六和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的厂区从眼前掠过,花园、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俱全的新农村社区秀美堪比别墅区,让人怀疑究竟是置身大都市还是小乡镇。

吴金印仍是他几十年如一日的标志性打扮,头戴一顶军绿色小布帽,身上松松套着件白色上衣,脚蹬一双黑色的老布鞋,在人群中一眼就能被认出来。

他指点着唐庄新貌对记者说: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就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十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筑“五横五纵”10条道路30公里,完善水、电、气、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

2012年全镇工业产值33.8亿元,帮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车轱辘一转,一年十来万。

”在贴息贷款政策引导下,买货车跑运输的村民越来越多。

唐庄镇正在实施的“万亩林果园”、“生态观光园”等农业现代化建设工程,也让农民的腰包迅速鼓起来,改变了从前“一家一户,一镰一锄,一犁一耙”的小农经营方式。

“种了20亩桃,去年卖了11万元。

”45岁的马胜奎家住石屏村,正好位于唐庄镇万亩果园内。

指着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楼和新买的轿车,他难掩喜悦:

“现在俺村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

要不是他,俺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当干部,只有为老百姓干实事,心里才踏实。

”吴金印说。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在山上造田,让吃糠咽菜的村民吃上了白馍;八九十年代,他引导发展乡镇企业,昔日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家家住洋楼,看病上学就业都在家门口。

“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

在原本就不算大、因种了几畦黄瓜豆角而更显拥挤的唐庄镇政府院内,很难看到几个干部的身影,树影婆娑中透着一股安静。

在吴金印的带动下,全镇干部都沉在基层,每人负责几个项目,经常吃住在工地。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

”吴金印说,唐庄镇取得的所有成绩都是群体智慧的结晶,群众最有智慧,群众最有力量。

早年在狮豹头乡工作的15年里,吴金印7年住在军烈属、“五保户”家里,8年住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

到唐庄镇后,他不住机关、村委,而是串百家门,每天给老百姓交饭钱,一边帮他们跳水扫地,一边了解基层情况,跟群众商量制订发展规划。

“全镇大人小孩都认识他,他了解的情况比村干部还多还透,他一到山上去就有人围过来打招呼。

”吴金印多年的老同事孟双喜老家在山上,他介绍说,村民一提起吴金印就夸赞“这样的干部少见”。

回想起几十年来的工作,吴金印感慨万千:

“光靠咱一个人啥也弄不成。

为群众办事群众支持,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吴金印说,“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

心系群众苗得

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为群众干事心里才踏实,干部要走在正路上”

吴金印的“干部经”不是说说而已。

镇里上任何项目,他都是裤腿一挽身先士卒;他的手机号是公开的,随时可能接到群众反映情况的电话和短信。

他自己不会操作,经常请身边的工作人员帮忙回短信。

吴金印说,干部一心为公是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为群众干事心里才踏实。

1995年前后,唐庄镇准备搞高效农业蔬菜园区提高农民收入,要建100多座日光温室大棚。

为了少花钱多办事,镇里提供建筑材料,村民义务劳动,每个镇领导干部负责一个组。

吴金印要求吃住在工地,围着100多吨钢筋用玉米秆搭了许多草庵。

有人背后说闲话:

“这年头了谁还在工地上住茅草庵?

离家七八里地,来回也不算远。

这是老典型作秀吧?

”时任唐庄镇镇长韩立平去问吴金印,吴金印说:

“是不是作秀咱心里最清楚,咱不做出行动咋调动群众干?

再说,100多吨钢筋堆着,夜里谁顺手拿走几根谁知道?

这一圈都住着干部,鼓舞士气,也能看好材料。

那一次,全镇干部从9月份住到天冷下霜,场地空了才撤。

“大棚建好后承包给各村群众,为致富发挥了大作用。

”韩立平回忆说。

干部走正路,直接效果是赢得群众的信任。

2005年,当几个贫困村被划归唐庄镇时,有村民兴奋地说:

“老吴是真正为老百姓干事的,肯定能让俺过上好日子!

夸他的歌,唱了50年

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

快半个世纪了,吴金印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刻在了当地群众的心上,而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

“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就是不孝之子”

8月30日,河南某大学学生蔡玉辉给素不相识的吴金印打电话:

“吴书记,我在暑假期间给镇里一家企业打工,现在要开学了,厂里不能及时结算工资,能帮帮我吗?

”吴金印撂下电话就同企业沟通。

第二天,吴金印又打电话给该学生,得知问题已经解决了,才放下心来。

唐庄镇老镇长韩立平说,这样的事情对吴书记来说是家常便饭:

听说盆窑村李江龙家的屋顶漏雨,吴金印拿出自己的工资塞给该村支书李庆一,让他转送给李江龙买点材料修房子;在大池山,吴金印住在宋大娘家,修房、砍柴、挑水,拉大娘去医院看病,老人去世后又亲自给宋大娘料理了后事。

他在砂掌村蹲点时,了解到五保户武忠体弱多病,便住进了他家,给老人端水送饭、挑水扫地、买药洗衣服。

老人逢人就说:

“就是有个亲儿子,也不一定能像金印这样对待我啊!

”吴金印说:

“老百姓是爹娘,谁不好好为他们办事,谁就是不孝之子。

“干部和群众,是鱼水关系。

活鱼水中游,死鱼水上漂”

狮豹头乡李岩沟村民五牛见到记者,拽着就往家拉。

走进他家的老房子,他指着门后说:

“40年前吴书记就住在这里,现在我盖了新房不拆老屋,就是留住吴书记的影子,他在我家住了两年多,和我家结下了深厚感情。

40多年前,距五牛家最近的青年洞是造地时最大的工程。

青年洞现在已经成为一个景区,洞前数百平方米平台上,游人如织,洞旁一溪清泉流淌。

当年,吴金印给李岩沟村留下的不仅是这一渠清水,还有几百亩旱涝保收的良田。

吴金印在狮豹头乡工作10多年,带领群众凿山洞6个,筑大坝85道,建小水库和蓄水池25座,修渠道3.8万米,修筑高标准山区公路20公里,建公路桥8座,植树20万株,造田2000多亩。

羊湾村党支部书记郭胜说:

“吴书记在我们乡工作15年,在老乡家住了8年,在工地茅草庵住了7年,这样的干部百姓服!

乡亲们吃上了白馍,乐得合不拢嘴,对吴金印既感激又爱戴。

有一次,吴金印到五保户杨务

新家吃派饭,老两口偷偷地把老母鸡杀了。

当香喷喷的鸡肉端上桌时,吴金印说啥也不吃。

他说:

“你们俩年纪大,吃了补身子。

我年轻力壮,不能当客待。

”说完,硬是跑到另一家盛了碗粗饭吃,老两口死活没扯回他。

带着干部钻最深的沟,爬最高的山,跑遍村村户户,深入访贫问苦,成了吴金印每年工作的重要内容。

吴金印调离狮豹头公社时,为不惊动乡亲们,他早早起床,带着简单的行李,推着自行车,悄悄地下山了。

走到小店河村头时,被青年突击队长闫玉礼最先发现了。

结果,正在附近河边洗衣服的妇女,放下手中的衣裳跑过来了;正在路边田里锄地的小青年,丢下锄头跑过来了;村头的老大娘老大爷,也拄着拐杖赶过来了?

?

“帮助群众挖掉穷根,是最大的联系群众”

行驶在唐庄镇街道上,百威英博、北新建材、银金达、六和集团等国内外知名企业的厂区,以及花园、医院、学校、文化中心俱全的新农村社区从眼前经过。

10多年来,唐庄镇先后投入5亿多元,修筑“五横五纵”10条道路30公里,完善水、电、气、绿化美化等基础设施,吸引了30多家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产业集聚区。

2012年全镇工业产值33.8亿元,帮助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了业。

其实,1987年11月吴金印任唐庄乡党委书记时,这个位于太行山南麓的乡村,还是有名的“穷窝子”。

吴金印说:

“集体有,跟着走;集体空,没人听。

”心系群众,造福群众,就得挖掉穷根子。

他“真情换真心,真心换真投”,用人性化的招商理念,让唐庄产业聚集区成为企业家投资兴业的一方热土。

他带领干部群众,扛着铺盖卷儿,拉着锅碗瓢盆,在杂草丛生的山沟安营扎寨,使多年河滩变成了良田。

“种了20亩桃,去年卖了11万元。

”45岁的马胜奎家住石屏村,正好位于唐庄镇万亩果园内。

指着自家宽敞明亮的小楼和新买的轿车,他难掩喜悦:

“现在俺村家家有果树,户户走富路,这都是托了老吴的福。

要不是他,俺现在还和以前一样在土里刨食吃,更别说发家致富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吴金印带领干部群众在山上造田,让吃糠咽菜的村民吃上了白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引导发展乡镇企业,昔日花钱靠救济的农民摆脱了贫穷;如今,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近万元,家家住洋楼,看病上学就业都在家门口。

在唐庄镇政府采访时,后沟村村民李红云表演了她创作的快板:

“桃花围着俺村转,引来宾客当景观,百姓越过越幸福,幸福生活有根源,党委书记吴金印,亲力亲为带头干,榜样力量做表率,不怕辛苦多流汗,男女老少抱成团,小康离咱已不远。

群众路线不抽象

吴金印和群众是什么样的关系?

在太行山,群众悄悄为吴金印立碑,把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

吴金印见一处名字,就磨平一处。

他说,事业是群众干的,我一个人能干成?

刻我的名,脸红不脸红!

吴金印从来不用刻意深入群众,因为他从来没有和群众有所分别。

从他身上可以看到,共产党员在群众中,像鱼生在水里,像树长在地上,天经地义。

不了解吴金印的人经常会问,一个人怎会有这么高的民望?

别人想都不想的“傻事”,群众愿意跟他干。

别人啃不动的“硬骨头”,他一句话,群众心服口服地去办。

原因简单到极点:

吴金印提议办、带头干的,恰恰是群众心坎上的事。

他带村民修130多米长桥,是因为村里石头果木要外运;他围山闸沟造良田,是因为石头沟里的山民太惜地,太需要脱穷根;他挖山不止,是因为老区群众巴望着脱贫;他叫停挖山,是因为时过境迁,群众期许环境改善?

?

在吴金印身上,群众路线丝毫不抽象,而是血肉丰满。

吴金印不许他的名字刻在石头上,可他的名字“印”在老百姓心坎上。

夸他的歌传了50年还有人唱,他造的粮田把他的故事写

在大地上。

名利淡如水群众重如山

在唐庄镇西山顶上俯瞰,一个个鱼鳞坑依山而建,从山顶一直延伸到山脚下,鳞次栉比,蔚为壮观。

在这里,吴金印带领群众苦干13年,人工开凿出了600多万个鱼鳞坑。

经过治理后,西山水土得到保持,过去4500亩被称为跑水、跑土、跑肥的“三跑田”,变成了高产稳产的“三(:

吴金印先进事迹材料)保田”,变成了花果山、生态园、旅游区。

有人这样形容现在的西山:

“山顶松柏戴帽,山坡果树缠腰,山脚经济林封底,山下片片良田。

今年夏天,吴金印出差回来,发现这里最高处的岩石上,刻着“吴公山”三个醒目的大字。

“这不是胡闹吗!

”他急得脸都红了,“改造穷山恶水是大家的功劳,你这一弄我夜里都睡不着觉。

群众自发为吴金印刻字立碑的事早就发生过。

在大池山,记者看到群众为他刻的碑文。

当年大池山每人每天靠政府救济的3碗水生活,吴金印用几个月时间,挖出一个两丈多深、能蓄十几立方米水的旱井,汛期蓄满水,到冬春旱季,就成了百姓的救命水。

在村子最高处,井旁竖着碑文:

“1967年冬,好干部吴金印为解决村民吃水难,亲自动手打下此井,吃水不忘挖井人,池山人民特立此碑。

1991年夏,刻有“我们的好书记吴金印”的石碑立在青年洞前。

吴金印得知后,赶到现场,拿着锤子把石碑上的字凿掉了。

盆窑村的老支书李庆解释说,现在村民过上幸福生活了,很多人希望通过这种形式,对吴书记有个纪念。

吴金印打趣地说:

“人未亡,上神堂,你们是想让我快一点上‘天堂’啊。

为什么吴金印能被如此拥戴?

唐庄镇财政所所长杨金根说:

“他为民办实事、身先士卒、清正廉洁,有人格魅力。

一次,镇里一名干部下村检查工作,在村干部留他吃饭时喝了几盅,吴金印知道后,让他背乡里的“四不”规定。

“身不懒,积极参加劳动;嘴不馋,不在群众家吃喝;耳不聋,倾听群众意见;手不长,不拿群众东西。

”这位干部在全镇大会上作了检查。

在唐庄镇走访,问起对吴金印的评价,47岁的四和社区居民朱喜英抿嘴一笑,先讲起了自己家的故事。

上世纪80年代末,她和丈夫自由恋爱,都到谈婚论嫁的地步了,一说去婆家看看,丈夫就着急慌忙拦着:

“咱去城里转转吧。

”她心里纳闷,决定偷偷去探个虚实。

到了荒山上的婆婆家,一看村路坑坑洼洼,房子破烂,床上是编织袋做的铺盖,她差点哭出来。

“结婚吧对不起自己,不结又坏良心。

为了改善村民的生活条件,20XX年吴金印带领大家改造荒山,在一片废弃的砖窑场上建起了能容纳4个村子的新农村社区,3年内盖了300多幢两层半的别墅。

还建了6幢六层楼,免费给五保户、残疾人、贫困户居住。

群众都陆续从荒山上搬了下来,老村全部改造成耕地。

“吴书记最清楚老百姓想啥盼啥。

”朱喜英说,最近儿子在郑州谈了个女朋友,说想回家看看,她底气十足地说:

“叫她来看吧,不用咱吹。

新乡市党校教授张敬民与吴金印打交道多年,在他眼里,除了始终把老百姓利益放在首位的“不变”,吴金印最难得的品质其实是与时俱进的“变”。

无论是早年造田解决粮食问题,发展乡镇企业引导致富,还是如今协调发展,吴金印作为老典型,一直有新思路。

“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

“无论待遇高低,时间长短,我都要跟着吴书记干到底。

”当了几十年村支书、已经退休的李庆一,还驻扎在唐庄镇金门沟造地项目的工地上,“金印身上有一种魅力,那就是始终为群众服务,跟着他干心里踏实。

吴金印曾经形象地说,农村干部是“领头雁”,什么时候都要和他的雁群在一起。

与群众保持“四同”

大司马村村民韩志明高位截瘫,坐轮椅出行十分不便,吴金印就为他在家门口专辟了一条直路;狮豹头乡的孤寡老人宋大娘与3个年幼的孙儿无依无靠,吴金印就给她当起半个儿子,修房、砍柴、烧水、买药,事无巨细地照顾一家老小?

?

吴金印认为做人民公仆就要“四不”——身不能懒,嘴不能馋,心不能贪,手不能伸。

他曾与党委成员约法三章,要做到“四同”:

同吃,即上级干部住村不准单独起伙,一律到群众家吃派饭,不准喝酒;同住,即住村干部不准住村委会,必须住军烈属、五保户或困难户家里;同劳动,即每个乡干部自备一套劳动工具,每月劳动不得少于10天;有事同群众商量,即村里的重大决策要与村干部一起与群众商量。

“只有生活在群众中,才能了解群众;知道群众在想啥,才知道自己该干点啥。

”吴金印经常这样说,也一直这么做。

绿色经济,只为群众满意

近年来,唐庄镇建起了73个石砟厂、85个石灰窑和大大小小的石料厂,在增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环境问题。

“107国道两边就是农民种的桃树,石料粉尘一吹过来,毛桃就变成了灰桃,碰到下雨还会变成泥桃。

农民桃子卖不出去,抱怨声很多。

”吴金印回忆说。

“赚钱不能建立在农民减产的基础上,一年两三亿元的收入我们不要了。

”在吴书记心里,百姓的利益是最重要的,“干部和群众,是种子和大地的关系,心系群众苗得土,背离群众树断根,离开了群众就是死路一条。

”吴金印狠下心关闭石料厂,分散在山里的100多家污染企业先关停,后拆除。

为帮助农民把桃子重新卖出去,吴金印组织村民在桃树集中地新铺了5公里的水泥路,新建了5个凉亭、两座牌坊。

一座现代“桃花源”风景点既展示了唐庄特产,也发展了农家旅游。

前年开始举办的“中国卫辉唐庄桃花节”,更是拓宽了市场和销路。

每逢3月桃花盛开时,来自郑州、北京、上海,甚至日本的20多万名游客前来赏花游园。

鲜桃上市时,全国10多个省市区的果商会亲自到这里收购。

“去年种了20亩桃,卖了11万元。

”45岁的马胜奎站在自家新购置的小轿车前喜不自禁。

“跟着老书记有奔头儿”

红白相间的复式小楼里,朱喜英正坐在客厅里一边看电视一边记录歌舞动作要领,作为妇女主任的她一会儿还要到社区的文化大院带领大家排演节目。

现在,唐庄镇有85%的农户都和朱喜英一样搬进了新农村社区的小楼里,享受和城市人一样的文化生活。

代庄村是新乡市新农村建设的示范村,全村从1999年开始进行统一规划和改建,但固有的乡土情结和保守思想,使得新农村建设在村里的推广工作步履维艰。

镇党委书记吴金印没有强行推进,他召集不同层面的群众,了解大家有什么顾虑;请来规划设计部门实地勘察,将设计图张榜公布,然后各村从下到上屡次开会讨论定夺;从选址,到搬迁,新村社区建设的每一步都有村民们的见证。

听取村里人的意见,住着自己参与规划的房子,村民们很舒心。

回忆今昔变化,朱喜英颇为感慨:

“住茅草屋走山道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现在,我的丈夫、儿子都在家门口的企业上班,我们在文化大院里唱歌、健身、学习。

跟着老书记有奔头儿,生活越来越滋润!

始终与人民群众血肉相连

7月初的一天,吴金印从外地出差回来,发现有人在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西山景区最高处的岩石上,刻下三个大字:

吴公山。

吴金印找到有关人员问:

“说,是谁干的?

对方先是含笑不语,后来又想支吾过去。

吴金印一下子火了:

“胡闹!

这是干啥的?

马上凿掉!

过了一会儿,他口气有所缓和。

两眼望着远处,一字一句地说:

“什么吴公山啊?

就叫唐公

篇二:

史来贺吴金印同志先进事迹学习材料

驻马店市第八中学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学习材料

(供自由学习借鉴)

驻马店市第八中学“活动办”

20XX年4月4日

1、刘庄“既富裕又幸福”的秘诀:

沿着史来贺的足迹(新华网9月27日电)?

?

2、带领群众走向文明富裕——史来贺不褪色的旗帜(《人民日报》20XX年

09月28日01版07版)?

?

3、史来贺:

永不褪色的旗帜(《光明日报》20XX年09月28日03版)?

?

4、河南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原党支部书记史来贺:

共同富裕的带头人

(《经济日报》20XX年9月28日02版)?

?

5、永远的旗帜——记河南新乡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9月28中国之声《新闻和报纸摘要》)?

?

6、中国村魂——追忆河南省新乡县刘庄村原党委书记史来贺(《河南日报》

20XX年9月27日01-04版)?

?

7、史来贺为啥有“两怕”(《河南日报》20XX年9月28日01版)?

?

8、深读史来贺——刘庄展览馆史来贺同志纪念馆写意(《新乡日报》20XX年9

月25日01-03版)?

?

评论:

历史,后人来贺?

?

刘庄“既富裕又幸福”的秘诀:

沿着史来贺的足迹

新华网9月27日电(记者双瑞)

河南省新乡县七里营镇刘庄村党支部,几十年来一直是全国农村基层组织的一面旗臶。

20XX年,刘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3.2万元,村民说这离不开原村党委书记、全国著名劳动模范史来贺的带领。

虽然?

老书记?

已去世整整十年,但沿着他的足迹,刘庄群众在?

既富裕又幸福?

的路上越走越快。

史来贺1930年出生在一户贫苦农民家里,1952年开始担任刘庄村党支部书记,直至20XX年病逝。

50多年间,他带领全村干部群众艰苦创业,把过去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的?

长工村?

,变成了一个闻名全国、富裕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史来贺去世后,刘庄177名党员无记名投票,史来贺的儿子史世领获得满票,当选为刘庄村新一届党委书记。

他对村民许下承诺:

?

让群众富裕,还要让群众幸福。

?

史世领说,创造条件让群众生活满意,这是弘扬老书记史来贺的精神,也是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漫步在刘庄街头,视野内有以高科技生物臸药企业华星药厂为代表的强村富民工业,也有从幼儿园到高中为一体的现代化教育园区,还有集体投资,中央空调、信息网、集中供热供气、生活废水处理、休闲健身广场、全天候安保监视系统等设臵完备的

花园式别墅。

这个总人口1784人的村庄,俨然一个前卫的袖珍都市。

?

共产党员就是要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千变万变,发展经济这一条什么时候都不能变。

?

史来贺常说,?

每个共产党员把脚下这块地球刨好了,全国就能富裕了。

要拔掉穷根,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

他通过五十余年的奋斗,在带领群众致富上做出了榜样。

刘庄地处黄河故道,全村1800亩土地被4条深3米的大沟分割成750多块,生产条件极为恶劣,村民生活困难,?

方圆十里乡,最穷数刘庄,住的茅草屋,吃得糠菜粮,穿得破衣裳,要饭逃荒卖儿郎?

曾经是刘庄的真实写照。

上世纪50年代初,刚当上村支书的史来贺带领群众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用十多年时间建起了旱涝保收的丰产田。

他潜心研究棉花种植经验,使皮棉平均亩产量达到当时全国平均产量的3倍,获得?

全国植棉能手?

的称号,刘庄也因粮棉双高产一跃成为全国农村解决温饱的先进典型。

为了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史来贺又带领发展集体工副业,陆续建起畜牧场、机械厂、食品厂和造纸厂,刘庄生产的为拖拉机配套的小喇叭一时间响遍全国各地。

到上世纪80年代,刘庄已经成为?

中原首富村?

,90年代以医药工业为龙头的集体经济兴旺发展。

如今,刘庄村经济组织--刘庄农工商总公司,拥有工、农、商、运输、服务等8个实体企业,20XX年村人均可支配收入3.2万元。

史世领说:

?

史来贺老书记在农村基层党支部的岗位上工作51年,心系群众,带领干部群众自力更生、勤俭创业,这种精神是引领、激励刘庄不断前进的思想动力和宝贵财富。

?

史世领深知?

创业难,守业更难;要想守好业,必须创新业?

,在史来贺离开后的日子里,他放眼全国、全球找差距,带领大家延长骨干企业的产业发展链条。

20XX年,与沿海发达地区企业合作,总投资10.8亿元组建现代化高新技术臸药企业--河南绿园药业有限公司,建成投产后预计可新增销售收入60亿元。

十年来,刘庄的农业现代化基础进一步夯实,19个人经营管理着全村1000多亩耕地,生产全部实现机械化。

史来贺在世的时候,非常关心群众生活,常说要让群众吃饱、穿暖、住好。

在他的指挥下,刘庄从1976年就开始新农村建设,1981年村民全部搬进一户一院的双层楼房,1994年又建起14幢五层单元楼房,人均住房面积达35平方米,走在全国农村的前列。

?

既要把群众带富、带正,还要不断提高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让群众真正达到既幸福又富裕。

这也是老书记盼望看到的。

?

史世领说,发展的质量、速度与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相和谐,才能增强全村人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形成更强大的生产力。

篇三:

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

学习史来贺吴金印先进事迹争做合格共产党员近期通过报纸及不同媒体,认真学习了史来贺吴金印同志的先进事迹,心灵得到了新的

洗礼。

史来贺、吴金印同志是我市先进群体的典型代表,他们身上都闪耀着艰苦创业、不懈

奋斗、心系群众、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值得我们深入学习,是我们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榜

样、楷模和生动教材。

史来贺,这个在上世纪中期就与雷锋、焦裕禄、王进喜、钱学森齐名,曾被授予全国劳模、

全国民兵英雄、全军英模等荣誉称号,在群众中享有崇高威望的优秀共产党员代表,在新乡

县刘庄村党支部书记(兼民兵营长)岗位上50多年如一日,用自己的执著坚守与追求,把

一个昔日穷村建成了远近闻名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共产党人立党为公、执

政为民的铮铮誓言。

如今,史来贺同志虽然离开我们已10个年头,但他留给世人的精神财

富弥足珍贵,给人启发,催人奋进

吴金印,他是河南省卫辉市唐庄镇党委书记,他在工作岗位几十年来,主动放弃组织调他到

上级机关工作的机会,深深扎根基层,与群众同甘共苦,忠于党的事业,不计名利,不怕艰

苦,用辛勤的汗水带领基层群众脱贫致富,在平凡的工作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树立起基层

党员干部的良好形象,深受群众的爱戴。

一双粗布鞋,一顶老军帽成了吴金印特有的形象,

快半个世纪了,他的这个形象和他经年累月为百姓做的事,深深刻在了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