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579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9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温病学》期末考试重点复习资料小抄版(呕心沥血整理)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

霍乱(以突然上吐下泻为特点)

5.根据疾病流行情况命名:

温疫,或称天行病、时行病等

第四节温病的分类

1.根据病因性质分类

2.根据发病初起的性质分类(可将温病分为新感温病和伏邪温病两类。

新感温病是指感受时令病邪后即时而发,病发于表的温病。

夏季发生的暑温,其发病后的证候特点与时令病邪的致病特点相一致,故仍属新感温病)

第五节温病与相关概念的辨析

广义伤寒:

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温疫:

“温”指疾病的性质,“疫”指疾病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流行,温疫即指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疫病

也就是说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并引起大流行的成为温疫

温毒:

主要是指因感受温热毒邪引起的一类具有独特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它除了具有一般急性温热疾病的症状表现外,还具有局部红肿热痛甚则溃烂,或肌肤密布斑疹等特征

温病是温热性质外感热病的总称,温毒是温病中具有肿毒或发斑表现的一类特殊病种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与发病

温病致病具有共同特性:

1.从外感受2.性质属热3.致病迅速4.季节相关5.相互转化6.病位有别

第一节温病的病因

一、风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多先犯上焦肺卫

②易伤肺胃阴津

③病情变化迅速

二、暑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发病可径犯阳明

②易于伤津耗气

③易致闭窍动风

④易夹湿邪为患

三、湿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起病较缓,传变较慢,病势缠绵

②病位以脾胃为主

③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四、燥热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病位以肺为主

②易致津液干燥

五、疫疠病邪

疫疠病邪是具有强烈传染性并能引起较大范围流行的一类温邪。

疫疠病邪又称疠气、厉气、疫疠之气,因其致病暴戾,亦称戾气。

六、温毒病邪的致病特点:

①具火热之性

②攻窜流走

③蕴结壅滞

第二节温病的发病

温病的发病因素除感受温邪外,还与人体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有关

第四章温病的辨证理论

第一节卫气营血辩证

卫分证实温邪初袭人体肌表,导致卫气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一类证候类型

证型

病理

证候

辨证要点

备注

邪郁卫表

肺卫失和

发热,微恶风寒,头痛,无汗或少汗,或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发热,微恶寒,口微渴

邪正剧争

热炽津伤

壮热,不恶寒,反恶热,汗多,渴喜饮凉,尿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数有力

但发热不恶寒,口渴,舌苔黄

气分证的病变范围较大,此以热盛阳明为代表

热灼营阴

扰神窜络

身热夜甚,口干反不甚渴淫,心烦不寐,时有谵语,斑点隐隐,舌质红绛,脉细数

身热夜甚,心烦谵语,或斑点隐隐,舌红绛

动血耗血

瘀热内阻

身热灼手,躁扰不安,甚或神昏谵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斑疹密布,舌质深绛

急性多部位、多窍道出血,斑疹密布,舌深绛

第二节三焦辨证

温邪

犯肺

卫受邪郁

肺气失宣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头痛,口微渴,舌尖边红赤,舌苔薄白欠润,脉浮数

发热,微恶风寒,咳嗽

邪热壅肺

肺气闭阻

身热,汗出,咳喘气促,口渴,舌苔黄,脉数

身热,咳喘,舌苔黄

湿热阻肺

肺失清肃

恶寒,身热不扬,胸闷,咳嗽,咽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身热不扬,胸闷,咳嗽,舌苔白腻

邪犯

心包

邪热内陷

机窍阻闭

身热,神昏,肢厥,舌蹇,舌绛

神昏,肢厥,舌绛

湿热酿痰

蒙蔽心包

身热,神识似清似昧或时清时昧,或有谵语,舌苔腻

神识昏蒙,舌苔腻

阳明

热炽

胃经热炽津伤

壮热,大汗,心烦,面赤,口渴引饮,舌苔黄燥,脉洪大而数

壮热,汗多,渴饮,舌苔黄燥,脉洪大

邪结

肠道热结

传导失司

日哺潮热,神昏谵语,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腹部硬满疼痛,舌苔黄而燥

潮热,便秘,舌苔黄黑燥,脉沉实有力

湿热积滞

搏结肠腑

身热,烦躁,胸闷痞满,腹痛,大便溏垢如败酱,便下不爽,舌赤,舌苔黄腻或黄浊,脉滑数

身热,腹痛,大便溏垢,舌苔黄腻或黄浊

湿热

中阻

湿热困阻脾胃,升降失司

身热不扬,或高热持续不为汗衰,或烦躁,胸脘痞满,泛恶欲吐,舌苔白腻,或黄腻

身热,脘痞,呕恶,舌苔腻

有湿热轻重区别

肾精

耗损

邪热久羁

耗损肾阴

低热,神惫委顿,消瘦无力,口燥咽干,耳聋,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舌绛不鲜干枯而萎,脉虚

手足心热甚于手足背,口干咽燥,舌绛枯萎,脉虚

虚风

内动

水不涵木

虚风内动

神倦肢厥,耳聋,五心烦热,心中憺憺大动,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弱

手指蠕动或瘛疭,舌干绛而萎,脉虚

第五章温病的常用诊法

一、辨舌

舌诊意义:

①区别病邪的类型②分析病机③判断病情变化

1.温病舌苔的变化主要反映卫分和气分的病变

1)白苔:

薄者多主表,病属卫分,一般见于温病初起,病变尚清浅;

厚者主里,病属气分,多见于湿热为患;

润者主津伤不甚;

燥者主津液已伤

①舌苔薄白欠润,舌边尖略红:

温病初起邪袭卫分的征象(多见于风温初起)

②舌苔薄白而干,舌边尖红:

温病表邪未解,肺津已伤的征象

③舌苔白厚而黏腻:

湿热相搏于气分之象(多见于湿温病湿重于热阶段,湿阻气分而湿浊偏盛的病证)

④舌苔白厚而干燥:

脾湿未化而胃津已伤的征象

⑤舌苔白腻而舌质红绛:

湿遏热伏之征象

⑥舌白苔滑腻厚如积粉而舌质紫绛:

湿热秽浊郁闭膜原之象(多见于湿热性质温疫)

⑦白霉苔:

秽浊之气上泛而胃气衰败之征象,预后多属不良

2)黄苔

①薄黄苔:

润者为邪热初入气分,里热不盛而津伤不甚;

燥者为气分热盛,津液已伤

②黄白相间苔:

邪热已入气分,表邪尚未尽解

③苔黄干燥:

气分邪热炽盛,津液受伤的征象

④老黄苔:

热结肠腑之征象

⑤黄腻苔或黄浊苔:

气分湿热内蕴之征象(见于湿热病重、热重于湿及湿热蕴毒之证)

3)灰苔

①灰燥苔:

热结肠腑而阴液大伤之征象

②灰腻苔:

温病后期阳虚有寒之征象

4)灰苔:

往往是病情危重的标志

①黑苔焦躁起刺,质地干涩苍老:

热结肠腑,肾阴耗竭之征象

②黑苔薄而干燥或焦枯:

温病后期,邪热深入下焦而肾阴耗竭的征象

③舌苔干黑,舌质淡白无华:

湿温病热入营血,灼伤阴络,大量便血导致气随血脱时

2.辨舌质:

反映营血分变化

1)红舌

①舌尖红赤起刺:

红绛舌的早期,心火上炎之征象

2)绛舌:

热入营分血分之明显改变

①纯绛鲜泽:

热入心包之征象

②绛而干燥:

邪热入营,营阴耗伤之征象

③绛舌光亮如镜(镜面舌):

胃阴衰亡之征象

④舌绛不鲜,干枯而萎:

肾阴耗竭之征象

3)紫舌:

营血热毒炽盛征象

①杨梅舌:

血分热毒极盛之征象

②猪肝舌:

肝肾阴竭之征象

二、验齿

1.光燥如石:

胃热津伤,肾阴未竭,病情尚不甚重之征象

2.燥如枯骨:

肾阴枯竭,不能上承于齿的征象

三、辨斑疹

1.形态区别

斑,点大成片而无碍手之质,压之不褪色

疹,点小呈琐碎小粒,形如粟米,突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压之而色消

2.成因

斑为阳明热炽,内迫营血,血从肌肉外渍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胃

疹为邪热郁肺,内窜营分,血从肌肤血络而出所致,其病位主要在肺

清代陆子贤“斑为阳明热毒,疹为太阴风热”

3.斑疹的诊察及临床意义

1)观察色泽

斑疹色泽红活荣润者为顺,标志着邪热壅滞不甚,血行较畅,正气尚盛,邪热有外透之机

①色艳红如胭脂,提示血热炽盛

②斑疹色紫赤如鸡冠花,为营血热毒深重的表现

③斑疹色黑,属火毒极盛的重险之象

④色黑而光亮者,提示热毒虽亢盛,但气血尚充,治疗得法,尚可救治

⑤色黑而隐隐,四旁赤色,为火郁内伏,但气血尚活,用大剂清凉透发,也有转为红色而可救者

⑥色黑而晦暗,属元气衰败而热毒锢结之象,救治较难,预后甚差

总之,斑疹色越深,预后越差,如雷丰所说“红轻,紫重,黑危”

2)审视形态

斑疹松浮洋溢,如洒于皮面者,为邪毒外泄之象,预后大多良好,属顺证

斑疹紧束有根,从皮面钻出,如履透针,如矢贯的者,为热毒深伏,锢结难出之象,预后大多不良,属逆证

四、辨白胚(字库没有,大家自己改正)

1.成因

①湿热伤肺

②湿郁卫分,汗出不彻

2.机理:

湿热郁蒸(于气分),湿热并重阶段

3.诊断意义

1)辨病证性质,即是诊断湿热之邪在气分的重要依据

2)辨津气盛衰

①白胚晶莹饱绽,颗粒清楚明亮,成为“水晶胚”,在白胚透发后,每见热势递减,神情清爽,为津气充足,正能胜邪,邪却外达之佳象(顺)

②白胚空壳无浆,如枯骨之色,称为“枯胚”,每并见身热不退,神志昏迷,或神倦气怯,黏汗自出,脉微弱或细数等症,属于津气衰竭,正不胜邪,邪气内陷的危险征象

③胚发而内含脓样浆液的“脓胚”属于热毒极盛之象,病情亦多危重

第二节温病常见症状

一、发热,主要类型

1.发热恶寒2.寒热往来3.但热不寒(①~⑥)

①壮热:

邪入气分,邪正剧争

②日哺潮热:

多见于热结肠腑之证

③身热不扬:

多见于湿温病初期,因湿温病邪蕴阻卫气

④发热夜甚:

温病热入营分,劫灼营阴,甚至深入血分之征象

⑤夜热早凉:

温病后期余邪留于阴分之征象

⑥低热:

温病后期阴伤虚热之征象

二、汗出异常

1.时有汗出:

湿热郁蒸之象

2.战汗:

热势持续壮盛日久的病人突然先出现全身战栗,继之全身大汗淋漓,汗出后热势骤降。

本症为邪气久在气分流连,邪正相持,正气奋起鼓邪外出之征象

三、神志异常

1.神昏谵语,神昏指神志不清或意识丧失,;

谵语指语无伦次或胡言乱语。

二者每同时出现,成为昏谵,为热扰心神或邪热闭于心包之征象。

多出现在以下病变中:

①热结肠腑,邪热循胃络上扰于心

②营热炽盛,营热扰心

③血热扰心

④热闭心包,扰乱神明

2.神志昏蒙,表情淡漠,神呆寡言,意识模糊,呈朦胧状态,神志时清时昧,似醒似寐,时有谵语,甚时可见嗜睡如昏,但呼之能应

多为气分湿热蕴酿痰浊而蒙蔽心包,扰及心神所致

四、痉

1.实风内动

表现(简):

病程短,起病急,有间歇,抽动有力,幅度大,触之即动,甚则角弓反张,多伴神昏谵语,壮热

机理:

热盛引动肝风

治宜清热凉肝息风

2.虚风内动

起病缓,持续时间长,抽动无力,幅度小,甚至颤动,握之即止,神志多清醒,病程长

肝肾阴亏,水不涵木

治宜滋阴息风

第六章温病的治疗

叶天士根据温病卫气营血不同阶段的病理变化,提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

吴鞠通在三焦辨证的基础上提出“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原则

一、泄卫透表法

1.疏风泄热(即通常所说的辛凉解表法)

用辛散凉泄之品疏散轻透卫表风热之邪

主治风温初起,风热病邪袭于肺卫之证

(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口微渴,或伴有咳嗽,咽痛,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

代表方剂:

银翘散、桑菊饮等

2.宣表化湿

用芳香宣透之品以疏化肌表湿邪

主治湿温初起,湿热病邪侵于卫表之证

(症见恶寒发热,头昏重如蒙,身体困重,四肢酸楚,少汗,胸闷脘痞,苔白腻,脉濡缓等)

藿朴夏苓汤

二、清解气热法

1.轻清宣气(气在上)

主治邪在气分,热郁胸膈,热势不甚而气失宣畅之证

(本证可见于温病热邪初传气分,或里热渐退而余热未清阶段。

症见身热微渴,心中懊憹不舒,起卧不安,苔薄黄,脉数等)

栀子豉汤加瓜蒌、杏仁、芦根等

2.辛寒清气(气在中)

主治邪热炽盛于阳明气分,热势浮盛之证(阳明经证)。

(症见壮热,大汗出,心烦,口渴喜冷饮,苔黄燥,脉洪数等。

白虎汤

3.清热泻火(气在下)

主治邪热内蕴,郁而化火之证

(症见身热,口苦而渴,心烦不安,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等)

黄芩汤、黄连解毒汤

三、和解祛邪法

1.清泄少阳(清热在半表半里)

主治邪热夹痰湿郁于少阳,枢机不利,胃失和降之证

(症见寒热往来,口苦胁痛,烦渴溲赤,脘痞呕恶,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

蒿芩清胆汤

2.分消走泄(三焦半表半里)

主治温病邪热与痰湿阻遏于三焦,既不外解,又不里传,而致三焦气化失司之证

(症见寒热时起时伏,胸痞腹胀,溲短,苔腻等)

温胆汤加减

或如叶天士所说的杏、朴、苓之类为基本用药

3.开达膜原(半表半里)

主治湿热秽浊之邪郁伏膜原之证

(症见寒热如虐,寒甚热微,脘痞腹胀,身痛肢重,苔白腻如积粉而舌质红绛甚或紫绛)

雷氏宣透膜原法

四、通下逐邪法

1.通腑泄热

主治热入阳明,内结肠腑之阳明腑实证

(症见潮热,谵语,腹胀满,甚则硬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苔老黄或焦黑起刺,脉沉实有力等)

调胃承气汤、大承气汤

2.导滞通便

本法用通导肠腑湿热积滞之品导泻胃肠湿热积滞,疏通肠道气机

主治湿热积滞交结肠腑之证

(症见身热,脘腹痞满,恶心呕逆,便溏不爽,色黄赤如酱,舌苔黄浊等)

枳实导泻汤

3.增液通下(热结阴亏)

主治肠腑热结而阴液亏虚证,即所谓“热结液亏”之证

(症见身热不退,大便秘结,口干唇裂,舌苔干燥等)

增液承气汤

4.通瘀破结

主治温病热瘀互结,蓄于下焦之证

(症见身热,少腹硬满急痛,小便自利,大便秘结或色黑,或神志如狂,舌紫绛,脉沉实等)

桃仁承气汤

五、清营凉血法

1.清营泄热

此法叶天士称之为“透热转气”

清营汤

2.凉血散血

犀角地黄汤

3.气营(血)两清

主治温病气营两燔或气血两燔证

治疗气营两燔证的代表方剂:

加减玉女煎

治疗气血两燔证的代表方剂:

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六、息风止痉法

1.凉肝息风(实风)

主治温病邪热内炽,引动肝风,风火相煽之热盛动风证

(症见身灼热,手足抽搐,甚或角弓反张,口噤神迷,舌红苔黄,脉弦数等)

羚角钩藤汤

2.滋阴息风(虚风)

主治温病后期真阴亏损,肝肾阴虚,筋脉失于滋养,虚风内动之证

(症见低热或五心烦热,手指蠕动,甚或瘛疭,肢厥神倦,舌干绛而萎,脉虚细等)

三甲复脉汤、大定风珠

中篇

第八章风温

风温是感受风热病邪所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

(初起以发热,微恶风寒,咳嗽,口微渴等肺卫表证为特征,继则出现邪热壅肺等气分证侯,在病变过程中有顺传、逆传两种传变趋势,后期多表现为肺胃津伤之象。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见于冬春两季,发于冬季的又称冬温。

风温病名首见于《伤寒论》

叶天士明确了风温是感受时令之邪所致的春季新感温病

陈平伯著有第一部风温专著《外感温病篇》

病因病机

本病的病因是春季或冬季的风热病邪

若素禀不足之人,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或起居不慎,寒温失调,可使卫气防御能力下降,风热病邪则易乘虚而入导致发病

发展趋势

一是顺传于气分

二是逆传心包,也可表现为阳明邪热炽盛之证

常见证型辨证

一、邪袭肺卫

【证候】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口微渴,舌苔薄白,舌边尖红,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泄热

【方药】银翘散、桑菊饮

因肺失宣降而致咳嗽较甚者,可加杏仁、橘红、川贝、枇杷叶等,以宣肺利气,化痰止咳

二、肺热炽盛

1.邪热壅肺

【证候】身热,汗出,烦渴,咳喘,或咳痰黄稠,或带血,或痰呈铁锈色,胸闷胸痛,舌红苔黄,脉数

【病机】风热之邪入里,邪热壅阻肺经气分所致

【治法】清热宣肺

【方药】麻杏石甘汤、千金苇茎汤

如咳痰黄稠者,可加黄芩、瓜蒌、浙贝母、竹沥清热化痰

痰多而喘急显著者可加葶苈子、苏子等以降气平喘

2.肺热腑实

【证候】潮热便秘,痰涎壅盛,喘促不宁,舌苔黄腻或黄滑,脉右寸实大

【治法】宣肺化痰,泄热攻下

【方药】宣白承气汤(《温病条辨》)

3.肺热移肠

【证候】身热,咳嗽,口渴,下利色黄热臭,肛门灼热,腹痛而不硬满,苔黄,脉数

【治法】苦寒清热止利

【方药】葛根黄芩黄连汤

4.肺热发疹

【证候】身热,肌肤发疹,疹点红润,咳嗽,胸闷,舌红苔薄白,脉数

【病机】肺经气分热邪外窜肌肤,波及营络所致

【治法】宣肺泄热,凉营透疹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三、痰热结胸

【治法】清热化痰开结

【方药】小陷胸汤加枳实汤

四、邪入阳明

1.热炽阳明

【证候】壮热,恶热,汗大出,面目红赤,渴喜冷饮,苔黄而燥,脉浮洪或滑数

【治法】清热保津

【方药】白虎汤

2.热结肠腑

【证候】日哺潮热,时有谵语,大便秘结,或纯利恶臭稀水,肛门灼热,腹部胀满硬痛,苔老黄而燥,甚则灰黑而燥裂,脉沉实有力

【治法】软坚攻下泄热

【方药】调胃承气汤

3.胃热阴伤

【治法】清泄胃热,生津益气

【方药】竹叶石膏汤

五、热入心包

1.热陷心包

【证候】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身体灼热,四肢厥冷,舌蹇,舌色鲜泽,脉细数

【病机】痰热阻闭包络,堵塞窍机,扰乱神明,则见神昏谵语或昏聩不语;

舌为心之苗,痰热阻于心窍,故舌蹇;

心营热盛,舌色鲜泽而绛;

营阴耗损则脉象细数;

邪热内闭,阻滞气机,阳气不达于四肢,故身体灼热而四肢厥冷。

其热闭浅者,则肢厥较轻,热闭愈重则肢厥愈甚,即所谓“热深厥亦深”

【治法】清心开窍

【方药】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

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紫雪丹三方皆有清热解毒,透络开窍,苏醒神志之功,属凉开之剂,是传统治疗温病神昏之要药,俗称“三宝。

”三方药物组成不同,功效各有差异。

安宫牛黄丸药性最凉,长于清热兼能解毒,主要用于高热神昏之症

紫雪丹药性偏凉,长于息风止痉,泻热通便,多用于高热惊厥之症

至宝丹则长于芳香避秽,多用于窍闭谵语之症

2.热入心包兼阳明腑实

【证候】身热,神昏,舌蹇,肢厥,便秘,腹部按之硬痛,舌绛,苔黄燥,脉数沉实

【治法】清心开窍,攻下腑实

【方药】牛黄承气汤

即用前安宫牛黄丸二丸,化开,调生大黄末三钱,先服一半,不知再服

六、余邪未净,肺胃阴伤

【证候】低热或不发热,干咳或痰少而黏,口舌干燥而渴,舌干红少苔,脉细

【治法】滋养肺胃,清涤余邪

【方药】沙参麦冬汤

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甘草一钱,冬桑叶一钱五分,麦冬三分,生扁豆一钱五分,花粉一钱五分

第九章春温

春温是温热病邪内伏而致,初起以发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或斑点隐隐等里热证侯为主要特征的急性外感热病,发于春季。

(本病起病急骤,初起即有明显的里热证侯,病情较重,变化较多,严重者可以出现神昏,痉厥,斑疹,出血等危重证候,后期往往伤及肝肾阴液。

传统认为本病是一种由于冬季感受寒邪,郁伏化热而发生于春季的伏气温病)

素问“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可以认为是对春温病发病的最早论述

宋代医家郭雍首先提出了“春温”的病名

总体治则:

清泄里热,养阴透邪

一、初发证治

1.气分郁热

【证候】身热,口苦而渴,干呕心烦,小便短赤,胸胁不舒,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苦寒清热,宣郁透邪

【方药】黄芩汤加豆豉、玄参方

2.卫气同病

【治法】解表清里

【方药】增损双解散

本方由升降散方(大黄,姜黄,白僵蚕,蝉蜕)加味而成

3.热灼营分

【证候】身热夜深,心烦躁扰,甚或时有谵语,斑点隐隐,咽燥口干反不甚渴饮,舌红绛、苔薄或无苔,脉细数

【治法】清营泄热

【方药】清营汤

体现了叶天士“入营犹可透热转气”的治疗法则

4.卫营同病

【治法】泄卫透营

【方药】银翘散去豆豉加细生地、丹皮、大青叶,倍玄参方

二、邪盛气分

1.热灼胸膈

【证候】身热不已,面红目赤,胸膈灼热如焚,烦躁不安,唇焦咽燥,口渴,口舌生疮,齿龈肿痛,或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泄膈热

【方药】凉膈散

【治法方药】本症以通腑泄热为治

若阳明腑实,阴液亏虚者,治宜攻下腑实,滋阴增液——增液承气汤

若阳明腑实,气液两虚者,治宜攻下腑实,补益气阴——新加黄龙汤

若热结肠腑,小肠热盛者,治宜攻下肠腑热结,清泄小肠邪热——导赤承气汤

三、热炽营血

1.气营(血)两燔

【治法】气营(血)两清

【方药】玉女煎去牛膝、熟地加细生地、玄参方,或化斑汤、清瘟败毒饮

化斑汤即白虎汤加犀角、玄参而成

清瘟败毒饮由白虎汤、凉膈散、黄连解毒汤及犀角地黄汤四方组合而成

2.热盛动血

【证候】身灼热,躁扰不安,甚或昏狂谵妄,斑疹密布,色深红甚或紫黑,或图衄便血,舌深绛,脉数

【治法】凉血散血,清热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

干地黄一两,生白芍三钱,丹皮三钱,犀角三钱

体现了叶天士“入血就恐耗血动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

3.热与血结

【证候】有明显的神态表现,轻则如狂,重则发狂

【治法】泄热通结,活血逐瘀

【方药】桃仁承气汤

本方由桃核承气汤去桂枝、甘草,加丹皮、芍药、当归而成

四、热盛动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