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465920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XLS 页数:24 大小:51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 (1)表格文件下载.xls

删除西医病名,改用中医病证,使其符合中医表述法。

1.56g。

未改动-1-九里香辛、微苦,温;

辛、微苦,温;

归肝、胃经。

增加了“归肝、胃经。

”原标准中没有注明归经。

今据功能主治及临床应用增加。

行气止痛,活血散瘀。

用于胃痛,风湿痹痛;

外治牙痛,跌扑肿痛,虫蛇咬伤。

(未改动)612g。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敷患处。

612g。

(未改动)九香虫咸,温。

归肝、脾、肾经。

咸,温。

(未改动)理气止痛,温中助阳。

用于胃寒胀痛,肝胃气痛,肾虚阳痿,腰膝酸痛。

理气止痛,温中助阳。

(未改动)39g。

39g。

(未改动)了哥王苦、辛,微温;

有毒。

苦、辛,寒。

将“微温”之性改为“寒”性。

增加“归肺、肝经。

”根据中华本草、广东地标记载及功效主治特点将药性修订为“寒”性。

原标准中归经阙如,未查到文献记载。

根据其功效主治特点,拟补充归经“肺、肝经”。

消炎解毒,散瘀逐水。

用于支气管炎,肺炎,腮腺炎,淋巴结炎,风湿痛,晚期血吸虫病腹水,疮疖痈疽。

清热解毒,散瘀逐水。

用于肺热咳嗽,痄腮,发颐,疮疖痈疽,风湿痹痛,臌胀。

“消炎解毒”改为“清热解毒”。

主治改为“肺热咳嗽,发颐,痄腮,疮疖痈肿,风湿痹痛,臌胀”原功效中“消炎”属于西医术语,原“主治”中的“支气管炎,肺炎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属于西医病名,故而删除。

参考广东地标规范为中医习惯用病证名。

根1530g;

根皮912g,久煎后服用;

外用鲜根捣烂敷或干根浸酒敷患处。

(未改动)人工牛黄(无)甘,凉。

归心、肝经。

甘,凉。

本品代牛黄使用,今据药典及中华本草和七版教材中药学中牛黄的药性内容而增加。

清热,解毒,化痰,定惊。

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热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清热解毒,化痰定惊。

用于痰热谵狂,神昏不语,小儿急惊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肿疔疮。

功能“清热,解毒,化痰,定惊”改为“清热解毒,化痰定惊”。

主治“小儿急热惊风”改为“小儿急惊风”。

规范术语。

一次015035g,多作配方用。

外用适量敷患处。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2-人参甘、微苦,平。

归脾、肺、心经。

甘、微苦,微温。

归脾、肺、心、肾经。

性“平”,改为“微温”。

增加了归“肾经”原标准中没有归肾经,根据纲目云“人参甘、苦,温,其体重实,专补脾胃元气,因而益肺与肾,故内伤元气者宜之”。

本品大补元气,补肾助阳,用于元气虚脱,阳痿宫冷增加;

并根据63、77版药典及临床用药情况,改“平”为“微温”。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

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气血亏虚,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

功能增加“养血”、“益智”。

主治直接删除“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根据本草正、本草汇言和中华临床中药学增加“养血”功效,根据神农本草经增加“益智”功效。

原“主治”中的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属于西医名称,而主治中的中医病名已经有“体虚欲脱,肢冷脉微”,故直接删除“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39g,另煎兑入汤剂服;

也可研粉吞服,一次2g,一日2次。

39g,另煎兑服;

删除“入汤剂”人参叶苦、甘,寒。

归肺、胃经。

苦、甘,寒。

(未改动)补气,益肺,祛暑,生津。

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补气,益肺,祛暑,生津。

用于气虚咳嗽暑热烦躁,津伤口渴,头目不清,四肢倦乏。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3-儿茶苦、涩,微寒。

归肺经。

苦、涩,微寒。

归肺、心经。

加归“心”经“诸痛痒疮皆出于心”并参照本草求真记载“入心、肺”修订。

收涩生肌敛疮。

用于疮疡不敛,湿疹,口疮,跌扑伤痛,外伤出血。

活血止痛,止血生肌,收湿敛疮,清肺化痰。

用于跌扑伤痛,外伤出血,吐血衄血,疮疡不敛,湿疹、湿疮,肺热咳嗽。

加“活血止痛”功效,改“收涩生肌敛疮”为“止血生肌,收湿敛疮”,增加“清肺化痰”;

调整主治证顺序。

依据中华本草七版教材,以及主治证对功效进行修订,以求功效主治相应。

依据饮膳正要“去痰热”,纲目“去膈上热,化痰生津”,本草正“清痰热咳嗽”补“清肺化痰”。

13g,包煎。

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

多入丸散服,外用适量。

(未改动)八角茴香辛,温。

归肝、肾、脾、胃经。

(未改动)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用于寒疝腹痛,肾虚腰痛,胃寒呕吐,脘腹冷痛。

温阳散寒,理气止痛。

(未改动)36g。

36g。

(未改动)八角莲苦、辛,平;

苦、辛,凉;

原标准中归经阙如,根据中华本草记载,补充归经“肺、肝经”。

清热解毒,化瘀消肿。

用于痈肿疮疖,咽喉肿痛,跌打损伤,肿瘤等。

用于痈肿疮疖,咽喉肿痛,跌打损伤,癥积。

将主治中的“肿瘤”改为“癥积”。

原“主治”中的“肿瘤”属于西医病名,修订为“癥积”。

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与酒研敷。

(未改动)刀豆甘,温。

归胃、肾经。

甘,温。

(未改动)温中,下气,止呃。

用于虚寒呃逆,呕吐。

温中,下气,止呃。

(未改动)69g。

69g。

(未改动)三七甘、微苦,温。

甘、微苦,温。

(未改动)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散瘀止血,消肿定痛。

用于咯血,吐血,衄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胸腹刺痛,跌扑肿痛。

(未改动)39g;

研粉吞服,一次13g。

39g;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4-三叉苦苦,寒。

苦,寒。

归肺、心、肝经。

增加“归肺、心、肝经”。

原标准中归经阙如。

根据广东地标记载及功效主治特点,补充归经“肺、肝”。

清解热毒,消炎止痛。

用于感冒发热,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扁桃体炎,咽喉炎,跌扑肿痛,风湿痹痛;

外治疮肿,皮肤瘙痒。

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用于感冒发热,瘟疫时毒,乳蛾,喉痹,咽喉肿痛,痈肿疮毒,跌扑肿痛,风湿痹痛,皮肤瘙痒。

“消炎”改为“消肿”。

将主治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改为“瘟疫时毒,乳蛾,喉痹,咽喉肿痛,风湿痹痛”。

原主治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扁桃体炎,咽喉炎”等表述属于西医病名,故而删去。

补充相应的中医病证习惯用语。

外用适量,煎汤洗患处。

(未改动)三分三苦、辛,温;

有大毒。

苦、辛,温,有大毒。

归肝、肾、脾、胃、大肠经。

据中华本草主治病症修订解痉止痛。

用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胆绞痛,肾绞痛,肠痉挛,震颤麻痹,风湿痹痛。

祛风除湿,解痉止痛。

用于风湿痹痛,震颤麻木,跌打伤痛,腰痛,胁痛,脘腹挛痛。

修订完善功能主治,修订西医病名据中华本草修订。

规范术语“镇痛”改为“止痛”。

0.60.9g。

暂按原标准三白草甘、辛,寒。

归肺、膀胱经。

甘、辛,寒。

(未改动)清热解毒,利尿消肿。

用于小便不利,淋沥涩痛,白带,尿路感染,肾炎水肿;

外治疮疡肿毒,湿疹。

利尿消肿,清热解毒。

用于水肿,小便不利,淋沥涩痛,带下;

“利水消肿”列第一功效并将水肿调整为第一主治。

“白带”,改为“带下”。

删去“肾炎水肿,尿路感染”,已有相应中医病名。

三白草属于利水渗湿药,故“利水消肿”列第一功效并将“水肿”调整为第一主治。

统一病名。

1530g;

1530g。

三棱辛、苦,平。

归肝、脾经。

辛、苦,平。

(未改动)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用于癥瘕痞块,瘀血经闭,食积胀痛。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

用于癥瘕痞块,痛经,瘀血经闭,胸痹心痛,食积腹痛。

主治增加“胸痹心痛”据现代临床应用修订,补入“痛经”、“胸痹心痛”。

4.59g。

(未改动)三三颗颗针针苦、寒。

苦、寒。

归肝、胃、大肠经。

增加归经。

四川中草药志记载本品“入、肝、胃、大肠经”。

清热燥湿,泻火解毒。

主要用于痢疾,肠炎,黄疸,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中耳炎等。

用于湿热泻痢,黄疸,湿疹,咽痛目赤,聤耳流脓,痈肿疮毒。

规范主治用语,删去西医病名,删除“主要”,“等”字。

规范主治表述。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5-千年健苦、辛,温。

归肝、肾经。

苦、辛,温。

未改动祛风湿,健筋骨。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下肢拘挛麻木。

祛风湿,壮筋骨。

用于风寒湿痹,腰膝冷痛,拘挛麻木,筋骨痿软。

“健筋骨”改为“壮筋骨”,“下肢拘挛麻木”改为“拘挛麻木,筋骨痿软”。

据本草纲目拾遗改“壮筋骨”,参照中药大辞典补“筋骨痿软”。

未改动千里光苦,寒。

增加“归肺、肝经”。

原标准无归经。

今据广东地标补充归经。

清热解毒,明目,止痒。

用于风热感冒,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疮疖。

清热解毒,明目,利湿。

用于痈肿疮毒,感冒发热,目赤肿痛,泄泻痢疾,皮肤湿疹。

把“止痒”改为“利湿”,“风热感冒”改为“感冒发热”,“疮疖”改为“痈肿疮毒”,并调整顺序。

完善功能主治表述,本品以解毒,明目,利湿为主。

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未改动)千金子辛,温;

归肝、肾、大肠经。

辛,温;

(未改动)逐水消肿,破血消癥。

用于水肿,痰饮,积滞胀满,二便不通,血瘀经闭;

外治顽癣,疣赘。

泻下逐水,破血消癥,外用疗癣蚀疣。

用于二便不通,水肿,痰饮,积滞胀满,血瘀经闭;

外治顽癣,赘疣。

功能“逐水消肿”改为“泻下逐水”。

并增加“外用疗癣蚀疣”。

“疣赘”改为“赘疣”。

据日华子本草“敷一切恶疮疥癣”,普济方“去赘疣”,修改功能主治。

12g;

去壳,去油用,多入丸散服。

外用适量,捣烂敷患处。

(未改动)千金子霜辛,温;

功能增加“外用。

疗癣蚀疣”。

0.51g,多入丸散服。

(未改动)土大黄苦、辛,凉。

归心、肺经。

苦、辛,凉。

归心、肺经。

(未改动)凉血止血,杀虫治癣。

用于衄血,咯血,便血,子宫出血,疥癣。

凉血止血,杀虫,通便。

用于衄血,咯血,便血,崩漏,疥癣瘙痒,大便秘结。

功能删去“治癣”,增加“通便”。

主治删去“子宫出血”,增加“崩漏,疥癣瘙痒,大便秘结”。

本品有类似大黄泻下作用而力缓,有土大黄之称,故功效中删“治癣”,补“通便”,并补充相应主治病证,余则属规范术语。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6-土木香辛、苦,温。

辛、苦,温。

(未改动)健脾和胃,调气解郁,止痛安胎。

用于胸胁、脘腹胀痛,呕吐泻痢,胸胁挫伤,岔气作痛,胎动不安。

健脾和胃,行气止痛,安胎。

将“调气”改为“行气”,删去“解郁”。

规范术语,解郁功效缺依据。

39g,多入丸散服。

(未改动)土贝母苦,微寒。

归肺、脾经。

苦,微寒。

(未改动)无散结,消肿,解毒。

用于乳痈,瘰疬;

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

解毒,散结,消肿。

用于乳痈,瘰疬,痰核。

将主治中的“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肥厚性鼻炎”删除。

“慢性淋巴结炎”规范为“痰核”,删去“肥厚性鼻炎”。

原主治中的“乳腺炎,颈淋巴结结核,慢性淋巴结炎”属于西医病名,规范为中医病证名“痰核”。

临床本品少用于肥厚性鼻炎,故删去。

(未改动)土茯苓甘、淡,平。

甘、淡,平。

(未改动)无除湿,解毒,通利关节。

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解毒,除湿,通利关节。

用于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

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

调整功能主治排序。

突出本品为清热解毒,治疗梅毒恶疮,肢体拘挛的要药。

1560g。

(未改动)土荆皮辛、温;

(未改动)杀虫,止痒。

用于疥癣瘙痒。

杀虫,疗癣,止痒。

功能增加“疗癣”。

参阅文献,结合临床,补充完善功能主治。

外用适量,醋或酒浸涂擦,或研末调涂患处。

(未改动)土鳖虫咸,寒;

归肝经。

咸,寒;

(未改动)破瘀血,续筋骨。

用于筋骨折伤,瘀血经闭,癥瘕痞块。

破血逐瘀,续筋接骨。

用于跌打损伤,筋伤骨折,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癥瘕痞块。

完善功能主治据七版中药学教材修订39g。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7-大蓟甘、苦,凉。

甘、苦,凉。

(未改动)凉血止血,祛瘀消肿。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

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功效“祛瘀”改为“散瘀”,“消肿”改为“解毒消痈”。

规范功效与主治病证“痈肿疮毒”相吻合。

(未改动)大血藤苦,平。

归大肠、肝经。

苦,平。

(未改动)无清热解毒,活血,祛风。

用于肠痈腹痛,经闭痛经,风湿痹痛,跌扑肿痛。

清热解毒,活血,祛风止痛。

用于肠痈腹痛,热毒疮疡,经闭,痛经,跌扑肿痛,风湿痹痛。

补“止痛”功效。

主治增加“热毒疮疡”。

本品既可解毒消痈止痛,又能活血消肿止痛,尚能祛风通络止痛,故补“止痛”、“热毒疮疡”。

(未改动)大豆黄卷甘,平。

甘,平。

归脾、胃、肺经。

今据中华本草直接增补。

利湿,解热。

用于暑湿感冒,胸闷,肢体酸重,小便不利。

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用于暑湿感冒,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胸闷脘痞,肢体酸重,小便不利。

功效增补“解表祛暑”,“解热”改成“清热”,主治补“湿温初起,发热汗少”,“脘痞”。

规范主治表述,突出清解表邪,分利湿热,主治暑湿感冒,湿温初起的特点。

大枣甘,温。

归脾、胃经。

归脾、胃、心经。

增加了归“心经”原标准中没有归心经,今据七版教材中药学和七年制规划教材临床中药学的内容增加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用于脾虚食少,乏力便溏,妇人脏躁。

补中益气,养血安神。

(未改动)615g。

615g。

(未改动)大青叶苦,寒。

(未改动)无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用于温邪入营,高热神昏,发斑发疹,黄疸,热痢,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清热解毒,凉血消斑。

用于温病高热,神昏,发斑发疹,痄腮,喉痹,丹毒,痈肿。

“温邪入营,”改为“温病”。

删去“黄疸,热痢”。

本品广泛用于治疗温热病,故将“温邪入营”改为“温病”,临床少用于黄疸,热痢,故删去。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8-大大青青盐盐咸,寒。

归心、肾、膀胱经。

咸,寒。

未改动凉血,明目。

用于尿血,吐血,齿舌出血;

目赤痛,风眼烂弦,牙痛。

清热,凉血,明目。

用于吐血,尿血,牙龈肿痛出血,目赤肿痛,风眼烂弦。

本品咸寒沉降,本经疏证云,为“清火降火之物”,故功效中增加“清热”。

根据药性,参阅文献及中华本草而修订。

1.22.5g,或入丸散用;

外用适量,研末擦牙或水化漱口、洗目。

1.22.5g,或入丸散用。

大黄苦,寒。

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

未改动泻热通肠,凉血解毒,逐瘀通经。

主治实热便秘,积滞腹痛,泻痢不爽,湿热黄疸,血热吐衄,目赤咽肿,肠痈腹痛,痈肿疔疮,瘀血闭经,跌打损伤,外治水火烫伤;

上消化道出血。

酒大黄善清上焦血分热毒。

用于目赤咽肿,齿龈肿痛。

熟大黄泻下力缓,泻火解毒。

用于火毒疮疡。

大黄炭凉血化瘀止血。

用于血热有瘀出血症。

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利湿退黄。

用于实热积滞便秘,血热吐衄,目赤咽肿,痈肿疔疮,肠痈腹痛,瘀血经闭,产后瘀阻,跌打损伤,湿热痢疾,黄疸尿赤,淋证,水肿;

外治烧烫伤。

原“泻热通肠”更改为中医传统术语“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增加功效“利湿退黄”,并重新规范主治用语。

据伤寒论、金匮要略以本品治黄疸、水肿,药性论“利水肿”,纲目治“黄疸”,故功效补“利湿退黄”。

根据修订后的功能,对主治进行了调序,使功能主治相吻合,并规范术语。

330g;

用于泻下不宜久煎。

外用适量,研末敷于患处。

未改动大腹皮辛、微温。

归脾、胃、大肠、小肠经。

辛,微温。

(未改动)下气宽中,行水消肿。

用于湿阻气滞,脘腹胀闷,大便不爽,水肿胀满,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下气宽中,行水消肿。

”改为“行气宽中,利水消肿。

”规范功效。

(未改动)品品名名性性味味归归经经原原标标准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后后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性性味味归归经经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功功能能主主治治原原标标准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后后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功功能能主主治治修修订订的的理理由由用用法法用用量量原原标标准准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后后用用法法用用量量修修订订的的部部分分-9-大蒜辛,温。

增加归经,补“脾、胃、肺经”。

根据纲目“入太阴、阳明”,本草经疏“入足阳明,太阴,厥阴经”补之。

抗菌消炎。

用于防治感冒、菌痢、肠炎,阿米巴痢疾,痈肿疮疡。

解毒消肿,杀虫,止痢。

用于痈肿疮疡,疥癣,肺痨,顿咳,泄泻,痢疾。

规范功能主治名称。

根据纲目“消痈肿”及临床用药,删去原标准西医病名,规范功能主治。

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