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4661202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538.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docx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湖南省水泥产业发展规划

水泥产业是我省建材工业的主导产业,其产值占全省建材行业的近一半。

2007年全省水泥企业总资产127亿元,水泥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2%,持续近十年位居全国第九、十位。

特别是近两年我省水泥工业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了较大成效,行业整体素质不断提高,技术结构、产品结构、资本结构以及区域布局都有所优化。

随着全国水泥市场区域划分的轮廓日渐明显,我省水泥工业的后发优势已逐步显现。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指导我省水泥工业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水泥工业发展专项规划》、《水泥工业产业发展政策》及省委、省政府推进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精神,结合我省水泥工业的实际情况,特制定本规划。

一、我省水泥工业发展的现状

(一)水泥产量持续快速增长

2000年以来,我省水泥工业持续快速发展。

2007年与2000年比,全省水泥生产能力增长了120%,达到约7000万吨;产量增长了132%,环比年递增13%,达到5557万吨。

七年累计产量25120万吨,保持全国前十位。

(二)结构调整迈出坚实步伐

2001年至2007年,是我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新型干法水泥起步的六年。

2004年,省人民政府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关于制止钢铁、电解铝、水泥行业盲目投资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3]103号)精神,认真组织开展了对水泥行业2002年以来建设项目的清理工作。

2006年,省经委、省发改委等七个委局下发了《关于加快全省水泥工业结构调整促进水泥工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湘经运行[2006]316号),促进了我省新型干法水泥的发展。

2007年水泥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45.71亿元,增长69.2%,大大高于全国行业平均水平。

全年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投资额25.84亿元,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8条。

截止到2007年底,全省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总数已达到21条,熟料产能达到1512万吨,占总产能的比例已达29%,比上年提高7个百分点;水泥产能达到1966万吨,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由2000年的2.4%增至28%。

其中,日产2000吨及以上规模生产线14条,日产1000~1500吨规模生产线7条。

与此同时,资源综合利用也迈出了新步伐,水泥工业综合利用各类工业废渣占可利用废渣的比例为85%左右。

我省水泥工业正在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不断做出贡献。

(三)改制重组成效显著

“十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在产权制度改革、资产重组方面取得了新成绩。

国有资本逐步退出水泥行业,民营或租赁承包企业比例进一步增大,骨干水泥企业兼并重组进程加快。

2003年8月安徽海螺水泥集团并购我省雪峰水泥集团,并在双峰建设了一条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3年12月湖南东江水泥厂破产改制完成后组建郴州金磊水泥集团有限公司,相继建设2条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2004年初浙江民营企业兆山新星集团入驻我省,先后投资建设日产2500吨、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这使我省大型水泥企业原有格局被打破,行业重新洗牌,通过并购且新建了一批大型项目,水泥工业集中度有了提高。

当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十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有了较快发展,规模和水平有了一定提高,但结构性矛盾仍十分突出,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

(一)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

我省现有水泥生产企业443家,到2007年底止已取得生产许可证的企业约380家,分布于全省14个市州的100多个县市区。

2007年,我省水泥产能前十名的企业生产能力为1570万吨,约占全省总生产能力的22.4%,产业集中度很低。

全省年生产能力在60万吨及以上的企业仅22家(含60万吨/年及以上粉磨站5家),水泥生产能力2512万吨,占全省水泥生产能力的35.9%;年生产能力在20万吨以上及60万吨以下的企业55家(含20万吨/年粉磨站16家),水泥生产能力1447万吨,占全省水泥生产能力的20.7%;年生产能力20万吨以下企业303家,水泥生产能力3041万吨,占全省水泥生产能力的43.4%(其中年生产能力8.8万吨及以下的机立窑企业91家,水泥产能796.8万吨,6.6万吨及以下的机立窑企业86家,水泥产能436.2万吨);如果加上目前仍在生产的60多家无证企业,低产能企业数比例更高。

全省有证水泥企业平均产能仅18万吨,远低于全国30万吨的平均水平,在全国排位倒数第六位。

(二)工艺落后,能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2007年,我省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仅占28%,而机立窑产能高达53%。

新型干法水泥比例远低于2007年全国平均53%的水平,在全国属于落后省份之一。

2007年全省水泥企业平均熟料耗标煤156公斤,比大型新型干法窑高出近50%左右。

若按照发展新型干法窑,实行等量淘汰落后的产量测算每年可少消耗实物煤140万吨。

我省水泥工业排放粉尘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的企业不多,特别是年产10万吨以下立窑企业,粉尘污染问题严重。

(三)资源浪费严重,劳动生产率低

我省生产水泥的石灰石资源非常丰富,资源潜力巨大。

但我省水泥生产用石灰石开采方式落后,特别是立窑企业的开采方式基本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水平,以凿岩爆破、汽车运输为主,不少小矿甚至是人工破碎、肩挑手抬;一些水泥企业采富弃贫、采易弃难,形成多处开采局面;部分小企业没有自备矿山,靠收购农民的石灰石生产水泥。

这助长了乱采滥挖之风,破坏和浪费资源的现象较为严重,石灰石利用率比正规矿山低一半以上。

大多数石灰石岩开采后未能实施矿山环境恢复与还绿工作,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弃石乱堆问题较为严重。

2007年,全省水泥行业人均实物劳动生产率为896吨/人·年,比新型干法窑生产企业的5000吨/人·年相差近6倍。

(四)以立窑为主的落后生产能力过剩,市场竞争激烈,淘汰落后生产能力难度大

大量落后生产能力的存在,使得我省水泥工业“大而不强”,增长方式粗放,能耗大,资源利用率低,粉尘污染严重。

这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尚存在很大距离。

近两年水泥市场好转,需求大幅增长,在新型干法水泥不能满足市场需求增长的情况下,一些无证立窑企业仍在生产,个别地方甚至还在盲目新建、扩建立窑水泥生产线。

因立窑企业生产的产品主要供应农村市场,在市场销售好的时候,立窑企业还有利可图。

因此,要在短期内淘汰落后工艺,让小水泥企业完全退出市场还有一定难度。

二、我省水泥工业中长期发展环境及需求预测

(一)产业发展环境

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增强,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完善,尤其是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为我省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提供了最直接最现实的机遇。

我省目前正在加快富民强省的步伐,新型工业化进程在加速推进。

依据《湖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2006年至2010年全省固定资产平均增长13%,投资计划总额将超过1.6万亿元,相当于“十五”期间的2倍;全省共储备612个重大建设项目;“十一五”期间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0%以上,2010年总量突破1万亿,力争到2008年总量和人均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提前实现翻番目标;同时将大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产业扩容,加快产业升级,提高产业素质,计划新上300个投资上亿元的重大产业建设项目;优先开发性能好的水能资源;重点抓好长沙市及长株潭地区城际轨道交通,加快省际间高速公路对接,力争“十一五”末通车里程达3000公里以上;同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

这些为水泥工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我省自然资源优势明显,科技力量雄厚,劳动力资源丰富,这为实现又快又好发展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水泥工业作为基础性原材料行业,随着全省国民经济的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步伐的加快,城乡居民住房水平的升级,在国家鼓励发展新型干法水泥政策的支持下,“十一五”期间我省水泥工业将持续、健康、快速发展,这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

(二)产业发展趋势

我国是水泥生产大国,水泥产量已连续二十余年高居世界首位。

2007年水泥产量达到13.25亿吨。

伴随产量、销售收入的稳步增长,水泥行业利润总额大幅增长,2007年全行业实现利润约240亿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近年来,我国水泥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新型干法水泥快速发展,立窑等落后生产工艺加速淘汰。

新型干法生产线由2000年的128条增加到2007年的790条,新型干法水泥熟料比重由2000年的13.1%增长到2007年的51.1%。

未来我国水泥工业将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要求和循环经济的理念,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生产集中度,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实现水泥生产和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主要发展趋势为:

(1)新型干法水泥将取代传统旋窑和立窑生产工艺。

大型新型干法生产线的熟料烧成热耗仅为湿法生产工艺的一半,也远低于其他小型干法窑和立窑生产工艺,其劳动生产率是全行业平均水平的5~10倍。

由于这一生产技术已进入了成熟期,单位产能投资额大幅下降,规模效益明显,将提高投资吸引力。

预计到2010年,我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将达到70%,成为水泥生产的主导工艺。

(2)企业兼并重组步伐加快。

由于市场竞争激烈,水泥企业两极分化的现象越来越明显。

一方面,大企业要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市场份额;另一方面,多数中小企业由于管理水平较低、技术装备落后、达不到经济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后者成为了大企业快速扩张的重要资源,全国性、区域性大企业生产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3)更加注重节能、利废和环保。

利用工业废渣生产水泥,既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又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由于技术上的突破,利用水泥窑废气余热发电正成为近年来我国水泥行业发展的新亮点。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国内已有吉林亚泰集团等水泥企业开始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有害工业废弃物和污泥等。

可以预见,在国家政策的有力引导下,我国水泥行业在节能、利废和环保等方面将做出新的贡献。

(三)产业发展条件

1.资源条件。

根据省国土资源厅资料,我省已探明石灰石储量的矿区有49个,累计探明石灰石资源储量为57.44亿吨,保有储量为20.27亿吨,位居全国第十位。

据预测,我省石灰石资源量高达2892亿吨,是已探明资源储量的88倍,资源潜力巨大。

我省石灰石资源储量分布很广,除岳阳市及洞庭湖区5个县外,其他各市(州)、县均有石灰石探明储量,但主要集中在娄底、常德、怀化、湘潭和郴州等5市,共占全省总探明资源储量的79.4%,保有储量的77.6%。

其中娄底市石灰石已探明资源储量和保有资源储量分别占全省的32.8%和33.4%,常德市分别占17.5%和17.8%,怀化市分别占10.7%和10.9%,居全省前三位。

株洲市、衡阳市、益阳市石灰石已探明和保有储量较少,居全省倒数三位。

长沙市境内累计已探明和保有的石灰石资源储量也较少,仅占全省的3.8%和3.5%,而长沙市水泥企业较多,水泥产量较大,石灰石有供不应求的趋势。

全省石灰石资源从规模和质量看,以泥盆系中统棋梓桥组为最大最好,娄底及周边地区分布较多。

2.能源条件。

我省电力资源正在加快发展,供应平稳。

“十一五”期间新增装机容量1000万千瓦,总装机容量可达到2500万千瓦,可为我省水泥工业持续发展提供安全、可靠的电能。

同时,水泥工业通过推广粉磨节电、余热发电等技术,电力自给率将逐年提高。

我省煤炭供应略为偏紧,年原煤产量5000多万吨,2007年煤炭消耗超过6700万吨,供应缺口要从外省调运。

目前,我省水泥生产用燃煤每年约需650万吨,2010年将增长到900万吨,其中无烟煤年用量约500万吨,省内基本上能够满足供应;烟煤年用量约在400万吨,主要需由河南、贵州、安徽、内蒙等地供应,烟煤的供应不足将是制约我省新型干法水泥发展的一个因素。

3.交通运输条件。

水泥运输的合理半径为:

公路100公里,铁路300公里。

我省交通基础设施配套条件较好,铁路交通较为发达,京广、湘黔、浙赣、湘桂、石长、枝柳6条铁路干线贯穿全省东西南北,洛湛、渝怀铁路我省段已全线通车。

“三纵五横”的高速公路骨架网已基本形成,到2006年底,公路总里程85233公里,其中高速公路已达1403公里,进入全国十强。

境内现有国道9条,省道70条,省际联络路18条,形成了以长沙、岳阳、常德、湘潭、衡阳等地为枢纽,联络全省各地99%的乡镇公路网。

我省内河航道条件优越,已有航道285条,通航里程10050公里,约占全国内河通航里程的十分之一。

全省共有吞吐量1万吨以上的港口107个。

岳阳、长沙、湘潭、株洲、衡阳、常德、益阳等港口年吞吐量均在100万吨以上。

水泥是一种质重价廉的产品,生产过程中原燃料和产成品的运输量很大,我省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为水泥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大运量、低成本的交通支撑。

(四)产业发展需求预测

水泥消费量和水泥产量不是同一个概念,前者是指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对水泥的实际使用量。

水泥消费量的计算公式为:

水泥消费量=水泥产量+流入量–流出量。

我省是水泥生产大省,长期以来也是华南地区重要的水泥输出省,曾在广东等地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经济建设的加快,周边省份水泥工业迅速发展,我省与周边省区虽有一定数量的水泥相互流通,但已不具备大规模输出的优势和出口条件,因此,根据各市州水泥生产、发展现状,及经济、资源、市场、环境和区域位置,按照水泥本地化和就近供应的原则,将全省划分为长株潭、湘北、湘中、湘南、湘西五个区域市场,依据多年全省水泥实际消费情况和各市州消费情况,对2010年各地市水泥区域市场进行需求平衡测算。

1990年以来全省水泥实际消费量估算值见下表:

我省历年水泥消费量单位:

万吨

年份

水泥消费量

年份

水泥消费量

年份

水泥消费量

1990

650

1996

1400

2002

2500

1991

740

1997

1400

2003

2800

1992

850

1998

1600

2004

3240

1993

950

1999

1800

2005

3600

1994

1130

2000

2000

2006

4400

1995

1200

2001

2290

2007

 5700

2007~2015年我省各市水泥消费量测算单位:

万吨

区域

市州

2007年

2010年

2015

全省消费量

5700

7640

11000

长株潭地区

长沙市

1300

1560

1800

株州市

350

500

900

湘潭市

350

500

900

合计

2000

2560

3600

湘北地区

常德市

400

600

700

岳阳市

450

570

800

益阳市

300

460

600

张家界市

100

110

300

合计

1250

1740

2400

湘中地区

娄底市

350

500

650

衡阳市

450

600

700

邵阳市

350

500

650

合计

1150

1600

2000

湘南地区

郴州市

480

520

900

永州市

350

480

700

合计

830

1000

1600

湘西地区

怀化市

350

500

800

自治州

120

240

600

合计

470

740

1400

注:

测算以2007年我省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为计算基础,全省GDP年均增速按12%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速按年均13%计,万元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水泥按1.35吨/万元计,并以淘汰70%机立窑和全部湿法窑等落后水泥工艺为前提,按照回归分析法、消费累计法、同步增长法计算2010年我省水泥需求总量为6700~7200万吨。

预测方法见附表。

三、我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

我省水泥工业的中长期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龙头企业带动,推进我省水泥工业又好又快发展;通过理性、有序和快速的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干法工艺,淘汰落后工艺,全面提升我省水泥工业的技术水平;大力提高产业集中度,实现我省水泥工业结构的根本性改变,促进我省水泥工业大型化、集团化和现代化;按照循环经济的发展方向,把水泥工业建设成为我省的绿色工业和全省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二)发展原则

水泥工业属于市场竞争比较充分、市场配置能力较强的领域。

为努力实现水泥工业调整、发展的主要任务和阶段性目标,今后一个时期,要切实遵循“市场导向、调整结构,合理布局、扶优扶强”的原则。

1、市场导向。

从全省资源分布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影响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以有效满足本地市场需求为目标,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基础性配置作用,支持各种生产要素在产业政策指导下向矿产资源富集地区有序流动,向商品水泥需求旺盛地区适度流动,逐步形成集中生产熟料、合理分散配套粉磨的生产格局。

2、调整结构:

坚持科技进步。

按照高起点、专业化、大批量、高效益的方针,着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积极采用国内外先进适用工艺装备,努力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促进行业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

鼓励发展日产4000吨及以上规模的大型新型干法水泥,除交通运输不便、市场容量有限的地区外,限制发展日产2500吨规模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禁止发展日产2000吨及以下规模的小型新型干法水泥、机立窑水泥生产线。

新增生产能力要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相结合。

3、合理布局。

根据我省石灰石资源分布和市场需求,合理对水泥产业进行综合布局,在石灰石资源丰富地区重点布局大型熟料生产基地,在市场容量大,缺乏石灰石资源的地区重点布局大型粉磨站,限制水泥企业在城镇集中区和风景旅游区的发展。

逐步控制石灰石资源消耗速度,加大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力度,减轻环境负担,改善水泥工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积极推进清洁生产工艺技术,加大水泥粉尘治理力度,加快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

5.扶优扶强。

着力培育区域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实现产业整合,提高产业集中度,增强企业竞争力。

(三)发展目标

根据全省水泥工业调整和发展的总体思路和发展原则,经过努力,实现以下阶段性目标:

1.水泥总量。

全省水泥产量预期由2007年5557万吨增加到2010年77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8%,2015年达到11000万吨左右,基本与同期全省生产总值增幅同步。

水泥产能预期2010年达到8400万吨左右,年均增长6%;水泥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60亿元,工业增加值100亿元,实现利税3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15亿元,水泥实物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5000吨/人·年;到2015年,全省水泥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50亿元,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实现利税50亿元,其中实现利润25亿元。

2.技术装备。

力争新型干法水泥产能比重由2007年28%提高到2010年70%以上,2015年提高到95%以上。

3.企业结构。

积极推进水泥生产企业兼并重组,逐步减少商品水泥生产企业特别是水泥熟料生产企业个数,使全省水泥企业数量由目前380多家减少到150家左右,企业平均生产规模达60万吨以上。

重点培育年产1000万吨以上的水泥企业集团2~4家,600~1000万吨的水泥企业集团2~3家。

4.节能降耗和资源综合利用。

依据2008年6月发布的《水泥工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及统计方法》(DB43/399-2008)规范水泥企业生产,水泥企业生产必须达到标准规定的现有和新建水泥企业单位产品能耗限额标准:

新型干法窑企业熟料标准煤耗112公斤/吨,机立窑企业熟料标准煤耗125公斤/吨;新型干法窑水泥综合电耗90千瓦时/吨,机立窑水泥综合电耗75千瓦时/吨。

新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必须配套建设纯低温余热发电设施,采用余热发电技术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达到80%以上,水泥产品单位综合能耗下降10%。

年利用工业废渣(包括粉煤灰、高炉矿渣等)总量达到3000万吨以上,石灰石资源利用率提高到80%以上,水泥企业矿山复垦率达到70%以上。

散装水泥供应量达50%。

5.环境保护。

全省水泥企业粉尘排放大幅度减少,全部达到国家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即窑系统粉尘排放浓度小于50mg/Nm3,粉磨、包装系统粉尘排放浓度小于30mg/Nm3,二氧化硫排放浓度≤200mg/Nm3,氮氧化物排放浓度≤800mg/Nm3。

(四)发展重点

1.在技术上,以5000t/d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为主,配套建设余热发电站,加速淘汰机立窑及其他落后生产工艺;

2.在品种上,逐渐过渡以42.5级水泥为主,争取在2010年42.5级水泥达到35%以上,新型干法水泥产量比例达到70%以上;积极开发特种水泥新品种。

3.在布局上,严格按照规划布点的项目重点建设好已开工的大型水泥生产线项目,加快已核准和规划项目的建设;

4.在规模上,支持大型水泥企业集团在我省的兼并重组和建设发展,支持中国建材集团、中国中材集团、海螺集团、华新集团和本土企业金大地建材公司、益阳东方水泥公司的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

5.鼓励利用工业废弃物作为原燃材料生产水泥;鼓励采用各种节能降耗技术;支持水泥企业采取改善环境,利用低品位原料,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6.大力发展散装水泥,积极发展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水泥深加工产品。

四、我省水泥工业发展的整体布局

我省“十一五”规划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我省重点开发长株潭及一点一线地区、各市州县所在地、各类开发区和资源丰富区域,将其逐步建成支撑经济发展和人口聚集的重要载体。

“十一五”期间,一点一线地区年均经济增长速度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以上,到2010年,GDP占全省总量达到70%,其中长株潭GDP占全省总量达到40%以上。

根据我省资源分布特点和市场情况,考虑能源、环境容量等配套条件,合理布局,协调发展,提出我省水泥工业地区布局如下:

1.长株潭地区。

本地区是我国“两型”社会建设试点区,也是我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场需求旺盛但对环境要求较高。

该地区人口2007年末1326万,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400万左右,GDP增幅按高于全省2个百分点,总量占全省的40%计算,达4194亿元,根据GDP与水泥对应关系(见表三~表八,下同),预计水泥需求为2560万吨左右。

2007年末长、株、潭三市有水泥生产企业93家,水泥生产能力2086万吨,生产水泥1596.97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28.73%,人均水泥已超过1000公斤,大大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现已建成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9条,熟料产能679万吨/年;在建生产线6条,熟料产能822万吨/年;已核准和规划建设的生产线3条,熟料产能465万吨/年;该地区共计布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8条,熟料产能1965万吨/年,水泥产能2555万吨/年,基本满足该地区水泥需求,该地区可根据市场需求,合理布局水泥粉磨站,但不宜再新布点建设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

目前该地区有近76家机立窑生产企业,生产能力约840万吨,立窑所占比例较大,应在2010年率先淘汰全部机立窑生产线。

2.湘北地区。

该地区包括常德、岳阳、益阳、张家界市。

该地区人口2007年末1675万,到2010年人口控制在1700万左右,GDP达2659亿元,预计水泥需求为1500万吨左右。

2007年末本地区有水泥企业94家,产能约1338万吨,生产水泥1324万吨,占全省水泥产量的23.83%,人均水泥823公斤,已建成新型干法线水泥生产线3条,熟料产能146万吨/年;在建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6条,熟料产能698万吨/年;已核准或规划建设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4条,熟料产能543万吨/年;该地区共计布局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3条,熟料产能138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