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038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5.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docx

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届苏锡常镇二模语文作文讲评+分析+例文+点评

2019.5

一、作文题目

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

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移动互联网和智能手机可以使人随时随地联系,也容易使人与人的交流因习惯用表情符号变得程式化;高铁使李白“千里江陵一日还”

的夸张想象变成现实,方便了人们的来往,也容易使人对远行和离别

不以为意⋯⋯

科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二、审题立意

本则材料由两段文字构成。

第一段文字列举现象,第二段文

字提出问题。

第一段,“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高铁”是科技进步的产物;“随时随地联系”“方便了人们的来往”是科技发展给情感交流带来的便利;“交流程式化”“对远行和离别不以为意”是科技发展妨害情感交流的表现。

省略号则提醒考生,此类现象还有

不少。

“使人⋯⋯也容易使人⋯⋯”这一句式,旨在引导考生思

考科技发展对情感交流带来的利与弊。

第二段,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科技的发展”和

“人与人的情感”之间的关系。

考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

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也可以从“科技的发展减弱人与人的情感”进行立意。

倘若学生能从其他角度思考科技的发展对人与人

之间情感的影响,且能言之成理,也可以视为切题,但必须密切围绕“科技的发展”和“人与人的情感”两个要素的关联行文,

倘若只谈一方,则视为审题不过关。

需要注意的是,“人与人的

情感”,偏重于人际关系,不能泛化为个体所有的情感。

评判时能够在规范文体的基础上,鼓励多种文体写作,如评

论、杂文、随笔、议论性散文、记叙性散文、咏物散文、抒情散

文,小小说等。

要着眼于全篇,作整体评价,抓大放小;既看写什么,也看

怎么写,看内容与语言、结构的融洽度。

阅卷力求整体着眼,不

要刻意放大优点和硬伤,以质赋分,不屈其文,分所应当,分文

相称。

特别提示:

(1)写作必须旗帜鲜明,观点显豁,不能“骑墙立论”、“左右观望”。

在写作中,要体现一定的思辨性,不能单极思维。

(2)议论文避免泛泛而谈,记叙文重在看整体构思是否符

合题意。

鼓励多文体,对常规议论文、常规记叙文以外的其他文

体(如散文、时评、书评、影评、小小说等)适当鼓励。

(3)鼓励用“自己的话”来说理,对胡乱引用、华而不实

的文章适当扣分。

三、深入思考

(一)对核心概念进行追问

2019.6科技的特点:

(1)便利,缩短空间和时间,

(2)打破时空阻隔,

(3)打破了以血缘和地域为标尺的传统人际情感圈

2019.7情感的特点:

(1)受限于时间空间;

(2)超越时间空间而存在;

(3)经时间酝酿发酵,更显醇厚

2019.8人与人的情感:

亲人、爱人、友人、陌生人

——不同人群,不同阶层,不同种族,不同文化

(二)科技发展与人与人情感关系(客观——主观)

1.增进了人与人的情感

2.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3.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

(三)原因分析

中心观点:

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一是科技大体满足感官。

科技只是决定我们的生存维度,引导我们追求物质

享受,满足感官刺激,反而抑制了真正的情感需求,从

而使我们异化成为“单向度的人”。

二是容易得到的往往不会珍惜。

生命的价值就在于它是短暂的,永生非但不是对生

命的奖励,反而是对生命的惩罚。

我们珍重爱情,是因为爱情会变成背叛;我们珍惜

生命,是因为生命里有死亡。

三是情感需要时间。

人与人的情感也是如此,激烈的情感不能持久。

所有最美好的情感总是需要濡染和浸润,时间是情感最好

的朋友。

但科技恰恰如同电影中的快进,一切猛烈的东

西往往都是速朽的。

(四)结果分析(利弊分析)

(五)明确立意

中心观点:

科技增强了人与人的情感

英国哲学家斯宾塞写过一篇震撼人心的佳作《什么

知识最有价值》。

在他看来:

“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

因为它直接关系到我们的自我保存。

2019.9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阻隔,使得情感表达更加自由畅通

2019.10拓展增加了情感交流沟通的方式,使得情感交流更加多样化

3.打破了血缘地域的人际交流惯性,使得不同人群,

不同文化有了接触、了解、相知的可能

4.改变传统情感表达,从含蓄内敛到积极主动外放中心观点:

科技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

1.沉溺科技(手机、游戏等)疏远了亲人

2.热衷于虚拟世界的友谊,疏远了现实世界的真实情

3.依赖科技的便利,只重物质与形式,忽略人与人面

对面的情感交流

辩证观点:

主动权还是在人手中,不为物役,方是人生

科技毕竟是科技,只是外在的辅助,真正起作用的

还是人,人是万物的尺度。

(六)精心构思,从抽象——具体

大概念到具体载体

科技:

高铁、手机、网络、自媒体、网上书店、有声读物、网络

公开课、微信、视频⋯⋯

展开方式:

吃穿住行,教育文化体育娱乐等

情感:

亲情、友情、爱情、陌生人之间的关切⋯⋯

小景、小物、小人物、小事——大世界、大道理、大情怀

考场优秀作文展示+点评

1信与不信,都用微信

偶然看到小林漫画中有这样的一则:

信与不信,都用微信。

令人捧腹的同时,

也不禁哑然。

本来信与不信,这种人与人之间真切的感情,放入网络中却被渐渐

冲淡,到底科技的进步,反倒令人疏远。

作为科技进步的代表产品,微信首当其冲。

过去“家书抵万金”的时代被微

信进一步改写,直消指头一动,便可知对方近况。

若是思念久了,一个视频通话

统统搞定,快捷便利的同时,也令生活少些思念的苦,多些共享的乐。

本是初衷很好的软件发明,在无形中却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开始习惯于

无休止的发朋友圈发自拍,父母亲人的嘘寒问暖也习以为常,对朋友的倾吐,也

毫无真情。

对着手机屏幕只是一条又一条的话框和个性的头像,全然没有他真人

的感觉。

林帝浣说过,隔着屏幕说情话对方能感到10%,隔着屏幕吵架,对方能感到

200%。

当你的交流习惯于对着屏幕上的昵称和头像不断敲键盘时,你们的关系正在

被一块不过六寸的平板隔成一种厚墙。

身在其中的我们全然不自知,越是多的表情包越是让人无法接触,当关系降

至冰点,却大嚷,你不懂我。

当用微信互相交流时可曾想到这样,双方真的了解

彼此吗?

21世纪最动情的事不是隔屏喊上10,000句关心,而是一张回去见他的车票。

越是发达科技中的我们,被新的生活方式越是冲击得无法自拔,人与人之间

的关系,仅靠一根纤弱的光纤牵着,越追求发展,越难以回到本真。

微信真的只剩微弱的信了吗?

不,不应是这样的,在科技中越是一小点的真情,一个热心的举动,一碗母

亲包的饺子,还是能牵动你茫然已久的心。

怀着初心不改的人总会在一页页的朋

友圈、一条条的话框里,一个瞬间被打动僵化浮躁的心,放下形形色色的生活,

找一点人与人间的真情,来抚慰空虚的一切。

若是心动,便是将最灿烂的笑容留给屏幕,隔着屏的他也能体会到的,两情

若是长久,手机的那墙也拦不住,被蒙蔽的人们不妨做一个现代的苏轼,深夜失

眠,拉好友起来看月亮,便是隔多远也真切。

放下浮世中的形形色色,享受生活带来的便利,珍惜每一个人,即是在科技

进步中去体会每一寸真情,不全信微信,信对方,信真心。

2让“火车”歇一会儿

百年孤独中,一辆黄色的火车驶进了原本安宁平静的马孔多,使整个马孔

多文明为之一颤。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正像这辆火车一般,驶进了人们的生活。

快速进步的现代交通,使普鲁斯特所言的“我的梦已经成为我的地址”,变

得不再遥不可及。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背上行囊离开家乡,踏上追梦的旅程。

清玄曾说,人们面对世界时需要的是窗子,面对自己时需要的是镜子。

但如今人

们只需要电子,正面拍自己,反面拍世界,滑滑屏幕想要了解的就都有了。

古人云:

有得必有失。

这样的便利真的十全十美吗?

诚然,科技使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但在这科技构成的五光十色的世界里,

人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本心,使情感渐渐变淡,使人心慢慢疏离。

如果西游记里的

师徒四人,坐上高铁,那么何来八十一难,何来师徒情深呢?

这个比喻也许不太恰当,但也说明了一件事:

有些东西并不是越方便越快捷

就越好的。

刘亮程曾在《一个人的村庄》中写过这样的场景:

路边不知是谁随手

放置的一段木头,来往的农民路过时就坐下歇歇,拉拉家常,扯东扯西,日子久

了,一村人就联络出了“一家人”般的情感。

简陋的休息场所却连接的是人们的

心,试想,若休息站变成了无线网络信号点,那么大家掏出手机,上演“世界上

最远的距离”的场景,也就浮现在眼前了吧。

科技的“火车”一直开,狂热的人们就一直追着火车跑,丝毫不知疲倦。

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在《人类理解论》中将人的观念分为两种:

一种是感觉的观

念,即最表面的感受;另一种是反思的观念,即用心去体会变化。

人们惊喜于科

技的便捷,这是第一种观念。

但人们往往忽视的第二种,没有去反思科技背后整

慢慢淡化的人的情感。

不如让“火车”歇一会儿,这并不是说让科技停止发展,而是让人把身心从

科技的洪浪中抽离片刻,回归本真,找到最原始的人类的情感,脱去科技的外衣,

纯纯粹粹。

毕竟,曹林也曾说:

白描,就足以令人窒息。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夏”,儿童都喜欢在这一天“斗蛋”,能回家的父

母不如回去陪孩子玩一玩,增进一下情感,别总是跟孩子通下电话便继续加班,

否则回去时,孩子早就睡了。

科技的“火车”暂且停一会儿吧,追求快速高效的那个奔忙的心,也暂且先

一会儿吧。

《让“火车”歇一会儿》

【简评】文章显大气。

辩证严谨,纵横捭阖,古今中外,信

手拈来。

语言流畅,书写美观,说理形象,分析精准。

“对于科

技的发展是增进还是减弱了人与人的情感”这一问题,本文很巧

妙地避开了简单的感性层面的一般回答,而是以“火车”这一生

动具象符号进行逻辑层面的思考。

科技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存在,

但人们情感的适应有时跟不上科技的发展,迷失了本心,使情感

变淡、疏离,这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面对这一困境,本文层层推进,表达出自己婉商的结论,可谓独到所在。

结尾处顺笔

点明考试日正是“立夏”这个传统节日,提出建议,放下电话,

增进情感,机智,但整体而言,写作智慧不够突出,论证略显苍白。

故判为一类下,63分。

3斯金纳之鼠

一只小白鼠被关在一个箱子里,通过拉动横杆获取食物,若是每隔一分钟拉

动横杆才能得到食物,小白鼠在其他时间便不会拉动横杆。

可若是持续拉动横杆会不定期掉下食物,小白鼠会一直拉动横杆,这就是著

名的斯金纳实验。

所以我说,科技的发展使人与人的情感大为增进。

因为被移动互联网和智能

手机包裹的我们,每个人都是斯金纳之鼠。

原因显而易见,现代人的联系不再受制于物理距离,这是一方面,即便是陌

生人,也看“扫一扫”,“摇一摇”等方式打破尴尬,实现交友,再不需《西厢》

“红娘”的存在,人人都可是张生与莺莺。

人们在以科技为媒介的交流中感到快乐,这是科技增进交,进而增进人与人

的情感的一大理由。

然后快乐从何而来?

这种快乐是健康而节制的吗?

科技的发

展能使陌生人的关系急速升温。

也给现代人情社会提出了不少难题。

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维系,需要持续的交流来保温,因而我们都被裹携入人情

的箱子里,成为快乐而不自由的斯金纳之鼠。

斯金纳的迷人之处,在于“不定期

奖励”原则,恰如现代人必备手势刷,刷一刷朋友圈,可能没有新动态,也可能

弹出朋友间有趣的玩笑话,那就点个赞,评论表情发送爱心⋯⋯

情感确实升温,快乐确实得到。

而我们每个人也就成被喂食快乐的小白鼠,

被关在喧闹的箱子里越发缺乏觅食或思考的能力。

抖音、快手或者风靡高校的“夸

夸群”,无不在证明科技的发展增进人的情感。

然而这种增进,细细想来,竟是

被动的,如一张日益紧缩的网,小白鼠一直拉动横杆永不停歇。

那么,尝试跳出箱子,做一只自由之鼠?

恐怕也很困难。

“离群索居者不是

圣人就是野兽。

”人无法脱离人与人的情感生存。

而科技的发展可怕之处在于它

几乎抹杀了任何其他交流的可能性。

从前“一封信跨越千山万水胜过泪千行”,

若以写信等更加原始的方式交友,恐怕会被嘲笑落伍。

科技的发展,一定能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可是增进之后?

如隐藏在海面

下的礁石,科技掩藏的问题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

又或者在人情与离群的彼岸之间,乘一方小舟,钓一池繁星,达到现代科技

下中庸的平衡?

跳出那个箱子不再做斯金纳之鼠。

4另一端的心意

许诗雯

前几日刷新朋友圈,最上端忽地弹出一条新动态,定睛一看,是“水滴筹”

分享链接。

我点进去,望见赫然已经是“筹款已完成”,与下方捐款者暖心的留

言,不由得笑笑,退出了界面。

想到如今或许能击垮一家人的大病治疗,在互联网帮助下,众人手指轻触间

便可轻松解决,不由得感叹互联网的出现,或者说是科技的发展,加固了人与人

之间的信任联结,无形中增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

乔治·瑞泽尔,曾于其著作《赋魅于祛魅的世界》中下过论断,科技的发展

给人带来了互联网与人工智能,这是虚拟世界那报的第三大成果,于我而言,我

更愿意称其为人际关系的“内爆”,即其不断拓展边界,最终成为现象级景观。

科技给人际带来的影响确实为现象级的存在,从实时交流,隔空对话到虚拟

现实,人工智能,科技的发展的确极大便利了我们的生活。

诚然,人们也不禁发

出疑问,科技的侵入是否会加剧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壁垒。

答案必将是否定的。

近些年的众筹,双络寻亲,都不让不断让这个时代的我

们卸下心防,为网络那端的陌生人献上一份滚烫而炽烈的意想。

科技的发展让“积

其力则必举”成为可能,自然也为个体的情感释放提供了方式。

当思念化成屏幕那端的面庞,或是几小时车程后的相见,无疑让我们更清晰

地认识到科技正成为我们表达情感的工具,与科技终为人类服务的本质。

而人们对于科技的防备,对其减弱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猜忌,无非是将科

技工具是洪水猛兽,恐受制于他们罢了!

正如余光中先生曾言,“一个人的独立,

是不能被外界打垮的,除非他自己屈服。

”此言放于科技亦有其现实意义。

诚然,科技发展奔涌向前的大潮中,必有逆行的暗流。

科技发展将人与人心

灵距离拉近时,也不免遇上阻力。

“骗捐”“程式化社交”也不断挑战着人们的信

任与情感连接。

于此乱流中,只有认清科技是情感交流的工具这一本质,方能推

动时代科技大步向前。

准备关上屏幕时,有条新提醒,是许久未见的老同学给我点了个赞。

我有些

惊讶,又有些欣喜,打开对话框,不禁发了一句“许久不见,也不知你在哪儿,

最近怎么样?

”凝视着“对方正在输入”,一股暖流涌上心头,不仅微微笑了。

5感情泡沫

施安琪

朋友圈“三天可见”的出现,让原本看似紧密的情感距离陷入危机。

也许“三

天可见”的本意是让科技便捷生活,但却可能让他人心生误会,渐渐疏远。

毫无疑问,科技诞生这初是为了增进人际交流,丰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

随着时间的流逝,科技的井喷式发展,原先的初衷却渐渐地变了味。

人们疑窦丛

生:

科技的发展真的能增进情感吗?

为什么我的人际关系渐渐疏离淡漠了呢?

科技加速了生活,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同时也加速了情感的出现与消逝。

如海边那一触即破的泡沫。

情感变得浮躁而短暂,就像那个三秒一划而过的短视

频。

其实,我们真正缺乏的,是深沉而专注的情感。

不少人怀念木心《从前慢》

中所写的那个时代,并非怀念“车马很慢”的落后科技,而是怀念“一生只够爱

一个人”的专注真挚的情感。

龙应台曾言:

“你明明可以去深海里游泳,却偏偏要把全身浸没在沙滩上的

泡沫里。

”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

放弃了在深海般情感中遨游的机会,宁可让情

感泡沫布满全身,蒙住口鼻,令人窒息。

我们有多久没有放下科技带来的便利,去真真正正地触摸自己内心的情感了?

石黑一雄在创作代表作《长日留痕》期间,不接电话,不见宾客,只是在周末翻

遍二手书市场,与他们面对面地交谈来获取自己想知道的历史知识,点燃灵感的

火花。

这种“返璞归真”式的写作方式也使《长日留痕》获得布克奖。

我们与他

人的交流俱是表情包,将感情符号化了,也就失去了文字传达情感而带来的最初

的感动。

就如木心《从前慢》里的那封信件。

但是,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像石黑那样完全不经由科技与人交流似乎有

些失去常理,不大现实。

一味地逃避科技、否认科技带来的积极影响也未免显得

故步自封。

删除手机上的微信并不是最佳解决方案,人的情感通过科技的加持能

变得即时、准确、生动、清晰。

科技是为了“人”服务的。

这才是科技的本质目的。

人是一切情感的主宰,

莫要让科技越俎代庖,把我们珍贵的情感泡沫化,变得一文不值。

科技是增进或减弱我们的情感,还是取决于我们自身。

不必对朋友圈“三天

可见”耿耿于怀,因为真正的人与人的情感,是一汪深海,不因科技的发展或衰

退而改变一分一毫。

情感泡沫将会湮灭。

6凡是爱都有回赠

火车北上,满心满眼的暮霭迷茫。

这是年纪尚小的我乘两三夜的火车,去看军队里的父亲存的唯一感受。

剩下的事,便记不清了。

只是有时听母亲说起,出生后没见过几次父亲面的

我看着满心期待的父亲,喊了“叔叔好!

说这句话的时候,母亲在厨房里准备饭菜,我低着头填词,填的是“九月你

听过吵嚷的蝉声/十月共秋思都写进黄昏。

”母亲笑一声,“你和你爸当时可真没

感情。

就如词写的那般,每年“到五月/才匆匆要我赴这程。

”那时和父亲打长途电

话,只堪堪记得住他的声音,厚重,爽朗。

照例是问过了些家常事然后千篇一律

地鼓励我要好好学习。

而等到每年的五月,万事且搁下的时候,我们一家坐上火

车,才去得那个西北偏北的军队。

这对小时候的我来说不以为意,分别也是这样。

这个只存在于电话机里的父

亲让我感到的,更多的是隔膜与小心局促。

而年随时迁,互联网发展,智能手机的大规模推广,父亲与母亲更是第一时

间换上了智能手机以互相联系。

厨房里的母亲蓦得收到了几条叮咚作响的消息。

我忍不住打趣,“我爸又开

始‘每日三省’了。

”吃饭了吗?

吃的什么?

好好休息。

这是父亲最常在手机那

头发来的消息,耿直、古板,常让我们忍俊不禁。

确实,用了智能手机后的父亲学会了种种高科技用法。

他开始和我们每天视

频聊天,看看家里的情状,关心添减衣物。

我所理解的父亲也不再只是那个声线

投射下扁平的人影,而是一个立体的、生动的男人。

他会侧着头给我们看他新剪

的头发,根根直立,仿若怒发冲冠。

他会装作探手来屏幕的另一边作势要摸摸我

的脑袋,我嬉笑嗔怪,他也笑得老怀大慰。

文章,我开始无比期盼每日的视频、

消息,它们像一道道虹,而其上的,是每日我与父亲积累下情感的点点滴滴,它

们终于如洪流滚滚倾泻而出。

我会收到父亲推荐给我的文章与公众号,他告诉我酌元亭主人的毕生心血吐

露的“庸流之论”,他会带着手机另一端的我参观他的场站,他的院落。

他会告

诉我,他对我们的思念,对我们的爱。

我们的情感浩浩殇殇,也没有人再会想起

多年之前的那个下午,父亲听到一声“叔叔”后蹲在墙角、抱头大恸的情形。

正是由于科技的发展,我们更加注重相见,更加不舍别离,而终是紧紧相依。

我填的词收尾了,我想我终是想到了结句。

“从一月说来如今循环过十几次

到后半生/凡是爱都有回赠。

【简评】文章围绕科技的发展是否增进人与人情之间的感情来写,

主题立意清楚,科技增进了一个家人分居两地的军人家庭成员的感情,“凡是爱都有回馈”。

人物形象清晰,父亲、母亲和我还

是具体的;“母亲厨房里备菜”,“父亲侧头给我看新剪的头发”,这些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细节描写,漂亮的书写,都体现

了作者具有一定的记叙文写作功力。

但略有不足的是,入题稍慢,

题目及最后一节未能落在“科技”与“情感”的关系上。

故判为二类下,56分

7灶

人的生命似乎就在一场又一场对灶的追逐里绵延。

东晋才子陆机怀揣对一口能蒸出金酥玉脍的荣华富贵灶的向往,背上书箱远

赴他乡。

人在不同的灶与灶之间辗转迁徙,总是想要追求一份味更美的食物。

也基于这样的原因,祖母沿着陆机的脚印,从家乡那座低矮油腻的土灶出发,

来到城市里我们装满料理机破壁机蒸烤一式炉的、充满科技感的厨房。

本以为这样先进的灶具能让祖母安心大展拳脚,用高端科技煎炸烹煮出一锅

不输金酥玉脍的人间至味。

不想仅仅几月后,祖母便萌出弃了这科技厨房,回她

那使柴火的土灶的心思。

“城里这高级灶头,烧不出人味儿。

”祖母蹲坐在厨房的小板凳上,眼里空

荡荡地望着天然灶上那缕蓝黄间夹的妖异火焰,突然这样说。

她的身后,城市的夜幕刚刚降临,高架桥上不息的平流与永不熄灭的煌煌灯

火交织出属于城市的晚餐时间,忙碌无声,而祖母心头的那口老灶,犹在昏蓝夜

幕的更远处。

老灶的火从不像城里的高科技那样无声燃烧。

它永远劈啪作响,就着香樟木

枝燃烧的清香与灶头家人的喜怒哀乐。

用老灶煮一锅饭是一件漫长的事,因此需

要人们的情感来滋润。

于是在家乡的小村里,人们往往围聚在灶头谈天说地。

灶煮烂一只三年老鹅的辰光,足够婆婆向新媳妇讲完儿子从出娘胎起的淘气史,

足够一对爱侣依偎在火光跃动的灶口呢喃一整日的爱与思念。

那口老灶,已经燃烧过四代村人的情。

它已老旧、笨拙,但却能炖煮出人类

的嬉笑怒骂。

祖母终究还是要回去,正如陆机最后又追寻起故乡那一口能炖煮出莼羹鲈脍

的土灶。

也许是为了避开杀身灾厄,但我想,陆机的心里,一定也存着对故土人

情的牵挂。

奶奶走时,母亲想让他带走厨房里的先进厨具。

奶奶摆一摆手,大步走上回

归老灶的路。

她说,再高的科技,少了人情,就没味。

而我依然留在城市。

可当我按下厨房里那台蒸烤一体机的案件后,在等待这

智能机器用三分钟帮我把山芋煨熟的时间里,我总会想起,老灶融融的火膛里,

我与祖母一起等待灶灰把山芋慢慢烘熟的期待与欢欣。

我终于知道,灶之所以为灶,是因为在泥砖与火苗间有人的情感在烈烈燃烧。

都市里冰冷锃亮的器物,纵然是科技发展的产物,却剥夺了人们熬煮情感的时间

与耐心。

而人们在生命里追逐的,恰恰是在灶火与灶土间燃烧的人间喜乐。

【简评】本文形散神聚,借一口灶钩连古今,来阐明情感与科技

的关系。

情感需要时间与耐心的滋润,科技虽然能缩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